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美教師陳予恕的先進事跡
第32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尋找最美教師的頒獎典禮”也將進行,天津大學陳予恕院士獲得“最美教師”榮譽稱號。下面是由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2016最美教師陳予恕的先進事跡,希望能夠幫到您!
今天是我國第32個教師節,今年教師節的主題是:甘守三尺講臺,爭做“四有”老師。今晚,央視“尋找最美教師”頒獎典禮將如期與觀眾見面。天津大學陳予恕院士獲得“最美教師”榮譽稱號。
頒獎典禮將于9月10日20:05在CCTV-1播出。
“60年的工作和學習,雖然說起來,我也夠努力,但是總感覺到自己取得的進展和成就不夠讓人滿意。如果說做了一點成績的話,應該歸功于國家的培養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我始終是懷著感恩的心情來學習和工作的。現在,適逢學科發展的大好時機,我本人將繼續努力,一直到我生命最后一刻。”
——陳予恕 2016年3月
陳予恕,著名工程非線性振動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應用科學院外籍院士,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盡管已經85歲高齡,但科研和教學仍然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件事,他說:“我本人將繼續努力,一直到我生命最后一刻。”
先生所想是國家和民族之興旺
“我家里窮,是國家、黨的培養,才有了我的今天。我有報恩的思想,我總是覺得自己對這個國家,對這個黨,做的事情太少,太少了。”
青少年時期經歷過日軍侵華,求學之路動蕩,甚至一度輟學的陳予恕深知,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他的今天。他在面臨人生選擇之時所想的也是黨和國家最迫切的需要。而這也深深地影響影響到他的學生們。
“先生貫穿始終的一個科研風格就是緊盯國家重大需求,理論聯系實際。他用科學的理論來解決實際工程應用中的技術難題,這影響了我的一生。包括我在內,他的絕大多數弟子都延續和堅持了他這種風格。”如今已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73”首席科學家的楊紹普從1983年開始在天津大學師從陳予恕讀研究生,在他看來,無論是學生弟子還是在先生身邊工作過的年輕人,都潛移默化地受到先生這種風格的影響。
陳予恕科研風格的形成,緣自他對黨和國家的感恩。無論是個人選擇還是科研選擇,他首先考慮的都是國家需求,是能為國家解決什么實際問題。
高考時,恰逢新中國剛剛建立,感受到新中國一窮二白很落后,一定要通過實現國家的工業化,陳予恕在專業選擇時很自然就選擇了機械。
1958年他赴蘇公費留學,獲得副博士學位學成歸國,并決定將非線性振動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回憶當初自己的選擇,陳予恕坦言,“對非線性的研究是國家的需要。工程生產應用中的許多問題用線性理論已無法解決,必須從非線性理論中去尋找新的解決方式”。
20世紀70年代后期,他主持了機械工業部和煤炭工業部大型共振篩壽命問題的重大攻關項目,經過將近3年的不懈努力研究,完善了非線性共振篩的設計,并解決了原來的壽命不過關的問題。
年過五十,他又開始學習當時非線性動力學的新興理論“分岔和奇異性理論”,并提出了“C-L方法”解決了國際非線性振動界長期存在的難題。理論的突破,如同混沌理論中的蝴蝶效應一樣,推動了國內的學科交叉,帶來了后面幾十年的學科輝煌,也在實踐應用上實現了更大的突破。1995-2001年,他主持了我國一般力學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大型旋轉機械非線性動力學問題”,解決了7省市23臺汽輪發電機組的疑難振動故障和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取得了4億多元直接經濟效益和顯著的社會效益。
2005年,陳予恕因為卓越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工程實踐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旁人看來,已經達到學術頂峰、功成名就的陳予恕可以歇歇了。但事實上,陳予恕在當了院士以后,唯一的想法卻是“多做些事情”,“看看誰對國家貢獻大”——他反而更加努力了。
