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匯總1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1
在歷史教學中,往往采用問題教學法。問題式教學基本模式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評價、歸納總結五個基本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合作,通過活動、體驗、表現來完成教學。
為了很好的貫徹問題式教學,本節課的設計環節如下:首先,從學生自己組織的新聞播報導入本課,引出辛亥革命的主題。第二步,給學生5分鐘時間預習新課,梳理辛亥革命的線索,并按小組把線索寫在黑板上。第三步,從什么是革命?──為什么要革命?──為了革命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革命黨人做了哪些準備?通過這樣的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完成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問題即革命的準備階段。第四步,讓學生根據自己預習的結果來描述革命的經過和結果。對基礎知識學習完成后,還設計了一個學生自己反思提問,考察其他同學的活動。第五步,反思革命成敗,感悟革命激情。
本節課在設計上,遵循一個基本模式,從提出問題到分析、解決問題、反思、歸納評價,每個環節環環相扣,也充分體現了問題的基礎、層進、綜合、開放等特性。特別注重發揮小組成員積極性,通過討論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其中還設計了小組及個人的反思評價量表,學生需要對自己以及他人的思維過程和結果做反思。比如,在課堂的最后,學生要反思一下自己學到了什么,自己在小組活動中做了些什么,自己是怎樣調節自己的學習的,如果自我評價是否定的,那就要考慮以后如何改進,等等。
但是在本次課堂教學中,設問的技術和提問的技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問題式教學的核心價值是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認為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既要有學生個體的自主思考探究,又要有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探究。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關注到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但是個體的自主思考就會忽視,或者說是教師不太相信學生,不敢放手,往往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很短,迫不及待的要提示學生。而且,在反思、反饋評價過程中,雖然有設計評價的量表,但是這種單純的數字表格很容易流于形式,反思的真正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特別是反思本節課堂教學對問題式教學的貫徹運用,我本人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努力和改進地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加強自己的理論修養。二、加強對教材的研究,在備課方面下功夫,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環境。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2
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歷史教學模式,形成了機械低效的歷史學習方式,束縛了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提高,也制約著教師自身專業素養的發展。在歷史學科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是我們歷史教師在實施新課程教學中面臨的新課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高中歷史新課程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談一些認識。
一、自主建立歷史知識網絡
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扎實的基礎知識學習。布魯納的教學結構原則認為:“要選擇適當的知識結構,并選擇適合學生認知結構的方式,才能促進學習!毙抡n程歷史知識體系的變革,專題式知識呈現方式使學生經常陷于理不清頭緒的困境中,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為此,只有在歷史課前整體設計教學目標,課堂中以結構式呈現教學內容,課后及時指導,以多種形式自主整理知識,才能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
1、整體性設計教學目標
歷史教材上的知識,總是以顯性與隱性兩種方式呈現。顯性知識主要是歷史事實的陳述,感性特點較為明顯;隱性知識主要是指需要學生通過一定的思維活動才能認識的歷史概念、歷史原因、特點、本質等知識,理性成分較多。面對歷史學科的知識特點,在課前對教材處理時必須對課堂的教學目標進行整體設計,研究目標達成的方法與策略。
2、結構式呈現教學內容
“歷史教學與其說是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史實,不如說是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而高中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習慣于按知識的章節體例學習,教師在教學中也基本上按教材章節開展教學。歷史知識的分散狀態使學生很難掌握內在的知識邏輯關系,學生很難在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形成宏觀的知識體系。在歷史教學中,把教材內容與教學形式結構化,能讓學生有效地把握教材內在的關系,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思維依托與基礎?梢栽诮虒W過程中利用結構式的形式設計教學流程,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一定的邏輯思維習慣與能力。
二、自主提出和解決歷史問題
自主建立歷史知識結構為自主探究提供了思維依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核心是提出問題,探究學習的本質就是對問題的研究。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各環節以不同類型的問題為主,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分析與解決問題,是培養和提高探究學習能力的主要方式。按邏輯性、層次性、開放性等原則科學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問題的發現、分析與解決,培養以問題為中心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這也是教師與學生踐行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方式。
1、問題的發現與設計
“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活動不應從教師向學生提出已知的、現成知識的模式開始,而應從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創設學生活動的內部條件開始,去激發學生對新的未知知識的認知需要”。因此,以歷史的基本要素為依據發現和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發現與設計問題,都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激情。歷史知識的基本要素包括背景、原因、性質、目的、領導階級、方式、措施、綱領、結果、影響、評價等。這些歷史要素之間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系,教師可以選擇其中一些主干知識要素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依據要素之間存在的關系自主探究問題解決的方法與思路,也可以以歷史發展的進程為依據發現與設計問題。
2、問題的分析與解決
問題的發現與設計,拓寬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思路,但其能力的提高主要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來實現。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依托問題發現的角度與思路,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尋求科學的解決方法,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1)史論結合法。在歷史諸多知識要素中,學生歷史學習的問題常常出現在隱性知識中,如歷史概念、特點、本質、結論等。傳統歷史學習,學生對教材中顯性的故事性知識較為感興趣,卻很少思考與探究歷史隱性的本質性與規律性的知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探究隱藏在歷史事物下的本來面目,引導學生用“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式分析與解決歷史學習中的諸如概念不清、特點不明、結論不準等問題。
