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1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充分復習整數乘法的意義,對下一步學習小數乘法打下基礎。然后創設了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情境,拉近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體會到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生對到商店購物并不陌生,所以創設一個新開張的文具店的情境讓學生模擬購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根據生活經驗提出有關數學問題。但在提問題時由于我沒有限制問題的類型,學生開始提的問題都是加法問題,我及時調整,要求孩子提出乘法問題,才把學生的思維拉回來。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創設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放開讓學生大膽的探索和表達,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說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然后用以前學習的知識解決小數乘整數這個問題。最后,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0.2×4的結果,有的孩子寫出了用小數加法計算,有的用把小數轉化成整數的方法計算,有的轉化為元角分計算,有的用列豎式的方法。我留給學生比較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去和其他同學交流和探討不同的算法,體現算法多樣化。同時通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盡可能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本節課中學生的思維非;钴S,他們不僅運用了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而且運用了類推遷移的思想列出了小數乘法豎式,用轉化的方法把小數化成整數進行計算。
這節課整體教學過程比較流暢,通過闖三關對以前的舊知進行復習,然后通過買文具這一情景,讓學生體會小數乘法的意義,最后利用三個挑戰,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練習。在提問題這一環節中費時較長,且板書了學生的問題,由于時間關系卻沒有進行解決。在以后的教學中應注意,有時可以不讓學生提問題,而是給學生信息,讓學生根據問題找到有用的信息,來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2
隨著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逐步實施,以及素質教育所倡導的全面育人理念的深入,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角色,突出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要學會進行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幾點反思。
。1)是否注重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可以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因此,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是發展思維能力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問題情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做法,可以較好地喚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也為新知識學習中培養學生分析、思維和表達能力打下了基礎。
(2)是否注重數學課堂教學中慢節奏的教學。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學生接受新知識都要經歷感知、認識、構建、鞏固的一系列過程,所以課堂教學應靈活把握慢節奏,以提供足夠的時間保障,保證教學信息的順利傳遞。
講課開始,要慢些。小學高段數學知識的邏輯性較強,學生由于前后知識銜接不起來,給思維造成障礙而喪失了信心。因此,教師有必要采取“先學后教”的方式,在講授新知識的前一天,有針對性地布置復習與預習內容。上課開始有意地啟發學習困難學生回答基礎性舊知,通過表揚、鼓勵等方式,使學習困難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長此以往,他們就逐步轉入主動思維的狀態。
新知引入,要慢些。小學高段數學知識是環環緊扣、節節相聯的,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續和發展,新知識又是后續知識的基礎。引入新知時留出時間讓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并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同化新知識,這樣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語言節奏,要慢些。小學高段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為學生易于理解接受的知識,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為了使課本知識變得淺顯易懂,教師在教學中放慢速度,多舉實例、多使用教具,引導學生多讀教材,正確把握概念的內涵、關鍵詞句,在重點難點之處注意停頓,以便在解題中能準確無誤地應用。
(3)是否注重數學課堂教學中解題規范的教學。
解題是深化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規范的解題能夠使學習困難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
審題規范。審題是正確解題的關鍵,是對題目進行分析、綜合、尋求解題思路和方法的過程,這恰是學生最感困難的地方。首先,分析條件,既要找出題目中明確告知的條件,又要使學生學會發現題目中隱含條件。其次,分析目標,既要明確求什么或證什么,又要學會把復雜目標轉化為簡單目標;把抽象目標轉化為具體目標。再次,分析條件與目標的聯系。最后,確定解題思路。
語言敘述規范。數學語言敘述是表達解題過程的重要環節。因此,規范的語言敘述應步驟清楚、正確、完整、詳略得當。
答案規范。答案必須準確、簡潔、全面,既注意結果的驗證、取舍,又要注意答案的完整,還必須審清題目的目標,按目標作答。
解題反思。通常思維都有很強的直覺性,若在解題后及時重現一下這個思維過程,分析多次受阻的原因何在,總結審題過程中的思維方法。這對發現審題過程中的錯誤,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4)是否注重數學課堂教學中板演的教學
板演,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一環,是數學表達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學生最好的學習實踐活動,同時又是教師獲得信息反饋的有效途徑。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數學的概念與法則、公式與定理、各種技能、數學的思想方法等掌握往往不夠透徹,但不易從學生的表情、動態、語言中反映出來。而板演在教學中創設了多渠道的反饋調節作用。
通過以上的反思,我找到自身的不足:自己的教育觀念還需要不斷更新,教學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比如學生不懂的問題,有些學生站起來想解答,可是我們就是不讓,偏要自己點一個學生起來講;又如學生列出的式子是對的,但由于不合常規,而我一時沒想透就不予肯定等,這些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學觀念還跟不上學生的發展需要,還有待進一步學習提高。
總之,課改后的數學課堂教學比以前鮮活了,教師的教學密切聯系生活了,重視創設生活情境了,舍得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了。當然我們在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困惑、困難,但只要我們長期、耐心地堅持下去,積極總結和反思在教學中的經驗和教訓,多學習、多思考、多創新,那么離成功的彼岸就會越來越近!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3
4月中旬,我有幸參與了縣上的送教下鄉活動。本次活動的主會場在中心小學舉行,而看課活動的主要形式——同課異構,更是讓我們基層教師從中獲益匪淺。通過我鎮的教師XX縣上的名師同上一節課,讓我們看到了名師的風采,從她們身上學到了備課、上課的技能,同時也深深的體會到了我們和名師之間的差距。
看課中,自己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們的課堂為什么效率低”“我們的課堂能不能達到較高的層次”一直縈繞這我,而這些思考,也一直伴隨我回到了單位。可能是第一節看的是數學吧,所以縣上王老師和我鎮的張老師同上的數學三年級下冊《比一比》給我留下的印象較深,感悟也叫頗多。為了更好的說明上面的兩個問題,以及今后我們的課堂應當怎樣去做,接下來就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實效性談一談自己不成熟的見解。
怎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高我們的備課上課能力呢?
