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合集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
《倒數的認識》這一課的核心內容是“倒數的意義和求法”!暗箶档囊饬x”屬于概念的教學,我認為,只有讓學生關注基礎知識本身,讓學生在深入剖析“倒數的意義”的過程中,學會數學思考,體會解決問題所帶來的成功體驗,才能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需要。
本節課我在設計教學時力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再現知識發生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實現知識技能與學生智能的同步發展。通過這節課的實際教學,結合新課標,也給了我不少啟示。
啟示一:處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關系:
1、在課的導入部分,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倒數,從形象直觀上感受顛倒位置,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了充分的準備,為學生較好理解倒數的意義做了鋪墊
2、變例題教學為學生自學課本,發現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然后通過舉例,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再總結出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3、豐富練習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練習同時,我還適當地補充了練習的內容,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在練習中提高。比如設計的“比較大小”,在比較大小之后,讓學生找找其中的規律,為接下來的分數除法做鋪墊!安乱徊隆,不僅用到了倒數的知識,也聯系到前面學的分數乘法應用題。
啟示二:相信學生,處理好扶與放的關系:
1、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相信學生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中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要使學生不是坐等聽別人講,而是能養成先自己積極思考的習慣。
2、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當學生有困惑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集體智慧,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決困惑。在教學中,我對于探求“整數有沒有倒數”、“0和1有沒有倒數”、“小數有沒有倒數”這幾個環節,充分發揮學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去共同解決問題。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2
“圓的面積”一課,通過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的全過程來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歸納、推理的數學思維能力,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習的問題自然生成,我們會發現的孩子們的思維是多么廣闊。在課堂中教師如果將新課程的理念轉化為實際的教學行為,有時就會體會到什么叫{做故“無心插柳柳成蔭”教學目標的提出有利于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意圖,激發學生學習的需要,以便更好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在兩個班的巡講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這一點,當我提出“看到課題后,你們認為這節課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呢?“學生積極發言”想解決圓的面積如何計算;想解決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如何推導的;想學習怎么計算圓的面積等等” 。
學習目標明確后,我發現孩子在研究的時候都井然有序,沒有不知道該如何入手的,都明確自己在討論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在整個巡講教學過程中,我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研究,獲取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問、空間、材料,教學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展開。抓住寶貴時機引導學生理解新方法,使新知識迎刃而解。兩個班講下來我的收獲是教學中的應變能力提高了,不同的學生給了我不同的體會。當然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還是不敢放手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即使放手了也牽著一點,這是在今后的的工作中應繼續改進的地方;在提出一個問題后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不要過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深深記住這次巡講,繼續改進自己的教學水平。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3
對于周長,孩子們并不陌生。為此,我在導入新課時直接布置任務:你會量圓的周長嗎?用你手邊的工具,想辦法量出圓的周長。孩子們躍躍欲試:有的用自帶的軟尺饒著圓周量;有的用繩子饒著圓周量了,展開再用米尺量繩子的長;有的拿圓在直尺上滾動一周;還有的量出圓周的一半來乘2……看到孩子們有這么多的量圓的經驗,我感到很欣慰。隨即提問:要想量得準確些,操作中應該注意什么?有的說用繩子量的時候要記好起點和終點的位置、滾動時也要記好記號……在第二環節自主嘗試中,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剛才的經驗和方法,測量指定大小的圓的周長,并猜想圓的周長和什么有關,小組長做好記錄。第三環節,交流匯報:小組代表發言,其他組的代表做好補充和評價。得到的結論是: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有關,有的小組用表格的形式反映了操作的結果。第四環節,啟發點撥:圓的直徑越大,這個圓的周長越長,圓的直徑越小,這個圓的周長也越短。那么他們的關系有怎樣的規律呢?比較得出結論: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我們的這個結論和專家的結論一樣,同學們打開書看看書上的說法。
