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化學家盧嘉錫的平生故事

        時間:2023-10-30 10:51:35 芊喜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化學家盧嘉錫的平生故事

          鮮為人知的是,盧嘉錫還是一位教育家,不僅曾擔任廈門大學理學院院長,還是福州大學的創立者之一,下面由yjbys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化學家盧嘉錫的平生故事,歡迎大家查看!

        化學家盧嘉錫的平生故事

          化學家盧嘉錫的平生故事 1

          “假如設計一座橋梁,小數點錯一位可就要出大問題、犯大錯誤,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數,就是扣你把小數點放錯了地方。”1933年,在一次隨機的考測之后,區嘉煒教授這樣開導盧嘉錫,他顯然注意自己最喜歡的這個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對老師的評分有點想不通。

          區教授教的是物理化學,平時挺喜歡考學生,評分也特別嚴格。這回出的考題中,有道題目特別難,全班只有盧嘉錫一個人做出來,可是因為他把答案的小數點寫錯了一位,那道題目教師只給了1/4的分數。

          如何才能避免把小數點放錯地方呢?在理解了教師重扣的一片苦心之后,盧嘉錫思索著。

          從此以后,不論是考試還是做習題,他總要千方百計地根據題意提出簡單而又合理的物理模型,從而毛估一個答案的大致范圍(數量級),如果計算的結果超出這個范圍,就趕此仔細檢查一下計算的方法和過程。這種做法,使他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引起的差錯。

          善于總結學習方法的盧嘉錫后來走上了獻身科學的道路。發現,從事科學研究同樣需要進行“毛估”,或者說進行科學的猜想。不過那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因為探索未知世界比起學習和掌握現成的知識要艱巨復雜得多。在形成科學上的毛估思想方面,他首先得益于留心揣摩他的導師、后來兩度榮獲諾貝爾獎(化學獎與和平獎)的鮑林教授的思維方法。

          那是1939年秋,在留英時導師薩格登教授的指點和推薦下,盧嘉錫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來到當時很有名氣的結構化學家鮑林教授的身邊。毫無疑問,探索物質和微觀結構奧秘,正是這位不滿24歲就獲得倫敦大學博士學位的中國青年學者最感興趣的問題。

          結構化學是一門在分子、原子層面上研究物質的微觀結構及其與宏觀性之間相互關系的新興學科,不過當時的研究手段還處在初級階段,通常,科學家們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能弄清楚某一物質的分子結構。盧嘉錫注意到,鮑林教授具有一種獨特的化學直觀能力:只要給出某種物質的化學式,他往往就能通過毛估大體上想像出這種物質的分子結構模型。鮑林所表現出來的非凡才能令他的學生欽佩,但盧嘉錫關沒有使自己僅僅停留在崇拜者的位置上。

          鮑林教授靠的是一種“毛估”,我為什么就不能呢?在反復揣摩之后,盧嘉錫領悟到:科學上的“毛估”需要有非凡的想象力,而這種想象力只能產生于那些擁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豐富的科研實踐經驗、訓練有素而善于把握事物本質和內在規律的頭腦,于是,他更加勤奮刻苦,孜孜以求。

          1973年,國際學術界對固氮酶“活性中心”結構問題的研究還處在朦朧狀態,當時的科學積累距離解開固氮酶晶體結構之謎還有相當一段路程。然而正是在這個時候,盧嘉錫在組織開展一系列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就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原子簇”模型,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福州模型”。它的樣子像網兜,因而又稱之為“網兜模型”(后來又發展出“孿合雙網兜”模型)。四年以后,國外才陸續提出“原子簇”的模型

          時至1992年,實際的固氮酶基本結構終于由美國人測定出來,先前各國學者所提出的種種設想都與這種實際測定的結構不盡相符。猜想與事實之間總是有些距離的,然而作為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結構方面基本模型之一──19年前盧嘉錫提出的模型,在“網兜”狀結構方面基本上近似地反映了固氮酶活性中心所具有的重要本質,他的“毛估”本領不能不讓人由衷嘆服!

          長期的科研實踐,使盧嘉錫特別重視毛估方法的運用,他常常告誡他的學生和科研人員:“毛估比不估好!”他希望有幸獻身科學的人們,在立題研究之初就能定性地提出比較合理的基本“結構模型”(通常表現為某種科學設想或假說),這對于正確地把握研究方向、避免走彎路是很有意義的。但他同時提醒大家:運用“毛估”需要有個科學的前提,那就是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否則,“未得其中三昧”,那毛估就可能變成“瞎估”。