一、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即: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設計教學。找準教學的起點、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捕捉教學的生長點。使教學目標切合實際。
解決策略
1、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n前調研
2、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上。 ——抓準切入點
3、教學實際要關注讓學生親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親歷過程
二、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及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對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這個學習情境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挑戰性的。
解決策略:
1、有思維價值的數學活動情境
2、美麗的童話情境
3、思維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
4、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習情境
5、源于數學知識本身的問題情境
三、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親歷數學化的過程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使學生有機會真正經歷“數學化”。因此,應采用多種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探究學習、合作交流中學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在親歷數學化過程中嘗試多種體驗。
解決策略:
1、想辦法讓學生對探究合作學習產生需要。
2、營造探究、合作學習的人際氛圍,鼓勵獨立思考、交流、質疑、共同討論,激發探究合作學習的熱情。
3、探究學習良好情境,有明確的探究目標,有具有挑戰性、具有價值的探究合作學習的問題。
4、在“組內異質、組際同質”分組原則基礎上,實行動態編排小組,打破組內長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則處于從屬地位狀況,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樹立形象,給每個人提供發展進步、改變自我的機會。
四、抓好雙基、適度訓練——促進數學知識的內化
抓住數學概念的本質教學是數學教育永恒的話題。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無疑要對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給予重視。數學概念是支撐數學大廈的根基,數學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廈的保證。因此,知識必須到位,能力必須訓練。抓好雙基義不容辭。當然,“數學雙基的要求應該與時俱進地調整和豐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礎,形成“花崗石的基礎上蓋茅草房”的局面。沒有基礎的創新是空想,沒有創新的基礎是盲目的。我們應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融合于教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數學思維訓練的過程之中!
解決策略:
1、給數學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數學基礎知識定好位,打好樁。
2、根據數學知識的縱向發展,幫助學生將它連成“知識鏈”;通過橫向溝通,幫助學生將它連成“知識網絡”;再經過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形成立體的知識模塊。
五、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捕捉巧用教學資源——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發展
課堂教學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組織、有步驟、有計劃的一項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智力活動過程。提高它的實效性必須有教師課前的周密策劃,即準確
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學生,有效開發資源。教學預設是教師發揮組織、引領作用的重要保證。
課堂教學活動是面對著不同個性的生命體,它又該是充滿活力的生成的過程。教學活動正是“靜態預設”在課堂中“動態生成”的過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這高質量的精心預設。所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既要精心預設又要注重生成。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實施中,寬容接納來自學生的生成,機智篩選課堂生成,從而達到巧妙運用生成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解決策略:
1、精心預設——準確把握教 全面了解學生
有效開發資源 適時準確評價
2、關注生成——寬容地接納生成 理智地認識生成
機智地篩選生成 巧妙地運用生成
以上是我對如何提高數學課堂實效性的笨拙見解,我想,如果教師在備課和上課中如果能夠做到“教學風格樸實一點;基訓練扎實一點;教學容量厚實一點;學生思維活躍一點;教學方式靈活一點”那么我們學校的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也會“高”!而我們的教師也會“名”!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4
這是我踏入教師隊伍以來的第一次公開課,心里難免有些緊張。雖然平時校長、行政、指導老師經常會來聽課,被聽課也從手足無措到“見怪不怪”了。但是公開課畢竟和被聽課不一樣,這真真正正的讓我了解了一節公開課從頭到尾是一個怎么樣的流程。
先說備課:從開始備課到最終確定自己的教案初稿,一共用了兩個禮拜的時間。在這兩個禮拜中,我不斷地專研教材,認真的研讀網上有關的《認識鐘表》的資料,不斷地思索自己應該怎么去設計這節課的流程。終于在兩星期后,初稿終于出來了。這真正的讓我體會到備課的不易。
教具準備:根據自己的初稿,開始準備這節課所需要的教具。紙張,練習,課件,實物鐘,鐘表的圖片等等,也花去了我不少的時間。尤其是課件的制作,一遍一遍的反復修改著自己的課件。
可以說基本的準備工作都已經做好了,但是這也是我做的最不足的地方,沒有及時的找自己的指導老師點評自己的教案,這是我犯的最大的失誤,今后在這個方面自己也應該好好的反省與改正。
經過備課后,經歷了兩次試上這節課。試上的時候,備課組的大部分老師都來聽我的這節課。雖然自己上下來還是挺順的,但是課后我去找各個老師評課,他們都給我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寶貴意見。根據這些寶貴的意見,我又一次認真的修改著自己的教案與課件,雖然大體上思路沒變,但也修改了許多的小細節。
終于到了這節公開課課,可能是自己太過重視這節課,也給了學生太高的壓力,這天的這節課,原本活力四射的孩子們到了陌生的環境視乎一個個都顯得相當的木那,包括那些平時機靈的孩子都失去了他們平時機靈可愛的天性,這一時間也讓我慌亂失措。經過一節課的戰斗自己也是相當的疲勞,沒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備的這節課到了最后盡然還是失敗了。經過了這節課,我也找了指導老師和幾位教師評了我這節課,進過他們的點評,自己的總結反思,我悟出了以下的幾點:
1、無論是上什么課,都不要有太大的壓力,也不要給學生太大的壓力,畢竟他們還是孩子,給他們過多的壓力,只會適得其反。要讓自己隨時都不緊張,有最好的狀態也不太可能,但是即使是有緊張的心態,也不要顯現出來,否者孩子們也會跟著你不自然。
2、上課自己的激情:我找了好多老師評課,他們都說我上課激情不夠,聲音不夠抑揚頓挫,整堂課下來也比較平緩,沒有高潮的地方。激情、激勵、激發,我的指導老師對我提出的建議常常環繞在我的耳邊。我也慢慢領悟到,要上一節好課,也要像一部電影一樣,有鋪墊,有過程,有高潮,有結尾,而且還需要有好的導演和劇本,這都是老師應該完成的分內工作。
3、課堂問題的提出:這節課自己有一個很大的失誤就是有一個地方沒能引好,反而被學生越帶越歪,是這節課的一大敗筆。在一個問題上一直的繞,這就是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沒能做到。今后的備課中,提問的問題應該直接明了,不應含糊不清。
4、課堂的教學常規:這是年輕教師上課出錯最平凡的地方,也是自己沒做到的不好的方面,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在這個方面應該更加的努力加強。
經過了這一節課,希望自己今后會有更大的進步。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5
本節課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角是一個抽象圖形,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動手做中發現數學的課堂。通過讓學生感知角、找角、畫角、做角演示角、欣賞角一系列活動來進行,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感悟:
一、數學離不開現實生活
角這一內容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們生活中學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是角,在學生腦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實物上,沒有一個具體的幾何圖形的概念。因此我結合教材內容從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出發,讓學生來初步感知角,并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離不開數學。這一節課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二、數學離不開細心觀察
在從具體物體上抽象出角后我引導學生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邊是直直的)。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然后再來指導學生正確的指角的方法。然后及時完成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
三、數學離不開有序活動
通過找一找、指一指、說一說、畫一畫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的書本上、三角尺上尋找角,并通過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的活動過程,再次加深了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動手做一活動角是本課一個重要的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做一個角,然后再來指一指這一個角,這里鞏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認識,然后再通過引導學生想辦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變小一些來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最后再通過觀察生活中的活動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與扇子(或剪刀)的打開與合攏有關。
本節課我始終堅持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不僅主動獲取新知,堅持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
不足之處:
1、在角的大小比較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當學生在個別問題的回答上語言表述還不完整不精確時,老師沒有及時指出和糾正,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表達不夠清晰,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2、教師要作一名好的引導者、組織者并不是那么容易,個別同學比較活動角時學生思考、交流組織不夠高效,因此在今后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能夠靈活調控,緊緊抓住數學本質性的東西進行交流,要引導好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讓學生有思考、有觀察、有交流,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參與面要廣。
3、教師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嚴謹,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斷積累和探索。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6
前幾天和教師們一起參加了一次教研活動,聽一位教師講了一節四年級的數學課《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課后教師一起交流了自己的認識。對這位教師的這節課給了較好的評價。誠然,這位教師的教學設計,以及課堂上對學生的輔導等,我也認可。但是就一點我提出了不同意見。那就是怎樣做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摸索、發現知識的規律。
這位教師講的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其中有這樣一個環節:老師問:對于平行四邊形你們知道什么?還想知道什么?其中一個學生提出:老師我還想知道怎樣求平行四邊行的面積?