一節課就在孩子們的探究和經歷中進行著,雖然坎坎坷坷,但畢竟經歷了、感受了、體驗了。我想孩子們對于圓周率的認識就不僅僅是停留在結論之上了。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4
這是一節數學綜合實踐課,是學生在掌握圓的概念和周長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的,通過這個活動:一方面讓學生了解運動場跑道的結構,學會確定起跑線的方法,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課堂由問題“他們起跑線的位置相同嗎”質疑,到“為什么起跑線位置會不同”,引入讓學生明確確定起跑線位置的過程是活動的重點,理解起跑線的位置與什么有關是教學得難點。
六年級學生對活動的內容并不陌生,所以課堂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運動場,開門見山的提問“他們起跑線的位置相同嗎”,“為什么起跑線位置會不同”,學生通過觀察、討論達成共識:“因為每條跑道的長度不同,所以起跑線的位置也不同,外圈的起點應該往前移!比缓蟪鍪居嘘P信息,充分讓學生借助計算器,通過小組合作計算每圈跑道的長度,從而確定起跑線的位置。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服務于生活,應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而且能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合作精神。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5
《折扣》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百分數的知識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大多數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新聞媒體、交往、購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觸、了解。但學生的這種認識還只是憑借生活經驗產生的感性認識。如打折,學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價少了,但問其所以然,能解釋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對折扣知識概念學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學生很少會將這種生活中的商業折扣與數學、與課本上的百分數數學知識相聯系,欠缺知識間溝通互化的意識。所以,需要教師規范、指導形成系統的概念,聯系生活實踐來展開教學。但是在農村生活中,打折的現象比城市少見一些。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時,盡量考慮到我們農村學生的現狀。
數學本身來源于生活。所以我在新課導入時,就由學生們經常接觸到的自行車為切入點,農村的學生很多都是騎自行車上學的,對自行車學生們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就創設了為女兒買自行車的情境。通過猜測我買的自行車多少錢,與原價對比,從而引出了打折。然后再進一步探究,打折究竟是怎么回事,并用所了解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好的數學問題,是激活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學中我適時地結合生活情境,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正確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斷地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如在發現問題環節,在學生掌握發現折數與百分比的相互關系的前提下,分層提出了“原價相同折率不同、原價不同折率也不同、原價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問題,使學生不斷解折率表示的是現價與原價的關系這一核心內容。
2、注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情景的設計貼近生活,把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豐富學生的解題策略。如拓展提高環節,習題的設計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種促銷方式、不同的解決方案,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為學生創設了展示智慧、發揮潛能的空間。
3、突出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
事物往往包含兩面性,促銷的背后同時也包含著正常的商業競爭與虛假欺騙的兩種情況,如請你策劃環節,使學生在理解其實際意義的同時,學會多角度地分析問題。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6
《生活中的比》是在學生已經學過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關系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比的認識》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教材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計了照片放大縮小及變形速度水果價格等情境,在對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后再引出比的概念。
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學有關比的知識,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然后通過檢測來驗證學生的學習的效果,學生能解決的問題我絕不開口,有困惑的,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一起總結,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這一節課我認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對教材內容的把握處理得當,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學生對所學內容掌握比較扎實。
2、整節課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參與度很高,幾乎每個學生都回答問題,就連班中的學困生也能積極回答問題而且準確率很高。課堂氣氛也非常融洽。
