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精選9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篇1
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教師往往把教學重點放在平均數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視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基于這一認識,我在設計中突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為什么要學平均數,注重引導學生在統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比較、觀察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征,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問題,了解它的價值。這節課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結合實際問題(男女生套圈比賽)哪個隊會獲勝?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深刻認識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在學生的活動討論中,在認知沖突下,認識在人數不同的情況下,比總數顯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數能代表他們的整體情況,因此產生了“平均數”,感受平均數是實際生活的需要,也產生了學習“平均數”的需求。教學只有組織了這個過程,學生對平均數的統計意義以及作用才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臨相類似問題時,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去進行比較和分析。
二、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學會平均數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數的'方法。一種是先合再分,一種是移多補少。然后引導學生感受到這兩種方法的本質都是讓原來不相同的數變的相同,從而引出平均數的概念。并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于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三、滲透估算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教學中我結合平均數的特點,先讓學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再實際計算,不但找到平均數的范圍,也找到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培養了學生運用估算的方法進行檢驗的能力。
四、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
在教學中,我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在我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如:第一題是對平均數的理解;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應用,第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這三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沒有危險?這個討論中,讓學生受到了安全教育。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使各學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這節課總體來說,完成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突出,學生的積極性較高。但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足:
一、時間的安排不是很好,練習的時間不夠,造成還有的練習沒有說完。主要原因是新課的時間較長,如讓學生觀察統計圖說說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請幾位同學回答,這里不是這節課的重點。
二、課的開始由于課件突然沒有聲音,有點緊張,有點浪費時間。其實這并不影響本節課的教學。對于突發事件要靈活面對!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平均分及除法運算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均數的概念與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是不完全一樣的。平均數是一個虛擬數,是借助平均分的意義通過計算得到的。
成功之處:
1.注重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在例1的教學中,通過求一個小組四個學生收集廢舊礦泉水瓶的平均數量,讓學生借助平均分的意義理解平均數不是每個學生實際收集到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指假設四個學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樣多,從而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到13個,使學生在學平均數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體會到平均數13與以前學習的平均分是不一樣的,平均數13實際上是一個虛擬數,并不一定真實存在。而在例2的教學中,通過兩隊的平均成績進行比較使學生明確: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用平均數表示各隊的成績更合適,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即平均數是一個重要的刻畫數據集中趨勢的統計量。
2.解決問題,強化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在例1的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移多補少”法,也可以用“總數÷份數=平均數”來得出所要求的平均數。在第二種求平均數方法中要注重讓學生理解份數和平均數之間的關系,避免出現幾個數相加就除以幾的現象。
不足之處:
對于用“總數÷份數=平均數”學生還是出現幾個數相加就除以幾的現象,除此之外還會出現求平均成績、平均速度出現把兩個平均數除以2的錯誤。
再教設計:
可以把“總數÷份數=平均數”改寫成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這樣就能把平均成績、平均速度包含在其中,也可以單獨總結總路程÷總時間=平均速度、總成績÷總人數=平均成績。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篇3
在學完平均數這一內容后,我出示了一個開放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設計了一個表格,內容是三個同學三次的數學成績:小明(第一次:63第二次84第三次90)小紅(第一次:82第二次78第三次80)小強(第一次:96第二次81第三次66)。請判斷這三個同學中,哪個同學的數學成績比較好。我讓學生獨立思考后解決問題,然后全班交流。
以下是同學們的一些想法。有同學認為小明的學習成績好,因為他的數學成績一直上升。而小紅的成績沒有上升,小強就更不穩定了,雖然他的平均分是最高的,但是他的學習成績會一直往下降。他說完后,我及時問同學們他是選擇一個什么角度來判斷的,同學們說出進步和退步趨勢。有的同學按照平均分數來判斷認為小強的成績好,我也及時給予肯定。
還有一些同學認為小紅的`三次成績比較穩定……同學們越說積極性越高,思維越活躍,課堂氣氛十分熱烈,甚至有的同學用到了其他比賽中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比賽規則。我對同學們的各種想法都及時進行了評價和鼓勵,并讓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談在數學和做人方面有哪些收獲?如何評價自己、同學、老師在這節課中的表現?同學們認識到了對待一件事情,不要片面的去看,要從多角度分析,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篇4