這一問題正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也是教師所設計的。可以說是不謀而合。這時就有學生就提出可以用以學的長方形知識解決,這是多好的建議呀。而這位教師只是給以表揚,并沒有鼓勵學生去探討、去研究,一味按教案進行。教師先后出示了三幅帶方格的圖形,意在引導學生先通過數方格,求面積。逐步過度到拆補求面積。可學生并沒有按其意圖發展,而是直接就拆補。這時教師應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完成教學設計。
我想這位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夠深入,另外教師的應變能力不強,方法不靈活,更重要的是不相信學生,沒有做到以學生為本。如果在學生提出解決方法后,教師及時鼓勵,并激勵學生去探討。老師可以這樣說:你的方法真好,你就根據你的想法去研究、去探討,你會得到答案。這樣即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會在愉悅中完成學習任務,教師也輕松地完成教學任務,效果會更好。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7
[摘要]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把學生當成學習知識、追求真理的朋友,還要與學生共同建立發言,討論,爭辯的新規則,養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傾聽,接納他人意見的習慣,使課堂教學高效,有序地開展。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反思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傳統的課堂教學,導致學生學習方式單一,表現為以教為中心,以教案為本,學圍繞著教,就是你講我聽,你問我答,課堂氣氛較沉悶。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地學習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更重要是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根據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年齡特征,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抓住學生活動的興奮點,按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從學生喜歡聽的,喜歡看的實情,實物,實事入手,采用講故事,做游戲,模擬場景,比賽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自主探索的欲望,發現問題,自主學習。如教學12—9,由具體情景引入后,先讓學生想,想不出來,就拿出學具來擺,擺明白之后再互相交流,在比較,吸收的基礎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學會計算方法。在練習的初始階段,也要強調多擺,多圈,多說,以表象來支持學生的思維。這樣讓學生動手動腦的學習,伴隨學生自身的情感成為他們自主學習的需要。數學是充滿樂趣的“學問”,在情境中學數學,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貼近生活去學數學,是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
二、創設情景,營造與人合作的學習氛圍。
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學會共同學習、生活,培養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合作精神是教學中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的一環。在一年級課堂教學中,建立合作學習機制,營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改變傳統單一的交流形式,變“雙向交流”為“多向交流”,使學生感到自由,輕松,學生成為交流的主體。
教學片段:得數是10的加法
師:同學們想不想分蘋果比賽?
教師提要求:
A、每4個人一組(每組一捆“小棒”)同學之間要合作,一個同學負責分,兩個同學分別說怎樣分兩堆,一個負責記錄。
B、把10個蘋果分成兩堆,有幾種方法?
師:請同學們按小組匯報的情況。
52431
58679
師:我們把10個蘋果分成9和1,你想到什么算式?10分成8和2,你想到了什么算式?
請同學們在小組里說一說。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尊重,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在討論中,可以自己發表見解,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其他的同學,傾聽其他同學的意見。如:上述學生在小組討論時,有的學生說我想到了:9+1=10,10—9=1。馬上有學生補充說:還有1+9=10,10—1=9;接著學生七嘴八舌地說想到:8+2=10,2+8=10。老師接著問通過這些算式,你還想到什么算式?學生說:想到10+0=10,又有學生說,想到10—10=0,還有0+10=10。這種合作學習,增加了信息交流量,豐富了自己的見解。被同伴認可,一次認可就是一次成功。成功可使學生產生自信,學生獲得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的情感體驗。這種良好的情感體驗的不斷實現,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內在學習動力。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積極主動發揮的前提,根據一年級學生正處于學習啟蒙階段的特點,我在教學時有意識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情境中去發現問題。
教學片段:操場上(一)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玩嗎?你最喜歡什么運動?
生:我喜歡羽毛球;我喜歡體操;我喜歡跑步;我喜歡足球。
師:同學們的興趣愛好真廣泛,現在我們到操場上去看一看,這些同學在干什么?
。ǔ鍪緢鼍皥D,并揭示課題:“操場上”)
師:根據這幅圖,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生:A男生有()人;B女生有()人;C一共有()人;D男生比女生多()人;E女生比男生少()人;F是女生多還是男生多?G帶帽子比不帶帽子的少()人……
沒有牛頓對落地蘋果觀察和發現,如何產生“萬有引力”定律,沒有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的體驗和發現,也不會有對浮力的認識。這些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去發現問題,提出他們想提的問題,提出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問題情境是促進學生建構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同時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方式。
四、以人的發展為本,給學生留下學習與探索的時空
陽光雨露禾苗壯。就像生命離不開水,離不開陽光和空氣,學生的學習不能沒有時間和空間。留足思維的時空,讓學生自由的發展,想象就能張開翅膀,在學習的藍天翱翔。課堂教學不該由教師主宰,應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背景材料,構建解決問題的模型,如教學片段:操場上(二)
師:大家提出了這么多問題,你們會解答嗎?你是怎樣解答的?把你的方法在小組里跟同學說一說。
師:一共有()人,這個問題,哪個小組來回答?
生:一共有10人。
師:你們是怎樣想的?把你們的想法告訴大家。
生:我們這組是把男生的人數和女生的人數加起來的8+2=10。
師:男生比女生多()人,這個問題哪個小組來回答?
