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通過自主探究學會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確的進行口算、估算。由于教材內容呈現得比較簡單,怎樣才能扎實地讓學生學會,并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數學思想,著實讓我費了不少思想。為了順利突破本節課重點難點,我進行了精心設計,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1、把估算也融入到口算的主題圖中進行教學。教材安排的例題講完整十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接著是與之相對應的估算。而且估算和口算的主題圖并沒有什么直接的聯系。這在教學上就轉變得比較生硬,不利于學習的順暢性。于是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用主題圖中的氣球把整堂課的口算和估算串起來,讓學生在一個大的情景中學習,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參與意識。
2、講清80÷20的算理。我想班里中下水平的學生在80÷20等于4還是40時,肯定會出錯,因此算理的講解應該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利用教具邊演示邊講解,清晰、直觀的讓學生理解了為什么計算80÷20可以計算8÷2.
課堂上我提倡算法的多樣化。算法多樣化是計算教學改革的一個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過程,體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另外,無論是用想乘法算除法還是把除數轉化為一位數的除法,對學生的后面學習都是有用的,所以特別對學生說明,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口算,學生學得輕松,又通過傾聽和交流得到了發展和能力上的提高。
3、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恰當的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充分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能動性,從而保證了學習效果。
我感到整節課教學思路一般,練習設計具有層次性,在每個環節的處理上有欠到位,時間把握不是很恰當,最后能扎實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本學期,我擔任的是四年級教學教學工作,作為一名新教師我積極主動的去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努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現總結如下:
首先,我以課堂教學為核心,認真備課、上課。學期初,鉆研了《數學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對學期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學期中,著重進行單元備課,掌握每一部分知識在單元中,在整冊書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學生怎樣學,學生將會產生什么疑難,該怎樣解決.在備課本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后習題的作用,設計好練習;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課堂上,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復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布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F在學生普遍對數學課感興趣,參與性高,為學好數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第二,我還認真做好課后輔導工作,這兩個班的學生普遍都是愛玩、好動,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并使這一工作落實到學生的學習中,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后進生的轉化上,對后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或幫助整理衣服。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第三,我積極參與了學校的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采眾長,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到網上查閱資料,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當然,作為一名新教師,我還有很多不足,還需要繼續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新的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美好的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
通過數學教學使我深深體會到,以往的數學教學是把傳承知識作為主要目的,這種理念已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現代社會,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探索的精神、終身學習的愿望要比其獲得有限的知識更有價值。為了適應新世紀的發展,真正進行素質教育,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我們必須讓教學活起來。教法要活,學法更要活。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模式。
新課程標準的出現,正是配合當前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飛躍。新課程標準旨在建立一種促進學生發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數學課程體系。要使該教材真正實施到位,必須建立一種符合學生自主發展、融入社會生活、面向學生生活實踐、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教學方法,而這樣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應體現開放式教學。
一、把社會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學中,應探索與構建生活數學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解訣問題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帶進課堂,嘗試著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這既是數學學習的價值體現,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如第二冊“元、角、分”的教學,結合教材中的實踐活動,我創設了“小小百貨商店”的情景:把學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標上價錢。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買賣商品的模擬活動,讓其中的一人當售貨員,其他的同學當顧客,“顧客”要把選中的商品的價錢準備好再交給“售貨員”,若給的錢數不對,其他同學要指出,角色要互換。然后,我拿著一支標價9元7角4分,讓學生進一步思考:你若想賣這支筆打算怎樣付錢?有幾種不同的付錢方法?同學們情緒高漲,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元、角、分的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給學生創設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1、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主關系,使學主放膽交流,敢于創新
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欲、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教學中,只有在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的學習才會熱情高漲,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才會更高?梢姡瑒撛O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和自主參與的教學情境,是學生主動創新的前提。在課堂上應給學生提供大量觀察、實驗、活動的機會,使教學更容易體現“提出問題——相互交流——匯報總結——鞏固、實踐”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如,教學“8加幾”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用學習9加幾的方法來學習8加幾,讓學主觀察課件、擺小棒、討論,歸納出8加幾的計算方法,最后通過練習、游戲鞏固本節的內容。
2、創設民主開放的課堂,關注每一位學主的發展
新標準的理念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這一理念,精心設計教案、內容及練習,確實落實充分地尊重、關心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都能生動活潑、健康發展。教材通過發現、探究及認知活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學生在民主開放的課堂中改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改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主動去發現數學問題,積極學習數學知
識,探求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并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數學。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使學生保持愉快而興奮的心境,自主明確學習目標,大膽設想,積極地通過書本認證或相互認證自己的見解,尋求達到學習目標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3、組織有趣操作,注重培養學主的語言表述和組織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使新知識在操作中產生,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通過動手,學生們發現自己也是一個創造者。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借用直觀演示、操作、組織游戲。故事導入等形式,營造富有情趣的教學氛圍,盡量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以及合作的機會。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活動,“不用揚鞭自奮蹄”,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探索知識過程中,學生同桌合作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聽取別人的見解,合理地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達到較完美的認知狀態。如,教學“認識圖形”時,小組合作學習,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得出長方體、正方體角的特征、邊的特征,通過相互交流、補充,就能較完整地歸納出長方形、正方體的特點。然后我讓學生動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進行多次的練習,整堂課氣氛十分活躍,通過游戲,在輕松、愉快、和諧的環境中,學生們學得很開心,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不但學得快,而且記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同時還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組織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現代教育觀。如教材中9加幾的這一節,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語言來描述運算方法,通過教師的教讀,學生齊讀,抽讀,同桌互讀,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表述,然后在例2讓學生自己擺學具,在小組內互說運算方法,進而在例3和例4用填空的方式,讓學生對運算方法用語言有條理地表述。從這些小細節里面,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編寫者們的編寫理念,是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和歸納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意會與言傳的必要性,通過對知識的文字語言描述,同學們看法、思維交互推進,完善了自我認識。
4、建立多種評價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取成功的體驗
開放式的教學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觀點,對同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每一個學生的觀點都是受尊重的。如,教學“認識圖形”時,在鞏固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用不同形狀的學具擺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兒童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圖案,而每個學生所拼的圖案都是被認可的。
開放式的課堂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學生在評價別人的成功和被別人評價為成功的過程中滿足了好奇心,獲得了探求新知識的激勵。教師應發揮表揚的激勵功能,使學生樂于創新。在課堂中應巧妙運用激勵性言語,撩撥學生創新的欲望。如當某位同學提出創造性的解法時,就以他的姓氏命名為“X氏解法”,號召全班同學向他鼓掌,對他說“XXX,你真棒!”;當某位學生的創造性解法不夠成熟完善時,教師下課后和他一起探討;當學生的創造性解法明顯不對時,教師首先肯定他的創新意識,然后幫他分析錯誤的原因。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紙,剪成蘋果狀,一個蘋果上寫一個算式,然后請孩子們來,“摘蘋果”,如果孩子答對了,全班小朋友就對他說“對對對,這個蘋果屬于你!比绻疱e了,就對他說“錯錯錯,請你繼續再努力!蓖ㄟ^這些激勵性的語言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保護其創新的熱情。
總之,現代課堂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取得一個裝知識的袋囊,而是從多方位、多角度促進學生全方面的發展。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應用開放式教學,如何為開放式教學提供更完整的理論體系,如何處理好開放式教學中“放”與“收”的關系,這些都是開放式教學在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然而教師在鉆研新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前提下,適當地應用開放式教學,對于學生的自主發展、創新思維的培養、實踐能力的提高都將有較大的幫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時光荏苒,一個學期即將過去,在本期中我擔任了四年級的數學教學,下面我談談自己這個學期在教學上的得與失。
