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時工作制漸行漸遠、勞動者悲哀還是社會進步
案例:
盡管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十小時以上,但五一長假期間,南京一家事業單位的小李還是選擇了加班,理由加班費是平時的三倍。
和小李作出同樣選擇的人還有很多。隨著社會經濟形態的轉變和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許多人的工作已經不再受8小時工作制的統一"制約",因行業的不同、競爭壓力的加劇,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也日益模糊。
19世紀末世界各國工人舉行罷工得來的8小時工作制,正與我們漸行漸遠。
這是勞動者的悲哀,還是社會的進步?
只要有工作,哪還管是否8小時?
電腦、手機、電話已經大大延長了人們的工作時間。
早上七點上班,晚上九點下班,去掉兩小時的吃飯時間,在江蘇蘇南某市一家日資企業里,來自蘇北鹽城的小陳每天要在生產線工作12小時,另外周末加一天班。小陳的月工資為600多元。
談起自己的工作,小陳表示非常滿意。他告訴記者,去年底,經熟人介紹,并花了300元的介紹費,他才找到了這樣一份"穩定"的工作。工作雖然有些辛苦,但收入卻比在農村種田多了不少。
當記者問小陳知不知道八小時工作制時,小陳笑著搖了搖頭:"只要有工作,哪還管是否8小時?"
在蘇南采訪時,記者發現,在勞動密集型的加工企業里,每天工作時間在10小時以上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達到14小時。對此,工人們并未表現出任何埋怨情緒。
江蘇省總工會保障工作部副部長張海濤說,按照《勞動法》規定,企業確實需要加班的,必須和工會協商,征得工會同意,而且加班必須建立在工人自愿的基礎之上。另外,每天加班時間最多不能超過3小時。但在實踐過程中,很少有企業按法律規定來辦的。尤其是在實行計件工作制的廠家,按照江蘇工資支付條例,實行計件制工廠的日工作量的標準必須保證同崗位90%以上的職工能在8小時之內完成,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企業都違規操作。
南京市勞動監察支隊一位工作人員分析,隨著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目前用工市場呈現飽和狀態。對于那些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的勞動者來說,有工作比什么都重要,至于工作時間的長短則并不講究。
張海濤說,目前,工會最關心一些私營企業、外資企業一線職工的權益,他們的勞動時間、勞動條件、勞動報酬都比較差。企業在用工過程中要注意善待職工,和諧的勞動關系才會帶來雙贏的局面!
用自由換金錢,失去的遠遠大于獲取的
29歲的朱華是南京一家保險公司的內勤培訓部經理,月收入八千元,但加班生活讓他疲憊不堪。他抱怨說,已連續4年沒有正常休假了。26歲的周先生在蘇州一家臺資公司做程序設計,公司給每人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同事們帶筆記本回去趕工是常事。每次加班,周先生都安慰自己說:"每加5次班,我家未來的那150平米的房子就又多了層磚。"
和企業一線職工不一樣的是,自由職業者、高級白領等,他們很清楚八小時工作制,但為了賺取更多金錢,他們以犧牲自由為代價。對此,南京中醫藥大學心理學教授杜文東提醒:"用自由換金錢,失去的遠遠大于獲取的!"
年輕時用健康和時間換錢,年老時用錢換健康和時間,這種心理漸漸被默認。杜文東說:"這實現起來很難,因為你的安排總是會被其他事情打斷,比如生病。而且,如果你總是沒有時間去經營家庭生活,那么很可能你的婚姻會崩潰,或者和孩子非常疏遠。"
"不管賺多少錢,他們沒有時間真正地放松,沒有時間和家人在一起。他們是當代文化的犧牲品。這是很悲哀的,生活失去平衡,內心世界也失去和諧。津貼的'獲得和失去的安閑收支不平衡。賺來的錢不能補償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也買不回因為拼命賺錢而損害的健康。因為壓力造成很多精神疾病,壓力能對身體造成很大影響--高血壓、過敏性腸胃綜合征、睡眠失調,而且更容易感染各種疾病。"
杜文東的說法在南京的朱浩夫婦身上得到了印證。為了能早點將房貸提前還完,朱浩夫婦拼命工作,聚少離多,兩人的感情因此出現了危機。"賺錢本來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但現在為了賺錢已經沒有了生活。"朱浩深有感觸地說!