“我現在科研甚至比以前還要用心許多。”近十年來,陳予恕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將科研重點轉移到航空發動機的動力學的研究上。因為在他看來,航空發動機的研究是目前國家重大的戰略需求,他必須要做點什么。
先生所想均是“國家”需求,弟子們自然將這種心懷國家的情懷繼承了下來。如今,陳予恕培養出來的學生弟子100余人,活躍在大型機械、高鐵動車、航空航天等領域,許多已成長為國家“杰青”,首席科學家,學術帶頭人。
先生所為是后學者的榜樣和標桿
只有把自己的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嘔心瀝血地教育,才會讓他們更加成才。小樹不修不直,人不嚴格就會越來越懶散。
當選院士后,讓陳予恕比科研更用心的,是人才培養。作為天津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雙聘院士,他為兩校在非線性動力學研究領域都培養出了一個生機勃勃的人才梯隊,而且仍然在親自指導學生,已是80多歲的他甚至有時候還在為學生的工作做得不夠理想自責,仿佛自己沒有盡到責任似的。
但事實上,他的學生們從他身上學到的,遠不止知識和做學問的方法,更多的是為人為學的態度和品格。
陳予恕的同事和學生在談到他時,幾乎都會不約而同提到這樣幾件事:他堅持每天跑步鍛煉身體,幾十年風雨無阻;他的朋友很多,有許多是企業里的工程師;他的視角永遠是前瞻性的,目光始終瞄準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他每天都去辦公室,在他名下的學生,他都親自指導;他從不吝嗇對學生贊賞的目光和鼓勵的話語,對于有潛質的學生甚至愿意從本科生帶起。
回想先生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學生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他嚴謹的科學態度、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對學生嚴格的要求。正如陳予恕自己所說:“搞學問含糊不得,含糊對國家對個人都沒有好處。”
陳予恕上課一直使用板書,長長的公式一寫一黑板。公式多了,難免會寫錯。但陳老師一旦發現,會立即糾正。
在陳予恕的眾多學生中,張延安是特殊的一個。退休前是哈爾濱汽輪機廠主任高級工程師的張延安,如今仍活躍在國內外大型汽輪機維修現場,是行業內有名的技術大牛。40年前,當時還是企業動平衡車間工人的他參加了天津大學組織的一個短期培訓班,培訓班的組織者和主講就是陳予恕。張延安還清晰地記得,有一次陳老師講課解一個方程,寫錯了,第二回上課他先說上次自己有個解方程的錯誤。“但其實我們都沒發現,我認為這就是實事求是。”
盡管看起來非常和藹可親,但他的學生們心中都有一個極為嚴肅的先生模樣。因為他用自己教學和科研上同樣嚴謹和嚴苛的標準對待自己的學生。學生交上去的論文,他都認真閱讀,逐字逐句地修改,甚至標點符號、英文注解中的細微錯誤,都逃不過他的“法眼”。張偉回憶說,因為工作完成不及時,自己在上學時沒少挨先生批評。不過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當時不是這么嚴格要求的話,我可能也達不到目前的學術地位。”
60年來,陳予恕所指導的研究生全部是自己帶,從不委托助手或博士生帶。他挑選學生有兩個要求,一是對學科要有真正的興趣,再一個就是學生必須肯學。“我有個學生畢業去應聘。他的簡歷上寫著導師陳予恕,沒有別的導師的名字,當時招聘單位都覺得不可思議,‘盤問’了他好幾遍。”談到高齡仍親自指導學生這件事,陳予恕笑著講了這樣一個“段子”。
先生所念是人才培養與創新未來
作為教育和科技工作者,“我們的任務”是如何能培養出科技創新能力更強的人才以及探索機械動力學學科的未來發展方向。
陳予恕對待青年學生有四字箴言:“實、足、圓、滿”。他是這樣解釋這四個字的:實,就是踏踏實實去學;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要去實踐,要走好自己的路,不管遇到什么樣的事情都要堅持走下去;圓,人都不是很完美的,但我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到圓滿,同時也要以平和的心態看待任何人和事;滿,其實是不滿足,不滿足現在的學術知識理念,要創新,要領會國家需要怎樣的人才,更努力去為國家做出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陳予恕的一生即是不斷創新,永葆青春的典范。楊紹普至今還記得上學時的一件事:當時非線性系統的分岔理論是非常前沿的一個研究,陳老師很敏銳地覺察到這一點,并把分岔理論引入到了非線性振動學科中。當時陳老師已經快60歲了,為了吃透這個在數學領域里都算難題的理論,他帶著學生前后用了一年的時間踏踏實實去研讀和學習,并據此開辟了力學研究的新方向。“當時學的`這些,我已經至少用了30年了!”在楊紹普看來,老師身上這種踏踏實實為人為學,“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創新的精神,對他來說是莫大的激勵。
