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20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
心理學告訴我們,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是創造的基礎。張志公先生說:“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眱和姷膭撟饕膊焕狻閮和瘉碚f,任何抽象的理論,他們都不興趣。最吸引他們的是色彩和聲音。豐富的色彩使他們睜大好奇的眼睛,美妙的聲音撩動著他們的耳膜。
本節課的教學把童詩的欣賞與仿寫結合在一起進行。為了豐富學生的`詩歌表象,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執教者主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運用樂曲引發學生想象
伴樂朗讀,把學生帶進音樂所描繪的情境中,容易使學生聯想起自己的生活和經驗,構建起關于所讀詩歌的具體形象。
二、運用圖片引發學生想象
美是詩歌的生命線?梢哉f沒有美就沒有詩了。本節課所呈現的圖片絢麗多彩,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美,認識到美,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色彩印象,又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激發了熱愛生活的熱情和表達的欲望。
課堂氛圍較活躍,學生踴躍發言,會說能說。在仿編詩歌這一環節,學生睜開了詩意的眼睛,自由地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盡管作品稚氣,有些想法可笑,但掩藏不住他們那一顆顆火熱的心。遺憾的是詩歌練習格式后三行的設計限制了學生的思路,使得有創意的表達無法實現。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2
中年級的語文教學識字量很大,針對從低年級剛升上讀三年級的學生的特點,通過一個學期的嘗試,我在具體的識字教學中采用如下的方法:
一、教學中,明確目標,“會認、會寫”各有側重。
一般來講,在閱讀中識字,包括如下環節:認識讀音——了解字義——記憶書寫字形——拓展運用。“認和寫”這兩類教學對象,需要明確各自的目標,分清層次來做具體處理。
認讀讀音環節的教學要把“會認”字當作重點。重點要求學生通過查字典、問同學等方式,解決要“認”的“生”字的讀音。至于要寫的字,一般不做認讀教學處理。了解字義環節就把“會認”、“會寫”的漢字中字義或者詞義影響了閱讀理解的當作重點,引導學生運用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等方式來理解“字”或者“字所在詞語”的意思。記憶書寫和拓展運用環節,要重點處理的是“要求會寫”的字,指導他們分析、記憶要求會寫的字,練習書寫并進行拓展性運用練習。
二、識字教學要堅持“音——義——形”分步走,并把字義教學抓扎實。
中年級的識字教學經常采用的是集中識字的方法,即:在閱讀理解課文之前,指導學生“認讀生字讀音”,結合具體的詞語或者句子來理解生字的字義或詞語的意思,馬上進行“如何記憶”的分析指導。等到課文學完以后,安排書寫練習。
在閱讀中識字,我試著訓練學生分“音——義——形”三步走,就是在閱讀課文之前,先解決生字讀音的問題,在閱讀過程中,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在深入理解課文之前,理解生字生詞的意思,也屬于讀懂課文的范疇,有的詞語在深入理解課文之前來理解,借助理解來讀懂內容,有的生字詞在深入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還要作為關鍵的字詞來理解);全文理解完畢,在安排記憶字形、書寫生字的指導。
這里強調要把“字義”教學抓扎實并且放在“字形記憶指導”前面,是因為學生在課文時把字放在了一定的背景當中理解了以后,再進行字形記憶相對容易,掌握得也相對牢固。通過一個學期的試驗:“結合理解課文充分感受了字義、詞義的基礎上進行字形分析記憶的練習”。要比“閱讀理解之前安排記憶字形的練習”的記憶效果高。
三、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獨立識字的意識和習慣,老師抓住重點進行指導。
學生到了三年級,已經具備了獨立識字的能力。教學中,我把“識字任務”放給學生自己來完成。課前預習解決讀音的問題,嘗試著結合上下文、查字典、問同學和家長來弄懂生字在課文詞語中、句子中的意思提出一些問題,自己對字形進行分析,結合詞語和詞語的`意思來記憶等。
教師的指導在學生獨立自學的基礎上抓住重點來進行。“認讀指導的重點”是學生多數讀起來比較困難的、離學生已有生活實際教遠的字,在認讀上要作為重點;“理解字義或詞義”的重點,一般是學生自己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的、在課文的表情達意中起重要作用的!白中斡洃浥c書寫指導”的重點是那些筆畫比較多的、容易出現筆畫錯誤的或者日常閱讀書寫出現相對較少的。其他的完全可以交給學生自己來完成。
通過一個學期的嘗試,發現教師應該抓重點指導,也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指導他們自己來學習認讀、理解和記憶運用,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提高獨立識字的能力。
四、開展趣味性的識字活動,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興趣。
要達到會認會寫,就要安排大量的讀和寫的實踐;要記憶字形,離不開對生字的書寫練習。在“認”和“寫”的練習方式的趣味性上面下功夫,學習效率會比較高。比如:針對要學習、鞏固的生字安排的“每篇課文的生字教學值日小組”、“為指定范圍的生字書寫競賽作準備”、“我找出來的容易寫錯的字”等鞏固性和拓展性練習,通過趣味性的識字活動,調動學生自己獨立識字的積極性,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3
