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800字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從文字中獲得過快樂。與其說朗讀者在傳播文字,不如說也在傳遞文字背后的人生”。董卿的話道出了本次尋找的意義,聲音傳播情感,情感滋養人生,下面是由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朗讀者第七期800字觀后感,歡迎閱讀!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800字(一)
春節期間央視剛剛播畢的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引爆全國觀眾對于中國詩詞的熱情后,2月18日晚,央視一套三套聯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綜藝新作《朗讀者》。
此間一眾娛樂綜藝節目熱鬧上演之際,春節前后,《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綜藝刮起一股清新之風,其中,《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更是一舉奪得實時收視冠軍。此番,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雙重身份推出的《朗讀者》,在“熱身”階段便引發關注
董卿曾介紹稱,《朗讀者》不是朗誦節目,不是語言節目,而是人生節目和情感節目,這里不僅有在各領域推動社會進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昨晚首度“發聲”的《朗讀者》第一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知名演員濮存昕、知名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著名翻譯大家許淵沖等嘉賓,在節目中,濮存昕第一個亮相,他講述了自己鮮為人知的一段人生經歷,童年時竟被同學起綽號“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節選《宗月大師》致謝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恩人,濮存昕感謝了一位醫生,改變了他的命運。
濮存昕年少時曾患有腿疾,自尊心在小時候很強烈,他很盼望小學六年級快結束,離開這個學校,沒人再叫他“濮瘸子”。沒想到到了中學,“地不平”成了他的新外號。
以前濮存昕也會講述他的這段經歷,但是在《朗讀者》中,他首次提到了一個重要的人:榮國威醫生。正是這位醫生,幫助他扔掉了拐杖,讓濮存昕拾起了自信,F在他可以騎馬、打球、演戲,用更好的心態面對自己,都與和榮國威醫生的遇見分不開。
柳傳志暢談因拙成巧的人生軌跡,高三時為何與成為百里挑一的飛行員的機會失之交臂。節目現場柳傳志重現“父親的演講”,朗讀兒子婚禮上的家信,“柳式家訓”讓觀眾深受啟發。=張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舉奪魁,當選世界小姐的決定性因素,并分享了為人母近一年的驚喜與感動。
《朗讀者》第一期節目,還特別邀請了四川音樂學院畢業的著名鋼琴演奏家李云迪,從頭到尾彈奏《朗讀者》主旋律,成為一大亮點。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彈唱經典歌曲《匆匆》,充滿了意境。以朗讀和訪談為核心的節目內容,加上經典音樂藝術的組合,《朗讀者》首期獲得了巨大成功,實現了董卿當制作人的開門紅。
壓軸出場的是曾翻譯《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的96歲高齡的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董卿在現場與許先生娓娓互動,許淵沖道出了曾用翻譯林徽因詩詞追求女同學的獨家趣聞。已為中外文化傳輸做出杰出貢獻的許淵沖老人,近百歲高齡每天依然堅持工作到凌晨3、4點,他活到老、學到老,永遠用年輕人的心態努力工作,感動了觀眾。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800字(二)
據了解,未來幾期節目中,航天英雄楊利偉、作家劉震云、配音演員喬榛,以及演員斯琴高娃、蔣雯麗、梅婷等人都將成為“朗讀者”,分享他們喜歡的文字和故事,其中說話略有口音的作家劉震云,成為朗讀者中的“另類”。而董卿極力說服他來參加,并向他解釋:“朗讀的技巧、字正腔圓并非這個節目最想展現的,換句話說技巧不是核心,真情實感才是最打動觀眾的地方。”
董卿認為:“這個舞臺屬于每一個人,為所有人開放。你想說的話,你的情感,都可以從朗讀的篇目中傳遞出來。”錄制節目時,她為那些非專業的朗讀者們傳授經驗:“隨著音樂醞釀情緒,不要著急,你們讀得都很好。”她還告訴觀眾:“你們的傾聽很重要。如果你們給朗讀者一個聚精會神的眼神,會讓他們更有信心。你們讀過情詩嗎?沒讀過情詩的人生不完整,讀過后你的人生會升華的。”