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講課時,我覺得我的語言還不夠嚴謹,作為一名數學老師,語言必須精煉、嚴謹,所以今后自身還要加強學習,彌補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7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錐的特征,會算圓的面積,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以往幾次,都是按老方法進行,一開始教師就準備了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先比較它們的底面積相等,再分別量出它們的高也相等。進而由老師做實驗,把圓錐裝滿水(或沙)往圓柱里倒,學生觀察倒了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接著推導圓錐的體積等于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并重點強調求圓錐的體積一定要乘三分之一。一節課上下來非常輕松,非常順利,時間也充足,作業效果也還不錯?墒堑搅司C合運用問題就出來了:忘記乘三分之一的,計算出錯的,已知圓錐的體積和底面積,求高時,直接用體積除以底面積的,出的錯誤五花八門。
再上這節課時,我加強了以下幾個點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教學新課時,我出示一個圓柱體和一個圓錐體讓學生觀察并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么有關,學生聯系到了圓柱的體積,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學生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就興趣盎然;
2、實驗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驗,以實驗要求為主線,即動手操作,又動腦思考,努力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并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3、學生做圖形應用題時,引導學生審題,先確定是什么圖形,再想相應的計算公式,最后根據公式列出算式。這樣對于后面的綜合運用題,學生有了這種固定思維模式,就不會亂列式,
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從左算到右,先觀察算式的特點,尋求簡單的計算方法,把口算和計算有機結合。如:3。14×(4÷2)2×8時,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后再計算3。14×32。又如:×3。14×(4÷2)2×9時,先口算×9=3,(4÷2)2=4,3×4=12,再計算3。14×12。這樣就大大地減少了學生計算難度,提高了計算的正確率。
教后反思:
上課一開始,有針對性地對圓錐體積公式進行復習,了解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師調控教學進度,為本節課的教學起到較好的鋪墊作用。學生在已有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通過自主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與思相結合,教師適時的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學會有序的思考,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對生活中的常見問題的解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學生的思維拓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在教學中,重視學生自主探究,尊重學生的意見,重視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8
一個學期馬上就要過去了,回顧自己的教學過程,主要有以下所得:
1、部分學生不善于動腦思考,不會舉一反三,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較普遍,因此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或方法少。
2、部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
。1)少部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還沒有養成。
。2)少部分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還沒有養成。他們做完了題不知道檢查,不會檢查,明明錯誤在眼皮下卻看不出來;有的學生是懶得檢查。
3、我在教學中還有不夠細致全面的地方。例如,在這學期考試中反映出部分學生對分數應用的問題掌握不好,說明我忽視了這個知識點的鞏固。
針對出現的問題,我認真地進行了思考:
1、部分學生不善于動腦思考,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原因除了他們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思想懶惰以外,和我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有一定關系。
2、后進生之所以很難取得大的進步,主要是他們遺忘知識特別快,可能你早上剛教過的內容到下午他就忘記了。
3、良好的的學習習慣沒有培養起來不是一兩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學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審題的方法、計算的技巧等教師還是應該隨時強調的,并要強調扎實。
通過反思,我認為除了繼續沿用以前好的做法外,還應積極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改善:
1、對于學習落后的學生,一定要讓他堅持達到老師提出的要求,獨立地解答習題。
2、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在組織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認真探索指導學習的方法,多給學生創造一些自主學習和勇于創新的機會,激發學習主體的自覺性,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主動活潑的完成學習任務,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3、在改善學生學習習慣方面,需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自我檢驗和自我評價能力,指導學生對自己作業中的錯題分析錯因,認真改錯,提高正確率。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9