《杏兒熟了》這篇課文講述了作者回憶小時候“我”和奶奶數杏兒,奶奶分杏兒給鄰家小孩這兩件事情,其中重點回憶了奶奶分杏兒的故事,表現了奶奶寬容、慈愛的美好品質。
在課堂上,我將重點落在了第二件事情上,抓住“我”和奶奶對待“偷”杏兒的孩子們不同的態度來學習。在表現“我”的態度時,引導學生抓住“我沒好氣”、“心里不高興,暗暗怪奶奶偏向他們”,學生通過抓關鍵詞體會出“我”對小伙伴埋怨、責怪,對奶奶的不滿。在體會奶奶的.品格時,引導學生抓住描寫奶奶的“動作”、“語言”。例如:“走”、“扶”、“揉”、“回過頭說”,讓學生體會出奶奶心腸好!坝泄哟蠹页圆盘穑屶l親們嘗個鮮,杏兒就會越結越多”讓學生體會出奶奶的善良淳樸。最后我出示奶奶的關鍵動作,讓學生嘗試著根據奶奶的動作復述分杏兒的故事,學生有了前文的學習和關鍵詞的支撐,可以更好地練習復述這一單元學習重點。
在找奶奶的動作體會人物特征部分,學生花費了較長時間在文中圈、全班交流動詞,并且學生在沒有動詞的支撐下似乎也能感受到奶奶的寬容。于是課后我請教師傅,是否可以省略掉圈動詞這一環節。師傅告訴我,圈動詞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感悟人物,更是讓學生在讀文圈詞的過程中進一步熟悉文本,感知文本,為下一步學生抓奶奶的動作復述做鋪墊。如果省略這一環節,學生復述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這才使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在借鑒別人的教案時并沒有讀懂它背后的含義。
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雖然我現在不能獨立設計一份高質量的教案,但是在借鑒別人的教案時,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否則很難取得較快的成長。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4
問:教學《凡卡》這篇小說時,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小說的主人公凡卡是一個9歲的窮孩子,沒有上過學,怎么能給爺爺寫信呢?我只好解釋說:這是小說,可以虛構。這樣解釋妥當嗎?
又:“凡卡”為什么又稱“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
答:您用小說可以虛構來解釋見卡會寫信,不夠妥當。小說里的人物、事件、情節確實可以虛構,但是,虛構的情節必須是合情合理的,可信的。也就是說,藝術的真實必須以生活的真實為基礎。如果凡卡真的不具備會寫信的條件,作家也不應當這樣寫。
那么凡卡會寫信是否合情合理呢?教材中的《凡卡》是根據俄國作家契柯夫的同名小說縮寫的。凡卡9歲前是否上過學,小說沒有交代,但我們不能只根據他家里窮就斷定他沒有上過學。小說雖然沒有交代凡卡是否上過學,但是他能夠寫信的條件還是可以從小說原作中的一些情節中看出來的。凡卡的母親佩拉蓋雅在世時曾在席瓦列維父老爺家里當女傭,老爺的女兒奧爾格·伊格納捷夫娜很喜歡聰明的小凡卡,教他念書、寫字、數數,還教他跳四組舞。這一情節沒有納入課文,可以參見《凡卡》原作。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凡卡真的沒有上過學,他能夠給爺爺寫信也是合情合理的。
俄國人的姓名由三部分組成——名字、父名和姓氏!胺部ā钡拿质恰耙练病保胺部ā笔菒鄯Q,類似我們的小名,“茹科夫”是凡卡的姓。作者喜愛小說的小主人公,所以用“凡卡·茹科夫”的愛稱來稱呼他。按照俄國的習慣,姓名的全稱只在正式場合使用,平時用省略的說法。晚輩對長輩自稱,只稱呼自己的名字和姓氏,所以凡卡在給爺爺的信中自稱“您的孫子伊凡·茹科夫”;晚輩稱呼長輩,只稱呼長輩的名字和父名,不稱呼姓氏,所以凡卡稱呼爺爺“康斯坦丁·馮卡里奇”。
下面是來自《中央電教館資源中心》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凡卡》一文是俄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的主人翁凡卡只有九歲,家里很窮,又沒有讀過書,他怎么能給爺爺寫那樣長的信呢?另外,凡卡又為什么不會寫信封呢?對于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
原因一,課文是經過編者刪節的,看《契河夫文集》第五卷的小說原文,有這樣一段被刪去的話:“當初凡卡的母親彼拉蓋雅還活著,在老爺家里做女仆的時候,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筆者注:其人是老爺家的小姐)就常給凡卡糖果吃,閑著沒事做便教他念書、寫字,從一數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爾舞?墒堑缺死w雅一死,孤兒凡卡就給送到仆人的廚房去跟祖父住在一起,后來又從廚房給送到莫斯料的鞋匠阿里亞興的鋪子里來了……”從這一段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凡卡之所以能寫信,是老爺家小姐教他念書、寫字的結果。至于小姐為什么喜歡他并樂意教他,這又和凡卡的母親曾是小姐寵愛的女仆有關系。
原因二,俄語是拼音文字,和漢語不同,俄國孩子學俄語讀寫要比中國孩子學習漢語容易得多。凡卡雖沒有上學讀書,但很小的時候小姐就教他念書、寫字;另外,凡卡的爺爺也識字(可以從文末的夢境描寫中看出),說不定爺爺在平時生活中也曾教過凡卡,因此,凡卡會寫信應在情理之中。
原因三,凡卡的信,通篇都是孩子口氣,用詞淺顯,近乎是一般兒童口語的實錄,所以,這對于凡卡來說只會寫字就可以了。然而,凡卡在平常生活中只學會寫字卻不曾學過寫信封,因此,凡卡把信封寫錯了是可能的。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5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牛頓從因做風車不會講道理而受到同學嘲笑中受到教育,發奮學習,養成刻苦鉆研的'習慣的故事.
