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4年民情日志:接近大地的作家們
8月1日至3日,我和省作協創聯部、《長城》雜志社、《詩選刊》的負責同志一行5人,到保定市蹲點調研,主要是聽取基層作家、文學工作者對省作協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了解他們的愿望和期盼,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作協是作家的娘家
8月1日早晨,剛剛下過一場雨,空氣里帶著一股特有的清新氣息。上午10點,我們來到位于保定市雙勝街的老作家申躍中家里。此前看望著名作家徐光耀時,他告訴我,保定有位老作家申躍中,歷時13年創作了一部長篇小說《中和人家》,寫得很好,很感人,希望省作協給予關注。徐老這么一說,我立刻想起了當年轟動全國的《社長的頭發》和《掛紅燈》。徐老說,那兩部書就是申躍中的大作。
76歲的申躍中老人住在一棟老單元房里。整套房子只有58平米;房間里的家具簡單又陳舊;狹窄的客廳坐了4個人就沒法轉身了。雖然生活條件不是太好,但老人的精神還是十分飽滿。見面之后,他興致勃勃地講起創作《中和人家》的曲折過程,“這部小說我整整寫了13年,中間病了幾次,稿子改了幾十遍,輾轉了幾家出版社,總算簽了出版合同,最晚10月份出書。”老人對文學的執著讓我感動。在與老人談話的過程中,我對基層作家創作中的一些困難、老作家群體創作的特點等有了進一步了解,特別是對基層作家的創作環境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我深切感受到,作為作協的領導干部,應該經常深入到基層去,到作家身邊,感知冷暖、傾聽民聲,只有這樣,才能對他們及百姓的需求了解得更具體、更真切。
臨行前,老人執意把我們送到樓下,依依不舍地握著我的手,“作協就是作家的‘娘家’,希望‘娘家人’經常來串串門兒。”
離開申老先生家,我們到了保定文聯食堂——簡單可口的包子;沒有坐陪;更無須敬酒應酬;吃完飯每人交了10塊錢伙食費;再喝口熱湯。我們覺得既舒服又踏實。
在張岳,鐵凝下鄉的地方
下午,我們來到保定博野縣張岳村調研。張岳村在博野縣城的東邊,有3000多人口,以生產橡膠制品聞名。
三十多年前,鐵凝同志曾在這里插隊下鄉。4年的下鄉經歷,磨練了她的意志,鍛造了她的品質,加深了她同基層群眾的情感,也為她日后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素材。返城后,鐵凝創作了《村路帶我回家》、《麥秸垛》、《棉花垛》、《青草垛》等農村題材小說,其中的不少人物和情節,都有當年張岳村的影子。
在實地走訪調研后,我們來到村委會參加座談會。村主任特意找來了當年與鐵凝插隊時一起勞動過的村民。剛開始,大家都有些拘謹,不知道從何談起。面對大家的沉默,我決定試試“拉家常”的辦法,直接從他們最熟悉的生活入手。
“當年鐵凝跟你們在一起干活兒嗎?她那年有多大?”
“鐵凝啊,跟我們一起干活……她沒有城市女孩的嬌氣。我們都很喜歡她。”“她那年也就十七八歲的樣子。”“鐵凝干農活時勤快、賣力,一點不比當地人差。”“干活的時候都不忘拿著個小本子,想起什么當時就記下來。”“為人厚道、重感情,離開村子這么多年了,還和當年的伙伴們保持聯系……”
因為聊的都是大家身邊的事,很快,村民們的話閘子就打開了。就這樣,座談會成了拉家常,氣氛也變得和諧輕松了很多。這不免又讓我心里有了一個感悟:一個作家的成長是離不開火熱的生活實踐的。正是腳下這片土地,滋養、觸動了作家的心靈,給予了她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文學創作的靈感。我更深深地感到,要與群眾溝通,就必須放下架子,少用官腔、少說官話,多和老百姓嘮家常嗑,說他們的酸甜苦辣,這樣就更能聽到沒有隔閡的心里話。
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
傍晚,我們來到徐水縣遂城鎮,同當地作者進行座談。
很早以前,徐水縣就是河北作家的聯系點。幾代河北作家都曾在這里體驗過生活,同時也播下了文學的種子。當年的省文聯副主席康濯曾在這里擔任縣委副書記。遂城鎮的鎮黨委書記楊守知是省作協會員,從政之余堅持寫作,取得不俗的成績,還當過河北文學院的簽約作家。在他的帶動下,當地的文學氛圍很濃厚,創作搞得紅紅火火。