。2)聯系法。高中歷史內容的豐富性常常使學生在識記能力這一基礎環節就出現了很大的困難,學生往往感到歷史知識難記,無頭緒,覺得自己陷在歷史知識的包圍中無從脫身,從而認為歷史學習是一種低效勞動而冷落歷史學科,造成歷史學習的被動局面。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以聯系的方法幫助學生跳出“包圍圈”,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分析歷史,探究歷史發展變化的規律與趨勢。
。3)比較法。歷史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但由于歷史發展中存在著許多規律性的因素,在許多方面又存在著共同性。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分析與解決這些歷史事件差異與共同之處,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探究歷史的能力。
(4)綜合法。問題本身的綜合性使學生在分析與解決問題時,必須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在歷史教學中,對分析與解決某一階段、專題、社會熱點問題時,要綜合運用歷史學科內部知識與其它學科知識才能解決。例如引導學生結合各方面的史實分析十九世紀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就需要學生綜合運用經濟、政治、外交、思想等方面的知識對此綜合探究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多角度對歷史進行自主探究。
總之,引導學生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歷史學習能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興趣與熱情,改變歷史學習的方式,提高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三、在自主反思中鞏固和提高
在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提出與解決問題,能促進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提高。但如果要使這種能力在歷史教學中不斷地鞏固與提高,還需要引導學生開展反思學習。反思學習就是學習者對自身學習活動過程中所涉及的有關事物、材料、信息、思維、結果等學習內容的反向思考,“不僅僅是對學習的一般性回顧或重復,更是探究學習活動中所涉及的知識、方法、思路、策略等諸多方面,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性質”。由此可見,引導學生開展反思性學習,對于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品質是一種重要的方式。因此,面對新課程學習內容與要求,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形成反思的意識、習慣與行為,多引導學生開展反思學習。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3
一、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既有成功的體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對教師來說都是財富,關鍵在于是否作認真的總結,并進行分析研究。教學反思中,教師找出教學方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總結經驗教訓,及時查漏補缺,調整教學策略,優化課堂教學。長期堅持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寫教學反思還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有效途徑。教學反思中積累的教學火花、典型教例、教學一得,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點、難點,都是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探索教學規律、撰寫教研論文不可缺少的資料。
二、教師應把握教學的反思過程
1、記成功的經驗。當教師上完一堂經自己精心準備的課后,應對自己的課做出客觀的分析,肯定自己在本節課中的成功經驗。因為在教學的過程中,常會出現一些精彩的片段。如:新穎精彩的導言、恰當的比喻、簡明的板書、巧妙的設問、教學難點的順利突破、引人入勝的教學方法、成功的臨場發揮、瞬間產生的靈感、直觀教具的合理使用、現代化電教手段的運用以及配合本節教材補充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生動性和富有說服力的教學事例等等。這些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用具使用等方面獨到之處,都是促成教學成功的因素。對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都有很大的用處。
2、記教學中失敗之處及其原因。再完善的教學設計也可能有疏漏失誤之處,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課后冷靜思考、仔細查找原因、尋求解決的辦法、及時總結并作好記錄,成為以后所應吸取的教訓,在適當的時機有計劃有步驟地彌補和解決,并在以后教學時改進和糾正,避免在以后的教學中重蹈覆轍,達到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的效果。
3、記學生在課堂上反映的問題。有些疑難問題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遇到的,有些是通過課堂提問、練習等形式反饋出來的。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的問題可拓寬師生的思路,促使頓悟的發現,有的問題甚至可以把其引向縱深,這就是教學相長。另一方面,由學生的提問可以發現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學生提出的疑問往往是教師沒有講清楚或被忽略的問題。
4、記學生的思維及進步情況。教師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在各年齡段的思維特點、對事物的認識程度、認識觀點、思維能力等。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是否受學生歡迎,學法指導是否到位,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等作好記錄。這些都是以后教師教學的第一手參考材料,對啟發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5、記錄再教設計。教師上完課后,根據教學體會以及學生反饋的信息,靜心沉思?匆幌陆谭ㄉ嫌袥]有創新、知識點上有哪些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特點、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進行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學反思畢竟是以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其歸宿的,這種循環反復的反思過程會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很大收益。在行動與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是每一個教師當然也是每一位教師應該不斷為之努力的方向?傊,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我都堅持及時寫教學反思。所以我認為教師必須培養反思意識,通過發現問題、自我學習,積累素材,嘗試研究、經驗論證、互相交流等過程,循序漸進,逐步培養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教學反思能力,進而提升自己的專業化水平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4
一、在“得”方面:
1、發現學生的歷史基礎薄弱,及時調整教學重心轉向基礎教學,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特別注重高中教材和初中教材的銜接,初步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及歷史理念。
2、發現學生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能力差,甚至對簡單的歷史問題都無法理解,至于歷史方法、歷史解題技巧更是一竅不通,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放慢教學進度,注重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注重解析歷史問題方法得訓練,技巧的啟發,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要求,服務大多數學生。