生:男生比女生多6人。
師:你們是怎樣想的?能把你們的想法說給全班同學聽嗎?
生:我們是一個男生對一個女生,剩下的就是多的。
生:從圖中這兩個男生和這兩個女生一比,剩下就是6個男生。
生:我們是算出來的,男生有8人,女生有2人,8—2=6。
生:我們是比出來的,8比2多6個。
生:女生人數只有男生中的一部分,一看就知道男生比女生多6人。
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睂χR而言,把學習和探索的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樂趣,同學,教師成為交流學習的親密伙伴,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地。在課堂上,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小組合作,簡單數據調查和游戲活動等多種形式,自主地積累知識,獲得信息,解決問題,培養能力。
課堂教學改革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這是相當可喜的。但是,認真審視一下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有一些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1、學習方式提倡“探究式”,還要不要“接受式”
我們知道,學習方式的選擇應用,要受到教學內容,學生水平,個性特點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合讓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探究式”適合智力好,主動性強的學生,而學生的智力發展,知識水平不平衡是客觀現實,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會嚴重脫離一些學生的實際,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學生個性不同,所以,“探究”也好,“接受”也罷,適合學生個體特點的學習方式才是有效的。如果我們教師不顧實際,對于明明是簡單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學生沒有能力探究的的那些知識,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時髦”,那可能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2、教學注重“過程”,還要不要“結果”
教學“重過程”也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隨之而來,又一種聲音似乎越來越流行,認為知識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我們應當做的是改變過去輕“過程”甚至無“過程”的現象,不僅使學生“孤零零地掌握,記憶,再現”知識,而且是學生弄清知識發生過程的“來龍去脈”,促使學生深入地“理解,重構,質疑,批判”知識!敖Y果”與“過程”并非是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統一的關系。
3、追求“民主”,“開放”,還要不要“次序”、“規則”
民主教學氛圍的創設,是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精神的前提,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的平等相處,有利于為學生創造一種心理放松,敢于質疑的空間,是學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長的自由與快樂。但是,追求民主,開放,許多教師又走入了一個兩難境地,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教師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但是學生一旦興奮起來,爭著發言,幾乎吵做一團,不少學生為了湊熱鬧,只顧自我表現,根本不管他人意見。這時,教師如果板起面孔管一下,壓制這樣熱烈的氣氛,甚至會戴上教學不民主,違背新課程的精神帽子;如果聽之任之,不予阻止,教室里就會亂成“一鍋粥”,次序混亂,效率低下,有時根本不能完成教學任務。
我認為,教學的民主,開放是以課堂次序、規則為基礎的,是離不開課堂管理的。沒有有效的課堂管理,就不會有成功的課堂教學,要在民主,開放與次序,規則之間尋找一個結合點。我們不僅要把學生當成學習知識,追求真理的朋友,還要與學生共同建立發言,討論,爭辯的新規則,養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傾聽,接納他人意見的習慣,使課堂教學高效,有序地開展。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
2、《新教材將會給教師帶來些什么》
3、《云南教育》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8
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曾有過喜悅、有過困惑、有過擔心,值得慶幸的是每學期區里都組織新課改的培訓,對于象我這樣的年輕教師無疑是指明燈,再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我對新課改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思考:課改的全新理念帶給我們全新的課堂生活,我們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課改的心得。
一、對運用教材的總結
1、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情境進行適當的重組。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相互交往的一種活動,而教材給我們提供的只是表態性教學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所以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種素材并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每一位學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所以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我經常的采用一些有形素材,充分的利用有利于教學活動的課程資源。
例如:教學"第幾",我拋開教材中靜止的畫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資源,讓幾個學生上來排隊,全班同學來猜第5個小朋友是誰,然后讓第5個小朋友跳一跳,看看和同學們猜的是否一致。還有在學習《10以內各數的認識》時,我設計了一節“數就在身邊”的數學課。(1)讓學生說說家里的電話號碼或手機是由幾個數字組成的;(2)搜集有數字的詩句;(3)用第幾排、第幾個描述自己坐的位置。學生完成這些題目時,興致特別高,爭先恐后地交流。他們在交流中,體驗到了數學的樂趣。從描述自己座位中區別了第幾和幾個;通過交流家里的電話號碼知道了由于數的排列不同,電話號碼也不同,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再有學生搜集的有數字的詩,念起來瑯瑯上口,又能啟發兒童認數的興趣,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了數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從中又領悟到了數學的奧妙。
再如在教學“分類”時,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擴大取材范圍,增加了學生熟悉的玩具、書、衣物等,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思考空間,同時向學生展示“有大堆零亂物品”的場景,使學生自覺產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分類,明白學習分類的必要性,使學生對學習分類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課堂上,再通過大家齊動手整理教室,自己動手整理書包,使學生非常容易地掌握了“分類”的方法,也養成了整潔愛美的良好習慣。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是生活,數學就在身邊。
2、巧妙處理教材,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新課程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突出了:注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教材都提供了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例如:我擔任一年級教學時,由于學生小,難組織,學習效果不好,但如果將童趣引入課堂,如果將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謎語、游戲引入課堂,將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先行教材有很多插圖,但他們是死的,不會說話的,如果教師上課時賦予它們以內容,賦予它們以聲音,它們就能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將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對學習方式的改變總結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學習逐漸成為占主流地位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自主探究問題中,鼓勵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充分的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9加幾”時,“有幾瓶牛奶”(9加幾),學生通過觀察情境圖提問題,得出算式9+4=?在計算9+4時得多少時,學生可以通過直接數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數小棒得出9+4=13;或者將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減去1得13,即:9+4=13……總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討出“9加幾”的計算方法,使不同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產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對學生評價方式改變的總結
新課改的一項重要要求就是如何進行發展性評價。因為一成不變的評價方式剛開始能吸引學生,時間長了就會像一杯白開水,變得沒有味道,也不會再起到積極評價的作用,只有不斷變化出新的評價方式和形式來吸引學生,滿足學生