第一單元的新課已經結束了,接下來的幾節課都是練習課,到昨天為止已經上了二節。整理這二節課,看看學生作業中出現的“×”不斷減少,課堂上學生的表述逐漸的流利,對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訓練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1.在新課程背景,我們還要不要進行數學訓練。
當前無論是創優課競賽、各級的研究課,還是論壇、博客,大家都在熱衷的討論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內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學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數學訓練,有的教師甚至一提到“訓練”馬上就“色變”,認為將回到傳統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也曾嘗試把課堂教個學生,讓學生先自學,再全班交流,。畢竟是學生講解,聲音較小,不夠條例,不會組織課堂。長期以來,個別學生得到了培養,時間浪費較多,雙基得不到訓練。導致也有部分學生掉隊了。我們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就會發現:我們現在所熱衷的“組織學生探索數學知識,使他們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如果學生對已有的數學知識理解掌握的不深刻、應用的不靈活,那么又如何能夠進行新的認識活動呢?因此數學探索和數學訓練往往是相互作用、互為基礎的。
2.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數學訓練。
數學訓練不等于“機械、重復”,應該體現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應用性的訓練。
(1)說理性訓練。學生對一個數學知識掌握總是要經歷一個由“具體——抽象——具體”的認識過程,其中數學基礎知識的形成過程(具體——抽象),可以說是一個抽象概括(數學建模)的過程,而數學基礎知識應用的過程(抽象——具體),可以說是一個演繹推理(對模型的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中學生認識的是數學基礎知識的本質屬性,在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中學生將認識到數學基礎知識的應用范圍(概念的外延),這是將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靈活應用概念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把數學基礎知識的成立條件與具體問題中的條件進行比對,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處于發展的階段,他們的內部言語并不發達,是片斷的、條理性不強的,所以用學生的外部語言表述來促進其內部言語的整合與條理,這就是重視“說理訓練”的意義所在。
(2)圖形表征的訓練。數與形是數學研究的兩大對象,他們相互作用,互為表里。每一個形中多蘊含著一定的數量關系,而每一個數又都能通過圖形直觀的描述和反映。教學實踐是我們有了這樣一個認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得或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具體的問題,往往都是完成對數學語言、數學符合、數學圖形的翻譯過程。因此,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用圖形表征已學的數學知識,將有利于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3)計算技能的訓練。當一個數學問題的解答思路確定之后,接下來的就是通過計算得到正確答案的過程。無論解決問題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準確、熟爛的計算,那么學生將不會完美的解決一個問題。再有對于比較復雜的問題,如果能通過口算或估算出沒一個關鍵的數值,往往對解決問題有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對學生基礎口算的訓練,加強估算能力的培養。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0
教材中《倒數的認識》這一節課的內容不多,首先是用兩個數的乘積是1這樣的幾個算式來引出倒數的概念,然后觀察互為倒數的兩個數,它們分子、分母的位置發生了什么變化?來總結出:求一個分數的倒數時,只要把這個分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就可以了。進而對一些特殊的數求倒數,比如整數的倒數(1的倒數,0有倒數嗎?)。最后進行課堂練習,在練習中鞏固求一個數的倒數,并且總結出:
。1)真分數的倒數都是大于1的假分數;
(2)大于1的假分數的倒數都是真分數;
。3)分數單位的倒數都是自然數;
(4)非零整數的倒數都是幾分之一。
以上的教學過程上課之前我認為還是比較合理的,認為《倒數的認識》這一節課主要是為以后分數的除法做準備的,然而學生對這節課的掌握效果超出了我預期的準備。一節40分鐘的課,在20多分鐘時學生已將上面的內容全部進行完成,而且掌握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由于課前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自己也是第一次教六年級,在題型的積累上很欠缺,使得在后面10多分鐘的時間里只進行相同類型的練習就結束了這節課。
在課后我進行了很長時間的反思,如果僅僅這樣教這節課,那么浪費的時間太多了,雖然教材中這節課的內容就這么多,但是在考試中倒數知識方面的題卻是很多形式,單憑上面老師教的東西學生來完成還是比較吃力的,有些題必須是老師引導才能完成的。所以說,如果在當初的新授課中我將這些題型進行滲透,那么,在以后的練習中、考試中學生就能很輕松的自己來完成,我也不用將它作為一個新知識點來講而又花費時間。在課后的我進行了搜集和整理,將與倒數的知識有關的題型全部整理出來,然后有進行了篩選,選擇一些難易適中的題添補到這節課中來,題不能太難,因為畢竟這是一節新課,要考慮到學生的消化能力,但題必須有拓展性,對于以后的稍難的題一部分學生還是可以根據前面的知識有能力完成的,而對于差一點的學生也不至于遇到這樣的題而無從下手。所以在選題上我比較慎重,題太難學生學習沒有積極性,會認為數學學習高不可攀,享受不到學習時收獲的快樂。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1
本課采用課件形式,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直觀的認識,富于啟發地清晰揭示了知識的內在規律,再加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和老師的點撥解說、提問,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使教學過程達到化。