3、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參與式、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活動中,我有意識的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注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內驅動力及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同時積極引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智力和能力。例如達成某一教學目標時,我圍繞教材的核心內容引導學生閱讀課本,思考、討論相關問題,弄清“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構建知識網絡等。在涉及到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時,則明確要求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注意宏觀、微觀相結合以及把是否適應生產力發展、是否適應社會發展潮流作為衡量的標準,教學反思《高中歷史教學反思——谷俊改老師》。對社會熱點或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通過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思辯能力。
4、課改帶來了歷史教學許多新問題,如教學內容處理,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學目的的不同等。在教學目標方面,新課標要求實現“三維目標”,特別是要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本人不僅是教授歷史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從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角度分析問題,同時在教學方式上,有意識的采用探究式的方法,盡量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二、在“失”方面:
1、教學知識點的處理還不夠順手,因為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變化很大,哪些知識該補哪些不補,尺度上很難把握。
2、教學深度處理還難于把握,基于新課改剛開始,無前人可鑒,無高考可尋,教學應教到哪一個深度,很難把握。過于理論的話,學生上課興趣不過,而過于簡單的話,又擔心知識講解不到位。
3、學生的歷史興趣調動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很難找到一個度。到底關注基礎較好的學生,還是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這其中很難把握。
4、雖然在上崗前參加過新課程培訓,但在具體教學中,新課程理念的貫徹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學術性、思辯性強的章節,往往不盡人意,有時過于注重細小知識的分析,造成課時緊迫和教學難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線作蜻蜓點水式處理。
三、總結得失,積累經驗,吸取教訓,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以后教學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繼續深入地研究新課程標準,以新課標指導教學工作,處理教學內容,把握教學尺度和積極推入新課程改革。
2、繼續以調動學生的歷史興趣為主,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歷史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學生個性。
3、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進度以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主體,積極穩定地處理歷史教學問題。
4、、全面推進探究性學習。推行素質教育,改變“填鴨式”教學方式,充分保證學生探究式學習的時間、興趣和質量。
新課程改革是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出發。在實施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5
本學期開學以來的教學工作在教學計劃的指導下緊張有序的進行,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現將本月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還不成熟的做法反思如下:
一、認真、細致的研讀考綱,關注考綱變化,適時調整,增強備考的實效。
1 、通過研讀20xx年考綱預測今年歷史科的命題趨向。在平時的練習、測試中我們采用高考試題,同時也研讀最新的考綱,了解高考試卷的分布。
2 、全面理解和把握考點。精心備好每一堂課,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復習。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的工作目標是讓學生牢牢掌握基礎知識,構建歷史知識框架。加強對學生的督促,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課本基礎知識。最后,加強落實、檢測,每天的材料題訓練要做到檢查,督促,評語,給分,最后修改至答案符合高考要求。
二、注重知識整合。
高考受考試形式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礎知識復習后,要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歸納、整理,并從中發現規律、總結認識,將知識升華。同時可以將相應的、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小專題滲透進去,使學生在第一輪復習完成之后,就已有一個較完整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體系。
三、加強訓練,提高答題技巧。
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以及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學中,適當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相當關鍵的一環,下面就這一問題談幾點:
1 、做選擇題時,既要保證正確性,又要節省時間。因此就應找準中心詞,再慎審待選答案,對不確定的可以第一感覺為主。答題卡的涂寫最好在做非選擇題前進行。
2 、對非選擇題也就是主觀題部分,這在高考復習中是需要下大力氣訓練的?v觀近幾年高考,由于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出現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現象問題,為體現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題者在主觀題命題時,往往會先給出一段材料,依據材料設置問題。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盡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對歷史事件加以說明、解析,同時,在練習或者是考試中也相應加強練習。
3 、在訓練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對學生解題方法的指導。歷史材料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有純文字材料題、有圖形的、有圖表等。因此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題的方法。如:文字題材,首先看問題帶著問題讀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處,再判斷對解題是否有效。第三看時間,后將之轉化為事件。最后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聯系課本,將問題、材料與課本相關知識掛鉤作答,許多材料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題要規范,問什么答什么,做到“論從史出”。必要時還應注意材料中出現的省略號,一個省略號前后敘述的是一個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現表格式的材料題,要注意橫向縱向,將二者聯系比較,找出其反映的現象、趨勢等。
四、關注課改,了解學術前沿。
命題專家大多是學術界的名流學者,他們常把史學界最新的觀念和最新成果滲入命題中。
五、關注社會熱點。
以現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并不明顯。因此,復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最后,高考的沖刺階段結束也就是在強化訓練結束之后,一定要跳出題海,回歸課本。在這個階段里,學生自主復習為主,內化教材知識,通過自主訓練將知識能力化,最終構建備考系統;貧w課本首先利用課本標題,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突破。由于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必然形成與其他知識點的“互動”。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9
