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留學逐漸平民化,一些家庭已將留學當成一種教育投資。調查顯示,有半數以上的學生出國是為了“增強就業競爭力”。然而,讓很多人難以接受的是,不少花高價留學歸來的海歸年薪不到4萬元人民幣。與此同時,國內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首先是“回國潮”一浪比一浪高,2012年度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27.29萬人,比2011年增長了46.57%,海歸感慨競爭太激烈。
海歸不再是“稀缺資源”
網友小偉是一名程序員,曾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留學,現就職于成都一家IT公司。對于自己身上的“海歸標簽”,他表示很尷尬:“海歸身份并沒有給就業帶來實際幫助,相反,它會增加老板對求職者的心理期待值,這讓人壓力很大。”
“現在回國就業的待遇與10年前留學歸來的師兄師姐相比,兩者簡直是天壤之別。當時多家企業搶著要一個海歸;但現在,海歸的能力卻飽受質疑,起薪和國內大學生基本沒有差別。”小偉感慨道,“要是早幾年畢業就好了。”
人才標準越來越高
“不少人認為,海歸相比本土畢業生具有外語、創新思維、國際視野等多方面的優勢。但用人單位在面試時,通常只關心你是否有工作經驗,其他的則很少提到。”小偉認為,海歸與企業間供需關系的改變,顯示了海歸的就業競爭力正在下降。
而且,對海歸人才的評估標準還在不斷提高,除了要有高學歷,更需要其掌握一定的核心技術。以《廈門市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暫行辦法》為例,其引才條件的第一條就規定:“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發明專利,且其技術成果國際先進,能填補國內空白。”
回國后能否“接地氣”也很關鍵。青島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尹學軍認為,雖然某些海歸在國外有真正學到東西,但回國后卻不能“接地氣”,導致所學與國內企業的用人需求有些偏離。“一些企業對剛回國的青年海歸的能力存在質疑,這主要是因為海歸還存在‘知識斷層’的問題,并不是因為海歸學得不好,而是在國外學到的知識還需要跟國內的知識進行對接,才能更好地應用。”中國青年海歸協會會長林熙說。
長見識更要長本事
“出國留學,不僅是為了開闊視野,更重要的是學習專業知識和掌握良好的思維方式以及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林熙說,“倘若連第一條‘學習專業知識’都做不到,那么就只能算‘出國旅游’,而非出國留學。”針對不同類型的留學生,林熙對他們的職業規劃提出了如下建議:
對于去國外深造的理工類學生,如果不能全身心地浸潤其中,所謂的深造不過是隔靴搔癢。理工科貴在學“精”。不僅要對理論知識進行系統地學習,還要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還要“跳出專業看專業”,不能讓自己的思維被本專業“固化”。
對于社科類學生,則要學得“廣”。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外語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國外求學的這段時間,盡量不在華人圈子中“扎堆”。一方面可以鍛煉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強迫”自己多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了解當地的文化和價值觀,真正地開闊視野,建立人際網絡。這些都可能轉化為自身的國際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