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時間:2023-11-14 09:09:10 玉華 事跡材料 我要投稿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精選37篇)

          時代楷模是在某個特定的社會歷史時期內,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巨大而深遠影響的、值得人們學習、值得人們尊敬、值得人們傳頌的人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時代楷模個人事跡,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精選37篇)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1

          張桂梅,女,滿族,1957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云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曾榮獲“時代楷!薄叭珖鴥炐愎伯a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標兵”“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脫貧攻堅楷!薄案袆又袊2020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

          張桂梅同志堅守教育報國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扎根貧困地區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傾力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讓1600余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托舉起當地群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希望。

          張桂梅同志堅守初心、對黨忠誠,響應黨的號召,毅然到云南支援邊疆建設,跨越千里、輾轉多地,無怨無悔。她創辦免費女子高中,幫助數千名山區女孩改變命運,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她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融入辦學體系,用紅色教育為師生鑄魂塑形。2000年,她在領取勞模獎金后,把全部獎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黨費。她把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滲透在血脈里,在她身上充分體現著一名共產黨員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質和至誠至深的家國情懷。

          張桂梅同志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為了不讓一名女孩因貧困失學,堅持家訪11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戶,行程十余萬公里。她長期拖著病體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換來女子高中學生學習的好成績。她不遺余力踐行著“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用實際行動鋪就貧困學子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圓夢之路。多年來她一直住在學生宿舍,和孩子們吃住在一起,陪伴學生學習生活。她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貧困地區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人民教師潛心育人的敬業精神和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

          張桂梅同志執著奮斗、無私奉獻,心懷大我,對自己近乎苛刻的.節儉,卻把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款100多萬元全部投入到貧困山區教育中。長期義務兼任華坪福利院院長,多方奔走籌集善款,20年來含辛茹苦養育136名孤兒,被孩子們親切稱呼為“媽媽”。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貧困山區的教育和福利事業,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人民教師以德施教的仁愛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師者大愛。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2

          一心為民,把扶貧路當“長征路”

          黃文秀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后回鄉工作,2018年擔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百坭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的家庭并不富裕,父親身患重病,重重壓力之下,黃文秀總是樂觀開朗、積極向上。

          她剛上任時,發現現實情況比想象的更復雜: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3戶474人,貧困發生率22%,是深度貧困村。百坭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居住分散在幾個不同的山頭,對于她這個不熟悉地形的“新手”來說,要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全村貧困戶的詳細情況,是非常困難的。但她沒有失去信心,仍然堅持深入的開展群眾工作,常常脫下外套幫貧困戶家掃院子;貧困戶不讓她進家門她就去兩次、三次;貧困戶不在家,她就去田里,邊幫他們干農活邊聊天。時間久了村民們見得她多了,開始慢慢地接受她。經過兩個月的摸底,她基本掌握了全村概況,百坭村共有472戶206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95戶883人,2017年未脫貧為154戶691人,因學致貧和因殘、因病致貧占比最高。駐村一年,她把全村所有的貧困戶訪了一遍又一遍,在“扶貧心得”中她寫道:“在我駐村滿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車儀表盤的里程數正好增加了兩萬五千公里,我簡單地發了一個朋友圈:‘我心中的長征,駐村一周年愉快’!

          傾力扶貧,全村103戶貧困戶大部分脫貧

          黃文秀深知群眾要脫貧,增收是硬道理,村經濟發展了,人民群眾的收入提高了,駐村扶貧的作用才能充分體現出來。到村里開展工作后,她帶領村“兩委”一班人通過外出考察學習、請技術專家到現場指導、挨家挨戶宣傳發動、黨員帶頭示范種植等方式,帶動了村集體經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僅僅一年時間,全村種植杉木從原來的8000余畝發展到20000余畝,砂糖橘從1000余畝發展到2000余畝,八角從600余畝發展到1800余畝,另外種植優質枇杷500余畝。種植產業已經成為百坭村的支柱產業和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來源。僅2018年,就通過建立電商服務站,幫助全村群眾銷售砂糖橘4萬多斤,銷售額達22萬元左右,為30多戶貧困戶創收,每戶增收2500元左右。2018年百坭村103戶貧困戶順利脫貧88戶,貧困發生率從她上任時的22.88%降至2.71%。

