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戶民情日記
民情日記來源于日常工作而又超越于日常工作之上,它是在真實地反映社情民意的基礎上,以下派干部在工作中的感受和經驗為主。以下是困難戶民情日記,歡迎查看、
困難戶民情日記一
20xx年1月13日星期五陰 臘月二十,年關將近。根據工作安排,我們工作組今天走訪慰問何橋、瓜圻、大廟、石竹4個駐點村的困難戶。我們帶了2萬元現金和20套被褥,將要走訪40個貧困戶,每個村10戶左右。陰冷的寒風中,石竹村的石書記已在村頭迎接我們。石書記是個辦事極認真的人,慰問名單是村委會專門開會定
下來的,困難戶所在的村民小組組長也都到場陪同慰問。我們對石書記的辦事作風感嘆不已。 我們來到9組熊大爺家里。熊大爺剛過花甲之年,但家庭不幸,長子殘疾,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次子車禍去世,留下兩個孩子,一個3歲多,一個10多歲。家庭生活基本靠低保。屋內昏暗,家徒四壁,大家眼圈立刻紅了,眼淚在眼眶中打轉,不忍多待。
離開熊大爺家,我們來到4組汪只春家。說是家,其實就汪一人。汪前些年外出打工受傷,現已雙目失明。身體倒還結實,可以自理起居,但無法勞動。我問石書記,五保戶每月能補貼多少錢?石書記說,現在農村低保分三類,一類對象相當于過去的五保戶,補貼最高,每月150元左右。
走完石竹村困難戶,已經快11點了。我們立即驅車趕往大廟村。大廟村走訪了10家困難戶,其中殘疾和患有重病的7戶,高齡孤老3人。村支書胡麥佑告訴我們,因病致貧的.,是村里困難戶的主要部分。我們關切地詢問農村醫保情況,書記介紹說,鄂州實行城鄉一體化基本醫療保險,分三個檔,其中最低的第三檔相當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個人每年繳費30元,政府補貼120元,可享受4萬元醫保報銷。當然也可購買二檔三檔醫療保險,因為繳費高了很多,大多數人還是選擇第三檔。一般小病,費用夠用,大病看不起。困難戶們希望政府能再多補貼一些,能到第二檔,除特大疾病外,都可以保障了。
草草地吃完午飯,我們直奔瓜圻村。瓜圻村是我們駐點的4個村最大的村,18個村民小組,798戶近3000人。這次“挖萬塘”活動,他們行動最快,19口塘,保質保量完工,在蒲團鄉名列前茅,受到區、鄉兩級政府表彰!叭f”活動開始不久,湖北日報主要領導帶隊,一行幾十人就是到這個村召開座談會,并參加修塘勞動的。村支書陳國安快人快語,一邊帶路,一邊介紹情況。
在13組梵正明家,其貧困現狀令人震撼。梵與妻子住在村民捐建的靠在路邊的兩間簡易房中,農具、柴火都堆在外屋,一張簡易木床和鍋碗瓢盆散亂地鋪滿里間,全部家當加起來值不了幾百元錢。我們先是送了500元錢,但走出不遠,大家心里總覺得堵得慌,一起又返回去,送了一套被褥。這套被褥可能是他們家最好的生活用品了。
17組王燈堂家則是另外一種情況。王自己是殘疾,老伴、兒子都去世了,兒媳改嫁,3歲孫子與老人相依為命。老小兩人基本靠低保生活。離開時,老人不停作揖,連連感謝政府。
瓜圻的幾個村我們來過多次了,但在村里穿行中,我們突然覺得和前些日子大不相同,悟了好一陣子,才發現原來村里人多了起來,而且多是年輕人。原來,春節將近,外出打工的人已經陸續返鄉。這些年輕人在村前村后嬉戲打鬧,憑添了許多生氣,我們的心情也馬上變得輕松愉快。陳書記說,他們村是個窮村,低保戶就有177戶。村里沒有像樣的集體經濟和賺錢項目。困難戶大多是老弱病殘家庭,如果家中有人在外打工,家里的的日子就會好很多。
最后,我們來到何橋村。何橋村是我們工作隊“下榻”的地方,村委會的幾間辦公室騰出來讓我們住宿和辦公。村支部書記老吳年屆60,已連任幾屆書記,村里情況爛熟。老吳憨厚中透著機警,工作作風扎實。修整塘堰他啟動的慢,叫苦叫難也多,但任務一旦確定,他立刻行動,也后來居上。當時我們去10組現場看塘,10組提出他們最急迫的是要修泵站,老吳極力支持,還給我們工作組打了報告。我們贊成他們實事求是的想法,并調整資金給予幫助。 12組的蔡正國家禍不單行,家里幾個人患有精神病,唯有他好一些,是家里的頂梁柱,但遭遇嚴重車禍,長期臥床。我們到他家時,他臥在里屋床上。我們將500元錢遞給他,他執意要下床,被我們攔住。吳書記說,這500塊錢,可以管他們家半年生活。 我們來到1組范米蘭家慰問。范夫妻二人均為智障,這我們倒是不大奇怪,因為健康人與智障人結婚畢竟是少數。但一家三五口人都是智障,肯定是遺傳造成的。遺傳性疾病,這在城里大多就不再生育了,但農村似乎很難控制。這是我們在農村走訪時經常碰到一家一家都是智障人的重要原因。范夫妻二人的病不是很嚴重,生活自理沒有問題。我們說了一些寬松的話,他們臉上露出一絲笑容。