的興趣要求,是學生感覺到課堂永遠是新鮮的。新課改中教師已不再是課堂中的唯一評價者,所以班級里的小組長和全體學生都是評價者,他們的參與也起到了激勵作用,在評價中我們還漸漸發現,我在課堂中使用的評價用語學生都已非常熟悉,有一部分學生還會自己使用了,經常用這些語言來評價別人的展示,會在課堂上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在評價同學的過程中也鍛煉了自身的能力,同時提高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就是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除了課堂上的“小老師”的角色的出現是評價方式的改變外,還有評價方式的多樣性也是新課改的變化,比如我在班里設立了“金口才”、“合作獎”、“紀律獎”、“衛生獎”、“勞動獎”、“作業獎”等,盡可能從多方面評價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中,對于課改的一點心得,但是自己離課改的目標還差很多,雖然自己參加了多次培訓,看了不少課改書籍,理論上明白該怎樣做,但在實施中往往還會變樣,有時存在著只求形式不重本質的.“表面化”教學的傾向,為了課改而課改。
傾向一:為了情境而情境。有一些數學內容被機械地套上了情境,牽強附會地聯系實際,過多地強調生活來源,結果是既浪費了寶貴時間,又妨礙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真正理解;
傾向二:為了活動而活動。在教學設計的活動中,很多透露出浮躁、盲從和形式化傾向,課堂展現的是學生膚淺表層的、甚至是虛假的主體性,教師沒有發揮引導、點撥和具體幫助的重要職責;
傾向三:為了方式而形式。課堂探究合作學習時,很多學生都在應付“討論”,根本沒有進行思維交流和碰撞;學生只是機械地接部就班地經歷探究過程的程序和步驟,缺乏好奇心的驅使和思維的探險以及批判性的質疑。
傾向四:為了表揚而表揚。有時課堂上只要學生答對了問題,我就說“很好”“你真棒”“真聰明”;有時學生僅是重復別人的答案,有的答案還不完整,,我都給予了表揚;而那些確實表現突出的學生即使有獨到的表現,也是同等對待,只是為了鼓勵而表揚,沒有達到實效性。
通過以上的反思,我找到自身的不足:自己的教育觀念還需要不斷更新,教學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比如學生不懂的問題,有些學生站起來想解答,可是我們就是不讓,偏要自己點一個學生起來講;又如學生列出的式子是對的,但由于不合常規,而我一時沒想透就不予肯定等,這些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學觀念還跟不上學生的發展需要,還有待進一步學習提高。
總之,課改后的數學課堂教學比以前鮮活了:教師的教學密切聯系生活了,重視創設生活情境了,舍得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了,……。當然我們在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困惑、困難,但只要我們長期、耐心地堅持下去,積極總結和反思在教學中的經驗和教訓,多學習、多思考、多創新,那么離成功的彼岸就會越來越近!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9
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些數學課:有的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算理演繹清晰,學生聽得輕輕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變式和實際問題卻往往束手無策;有的教師設計了許多細碎的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頻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暢,但結果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卻并不理想;有的教師注重精講知識,留出大量的時間練習各式各樣的習題,雖然學生解題能力尚可,但卻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有的教師讓少數優等生在課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動、匯報……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多數學生作陪客旁觀,個別學困生更如霧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這些課在平時的聽課活動和觀摩教學中并不少見,其中有些課甚至還被評為好課。眾所周知,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筆者以為,如果不對好課的標準進行重新認識,勢必會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本文擬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一堂小學數學好課的評價標準。
“一個都不少”——面向全體學生
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以統一化的集體教學為特點,強調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設的全班學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一致性為前提,教學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著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制約著學習的結果,由此而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并不意味著搞“填平補齊”,而是在致力于絕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發展的同時,還要使那些在數學方面學有余力的優生脫穎而出,學有困難的學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應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與學生個體或教師與學生群體的單一課堂交往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立體結構;應有效地采用活動化、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討論、交流,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應在練習層次上“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應對某些特殊學生(特優或學困)給予特殊政策;應使課堂成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臺。
“在活動中學數學”——關注學習過程
“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著探索與創造”(引自《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許多東西是教師難以教會的,要靠學生在活動中去領會。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學習。一堂好的數學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參與概念、法則的形成過程,暴露學生學習知識的思維過程。具體說,教學時應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幫助學生獲得新知學習的必要經驗和預備知識(奧蘇貝爾稱之為“先行組織者”),從而為新知學習提供認知固定點,提高學習者認知結構中適當觀念的可利用性;應啟發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找準新知的生長點,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基礎,而且充分考慮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已了解多少,從而確定新知學習的起點(維果茨基稱之為“最近發展區”);應突出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在比較中發現矛盾,引發認知沖突,使學生達到“憤悱”的狀態,為學習新知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保持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去親自體驗,決不去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親自動手,決不替他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說的,讓學生自己動口,決不代他講。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的生命在于應用”——注重學用結合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應用業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少專家指出,數學教學不能“掐頭去尾燒中段”,要重視數學模型的建立和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一堂好課,不僅要讓學生建構知識的意義,還應使他們懂得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引自《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一方面,數學課本中有許多知識的教學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特別是幾何初步知識、統計知識及一些應用題的學習,都是從實際出發,經過分析整理編成數學問題的;另一方面,由于課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許多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生活事例未能進入課本。因此,教師應處理好數學的學與用的關系,注重學用結合,進一步認識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注重學用結合,應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數學應用性因素,堅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出發;應盡可能地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數據編制數學問題,體現數學與生活相伴;應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改變封閉式的單向結構為開放性的多向結構;應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探索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和應用中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著眼全面發展
