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匯編11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
《認識圖形》這一單元新課有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這幾個平面圖形,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就是在認識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再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幾個立體圖形。
我在認識立體圖形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各種操作活動。
一、是通過創設情景“堆積木”復習學過的物體。
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再通過摸一摸“從老朋友中來找新朋友”,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由此引入新課的教學。
二、是出示長方體模型。
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問:“你有什么感覺?”促使學生獨立發現它的面是平的、光滑的,同時激勵學生想出不同的辦法,從而體會“面”在“體”上;再描一描、畫一畫、用手比劃等實踐活動中是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進一步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系;學生學會從“體”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體驗到與人合作及成功的快樂。
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這三種平面圖形。
這個環節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和交流機會,并在區分圖形的過程中,相互啟發,發現圖形的本質特征。
四、是動手在釘子板上圍一圍。
這一過程讓學生通過圍,對這三種圖形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在釘子板上是圍不出圓的。
五、是動手在方格紙上畫一畫。
通過畫學生體會到畫長方形時上下格數相等,左右格數相等;畫正方形時上下左右格數都相等;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五是憶中說圖形,加深對圖形的認識,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動中悟,在自由、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數學。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2
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小學階段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怎樣使學生既對這5種圖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認識,還能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一些數學思想的滲透,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這節課只有在認真領會課標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實質,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各教學環節,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情境的創設與問題的提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本節課我創設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七巧板"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最熟悉的一種玩具,幾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們最喜歡的游戲之一,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2、能從學生認知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對這5種圖形的認識,我改變了教材原來的編排順序。這樣安排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體現了教師能認真鉆研教材,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3、重視學生的`體驗,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1)能讓學生在"玩"中體驗。
。2)能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
。3)能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
總之,"平體圖形的認識"一課,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體驗性方面,都能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努力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基本理念。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3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為一年級的小學生,他們采用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為主。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主體圖形,并以實物體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課前一段時間里,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文具盒等,正方體的餅干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教學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種圖形,讓孩子們一一識別,然后讓孩子們拿出自己的學具,試著把自己認為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著出示牙膏盒,讓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征,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著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后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說說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接著在孩子們認識長方體實物的基礎上在黑板上貼出抽象的長方體模型圖片,將孩子對長方體的認識,從具象的感知的認識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認識,并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正方體、圓柱、球,讓孩子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征。
這堂課準備還算較充分,課堂設計也符合孩子們的學習特點,整堂課學習氛圍濃。但是在講到長方體與長方形、正方體與正方形的時候,學生很明顯就不能理解了。因此,在以后的課堂中,還需要給讓學生觀察,找到它們的不同之處,進而進行分辨。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4
《認識圖形》這節課堂教學是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征。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基于學生在學習以前,對這些立體圖形已經有了一些認識,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動手摸。通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