課文先講了牛頓小時候愛做手工,對這一點,主要抓住了文中的幾處重點語句及詞語。如:“他停下來仔仔細細地看,幾乎忘了回家。”在講到這一點時,出示小黑板:
他停下來看。
他停下來仔細看。
他停下來仔仔細細地看。
這樣看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其中的不同,且“仔仔細細地看到什么程度呢?”學生也很快知道了“幾乎忘了回家”,以此看出牛頓那種入迷的程度。
而在講述這一課時,我主要是以牛頓思想的變化,在課文中主要是牛頓幾次心情變化為主線講起的,讓學生去體會牛頓的心情。在這里,對學生進行引導,并參與其中,抓住“滿臉通紅”、“難受極了”、“沒有流一滴淚”來說:小風車被摔壞后,牛頓為什么心里難受極了但又沒有流一滴淚?他此時會想些什么呢?這時,讓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6
一個學期將要過去,本學期本人能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積極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上好每已節課,能經常聽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輕松、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注意以德為本,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現實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能做到認真批改作業,布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并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并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下面主要說說我對新課程的體會。
1、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在新課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于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里,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于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熏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愿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2、采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手法。聯系生活,創設富有兒童趣味的語言和場景,是激發孩子們求知欲望的有效途徑。在識字量大量增加的背景下,利用生活的場景,來開發孩子的潛在能力效果可以大大增加。讓學生把自己當成學習的主角,把自己融入到文本的`內容中去體驗、感悟,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學習的主人。
3、傳統的課堂教學大多以教師的語言傳遞為主,結合聽說讀寫,這樣做容易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短時間里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并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進語言、數學智能的發展,但容易忽略其它幾項智能,諸如學生個性素質的開發、潛能資源的發揮、創新能力的培養一直受到忽視。這個問題已經受到許多老師的高度重視,我嘗試借鑒了了兩個做法,發現效果還挺好的。
。1)在語文教學中,三年級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較困難,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事例進行講解,化難為易。另一方面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形象而又夸張的進行表演,從而讓學生既覺得活潑,又變得生動。學生不僅興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老師提些問題,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懂得了什么?你會怎么做?讓學生聯系自身回答問題,提高內省智能,同時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智能得到了培養。
4、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后,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把寶貴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廣闊天地里,享受陽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一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很快就結束了。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啟示,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作為一位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們的品質,張揚他們的個性。
本學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個別學生的不良的學習習慣還有待進一步引導改正,有一些學生寫字姿勢不正確,不能自覺地完成作業,有個別學生字跡潦草,有的學生作業不能按時上交 。寫作方面水平差異太大。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加以克服。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7
課堂上我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為樂的特點,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重點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么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已讀了課文后的.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及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為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當時有部分學生說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干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干活。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干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
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涵,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只看到點,看不到面。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著走的,屬于半放半扶。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8
《一次成功的實驗》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學讓三個小學生做“逃生”游戲。這個實驗已經做過多次都沒有成功,而這一次卻獲得了成功。教育家的實驗目的其實是對學生品行的考查,三個小學生,尤其是小女孩經受住了考驗,從她與教育家質樸的對話中,讓我們感受到她那臨危不亂,處事果斷,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質。
教學這篇課文,我努力地想解決三個問題:第一,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第二,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接受生活的教育;第三,讓學生學會讀書;那么這三個問題解決了沒有呢?