          2018年,黃文秀帶領全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脫貧18戶56人,教育脫貧28戶152人,發展生產脫貧42戶209人,共計88戶417人,貧困發生率從22.88%降至2.71%;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6.38萬元,實現翻倍增收。她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注重鄉風文明建設,成立“鄉村振興、青年作為”小志愿者服務隊,開展村規民約吟誦比賽和文明家庭評選活動。百坭村獲得百色市2018年度“鄉村文明”紅旗村榮譽稱號。

          言傳身教,黨員示范作用處處顯現

          黃文秀認識到,作為第一書記,要注重加強黨支部自身的戰斗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努力在扶貧攻堅中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為此,黃文秀以樂業縣開展的村干部職業化管理工作為契機,大抓基層黨組織建設。她從走訪中了解到,群眾原來不積極配合村里面工作,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村“兩委”干部為群眾辦事不夠主動,有時群眾辦事找不見人,意見比較大。于是,黃文秀從抓實抓嚴村干部的坐班值班制度開始,通過身先士卒率先執行,白天落實專人負責在村里接待群眾,晚上與村干部一起開展遍訪貧困戶工作,深入群眾家中征求意見、宣傳各種政策等,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擔任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后,她把村黨支部黨內政治生活規范起來。她走訪了百坭村的38名黨員,充分征求黨員對全村發展的意見建議,并將他們劃分為3個黨小組,方便黨員參與各類活動,并經常列席指導各小組的活動。同時,她積極將“三會一課”等黨內組織生活融入到扶貧工作中,扎實推進黨建促脫貧工作,黨內政治生活得到進一步規范。她還組織村規民約吟誦比賽,開展全村道德模范人物評選和文明家庭評選活動,使百坭村2018年8月份獲得百色市“鄉風文明”紅旗村稱號。

          勤儉節約,把群眾的家當做自己的家

          黃文秀同志生活上十分簡樸,不講究吃穿,為人隨和,平易近人,在百坭村擔任第一書記一年多,大家對她的印象大都是生活簡樸,樂觀開朗。她自己生活很簡樸,卻對村里的貧困戶非常大方,每當貧困戶有困難需要她在經濟上援助時,她都慷慨相助,還經常自掏腰包慰問村里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對她們噓寒問暖。她還幫助考上大學的貧困生爭取各項補助,讓村里苦讀多年的寒門學子獲得上大學的機會。當噩耗傳來,很多被她生前照顧過的鄉親們淚如雨下、泣不成聲,說永遠失去了一位好女兒,一位好姐妹,一位真正把他們當親人的外鄉人。

          舍身忘我,用生命詮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2018年3月駐村工作后,她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經常加班加點,“5+2”、白加黑,從不因為節假日或周末而放松工作要求,一年到頭都是埋頭苦干,把工作高質量的完成好。為了讓百坭村早日脫貧,她舍小家為大家,家人患重病住院動手術,她沒能時時在身邊照顧,村里大小事務卻總能找到她堅毅的身影。她沒能把自己的.家人照顧好,卻把村里的貧困群眾照顧的非常周到。2019年6月中旬,持續多天的暴雨沖毀了百坭村部分灌溉渠,村民培育好的水稻秧苗遲遲無法移種進稻田里,黃文秀內心十分焦急。6月14日是周五,黃文秀和其他村干部分頭勘查后,確定了被沖毀水渠的損毀情況以及維修所需費用。大家商量決定在下周一樂業縣扶貧工作會議上向領導詳細匯報,以盡早幫村民解決灌溉渠修復問題。6月16日為了保護村里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早點回村部署抗洪,她顧不得和自己身患重病的父親過好父親節,連夜趕回百坭村,晚上11點,暴雨越下越大,通往樂業縣的山路被突發的山洪淹沒。在黃文秀拍攝的視頻中,前方的路面已深陷積水之中,黃文秀在車中進退兩難。但她選擇了繼續前行,因為此時的百坭村也正暴雨肆虐,前方還有等待她的村民們。在途經凌云縣時遭遇山洪失聯,18日搜救人員在下游河道發現幾具遺體,經指紋比對,黃文秀被確認不幸犧牲。

