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錢”途渺茫:軟件人才的前途何在
軟件人才多了嗎?調查顯示,軟件人才在量上還存在著巨大缺口,眾多企業也在為難以找到合適的軟件人才大傷腦筋。
軟件人才少了嗎?每年都有大批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學生面臨就業,可求職面試卻四處碰壁。
在多與少的矛盾中,軟件人才的前途與“錢”途何在?
Part1
軟件人才冷還是熱
透視供給與需求的矛盾
實例1:
主人公:小孫
身份:西安某重點院校2005屆畢業生
應屆生的困惑:招聘向我說“不”
實例陳述:我是今年7月畢業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由于家在北方,非常希望能來北京工作。由于學校招聘會上北京的軟件企業很少,就沒有簽約。畢業后,我只身來到北京求職,起先還是很有信心,定下了半個月找到工作的目標。分析自己的情況,學校牌子不錯,主干課程也確實學得很好,基本編程沒問題,雖然沒做過項目,但想著一份說得過去的成績單還是會有幫助?墒窃诰W上廣投簡歷,大大小小的專場招聘會也去了不少,合適的工作卻一直離我很遠。
看到現場招聘的JAVA工程師、DSP工程師、網絡設計師等等這些職位的具體要求,職位的共同要求都是1到3年,甚至5年工作經驗。有些公司看到我是應屆生,連自薦材料都委婉地拒絕了,告知沒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招聘到企業不能馬上產生效益,這樣一個月下來,面試機會并不多。我自己也很郁悶,在校很用功,也學了當時看來很流行的開發工具,應聘軟件工程師本來應當順理成章,為什么卻屢屢被拒之門外?兩個月后,我才終于應聘到一家軟件企業。據我所知,我的多數本科同學也都在規模較小的企業工作,能夠從事與IT相關的工作已經很滿足了。
解析:不少軟件人才從事的工作技術壁壘很低,僅僅從開發的角度看,很多治理人員認為,應聘者的專業并不是選擇的要害指標,經驗才是順利求職的敲門磚。對于畢業生來說,創造機會去實踐確實十分必要,遭遇的求職尷尬也會少些。
實例2:
主人公:羅先生
身份:北京某軟件企業人力資源部經理
企業的困惑:合適的人才難求
實例陳述:由于接到了幾個比較大的項目,從6月份我們就開始陸續招聘,職位從項目經理到軟件開發工程師都有,預計有30人左右的招聘計劃。從接收簡歷的情況來看,接近70%都是應屆生,篩選過后發現,簡歷當中寫到的大多都是在校的一些課程實習,很少有人會明確說明自己在軟件的某一方面有一定特長或者曾經有在軟件公司實踐的經歷。
我們約過一些感覺還可以的學生過來面試程序員職位,并進行了筆試,結果讓人滿足的寥寥無幾。研發部反饋回來的情況是,不少面試的應屆生連基本算法都搞不清楚,基本功很薄弱,其中一部分還來自教育部直屬的重點大學。其中,北京某大學的一名應屆畢業的女生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她在筆試中居然連程序語言當中最基本的“冒泡”排序都只寫了一層循環,從中可以看出,她對數據結構當中最基本的算法都沒有理解清楚,這顯然連初級程序員的標準都達不到。我給她的建議是,語法知識可以再培養,可編程體現出來的清楚思維則是需要建立在對基礎知識的透徹理解之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把握的,建議她還是回去沉下心來,把基礎知識好好看一看。
解析:與支付較高薪酬吸引在職者轉工相比,能培養自己的新人當然是明智選擇。其實企業并不完全回避再培訓,只是這要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A扎實、短期培訓后就能快速上手的畢業生,一定會是企業樂于接收的。
實例3:
主人公:李老師
身份:北京某高校就業辦公室負責人
高校的困惑:校園簽約率太低
實例陳述:我們學校很重視畢業生就業,每年都要組織多次招聘會,邀請到關系良好的各地用人單位來校選拔人才,今年的校園招聘會也即將進行。為了指導更多的畢業生就業,學校也給就業辦增加了人手。從近幾年的招聘會上看,我們發現場面搞得很大,來的單位也不少,但簽約率卻很低。幾場招聘會下來,也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按說我們也應該算是名校,向外界宣傳的就業率有95%,但這是考研、出國、就業全部計算在內,而且還包括了所謂“靈活就業”在內,學生簽了這個協議也算在就業率之內。身在就業第一線,慚愧之余更多的還是憂心。
求職難的現象以計算機學院的畢業生最為典型,據我了解,用人單位提出的職位要求很高,從成績到能力,甚至學歷;更主要的原因是,企業提供的職位大多都不是研發職位,主要集中在售前、售后技術支持和軟件測試,有很多學生,尤其是成績不錯的學生覺得這些職位的門檻不高,也很難接觸到全面的軟件工程鍛煉,以至于在遲疑中沒有簽約。
企業也反饋回來招人難的問題,單純從成績單上看,也許成績很高,但實踐往往很少,更重要的是,拘泥于書本,個人想法比較匱乏,有時還會發現溝通能力差或者本身對開發愛好就不大,是為了找工作而找工作,這些學生不適合從事研發;而一旦企業認為一些學生有培養潛質,但又因為個人定位和預期的不同,在職位、薪酬等方面有時很難談攏。
解析:校園簽約率低的原因很多,學校對學生在課程之外的教育也就顯得更加必要,包括職業規劃方面的指導。本科固然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打基礎階段,但大部分本科生的培養目標應當是符合社會要求的實用性人才。
