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記錄成長的案例的教學日志
案例一
一聽說我今天要教茹志鵑的《百合花》,幾位同事嚷著說要來學習,學習,我不好推辭。我一直喜歡原生態的教學,所以學生先前并不知道要學《百合花》,當幾位老師端著小椅子坐到教室后面時,學生們乃大驚。培根曾說如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陽生感,就不會有出類拔萃的美。我保持了一份陽生感,就是期待能與學生一同享受一份值得記憶的美麗。果不出所料,大家被作品深深感動,不少同學淚光盈盈,有的還不好意思。我說,為小戰士的崇高精神流淚,為新媳婦的純真情感動情,不是什么可恥的事情,也不說明你脆弱。老師讀這篇小說,每次都流淚的。這是感動的淚、高尚的淚。這樣的淚水多流幾次又何妨!我擔心的是,自讀時很感動,聽我一講,大家想流淚卻流不出。經我這么說,學生輕松了許多。
在欣賞小說的語言時,大家品得比較好,在回答這是一部什么內容的小說時,教室里發生了爭論。大家都贊同這是一部有著獨特視角的軍事題材小說,只是大部分同學認為這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的小說,而少部分同學則認為是愛情小說。比如故事開端,寫我和小通訊員之間路上發生的故事,微妙地展示出我和1小通訊員之間的關系,表現出男女兩性之間的美好純潔的感情,那種難以言喻的似愛情卻非愛情的情感。軍民魚水情在這里并沒有得到很好體現,而且寫年輕的女文工團員對通訊員的牽掛、思念的地方有很多。
引導學生觸摸人物心靈深處的美麗情感是教學《百合花》的一個重點,于是我現場拋出一個問題你覺得小說中哪一句話最有意味? 沒想到,全班出奇的一致,都認為是下面一段的最后一句話。(從中也可見學生語言的感覺能力是很好的,重要的是教師的問題要設計得巧妙。)
我拿著小本子,去登記他們的姓名、單位,輕傷的問問,重傷的就得拉開他們的符號,或是翻看他們的衣襟、我拉開一個重彩號的符號時通訊員三個字使我突然打了個寒戰,心跳起來。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號上寫著x營的字樣。啊!不是,我的同鄉他是團部的通訊員。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問問誰,戰地上會不會漏掉傷員。通訊員在戰斗時,除了送信,還干什么一一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問這些沒意思的問題。
大家覺得這一段的最后一句,含義深長,無理而妙。這段描寫是在借被子、送饅頭之后,年輕的女文工員和十九歲的戰士之間因為漸漸熟悉而情感變得微妙,但無論女文工員如何開朗潑辣,女性的羞澀讓她不能直接明白地表露出來。所以作者用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問這些沒意思的問題這種似是而非的閑筆委婉點出,讓讀者去揣摩。有沒有這一句補充是大不一樣的。沒有這一句,給人的感覺只是一個牽掛、一個關心,加上這一句,朦朧的愛意、刻骨的擔憂,盡在其中。 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有豐富的內涵,這種內涵往往不是由作家直接寫出來的,而是從作家高超的敘述中暗示出來的。周致遠同學說這樣寫與上文的莫名其妙也一致起來,所謂不知道,其實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愿說罷了。這樣寫也讓讀者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戰爭阻止不了愛情,阻止不了年輕人對愛情的向往,但又因為戰爭,愛情的花朵還未綻放就已凋謝,情感的火花剛一閃亮卻瞬間熄滅,讓人敬獻痛惜。所以這篇小說,在軍民魚水情的大主題下,大概就是通過戰爭環境下人的生存情態與情感波折的展示,寫出那種特殊戰爭場合中的愛情和殘酷,讓后來者記住他們和他們曾有過的歡樂和悲傷,包括愛情。
課堂進行到這里,師生互動非常和諧,我很高興。
誰知顏書影同學又宕開一個層面。她問為什么作品對愛情寫得如此晦澀?我為什么不將自身感情用某種方式或者神態、行為表現出來呢?
