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告別
第七期了,每次看《朗讀者》還是淚目不能自己,下文是為大家收集的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告別,敬請關注勵志網!
篇一: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告別
董卿《朗讀者》第七期主題—告別,“山盟雖在,錦書難托”,這是陸游和唐婉之間痛徹心扉的告別。告別是結束,也是開始;是苦痛,也是希望,面對告別,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告別。
我想到了,我第一次跟至親的人-我的爺爺,告別的場景。我爺爺去世的時候,口不能言,體不能動,只有眼睛可以動,只能吃流食。我記得那天晚上,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在老家,因為第二天有個婚禮,我們晚上提前去新娘家看看。等從新娘家回來的時候,聽到我媽喊我爸,讓我爸快來,爺爺好像不行了。那一瞬間,站在院子里的'我們,眼淚不停地流,都一股腦跑到屋里,看著爺爺哭。我記得特別清楚,我騰姐說要吸痰、打120急救,即使她是一位icu的護士,見慣了死亡,她知道爺爺要走了,也不愿意放棄,大人們在說,讓爺爺去吧,給爺爺換衣服,讓爺爺干凈、體面的走。當一切準備好,穿好衣服,爺爺那刻好像神志清明,看過了我們每個人,安心的走了。我跟我爺爺的告別,沒有一句話,我曾經幻想,爺爺會囑托我們什么?可是,沒有機會,一次告別,就是一次永久的告別,留一下一輩子的遺憾。面對告別,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告別,好好告別是什么?也許是一句話,最后的遺言,也許是一個眼神,在說,我很好,你們別難過.
篇二: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告別
李立群憶母親:媽媽影響了我一生的表演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兩種告別無可回避,那就是離開故鄉和與至親的生離死別。節目中,著名演員李立群坦言自己之所以常來內地拍戲,就是因為母親的故鄉在北京,那種對故鄉的情節對自己影響很深。
而回憶起已故的`母親,身為老戲骨的李立群笑言自己的表演其實很大程度上受了不是演員的母親的影響。1984年,李立群與賴聲川一同成立“表演工作坊”,先后推出了《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誰來說相聲》以及單口相聲《臺灣怪譚》,全新相聲表演方式在臺灣風靡一時。而李立群對于相聲的最初啟蒙就是來自于母親,他說:“因為我媽媽說個事,常像是在說相聲,生動,準確,哪怕是用錯了字,都錯得無與倫比。我的相聲段子里,內容到表演,有太多無形的她在里面,在里面影響著我的思想,感情和語言。我無法舉例,也舉不全,因為那往往就是一段即興的 ‘相聲 ’,只可當時意會,無法事后言傳。”
當母親離世時,李立群沒有陪伴在她身邊。面對主持人董卿問道是否會認為這是一次遺憾的告別,李立群卻坦言“不遺憾”。究竟為何這位公認的孝子面對母親的離世會說出“不遺憾”三個字,他與母親的告別又是一種怎樣的情形?
篇三: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告別
姚晨感恩陌生人:求學時曾被收留睡木板
在我們的一生中,要告別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與至親的告別。但對于姚晨來說,提起“告別”,她首先想到的卻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歲那年,姚晨就獨自一人北上來到北京求學。二十多年來,在火車旅途中、在小影樓勤工儉學的過程中、在剛生完孩的那段時光里,姚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遇見與告別,結識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暫出現的'面孔到現在都時常出現在她的腦海中,現場姚晨坦言:“我覺得可能沒有這些人,我的人生軌跡會被改寫,會是另一番景象。”
當年報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時間無處可去,好在之前勤工儉學時認識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現在,姚晨還記得那個名叫王棟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環外的一個遠郊小村里,當時一進門,姚晨直接嚇了一跳,“我覺得那個房間的寬度可能就這一張沙發這么寬吧,擺了一個木板,下面用一些東西墊起來,就是一張床。” 在那個現在看來甚至“不太適合人居住”的小屋里,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擠了一個月,“基本她睡就占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趴在墻上睡。”雖然時隔多年,但談起那段經歷姚晨依然記憶猶新。對于這些雖是萍水相逢但卻給她過無數溫暖的陌生人,姚晨會選擇為他們朗讀怎樣的文字呢?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告別】相關文章: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告別09-23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后感08-19
CCTV朗讀者告別觀后感第七期07-08
朗讀者告別觀后感第七期800字08-08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后感1000字06-12
董卿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后感07-12
CCTV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后感11-03
朗讀者開場白第七期09-22
第七期《朗讀者》開場白及串詞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