          黃文秀同志堅守初心、對黨忠誠,心系群眾、擔當實干,品德高尚、克己奉公,知重負重、堅韌不拔,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價值追求和使命擔當,黃文秀去世后,有干部到黃文秀家中慰問,黃忠杰謝絕了慰問金。他說:“我們不能給黨和國家添麻煩。這些錢,村里的扶貧工作用得上!彼說自己一定會堅強,“我現在每天都努力吃東西。雖然很難吃下去,為了讓文秀放心,我也要拼命吞下去......”黃文秀同志的父親說:“我為有這樣的女兒感到欣慰,她為黨的工作而犧牲,是黨培養了她,她為黨的事業作出貢獻,我為她驕傲!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3

          邱軍,生前系甘肅省華池縣副縣長(掛職)。2018年12月,他主動請纓,從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到條件艱苦的革命老區掛職,千方百計引進扶貧項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華池縣整體脫貧,受到當地干部群眾廣泛贊譽。2021年1月8日,邱軍同志不幸病逝在工作崗位上,年僅39歲。8月31日,中宣部追授邱軍“時代楷!狈Q號。邱軍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后,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鼻褴娡驹诿撠毠赃M入攻堅拔寨的關鍵時刻,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主動請纓,從美麗富饒的安徽來到山大溝深的華池,堅守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肩負著扶貧的使命和擔當。他堅信“貧窮不應該是革命老區的代名詞。一定要為華池做點什么”,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動,詮釋著“面向群眾、堅守信念、顧全大局、求實開拓”的“南梁精神”,為新時代“南梁精神”的傳承和發揚作出了最好的注解,也為青年一代踐行“南梁精神”作出了最好的示范。

          面向群眾、忠誠為民。他堅持“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走遍了全縣15個鄉鎮、走訪了200多戶貧困戶,掌握了一手資料。每天奔波在大山深處,穿梭在群眾身邊,看住房、看飲水、看產業發展,問醫療、問教育、問群眾收入,思考群眾的困難,琢磨著發展的方向,對扶貧事業無限熱愛,對老區群眾充滿感情,時刻踐行共產黨員的崇高使命。

          堅守信念、百折不撓。“我來自農村,所以要倍加珍惜這樣一次回饋土地和鄉親們的機會!北尘x鄉,克服飲食氣候的`不適應,心存感恩,任勞任怨;幾番走訪,數次調研,面對質疑,不被理解,依舊埋頭苦干;堅持興教扶智,斬斷窮根,為貧困學子開展助學活動。他用最質樸、最深沉的行動讓青春在革命老區里綻放,讓激情在脫貧攻堅中迸發,讓熱血在噓寒問暖中流淌,詮釋了共產黨員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

          立黨為公、顧全大局。在脫貧攻堅進入攻堅拔寨的關鍵時刻,邱軍主動請纓,牢記宗旨,以身作則,擔任了城壕等鄉鎮的包片領導和城壕鎮包鄉領導,寒來暑往,來日方長,義無反顧地去啃最難啃的“硬骨頭”,為群眾排憂解難,經受住種種嚴峻考驗。他用一心為黨、盡職盡責,無私奉獻的精神,凝聚起強大的向心力和戰斗力。

          求實開拓、敢為人先。他因地制宜,銳意創新,確定了“企帶戶養”的產業發展模式,構建了企業與農戶共同的利益連接機制,讓“牛產業”成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發動機”;實地調研,倡導沙棘產業生態扶貧,帶來生態改善和經濟發展的雙重效益。開展群眾技能培訓,邀請專家現場指導,打造電商平臺,加快土特產發展的步伐!靶募な,來說唱,脫貧攻堅暖慶陽。放眼望,干群忙,革命老區迎曙光……”點點滴滴的收獲中,都有他求實創新的身影。

          黨的事業百煉成鋼。征途漫漫,唯有奮斗。新時代賦予新任務,新征程要有新作為。我們要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在邱軍同志先進事跡的感召下,在“南梁精神”的激勵下,不斷跨越前進道路上的曲折坎坷,戰勝艱難困苦,不負韶華,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當好新時代的“答卷人”,用實際行動踐行“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4

          張連印從軍報國40載,解甲不懈志。退休后,他深念組織培養之恩,心懷鄉親養育之情,抱定治理風沙、植樹造林、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舍棄舒適的城市生活,毅然扎根在風沙漫天的毛烏素沙漠邊緣植樹造林18年,將昔日連綿的荒山禿嶺變為綠水青山,是新時代領導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一個生動縮影。