平均數教學是統計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平均數的知識,以前總是把它當作一種典型應用題來教學的,即所謂的求平均數應用題。但是,從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數學對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來看,教學中更應該強調學生對平均數的意義、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統計含義的理解,讓學生在新的問題情境中,正確地運用它去解決問題。
教學中我沒有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要求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作為教學的重點,緊密聯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為什么要學平均數,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涵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讓學生在實踐應用中,去把握平均數的特征,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并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
怎樣才能使三年級的小學生感受到學平均數是一種需要呢?課標上指出:小學中年級、高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此時,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應該是現實的、具體的問題解決。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愿意并且想學數學。于是,課的引入部分我設計了在兩個筆筒里放著7枝筆和5枝筆,讓學生幫整理成每個筆筒的筆一樣多,引出一個結論: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的相同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所以我們就來研究有關“平均數”的問題。
從富有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移筆”導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數”概念,并巧妙地使學生直觀感知平均數是表示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并不表示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為后面深化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預設。
最后,為了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開頭相互呼應,設計了小明的身高為127厘米,一天他來到一個池塘邊玩,看見池塘邊有個木牌,木牌上寫著:這個池塘的平均水深為1米。小明看了高興地說:我在池塘里玩水一定不會淹死的?請問你認為小明的看法對嗎?為什么?讓學生展開討論,從對“平均水深”的理解中找到正確的答案。
通過以上教學,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的魅力與應用價值,為樹立應用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初步形成了解決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并通過這一應用過程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將數學課中的統計與生活有機的結合,體會到數學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數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篇5
6月12日我執教三年級“平均數”第二課時。在教學時,我首先多媒體“麗麗分糖果”讓學生覺得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來分比較方便。在新課時,讓學生計算開心隊和歡樂隊的'平均身高時,我讓學生分成7個小組,讓他們選擇用哪種方法來計算。其中有6個小組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進行,在計算時,他們都覺得很困難,我提議他們可用另一種方法計算。只有一個小組用“總數÷份數﹦平均數”的方法計算,而且能正確地計算出來。我因此向學生說明:兩種方法的特點,移多補少的方法只宜數據相差不大,而且份數不多。用“總數÷份數﹦平均數”的方法比較方便,計算結果也準確,這個方法在實際生活中和以后的學習中也經常用到。
之后我出了兩道練習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大部分學生都能運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計算,效果也很好。整個教學可能時間控制得不夠好,使學生練習的機會少一些。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篇6
《平均數》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屬于統計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之后進行教學的。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于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整體之間的差別,可見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讓學生學平均數的知識,不僅是為了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及對生活的作用更顯重要。
一、預學-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課的開始我拿去年期末考試藍鑫小組和長敏小組的成績來做比較,看哪個小組的成績好一些,引發學生思考,如何做最公平。學生在沒有平均數的概念下,會說求兩個小組的共分數,我故意找的兩個小組人數不是一樣多,所以這個時候學生就想到了求出平均成績,因此引發出課題--平均數。后面我又以即將到來的世界衛生日作為背景,學校環保小隊為了打掃衛生,利用節假日的時間收集了很多的廢舊塑料瓶為題,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與數學相關,并且蘊含了德育的思想。但是這一環節,可能進入主題太快,讓學生還沒有概念,就突然進入了課題,或者讓學生復習二年級的平均分知識后再進行教學。
二、互學--小組交流,展示點撥
此環節我用了小組合作的模式來教學,我在課件中自學提示中出示環保小組收集廢舊塑料瓶,讓學生找出平均數,學生會移動多的塑料瓶補給收集少的學生這種方法和二年級所學的平均分的方法來做,因為平均數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此時我就引發出疑問,為什么要講多的移給少的人?他們就得出結論:因為這樣他們收集塑料瓶就能一樣多。接著我又將整個移多補少的'過程展示給學生們看,讓他們心里更加明確這種方法的意義。后自學提示中這些平均數是實際數量嗎,讓學生區分平均數與實際數的區別,但是學生仍然還不知道平均數處于一組數字的什么水平之中,這時我就利用超鏈接轉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里去游泳的題型來引導學生,雖然水深是110cm,但是實際上水最深的地方達到200cm,平均數并不是最高值,也不是最低值,它處于中間的一個水平。這樣讓學生明白為什么我們要研究平均數這一概念。這一環節中,我覺得可能我的講解過于太多,關注學生太少,我想讓學生答到我心中所想的答案后才會予以肯定的表揚,其實學生的回答中充滿著閃光點,我應多關注,把整個課堂的主角交給學生。
三、評學-拓展延伸
在此環節,我用了課本上的做一做、一組口算成績成績表來作為提升題,口算成績表比較哪一小組的成績好,這樣學生一目了然就知道我們要求的是平均數,最后,我穿插了一些課外小知識,一些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的平均數的小知識點,讓學生感受到,其實我們生活中處處都充滿了數學。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篇7
今天講的四上《平均數》,從備課,上課兩方面作出以下反思:
1、 在備課方面,準備不夠充分,備課太粗糙,一些預設過于簡單甚至沒有,比如在討論王云投中的7個和平均成績7時,沒有作出預設,對于學生回答的問題沒有作出精準而具有引導性的反應。課上題與題、話與話之間的過渡語準備不足,習題出現的有點突兀。