"過勞"為"模"價值觀排斥八小時工作制
陳勇是一個天生對金錢沒有感覺的人,可是,眼看自己所在的事業單位里稍有本事的同事一個個都跳到外面的天地大有作為去了;又看見昔日同窗相繼成為業內獨當一面的能人,陳勇終于坐不住了,到一家企業應聘了做銷售的工作。在這個崗位上沒日沒夜地做了三年后,陳勇的年薪已經拿到15萬。朋友們艷羨的眼光和不絕于耳的贊嘆之辭讓他感到志滿意得。
杜文東介紹,目前在中國,忘我工作的人一般都會受到社會的尊重和支持,在這種"過勞"為"模"價值觀支配下,一個人若想得到社會的肯定,就必須學會犧牲休息時間,拼命工作。若是你嚴格恪守著八小時工作制,可能會被周圍的人認為"沒有出息"。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劉保軍說,當代生活中,人們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而且這種壓力呈增長趨勢。競爭的壓力,讓職場上充滿了不能停歇的"紅舞鞋"。超時工作的狀況的確四處存在,問題不是有法律條文就能解決的?纯赐录影喙ぷ鞯纳碛,你敢心安理得地按時回家嗎?
杜文東說,我國目前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國家在宣傳導向上往往肯定"勞模"式的英雄,無可否認,這樣的人讓人敬佩。但如此價值評判標準非常危險。上世紀80年代末,中科院每年都有40歲-50歲的科學家離世,這些高級知識分子都是由于過分勞累,傷了身體所致。
事實上,只要均衡分配自己的精力,完全能夠處理好休息和工作的關系。在西方發達國家,"你的知識越豐富,你的生活質量就越高!高級知識分子往往是最懂得生活,最會調節自己情緒的。"
別讓8小時工作制越走越遠
移動通信以及網絡的迅速普及,使得不少人工作的形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時間、空間的限制被打破。E-mail、手機、移動PC、寬帶和無線上網使工作變得無所不在,它們帶來的超時空的工作壓力,即使在家,你也無處可逃。美國職場壓力管理專家喬恩·卡巴特·津恩稱,工作借助這些工具剝奪了人們的休息時間以及同家人相聚的時間。在家里用筆記本處理工作的人多了;假日里用手機談論工作的人多了;在飛機上處理公務的人比比皆是。
當工業社會對人在特定時間和空間辦公的嚴格限定被現代的工作方式逐漸取代,作為一種立法的8小時工作制正在遭遇尷尬,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工作人不得不和工作拴在一起,動彈不得。
對此,南京市勞動監察支隊綜合科科長戴登凱說,八小時工作制是根據人的正常體能、精力制定的,是非?茖W、人性化的制度。它保證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我們切不可因為工作方式的轉變,而輕易否定了這一制度。
杜文東說,高強度工作的人肯定會遭遇危機期和受創期。危機期時很可能會得比較嚴重的疾病,致使工作間斷性停止,情緒和社會關系受損。而到了受創期,勞動者要么必須暫時終止工作,嚴重的則無法繼續職業生涯,更有甚者會導致過勞死。這樣的結果于己、于家人、于社會都不利。"沒有高質量的社會生活,就不會有高質量的工作成績。"
杜文東表示,只有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發展時,社會才會協調發展。合理搭配工作和休閑的時間則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讓8小時工作制越走越遠。
戴登凱提醒,信息技術的發達改變了人們對空間和時間的概念,但這并不等于八小時工作制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無論社會的經濟發展到怎樣的程度,休息和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八小時工作制漸行漸遠、勞動者悲哀還是社會進步】相關文章:
讓孩子對你漸行漸遠的10大元兇09-23
大學生第二課堂踐行漸遠論文07-16
淺論社會進步的動力基礎09-20
談談祥林嫂的悲哀09-19
offer帝出現,誰的悲哀?06-26
怎么打遠高爾夫10-16
《終究悲哀的外國語》村上語錄08-05
競爭,還是融合?10-05
工資還是興趣11-14
五一勞動者獲獎感言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