Part2
怎樣從人材到人才
——眾說軟件人才的培養
張銘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信息化社會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樣的計算機人才?未來的計算機專業教育該向哪個方向走?針對這些問題,我作為教育部高等教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簡稱教指委)委員,參與了教指委進行的深入調研。
培養結構急需調整
就業出現困難的主要原因,不是數量太多或質量太差,而是滿足社會需要的針對性不夠明確,導致了結構不合理。
從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性質來劃分,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3 類:從事研究型工作、從事工程型工作和從事應用型工作。目前高校計算機專業在本科階段對第前兩類人才的培養已有一定基礎,對于第三類人才的專門培養則幾乎是空白。
多角度改進教學
在未來的發展中,數學基礎、建模能力等將決定一個計算機人才的發展前景。目前計算機專業的基礎課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學生不了解其作用,許多教師沒有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方法與手段傳授給學生,致使相當多的在校學生不重視基礎理論課的學習。要改進教學,教師在教一、二年級課程時需要條理清楚、深入淺出,教三、四年級則一定要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就要求老師的學術水平要高,具有實際項目研究和開發經驗。
別把教育等同于培訓
教育注重長期的基礎能力培養。從學校角度考慮,課程設置是從基礎開始培養一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只是單一的知識結構,而是從多方面培養,這就是教育和培訓的不同之處。要求把課程都設置成培訓內容的看法也是與人才培養的漸進性不符的。
在訪談中,很多企業反映,沒有經過系統教育的學生反映出來的最大問題是抽象能力不夠,對于如何分析問題,應該怎樣解決經常表現得束手無策。很多學生實現能力有余,而到更高層次的抽象能力,獨立解決問題,這些能力上的培養就不是培訓能解決的。
推行分級分類教學
在IT企業里工作的畢業生也普遍反映,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專業特征不明顯,缺乏競爭力。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計算機人才所從事的工作技術壁壘很低,而且在從事與行業相關的應用系統開發與研究工作中,除了計算機專業知識,更需要與行業相關的專業知識,因此,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并沒有很大競爭力。只有在一些涉及較深的計算機理論和計算機核心技術的工作崗位上才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
要根據社會需求制定不同的培養規格,是盡快解決目前計算機人才培養專業特征不明顯的一條可能的途徑。而從長遠看,也十分有必要考慮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進行適當分解,進一步明確專業方向,以適應社會的要求。
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
有些企業反映,學生在校學習中沒有形成良好習慣,基礎沒打好,認為學一門語言就可以去用了,結果編程基礎不扎實,稍微復雜點兒就會出問題,而且編程不規范,軟件工程能力較差(突出表現就是不喜歡寫文檔和注釋)。缺乏有效的、足量的實踐環節,是企業和畢業生的共同反映。
在培養實踐能力方面,很多高校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例如,鼓勵學生參加挑戰杯、ACM 競賽等社會性活動;鼓勵學生組成團隊進行實踐活動;組織一些大規模練習性項目,在項目中用上軟件工程的知識等等。有些更超前一些的高校已經開始與企業進行合作,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實現學校與企業、學生與企業的互動。學生從在校期間就去專業對口的公司實習,幫助自己定位,認清并發揮自身優勢,為今后順利地進行工作定位做好鋪墊。
【“錢”途渺茫:軟件人才的前途何在】相關文章:
關于前途渺茫的勵志名言07-17
“錢”途無量的35個創業好項目05-14
成功就業指導:為什么換了幾份工作還是感到前途渺茫?07-31
如何在人才市場存儲檔案06-20
透過“前”輩案例看求職“錢”途(3)07-31
希望渺茫的句子11-11
軟件外包帶動IT人才好就業08-13
鄭州博士人才落戶補貼多少錢04-14
IT人才薪酬:干什么活拿什么錢07-28
計算機軟件人才簡歷范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