1、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形成正確的幾何概念,掌握圖形的特征及內在聯系,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樂學。
如揭示圓的面積定義,基本建立了圓的面積概念。又如運用計算機顯示由圓到近似長方形的圖像的變換過程,揭示出數學知識的內在規律的科學美,并充分體現構圖美和動態美的.特點,它能刺激學生,強化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探求知識奧秘的興趣,有助于解除學生視聽疲勞,提高學習效率。計算機的輔助教學促進了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的。
2、把數學虛擬實驗引入幾何的教學中,以研究的方式學習圓的面積,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通過剪切、平移將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拼合成與它面積相等底等高的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時,課件提供的虛擬實驗,使它們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完整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不僅概括歸納出面積計算方法,感悟到轉化的思想在幾何學習中的妙用。而且學生在抽象、概括、歸納推理過程中接受嚴密的邏輯思維訓練,形成一種學習幾何知識的方法,產生一種自我嘗試,主動探究,樂于發現的需要、動機和能力。從而順利的想到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也可以這樣推導。
教學中先動畫展示等分圓的過程,再演示出拼合成長方形的過程,通過幾組類似的實驗,等分的份數遞增,拼成的圖形越來越接近于長方形,讓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和觀察、比較得出這樣的事實,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圓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圓的半徑,長相等于圓周長的一半,圓面積的推導過程就完整的展示出來。對于鞏固練習,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意在讓學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正確地掌握公式,并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量的加大,對于圓的面積公式還應讓學生多點時間去思考,去推導。細節的設計還要精心安排。這是今后教學應該改進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2
分數乘法(二)這節課的重點是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讓學生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這既是這個單元的重點,也是這個單元的難點。
這部分知識的基礎是分數的意義和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在教學中我運用了數形結合的方法,首先讓學生理解淘氣的蘋果數是小紅的1/2是表示把小紅的蘋果數平均分成兩份,取其中的一份,根據直觀圖形,學生很容易理解到6個蘋果的1/2是3個蘋果,再讓學生列式計算,因為有了前面分數乘整數的學習,學生能列出6×1/2=3的算式,接著讓學生自主解決6個蘋果的1/3是多少,6個蘋果的2/3是多少。對后面兩個問題,多數學生能正確列式計算。當學生理解了算理后,再配合板書引導學生觀察這幾道題的共同點,概括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用一個數×幾分之幾 =幾分之幾對應的量這個數量關系。但在練習中發現,部分學生見到兩個數就相乘,有套用模式的感覺,而不是認真分析數量關系。在后續的學習中,必須引導學生總結出將分率句改寫成數量關系式的方法,培養學生遇題先分析數量關系的良好習慣。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3
今天,我教學分數乘法的第一課時,分數和整數相乘。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使我深刻地感到預設與生成的重要關系。在教學乘法的意義以后接下來首先想通過從意義上理解分數乘法的方法,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我指著板書:3*2/15=2/15*3=2/15+2/15+2/15,要算3*2/15或2/15*3就是算什么?(算3個2/15的和)接著完成板書:3*2/15=2/15*3=2/15+2/15+2/15=2*3/15=6/15=2/5(公頃)到這里,老師以為學生很明白,接著就按照預設走下去。
出示:1/8*2 1/8*3 1/8*4師:下面這些算式各表示什么?能像老師這樣算出結果嗎?生板演:1/8*2=1/4.........。 一直都用整數和分母約分。我一看就不知所措了,如果說著三個同學已經事先學會了,那并不代表所有的同學都會。∫部梢哉f他們能理解為什么用整數和分母約分嗎?其他同學如果機械模仿那怎么能真正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我原本的目的關鍵在于先通過掌握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在此基礎上追問:80000*1/8難道還要用80000個1/8來求和嗎?從而來激發學生觀察整數乘分數的方法,即通過寫出相同加數來求和還不是個簡便的辦法這一教學思路。下課以后心理很不是滋味,決定到六(3)班再上一次,這次我對以上環節作出了調整。師:1/8*2表示什么?生:表示求2個1/8的和。師板書:1/8*2=1/8+1/8=1*2/8=2/8=1/4,追問:1/8*3呢?1/8*4還能這樣算嗎?(生說老師板書)此時板書的過程很清晰了。突然出示:80000*1/8問:還能這樣寫下去嗎?此時學生都搖頭說不能,很麻煩!師:那也就是說通過寫出幾個相同加數來求和的方法計算整數乘分數還是有一定局限的是嗎?學生都表示肯定。接下來教師擦去以上的求和過程直接引導學生觀察計算中的特征,引發學生思考,達到了引導、質疑的學習氛圍。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4
11月11日早上聽了《圓的認識》這一堂課使我感受良多。
學生在低年級雖然也認識了圓,但只是直觀的,對于掌握圓的特征還是有難度的。由認識直線圖形到認識曲線圖形,是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所以這堂課重點難點是讓學生學會用圓規畫標準圓,并一步認識深刻體會圓的特征及其內在聯系。