課文內容乍看簡單易懂,但細細咀嚼,卻覺得很難落實課文的重點難點!坝辛宋kU應該讓別人先出去!边@是文中的小女孩不假思索說的話,其實也是她內心世界真實的想法,如果她當時有絲毫的猶豫,那么實驗的結果便是失敗的,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鉆研教材,學習課文,結合實驗,我讓學生先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分析實驗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在學習課文時,我一開始創設了一個危險的情景,將當時情境融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當時孩子們所處的環境是多么危險,通過課文的朗讀,讓學生體會到三個學生只有盡快離開這口“井”才是最安全的。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讓學生讀教育家的話,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邊灌,一邊喊:“危險!快上來!一……二……”這時當學生讀得比較慢的時候我又啟發,這時情況很緊急,同學們這時候也緊張起來,讀出了當時緊張的心情,而在讀小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睍r也是一樣,很多學生都進入到了那個危險的情景中去了。
因此,當一位學生讀得比較慢時,很多同學認為不對,應該要小聲地快一點地讀,原因是時間很緊張容不得想太多,接著我讓學生著重抓住“不假思索”體會女孩內心的'想法,感受她沉著冷靜,處事果斷,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質。女孩的舉動感動了教育家,也感動了學生,這是一次成功的實驗。
課后,我就在思考,在這一節課中是否就是以學生為本了呢?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對象是學生,是活的,是能思考能活動的,教師傳授的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轉化為他本人的財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有加入他們的世界,融入他們的情感,才會擁有學生一樣的快樂和收獲!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9
《報酬》是“書趣”這一板塊的第二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14歲那年為鄰居修整草坪,巴羅先生以一本書作為報酬補償給我,后來正是因為巴羅先生的書,使“我”走上了成功之路。課文體現了書籍是最寶貴的財富,一本好書能改變一個人命運的道理。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我采用“提出疑問——重點分析——感情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
朗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古人曾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葉圣陶先生也曾告誡我們“語文課要以讀為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我在教學中也體會到,當一名學生把一篇課文讀得熟練時,他也就能很好的理解課文的內容,反之即使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分析課文,也收獲甚微,朗讀的確能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讀更是他們理解課文內容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也是他們接受情感教育的最佳方式。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我緊緊圍繞“通過朗讀,培養他們良好語感“的主題。品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巴羅先生對青年人的關愛,激發學生愛讀書的興趣。
品讀過程中,我主要在讓學生“愛讀,會讀”上下了功夫。
一、設疑激趣,引到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理解課文。
本課為一篇充滿感情的記事文章,但由于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理解起來會很吃力。所以在教學中,我決定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通過表情朗讀達到理解的目的。為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每個教學環節中我都創設了不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一邊讀一邊想,學會讀書。如:在引入新課時我設疑:巴羅先生付給作者的報酬僅僅是一本書,作者為什么說這是付給他的最高報酬呢?為了弄明白這一問題,學生產生了讀書的欲望。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在第二環節中,主要通過引導學生閱讀2——7自然段,感悟巴羅給作者的報酬。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我分兩個層次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了精讀。第一個層次是,引導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感悟到巴羅給作者的報酬是:送書,選書,引導作者讀書;第二個層次是引導學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品味巴羅和作者的話,感悟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進而悟出巴羅給作者的報酬不僅贈書,還有那份珍貴的對作者由衷的關愛。這樣學生就理解了作者命題的深刻含義,也體會了作者對巴羅的感激之情,明白了作者為什么將巴羅的報酬當作人生最高的`報酬。在處理讀的過程中,每讀一次書,我都設置了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如在學2——7自然段時,我把初讀的目標就定在學生能感知到巴羅先生給作者的報酬是書即可了。接著我引導學生再次閱讀品味,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體會感悟到巴羅對作者由衷關愛這最高的報酬。為此,我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去讀,去思考,去品味人物的內心活動與情感。然后在說說、議議、讀讀中把文本讀透,體會透,并把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通用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在教學中我很自然地幫助學生把感知不到的內容感知到了,把理解不透的意義理解透了。最后,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加入你就是作者,你會對巴羅充滿怎樣的感激之情呢?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飽含激情地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達到理解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而產生感情共鳴的目的。