1、回首這學期,心中就產生了許多感觸。這學期中經歷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記,因為這些印記見證我這樣一個新生的成長,F在我覺得自己似乎明白了許多事情,但是仔細琢磨后又不盡然。或許在以后也會嘲笑現在的渺小,但我們不得不笑著回首我們所走過的路.這次考試,我總結了以下的點滴:在學習上,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我認為面對知識就是力量,離開了知識將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廢人。中學時代是學習現代科學知識的黃金時代,我應該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知識是無價的。合理安排時間,調整好作息時間,分配好學習、工作、娛樂的時間。時間是搞好學習的前提與基礎,效率和方法更為重要。其次,要保質保量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認真對待考試,考前認真復習。積極閱讀課外書籍,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抓住點滴時間學習。經常提出問題,與同學討論,向老師請教;搞好師生關系,師生相處得融洽和睦;在這次期中考試中,盡管感覺良好,但還是不理想的地方,仍需繼續努力,抓緊自己的學習。知識無止境,探索無止境,人的發展亦無止境,我還有很多的知識需要學習。我要確定未來的發展目標,我也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當然,這需要老師們的精心培養和同學們的真誠幫助。
2、上周剛剛進行了月考,經過這次考試后我進行了反思,總結出以下幾點希望在以后的考試中能不斷改進。
一、考試卷看似簡單,沒有難度特別高的題目,但每一個問題的思考量都很大,還有個別題目雖是考查重點內容,但設問比較偏,以至學生答題時失分點多,正確率不高。
二、主觀上,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不夠,沒有很好地掌握學過的知識點。甚至,停留在開卷考,只要“查一查”、“抄一抄”就可以過關的觀念上。這也是考試不理想的重要因素。
針對以上問題,下階段我在九年級教學工作準備做好如下幾點:
一、抓好進度,在教授新知識的時候注重教學方法,在平時多加強審題的訓練,圍繞問題,尋找知識的落腳點。開放性試題的命題依據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為導向的,教會學生在解題時必須以教材為基礎,以問題為中心向教材求索,尋“根”問宗,找出解答問題的相關歷史知識,切忌隨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
二、注重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正確運用發散思維是解答開放性試題最為重要的思想武器。這就要求學生平時多注重時事政治,多看、聽新聞,多讀書,借助課外知識對課本有進一步的把握。平時的點滴積累和不斷的鍛煉,持之以恒地堅持才會碩果累累。
三、教會學生抓住規律性的知識,舉一反三,進行知識遷移。
四、強調虛心聽同學的發言和老師的總結,不斷的進行反思。
五、通過這次月考對我個人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講課要有吸引力,讓學生時刻關注老師,關注課上知識,不斷思考問題。特別是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要深思熟慮,考慮到學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問,沒有任何的價值。老師的思考能點燃學生的學習愿望。老師的思考能激發學生對書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這就要求我要不斷的給自己“充電”?傊,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一一注重以上問題,逐步讓學生適應我的教學方法,我也要適應他們,形成和睦、融洽的課堂氣氛,并扭轉學生“開卷考,只要了解知識點在什么地方就可以”的錯誤觀念。師生共同努力,勇敢的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6
世界歷史已基本教完,在復習之際,回顧世界歷史上的五次瓜分,談談對五次瓜分的理解與總結。
在人類歷史上,列強對世界的幾次主要的瓜分可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5世紀-16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對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兩國簽定了“托爾德西里雅斯條約”,規定在佛得角群島以西370里加處,自北極向南極劃一條假想的分界線。此線以東新發現的土地歸葡萄牙所有,以西歸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線”。1529年,西、葡兩國又在薩拉哥薩簽訂新約,將西屬土地的西界定在摩鹿加群島以東17度處。根據以上兩個條約,西班牙獨占了除巴西以外的整個美洲,葡萄牙則將亞非狂妄地納入了自己的殖民范圍。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對世界的第一次瓜分。
從這一次瓜分中,無論是葡萄牙還是西班牙,所憑借的是先進的軍事技術、武力統治、海盜式劫掠和欺騙性貿易。尤其是葡萄牙,它本是一個落后的國家,但是它侵占了地域寬廣、文化發達、人口稠密的廣大地區,這充分體現了軍事技術、武力威脅在當時的絕對作用。
第二階段:17世紀初—18世紀末,英、法、荷對世界的瓜分,最終是英國取勝。
1581年獲得獨立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荷蘭,以商品和大炮為武器,沉重地打擊葡、西的殖民勢力,并取代了西、葡。與此同時,英國積極向外擴張,并于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建立海上霸權。隨著自身勢力的膨脹,英國幾次頒布《航海條例》,打擊荷蘭,從而引發了三次英荷戰爭,結果是英國取代了荷蘭,成為世界殖民霸主。隨后,法國起而與英國競爭,最終通過“七年戰爭”,英國打敗法國,穩居世界殖民霸主地位,號稱“日不落”大帝國。從此,世界歷史進入了“英國時代”。
從這一次對世界的瓜分中我們可以看出:英、法、荷取代西、葡兩國,以及英國打敗法國,都充分體現了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戰勝封建制度。同時,英、荷之間,雖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但是,最終是以工業資本為基礎的英國戰勝了以商業資本為基礎的荷蘭,從而體現了工業資本對商業資本的必然勝利。可見,在這時期的爭斗中,所憑借的不僅僅是武力和軍事技術,社會制度的先進與否、經濟力量的強與弱也在其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三階段: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后的英國與俄國對世界的`瓜分與爭奪。
俄國采用武力擴張的方式對外進行侵略,最終成為一個地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英國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為了滿足對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的需求,以經濟侵略為主、軍事力量為輔,先后侵占了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阿富汗、緬甸、中國等地,對新生的拉美國家也加緊了經濟滲透。俄英之間,爭奪最激烈的要數1853-1856年進行的克里米亞戰爭。結果英國打敗了俄國,維護了它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同時也暴露了俄國社會制度的落后,促使俄國進行農奴制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可見,社會制度的先進與否、經濟力量的強與弱,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取代了單純的武裝力量的絕對優勢,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第四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三次帝國主義戰爭,即1898年的美西戰爭、1904-1910年的日俄戰爭、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充分體現了其瓜分世界的性質。
德、意是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企圖憑借雄厚的經濟力量與老牌的英、法等國家展開爭奪,瓜分世界,于是形成了以德為核心的三國同盟和由英、法、俄組成的協約國這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經過四年多的爭奪,結果是同盟國失敗,他們不僅沒能瓜分世界,而且連已有的殖民地和自身的領土都被協約國一一瓜分。俄國則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美國則趁此機會,大發橫財,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但在綜合實力上,仍屈居于英法之下,國際聯盟被英法所控制就是一個典型史實。
從這些國家的失敗中我們不難發現,單純的經濟優勢已失去了決定性的作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必須是以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資源等多方面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美、德雖然在經濟方面位于世界第一、二,但是在綜合國力上還趕不上老牌的英法國家,所以在爭奪中失敗。
第五階段:20世紀中期—20世紀末,美國和蘇聯對世界的瓜分。