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教學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余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余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一、加強口算的練習。通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二、加強小數加減乘除法的筆算。學生在四年級上期時已經學習了整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又蘊涵著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一學期過去了,在新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取得了一些成績,如:提高了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有所上升等等,但同時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比如:
一、課堂上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主交流合作學習。
數學課本身就是一門很嚴密的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所存在的問題就是在課堂上不敢放手讓學生去想,有些問題需要合作學習,然后探討得出結論的,我缺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因為我擔心放手讓讓他們去做了,他們會太自由,從而講一些不著邊際的東西,導致完不成教學任務。其實正確的做法就是應該給他們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這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我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動的,他們喜歡“玩”,有時候不防讓學生也“玩一玩”數學。
三、個別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在本期中,我發現我班有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這個學習態度包括他們平時上課的表現和對待作業的態度。有些學生對自己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習的結果無所謂,上課吊兒郎當,想聽就聽,不聽就干自己的“事”,做小動作、找旁邊的同學講話,自己不認真學習還影響其他同學。還有一部分同學對待作業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題習慣,在審題上不夠細心,解題時書寫不夠規范。當然也不乏有一些所謂的“懶漢”,課堂作業不及時完成,回家作業漏做甚至不做的是大有人在。雖然經過一個學期苦口婆心的教育,有部分同學已經改觀了,但還有一部分“屢教不改”的,希望在最后的復習階段,他們能有所轉變。
針對這些問題,擬定了以下改進的措施:
1、要進一步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指導自己的實踐工作,通過自己不斷地努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模式。
2、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使學生能認真及時地完成作業。
3、在課堂教學中盡量給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情境,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在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習比較有困難的學生,對他們進行相應的輔導,鼓勵他們,激勵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5、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課堂教學中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
本期已經結束,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和學生一起,不斷努力,爭取取得更多的成績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來,大家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的數學課堂也逐漸變得真實而生動,教學的設計樸實而又創新,學生學得扎實而又愉快。
本節課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垂直與平行》。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于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里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針對本節課,我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1、準確把握教學起點,努力還學生一個“真實”的數學課堂。
本節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從復習有關“直線”知識入手,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新知的探究學習做了較好的街接準備。同時,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的興趣,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吸引、感染學生。
2、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手段樸實無華。
回顧在《垂直與平行》的課堂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以分類為主線”展開探究活動,提出“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同學們想象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下來?”“能不能把這幾種情況進行分分類?”這樣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通過想一想、畫一畫、分一分、說一說等多種活動進行觀察、思考,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通過分類,分層理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發現數學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發現垂直與平行現象。
在處理教學難點“在同一平面內”時,我利用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在長方體的不同面上畫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提問學生是否平行,幫助學生理解垂直與平行關系“必須在同一平面內”,直觀到位。
3、新知的訓練點和拓展點扎實有效。除了從主題圖中找垂直與平行現象,從生活中找,從身邊找,還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通過這些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進一步拓展知識面,使學生克服學習數學的枯燥感。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過程中來,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當然,樸實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實不是為了展示平淡無奇,扎實不是簡單重復的機械操作和訓練。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要充分應用數學課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實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我們的課堂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讓課堂融入我們的智慧和思考,讓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如1、重難點處理速度較快,后進生沒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學中應因材施教,照顧后進生。2、有一名學生的發言不夠準確,我沒有及時指正出來。3、時間把握不夠好,后面還有一個小環節沒有完成,學生們也失去了一個自我小結、交流的機會,這也算是一個遺憾吧。
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乘法估算》教學反思這節課一開始我用估一估幾個數,讓學生回顧知識,為本節課進行的數學活動作好鋪墊,接著創設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主動參與到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的教學中去,使學生體會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我發現在教學中有幾點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學中,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確合理的運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舍五入法。例題的解決出現了多種方案:104×49 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100×45。怎樣使學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種算法的合理性,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慢慢發現了前兩種方法的優越性。符合實際又方便計算,體會到了估算帶給我們的捷便。
2、通過練習讓學生理解,在進行乘法估算時根據實際情況有時要是把兩個因數都要估小,有時要把兩個因數都估大,有時要把一個因數估大,另一個因數估小??。
3、只有在實際情境中,才能產生多樣化的估算方法。單純地進行機械的估算訓練,是難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只有結合曰常生活進行訓練,體驗估算的方法,明確估算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才能提高學生估算能力。
三、《垂直與平行》教學反思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與角的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由于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而且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無論是走在寬廣的大街上,還是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里,環顧左右應該都不缺少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哪些線是交叉的,哪些線是不交叉的。因此我們在課中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體驗在同一平面內,不交叉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交叉里有一種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思維的層面來。鑒于此,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用鉛筆擺一擺,讓學生在白紙上去畫不同位置的兩條直線,然后從學生的作品中選出代表性的畫法進行分類,從而引出平行與垂直的概念。再通過讓學生去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互相平行與互相垂直的現象,加深學生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最后通過找、擺等環節,在學生進一步認識垂直與平行的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感受數學的意義。
1、在課的開始階段,我先讓孩子們閉上眼睛想象:在一個很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接著,又出現了一條直線,那么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會怎樣?請同學們睜開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線的位置畫出來。這樣,以空間想象為切入點,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在無限大的平面內出現兩條直線,并要求學生把想象出的兩條直線畫下來,直接進入純數學研究的氛圍,創設這樣純數學研究的問題情境,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感染和吸引學生,并有利于學生展開研究,特別是為較深層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
2、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悟知識。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我緊接著追問了一句:為什么要加上“互相”兩個字?問題一拋出,我就后悔了,因為孩子們剛剛才對“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馬上讓他們去說“為什么”,可想而知,學生被我問得一頭霧水,只有很少幾個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說幾句。后來在評課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有同感。作為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知識,必須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去感悟,如光用口頭解釋,只會事倍功半。其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現的時機上還應再考慮、再斟酌。我校周老師建議,這個問題其實在讓學生說了兩條平行直線的關系以后,再拋出這樣的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3、準備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紙上畫了一組平行線,讓學生觀察是否平行,然后左右對折白紙,讓學生觀察兩條直線是否還平行,由于太倉促,只有部分學生能夠看出并理解兩條直線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再去想象一下,效果會更好。
4、時間把握不夠好,后面還有一個環節,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順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夠好。
