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十期觀后感
《朗讀者》好,但它更像藝術人生,講的是嘉賓的故事;但如果它更專注文章,學會控制情緒,我會給更多掌聲。如下是勵志網為大家整理的朗讀者第十期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
朗讀者第十期觀后感【1】
《中國詩詞大會》開啟了全民學習古詩詞的熱情,《朗讀者》的開播帶來了人們對于朗誦的沖動。2017年年初,隨著《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類電視節目走紅,更是“捧紅”了如武藝姝、張梓琳等“詩詞明星”“朗讀明星”,再度在全社會掀起閱讀、朗讀的熱潮。
《中國詩詞大會》總導演顏芳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談道,《中國詩詞大會》其實是在文化的道路上,幫助大家找回了一種心情,是一種被我們遺失了很久、忘記了很久的心情,是那種讓靜下心來讀一段經典的心情的回歸。“讀書是一種情懷,一種心境,在特別安靜的情況下或者需要自己跟自己對話的時候,正是我們最需要讀書的時候。通過《中國詩詞大會》,我們看到更多的人心靜下來了,更愿意回歸到拿著本紙質圖書閱讀的那種感覺。
董卿說,打動人心的不是嘉賓光環而是文化情懷。其實,閱讀中國古典文學、從詩詞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力量,早已在讀者群中形成常態,文化類節目只是將這把火“點燃”了。
4月12日,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節目來到成都市圖書館,點燃了無數朗讀者的熱情!独首x者》節目組的工作人員介紹說,上午10點,朗讀亭剛一開放使用,成都市民們就已經在朗讀亭外排起了長隊。“單單是一上午這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就有大約40人進行了朗讀。截止到下午6點結束時,有近百名市民參與了朗讀。成都市民的文化素養和朗讀熱情令人印象深刻。”
4月13日,朗讀亭來到武漢,“淡淡輕風”發表微博稱:“珞珈山下朗讀者,一群穿校服的小學生們齊聲朗讀傳統四言古文,場面令人激動。萬林博物館前,朗讀亭邊,朗讀者們排了好長的隊。”場面蔚為壯觀。
連同早期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以及4月14日晚東方衛視開播的《詩書中華》,這幾檔原創的文化類節目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推動全民閱讀的重要載體之一。
正如著名作家劉震云所言:“把書和大眾媒體結合起來,讓更多人能談起讀書這件事兒,沒壞處。”
《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為讀書熱浪帶來的溫度不降。近日,記者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王府井書店等多家書店中發現,古詩詞類的圖書銷售量仍在大幅增長?吹綍戤斨袝苌厦婀诺湮膶W類、文化類、古詩詞類的書變得更多、賣得更好時,顏芳感慨道:“通過一檔、一系列的文化類節目,能夠讓這樣的書架繁榮起來,是我們最開心的事情。”
朗讀者第十期觀后感【2】
《朗讀者》中的眼淚不少,但細細想來,這些眼淚,與文章本身,有多大關系呢?
濮存昕和醫生的故事感人,卻多多少少和老舍與宗月大師的故事隔著層皮;姚晨作為一個媽媽感激月嫂,和魯迅感激自己的保姆阿長又存在著些許出入。人設和情感與文章最恰切的一段,恰恰不是來自本土,而是我早先并不看好、香港的羅家英、汪明荃夫婦。他們的幽默、淡然、豁達、開朗,才正應了馮驥才的《老夫老妻》,既沒有搶戲,又很合適。
當我看到羅家英和汪明荃拌嘴,突然感到比眼淚更加深刻的力量,那是兩個經歷了幾十年風雨的人,看透世事的平靜。
雖然他們的故事是喜劇收場,但相信許多的悲情故事,也能被演繹得哀而不傷。因為,我們要向孩子傳達的是,比感動更遠的領悟,是即使面對苦難,也能平靜處之,淡然微笑的風度。
學會節制,比只會哭泣更重要。
學會內心深藏悲愁卻不顯露,而不是滔滔不絕去訴苦抱怨。
《朗讀者》好,但它更像藝術人生,講的是嘉賓的故事;但如果它更專注文章,學會控制情緒,我會給更多掌聲。
有人會說,讀書的境界本來就分為兩層,一是“我注六經”,二是“六經注我”,也就是說一種是用自己的話解釋好文章,一種是用文章的觀點來說自己的故事,《朗讀者》顯然屬于后一種,它的境界更高呀!
這種觀點似乎也說得通,但對于孩子,連第一種“我注六經”都還沒有親自體會,直接給第二種不應該是過度拔高嗎?