首播之后,來自好友和觀眾的反饋令她興奮不已。董卿透露,婁乃鳴導演用了兩個字兒來形容第一觀感“驚了”,“就是完全沒有套路的一個節目,哪里請來的大神。”她笑:“很多人通過濮存昕的朗讀才知道,原來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真是長知識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身為制作人,董卿直言文化類的節目難做:“我并不認為因為《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志著今天中國文化類節目開始大火,或者說真的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另外也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這類節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設計。”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800字(三)
《朗讀者》自開播以來,受到了眾多朗讀愛好者的響應,掀起一場朗讀熱潮。當日上午的朗讀亭聚集了許多聞訊而來的師生和市民,大家有序地排著隊,熱烈地參與到朗讀亭的活動中去。
“我們是朗讀者,我們在西安交大!”40名同學齊聲吶喊道。在朗讀亭開放之前,交大學子以《交大,你好》為背景音樂帶來了輕快的.快閃舞蹈,舞出了交大校園的青春活力;同學們隨后齊聲朗讀《西安交大百廿年賦》:“浩浩中華,名校星熠。西安交大,卓爾鶴立。風云兩甲子,篳路藍縷;弦歌三世紀,道遠情彌。”道出了交大的風云歷程和傳承創新。
錢學森51班游博智今天朗讀的是詩歌《雙甲歲月,世紀贊歌》,120周年校慶時由漢語言31班黃晶晶同學原創,“培俊秀,傳師道;振西遷,興中華”,一代人放棄上海優越的物質條件,決心投身西部建設,讀到這首詩歌,游博智感嘆道:“我深深感受到西遷的不易,也加深了我對西遷的了解,這種精神也將一直鼓舞著我。” 建筑32班呂雨恒同樣選取了西遷題材的作品,由我校劉正興老教授撰寫的《西遷——我的60年追夢之旅》,西遷一輩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打動我的是他們那種科研精神,在本科階段就能運用自己的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即便條件艱苦也堅持科研,我們現在處于這么優越的環境中,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呂雨恒說道。
陳奕菲是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的一名學生,她朗讀了自己在西安交大120周年校慶時寫的一首詩——《附中,我們的榮光》。這首詩表現的不僅僅是一個中學生對學校的熱愛,也是眾多西交學子的心聲。陳奕菲相信,西安交大給予每一個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難得的品質和不變的夢想。風雨交加后,堅定的是一輩西遷人的信念,傳遞的是所有西安交大人的精神。
今天最小的朗讀者年僅2歲半,他背誦了耳熟能詳的《憫農》和《登鸛鵲樓》。他的父親祖鐵軍教授任教于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一首詩從咿呀學語時就印在孩子的腦海,這不僅是一種對孩子口語方面啟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六歲的高若靈朗誦了《孟子?得道者多助》,雖說文章中有一些字她還不熟悉,需要標拼音,但自己學習到了文中的道理,她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作為老師向更多的人傳授知識和道理。文化的傳承不僅是對孩子知識的培養,與此同時,傳遞的還有一種習慣,一種情懷。
醫學院退休教授石新力是西安交大老年詩社的成員,今天來朗讀他創作的詩作《那時候》,追憶他們的黃金時代,歌頌黨的偉大與榮光。同樣來自老年詩社的任錦文老教授帶來的是自己創作的詩稿《當我走進交大的時候》,自從她六歲來到交大,她已經見證了交大的一個甲子。“在社科系我學到了許多東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飛越,我的學識得到了提升,交大對我的恩情永生難忘。”她深情地說。
理學院的鐘錫華教授朗讀的是一篇自己寫的《讀后感懷》。他是2010年從北大來的外聘教授,承擔物理拔尖班兩門課程的教學。在聽完鐘教授講授的課程后,23名2014屆的學生給鐘教授寫了珍貴的贈言,“內容長短不一、率性怡然、情真意濃,無一例外地表達對老師的感念與祝福。”鐘教授讀完后深有感觸,提筆寫了一篇《讀后感懷》,希望借助這個機會,將學生們正在成長的正能量傳達給更多人。
【朗讀者第七期觀后感800字】相關文章:
朗讀者開場白第七期07-15
朗讀者觀后感08-15
朗讀者觀后感勇氣05-09
朗讀者觀后感80005-09
青春朗讀者觀后感05-09
《朗讀者》青春觀后感05-08
朗讀者青春觀后感05-08
觀看《朗讀者》觀后感05-05
朗讀者觀后感味道05-26
2017年朗讀者觀后感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