四、對“魚”與“漁”的思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經常掛在嘴邊,在自己的課堂上往往是教著教著,忘了“授漁”的事兒,一門心思撲到“授魚”上去了。聽了兩節區名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給了我深刻地啟示。執教老師的精彩設計將學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給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識和方法并行,在簡單中挖掘“不簡單”。教師不僅僅是在“授魚”,傳授知識,更是在“授漁”,教給方法。執教老師從“零件”和“關系”兩個方面研究平面圖形的方法。課一始,老師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們在認識一個圖形的時候,主要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看這個圖形含有多少個零件?(板書: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間有哪些關系?(板書:關系)然后通過學生小組活動交流,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圖形的方法。這正是老師設計的精彩之處。教給了學生這個方法后,對后面的學習認識梯形、三角形、圓,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打下了基礎。
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學生每一個結論的得出是建立在學生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尋找驗證的方法。這些任務都是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自己動手合作完成的。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動,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也會更加印象深刻。
我們經常強調學生的經驗,實際上我們小學數學就是經驗的數學,每堂課都給學生這樣的訓練,對他將來的發展是有益的,同時我們老師也得到了解放,“教是為了不教”自然也就會得到實現。在聽課過程中也產生了這樣的思考和困惑。在我們數學課堂上什么樣的內容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提出來也供大家討論。
五、如何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边@說明,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后的發展將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學期新接了兩個四年級的新班,發現很多孩子都缺乏認真的品質,更缺乏認真檢查的習慣,做完作業就交,好像只要寫完了就萬事大吉了。可交上來的作業總是這錯那錯,而改錯又要跑幾趟,老師指一個改一個,同樣的錯誤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們錯誤的原因,平時注意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努力,培養學生認真檢查的習慣。
首先要認真、正確地審題。正確審題是做對題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在審題時,把重點的字、詞點出來,要明確題目讓我們做什么;一道題到底有幾個要求,每個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課外作業》上有一道練習題,是讓學生先估算,再準確計算,很多孩子都想當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學習畫平行四邊形的高時,有一道作業題的要求是給下面的平行四邊形畫出兩條不同的高,由于學生不認真審題,不是只畫了一條高,就是畫的兩條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借此機會,我又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審題。只有在典型題例面前,才更有說服力。
其次是要教會學生檢查題目的方法。很多學生所謂檢查就是把題目從頭到尾看一遍,其實是走馬觀花,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同的題型檢查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如:填空題、選擇題檢查時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剛才做的一樣;計算題要用驗算的方法檢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運算檢驗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數的值代入方程檢驗;應用題必須先弄清題意,再從問題入手,分析應用題,列式是否正確,同時更不能忽略檢查計算是否正確等,當然也可以根據題意將求出的結果代入題中檢查??這些方法在考試時尤其重要有效。
第三,計算實驗中,學生改錯前先找錯因的方法,廣泛適用于平時的作業。如果有條件面批,就讓學生說說錯誤的原因。當然,錯因要堅決杜絕“粗心”、“不認真”“做錯了”等毫無意義的字眼,這些都浮于表面,沒有實際作用。要讓學生從是否抄錯題開始檢查,在查計算方法,如果計算方法對了,就查具體哪一步出錯了,為什么會出這樣的錯誤等。就像醫生治病一樣,必須找到“病根”,才能“對癥下藥”,達到根治的效果,使學生盡量少犯,甚至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計算能力自然就會逐步提高。
總之,培養學生細心檢查,是在培養學生的一種習慣,而習慣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養成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貫穿在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嚴格要求,示范誘導,反復訓練,才能取得預想的結果。
六、規范細節,才能越走越遠
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新課的第一節,讀數,我決定一切從最簡單的開始。越是簡單的東西越容易接近數學的本質。開課,我從最簡單、最原始的數數開始,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使學生自然的進入新知,大多數時間我喜歡潤物細無聲的感覺,就是不知不覺中使學生進入新知的研究,那種故弄玄虛,為新知鳴鑼開道的導入好像越來越不感冒了。隨著精心設計的數的出現,學生讀數節奏越來越慢,讀法也不盡統一整齊,如9999,10000,10001……我們開始慢下來,去研究讀法不統一的數,去研究讀得比較困難的數,逐漸的尋找讀數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輕松,順利實現了難度上的過渡。
規范細節,才能越走越遠。當讀數的時候,我強化了細節程序的規范,這是我在這單元的一個重要做法,即規定讀數前必須用虛線分級,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劃上分級線,分對級,基本就不會出現讀錯寫錯數的現象。
我想寫數對于學生來說,比讀數要難,特別是中間有0的情況是更是寫數的難點。深入思考之后,認為仍然要強調建立四位一級的概念,細節程序上我進行了這樣的規范即先劃分級線,寫萬級一般不會錯,寫個級時寫上4條小橫線再填。練習中有不少學生出現了三位一級,如1569300,擾,于是,我又進行了一下對比,使學生明確中國的讀數習慣和國際統一的讀數習慣的異同。再次強調,寫數也可先寫一條分級線,對應的是萬字,然后再分別去填寫萬級和個級。在求近似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數時,盡管我已經憑借經驗對這節容易出錯的部分作了充分預設,學生出錯又有新花樣。我采用的細節規范是:先劃出分級線,再用三角標出省略尾數的最高位,然后四舍五入的得出結果,結合其中的道理,配合相應程序,大大降低了低級錯誤。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細。從簡單出發,深入研究,可以變難為易,將細節之處作規范,做成程序,可以深入淺出,便于學生有章可循,聽說外海小學規定學生每天喝六杯水,具體到喝的時間,教師的監督,使之落到實處,可見其用心良苦,做事之細,一方面充分體恤家長的心情,另一方面大事做細,才可以做得更長久,我想我還要堅持下去。
七、《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
《積的變化規律》是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充分參與積的變化這個規律的發現,讓學生在充分地觀察、大量的舉例中去感悟積的變化的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讓學生自己經歷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與交流。老師只是適時補充或糾正。我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既注重了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注意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我不僅使學生了解課本上的積的變化規律:兩數想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就乘(或除以)幾;我還通過練習,讓學生感知了: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
另一個因數除以(或乘)幾,積不變的規律;兩數相乘,兩個因數分別擴大若干倍,積就擴大兩因數擴大倍數的積的倍數。如:6×2=12 60×20=1200。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我認為平時的教學不應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適合自己,適合學生,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課堂上的一個現象就是:學生通過舉例、觀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學生在描述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罢Z言表達是學生思維的全面展現”,學生們對于新知內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語言描繪去反饋,當學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時,我想:首先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的教學是否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當學生真正明白了一道、兩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題目后,怎樣概括,而不是讓學生就題論題似乎也是個問題。今后我要不斷嘗試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怎樣抓住一些關鍵的例子、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讓學生去推敲、去體會,最終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并通過一些重點詞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規律,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切不可因為怕耽誤進度、怕麻煩、怕羅嗦而剝奪了學生說的權利,剝奪了鍛煉學生思維的機會,使主導霸道地代替了主體。
另外,只有讓學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規律,才能熟練、恰當地運用規律,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1、貨車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時的速度行駛,4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時呢?12小時呢?
2、一塊長方形的果園,長是18米,面積是108平方米。如果長不變,寬擴大3倍,擴大后的果園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很顯然,這兩道題用積的變化規律來解決是最簡便快捷的方法。而學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積的變化規律,才會活學活用,而不至于再用老法子去繞圈解決,從而使學生更深體會到學數學、用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八、課后反思-計算器的教學是否應該在教材中出現
當我教完計算器這一內容后,學生就很依賴計算器,什么都用計算器來算,我很矛盾,我們是不是杜絕學生把計算器帶入學校呢?把這一知識點放在第一單元傳授合適嗎?
于是,我晚上躺在床上又重新打開教參與大本教案,尋找專家把有關計算器教學放在這一冊的真正用意,因為我想專家把計算器放在這一單元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了,也肯定會考慮到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會使用計算器的情況。
教師用書上說,這冊是整數四則運算的終結,學生面對多位數的乘除法時,計算就非?鄲溃瑢W生把計算器當救星,我們應該理解,但我們不能放任,用計算器來代替口算估算筆算,那是行不通的。
一味的杜絕只能增加師生之間的敵對意識。我們應該對計算器計算這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它的好處,也要正確看待它的壞處,將高年級學生的問題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判斷如何合理使用計算器。
那老師該怎么辦呢?
各有各的方法,但我認為老師不能杜絕,要正確的引導和疏導,曉以利害。平時加強管理,特別是課堂和作業中計算器使用的管理,明確計算器的用途,將口算,估算,筆算和計算器計算做比較,讓學生切實利用計算器,起到更好,更大的作用。
教材中也考慮到這一點,學生的依賴性,所以也有相應的內容安排進去,就需要老師們深入的研究如何管理。教材給我們指明了方向。
第一、利用計算器對大數計算方面的找規律,激發學生巧算心算的能力,把計算和探索規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既讓學生學習了用計算器的方法,又激發了學生探索數學奧妙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觀察,推理的能力。通過學習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計算器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的作用。
第二、利用計算器進行檢查口算估算筆算,明確利用計算器計算的步驟,先口算,然后估算,然后筆算,最后才是計算器計算來檢查。如果不利用計算器就可以計算,檢查,我們就不能用計算器來算。
第三,根據實際生活經驗,使他們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計算都可以使用計算器,計算器的使用會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具備一定的口算,估算,筆算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
所以,老師們要讓學生有利用計算器計算的機會,也要讓學生知道,該什么時候使用計算器。簡單的計算,我們不能使用計算器,計算器是要在非常復雜的計算時,才使用,另外使用計算器是為了準確的檢查錯誤,發現錯誤要仔細檢查自己在計算時的問題所在,千萬要強調學生不能在用計算器計算出來后馬上就把正確答案抄到題目里面,對自己的錯誤要仔細研究。
所以我個人認為,不能埋怨計算器,也不要埋怨教材編寫的問題了,計算器的使用的確是必要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去操作,如何去引導,讓學生認識到計算的作用,也認識到計算器生活中的局限性,讓學生在計算能力方面得到提高,熟練掌握多位數的計算方法。
九、課后反思:角的度量
教學開始,我從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椅子導入,創設情景讓學生判斷那張椅子坐得舒服,引發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得到靠背角度起著關鍵的作用,自然而然的聯想到測量靠背角度工具——量角器。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問題,激起學生認識量角器的內在動力。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出示下面三張椅子問學生,你覺得那張椅子會坐得舒服點呢,為什么?
學生回答第三把椅子坐著舒服,因為靠背與座位的角度人們坐起來比較適宜。
學生回答后小結:根據剛才同學的回答,看來椅子坐的舒不舒服,其靠背的角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哪位同學有辦法知道他們的角度?