          張連印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榜樣。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作為一個56年黨齡的老黨員,張連印對黨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后參軍入伍保家衛國,是黨把他培養成一名軍隊高級領導干部。退休后回到故鄉,他把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轉化成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最全面的一干就是18年,詮釋了共產黨人愛黨為黨、服務人民的政治品格。

          張連印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標桿。軍人的血性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軍人的本職是履行使命、擔當盡責。張連印以軍人特有的`勇氣和毅力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為人生信條,始終堅守在防風治沙最前線。即便身患癌癥直至癌細胞轉移擴散,他依然斗志不減,手術不到一個月就重返荒山繼續植樹。他用生命書寫了革命軍人不負韶華、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張連印是新時代領導干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退休后,他本可以在大城市里安享晚年,卻選擇在家鄉改善生態環境,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帶領鄉親植樹造林。為了種樹,他動員家人解囊拼湊啟動資金,堅持不要林權、不要地權,承諾30年后無償交還集體。他的無私奉獻生動詮釋了領導干部堅守初心本色、不懈奮斗奉獻的境界情懷。

          學習張連印同志的先進事跡,廣大黨員要永葆赤子之心,汲取前行力量,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責任扛在肩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中奮楫揚帆。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5

          陳俊武,男,漢族,中共黨員,1927年3月生,福建福州人,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石化集團科技委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煉油工程技術專家,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煤化工技術專家。

          先后指導設計了我國第一套年產60萬噸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第一套年產120萬噸催化裂化裝置,及時解決催化劑損耗大的技術難題,開創國內首次大型流態化工業測試技術。

          主持設計的項目多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全國優秀設計金獎,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時代楷模”等榮譽稱號。

          陳俊武的學生時代在北大度過,就讀于北京大學工學院應用化學系的他,把興趣投向化學工程。除了指定教科書,他還自學了許多化工專著。陳俊武與石油結緣于一次參觀。當時讀大二的他,看到了日本人留下的一家頁巖油煉廠。侵略者憑借先進技術在戰爭中屢占上風。這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也埋下了石油報國的決心。

          1948年,陳俊武從北京大學化工系畢業。拿著滾燙的北大畢業證書,這位高材生的選擇,卻讓周圍的親朋好友“大跌眼鏡”。

          1949年,在那個舉國歡騰的十月,時年22歲的陳俊武背起行囊,歷時兩個月、輾轉8000多公里,從福州老家來到條件十分艱苦的遼寧撫順,成為了人造石油廠里的一名技術員。他心無旁騖,一心投入工作。

          那時候,新中國的石油工業、煉化產業幾乎一片空白。頭十年,陳俊武的每次技術創新看似微小,但積跬步以至千里。中國石化工業的歷史性變革正在悄然發生。對于陳俊武而言,他人生的第一個重大選擇,已與新中國的命運緊密相連。

          上世紀60年代初期,大慶油田投入開發,我國石油工業由人造石油轉向天然石油?蛇@一步,走得卻是舉步維艱。

          大慶石油成分復雜、厚重粘稠,讓汽油、柴油產率難以提升,蘇聯專家的臨時撤退讓研究陷入困境。而擺在陳俊武和同事面前的困難,才顯露冰山一角

          面對國內天然石油加工與提煉技術的空白,對于這樣一個從未涉及過的煉油領域,陳俊武近乎瘋狂地攻關新技術。他干脆住在撫順工廠里,兩三個禮拜不回家是家常便飯。為了讓新技術盡快投產,他帶領技術人員經歷了1460個日夜的奮戰,前后修改了1000多張圖紙。

          1965年5月5日,這是一個載入新中國歷史的日子。由中國自主開發、自行設計、自行施工安裝的流化催化裂化裝置一次投產成功,助力中國煉油技術跨越20年,大幅接近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基本結束了我國依靠進口汽油和柴油的被動局面,被稱為中國煉油工業的第一朵“金花”。許多人知道了陳俊武的名字,稱他為中國催化裂化工程技術的奠基人。