二、運用不同方法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對學生“讀”的指導和培養,運用多種讀來幫助學生去感受課文的情感。主要有以下幾種:
分角色讀,讓學生進入角色繪聲繪色的朗讀,讓學生充分地把情感和體驗灌注其中,用朗讀把微妙的閱讀體驗和個性化的理解表達出來。如在第二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分角色讀,學生通過角色朗讀體會了人物的心理,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
默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同時給學生提供一個獨立思考的時空。每次閱讀我都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讀,養成一邊讀一邊思考的好習慣。再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了解學生的默讀情況和對課文的把握程度,以便更好地確定下一步教學。
齊讀:這種讀的方式在教學中我設置了多處。目的在于讓那些沒有機會朗讀的學生,也有機會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表達出來。起到振作學生情緒的作用。
引讀:在課將結束時,我設計了引讀。目的在于進一步深化理解,升華情感,為下一步學生的說打下基礎。
在對讀的處理中,我根據教學的需要,機動靈活地將各種讀與理解文本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感悟文本,通過說促進學生理解文本,再通過朗讀將閱讀獲得的微妙體驗和感悟表達出來,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最后通過齊讀或引讀升華對文本的理解。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是本著這樣一個理念進行的:通過朗讀,使閱讀體驗內化為學生的人生體驗,豐富學生的生命庫存,提高學生的理解力,促進學生的成長。
現在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總結出以下幾點不完善,以便作為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學過程中評價的方式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能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
2.部分學生發言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作為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點燃學生的激情,打開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盡情的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里,樂此不疲呢?這將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0
今天是開學來第一次講公開課,在此之前我做了精心地準備。上課前,我拿著課本,又把講課的思路做了整理。當講完課時,覺得自己仍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
先從第一點談起,預設工作做得不夠到位。其實在預習課文時,我已經帶領著大家練習過朗讀課文,特別是告訴了他們,要想讀出感情,就要注意語速和語調以及對重點詞語地處理,并且我還給大家做了范讀。當時,大家學得很認真也很快。起初,我在對第一自然段學習時間的安排上是只準備用十分鐘,可同學們在朗讀方面的表現卻出人意料。在讀這一段時,要讀出對灰雀的喜愛之情的,但同學們卻讀不出這種味道。于是,我帶領著大家,又進行了讀書練習。這樣做直接影響了我對后邊教學內容時間地安排。出現這種突發情況,是我未料到的,這也充分說明了我在預設方面做得還不夠到位。當然,除了此環節外,在后面的幾個問題上,也出現了類似情況。預習時已經解決的問題,在復習提問時,學生卻答不出來。以后,我在備課時,除了備好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外,還不能忽略“預設”這個環節。
再來談談第二個問題,就是隨機處理問題方面還有待提高。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對灰雀形態的描寫。讀完以后,同學們都覺得灰雀很漂亮?墒钱斘医又鴨枴澳銖哪男┰~語上可以看出灰雀很漂亮時?”學生都答不出來,可是我還是一直在用語言啟發他們。其實,此時我完全可以把課件上的有關灰雀的圖片展示給大家。課下我試過了,同學們一看到這張灰雀的圖片,立刻發出了一片贊嘆聲。我知道,這是大家對灰雀美的感嘆。這時我趁熱打鐵問大家:“從圖片上看,你們認為灰雀美在什么地方?”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顏色!庇纱宋抑,當學生啟而不發時,作為老師的我們就要改變教學方式了。同時,也對教師機智標準提高了要求。
最后再來談談學生傾聽方面。在前面我曾兩次在文中找到相應的`句子,到了第三個問題時,我改成了讓學生找到相應的詞語,結果讓學生回答問題時,接連有三個讀的都是句子。這充分說明,學生沒學會傾聽。他們在聽要求是,往往只是聽個大概。另外,也沒認真傾聽他人答題的好習慣。
從以上情況看,在以后的備課時,我要改變一些錯誤的觀點,就是只備課本,而忽略了備學生和預設問題的準備,同時還要多練習,提高處理隨機問題的能力。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1
《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主要寫伊林娜在朗志萬的啟發和鼓勵下,通過親自動手做做看,終于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我們要敢于向權威挑戰,不迷信,不盲從,勇于實踐。文章情節簡單,但卻富于情趣;語言平實,卻給人以啟迪。故事緊緊圍繞伊林娜的情緒變化順勢展開,教學時我以此為切入點,激發學生讀書探究的欲望,喚起學生的科學意識。
課堂導入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試驗導入,激起興趣
同學們,老師手里有兩塊橡皮,誰愿意來估量一下它們的重量,學生回答一塊稍輕,一塊稍重,我又問如果老師站在高處,同時往下扔,會出現什么情況呢?請同學們猜一猜。有的'同學說,重的先落地,有的同學說,輕的先落地,還有的同學說同時落地。那么到底怎樣呢,相信學完課文后你會自己找到答案。對于這一生活細節,孩子們有過想法但沒有實踐經歷,強烈的好奇心會趨使他們興趣盎然的走進文本,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反思。
二、拓展閱讀,搭橋鋪路
按照自己以往教學的慣例,我通常是先帶領學生學完課文后再拓展同步閱讀上的文章。但是今天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道理,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先帶領學生閱讀了閱讀書上的《伽利略的實驗》,讓學生明白伽利略那不懼權威,堅持自己的理想,并學會伽利略那遇到疑問時敢于動手實踐,直到把問題弄清楚為止的精神,為學生理解朗志萬的良苦用心和動手做做看得重要性搭橋鋪路。
三、學習課文,升華主題
有了以上的基礎,加上課文淺顯易懂,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的含義,為了升華課文的主題,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如果你是伊琳娜,此時此刻你會對郎志萬說些什么?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這兩個角色進行互動,提高學生的應對能力。