教師歸納:同學們想的方法都很巧妙,但它們都有一定的誤差,而且在實際生活中尤其是不方便運用這些方法,想要方便、準確的確定角的大小,就要用到量角的工具——量角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角的度量。(板書課題:角的度量)。
十、《角》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量角的單位和學習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個難點,什么時候從內圈看,什么時候看外圈是學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學中的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復雜,尤其是對于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說,是一次關于手與腦的挑戰。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點,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動口“做數學”的時機,從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問題意思。
認識量角器這一環節,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發現了什么?同桌討論,全班交流,新鮮的事物總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學生的觀察是認真的,仔細的,匯報發現也很積極,我給予肯定和表揚,然后引導歸納小結,這個環節學生自主探究學完,從中體驗了探索的樂趣。緊接著提出怎樣用量角器去量一個角呢?激發學生往下學習的欲望。
學生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時為什么量角器中間那個點對準角的頂點,零線對準角的一邊,另一邊看刻度,對于角的旋轉過程和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角的刻度時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況看外刻度線上的數或內刻度線上的數,盡管有的同學會量,也不知所措,說不出理由,因為學生的理解抽象思維遠遜于對形象的記憶,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去尋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對準角的頂點,就意味著量角器上有角的頂點,零線對準角的一條邊,另一條邊旋轉到量角器的另一條刻度線上,說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這個角。教學時發現學生比較容易認錯刻度,因為每條長刻度線上都有兩個數,這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我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有什么好方法來突破這個難點,之后請學生發言。有的說:“與量角器的零刻度線重合的這條邊對著的0是在內圈的,另一條邊就看內圈的數字,如果對著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條邊就看外圈的數字!边有的說:“我先判斷畫的角如果是銳角就認刻度線上的小數,如果是鈍角就認刻度線上的大數!
在這個時機引導總結出量角的方法:
“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一邊認刻度,內外分清楚!边真不能小看學生的力量,他們總結的方法很適合大家用。這樣給學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得出的結論,比教師一一講授要好。
此外,近階段本人教學收獲是:在上常態課時,有時會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讓學生朝自己設定的方向發展,通過觀察我發現,其實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體驗,在教學時要關注這些,選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給學生提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空間,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取得不同的進步。
十一、把一個大數變成“億”或“萬”做單位的數
教學把一個大數變成“億”或“萬”做單位的數時,發現只講算理,讓學生理解,再應用,對于理解力較差的學生而言,這個知識點確實有些抽象,較難理解,出錯率較多。
于是,經過思考與實踐后,發現用簡單的口訣讓學生先記憶方法,用口訣練習較多的題目后,不易理解的知識,就在慢慢的練習中,消化理解了。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我的小竅門:
口訣:“一圈、二看、三省略”
如:把1276270000變成“億”做單位的數。
一圈:題目讓我們把數變成誰做單位的,我們就把哪一位圈起來。現在讓我們變成“億”做單位的,所以我們就把億位上的“2”圈起來;
二看:看圈后面的第一個數,運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判斷它需不需要向前面的數進“1”。1276270000; +1
三省略:“12”變成“13”后,圈后面的的數字省略,加“億”字。 整個變化過程:1276270000=12≈1300000000=13億
注:其實此類題目還要根據問題的不同,靈活處理。
1、變成“萬”或“億”做單位的數,可用上面的方法;
2、省略“萬”或“億”后面的為數時,最后一步,只需把圈后面的
數字都變成“0”即可。
如:1276270000=1276270000≈1300000000
我們也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下“1300000000”與“13億”的異同點。他們的大小是相同的,但所表示的意義不同。
“1300000000”表示13億個1,計數單位是“一或個”;
“13億”表示13個一億,計數單位是“億”;
之所以會發明“13億”這種技術方法,是為了書寫,辨別起來更加方便、簡潔。
今后學習了小數后,我們還會更進一步、更準確的把大數變成用“億”或“萬”做單位的數。
如:1276270000=12.7627億
十二、教學疑問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一課時,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小組合作,通過測量等方法,發現平行四邊形邊及角的特點。
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操作,匯報時,強調了“對角相等,對邊相等”的特點,對于對邊平行很少能考慮到。老師提醒后,也能發現,但在他們的意識里,對邊相等記憶、理解得更深刻。
所以在讓學生總結“你認為,什么樣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時,很多同學都說:“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可是,書上的定義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做練習時,很多學生還是填寫:(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不知這種填寫答案是否也算正確呢?
十三、末尾帶“0”的數怎樣計算不容易出錯
在三位數乘兩位數末尾帶“0”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計算中,不是把積末尾的零少寫,就是在積的末尾多添零,怎樣才能不讓學生出錯呢?
經過思考,我想到了在大數的認識教學中的分級方法。把因數末尾的“0”也按分級的方法那樣用虛線分開,這樣在計算時就會與乘積末尾的“0”分開,學生出錯的就少了。
例如: × 我把這種方法交給了學生,并且要求學生在豎式上把因數末尾的“0”,用虛線分開,這樣積的末尾到底寫幾個“0”,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在實際的計算中學生的錯誤真的減少了。
十四、漂亮的十進制計數法
我喜歡數學,其中十進制計數法更讓我對數學古人佩服的五體投地,這是何等的智慧?簡單的十個數字因為這種聰明的方法,變化無窮,大數小數全部搞定。所以每次教到這部分內容,我都試圖將自己的這份佩服感染給學生。多年前,曾經上過這節的公開課,有數的發展歷史引入,隆重推出十進制計數法。這次因為是剛合校,投影電腦都沒有到位,無法展開給學生,只能口頭介紹,效果大打折扣,還好,孩子們的眼神告訴我,他們很感興趣,在我的極力渲染之下,漸漸溢出欽佩之意,心下暗喜。于是游戲上場。十進制計數法中讓學生扎實的理解數位、計數單位,數級十分重要,為了讓孩子們切身理解,我讓他們自己變身計數單位,那他的座位自然就是數位了,按順序排列,一排就成了一個生動的數位順序表,每個孩子身臨其中,樂滋滋的接受組數,解釋數的任務,以此讓學生真正走進了數位順序表,而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死記硬背,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同樣的數字在不同的數位上意義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讓一個孩子來當數字9他在數位順序表示上移動,大家說出它代表的意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一向不主張孩子死記硬背,因為我當學生的時候就特別不喜歡背東西。為了讓孩子們記住數位順序表,我還想到了一種方法,試了幾次,效果不錯:用左手四個指頭表示個級,大拇指表示萬,然后類推,這樣就把數位順表帶在了手上,隨時都可以用。對于一些有困難的學生幫助比較大。一直在朝著這樣一個方向努力:讓數學學習更接近數學的本質,讓數學課堂更多一點文化氣息,有時覺得自己像個聲嘶力竭的叫賣者,總是見縫插針的把中國數學文化的點滴加入課堂,希望能夠多多少少的滲進學生的思想之中,有時候看到一些孩子茫然的眼神,就覺得很可悲,希望我的努力能多少改變他們一點點。
十五、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一課,在對教材進行仔細地分析后,設計了如下的教學思路:通過復習四邊形,開門見山,為學習新知識作準備。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一、從教學環節反思
讀講精練教學法是以言語訓練為主線組織數學課堂教學,通過指導學生自學教材,變教師講解為學生匯報講解,然后在學生匯報講解的淺顯之處,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難點進行研討、爭辯,促使學生間合作交流,使學生對教材中的每個重點字、詞都理解到位,剖析明白,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從開始時語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從而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本節課我深感此環節處理的不太好,教學法體現極不明顯。
1、指導學生讀書環節:
由于學生剛從二年級升到三年級,看書習慣差,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比較低,加之選用的教學內容文字少,圖較多,這就需要教師應及時給低年級學生以具體的`讀書提示,起到指導的作用,而不能范范的讓他們想“從書中看明白了什么,學會了什么”。上課時我看到好多學生看書時茫目,不知道讀什么,怎么讀,這也是造成后面學生匯報講解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覺得讀書提示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應區別對待,低年級學生的閱讀提示必須淺顯易懂,讓學生一目了然,然后帶著問題去看書,效果應該會好一些。
2、學生匯報講解環節:
以言語訓練為主線組織數學課堂教學,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此環節正是突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所在之處,但是低年級學生小,從書中讀不出自己理解出的知識,只能照書念出看到的一些詞句。這時,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啟發、誘導、點撥、疏通學生講解的積極性,并且及時幫他們掃清思維障礙,講解時的疑惑,這樣使講解的學生學的更明白,沒學到此部分知識的學生也能學會,學的不對或不到位的學生重新學習,達到全體都理解、學會的目的。本節課我感覺學生講解不到位,關鍵在于我引導、點撥不到位,使學生的學習只停留于書面上,沒有深度去理解,去挖掘,始終由我牽著學生在看,在說,很牽強。主要表現在:
。1)引導學生關注量角器為什么是比較角大小的一種好方法時,本意想利用讀講精練教學法中的八個技巧之一“咬文嚼字”,使學生從中找到“方便”、“準確”二字加以理解,教學完用量角器量角后,再返回來理解“準確”、“方便”二詞用在此的含義,但是,課上處理的卻很匆忙,很淺顯。