          1969年底,中國開始三線建設,石油工業部由撫順設計院搬遷到豫西山區。面對突如其來的運動,陳俊武帶著那些珍貴的研究資料,落腳到一個條件簡陋的山溝里。

          在難以想象的艱苦科研環境中,陳俊武未曾抱怨,繼續抓緊研究工作,不讓中國落后一分。

          1978年,終于迎來“科學的春天”,陳俊武受邀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心中的熱情被層層點燃,全身心投入到新技術的研發中。

          1982年,“同軸式催化裂化裝置“順利建成投產,一舉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當年就回收4000多萬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面對極其復雜的研制和試驗過程,陳俊武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陳俊武曾說,搞科研的工作人員,需要什么就學什么。要想研究天然石油的深度煉制,需要查閱大量的外文資料,第一個需要攻克的難關就是語言。為此,陳俊武自學了英語、俄語、德語、日語、西班牙語等。為了順利考察國外先進技術,他只用了三個月就能閱讀西班牙語材料,是名副其實的“學霸”。

          煉油催化裂化技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無數個挑燈夜讀,無數個夙夜不懈,一沓沓設計圖、一疊疊數據,都不動聲色地顯示著,陳俊武與他的團隊所付出的艱辛

          1990年,陳俊武退休了,但他一刻也未曾離開能源領域,著書、立說、育人,一樣不落。

          2015年,他的著作《催化裂化工藝與工程》第三版發行,252萬字、1606頁,凝聚著他一生的心血,在理論研究與生產實踐中搭起橋梁。

          他的學生,有數不清的行業精英。在陳俊武主辦的高研班中,他為每位同學特別定制了300余頁的作業。這里面涵蓋了數不清的表格與數據,每項他都得逐一計算,工作量是學生的數倍。

          陳俊武說,不能允許自己培養一個半成品交給國家和社會。今天,由這些學員負責的項目已經超過80個,每年創收超60億元。

          2000年前后的十余年間,邁入古稀之年的陳俊武仍然心系國家能源安全,殫精竭慮地研究國家石油替代戰略,下決心解決中國石油依賴進口這一“卡脖子”問題。

          2010年8月8日,甲醛制烯烴裝置一次性投產成功,成為連接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橋梁。這項完全由中國自主研發的產品,讓中國的技術水平屹立世界潮頭。陳俊武作為試驗裝置的技術指導和工程設計牽頭人,為筑牢國家能源安全基石,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從22歲投入石油工業,到92歲步入耄耋之年,陳俊武一直奮斗在工作崗位上為國探路,斗志從未消減。

          這70年,他與共和國共同成長,見證了石油事業的高潮與低谷,親歷了中國70載的發展與榮光。

          有人問,陳俊武這么拼的原因是什么?他只回答了四個字——“國家需要”。

          “人生在世,不過七八十年,為了活得有意義,對社會的奉獻要大于索取,一生才燦爛輝煌。我們應該在這短暫的‘人間世’中,做個有意義的‘世間人’,才無愧對自己的一生!边@是陳俊武的自白。工齡70年,他始終不忘報國初心。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詮釋了何為真正的“時代楷!薄

          新中國成立70年,一位北大校友的工齡也達到了70年,他就是92歲高齡的陳俊武。他為新中國的石化工業奮斗了一生,至今仍在“打卡”上班。

          從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的飛機、坦克,到日常行駛在路上的汽車,在我國,70%的汽油和30%的柴油都是通過催化裂化技術加工而成。陳俊武正是這項關鍵技術的奠基人。

          近日,中宣部授予北大校友陳俊武“時代楷!狈Q號。不久前,20位北大校友獲“最美奮斗者”稱號,陳俊武也名列其中。《新聞聯播》多次為他點贊。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與共和國風雨兼程70年,他的生命底色上已深深鐫刻了新中國的時代縮影,我們一起走近他在石油化工領域的奮斗旅程。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6

          陳立群退而不休,拒絕百萬年薪,來到國家級貧困縣中學任校長。他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提升教學質量;設立陳立群獎教金,大力培養教師隊伍;自費資助貧困學生,用心哺育祖國未來。一片丹心走出教育扶貧路,用愛與責任呵護了貧困學子的求學夢。

          陳立群從教38年,擔任校長30多年,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高效的.管理理念。2016年退休后,他婉拒多家民辦中學的高薪聘請,毅然來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民族中學擔任校長,開出的唯一“條件”是分文不取。上任后,他制定了《臺江縣民族中學教師課堂常規》等16項管理制度,整頓校風教風,創新教學方法,短短兩個月內學校面貌就煥然一新,得到了顯著成效,2018年,全校901名學生參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從全州墊底沖到全州第一。