“二戰”期間,蘇軍是抗擊德軍的主要力量,在打敗強大的法西斯德國后,其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受其影響,中國、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朝鮮等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從而形成了一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而美國在“二戰”前,就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二戰”后,隨著西歐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普遍衰落,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英法等西歐國家不得不唯美國馬首是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蘇兩極格局形成。兩國控制著華約和北約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針鋒相對,不斷爭奪,瓜分世界。
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1991年,蘇聯在與美國的以高科技為核心的軍備競賽中拖垮了經濟實力,導致綜合國力的衰退,所以最終是以蘇聯失敗、美國勝利而結束?梢姡诰C合國力方面,經濟是基礎,起決定性作用,但高科技是龍頭,是整個綜合國力強與弱最直接的表現。同時,也說明了社會制度需要不斷的改革、發展和完善。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7
近年來,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備受教師們關注。他們常會感慨現在的教材越來越難教,盡管課上講解了很多知識,做了大量練習題,但最后考試時看到試卷,卻發現自己的努力似乎只是杯水車薪。盡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嘆,但作為歷史教師,我們依然要進行一輪又一輪的復習,力求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取得更好的成績。
我從1999年開始從事高三歷史教學工作,曾經帶過兩屆32個歷史單科高考班和八屆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班。雖然我在經驗上不能與老教師相媲美,在學識上也不及眾多研究生后輩們,但是通過近十年來對高三的磨練,尤其是近幾年對新課改和安徽文化史的研究中,我結識了一些省內文化研究的專家,從中獲益良多。以下是我對高三教學局限性以及后期復習的一些淺見。
一、過份局限于課本知識和復習資料,陷于“本本主義”
很多教師認為,教學內容應當僅限于教材內容,強調教師的教學必須“依據教材”、“忠誠于教材”,不能“背離教材”、“超越教材”。然而,這種過度教材化的觀念使得教學陷入了“本本主義”的困境。實際上,有些人常常將幾本教科書奉為萬能,認為只要掌握了課本知識,就沒有高考對付不了的問題;如果不行,還可以參考一本復習資料。然而,他們并不了解,如今的復習資料大多相互抄襲,缺乏獨立創新。我個人在20xx年上半年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編寫了一本名為“挑戰高考”的`書(共40萬字,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然而,出版后,我甚至都不想使用它,因為其中絕大部分內容都是東拼西湊而來的。
二、過份局限于課堂,教師一味地“滿堂灌”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教師重視對學生集中思維的訓練,卻忽視發散思維的培養。 基本上采用“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有人認為,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決定了這門學科只能采取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用主要精力和時間來講述歷史知識,即使一講到底也無可非議。如果翻閱一些老教師總結畢生教學經驗的著作,就不難發現,長期以來(至少90年代之前)歷史課堂教學方式,可以說就是單一的以講述為主的方式,F在時代變了,教材也換新的,但我們許多老師還在滿堂灌,結果導許多致學生不愿意上歷史課,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過份局限于校內,忽視了社會大課堂
傳統歷史教學的時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課內校內,加之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課外學習幾乎是空白。課堂教學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都是課外學習歷史的好場所,特別是大量的歷史遺跡,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了物化、真實、形象、豐富的歷史材料,更是歷史課外學習獨具的優勢。因此,歷史學習應將視野拓展至整個社會,社會才是學習歷史的大課堂。但現實生活中基于種種困難,我們教師特別是高三教師絕不可能帶領學生到社會大課堂中去學習。
四、過份局限于閉卷考試,弱化了學以致用的史學功能
傳統歷史教學一直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而這種考試主要集中于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書本知識。然而,為了真正評估學生的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和處理、獲取新知識、分析問題解決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與社會參與能力等,歷史學科的考試必須轉向現代的開放性考試方式。這種考試方式能夠更好地展示學生的個性與才能,并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與自信心,對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更準確的評估,同時也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新意識。
五、后期的復習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整合教材,夯實歷史主干知識。
20xx屆高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專題形式來組織的,跨度大、難度高、跳躍性強,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在直觀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給學生造成記憶困難甚至混亂。因此,在第一輪復習中,應適時加入通史部分的復習。第二輪復習時,應以通史體例輔之以熱點問題進行,學生只有對某一階段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認識,才能“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依據教學指導意見,優化三維目標的達成。
20xx屆我省高考將立足于教學指導意見,參考課改地區高考試卷命題,注重歷史學科的價值取向。因此,在歷史復習中,吃透教學指導意見,優化三維目標特別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成為我們20xx屆高考復習的重點之一。
3、平時多注意新題型的收集與訓練。
新課改意識將更加開放,新題型很可能出現,平時須多注意收集與訓練,如情境類,文史常識類、研究性學習類、辯證認識類等題目。
4、適當講解安徽省歷史文化遺產。
20xx屆高考文綜將獨立命題,借鑒課改地區歷年的高考卷,我們可以發現,考查本省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題目還是有的,我省也有可能借鑒。
5、重視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這兩類材料的閱讀可能會讓學生感到困惑。一方面是文言文,另一方面是外交辭令。在日常復習和訓練中,應該加強閱讀的訓練,以提取有效信息為目標。有效信息的提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提取選擇題中的有效信息,關鍵在于抓住問題中的時間、地點和人物這三個要素,尤其是時間要素。另一類是提取主觀題的有效信息,關鍵是要明確題目所考察的內容和考察方式。
據參加高考閱卷教師反映,部分學生在回答32題“指出唐代科舉制與英國近代文官考試制度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共同之處”問題中,竟然在回答宋代科舉考試,顯然是沒有明白“考什么和怎么考”問題。
6、關于訓練與講評問題。
訓練題目要遵循考查內容上不超出考綱范圍,設計風格符合考綱示例,以不偏不怪為原則,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與技巧為目的。具體方法是從課改地區高考模擬試題和各大歷史教學網站上收集整理,也可以參照考綱示例,自己設計題目,應加強考生應試能力與技巧的培養,如字跡是否工整,是否在規定范圍內答題,語言表達是否概括精練,心理壓力是否過于緊張等問題。在講評時,尤其不能拘泥于參考答案,應多鼓勵學生按合理的思路來組織答案,答案要專業化、規范化、精練化,多研究高考方向,總結命題規律,總結做題技巧和要求。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8
《云雀的心愿》是四年級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用童話形式,以形象化語言描述了小云雀與媽媽的所見、所聞、所言,從而讓學生明白了森林的重要作用,不能亂砍濫伐。表達了要保護環境的心聲,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李華嬌老師上的這節課,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做得不錯:
1、直奔主題。在引入課文后,讓學生說說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這樣直接而又有效地把學生帶進文本,激起了學生內在的需要,從而我想讀書成為每個孩子的心聲。
2、圍繞“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這一重點進行教學,每個環節的教學都進行小結,讓學生歸納出森林的重要性,抓住重點,突出主題。
3、理解森林為什么會轉成水庫,學生不但明白了有關森林對環境的`作用,還提高了學生的說話潛力。
經過聽課,我想提出一些推薦:
1、朗讀的訓練缺乏有效指導。朗讀的有效是這一堂課做得比較不到位的,個性是云雀媽媽和小云雀的對話,因為這些對話既是文章資料的呈現方式,同時也是人物情感的寄托之處。我推薦,李老師在平時的課堂中,能夠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如抓住重點詞品讀,創設情境引讀,聯系生活實際感悟讀x同時,引導學生在評價朗讀時關注語言的資料、關鍵詞、提示語,甚至能夠聯系生活實際或自身體驗,真正做到讓學生在自讀自評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推敲。
2、本文能夠進行兩個比較重要的句式訓練。在學習森林是水庫時能夠讓學生以“x能夠x,x能夠x,x能夠x”的句式進行說話;在學習森林是空調器部份時,能夠進行“森林是個巨大的空調器,夏天x,冬天x”的說話訓練。老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出示這兩個句式,讓學生的小組學習后以這樣的句式來匯報學習的結果。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9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我已走過幾年的歷史教學,幾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初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系及橫向聯系,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后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發揮想象,聯系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里盡情暢游。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電視、雜志、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么,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于獨立思考。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10
成功之處:
1、教學中貫穿情感教育,用事例襯托法。
教學中注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情感因素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和高度,賦予學生重要的價值取向。本節課知識點較多,,有些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接觸,掌握知識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如果僅從教材內容正面分析,容易產生空洞說教之嫌,于是,我決定多舉例,特別是聯系事實政治,如:汶川地震,從而啟發學生理解我國民族特點及各個少數民族對祖國的貢獻,這樣很好地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因此品社課教育的德育功能顯得更突出重要,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已成為本節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學中,我把它當作貫穿本節課的一條主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
本節課知識點多且涉及范圍太廣,針對性不強,因此我把情景導入設置為歌曲《愛我中華》導入,并啟發學生把歌詞內容和民族國情聯系起來,既親切易調動積極性,針對教學內容也貼切。另外,結合歷史、地理知識,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答,既完善了教學內容,又鞏固了知識。
不足有:
1、對于難點即:共同的心理素質,在處理中總結時不透徹、不全面。在這里能對學生進行教育: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但在教學中沒有很好的利用這一內容。
2、由于本節課知識點多且涉及范圍太,為了突破重難點,在教學避免空洞說教,課堂上列舉了許多事例,,但由于有些事例學生不知道,為了讓學生理解知識,所以老師說的過多,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造成聽覺疲勞,教師與學生雙邊活動沒處理好。在以后教學中注意改進。
以上是我的工作反思,在教學中我會不斷的改進,使教學工作取得不斷的進步。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11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深入扎實的推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重視學情分析,是上好歷史課的著眼點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須在撥動學生心弦上下功夫。因此,了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教對于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二、認真詳實備課,是上好歷史課的關鍵點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鉆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準》,經常查閱相關學科書籍雜志如《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優勢,在網上搜索尋找資料,借鑒教法。
利用多種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擺脫以往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我充分利用我們學校在網絡方面的獨特優勢,大力探索和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如將PPT制作的課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大大活化了課堂教學內容,可謂聲色并茂、圖文并舉。目前我正在積極探索網絡型課件制作,使校園網絡發揮更大的作用,讓網絡為課堂教學服務。因此可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還是很必要的。此外,學生課堂活動也是我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如歷史辯論、歷史小短劇等?傊瑹o論是課件制作還是學生活動,都需要教師甚至是學生作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認真詳實的備課,才能讓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三、善于課后反思,是上好歷史課的落實點
課前備課、書寫教案固然重要,但課后教學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于教師的專業成熟與提高。這一點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深有體會。
在上《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一課時,說到當時實施的是計劃經濟,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我讓他們展示課前搜集的糧票、布票、錢幣等。這項活動一開始備課時并未考慮到,是課后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時才設計的,再次試教后效果非常好。通過課后反思活動,我由此而悟到一點:拓展是一塊非常重要的內容,如何設計好拓展練習,如何緊扣課文內容,讓學生把知識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進行多元的思維訓練,是以后的備課中應該值得關注的?梢娡ㄟ^教學反思、及時反饋改進是非常重要的。
眾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學實踐中都會有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或突如其來的插曲,有時學生的一個簡單提問、課堂的一次突發事件,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有敏銳的思維、豐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觀察力、思考力,喜歡突發奇想妙想,而且我們的教學對象、教學環境及教學體驗總是在不斷的變化。這些都是教師在備課時很難準確預料判斷的。課后的教學反思則在一定程度上會讓你保持可持續性教學效應,并彌補這個遺憾。教師在課后把這些突發事件記錄下來,讓教師及時回顧自己的教學是否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對學生的表現和困惑、對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通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就可以對本節課做出正確的評價,可以找到反饋的信息,思考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使下一步教學設計更科學、更合理,從而更積極、更有效地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