。2)學生講解把握不夠充分,一名學生講解時,老師應關注到其他學生的反應,有不同意見或補充應及時給其機會,不應為了趕時間而視而不見,打消了學生發言的積極性,造成學生不再想發言的局面。這一點是我沒有深刻理解“講解”環節的含義,應該讓學生互相講,互相交流,有了爭論,教師再點撥、引導,這樣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使課堂活而不亂,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3、學習用量角器測量角時
角1與角2的測量方法相同,學生講出了其中一個角的測量方法,另外一個角的測量方法一帶而過,沒讓學生說一說或嘗試操作一下,感覺處理欠扎實。現在想想,如果將另外一個角的測量放在初試驗證環節,讓學生用量角器仿照書上的樣子,實際擺一擺,放一放,這樣降低了擺放量角器的難度,也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方法落實到操作體驗上,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與掌握。
4、練習是本節課處理最失敗的環節。時間再短也應保證練習的扎實與有效。
練習是為了鞏固新知,訓練思維,培養能力,所以它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讀講精練教學法將練習定為分層精練,要求練習的數量不要多,但包含的思維程度要大,這樣提高了練習的效率,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1)本節課的第一個練習是為了檢驗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但是教學中我處理此題非常欠妥。對于第3個角“鈍角”的測量,學生匯報出現了不同答案,我沒有在課堂上處理、糾正,而是為了趕時間獎其放在課下進行。問題的出現就說明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學會用量角器準確測量角的度數”掌握還不太明白,草草處理只會使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模棱兩可,本節課的教學也沒有真正落實教學目標的要求。從教以來從來沒有犯過的錯,在這么重要的比賽中卻因自己只顧一味的考慮時間而鑄就了教學中不應該出現的嚴重錯誤。這是一個教訓,類似的事情決不會再次在我執教的課堂上發生,再精彩的練習可以不要,不處理,但是既然練習了,就一定要進行的扎實、到位,為學生的學習負責。
。2)拓展練習的處理也很欠妥當。學生猜想完后,都急于知識正確答案,因此,學生發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應該及時給學生出示答案,消除發言學生對自己答案的懷疑,然后重點讓學生說說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據,這樣既能使學生充分理解用量角器測量角這一教學重點,又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起到訓練言語、思維條理性的目的。
從整節課上我看到了自己對讀講精練教學法研究實在不成熟,但是,從這些遺憾中,讓我對讀講精練教學法的認識更深了一層,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有針對性的運用好讀講精練教學法,真正領悟到讀講精練教學法的精髓所在,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二、從教學能力上反思
1、不能合理把握、分配教學時間。
本節課看似簡單,其實操作性很強,能上好這樣一節課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課前雖然我對每個環節的時間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計劃,但是,具體實施時卻不很理想。
2、教學環節銜接的過渡語激勵性不強。
過渡語的使用應該使學生愿意聽,能聽進去,并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指引著學生很自然的進入下一步的學習中。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注意過渡語的精心推敲,語言要簡煉,切實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3、教學評價語落實不夠恰到好處。
教學中,我評價學生不夠及時,評價語不夠貼切,不夠恰到好處,因此,就顯得對學生的評價平淡,無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易使學生體驗到成就感。教師的評價語不能泛泛而言,這樣就顯得評價語蒼白無力,而應該要有針對性,起到激勵學生與調動學生發言積極性的作用。
4、課堂教學語言欠嚴謹。
數學教學要求語言簡煉、準確,每一句話說出來要強調它的作用,要使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沒有用的話盡量不說或少說。在教學中,自己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還時常有口誤現象,屬于本人教學欠嚴謹,需在以后的教學中,自己要時刻注意嚴格要求自己,把每一節課都當成比賽來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
5、教學不夠大方,拘謹。
在教學中,總感覺自己放不開,顧慮太多。有時拋不開教案,有爬教案的思想,再者欠缺創造性教學的魄力,尤其在比賽時,自己感覺很拘謹,很規矩,怕教學思想或教學方法、手段用不對,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內在的知識欠缺,也缺乏比賽經驗,鍛煉機會少。
6、自身的講課藝術有待進一步提高。
聽完別的老師的課,我更加感覺到自己講課的藝術性不夠好。課上,我應該合理利用自己的體態語,例如手勢、眼神、表情等,這些都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再有就是如何在數學課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語氣、聲音的輕重、高低、抑揚頓挫來吸引學生聽講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四十分鐘內始終能緊跟老師的思路專心學習。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教材分析:
本單元內容是在二年級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對角的知識概念的進一步認識,同時介入一種新的數學學習工具“量角器”,所以要求學生會用量角器量出給定的一個角的度數的大小,要要求學生用量角器學會畫出指定度數的角來。本單元在以上內容基礎上還滲透了兩個新的知識點:平角(180°)和周角(360°),借助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學具密切聯系生活當中的實物及圖畫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這些知識。
本單元要求學生應用自己手中的一副三角板學會拼出特殊的角度數來,比如:90°、135°、120°、180°等。
學情分析:
班級里的大多數學生都能掌握角的分類,都能積極動手、動腦、動口,通過折疊、演示較好的完成本單元所學內容。還有少數學困生在老師的積極引導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學習工具也能基本完成這單元的學習任務,具體表現在這些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較弱,所畫出的角的邊不直,度量角的方法不準確,造成量出角的度數有較大誤差,畫角的時候使量角器的中心點和角的頂點和一條邊不能完全重合,畫出角的大小有誤差。還有個別學生對量角器上的兩排數字理解混淆,一排數字是的角度是有0刻度起到180°,一排數字是由180°起到0刻度線。需要教師指導強調射線在端點的哪一邊,或者說角的開口在角的頂點的哪一邊而定。
組織教法:
本單元內容是借助學具“量角器”和三角板等直觀的學習工具,將數學中的角度引入實際生活當中,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實物上的角的特點學習這個單元的內容,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學習興趣濃厚,動手操作的能力普遍較強。
指導與實踐給本單元學生學習內容帶來了方便。教師在課堂上編出一些學生容易記憶的口訣或順口溜,便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比如“量角畫角都一樣,中心頂點要重合,邊線射線是一條,角的開口方向不一定,角的度數是唯一,平角原本一條線,不過頂點在中心,周角一圈很特殊,角的兩邊一條又重合”。通過這些使學生易于理解的口訣引導學生對五類角的種類加強記憶,從而掌握。
不足及改進:
這個單元的內容學生動手操作的較多,個別學生浮躁,在度量角度數和畫角時,由于粗心,使較容易的畫圖常常出現錯誤,需要教師更多的關注這些學習較粗心的學生,逐步轉化學習方法。
教師的教具較為單一,多媒體課件無法使用,這些課堂演示的內容較少,給學生的直觀接受知識的能力變弱,內化知識的能力變弱。需要教師多制作教具,制作出較為優質的課件,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學習直觀性較強的知識。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角的度量》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度量各種角的度數。
曾看見過學生拿著量角器手無足措的樣子,用量角器的直邊和圓弧夾的角比在角上,原來學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因此我設計了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角,并讓學生在紙量角器上畫出各種不同大小的角,這樣在動手過程中認識了量角器的中心點、0度刻度線、內外圈刻度、1度的角,還掌握了度數的寫法。接著我讓學生觀察畫在紙量角器上的各種角,找找它們的共同點:角的頂點都在量角器的中心點、都有一條邊在0度刻度線上,從而讓學生明白量角的本質就是讓量角器上的角與要量的角重合,也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疊在要量的角上。怎樣重疊呢?我安排學生討論,并且動手操作。通過討論與操作,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量角器的中心點與角的頂點重合、0度刻度線與角的一條邊重合,角的另一條邊所對的刻度線表示的度數就是這個角的大小。這樣量角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通過這節課我認識到教師的教怎樣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這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會量角,還理解了量角的本質。也正因為理解了量角的本質,學生變得“自能”“自得”了,真正實現了在技能教學中還學生一個獨立思考與創新的空間。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和減法的性質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中仍然選取體育方面的背景引入加法運算定律在小數加法中的應用,顯得十分自然。
成功之處:學生由于在上節課中對于小數的加減混合運算,知道整數加減法的運算順序對于小數同樣適用。因此,在本節課中學生在計算中都很自覺地采用了簡便計算,學生學習上不存在什么困難,新知的學習非常順利,練習的鞏固也很順暢。
不足之處:應用加法的運算定律進行小數的簡便計算,學生出錯較少,但是在應用減法的性質上學生出錯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再教設計:在新知的教學上多設計應用減法性質的練習題及變式練習,讓學生靈活解決問題。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四年級的期中試卷分為8個部分,口算、填空、判斷、選擇、計算、畫圖、看圖填空和解決問題,包含了大數的讀寫、位數、計數單位以及四舍五入、線的認識、圖形的旋轉、簡便運算等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面考察,對于我們班的孩子來說,在填空和判斷上花費時間過多導致計算和解決問題上沒有過多的時間進行思考,針對這份時間分析如下:
一、掌握較好的內容
1. 對于口算題,這部分包含了小數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以及簡單的混合運算,對于這部分孩子們的掌握較好,失分率在一分左右。
2. 在大數的讀寫和四舍五入和大數的比較上,學生對于這方面的知識掌握較好。
3. 對于估算,包含填空和解決問題的第4題,孩子們能夠正確的使用估算。
4. 在作圖上,畫角度和畫垂直線與平行線上,學生能夠正確的使用量角器、三角板進行制圖。
二、知識缺陷
1. 對于審題方面,沒有進行正確的審題,導致失分,入填空題第5題,題目問的是時針轉過的角度是多少,有部分學生理解成分針轉過的角度,導致連失2分,再如計算題方面,(8+40)×25=25×4×80沒有認真看清題目中的符號,以及多個的計算題同樣的問題,會做但是因為不認真導致失分。
2. 對于圖形的旋轉方面,試卷上的這個等腰三角形,孩子們畫的是圖形B旋轉的圖形,而題目需要的是A旋轉后的圖形,在旋轉上面,有部分學生旋轉后中心點變了,這個題目對孩子的空間能力要求較大。