          陳立群十分關心貧困學生,在浙江工作時就曾資助宏志班學生,來到臺江又資助了多名貧困學生。他還多次去醫院接送、看望、陪伴生病的學生。

          陳立群說:“所有的幫扶總是暫時的,所有的支教總是要結束的,關鍵在于增強貧困地區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功能!彼c愛人商量決定,把他所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杭州市杰出人才獎的20多萬元錢拿出來,設立臺江縣民族中學陳立群獎教金,獎勵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能力的優秀教師,已發放3批次,共有27名教師受益。2018年,貴州省教育廳以陳立群之名成立全省名校長領航工作室。陳立群積極探索校長培養機制,義務作報告開講座60多場,培訓校長、教師超過萬人,為貧困地區培養了一支留得下、靠得住、教得好的師資隊伍。

          陳立群把臺江的孩子當作自家的孩子來對待,用心哺育臺江的未來。在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苗族孩子樹立高遠志向,立志學有所成后回來建設家鄉。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7

          張富清,男,漢族,1924年12月出生,陜西洋縣人,1948年3月在陜西瓦子街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194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1月轉業到來鳳縣,先后在縣糧食局、三胡區公所、卯洞公社、縣外貿局、縣建設銀行工作,1985年1月離休。

          張富清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戰斗中英勇善戰、舍生忘死,榮立西北野戰軍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和團一等功一次,被授予軍“戰斗英雄”稱號、師“戰斗英雄”稱號和“人民功臣”獎章。他深藏功名六十余載,連至親好友都不知道他曾經立下過赫赫戰功,直到進行退役軍人信息采集時,才了解到他是一名功勛卓著的戰斗英雄。張富清同志是始終踐行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優秀黨員,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忠誠戰士,是衷心體國、夙夜在公、淡泊名利的先進楷模,是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學習榜樣。為深入學習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跡,縣委決定,在全縣開展向張富清同志學習活動。

          向張富清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對黨忠誠、不忘初心的革命本色。不論所處哪種時代、身在哪個崗位,始終保持崇高信仰。在革命戰爭年代,張富清同志堅決做到“黨指到哪兒,就打到哪兒”;在祖國建設時期,堅決做到“黨讓我去哪就去哪兒,哪里最艱苦就去哪兒”,不講條件、不計得失,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牢記宗旨、堅定信仰,真正把對黨的絕對忠誠刻進心中、融入血脈,充分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向張富清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張富清同志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面對生死考驗、緊急關頭,他無私無畏,主動請纓擔任突擊隊員,越是艱險,越要向前,當前鋒打頭陣、翻城墻炸碉堡,與敵人殊死搏斗,負傷不下火線。他以無比堅定的革命意志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彰顯了革命軍人馳騁疆場、果敢堅毅、一往無前的戰斗精神。

          向張富清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胸懷大局、矢志奉獻的優良作風。支援地方建設,他響應號召主動申請到條件最艱苦的來鳳工作;國家精簡人員,他率先動員妻子放棄“鐵飯碗”;堅守工作崗位,忠孝未兩全成為畢生遺憾。他像革命的一塊磚,數十年如一日,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動作為,干一行愛一行,不務虛功、開拓奮進,體現了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矢志奉獻的優良作風。

          向張富清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淡泊名利、廉潔齊家的高尚情操。張富清同志九死一生、功勛卓著,卻從不以此為資本要待遇、要名譽、要福利。他珍惜軍人榮譽,卻選擇深藏功名、回歸平凡,婉拒媒體采訪——“黨要我接受采訪,我就接受采訪”。他珍愛黨員身份,始終保持清廉本色,從不利用職務為親屬謀利,教育子女“自強不息、自己奮斗”。他始終堅定信仰、篤定信念,拿起的是責任,放下的是名利,向我們傳遞著時代的`正能量。 向張富清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艱苦奮斗、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張福清同志住著老房子,用著老家具,生活清貧卻時時想到的是響應黨的號召,處處想到的是減輕國家負擔。他熱愛學習,95歲高齡仍然堅持每天讀書看報、看電視新聞,“工作上離休了,思想政治上不離休”。他珍愛生命,88歲截肢,仍樂觀向上、堅持鍛煉,靠著假肢和支架重新站了起來。他以奮進不息、積極向上的堅強意志,為“英雄”寫下了的注解。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8

