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簽證
在美國工作了多年的兒子,來信讓我們倆老去美國探親,這對我們來說,是早已心向往之的大好事。更何況,五十年前我還為這個可愛又可恨的美帝國主義背了一個罪名——“崇洋媚外,反蘇崇美”。
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對這個“崇洋媚外”的貶義詞,我只贊成它的一半——“崇洋”,但絕不“媚外”。但話說回來,五十年前我對這個“崇”字,從深層意義上講還是個很模糊的概念,只覺得這個國家挺好的,但好在什么地方,并值得我們去向她學習,不甚了了。今天有了去美國的機會,我倒要看看,這老美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為她背了半輩子黑鍋。把所見到的,還有那不太可靠的個人感受,寫出來,供那些感興趣的同好茶余飯后消磨時光,和提供給手里拿著護照還沒有辦下簽證者的一點點借鑒。致此數語,拳作我這篇雜記的前言。
旅美雜記之一
第一次旅美簽證以失敗告終
以旅美探親為題目想寫點東西,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簽證”這個不大不小的,讓人頭痛的問題了。
2004年秋,我接到在美國工作的兒子ge寄來的赴美探親邀請函。第一次辦簽證,又無人指導、請教,雖然還沒到懵頭轉向的程度,但也是冷手抓熱豆腐,不知從哪里下手才是。幸虧兒子在大洋彼岸遙控,不時將信息通過衛星傳遞到我的電腦上,于是按程序,先去中信銀行交納簽證費。但南京的中信銀行不至一家,打電話問問吧,答復是到北京路的中信,但到了那里又說應去中山北路鼓樓醫院附近的中信。怕人家下班,騎車急急忙忙一頭汗水趕到鼓樓的中信,還算順利,花了兩個830元(和老伴一人一份)付了兩個人的簽證費,又買了兩張美駐北京總領事館8分鐘預約電話的專用卡,至此,第一步算順利成完了。
第二步是填156和157表,中文的我自己填,填完電郵給兒子,他再依此填同樣內容的英文表。和英文表一起,他又發給我一些他的有關證件復印件,如工作單位證明,水電費交納單據(證明他在美國的長住地址),他的旅美簽證和工作證明,以及職業資質證明等等。再下一步就是電話預約簽證面談的具體時間了。
拿起電話耳機有點緊張,究其原因是打電話的時間是有限制的,8分鐘或12分鐘,我買了兩張8分鐘的專用電話卡,后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次失誤,8分鐘的通話時間有點緊巴巴的,幸運的是8分鐘時間正好夠用,美國駐北京的總領館預約我于9月11日上午8點面談簽證事宜。
9月10日早晨8點多乘火車去上海,11點多到達,“打的”到梅隆鎮廣場下車,問路,人們告訴我眼前這座商貿大廈的八樓,就是我們明天要去的美駐滬領事館簽證處。
找準了地方,也就放下心了,就近找了間小小的旅館,兩個人的標準間是50元錢,看其設施的簡陋,投住人員來去匆匆,就知道這類小旅館是專門為我們這類辦理簽證的人員準備的'。
安頓好一切,也就到了吃中飯的時間,腹中也頓覺饑腸轆轆,旅館的前街就有家無錫快餐店,有混飩,小籠包,各式湯面和小炒。我和老妻每人要了一碗小排面,拳作奔波了大半天的一餐中飯。
美國駐上?傤I館的簽證處,位于靜安區江寧路和上海南京西路的交接處。對上海這座大城市我當然不熟悉,就是上海出生并在此長大的老妻,對這一帶也不甚了了,畢竟這座城市太大了。更何況拋棄了計劃經濟回過頭來又重走市場經濟的這幾年,中國的各大城市都怎樣了呢?說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變化總不為過吧?這不是給那些當政者臉上貼金,而是證實一個常識性的經濟規律——你那套想當然的烏托邦在撞了南墻之后,畢竟又回到了它應該走的道路上去了。
第二天,也就是9月11日一大早,我和老妻不到5點就起床了,趕到一家剛開門的早點舖喝了碗豆漿吃了根油條,再趕到簽證處門前時,那里已經排起了一條長蛇陣。到了八點30分,我和老妻是第三撥被工作人員放進門的,每撥大約二十人左右,也就是說我和老妻排在第五十名前后。
【我的第一次簽證】相關文章:
我的英國簽證經歷01-29
電子簽證和傳統簽證的比較02-06
有趣的簽證軼事和簽證清單01-30
旅游簽證和工作簽證的區別12-14
北京英國簽證中心申辦簽證的步驟02-06
我第一次找工作的經歷09-15
關于簽證的隨記01-30
簽證經歷的自述01-30
簽證的相關介紹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