四、注重專業素養,是上好歷史課的支撐點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而教師素養的高低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新課程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的發展,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涌現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所以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才能與時俱進,成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12
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反思
新課改實踐中求真務實,超越自我的批判精神從來都是教師學科發展的核心動力。反思我們相對落后地區(其實差距很大)歷史學科的教學,仍有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反思一:重視史學理論的學習運用
新課程突出文明史觀的地位,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社會史觀、生態史觀等新史觀也得到重視,但唯物史觀的傳統(正統)地位動搖了嗎?傳統史觀與新史觀的結合對很多年青教師來講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離開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徹底拋棄階級斗爭史觀—革命史觀),那我們的史學標準又是什么?難道神學史觀、宿命論史觀、英雄是史觀、實用主義史觀不會抬頭?我們堅守的意識形態陣地能放棄嗎?如果專家能為教師編寫一本史觀理論方面的導向性書籍,教師認真地學習研究后,也許能夠處理好唯物史觀和新史觀的關系。當然,我們需要和而不同的開放意識,關注現實的現代意識、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識、辨證思維的歷史意識、多元創新的發展意識、前車之鑒的成長意識和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但史學的靈魂(唯物史觀)是不能模糊不清的,它關系到我們培養什么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反思二:整體把握課程資源,取舍有度
由于缺乏先進理念的系統學習和指導,相當一部分教師對課程標準理解粗淺,淡化其核心指導地位,往往抓住教材不放,并輔之以教輔資料,結果教學呆板,思路狹窄,拓展有限,沒有深度。但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尤為關鍵,大到一個模塊,小到一節課、一個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處理好新舊教材的關系,要特別重視新教材增加的內容,新教材中沒有涉及的舊教材內容教師必須堅決放棄。(2)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教師必須吃透每節課的重、難點,拓展有度。(3)不能死扣教材,中學歷史教科書是歷史高考命題的核心資源,但高考命題也會重視其他各類命題資源(歷史類資源、歷史題材類文學藝術影視作品資源、非歷史類資源),對其進行開發與利用。教師應正確理解高考題與教科書之間對立統一關系。要善于運用教師自身的人力課程資源、學校圖書館、歷史音像資料、家庭、社區、歷史遺存、校本課程、互聯網等課程資源。(4)靈活多樣的教學設計,重視教師用書的引導作用,在教師自身經驗和教學實際(學生基礎)的有效結合中進行多種設計選擇。
反思三: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進
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流程引領著教學方法的新潮流。作為教師首先要積極響應,至少掌握一兩種新模式,關鍵還是要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教師(教法)和學生(學法)的角色關系,必須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準確把握創新的課堂核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個性創新。要客觀辨證地審視傳統教學法,講授法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最見教師功底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年青教師首先要運用好這一方法(多看百家講壇,肯定受益匪淺),我們不應一說改革就六神無主,或者飄飄欲仙,必須腳踏實地,做到傳統和現代的有機結合。教師要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能隨便拿一個課件,照“件”宣讀一節課,這樣肯定不行,在課件資源十分豐富的條件下,必須注意兩點:(1)學生的實際水平(地區差距);(2)取舍有度,切忌濫用課件,華而不實。在學習中積累,在積累中創新,形成自己特色且符合實際的`教學法,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
反思四:學生社會價值觀的養成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崇高人生理想。要落實這些培養目標,首先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熱愛教育事業,在教學中要走出知識文化的狹隘圈子,站在文明的高度,促進學生的發展。要弘揚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道德(儒家倫理為核心的合理部分)中所蘊涵的民族精神,糾正多元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錯誤觀念和短視意識,不能看著學生成為道德成長中的“白眼狼”。要引導學生在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中快樂成長。要關注現實,在自我意識膨脹和性格脆弱的獨生子女教育時代,培養堅強意志和合作精神尤為重要(事實上被忽視了),這是我們歷史教師責無旁貸的使命。培養學生對國家的忠誠是歷史課程不變的真理,也是歷史教師永恒的追求。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13
一、“在快樂中學習”——培養興趣是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計數據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于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了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必須著力于“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輕松和快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采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可以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
二、“學為人師,行為規范”——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己先做出樣子。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己的失誤則關系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了自己講錯、說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發現并質疑,或者事后被自己察覺,但學生反而更愿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于以后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據統計表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于孩子的父母。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才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生更大的興趣,才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為為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臺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三、“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探索創新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悅,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 “學為人師,行為規范”,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并沒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