上課伊始,吳老師首先出示了一個用各種平面圖形組成的各種圖案。讓學生找出這些圖案都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接著讓學生說說在這些平面圖形中,哪個圖形最特殊,為什么?讓學生總結出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然后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圓形的物體。吳老師在事先也準備一部分圖片讓同學們了解在自然現象,建筑物,運動領域都能找到圓的足跡。然后通過摸圓活動認識圓,通過學生的想象與驗證、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到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畫圓,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教材上是在認識圓的特征之后進行教學的,但吳如美老師卻把它提前了,從學生第一次試畫圓,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再次畫圓時當然會取得成功的喜悅,在這過程中學生的信心增強了,同時在這一環節還通過設置關鍵問題為什么同一圓規卻畫出二個不同的圓?巧妙地引導學生看書并理解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操作和觀察是學習數學知識的二種好方法,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操作和觀察折痕的特征,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直徑。學貴有疑,因此吳老師在上課時,以一個個問題為導火線,學生在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了知識探究的過程,并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相互補充,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還讓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出圓半徑和直徑的特征。
值得思考和改進的地方:關于在同一個圓里直徑、半徑的特征以及兩者間關系的教學。這是本課的重點,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幫助其提升思維水平。如:在同一個圓中有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通過畫、量、折、比等操作活動中;怎樣證明直徑和半徑的關系的討論過程中。這里的教學還不夠細致,不夠緊湊,學生的練習時間不夠!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
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比的基本性質》是在學生理解掌握了比的意義,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的基礎上組織教學的。這一內容也為化簡比打下基礎,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比的基本性質部分,因此,在比和比例這章中承上啟下的作用。
2、本節核心內容價值和功能:比這部分知識來源于生活,而數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科學,它源于生活最終還要回歸生活,用來指導生活,所以這章把這部分內容交給學生就是要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生活性。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
學情分析
1、由于這個班是我從五年級就開始帶的,所以我對學生學習基礎很了解,學生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基礎比較扎實,而該部分內容和分數的基本性質聯系比較緊密。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人教版小學數學知識的教授具有“螺旋上升”的特點,即每學年都會學習一些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又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在前一基礎上的深化和加深,越來越復雜,越來越抽象的。五年級時候本班學生在分數的基本性質這部分內容上,有比較好的基礎和理論準備,所以我認為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候沒問題的,可以輕松掌握。
3.學生認知障礙點:學生的最大障礙應該在于應用比的基本性質進行的比的化簡和求比值,兩者容易混淆,在此要給學生認真詳細分析兩者的不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讓學生經歷發現、總結比的基本性質的過程,在感受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質的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使學生在小組探究中掌握運用比的基本性質把一個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的方法,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比的基本性質的探索過程,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從“特殊”到“一般”的規律,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合理運用歸納思想、整體思想,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滲透探索問題的思想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本節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發興趣,從發現中尋找快樂;
2、培養學生做事、待人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比的基本性質,比利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難點:比值和化簡比的區別。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上冊的教學反思01-05
小學數學上冊教學反思范文10-20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2-25
關于小學數學上冊期中的教學反思12-11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教學反思01-15
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7-07
初中數學上冊的教學反思12-12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9篇)09-29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30篇)09-09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