我首先就這次蹲點調研的目的向參加座談的文學青年做了說明,并詢問大家在創作中有什么困難和問題,對省作協工作有什么想法和意見。接下來,大家的發言積極踴躍,提出的問題也比較有代表性:基層作者投稿難、命中率低;刊物訂閱、郵寄困難;學習培訓機會少;文學信息閉塞等。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座談,最后,大家說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省作協能更加關注基層作者、作品,拿出一些版面刊發他們的文章;也希望定期通過網絡的形式開展文學交流與培訓;希望組織知名作家、編輯深入縣、鄉,對基層作者的創作給予指導和幫助。
座談會開得非常成功。大家的意見和建議提得很中肯、很有針對性,有些問題省作協黨組也正在醞釀關注。我切實感受到,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此次蹲點調研成為聚集群眾智慧、理清工作思路、推動工作發展的很好的一次實踐活動,真正是“接地氣呀”。我把作者們提出的問題和建議一一記錄下來,有些問題由創聯部、《長城》和《詩選刊》的負責同志進行了現場解答。有些現場解決不了的,就向大家表態:回去后一定認真研究,盡快落實,我還鼓勵大家,一定要堅守自己的文學理想,堅持不懈地寫下去,爭取早日實現自己的“文學夢”。
到群眾中去,收獲更多的感動
8月2日上午,我們回到保定市區,參加市作協的文友會。保定作協的負責同志介紹,從2006年開始,他們堅持每兩個月舉辦一次文友交流聚會活動;地點在市作協會議室;面向全市的文學寫作和愛好者;沒有門檻、不設身份限制;會后,愿意參與聚餐的文友們在一起吃頓飯;AA制。
上午9點,市作協會議室已經坐滿了文友。我數了數,到場的至少有50多人。前排的座位坐滿后,大家就擠到后排,有的甚至在門口站著。今天討論的作品是軍旅題材小說和女詩人如意的組詩。不同于我之前參加過的研討會,這里不排座次、不擺人名卡,主持人宣布開會后也沒有更多開場白和領導講話。會議一開始就直奔主題。文友們爭先恐后地發言,對作品有稱贊,也有挑剔和質疑,其中有兩位文友有相反的理解。二人爭執不下,討論激烈起來。這次文友會給我最大的觸動,是基層作者對文學的熱愛。他們來自保定各地,有的甚至是偏遠的農村山區。還有一位殘疾人,他的雙腿萎縮,只有一只手臂可以正常活動,要靠別人抱起來才能挪動。市作協的劉素娥同志介紹說:“他是寫詩歌的,正是對文學的一往情深和堅持不懈,才有了生活的力量和信心。”
這些普通的文學愛好者,懷揣著文學夢想,把創作當作一種信念、一種支撐。他們對于文學虔誠的追求,令人為之起敬。
面對人民群眾的期待,我們任重道遠
8月3日,我們結束調研返回石家莊。返程的途中,回想起這次調研經歷,我的心一直被震撼和感染著:我們有這樣一支龐大的文學隊伍,他們對文學的態度那么誠懇;提高水平愿望那么強烈;他們對省作協的工作充滿了殷切希望。我深深感受到,要滿足廣大群眾對文學的期盼和需求,僅靠一兩次調研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進一步改進我們的工作作風,建立深入基層的長效機制;必須把工作觸角向基層延伸,建立完善作家、編輯下基層輔導培訓制度;文學期刊必須加大對基層作者的關注力度;必須不斷增加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必須依靠全社會的關心支持和幫助,形成文學發展的良好機制。
短短幾天的調研,讓我真切感受到群眾的淳樸和期待。面對基層作者虔誠的話語、期盼的眼神,我感到與群眾的距離縮短了,與群眾的感情拉近了。進而,更感到了自己肩上那份責任的分量。
【民情日志:接近大地的作家們】相關文章:
社區民情日志06-03
雙聯民情日志06-05
送溫暖民情日志06-08
2014雙聯民情日志03-17
農村干部民情日志06-05
2014最新鄉鎮雙聯民情日志03-09
和村民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了民情日記01-19
接近客戶的銷售技巧08-23
模擬成功 接近成功!09-22
我們如何接近事物?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