所以,如果要給孩子看《朗讀者》,還是先讓他讀文章,看書,讓他理解原文的內涵,再看節目更好。
反觀也還算熱的《見字如面》,請兩位教授來解讀文章,就來務實得多。但無奈,比起一本正經地討論文本,還是煽情火得快!
在朗讀面前,每一個讀者都是平等的,他無關乎名望、地位、金錢、曲折的經歷,你可以飽經滄桑,也可以不諳世事,閱讀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套用簡愛那句話,“我們的靈魂穿過書本,站在作家面前,我們是平等的。”
唯有熱愛書本身,才會給孩子終身閱讀的習慣,并賦予他們豐富的精神、情感世界。
朗讀者第十期觀后感【3】
時下正在央視熱播的綜藝類節目《朗讀者》深受大眾好評。說實話,這樣一檔表現內容并不復雜、藝術形式也談不上多么豐富多彩的節目之所以能打動億萬觀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過每期嘉賓聲情并茂的朗讀,在與大眾分享和品味經典作品的同時,也以春風化雨般的潤澤力量傳遞了一種文化上的自信。正是這種由內到外的文化張力,切實打動了電視機前的觀眾,讓一場場朗讀深慰人心。
曾幾何時,在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中,只要一提起朗讀,很自然地就會想起朗讀者是字正腔圓的主持人或演藝界人士。他們一出場,往往是手拿書夾筆直站在麥克風前,用標準的普通話讀著一篇精美的文學作品,通過他們抑揚頓挫的聲音變化以及作品中豐富的人文內涵,也常常能打動人心,帶給人一種溫暖和感動。但是,這種站立式的朗讀方式,由于表現形式過于單一,又常常給人留下一種缺乏變化的詬病。雖然說朗讀者有著美妙的嗓音,但從藝術表現形式的豐富性上而言,僅憑聲音的婉轉起合去營造持久的藝術魅力,顯然有些勉為其難。
反觀正在熱播中的《朗讀者》卻以顛覆者的形象,為傳統的朗讀藝術開辟了嶄新的表現形式。首先,朗讀者的身份不再局限于主持人或演藝界人士,而是將各行各業的業界精英和社會名流都納入到朗讀者隊伍中,通過主持人董卿亦訪談亦推薦似的一番介紹,巧妙地將朗讀者的社會身份、心路歷程與所要朗讀的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讓觀眾對朗讀者所要朗讀的內容充滿了期待。其次,在表現的形式上,也不再拘泥于單一的站立,朗讀者或坐或立、或走或行,較以往有了更多的生趣。雖然一些朗讀者未必字正腔圓,也鮮有直戳淚點的煽情,但他們樸實真誠的朗讀,反而呈現出天然去雕琢的自然之美。特別是朗讀內容與朗讀者本身在生活際遇和人生信仰上的趨同,更加凸顯出朗讀作品非同一般的人文意義。再次,這些朗讀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可謂經典中的經典,無論是思想性也好,藝術性也罷,都堪稱人類史上的.精神瑰寶。借助于現代聲、光、電等科技元素的渲染,搖曳的燈光,舒緩的音樂,加之朗讀者至真至純的用心朗讀,這些經典中所蘊含的真、善、美和價值取向等文化力量,便一點一滴地浸潤開來,于無聲處給人以教益和深刻的啟迪。此外,《朗讀者》的舞臺置景既雍容華貴又彰顯出雄渾博大的藝術氣息。而緩緩推開的城門,更像是打開了一扇智慧的書窗,透過這扇窗觀眾在品味經典的同時,也收獲了精神上的滋養,讓文化的力量通過朗讀者的口口相傳,通過他們情真意切的朗讀,最終散發出溫潤持久的思想華光。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永恒的經典,通過影視作品的再加工、再創作是在傳承經典,截取其中的精華,以本色朗讀的方式去詮釋其豐富的內涵,同樣也是在傳承經典。前者宏大、氣勢磅礴,常給人視覺上的強烈沖擊;后者婉約、沉潛靜美,卻以其內在的文化品位吸引著每一個熱愛生活的觀眾,這種靜謐的氛圍,對于去除當下人們浮躁的社會心態,以寧靜致遠的境界去追求人生的價值,或許更有潤物細無聲的思想啟迪。
【朗讀者第十期觀后感】相關文章:
朗讀者觀后感第十期05-09
CCTV朗讀者觀后感第十期05-02
朗讀者第十期觀后感范文精選05-02
朗讀者董卿觀后感第十期05-02
觀看cctv《朗讀者》第十期觀后感05-26
董卿《朗讀者》觀后感第十期11-25
朗讀者觀后感小學生第十期05-02
朗讀者第十期味道觀后感30005-02
朗讀者開場白第十期07-15
朗讀者觀后感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