我說可能是時代原因。這篇小說寫于1958年,那時的中國,社會關系緊張,作者內心充滿了憂慮和悲涼,她不得不尋找適當的方式來宣泄自己內心的郁悶。但作者不能也不可能采取直接的心理宣泄,所以她只能選擇一種曲折含蓄的表達方式。百合花是通訊員與新媳婦美好品格的一種映襯,是革命軍隊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團結戰斗的崇高感情的象征,其實百合花又何 嘗不寄托了我對犧牲了的通訊員的思念,又何嘗不 是對我逝去愛情的一份祭奠?過去的評論家都有意 或無意地回避小說家通過作品所要表達的對愛情和人 性的理解,現在我們把它感受出來了。
最后一個環節,我要求在小說結尾加兒句話來表達女文工團員的情感。有幾句大家認為比較美。下面摘錄三句: 也蓋在了我的心上。我看見這個躺著的青年臉上掛著陽光的笑容,與百合花一樣純潔。 我不能說話,遠方的槍聲仍不絕于耳,有人在哭泣,但我己經聽不清楚。彌漫的硝煙,只看到月光斑駁照亮小媳婦眼中的淚花,與那些百合花綻放在塊,輕輕圍繞著那張年輕的臉龐,靜靜訴說著一份美好的情感,那張尋常的臉龐依舊安詳,而我仿佛嗅到一陣淡淡的百合花的香氣,在我心頭化開,揮之不去。
林清玄有一篇散文,題目是心田上的百合花,我也希望能在學生心田上種下一株《百合花》,不求永遠,只求讓他們記住,我們在這一課曾經他一起流過淚、動過情。
語文是什么?語文是享受,語文是成長,語文是使人更像一個人。這是今天這堂課給我最深的感受。
案例二
學習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對其中笑貌笑態的品味應該是重點。一笑見人性,一笑見人情,笑見社會。今天在品讀有關人物的笑時,卻有了意外的收獲。在品讀了三種人物的笑之后,王笑天說:這里有一個笑的鏈條。我問怎么講。他說如果把幾種笑連起來看,'把成人的笑、小伙計的笑、小孩的笑連貫也來,就構成了個笑的鏈條。這篇小說就如同一則寓言,借孔乙己寫出了一個笑的轉變史,寫了一個人從個正常人向個非正常人轉化的過程。那些孩子的笑容是天真無邪的,可是五年后、十年后呢?身處那個社會,每個人都是按照前人的軌跡,毫無懸念地成長。小孩都要長大.都有可能成為今天的掌 柜、今天的長衫、今天的`短衣幫,也可能是下一個舉人,這是一個時代的必然。作者刻畫小伙計的目的,正是為了寫人的變化,作家把這個過程細細解剖,看一個人怎樣被壞境同化,慢慢學會吃人。這個理解非常精彩。
在后面的討論中,曹越同學說,她最初看小說時,一直以為小伙計畢竟涉世不深,不會像掌柜等人那么冷酷,應該會對孔乙已表現出一點同情。但在聽了幾位同學的發言后,再反復讀全文,發現這種同情心的確太少。她舉例說在第十段,當掌柜結賬,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時,我才也覺得他的確長久沒有來了。多好的一個才也啊,也表明同樣,說明我與掌和一他們在靈魂上現在可以畫等號了。最后孔乙己登場,有這樣的描寫,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子里。這里放在門檻 上的是小伙計,放在找手里的是孔乙己,前者表現出的仍然是鄙視,而后各表現出的是尊重,人的性格在此一覽無余。如果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他手上,小伙計同情心是有了,但人物也就沒了。一個二十歲的小伙計都鄙視孔乙己,更能突出社會對不幸者的冷漠。
這是我教學《孔乙己》以來,收獲最豐的一次。
記得李鎮因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一旦學生情感的閘門被打開,思想的火炬被點燃,其精神世界所迸發出的深刻精彩和獨到之處會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也是教師的一個大腦所望塵莫及的,更是教師的任何事前設計所無法預見的。誠哉,斯言!與古希臘哲人說的頭腦不是個容器,是一把需要點燃的火把 同樣精妙。教師需要的水遠是點燃火把的功夫,而非其他。我愛做一個好的點火者。
【關于記錄成長的案例的教學日志】相關文章:
項目監理日志記錄的要點08-20
關于法學教學與案例教學的論文09-30
施工日志與安全日志記錄填寫方法08-07
小學教學的研修日志10-26
地理教學的研修日志06-02
關于基礎會計案例教學應用的論文09-25
初中數學教學的研修日志06-03
初中教學的研修日志范文06-02
教學案例的格式11-24
關于成長記錄自我評價(精選6篇)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