本節課的突出特征,主要是通過前置性作業的布置,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動手分類、對各類圖形的特征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課上又通過小組合作、概括總結出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使學生更進一步加深了對圖形的'了解,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值得學習推廣的方面是:在上課時周老師用學生喜歡的小叮當引入以談話的形式不知不覺中進入所學內容,設計的情境自然,有吸引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導入部分是順理成章。 通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概括出了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通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通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后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體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上好這節課對激發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興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本課時中,重點是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那么就需要學生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在摸一摸、滾一滾、搭一搭的過程中,直觀感受各立體圖形的本質特征和外觀特點。所以我在教學設計1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讓幾個學生一起邊玩邊學,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非常濃厚了。同時,像這種在多種感官一起體會到的圖形的特點感受也不容易忘記,便于記憶和回顧。
學生認識事物都有一個從“形象—表象—抽象”的過程,而從形象到表象的建立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把形象這一步讓學生感受得徹底和深刻了,那么形成表象和進行抽象就會容易很多了。再者,我把從形象到表象的過程用課件展示出來,也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再聯系實際找一找身邊的立體圖形,那么學生就會對這些立體圖形有更親切的感受。
值得思考反思的問題:
1、為了體現學生主體,所以要關注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地參與與實物的操作過程中,但一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好動,一拿到物體后,就不停地在擺弄,有部分學生就根本不會正確地按要求進行活動,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活動有時難以控制。
2、學生參與操作觀察需要一定的時間,思考問題需要時間,合作交流需要時間,比較總結需要時間,但時間不夠,還有課堂紀律等問題出現,所以只能在一些教學環節中草草了事,如何安排學生有效地靈活自主參與教學活動,是一個需要好好考慮的問題。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6
在上課時我在課前的談話中,設計了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入部分,我通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我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形狀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圓、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通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素材,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通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后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于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三角形、圓、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表象。通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于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
不足之處:
1、上課時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
2、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長方形的認識是一個難點,由于長方形的的'形狀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我設計的作業拓展性不夠。
教學改進的措施:
1、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這些形狀的。把數學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慢慢學會發散地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用數學的樂趣。
2、精心設計練習,通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以達到加深各類物體特征的認識的目的。
3、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實踐的機會,通過觀察、操作、發現,用感觀來體驗不同立體圖形有不同的特點,加深對各平面圖形的認識,培養學生動手操做,用腦想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與創新。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7
認識圖形這節課堂教學是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識別這些圖形,但不要求學生準確的表述這些圖形的特征。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基于學生在學習以前,對這些立體圖形已經有了一些認識,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動手摸一摸使學生從中感覺每個圖形的形狀,通過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這節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讓
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動手分類、小組合作、概括總結出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本節課教學比較好的方面是:在上課時我在課前的談話中,設計了情境,提高了學生的
學習積極性。導入部分,我通過讓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動手操作等經常見到的物體根據不同的形狀進行了分類。另外我能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所分物體的不同形狀抽象概括出了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名稱,從現實的生活中引出數學內容。通過教師提供的大量實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葉筒、積木塊等實物,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數學知識,對要認識的這些圖形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通過小組合作、動手給物體分類、觀察分類后每種物體的特點,抽象概括出了每種立體的名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于每一種圖形的認識都經歷了引入抽象給出圖形名稱三步,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通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于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
不足之處:
。1)上課時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
(2)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是一個難點,由于長方體的的形狀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困難,我設計的作業拓展性不夠。
教學改進的措施:
。1)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是這些形狀的。把數學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慢慢學會發散地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用數學的樂趣。
。2)精心設計練習,通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以達到加深各類物體特征的認識的目的。
。3)讓學生拿出四種物體放在桌面上滾一滾,從而發現圓柱和球,很容易滾動,長方體和正方體不易滾動只能推動。
。4)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向學生設疑:圓柱和球都能滾動,那滾動時有什么不同嗎?可讓學生拿實物在桌面滾 一滾,看發現什么?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發表意見得出結論。