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教學應被看做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保ㄒ匀~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在數學課上,學生們除了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智能,還帶著自身的情感、動機、需要等一并投入課堂;學生們除了與教師交往外還與同伴之間進行相互交往;學生們除了認知、情意方面的發展,還包含群體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意識與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誠然,這一系列目標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但卻必須通過每節課來實現,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在每一節數學課上,每個學生都是把整個生命投入課堂的,我們所進行的都應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著眼學生的全面發展,應在數學課上營造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無論是課堂的引入、新知的展開、結論的獲得、技能的形成、情意的發展、個性的展現……課堂的每一分鐘都能像磁石一樣緊緊地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應創設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問題情景與任務目標,讓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效地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助互動;應充分挖掘數學的形式美與內在美,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和育人功能,使學生在學數學的過程中經常伴有輕松感、快樂感和成功感,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快樂。
新世紀的課堂教學,已經進入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要目標的新階段。通過對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反思,我們認為,一堂好課不同于一臺好戲。演戲是按照固定的劇本,依據既定的程序,演繹著不變的情節。而上課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這些個體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有著不同的學習能力和豐富情感。因此,我們所上的每一課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復的、豐富而具體的綜合。一堂好課,不應追求講授技巧的滴水不漏、教學環節的天衣無縫、細枝末節上的精雕細刻,而應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習過程,注重學用結合,著眼全面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10
這堂課的教學內容,分為數數、數序與比大小、基數與序數、數的組成、8 和9的書寫。其實一年級學生對很多新授知識已經掌握了,我想課堂中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中,我采用了比較多的游戲活動形式,為的是讓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學習數學。在新授知識的引入中,我采用的是在“聽中數數”,利用一對小鈴鐺,做了一個“誰是順風耳”的游戲,要求是“老師敲了幾下,請你用嘴巴默默數一數”。在這個游戲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老師敲鈴是時候,學生豎起耳朵,真的是沒一點其它的聲音,完全的投入到了課堂活動中去。我覺得這個環節是自己比較滿意的,一個好的引入可以把學生的心拉到課堂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教學數數中,我采用了兩個活動,第一個是通過主題圖的學習,在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8 和9。學生一旦認真學習,就會讓老師和學生有很多驚喜,學生們觀察真的是很仔細,甚至有一個小朋友說“老師和學生一共拿了8個工具”,這一點在之前我也沒有發現,太讓我驚訝了,他把細小的環節也觀察到了。8和9數數的主題圖比以前幾個數的數數要難多了,物體的位置打亂了,數的時候要更應注重有序性,在這個方面我引導的不夠好,一開始并沒強調,只是在有學生沒按順序數時我才強調,而且說的也不夠清楚。在有學生說到有8個字時,我只讓學生帶大家數了一下是不是 8個,居然忘了說是“熱愛自然,保護環境”8個字,也就忘了滲透保護環境的思想品德教育,這一點實在是不應該。第二個活動是聽“聽鈴聲拍手”,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靜靜的聽,爭著當“順風耳”,課堂氛圍比較好。應該說課堂中多采用這種活動能提高學習積極性,我在這方面要注意的問題是往往只注意游戲的樂趣和學生的參與,而沒注重游戲本身的知識教育性,在有學生拍錯手時應想一下,為什么他們會數錯。在教學數序時,我采用了直尺圖,讓學生來填上空缺的數。我在教學過程中的采用的是我點圖學生說的形式,這樣做其實是對資源的浪費,這是一題很好的開放題,應該讓學生自己來表達,讓他們打亂順序來說,如“5的后面是6”、“最后一個是9”這樣的形式能更好的訓練學生的數感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基數與序數時,我通過創設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讓學生感知“9 個桃子與第9個桃子”的區別,學生被故事的情境所吸引,展開了積極的思考,碰撞出了思維的火花。創設一個好的情境能化解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之間的矛盾,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愿望。“吃第9個桃子為什么吃不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積極思考,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也要注意情境的“針對性”與“有效性”,我在教學數的組成時,通過“動物園里有兩只可愛的小猴子,老師買了8 個桃子去分給它們吃,想一想,老師可以怎么分?”這樣一個情境,設想通過這樣一個情境來揭開數的組成。結果學生反而被情境所干擾,由于考慮到了分的公平性而在“4和4”、“5和3”徘徊,只想出了一兩種分法,最后在老師的一再提醒之下,才說出了其它的方法。說明這個情境并不合適,可能還是用“兩只盤子”來分的效果要好。這就讓我想到了創設情境的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由于一味地利用情境來教學,出現了情境設計的“牽強附會”,沒考慮到情境對教學的干擾性,反而阻礙了知識的學習。
今后這一點要尤其注意,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的,多思考一下這個情境是否會有干擾作用。還有就是數的組成的“成對”記憶,這節課我在這一點雖然提到,但不夠重視。數的組成的“成對”記憶,能讓學生更好的建構起數的組成,這也是我要注意的,要注重對教學內容的研究,認真思考。在課的結尾時,我設計了“用數字畫畫”,但由于時間有限,我把這塊內容放到了課后,這又是一個很大的浪費,很多老師都認為這是一個比較有新意的設計。我覺得自己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也經常出現這種情況,“時間不夠”,說明我的教學設計與時間分配不夠合理,今后在這方面要多思考,多學習。通過這堂課,也讓我對自己在教學方面的亮點與不足之處有了更多的了解,讓我看清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11
泰戈爾有一句名言說得好"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卻反而說世界欺騙了我們"。我們面對的是少年兒童,是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愛他們。
1.和諧課堂,快樂學習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園地,教師工作的根據地,我們應該重視課堂教學。把和諧帶入課堂,使課堂充滿活力。只有在寬松、平等、和諧、生動、充滿活力的氛圍,才能誘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創造思維。教師的教學藝術不僅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應把愉快與熱情傳給學生,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心情愉快充滿激情地投入數學學習中去。
2.生活課堂,更有意義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永遠無法割舍。離開生活的數學是蒼白無力的。數學只有在實踐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數學的生命之源。
教師應盡力創設情景、創造條件,將課堂與學生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激發思維。如我們學習《四邊形》一章中,判斷“等底等高的兩個平行四邊形拼在一起還是平行四邊形”咋一看沒錯。但通過實踐動手操作就會發現“等底等高的兩個平行四邊形拼在一起不一定還是平行四邊形”。
3.靈活課堂,輕松學習
學生不是學習機器,教師應合理科學安排。改變超強度、大題量、機械訓練,用時間加汗水提高成績的陳舊做法,要提倡精講精練。只講思路、講方法、引導自己去發現、去探索,把學生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思維過程還給學生,培養激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如教學“一個鈍角中去掉一個銳角,剩下的是什么角”就不能固定一個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7800,也可以是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論,要學生靈活掌握及運用。而實際生活中如“四年級同學去秋游。每套車票和門票49元,大約準備多少錢?”算式49×104這里49看作50,但104則看作110不能看作100,這樣才合理更實際。
面對應用題不得死板硬套,應掌握方法,有些題有多種解法。有的題可從問題著手,有的題則從已知條件著手。只有掌握了方法,舉一反三,就可做到輕輕松松學好數學。
4.幽默課堂,充滿活力
一個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愛,幽默驅趕煩惱,帶來歡笑。學生也喜歡有幽默感的教師,在教學中恰倒好處的課堂幽默,完全可驅趕學習的疲勞,活躍課堂氣氛。同時能開拓學生思維的敏捷和判斷力,能進一步融洽師生關系。如一次一學生在課堂老往后轉,還不時說話,我看了他幾回,他仍然旁若無人視而不見,我不動聲色走到他身前,話鋒一轉提高嗓門對著他說“你屁股上按了滾珠兒啥”從來沒有聽過這句話的同學一下全樂了全變精神了,看著這位同學會心地笑。接著我意外發現這下所有的學生都聚精會神地聽,仿佛一下精神百倍。此時此刻我頓時明白,幽默讓我讓學生得到美的體驗,感受到幽默的魅力。
總之,數學教學充滿學問充滿魅力,數學課堂更是魅力無窮。教師只有做有心人,善學善鉆善創新數學課堂就會生機勃勃,課堂會更精彩。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12
高效課堂是給學生一個自己的舞臺,給老師一種新的希望,給學校一個美好的未來,這就要求教師注重課堂這個沖鋒陷陣的主陣地,它不只是看你備課、上課的認真程度,更關注一個教師對課堂結構的把握,高效課堂是給學生一個自己的舞臺,給老師一種新的希望,給學校一個美好的未來,從自己內心到對數學教學有以下反思:
一、何謂“高效課堂”?
