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的哲學名言
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后保持靜默。
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
大學應該是國家的知識庫,民族的智囊團。.
科學可以增加人的積極知識,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
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不是宗教。
所謂名譽者,是眾人對于我的過人之處的承認;若我雖有過人之處,眾人不愿意承認,則雖有過人之睡,名亦不立.
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后,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外,別有用功,別有修行。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禪師們所說的不修之修。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圣人的方法。成為圣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世界上,歷史上,凡在某方面有大成就底人,都是在某方面特別努力底人。古人說:“業精于勤!比藳]有不勤而能精于某業底。
假如我們能夠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義,倘使我們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無意義。各個人對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別。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認識的互異。這有如旅行游山一樣,地質學家與詩人雖同往游山,可是地質學家的觀感和詩人的觀感,卻大不相同。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論所做何事,皆以服務社會為目的。這一類人既不貪生,又不怕死。他們曉得除“我”以外,上面還有一個社會,一個全體。他們了解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個人與社會是部分與全體的關系。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其實“先定”是沒有的,即使有,也無用先知。如果有先定的命,命中注定你將來要發財,到時自然會發財;命定你要做官,將來自然做官;命定了將來要討飯,自然要討飯。先知了也不能更改,不能轉變,又何必要預先知道呢!
英雄是時勢造出來的,不是學校造出來的。世界上沒有造英雄的學校;也沒有造詩人、發明家的學校。這些人可以是學校出身,但他們的成就,卻不是靠學校的。
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和”與“同”不一樣。“同”不能容“異”;“和”不但能容“異”而且必須有“異”才能稱其為“和”。譬如一道好菜,必須把許多不同的味道和起來成為一種統一的、新的中載道 一首好樂章,必須把許多不同的聲音綜合起來成為一個新的統一體。只有一種味道、一個聲音,那是“同”;各種味道,不同聲音,配合起來,那是“和”。
【馮友蘭的哲學名言】相關文章:
淺析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思想論文06-19
哲學的經典名言08-10
愛情哲學的名言08-09
有關哲學的名言10-09
富有哲學的名言09-14
偉人哲學的名言09-04
關于哲學的名言03-21
哲學名言08-24
哲學勵志名言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