(5)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實踐的機會,通過觀察、操作、發現,用感觀來體驗不同立體圖形有不同的特點,加深對各立體圖形的認識,培養學生動手操做,用腦想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與創新。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8
《認識圖形》這個教學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立體圖形》之后進行學習的,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引入教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其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這節課我的安排是這樣的:
1、讓學生準備好學具并看書預習。我先讓學生在家找好長方體、正方體等物體,并看書預習,進行摸一摸、畫一畫平面圖形,把自己的發現與父母分享,然后把準備好的學具帶到學校。
2、課堂上我創設情境,利用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引入,由于當天正好天空飄著雪,小朋友對這一情境非常喜愛,而且這也是語文里學過的一篇課文,更加激起了學生的興趣,然后讓學生猜猜:上學期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在雪地里能畫出什么圖形來?進而引入到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認識平面圖形。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我又先讓學生觀察立體圖形,并摸一摸、畫一畫這些立體圖形的的面,讓學生經歷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表象,體會到面在體上。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3、新課標指出: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第三個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各個物體的`面。在上面的環節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學生通過合作操作,在玩中學、學中玩,樂此不疲,把任務完成得比較理想。
4、動手設計美麗的圖案,并且在小組里面說一說自己的設計。學生興致很濃,個個都參與其中,樂此不疲。
整節課學生都在想學樂學的氛圍中輕松地學習,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觀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但學生在說的時候沒有能夠很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說的能力不強。在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時僅僅局限于簡單的房子圖,思維還是沒有得到拓展開放。所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還需要引導加強。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9
《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已經見過這些立體圖形,因此本節課就是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縱觀本節課的教學,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資源,讓學生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突出了實物感知,動手操作等活動,通過適時的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好奇、質疑、討論、整理的學習情景中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積極有效的評價手段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首先讓學生從實物中抽象表象,認識特點,形成概念,再從表象的概念支持下尋找實物,運用實踐,讓孩子在分一分、說一說、做一做、擺一擺這樣的實踐中學數學,讓孩子們既感到興趣盎然,在生活中學數學,又讓孩子們經歷了數學的思維過程,這是比較好的一種數學教學方法。其次,良好的課堂常規、傾聽習慣是良好的`教學效率的保障,孩子都能在課堂中靜下心來學習,注意力集中、思維積極、學生發言時其他孩子能認真傾聽,這一點很有進步。這堂課下來覺得自己思路清晰,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教學效果較好。
但是教學語言不夠簡潔,因此既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又模糊了孩子們的認知進程。原因主要是備課還不夠充分,所以以后課前一定要充分備課,先看教材、教參和作業本,再弄好教案和課件等教具,然后再將教案定稿,再看課件默想教學預設,這樣上課定會思路更清晰,語言更簡潔,應變更靈活,當然課堂教學效率也就提高了。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0
成功之處:
在感知物體的特征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生活中你看到過這樣的形狀嗎?這一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本單元設計較為嚴密,能捉住重點,難點,學生易錯的知識點來著重去講解,能根據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讓學生感悟平面圖形特點,培養學習興趣,發展空間觀念。
不足之處:
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對于剛入學一個月的孩子,這樣的四人小組合作還是第一次,又是對這些物體,特別是球,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在課堂上過于興奮,教師在紀律的調控上有些失控,課前估計有些不足,使課堂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學生在回答問題是有一個錯誤就是喜歡把圓說成圓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這種說法的影響。總的來說,本節課內容較為充實,設計較為新穎,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圖形與幾何”知識的開始,主要是借助直觀的感知使學生初步認識立體圖形。北師大版的教材在認識圖形這一部分內容的編排上采用的是“先體后形”的策略,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是有先整體后具體的特點,因此我們團隊在進行備課時也是力求從學生的視野來設計這節課。比如在流程的安排上,教師先讓學生通過對物體的外部觀察和感知對一些物體進行分類,然后再具體觀察每一類物體的形狀并找尋特點;由于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是有非常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我們也是力圖從生活入手,借助生活實際并應用于生活實際。
整節課基本順利實施了我們團隊對這節課的想法,并大膽的組織低年級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雖然有諸多問題,但對一年級學生來講已屬不易,并且在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歸納能力也做出一些嘗試和努力,幫助了學生在直觀的基礎上建立球、圓柱、正方體、長方體的表象。在教學的.最后,通過列舉生活中見到的物體,有利于學生把課本上的使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
但是,在整節課的調控組織方面,我們還都需要繼續學習和努力;在學生交流合作中,也有部分學生沒有參與其中,我們將在教學中不斷實踐使學生適應并喜歡這種學習方式;另外,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是一個難點,由于長方體的的形狀種類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比困難,我們設計的作業拓展性不夠,但是如果對長方體的內容進行過多的探討就會涉及許多平面圖形的問題,因此這一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以上就是我對我們團隊這節課的教學反思。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物體和圖形》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0-23
小學數學《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反思10-24
小學數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反思12-05
小學數學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0-24
小學數學一年級《認識圖形》教學反思05-17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12-10
小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范文09-06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范文10-21
圖形認識初步教學反思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