何謂“高效課堂”?是不是教師把該學的知識都交給了學生就算“高效課堂”?或者說,這節課學生積極參與,達標練習順利完成就算“高效課堂”?我認為,高效的課堂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為主,以探索為核心的課堂。是在寬松、民主、和諧、競爭的氛圍中,學生積極活躍,40分鐘內,知識得到充分內化,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的課堂。
二、高效課堂要求教師的做法
1、轉變教學態度。態度決定一切,只有對教育事業充滿了熱愛,真正將教學工作作為教書育人的事業來做,才能將工作做好,才能積極地投身于教育教學改革中去。
2、優秀教學設計。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是在充分挖掘教材,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疑點,利用多種適合的教學手段,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將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有機的、整體的、有計劃的、分步驟地編寫制定,往往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課堂角色定位。新課程改革,要求有教師為主體轉變為學生為主體。教師應轉變角色,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主用,也就是教師的助學作用、評學作用、督學作用和同學作用。
4、充分挖掘教材。具有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教師,善于將教材內容充分挖掘,將教材內容轉變成為教學內容,并改造成為學生的學習內容。變“教材”為“學材”。
5、教師精講點撥。高效課堂,不是不要教師的講解,而是需要教師精心準備的精講,要求達到“精確、精煉、精彩”。
6、抓好課前預習。高效課堂是建立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之上的課堂,變厭學為樂學、被動學為主動學。
7、抓好學情反饋。抓好學情反饋和反饋后的歸納總結,使教師充分了解學情,了解學生的難點、疑點、困惑點,從而使課堂更高效。
8、注重環節意識。高效課堂,更注重課堂教學的環節意識,要求絲絲相扣,承轉自然緊湊。導入、過渡、承轉、小結、提問、討論、訓練、講評等課堂環節,要求干凈利索、不拖泥帶水。
9、轉變教學方式。高效課堂,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由單純的教為教與學并重,由封閉式教學變為開放式教學,由注入式教學變為啟發式教學,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變為知識和能力并重,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10、營造課堂氛圍。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愉悅的競爭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心熱起來,讓學生的眼亮起來,讓學生的手舉起來,讓學生的嘴動起來,讓學生的臉笑起來。
二、提高學生對數學的預習效果
1、動手翻。針對新的學習內容,有計劃的翻以前學過的課本,復習和新知識有緊密聯系的舊知識,初步了解新舊知識的間的聯系,為學習新知識作好充分的鋪墊。
。、動手劃。 我們在預習新課時,對新課中的重要的“法則、概念、原理、定律”以及不不懂的地方作一些標志,比如“ ̄ ̄ ̄”“??”等;
。、動手做 預習時我們勤動手,對書上的實物、直觀圖、線段圖、模型等要動手做一做,動手畫一畫,從而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
。础幽X想 我們在預習時要養成勤于動腦的習慣。我們要能針對新知識,提出一些有價值、有思考性的問題,并積極和老師同學進行探討;
5、動筆練 即要求我們能針對新知識,自己從課后的習題中選擇一些和書上例題同等難度的或類似的習題來練一練(如書上的做一做),可是低于書上難度的基本題,甚至有的預習的好的同學可以自己編題進行練習。
三、落實合作學習
1、科學分組
合作學習強調教學各動態因素之間的合作互動,特別強調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實現生生互動的最佳方式是把學生分成一個個合作小組。
2、合理分工
合作學習的最大特點是:人人參與,共同完成任務。。分工分別是:合作小組長——對合作小組各成員在課內進行調控,課外精心管理,維護小組學習紀律;記錄員(1名)——對合作小組各成員的討論結果或實踐過程進行記錄,記錄小組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一些新的方法;檢查員(1名)——檢查合作小組各成員在活動中是否能夠各盡其責;報告員(1名)——在反饋或交流時,對本合作小組的討論結果或活動結果等進行匯報。
3、有效合作
通過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使學生很快掌握了合作學習的基本流程:布置任務——老師提出學習任務;小組合作——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的調控下共同探究,完成任務;反饋交流;老師小結。經過課內外的合作,校內外的合作,學生掌握了合作學習的方法,實現有效合作
4、積極總結評價,激發合作熱情。
為了激發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興趣,發揮其合作功能,教師要對小組合作的活動情況進行積極地評價,小組與小組之間要評一評、比一比、賽一賽,哪一組最有創新,哪一組最守紀律,哪一組最團結,哪一組最快等等。
5、每個學習小組內四位成員輪流換崗,協調后每人一崗,崗位定期更換,責任輪流承擔。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拓展思維空間,積極動手動腦,總之,高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實踐模式。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高效課堂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合理運用控制論的原理,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礎上。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13
【教學片斷一】
師出示準備練習,讓學生口答:
2/6表示( ),它的分數單位是( ),它有( )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5/6表示( ),它的分數單位是( ),它有( )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師:想一想這兩個分數哪個大?為什么?
生:5/6大,因為四年級時我們已學過了分數比大小時,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數就大。
師:你記性真好。(心一怔,怎么已經學過了?)誰能說出幾個分子為1的分數?
生:1/2,1/3,1/4……
師:(指著1/2與1/3)你能給這兩個分數比一下大小嗎?
生:1/2>1/3。
師:為什么?
生:分子相同時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數反而大。
【教學片斷二】
。ň毩暎罕容^三個分數的大小。師出示4/9、4/7和4/5。)
師:這三個分數誰大誰小呢?
生:4/5>4/7>4/9。因為這三個分數的分子相同,所以分母越小分數越大。
。◣煶鍪3/7、3/5和4/5,一不小心把4/5寫成了4/7)
師:對不起老師把4/5寫成了4/7。
。ㄟ@時有一位學生在座位上大聲說):“4/7也沒關系的,4/5與3/5、3/7比大小我們四年級時已經會了,我們現在想要學3/5與4/7比大小該怎么比?”