3. 在計算能力上還需要加強,本張試卷的需要較大的計算能力,學生的錯誤率較高。
4. 對于生活常識上,孩子們閱歷較少,對于往返火車票的理解上,存在誤差,有的理解成兩次就多加了一個240,有的理解成每天都需要,就乘上了12。
三、彌補不足
1.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提高孩子們的計算能力,培養孩子們對于簡便運算的理解和由衷的使用簡便運算,形成習慣。
2. 在審題上,形成風氣,培養孩子們的審題習慣和告別馬虎行動,提高做題的準確性。
3. 對于生活常識方面,對于課本和試卷出現的外,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多關注身邊的事物提高對周邊事物的簡單認識,及時的吸取簡單生活常識。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北師大版的一年級數學下冊共有六個單元,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已經完成了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本人努力鉆研教材,深入探索教法,現總結如下:
一、知識的掌握:
1、在加減法(一)的教學中,通過學生的擺小棒、計數器、以及其他的學習用具,探索并掌握計算“十幾減9、8、7、6、5等”的計算方法:一個一個減、破十法、平十法、想加法等。讓學生學會了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多少,并解決夠不夠的問題。理解并能夠用減法解決誰比誰“多多少”“少多少”的問題,能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提出問題,并嘗試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在這單元設置了一次數學活動,學生親身經歷了用加減法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用數學知識解答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從經歷實際情境中抽象出退位減法計算的數學問題的過程,使學生直觀的理解了退位減法的意義,并掌握了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的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學會了用退位減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觀察物體教學中,通過觀察實物,體會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通過觀察,辨認從不同位置(同一物體各個方向)觀察到的單一物體的形狀。從實物觀察到看圖觀察,再到空間想象,發展空間想象能力。經歷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形狀的活動,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3、教學生活中的數,以學生常見的事物入手,從數花生、數小棒、數豆子、數紅果、數小動物從小空間到大空間,從課內到課外。學生能夠正確地數出10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知道這些數是有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的數大校從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將具體的活動抽象為相應的數學概念。在比較熟的大小時,通過“動手操作——應用實物——計數器——抽象的數”來比較兩個數的大小過程,概括出比較大小的基本方法。
4、認識物體的教學,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并能對簡單圖形進行分解和組合。初步認識七巧板,通過用七巧板拼圖的活動,進一步初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發展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創造力。欣賞利用圖形組成的美麗圖案,并能嘗試進行設計。
5、在加與減(二)教學中,通過具體情境,理解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和不退位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a.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只把十位上的數相加減,個位上的寫0;b.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先把兩位數分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先把一位數加減一位數,再加上整十數;c.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先把整十數相加減,再加上一位數;d.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十位和十位上的數相加減,個位和個位上的數相加減。)在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實際問題:要認真分析數量關系,弄清誰和誰比,誰是大數,誰是小數。如果所求的數是大數,就用加法計算;如果所求的數是小數,就用減法計算。
6、在加減法(三)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數感,獨立思考,重視算法多樣化,逐步提高計算能力,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
法,會進行兩位數減一位數(兩位數)的退位減法,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結果,能分析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7、在數學好玩教學中個,學生的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分類的方法,體會分類的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能用給自己的方法記錄下分類的結果。學會看懂游戲規則,在給定的條件中找到突破口,體驗學習的樂趣。
二、能力的培養:
1、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2、用數學的訓練,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根據已經學習過的知識,迅速準確的判斷出怎樣計算,并能很快的說出得數;
3、在現實的生活中能與同伴交流,發現并能提出問題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感受到同一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初步學會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踐的能力。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的數學產生好奇心和興趣,能積極的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了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生活現象,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教學中反思:
在整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本著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對學習優秀的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學困學生給予及時的輔導幫助,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讓全體學生在數學知識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教然后思過,通過這一學期一年級的數學教學,我覺得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有以下地方要改進和加強:
1、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應當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知識和掌握技能,體會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廣泛的教學活動的經驗。
2、對一年級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評價還不夠。在教學中還要改變教師提出問題和方式,努力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在教學中要創設性的開發課程資源,利用課程資源,適當擴展教材內容,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還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將評價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評價來促進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教材分析
《積的變化規律》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課例以一組乘法算式為載體,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運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在乘法運算中探索積的變化規律。通過這個過程的探索,學生將會經歷研究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四個層次的學習過程。學生將會用到觀察、計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手段,并最終發現規律,歸納與驗證規律,從而有效的培養學生探索與推理的能力,讓學生體會事物間是密切相關的,受到辯證思想的啟蒙教育。
學情分析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運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利用乘法運算,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學生通過對算式的觀察,自主的去探索規律、驗證規律,并使用規律。本課在愉快的環境中進行去學習,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不斷提高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
教學目標
。薄⒅R與技能:讓學生探索并掌握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的變化規律。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初步獲得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基本方法和經驗。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活動的參與,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發現并運用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積的變化規律的探究策略。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二、探究活動,發現規律。
1、引導學生觀察以上這組算式的特點,想一想、說一說你的發現
《觀特點》
。1) 引導學生觀察因數的變化特點和積的變化特點。
。ㄎ覀兛v向看,這組算式什么沒變?什么變了?那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和積是怎么變的?有沒有規律呢?)
(2)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
。3) 全班交流,課件引導
師給三個算式標上序號,如果把①式作為標準,②式與①式比,因數和積各是怎樣變化的?
《找規律》
通過觀察比較,你能說說你發現的規律了嗎?
師:積的變化是隨著因數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積的變化規律。(板書課題)
《寫算式》
運用以上規律與①式對比,你能接著往下寫兩道算式驗證一下嗎?試試看,一定行!200×8=1600 8×40=320 (要口算,你們是怎么想的)
2、同學們再看一組題,它又藏著什么秘密呢?