2、 在上課方面,課堂氣氛過于緊張,學生不夠活躍,可能由于自身有些緊張,讓部分學生過于拘束,氣氛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討論過程中,沒有給他們充足的時間討論,蜻蜓點水般跳過了本節課的.難點,致使有些同學不會用適當的語言去解釋后邊游泳池和平均壽命兩道實際問題。這一段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說,去解釋,當然,在這一方面,我的答案有些簡單,沒有更深入的去說,當學生說到平均數只是一個平均水平,僅此而已,還需要再補充:有些數比平均數高,有些數比平均數低。
另外,在比較投球比賽兩個組哪個組的成績好時,沒有讓學生充分去說透,在學生達成共識,沒有爭議時,還可以繼續問,讓生生之間互相爭論,緩解課堂氣氛。在學生發表個人見解時,不要給學生任何贊同或不贊同的意見,讓生生互動。在討論中得出答案。
綜合一整節課,節奏稍微有些快,當學生達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時,就此停止,立馬公布答案,導致有些反應慢些的學生思維跟不上。以后上課要收弛有度,快慢得當。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篇8
培養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培養學生遷移類推能力。我在教學中,很注意學生在什么知識點上會產生思維障礙,就在這個地方解決,為了弄清例2怎樣計算,讓學生運用例1探索的方法,類推遷移,嘗試做,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然后類推到“做一做”練習之中。
積極引探,發揮兩主作用。課標指出:“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時,教師通過積極的“引”,來激發學生主動地“探”,使教與學產生共振,和諧發展。如出示例2時,問與例1相對有什么不同?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主動探索出:求平均數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歸納思維能力。
精心設計練習。大綱指出:“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練習主要在課內進行,練習要有層次,有針對性,講究方式,使全班學生都得到較多的練習機會等!蔽以谡n堂練習中,除基本訓練打基礎外,還出示了“嘗試題”,誘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邊算邊討論,成功地解答嘗試題后。我還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專項練習:
1、基本訓練。
2、變式練習。
3、游戲練習。為學生設計多層次的嘗試思維情景,讓學生看有所思,練有所想。
加強了信息交流,促進嘗試成功。嘗試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學生討論,是在學生獲得自己的努力結果之后進行的生動活潑、獨具一格的“語言和思維訓練”,這種討論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滿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發展學生思維,加深理解教材。我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三次學生討論,然后根據學生輸送的信息,針對學習新知識的缺陷,作畫龍點睛式的講解,確保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與此同時,我也參與討論,及時了解情況,并根據學生輸來的信息,及時進行針對性
的講解,以“教”促“學”,“學”中有“教”,密切了教與學的關系,保證了嘗試成功。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 篇9
平均數是統計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教材注重讓學生在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平均數的本質內涵,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谝陨险J識,我在設計中創設了具體情境讓學生感悟平均數的產生過程,注重引導學生在統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分析、比較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征,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了解它的價值。在這節課的設計和教學體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上課伊始,創設四個同學擺的珠子數量不等,顏色也不相同,引發學生思考:“在總數不變的基礎下,你們能使四人的珠子同樣多嗎?”,旨在讓學生過一把“移多補少”癮,感悟“移多補少”的思想,經歷從“不相等”到“同樣多”的過程,構建平均數的概念。正如預設所想,由于每人珠子的顏色不同,學生很快就能找到原來每人珠子的個數,并清晰地意識到平均數5個并不是每人珠子的實際個數,而是他們珠子個數的平均數量,這個平均數比這組數中最大的數小,比最小的數大,處在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的.之間。這不僅沒有改變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同時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豐富學習素材,有助于學生構建平均數的概念,理解平均數的本質特征。
二是建構“平均數” 的概念,理解“平均數” 的意義,是學習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所以這兩個教學環節中,我特意利用多媒體課件,先展示“移多補少“的過程,引出平均數的概念,再利用課件把平均數與原來每個數進行大小比較,凸顯平均數的本質特征。由于課件形象生動,清晰明了,能較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再次把學生的思維指向這組數據從“不相等”到“同樣多”,強化認識到“原來大的數移出一部分補給小的數,變小了;原來小的數補上一部分,變大了。”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內涵的理解和把握。
三是這節課只設計了兩道練習題,但結合一題多變,多練的方式,其實解決了 “求平均分數”、“全年平均每月(每季度、每天)的用水量”等多個數學問題。通過練習題一,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意識到兩人考試次數不同,這樣比總分數不合理,從而凸顯平均數的“代表性”,使學生理解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解開學生心中“為什么用平均數來代表他們的成績,不用總數來代表他們的成績?”的疑惑。通過練習題二“求出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提供3個算式供你選擇!保箤W生進一步明確平均數是由總數除以對應的份數,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反復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技能。
當然,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一些問題:
1.我感受到在凸顯平均數作為“數據的代表”意義時,還不夠充分、豐富、飽滿,如果能在“練習題一”中引導學生感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易受這組數據中每一個數據的影響,即敏感性,就更能豐富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了。
2.評價時,激勵語言的運用還不太豐富,自己的教學視野還需開闊,教學行為還需大度。
【小學四年級平均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平均數02-13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平均數(7篇)02-13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平均數7篇02-13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平均數(通用7篇)02-13
《加權平均數》教學反思(通用5篇)05-27
小學數學平均數的說課稿04-08
小學教學教學反思02-03
小學四年級教學反思07-08
小學教學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