師(一怔,想想也是,于是問其余學生):大家想學嗎?想學的同學請舉手。
師(全班58人有45人舉了手,心想那就將錯就錯吧。):大家聯系已學過的知識,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呢?
。ㄏ泉毩⑺伎,再四人小組討論,最后小組匯報)
小組1:我們組用除法與分數的關系來解決。因為3/5=3÷5=0.6,4/7=4÷7≈0.57,0.6>0.57,所以3/5>4/7。
師:還有與他們組不同的方法嗎?
小組2:我們組用分子與分母的關系來解決。3/5中分母(5)×6÷10=分子3,4/7中分母(7)×6÷10>分子4,相比之下肯定是4/7的分母大一些,所以3/5>4/7。
小組3:我們小組也用分子與分母的關系來解決。3/5中分母5是分子3的1.67倍,4/7中分母7是分子4的1.75倍,如分子相同的情況下,也是4/7的分母更大,所以3/5>4/7。
師:同學們真的很能干,創造出了這么多比較分數大小的好方法。古人云:知其然,更須知其所以然。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也能多多動腦,多想一個為什么,那么我們在學習上會有更多的發現。
課后反思
課后我一直在反思這堂課的前后兩個片斷,覺得影響課堂成敗的關鍵是有否關注學生的需要。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在滿足需要的追求中不斷發展的。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需要。那在課堂上如何關注學生的需要呢?我的啟示是兩點:
一、活用教材是基礎。
現代課程論認為:教師應當成為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決策者,教師有權利對課程進行調整、重組,新的國家課程標準給了我們教師充分的自主權利,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愿望及其發展的可能性,實施因材施教。也就是說,數學課堂中更應該關注學生的思維、情感需要是否得到滿足。
二、隨時調控是關鍵。
“人是知識產生與發展的源泉”。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隨時注意學生的學習傾向。如果出現學習需要不強烈或需要不滿足時,教師就應及時調控,運用教學機智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保持或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孩子擁有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使課堂教學變得豐富而靈動。就如特級教師朱樂平所說:“當孩子的思維沒有完全照著你的路子走時,請您允許他走!蔽┐,課堂教學過程才能成為促進人發展的過程。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14
兩個月很快就要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面對兩個月的幾種現象反思如下:
學生初用鋼筆,還不能很好的把握怎么用鋼筆,導致書面不干凈,滿手滿臉都是墨水;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怎樣提高生數學學習興趣。這里原因應該是復雜多樣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同的方法就會取得同的效果,在一些課時設計中,拋開了書中的例題,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然,但有些照著課本的例題講解,學生的興趣不太高,課堂比較沉悶。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為什么差生越來越多,越來越差了呢?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注意聽講,并且注重反思,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看著說的挺熱鬧,但這都是假象,往往有一部分學生連常規的計算方法都記不住,學的內容越來越多,而他們的積累越來越少,才導致差生多起來,差起來。作為三年級的老師來說,應該及時補差,抓住每一個學生不掉隊。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15
20xx年是肥城教育的教學改革年,下面就針對半年來的教育教學改革做如下總結:
一、對教育教學改革的認識
從小學數學的角度來看,數學的教育意義不在于培養數學家,而在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念和數學思想,讓學生經歷、探索一些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開拓學生頭腦中的數學觀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現在提倡數學教育教學,既要體現數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課程功能,從這個層面講教育教學改革對數學教育教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小組合作學習,它促使學生改變了舊的學習方式,促使教師改變了舊的教學模式,并不斷探索新的適應學生能力發展的教學模式。
例如:在合作探究環節,引導小組合作時,我們會先指導學生產生自己的觀點,而后小組內展示匯報,交流想法,達成共識,而后班級展示,學生展示,這個環節,傾聽與質疑是我重視的兩大要素,只有讓學生認真傾聽,才能讓學生自己反思,找出自己對思考思路的共同點和需要質疑的地方,從而為自己的發言找準契合點……經過思維的碰撞,學生基本都能自己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是需要老師去把握的,既要給“學生以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權利,更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這也是我不懈追求的教學境界。
教育課程改革給我的一個更大的感觸就是課堂評價機制的不斷完善,學生能給自己以及同伴的學習一個正確、科學的評價,通過這個評價來實現自我反思,這種機制特別有利于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我在教學中也在不斷引導孩子自我反思,以促進他們更好的發展。
二、課程教學中的實施。
4月份,我校承辦了老城街道百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在會上趙霞老師執教了一節研討課《統計》。展現了我們百尺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初期對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成果,無論是導學案的設計還是學生的小組合作、教師的引導,都使我對教學改革有了更加明確的的認識,感覺到此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改變是巨大的、有益的。
小組合作是本學期課堂教育教學改革變動較大的地方,也初見成效,但由于年級低,多數由教師評價為主,隨著年級的增長要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
三、通過實踐談得失。
通過半個學期的實踐,學生的學習習慣有了顯著的提高,特別是在自我反思方面,大多數學生能查找出自己的不足,特別是小組合作學習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方面有了顯著的成績,在小組結對互幫互助的模式下,大多數學困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就我個人而言,對課堂教學的調控能力,在不斷的實踐中有了顯著的提高。
但是在小組合作中也有些許的缺失,主要表現在小組合作評價方式單一,以教師評價和學優生評價為主,沒有充分挖掘全體學生參與評價得熱情,另外就是對學困生的把握不夠到位,有時當堂達標時,學困生并不能按時完成,從而導致他們依賴本組學優生的現象。這也是在以后教學中必須認真關注的問題。
四、新學期的發展方向。
1、認真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通過遠程研修,名師的行為和理念與我們堅持的的教育教學課堂改革理念是完全相吻合的,這充分證明了我們肥城實施課堂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它也給我們無窮的力量,促使我們要堅持不懈的走下去,在此我也意識到自己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困乏,要及時的學習充電,認真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適應改革的發展。
2、充分關注學生。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睆拇丝梢钥闯,數學教育教學要關注學生作為一個主體,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存在價值。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多年來也是勵志研究兒童數學教育,提出了“吳正憲的兒童數學教育觀——真心與兒童做朋友”其兒童觀的核心理念就是:“學生是活生生的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
無論是課程標準還是名師指引,要求我們都要充分的關注學生,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也是適應社會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提升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教師要不斷的充實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與學生做朋友,用心去了解學生,只有教師有走進學生心靈的能力,才能真正的盤活課堂,實現課堂的高效。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通用15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通用15篇)04-14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反思(通用5篇)03-23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11-19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15篇)04-10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15篇04-10
小學課堂教學反思(通用11篇)03-23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匯編15篇)04-22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集錦15篇04-14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14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