20×4=
10×4=
5×4=
(1) 引導用同樣的學法觀察第二組算式,說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學法:觀特點、找規律、寫算式)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
。2)運用以上規律,你能根據15×12=180直接答出下面兩題的得數嗎
15×12=180 15×6= 15×3=
(寫完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根據規律寫下得數的,算一算對嗎)
3、整體概括變化規律
讓學生回憶,再讀一讀這兩個規律,數學講究簡潔美,能說得再簡單些嗎?
“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也乘(或除以)幾”
。ㄔu析: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概括,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對積的變化規律進行整理,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相應的問題,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三、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1、第一關:小試牛刀
完成教科書第58頁的做一做。
2、第二關:再展雄風
完成教科書練習九的第五題
3、第三關:隨機應變
完成教科書練習九的第1、4題
第一題誰來讀題,能利用剛才學的規律來解決嗎?方法多樣,說說方法
第四題,如果用兩種方法,讓學生說說方法,哪種簡便。
4、第四關:終極對決
完成教科書練習九第二題,(如果沒有用我們學的規律,可出示百寶箱)
四、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20xx年x月份,我正式迎來了自己的教師生涯的第十五年。帶著些許欣喜、些許希望、些許緊張,我見到了四二班的小孩子們。望著他們一張張稚嫩的笑臉,我立刻覺得自己的職業是多么得神圣。∮谑,我在心里暗自下決心:我要盡力教好這群小精靈們,不要放棄任何一個掉隊的孩子。
時間是個頑皮的小孩兒,它從來都不說等你順備好了再走;剡^頭來,靜靜地想一想自己的得與失,也想一想孩子們真正需要什么樣的老師,更需要認真想一想今后自己應該怎么教、怎么終身學習、怎么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以及怎么才能讓小孩子配合好你的教學。這些問題,都需要我不斷地去總結經驗、反思自己。
一、不要太依孩子們的性子,做一個既和藹又嚴厲的有威望的教師。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成功教學的金鑰匙。這點兒大家都是給予肯定的。但是,教師必須把握好這個“度”。我覺得自己就是對我們班的小孩子太好了,結果他們有些“蹬鼻子上臉”,不把你這個溫柔的小老師放在眼里,更不放在心里。例如,我們班有個全校聞名的壞小子小亮(化名),曾經敲詐低年級的小朋友100元錢而“臭名昭著”,學習成績更是“慘不忍睹”,紀律性極差,臟話連篇,在班級里的人際關系也不好,幾乎每天都有小孩子向老師報告他的“壞事”。但是,我本著及其善良的“拯救失足少年”的心,一次一次地去教導他,結合事例耐心地去給他講大道理,結果發現他真的是“狼心狗肺”。上課時,他經
常搗亂,為了鼓勵他,我經常把發言的機會留給他,但是效果并不好,他紀律性仍然差、學習更差到了極點。我好不容易把所有的簡便計算的題目教會了他,結果他考試的時候仍然是胡亂一畫了事,簡便計算一道題也沒做對。我反復思考這個孩子到底如何拯救,見了幾次他的家長,我才發現“孩子多多少少都隨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影響很大”,我覺得作為一個教師,我已經盡力了。但在語文課堂上,他卻收斂很多,老老實實地聽課。和語文老師交談,我才知道這個孩子“吃硬不吃軟”。以后我得把握好這個“度”,做一個既和藹又嚴厲的有威望的教師。
二、不要太高估孩子們的“聰明勁兒”,教師需要做一個好的鞭策者。
每次上完課之后,我都會感覺效果非常好,因為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很好,氣氛很活躍,發言很積極。但是,一切問題等考試完時候,就會暴露無遺!小孩子們,“眼高手低”,非常容易翹尾巴。所謂“驕兵必敗”“謙受益,滿招損”“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教師還需要時刻調節孩子們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對于暫時落后的孩子,教師更多地給予鼓勵和期望;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需要告誡他們戒驕戒躁。例如,每次考試中,都會有幾匹“黑馬”顯露頭角,同時也有一些好學生“落馬”這時候,老師需要做的是告訴學生“失意不失志,得意不忘形”。同時告訴他們要持之以恒,“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三、補差對象有所失誤,應重點關注那些學習努力、渴望成功但暫時沒有取得進步的孩子。
一直認為影響整個班級的實力是班里那幾個最差勁的孩子,但是看了《第56號教室》才知道,“有些學生就是教不好的,我不認為所有的學生都會成功,但我認為,我的工作是給學生一個成功的機會,一個老師的工作是為學生打開一扇門,學生要自己走進來,我不會使勁地把學生推進這扇門,不是拉他們或者推他們進來,而走進來必須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崩追?艾斯奎斯如是說。對于我們班的那幾個死活扶不上墻的孩子,我已經盡力了,我本著教育的良心想把每一棵小樹苗扶正,但是他們從骨子里不想自己站起來。
教育的復雜程度遠遠超過我的預想,我只能說“教師也是個平凡的人,不是神,不是拯救萬事萬物的神!苯處煹穆殬I幸福感、教師的職業壓力、教師的職業倦怠,又有誰能真正關心呢?或許這個社會把太多的關注給了祖國的未來的希望——孩子,卻忽視了擔此重任的人——教師的感受。我相信絕大多數的教師,還是非常有良知的教師的,他們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過著清貧的生活,只有在孩子們成才成器的時候才會感受到些許的欣慰。都說教師是公務員,但事實是這樣子的嗎?除了周末、寒暑假,你們還能羨慕老師什么呢?我只能這樣子說:“教師不是神,修行關鍵還是靠個人。我只能去拯救那些渴望成才成器的孩子們!
四、多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自己觀察找出規律,然后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話說出規律。
記住了公式或計算法則,并不代表孩子們真正理解了這個規律或知識。應該讓孩子們嘗試著做一個“小老師”站在講臺前面講解自己的看法與觀點。教師不要急于把結論或者規律說出來,要學會“等一等”,把這個發言權教給孩子們。
五、注意多幫助學生總結錯誤、經驗教訓。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多次嘗試便成功”,應該讓每個孩子準備一個錯題集。讓他們自己整理一些平常易錯的題目粘貼到筆記本上。每星期教師可以留出一節課,專門讓孩子們做這些工作。兩周可以實現一次班級內部的“易錯題匯總本”的漂流,不僅要總結自己的錯誤,也需要分享一下別人犯的錯誤,所謂“引以為戒”“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一、第一次試教
1.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計算器,了解計算器的基本功能。
(2)會使用計算器進行大數目的計算。
。2)通過計算探索與發現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
。4)使學生體驗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優點。
2.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設計了本課教學的基本流程
。1)認識計算器。
。2)用計算器計算并體驗其優點。
。3)用計算器探索簡單的規律。
。4)全課總結。
3.我的設計意圖
。1)認識計算器
本教學環節,除利用例題中的兩幅場景圖外,我又找了幾張不同的場景圖,主要是讓學生充分感知計算器的廣泛應用,接著出示兩種常見的計算器,教師介紹顯示器和鍵盤,說明計算器的基本功能是計算,最后引導學生交流主要鍵的功能。計算器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有些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已經接觸過計算器。因此,在介紹計算器功能和認識計算器鍵盤的作用時,我注重讓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匯報。
。2)用計算器計算
大部分學生已經基本掌握計算器的操作方法,因此,我主要讓學生嘗試操作,自主探索。在掌握基本的計算操作方法后,要求學生用筆算或口算來驗算,使學生體會使用計算器的優點。然后,“試一試”安排了9道試題及“想想做做”1、2兩題。這當中雖然有些題是一步試題,但絕大部分都是過去沒有接觸過的,大數目的計算題,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熟練運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能力。
(3)用計算器探索簡單的規律
用計算器探索簡單的規律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我先讓學生用計算器分別算出結果,再通過觀察和比較,發現其中的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數學思考。
。4)全課總結
主要引導學生談談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有哪些?用計算器算有什么優點和作用?有哪些收獲?并提問:計算器還有哪些應用?