四、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為了讓學生能將所學運用到生活實際中,設計了此環節,“你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過什么困難或疑問?你是怎么做的?”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當遇到不會做的數學題時,自己會先思考,如果實在做不出來,再向家長和老師請教。而大部分學生都稱自己以前害怕困難,懶于思考,但學了這篇課文之后明白了產生疑問時要多動手做做看,一定要想辦法弄明白。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2
一、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在面對這種亂課堂的情況,我們教師要引用好的方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學習上,把學生轉換成形散神不散,這樣的課堂教學就不會亂,如果學生沒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形散神又散,這樣的課堂教學肯定會亂。
所以,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躍而不亂,教師應該在學生思維形式與學習方式上擬定好課堂秩序的新規范,才能取得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教師要明確要求
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鄭重地向學生強調,聽和說同樣重要,說是表達自己,讓別人聽明白,要善于表達。
聽是尊重別人,弄懂別人的意思,因此,說要大膽、聽要專心,在傾聽的基礎上再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那就更好了。
三、要發揮示范作用
課堂上學生的發言是對還是錯,是流暢還是吞吐。教師要專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偶爾作提示,但不要打斷學生的發言,發言時要讓學生養成舉手的好習慣,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要等到別人說完再說,不要在課堂上說與課堂無關的話題等。
教師的評價中也要尋找學生的閃光點,這樣學生會在無形中受到了潛移默化,我相信在這樣秩序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少一些自以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實實在在的知識、少一些毛病、多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只要我們在課堂上堅持要求明確,堅持榜樣示范,課堂上學生的傾聽意識就會無其間慢慢流淌。語文課堂教學要改進很多,我這里所舉的一些方法也僅是“拋磚引玉”。但我相信,教師只要時時反思,工作是不是比過去有所改進、有所創新、學生學習興趣是不是更為濃厚、學習熱情是不是更為高漲。那么,我們的教學水平就會日益提高,在教海中探索就會更接近成功的彼岸。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3
教學時,我緊扣三組對比,以此為突破,巧設銜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些對比的內在原由及聯系,從而充分領悟文章難點: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禍首”的原因,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1、森林狀態的前后對比
我們按“由圖及文,引發思考”的設想,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請同學們看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圖片,說一說: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是怎么樣的呢?再讓學生帶著興趣讀第一小節,找出描寫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句子賞讀!比缓笠曰就系姆绞秸J識25年后的凱巴伯森林。由圖及文,圖文對照,在對比中引發學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間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追查原由的熱情。
2、尋找森林改變的根源
進行第一組對比后,我牢牢抓住同學們內心的疑惑,問:“同學們,看了這兩幅圖,讀了這兩句話,你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待學生提出疑慮,再請學生自主讀文探究答案,明白:原來,人們恨透了狼,大量捕殺狼是森林前后變化的導火線。
3、鹿群變化的前后對比
這部分教學活動,我按“數字比較,深入探究”的設想展開。通過對比朗讀、引導學生比較一、三小節鹿群數量及生存的.狀態,想象變化的情景,體會災難的嚴重。
4、狼鹿異位的對比
第四小節是文章的難點,這個教學環節我按“由文悟理,提高認識”的設想主要設計請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聯系文中的句子說話,領悟人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罪魁禍首”的原因。這一部分教學時,我們采用了小組合作、互相交流的方法,由于三年級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有限,加以老師在這部分教學內容中分配的時間有些少,所以學生的感悟不夠全面,認識不夠清楚。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4
本學期我所講授的教學內容是語文三年級下冊《花》。這一課是本冊書的第五單元《植物》中的一課。課文的內容是以兒歌的形式,讓學生記住十二個月盛開的花朵名稱。在選擇這節課時我曾經產生了很長時間的糾結。因為本課書中的十二種花對于低年級智障兒童來說太難了,既沒有見過實物也沒有學過詞語(除了桃花兩個字都學過,其它都不認識)。所以在授課時,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老師備課時也要充分考慮這一點。
所以我選擇了講授第三課時,在前兩課時中首先處理了一下課文的閱讀和兩個生字“正、蘭”的認識,并且讓學生理解了什么是“正月”。學生掌握情況較好,并且簡單了解了1--4月的盛開的花朵名稱。由于學習難度較大,加之我本節課設計的復習前四種花的內容較多,所以在教學進度中沒有能夠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學習,沒有做到關注個體差異,關注細節。A類生基本能夠背誦下來課文前三行,并且認識這些常見的花朵,但是B、C類學生卻只停留在跟讀上,學生之間差異較大,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基本能完成課前給他們設定的目標。但是作為課文的學習,本節課中出現了比喻句,還有一個生字火。在講授比喻句的.時候,考慮到低年級孩子的接受能力,我只是簡單的帶過,讓A類生能說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B、C類學生只要求跟讀。但是在指導讀的方面,因為長時間教低年級,我把教學重點更多的放在了字詞的認讀上,而忘記了學習語言的本質是體味語言的優美,在泛泛的一遍遍的認讀和跟讀后,我應該指導學生看著這么美的花朵,讀出書中句子的美感。加強朗讀的指導也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5