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創新,作為老師,陳予恕格外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他四處邀請數學界的知名教授或院士來給學生們講學,一講就是十天半個月甚至更長,上午講課下午討論。此舉除了讓學生們擁有了科研相當的理論基礎外,還極大促進了學科的交叉融合。
陳予恕還定期為學校本科生、研究生講授創新課程。2005年,天津大學力學系為本科生開設了專業導論課程“力學與工程”,專業聘請大牌教授為本科生上課,陳予恕便是最初的授課教師之一。他多次受邀為天津大學機械學院博士生論壇和本科生夏令營作報告,傳授他的學術與教育思想。他也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創新論壇上最常見的主講人。
陳予恕還有個獨特的教育理念——他希望自己的學生去開辟新的天地,而不只是沿著他的“老路”走。
“我們畢業之后,在科研方向上他就不再干涉我們。而且在和我們學術交流時,他也從來不會擺譜。”張偉教授感慨,這是先生區別于很多人的做法,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舉措。于是他的學生們畢業后“被迫”去開辟自己新的研究領域,學生們因此快速成長,這個學科也因此快速繁榮。
“培養創新型人才,老師必須自身是創新型人才”。關于研究生課程設置,他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體系。在教授學生們基礎理論的同時,他會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匯到教學里去,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以啟發同學們的興趣。
在他從教60年的紀念研討會上,他還跟學生們分享了自己學習《中國制造2025》的體會,分享了自己在航空發動機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
為了鼓勵更多的優秀青年學子投身非線性振動與非線性動力學學科研究中來,2011年3月,80歲高齡的陳予恕院士個人出資40萬元,學生、同行和同事捐資40萬元,設立了“陳予恕獎學金”,這是國內動力學與控制學科設立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學科獎學金。5年來,共有46名優秀研究生和直博的本科生獲得了“陳予恕獎學金”。該獎學金的設立,極大鼓舞了青年學子投身學術研究的熱情。
事實上,他的“學生”并不局限在校園里。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后,他更努力地將非線性振動更多地應用于工程實際,先后在三家企業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到企業去和一線的技術工人講學。2016年4月,他利用一周時間,為5713廠的數百名技術人員講授了振動理論和實驗。
矢志不渝、桑榆未晚,85歲高齡的陳院士,仍然堅持在科研、教學與社會活動的第一線,目前仍親自指導著十幾個博士和碩士生。2015年,他組織參與了航空發動機安全運行基礎的973項目;2016年,陳院士牽頭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他正在踐行著對自己的期望:努力到生命最后一刻。
相關文章推薦:
7.最美教師事跡材料
【2016最美教師陳予恕的先進事跡】相關文章:
最美教師先進事跡材料5篇02-15
最美鄉村教師任國運先進事跡材料12-28
最美村官先進事跡材料12-17
幼兒園最美教師先進事跡材料(通用5篇)12-27
2016泰戈爾最美語錄10-26
最美家庭先進事跡材料2篇12-26
關于最美村官先進事跡材料范文11-29
評選最美教師活動總結02-24
推薦最美家庭先進事跡材料范文(通用5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