4.本次教學存在的問題
第一次試教時間大約多余5分鐘,教學時我主要采取了讓學生自主學習、嘗試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由于課堂過于放手,缺少了教師必要的引導,課堂秩序顯得有些亂。基于學生對計算器的認識、使用有了一定的基礎,學生對學習內容缺乏新鮮感。用計算器計算探索一些簡單的規律這個內容,安排在課的最后教學且有一定的思維難度,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不濃厚。學生對用計算器計算的優點體會不深。
二、第二次試教
1.第二次試教前的思考
。1)接下來第二次試教,要處理好這樣幾個問題:充實教學內容;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大數目用計算器計算比筆算要優越;設計的教學環節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鑒于第一次試教后存在一些問題,第二次試教,我增加了一個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計算器的發展史、種類、理想中的計算器等,豐富學生的數學文化,滲透愛國、愛科學的教育。
2.改進的措施
(1)為了使教學內容更豐富充實,課前,我布置學生了解“計算器的發展史”“計算器的功能及優點”“計算器在生活中的應用”“計算器的種類”“我心目中的計算器”等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內容。課上,按學生準備好的內容分組,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自己了解的相關信息,由小組長篩選匯總,在全班匯報。
。2)第一次試教前,我認為絕大多數學生已經認識計算器,并初步學會使用計算器,所以我大部分的時間采用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由于缺少了我的引導和指導,教學秩序和教學效果不好。第二次試教時,我注重了問題引導。比如:大家都在哪些地方見過計算器?鍵盤上又有哪些常用的鍵?你會用計算器計算嗎?你為什么算得這么快?看到結果,你發現了什么規律?……有效的問題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他們在動手、動口、動腦的過程中,有序地開展學習活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
。3)第一次試教時我是按照書上的例題進行教學的,試教后,感覺學生不能科學合理地使用計算器,對用計算器計算走入了誤區。因此,第二次試教時,在完成例題的教學后,增加了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辯證看待計算器。我出了一組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算一算,看誰最先算出結果。
41600÷128,716×98,458688×23×0,300÷3,25×77×4,816÷68×27,學生完成后,我再評議小結,在對比中,學生清晰地認識到: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使用計算器。
。4)前面學生學習“認識計算器”和“用計算器計算”時,學習熱情已經達到一定高度,把“用計算器探索簡單的規律”這一內容安排在本節課的最后。這一內容是本節課的難點,要使學生學習熱情再次高漲,教學設計必須要充滿挑戰性和趣味性。因此,我設計了一個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去探索規律,學生才不會感到學習疲勞。
再次試教,好幾個教學環節我進行了補充或調整,整節課顯得充實、有序、靈動,富有情趣。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形成了能力,而且豐富了他們的數學文化,真正體驗到了“用計算器計算”的優越性和價值,三維目標得到了有效達成。
【教后反思】
這部分內容許多教師教學時,都把教學的絕大部分精力和時間花在“用計算器探索簡單的規律”上,而教學“認識計算器”和“用計算器計算”這兩個內容時輕描淡寫,這是導致第一次試教時間多余的一個原因,也是三維目標達成度不高的原因。事實上,就“認識計算器”這個內容而言,其教學內涵很豐富,如果學生對計算器的認識不到位,對計算器沒有產生親切感,接下來怎么能使用好計算器?只能把計算器當做一種“純工具”來使用,學生對它的價值和意義根本沒有體驗。
第二次試教,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補充,增加了一個教學目標,使學生對計算器的功能、種類、應用以及開發等方面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對計算器產生積極的情感——計算器是人們的好幫手,有義務和責任去認識它、使用它、開發它。再伴隨著有效問題的引導,學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學習中去。第二次試教后,聽課的老師都說教學效果很好。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闡明了“愉快教育”的優越性,F代教學論也公認:課堂教學除知識對流的主線外,還有一條情感對流的主線。教學活動是在知識、情感這兩條主線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下完成的。情感這條主線在小學教學中尤其重要,因為兒童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可以消除緊張的情緒,抑制學習中的疲勞,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興趣,使內心世界變得活潑、開朗,從而有效地改善他們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和實踐能力。下面,就自己幾年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愉快教育談一點看法。
一、把微笑帶進課堂
“微笑是教師職業的需要”。教師推門走向講臺,就象演員走向舞臺一樣,應立即進入角色。無論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決不能將其情緒帶入教室,若將不愉快的情緒傳染給學生,注定這節課失敗無疑。教師微笑的面容、親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師生間的鴻溝,縮短師生間情感的距離,可以給課堂定下一個愉快而安詳的基調,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心理環境。
二、精心設計好導入課
教師要設法將一些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設計成若干有趣、誘人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中去品嘗學習數學的樂趣,使課堂產生愉快的氣氛。如在進行珠算加法訓練時,學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來進行,將有神奇的效果:“一張紙按0.1毫米算,折疊多少次后,厚度可超過珠穆朗瑪峰呢?”有的學生懷疑能否辦到,有的說至少也得三天,這時你告訴學生,3分鐘內就可辦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學生嘩然,紛紛動手,在連加27次后就遠遠超出了世界最高峰。在數學百花園中,趣題比比皆是,如我國的"百雞問題"、"韓信點兵"、"三人分錢"等,都是進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
三、充分利用風趣和幽默
恰當的風趣幽默,能活躍課堂氣氛,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許多有經驗的教師上課時常出現師生開懷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氣氛,這都得益
于教學中的風趣與幽默。如在講"雞兔同籠"問題:"有頭45個,足116只,問雞兔各幾只?"時學生心算、筆算后仍面露難色。這時教師下令:"全體兔子起立!提起前面兩足!"學生開懷大笑。之后,教師說:"現在兔子和雞的足數一樣了,上面45個頭,下面多少足呢?"學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這時學生歡快地叫起來"有26÷2=13只兔子,32只雞"。
四、要建立平等、民主、親密的師生關系
平等、民主、親密的師生關系是創設和諧愉快課堂氣氛的基礎。這種關系應用于課堂,但建立在平時。所以,我們教師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必須首先愛其生,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這就要求教師平素就應不斷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修養,不斷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自己的政治業務素質。
教師的愉快教育做好了,孩子們就能愉快學習了。要讓每一位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學習是一種勞動,學習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并不能滿足于課堂教學形式的活潑多樣,應該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通過認真、努力的學習,變“苦”為“樂”,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尤其對學習較吃力的學生,教師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使他們感到,經過自己的努力是會獲得成功的。
這樣教師的愉快教育和學生的愉快學習相結合,就能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開心。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并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本單元內容的難點,因為乘法分配律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的運算,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本節課不僅使學生學會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上課時,我以輕松愉快的閑聊方式出示我們身邊最熟悉的教學資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兩種方法解決問題,得出算式:(8+6)×2=8×2+6×2,從上面的觀察與分析中,你能發現什么規律?通過觀察算式,尋找規律。讓學生在討論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種猜測:是不是所有符合這種形式的兩個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時,我不是急于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舉例加以驗證。學生興趣濃厚,這里既培養了學生的猜測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驗證猜測的能力。
這堂課由具體到抽象,大多需要學生體驗得來,上下來感覺很好,學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練習時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在學習時知道“分別”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實際運用中,還是出現了漏乘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為在練習課時要加以改進。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和體驗中學習知識。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運算定律中是一個比較難理解的定律,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大致規律能理解,也能靈活運用,但是要求用語言來歸納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規律,有部分學生就感到很為難了。感覺他們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課本中關于乘法分配律只有一個求跳繩根數的例題,但是練習中有關乘法分配律的運用卻靈活而多變,學生們應用起來有些不知所措,針對這種現狀,我把乘法分配律的運用進行了歸類,分別取個名字,讓學生能針對不同的題目能靈活應用。
乘法分配律大致上有這樣三類:
一、平均分配法。如:(125+50)*8=125*8+50*8.即125和50要進行平均分配,都要和8相乘。不能只把其中一個數字與8相乘,這樣不公平,稱不上是平均分配法,學生印象很深刻,開始還有部分學生只選擇一個數與8相乘,歸納方法后學生都能正確應用了。
二、提取公因數法。如:25*40+25*60=25*(40+60)解題關鍵:找準兩個乘法式子中公有的因數,提取出公因數后,剩下的另一個數字該相加還是該相減,看符號就能確定了。
三、拆分法。如:102*45=(100+2)*45=100*45+2*45這類題的關鍵在于觀察那個數字最接近整百數,將它拆分成整百數加一個數或者整百數減去一個數,再應用乘法的分配率進行簡算。有了歸類,學生再見到題目就能依據數字或運算符號的特征熟練進行乘法分配律的簡算了。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反思11-10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19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1-16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1-15
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12-14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06
精選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13
小學教學反思數學10-20
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01-08
小學數學的教學的反思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