離開最后一家困難戶,天已經大黑,絲絲細雨在天空飄灑。一天跑下來八九個小時,我們身體已疲憊不堪,但心情更沉重。據統計,我們走訪的4個村的低保戶數,占整個戶數的五分之一還要多一點。 近些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國家的惠農政策日漸豐厚,社會保障日益完善,農民的生活已經得到很大改善,但還有相當數量的農民沒有脫貧。我們深深感到,要解決農民的貧困,主要要靠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
困難戶民情日記二
這幾天,對村里部分貧困人群進行了走訪。通過走訪,看到農村貧困人口生活之窘迫,日子之艱難,用觸目驚心不為過。反思其貧困原因,有的是受災致貧,有的是因病致貧,還有意外致貧等諸多因素。雖然貧困人口不能完全代表農村的現狀,但他們是農村的一個部分,是最需要黨和政府關懷的群體,同時也是應該我們花更多力氣去思考如何改變他們的群體。
xxx一家 xxx一家原五口人,自己及愛人均年過四十,三位小孩尚未成年,其中愛人與長女智障,次女現八歲上小學,兒子四歲。故譚家生計全落在xxx一人肩上,而xxx數年前勞動時摔跤致使右腿骨折,因無錢上醫院,在床上躺了數月自愈,但骨頭生長錯位,已部分喪失勞動力。20xx年4月份,xxx的愛人因病逝世,加劇了其勞動負擔,雖家有二畝土地,但維持生計亦比較艱辛。
xxx目前享受農村低保政策,農忙時村干部也時常幫助,屬于開發難度較大的貧困戶。
這些貧困人群,只是廣大落后山區當中的一個縮影,不管是意外致貧、因病致貧、意外災害致貧、學生供養致貧,還是其它原因的貧因,我看到的是各有不同的心聲。對于無勞動力、有心無力改變現狀的.貧困者,除了最低生活保障,他們希望更多的社會福利機構、社會保障機制能夠把觸角觸及到這些角落;對于有一定勞動力的貧困者,他們更多是希望有政策的支持,或者在政策的執行過程中更有效率、政府言而有信。
困難戶民情日記三
群眾利益無小事,通過在姚山村的走訪,我越發感覺到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18日下午,在姚山村走訪途中,我發現在姚山村陳圩組龍王街路南一棵樹上,掛著四塊電表,位置較低,小孩很容易摸到,是個安全隱患。據村干部和群眾反映,由于群眾房屋拆遷,原先掛在墻上的一些電表無處可掛,只好掛在樹上,雖多次與供電部門聯系,但都沒有結果。對此,村干部和附近群眾十分擔心,遇到陰雨天,就更為擔憂。聽后,我當場安排工作人員給縣供電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打了電話,要求他們派人到現場察看,迅速進行整改?h鄉供電部門立即組織人員趕赴現場,并著手施工。在姚山小學校園內,有一個50米長、20米寬、2米深的水塘,塘內有不少水,雖然周圍用尼龍網圍著,但對學生來說,還是個安全隱患。學校教師和群眾反映,曾經有名小學生掉進水塘,由于施救及時,沒有發生嚴重后果,但水塘未平,始終是教師和學生家長的一個心病。填平這個水塘需要一萬多元,村及學校經費很緊張,沒有多余經費用在填平水塘上。聽后,我安排身旁的鎮黨委書記,要求鎮政府出資填平水塘,鎮黨委書記當即表態三天內完成任務。
這兩件事,對于有些干部和部門來看,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其解決的卻是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實在在的困難,涉及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若是對“民有所呼”心不在焉,就會把小問題拖成大問題。只要我們各級干部始終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切實把群眾的小事當作干部的大事,做到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就會積小勝為大勝,不斷匯聚加速宿州崛起的強大力量。