一、 相得益彰,各盡其妙
“萬山磅礴,必有主峰”,韓愈之述頗有啟示。小學語文學科的知識雖然包羅萬象,但必有知識的內在聯系的規律和精華所在。昨天下午前往厚得路小學聽了梁存艷老師上的三年級29課《曼谷的小象》,感觸很深的是這節課像一首清新明快的歌,也像一幅淡雅平實的畫,并沒有激越高元。也沒有絢麗多彩。在教學中老師運用了教材進行全方位的語文素質教育,相機穿插語言文字訓練,有意地讓學生嘗試自瀆,是這節課設計的成功之處,令兩者相得益彰,各盡其妙。比如:朗讀“在曼谷近郊,綠油油的和田和點綴著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邊”。從讀中理解、感受“延伸”,意思是延長,伸展。
二、 激情教學,自瀆自悟
在整個教學中,教師都帶著飽滿而穩定的'激情教學,用自己的興趣去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因此文章的板書都是學生自瀆自悟后,用精煉的詞板書在黑板上的,也就像老師自己說的那樣,讓學生露一手。
三、 抓住重點,引導體會
在教學中梁老師抓住萬山之中的主峰讓學生從文中去尋找美,發現美,感覺美。在上課開篇就明確地告訴:學生:“光知道文章內容可不行,故事背后還藏著東西,要想知道藏著什么,就要認真地去想一想”。因此,抓住重點,體現教學的力度、內容、訓練。
總之,潤物無聲,教師在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從文章中尋找、發現、感覺美,但在如何欣賞美上還欠火候,不一定采用直觀的圖片、畫面,可在理解力詞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品讀。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6
《廬山的云霧》是通過對廬山云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根據課文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利用課件,展示圖片
展示廬山風景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廬山風景的秀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多媒體出示了廬山云霧的圖片,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說:“哇!很美!”
二、以讀為本,培養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薄稄]山的云霧》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對廬山的云霧作了精彩的描寫,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材料。在課堂上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范讀、指名讀、分男女或小組比賽讀。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目的,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借助想象,理解感悟
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多媒體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里初步把文字描寫變為具體的圖像。然后再引導抓住重點句和重點詞去進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變幻無常”“神秘”“騰云駕霧”“飄飄悠悠”等詞語。其中游覽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覺,要引導學生意會。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點句子引領對下文的學習,并抓住比喻句,讓學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轉化為頭腦中的具體圖像。通過這樣的圖文結合,并展開想象,把離學生生活實際的遙遠空間拉近,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當然,這堂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我將會繼續努力。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7
三年級的作文教學是小學階段作文教學的起步階段。結合本班實際對學生也進行了本次作文的訓練。對本次作文教學也有了一些認識和思考:
1、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本次作文就是讓學生寫熟悉的人的一件事,這就是要求學生能注意留心觀察生活,注意積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作為三年級的起步作文就應該培養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興趣是最強的推動力。作文是小學語文的難點。學生寫作文難、難寫作文已是普遍的現象。如何讓學生不怕寫作文,愛上寫作文應該是老師貫穿作文教學始終的研究課題。但是,應試時,作文的寫作往往會有字數等的要求,因此作文教學也會難免此俗套。我想:這也是與讓學生我手寫我心相矛盾之處吧!
3、審題是三年級作文教學的重點。本次作文要求里強調寫熟悉的人的一件值得寫的事。因此,教學時一定要明確寫作范圍是熟悉的人,寫的事是一件值得寫的事。如果審題不細就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審題的'教學應是一大重點。
4、語言積累和素材的積累是寫好作文的基礎。三年級學生的思維較狹窄,往往有所局限。如:值得寫的事就是
助人為樂。因此,引導學生積累素材很重要。學生在寫作時,所用的語言比較枯燥,語言形式也比較單一,所以在語言技巧的訓練上應該加強。
5、范文的合理適當運用。對初學寫作的人而言,怎么用詞用句不知道,怎么組織文章不知道。想有所創新,必先有所模仿。至于怎樣用,可探討。
6、細節描寫的訓練較難。例如本次作文,在寫事時,可寫人物語言、動作、表情、心理等?墒牵瑢W生不能較好地寫出來。怎樣訓練是個難點。希望能得到指導。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8
抓重點詞句揣摩人物情感變化,體會父女倆熱愛大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
這堂課主要是學習4——9自然段,第一個目標我感覺完成得還可以,在體會父女倆熱愛大自然,關愛動物的美好心靈也完成得不錯,但在第二個目標中,揣摩人物情感變化做得還不夠,比如:父親捉到松鼠后高興的心情,觸摸松鼠時的神態動作。在我的備課中,逮松鼠只是一個復習的導入,我沒想到學生會提出表演,并且表演的效果還不錯,這是我沒料到的。在整堂課中,多數學生能積極參與,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是在說“假如你是網袋中的小松鼠”時,當有的同學不能回答,竟有人毛遂自薦幫助他們。學生的這些變化,我想:都得歸功于課外閱讀,他們在課外閱讀中學會了思考,在課堂上老師適當的點撥就能激起他們思維的`火花。
在教學《那只松鼠》一文中的“逮松鼠”時,有學生要求表演,我思考片刻,并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在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的時候,有3個學生上臺表演,其他同學觀看。剛表演完,孩子們要求再表演一次,并提出:“松鼠”跳時應該跳高一些,再叫幾只“松鼠”吧!