          “三昧”,古語指事物的訣要所在。其實,無論哪種科學方法,如果只會從形式上運用它,充其量不過是一名熟練的工匠;只有那些善于從本質上把握它的人才會成為大師。

          人物介紹

          盧嘉錫(1915.10.26—2001.6.4),臺灣省臺南市人,祖籍福建永定,著名結構化學家、教育家,我國結構化學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34年畢業于廈門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3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博士學位。1945年回國,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8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副院長。盧嘉錫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結構模型,從事結構與性能的關系研究等,對我國原子簇化學的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他較早應用結構化學理論于新技術晶體材料研究,獨立自主地走自己的創新道路;他所設計的等傾角魏森保照相的倒易L-P因子圖,載入《國際X射線晶體學用表(第二卷)》,被稱為“盧氏圖表”;他一手恢復建設廈門大學化學系,親自創辦福州大學化學學科和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先后培養了一大批物理化學相關專業頂級人才。曾獲1993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9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吾日三省吾身:為四化大局謀而不忠乎?與國內外同行交流學術而乏創新乎?獎掖后進不落實乎?”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15年10月26日,盧嘉錫出生于福建廈門,原籍臺灣省臺南市,祖籍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陳東鄉蕉坑村[1]。父盧東啟(字霞村),設塾授徒,家境清寒。盧嘉錫幼時隨父讀書,他稟賦甚高,父母寄予厚望,淵源家學,因而詩詞頗有根底,并擅長對聯。

          1926年,盧嘉錫就讀于一所公立小學。

          1927年后,相繼在廈門育才學社和大同中學初中就讀過一年半。

          1928年秋,考入廈門大學預科,時年13歲。

          1930年,預科畢業,進入廈門大學化學系本科班。

          1934年,本科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同時修畢數學系主要課程。大學期間曾擔任校化學會會長和算學會副會長,畢業后留校任化學系助教三年,同時兼任廈門省立中學數學及英文教員。

          留學之路

          1937年8月,盧嘉錫考取第五屆中英庚款公費留學,進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學習,并在著名化學家S.薩格登(Sugden)指導下從事人工放射性研究。

          1939年7月,盧嘉錫通過答辯,獲倫敦大學物理化學專業哲學博士學位;同年8月,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隨后到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L.鮑林(Pauling)處從事結構化學研究,任客座研究員。

          1940年夏,盧嘉錫在鮑林教授的挽留下繼續工作了五年多。在此期間,他發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其中不少成為結構化學方面的經典文獻。

          1944年,盧嘉錫應聘到隸屬于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第十三局的馬里蘭州研究室,參加戰時軍事科學研究,在燃燒與爆炸的研究工作中做出出色的成績。

          1945年,盧嘉錫獲得美國科學研究與發展局頒發的“科學研究與發展成就獎!

          毅然回國

          1945年冬,年方30歲的盧嘉錫滿懷“科學救國”的熱忱回到中國,受聘到母校廈門大學化學系任教授兼系主任。

          1947至1948年,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和浙江大學理學院院長胡剛復的聘請,兩度到該校講授物理化學課程。

          1950年后,盧嘉錫歷任廈門大學理學院院長、副教務長、研究部副部長、部長和校長助理、副校長等職,并開始培養研究生。他有一套比較先進的辦學經驗和教育思想,在他的努力下,廈門大學不再僅因經濟系(王亞南校長創辦)而聞名,同時因化學系的崛起而躋身全國重點大學之列。

          1955年,他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后改稱院士),同年被高等教育部聘為一級教授,是中國當時最年輕的學部委員和一級教授之一。

          1956年,盧嘉錫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

          1958年,根據組織的決定,盧嘉錫到福州參加籌建福州大學和原中國科學院福建分院,后經多次調整而建成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1960年,任福州大學副校長和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所長,從系科布局、課程設置、圖書訂閱、科研設備購置、師資聘任到組織管理,盧嘉錫都付出了大量心血。

          1969年,在周恩來的保護下,福州大學“支左”解放軍代表宣布解除對盧嘉錫的批判,準許他做些科研工作。

          1972年后,盧嘉錫著手恢復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的科研隊伍和設備,關心和指導該所結構化學、晶體材料、催化及金屬腐蝕與防護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使這個所逐步形成為一所具有明顯特色的結構化學綜合研究機構,特別是在原子簇化學和新技術晶體材料科學方面成績斐然,在國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1981年5月,盧嘉錫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主席團主席、成員。

          1984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88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副院長,是擔任這一職務的第一位中國科學家。

          1987年,被聘為比利時皇家科學文學與美術院外籍院士。

          2001年6月,盧嘉錫在福州病逝,終年86歲。

        【化學家盧嘉錫的平生故事】相關文章:

        樂嘉的人生勵志故事12-13

        平生歡句子精選05-07

        屈原的平生事跡06-25

        錫恩培訓心得10-17

        關于重陽節的傳說故事:孟嘉落帽10-14

        南平生育保險報銷比例09-13

        錫惠景區賞花指南07-03

        盧拉:長著翅膀的鞋子09-11

        錫惠公園導游詞12-27

        嘉瓦仁波切禪語06-26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