中學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形成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應該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否體現,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內容,這種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扎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于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
四、“教,然后而知困”——問題與不足的思考
1、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何其難!八刭|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傳統教學模式并沒有徹底地從我們身邊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必須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著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必須處于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于某些課時,并非全部的課程都應該使用多媒體。
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占據著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于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14
我省全面實施新課程,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能否實施新課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評價?如何實施?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這是我一向在思考的問題。相信將來我的工作任務更重,挑戰更多。努力學習,深入鉆研尋求對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普及高中教育時期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資料的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資料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借自我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資料結構化。我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后”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能夠提出教材資料的“綱要信號”,也能夠利用“先行組織者”,還能夠指導學生自我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資料和形式之間的關系
過去一學年來,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構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正確處理資料與形式的關系。首先,我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取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并深化和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其次,采取生動活潑,學生能夠理解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用心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三、常規教育教學中的“困惑”變成問題
在學科教學、師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復講了好幾遍他為什么還不會?”、“為什么學習不好的學生學習習慣都差?”、“為什么學生對涉及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等等,應對這些“困惑”我們只是說說議議,很少去深入地探究這些困惑背后的真實原因,也就是說我們缺少問題意識。我準備在新學期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積累,著手解決,具體成文。
四、結合學生的'實際,將知識整合。
在教學中,我往往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潛力,將課本知識重新組織,整合,使學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于自我,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于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于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資料,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15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不僅能夠幫助教師完善自身的教學方法,也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制定個人反思制度
個人反思制度是教師對自我的一種約束,教師可以通過不斷完善反思制度,來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和教學水平,以及課堂教學效率。主要實施措施體現在:一是教師互評。在開展歷史教學活動時,可以邀請其他教師來聽評課堂教學,因為其他教師能夠更加客觀地點評各個教學環節的優缺點,從而促進教師素養的不斷提高。二是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教學反思的關鍵前提。教師應該正視自己的教學過程,客觀全面地評價自身的教學過程和方法,從而確保教學反思工作的順利進行。三是學生評價。學生是教學的直接接受者,教師應該勇于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積極聽取并接受學生的反饋和建議,從而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教學方面的不足并加以改進,以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
二、教學內容方面的反思
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思教學內容是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環節。具體措施為:一是根據歷史知識提出相應問題。教師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和探究問題,并試著總結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答案,并從中總結更深層次的問題,以增強成就感和學習興趣。二是要把握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延伸知識的尺度,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
三、教學方法方面的反思
首先,教師必須合理使用教學工具。當前,很多教師為了順應時展的需要,盲目使用現代媒體技術,卻往往難以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開展歷史教學活動時,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和教學的實際需要慎重選擇教學工具。其次,教師要注重教學氛圍的營造。教學氛圍的好壞對課堂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教師要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以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6-13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6-12
(精選)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7-05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07-05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3-07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12-12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08-08
高中歷史的教學反思07-16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優)07-07
[薦]高中歷史教學反思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