表演又開始了,六只“小松鼠”在講臺上跳過來跳過去,“父親”一會兒捉這只,一會兒捉那只,累得直喘粗氣,癱坐在地上時,“小松鼠”卻跑到他面前逗他。父親想:“女兒多么想要一只小松鼠!”又奮起直追“小松鼠”。逮“松鼠”真是不容易,眼看要逮到了,“松鼠”卻機靈地逃脫了。后來“父親”用隨身攜帶的網袋,終于網住了一只。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19
怎么上這篇課文呢?經過多方思考后我覺得有兩文章可做。
第一要想做的文章是抓住“放?”“不放?”來展開一場辯論,最后得到在情與法交鋒的時候,我們應該毫不猶豫的選擇“放!”文章的內容并不難理解,唯一能讓學生困惑的就是為什么10點不允許釣魚,而12點就可以。其實,按照國人的正常思維,這樣的事情是很難理解的,而這種自律恰恰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我本來想做的,就是在這上面來做文章。
第二個想做文章的是,除了告訴孩子們我們應當自覺遵守規則,我還向引導孩子們體會沉甸甸的父愛,父親的愛是很難體會的。插入人教版教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們去理解這一點,然后再通過文章中孩子釣得魚時候父親的“欣賞的目光”“微笑”來呼應。但是,由于時間所限,這個環節沒有能做到。
為什么會出現時間的不夠這種情況呢?初讀環節不到位,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上課的開始,我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在對于課題的把握同時幫助學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教給學生概括敘事類文章內容的方法。第二就是讓學生讀了一遍課文,這個環節在設計的時候就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但因為心中無數,最后還是決定要用。當這兩個環節完成了之后,我已經用去了17分鐘的時間,時間不多了。所以,又因為時間不夠,在父子對話這一段,我本來準備了朗讀指導、分角色朗讀、帶有表演性質的朗讀的環節也就匆匆收場了。
上完這節課,最大的體會就是我們一定要把初讀環節做好。如果我們每一個學段都把該學段的事情做好,就用不著以后再去補課,這就是我的第一思。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20
本文為人民作家巴金的一篇著名的寫景散文作品。描繪了作者在小火輪上所看到的香港夜景。作者在描寫時抓住了景物的突 出特點描繪景物之美。 因此我的教學思路本著學生在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希望能能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能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感受香港之夜的美和作者的語言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慮到學生仍處在低年段,沒有把作者的寫作手法作為學生學習的重點,而是以“香港的夜美在哪里”這個大問題作為統領全文的問題,學生在讀中畫,畫中品,品中感。體味了文章的語言美,及文中的'景色美,身心受到了美得熏陶。加強了學生積累內化。但是沒有過深地去挖掘文本寫作特點,也不失為一個遺憾,比如說:“香港的夜很美,你不可不看。”這一句中的雙重否定句用法,沒有刻意強調,而是讓同學們在讀中,和進一步的理解課文中,逐步體會。還有第六段中“作者的視覺與聽覺混合起來了”,沒有過深地去詢問學生的理解,考慮到學生的語言表達可能達不到預設的效果。
此外,文章指導朗讀的段落也很多,這里教學設計以一種寬松的態度讓學生自由體味,沒有過多的形式來要求學生如何如何讀,尊重了學生的感受的同時,部分學生的朗讀訓練可能還沒有把手,不知如何表達。我想教師應把朗讀指導和訓練放在平時的每一節課當中,這樣學生就能很快的通過自己的深情朗讀迅速的進入和文本的對話當中。這樣閱讀理解,感悟體會可能也會更容易些了。
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堂再精彩的課,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個人得力量和水平是有限的,我在這里懇請各位參與本次活動的專家領導們,多給予指正和建議,讓我這節課能更好。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小學教學反思(語文)12-11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12-28
語文小學教學反思11-26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4-14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6-13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06-11
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反思01-04
小學語文橋教學反思05-05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