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清平樂 村居》的教學反思
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1)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所以我通過圖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
(2)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
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歌。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教學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優美的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為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創造條件。我自始至終輕輕地播放著一段樂曲。該曲有著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學生一聽樂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靜、愉悅、向往的情緒便油然而生。這時,再學古詩,學生較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學完全詩后,我再讓學生一邊聆聽樂曲,一邊展開想象。此刻,學生伴隨著二胡、琵琶、提琴齊奏所發出的柔美的音響,浮想連翩……一幅悠閑自在的農家生活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
(3)幫助學生“由讀引情”。
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復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后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聲情并茂,方肯罷休。
盡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于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學生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并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最后,課件設計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師范讀是我設計了配樂錄音。但教學后發現,教師范讀部分始終還是自己來讀比較適合!
【小學語文《清平樂 村居》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1-16
小學的語文教學反思01-16
小學語文教學的反思01-22
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反思10-09
小學語文《荷花》教學反思01-28
小學語文《假如》教學反思11-29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2-05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學反思12-26
小學語文《太陽》教學反思08-18
小學語文《白鵝》教學反思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