群眾心里有桿秤
按照走訪計劃,18日下午,我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分別走訪慰問了困難戶和五保戶。
走訪慰問的第一戶是特困戶王新章,今年73歲,老伴已去世,目前全家五口人,兒子、兒媳、孫子、孫女都外出打工,一人獨自生活,患腦血栓病近四年,腿部有殘疾,行動不便,個人有3.9畝地,由女兒幫著種,包括土地收入和殘疾人、低保戶享受的`保障金,全年收入2000元左右。在全面了解老人的基本情況后,我拉著老人的手,問還有什么困難需要解決時,老人連聲說:“沒有沒有,政府很關心我們,不能再給政府添麻煩了!碑斘医o老人送上慰問金時,老人激動得說不出話來,長滿老繭的雙手緊握我的手不放松。離別時,跛著腳執意將我送到門口。
來到五保老人溫傳祥家時,老人正在準備吃晚飯。通過交談,得知老人今年74歲,1970年4月從蚌埠下放到姚山村,現有5畝地,包給別人種,自己平時主要以撿破爛為主,全年收入2400元左右。當我問到老人過得好不好時,他十分激動地說:“比過去幸福多了,逢年過節,上級政府都來看俺,給俺送被送糧送錢,共產黨的政策太好了,如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俺今天”。站在一旁的我感覺得出,老人的話發自內心,讓我很受感動。臨別時,我給老人送上慰問金,老人連聲說謝謝,并目送我們很遠。
近年來,雖然農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依然還有部分群眾因孤、病、殘原因導致生活困難,說明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需要群眾理解。然而通過與群眾的座談交流,特別是通過與王新章、溫傳祥兩位老人的交談,我感到他們對黨和政府的衷心擁護,感謝現在黨的好政策,大多數人是通情達理的、是很容易知足的,只是因為客觀原因導致他們暫時的生活困難,不愿黨和政府。這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心中有百姓,百姓有桿秤,只要我們心里裝著群眾,群眾心里也會裝著我們。作為一名黨員、一名領導干部,我們一定要堅決執行上級黨委決策,把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帶到基層,送進百姓家中,讓廣大群眾明白黨的政策,感受黨的溫暖,特別要實實在在地幫助弱勢群體解決實際問題,讓他們早日走出困境,過上幸福生活。
群眾的期盼就是干部的職責
當前,群眾盼什么?希望黨委政府做什么?帶著這個問題,我深入走訪了姚山村部分群眾,并與他們進行了座談交流。
村民陳其坤是一位種植食用菌戶,談起種植食用菌,他說得頭頭是道:“種植食用菌對俺村來說,原料較為充足,但目前沒有形成規模,銷售渠道較窄,整體效益不夠好。一是機械化程度不高,仍以手工為主;二是農戶缺資金、缺技術;三是農村信息來源不夠,希望政府能夠在信息、資金、銷售門路等方面提供幫助,技術上給予指導!
村民陳學勤是一位老支書,很有思想、很有頭腦。老陳認為,當前農村一家一戶一小塊田地,已不適應大型機械耕作,由于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種地的都是老人,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做到科學種植管理,致使糧食產量不高。希望黨委、政府采取針對性措施,加快推進土地流轉,讓愿意土地流轉的進行流轉,讓愿意連片耕種的進行統一耕種。他的這種想法和村兩委的做法不謀而合。今年年初,姚山村
【困難戶民情日記】相關文章:
困難戶的民情日記07-02
民情日記:慰問困難戶06-30
民情日記范文困難戶07-04
慰問困難戶民情日記07-05
民情日記走訪困難戶07-05
走訪困難戶民情日記匯編08-28
走訪困難戶民情日記(選編)08-26
村官民情日記走訪困難戶06-27
走訪困難戶民情日記選登06-30
走訪困難戶民情日記選編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