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內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內涵,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盧鋒: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緊扣“改革”這個中心詞,厘清這一概念科學內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點在于“改革”,邏輯重心是市場化取向的體制性、機制性改革。有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么”的常識性理解同時也定義了其“不是什么”。首先,它不是常規的總需求管理政策,其次也不同于供給側調控措施。
觀察近年來我國經濟深度調整期形勢的特點,我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含雙重取向或內涵:其一,通過深化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好地為結構轉型升級提供保障和助推動力;其二,通過加強市場預算約束與宏觀財經紀律,切實化解宏觀經濟周期擴張派生的失衡與風險,有效防控調整階段資產泡沫新風險因素。加快關鍵領域市場化取向改革,培育經濟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利用市場約束與出清機制化解資產泡沫因素與金融風險,構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雙重內涵。
第一重內涵強調,力推關鍵領域市場化取向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才能使我國潛在經濟增長能力得以進一步釋放,使得我國技術、產業、經濟結構更好提升。以應對產能過剩難題為例,我國轉型期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地方政府對屬地企業仍存超越市場經濟原則的過度行政保護,使得失去市場自生能力的企業難以退出;導致環境保護等方面執法落實未到位,難以化解僵死企業產能過剩,不利于供給側變量更好地響應需求變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重新界定塑造政企關系與政商關系,通過市場、法治方法倒逼缺乏自生能力企業退出,綜合解決產能過剩難題并助推結構調整。
第二重內涵是通過加強市場預算約束與財經紀律,以治理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防控資產泡沫化與過高杠桿化帶來的金融風險,體現廣義范疇市場機制決定性作用。從國內外經驗觀察,對上述問題的消極回避或聽之任之的態度不可取,采用大規模刺激措施只能拖延甚至加劇矛盾,務實合理應對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重視發揮市場預算約束和宏觀財經紀律作用,借助市場出清方式,有序化解經濟過度擴張與資產泡沫化帶來的失衡因素與風險。
從雙重內涵角度理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我國改革開放時代發展實踐有什么關系?
盧鋒: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針對近年來我國現實經濟形勢客觀演變發展提出的重大政策命題,其雙重內涵體現在改革開放時代不同時期轉型的發展與宏觀穩定政策實踐中。針對不同時期具體形勢特點,勇于改革、創新機制,為經濟長期高速增長提供重要和基本的前提條件;對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過度擴張失衡因素與通脹壓力,在硬化預算約束與嚴格宏觀財經紀律前提下,實施行之有效的管控措施加以調節消化。上述兩方面政策實踐取得巨大成功,也是在特定環境下由于多種原因遺留的不足與教訓,成為貫穿改革開放時代的兩條政策發展線索。
例如,改革開放初期,體制轉型在農業領域、勞動力市場與特區開放領域開始破冰之旅,同時針對當時宏觀經濟過度擴張的形勢,實施“調整、改革、鞏固、提高”八字方針,包含對宏觀失衡的緊縮政策組合。上述雙向組合政策措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實現歷史性轉折,體現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性內涵。
世紀之交,經濟運行受周期調整規律作用與東南亞經濟危機沖擊,進入減速下行壓力較大與物價溫和負增長階段,我國實施擴大內需的積極財政政策和配套性投資政策穩增長,同時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既保持金融對經濟發展的必要支持,又防止盲目放松銀行信貸”。在物價低迷甚至小幅負增長,即所謂的通貨緊縮環境下,仍堅持不采取大規模放松貨幣信貸政策,代表了與美歐發達國家通貨緊縮恐懼論學說和政策不同的應對。雖然這一政策對保持經濟增速適度增長帶來更多約束,但對轉型期間較容易擴張的貨幣信貸刺激采取審慎方針,總體看,是為階段性較徹底地化解通脹失衡矛盾發揮了關鍵因素。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經濟在體制轉型推動增長與宏觀動態平衡可持續方面都交出了較好答卷。
上述回顧具有多方面啟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針,是針對近年來深度調整內外環境客觀要求的產物,是針對深度調整期經濟增長相對低迷形勢提出的標本兼治應對舉措,其概念內涵已超出應對當下經濟具體形勢的長期政策含義;仡櫸覈母镩_放時期幾個較大周期發展階段,一方面持續推進改革開放轉型發展,另一方面硬化預算約束與嚴格財經紀律以保持宏觀動態平衡,兩方面政策實踐是貫穿其中的兩條線索,用不同經驗內容折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雙重內涵的規律要求。就此而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我國改革開放時代經濟發展經驗的總結提煉。
擴展資料:
國新辦今日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有關情況,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介紹,與以前的農業結構調整相比,這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有傳承和延續,但是更有創新和發展。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農業結構調整,是貫徹農業全產業鏈條、全產業領域的系統性、整體性的調整變革。
唐仁健指出,與以前的農業結構調整相比,本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體有三點不完全相同。一是,過去主要是解決農產品供給總量不足的問題,這次要在促進供求總量平衡的同時,更加注重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二是,過去主要是考慮農業生產結構的問題,通俗講就是考慮初級產品生產的問題。這次要在考慮調整生產結構的同時,更加注重調整好產品結構。調優產品結構、調好生產方式、調順產業體系,比以前的范圍大大擴展、內涵大大豐富。要優化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經營結構,來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三是,過去主要是農業生產力范疇的一些調整,這次也包括生產力發展的一些規定,但是要更加注重體制改革、機制創新,靠我剛才講到的“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三個“激活”,來增強農業農村內生的發展動力。
在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有關舉措的考慮和安排方面,唐仁健介紹,本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以前的結構調整也有很多新的不同和要求。
一是從產業發展縱向來看,支持農業生產領域,盡管仍然是重點,但是現在已不遠遠局限于生產領域,F在包括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特別是農產品產后的加工、儲運、運銷等領域,這方面的支持和發展措施非常多。比如在第15條,發展現代食品工業那一條里面,這次提出在優勢農產品產地要打造食品加工業的產業集群,另外要實施主食的加工提升行動,因為主食跟我們消費者關系都很密切。大力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的模式,中央廚房在東部地區,上海、山東等地非常多,非常突出。另外要開發功能性、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和以前僅僅著眼于田頭、著眼于初級產品不完全一樣。
二是從橫向來看,除了重視支持農業本身,優化農產品本身的供給以外,這次文件特別強調,除了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之外,還要著力推動滿足對農業的觀光、休閑、康體等體驗性、服務性的需求。另外還要滿足群眾對青山綠水,概括叫生態性、綠色化的需求。
【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內涵】相關文章:
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改革04-14
供給側結構改革什么意思02-22
什么是供給側改革資料11-18
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及建議10-21
2017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舉措06-09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物資采購及庫存管理論文05-28
教育供給側改革下大學英語教改路徑論文04-28
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研究論文04-18
什么是“供給側”領導力?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