          其美多吉,男,藏族,中共預備黨員,1963年出生,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龔埡鄉人,現任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四川省甘孜縣分公司長途郵運駕駛員、駕押組組長。2017年,其美多吉當選“2016年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2018年,其美多吉所在的康定—德格郵路被交通運輸部命名為“其美多吉雪線郵路”,其美多吉榮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2019年1月,中央宣傳部將其美多吉定位為“雪線郵路的幸福使者”,授予他“時代楷!狈Q號,號召廣大干部群眾向他學習。2019年2月18日,其美多吉當選“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

          其美多吉在雪線郵路上工作了30年。30年來,其美多吉平均每年行駛約5萬公里,行駛總里程達14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35圈。他駕駛的郵車從未發生一次責任事故,圓滿完成了每一次郵運任務。他30年如一日用青春和生命傳遞郵件,用鮮血和汗水忠誠履職,舍身忘我,不辱使命,實踐郵政人服務國家統一、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繁榮、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職責使命;繼承弘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豐富發展了艱苦奮斗、勇于創新、不畏艱險、默默奉獻的交通精神。

          一、不畏艱險,忠誠擔當,堅守雪線郵路30年

          甘孜州環境艱苦、氣候條件惡劣、交通狀況差,郵政企業開展普遍服務的難度很大。目前甘孜州郵政分公司擁有42輛長途郵車,41名長途郵車駕駛人員,州內郵路往返6516公里,要翻越17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雪崩、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威脅著郵車、郵件和駕押人員的安全。

          甘孜與德格之間,高聳著海拔6168米、有著“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險”之稱的雀兒山。雀兒山最高峰絨麥俄扎是四川境內第四高峰,終年積雪不化。埡口海拔5050米,是四川最高的公路埡口,川藏線317國道由此穿行而過。在雀兒山隧道通車以前,317國道在雀兒山山下是柏油馬路,上山路卻依舊是土路,給車輛帶來極大挑戰。山頂就在眼前,道路卻彎曲險峻,幾乎是在絕壁上開鑿。車輛行駛在狹窄的山路上,一面是碎石懸掛,一面是萬丈深淵,路面最窄處不足4米,僅容一輛大車慢行,對道路不熟或者駕駛技術不過硬的司機根本應付不了。

          在2017年9月雀兒山隧道通車前,其美多吉每月都不少于20次在這條路上往返。冬季遇到大雪封山,被困在山上進退兩難是常事。2000年2月3日,其美多吉和同事鄧珠曾在山上遭遇雪崩,進退無路,兩人用鐵鏟等工具一點一點鏟雪,不到1000米的距離,整整走了兩天兩夜。在雪線郵路上,郵車就是司機們心目中的'航標。由于雀兒山道路太險峻,有些駕駛員甚至連車都不要就下山了,其美多吉常常幫助他們開過危險路段。

          二、愛崗敬業,不忘初心,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平凡價值

          其美多吉說:“開郵車是我從小的夢想,這是我喜歡的工作,當然要堅持下去!18歲那年,其美多吉買了一本《汽車修理與構造》的書,慢慢琢磨著學會了修車,后來,又通過努力學會了開車。德格縣郵電局招聘駕駛員,其美多吉開得好,又會修車,被選中開上了全縣唯一的郵車。

          川藏線不僅路況復雜、氣候惡劣,過去車匪路霸也時常出沒。1997年至今,甘孜州發生過十多起郵車被搶事件,在一次次生死考驗面前,郵政人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用鮮血和生命守護著郵件和郵車的安全。2000年,駕駛員唐健和押運員肖良在甘孜縣庭卡電站附近被兩名持槍歹徒搶劫,連外衣也被強行脫走。2001年,駕駛員萬樹茂與押運員邱宇在羅鍋梁子被歹徒開槍射擊,邱宇左眼中彈,右眼也留下了彈片,28歲的他雙目失明。

          2011年,其美多吉的大兒子婚期臨近,卻突發心肌梗塞去世,這場打擊也讓其美多吉變得沉默寡言。2012年9月,其美多吉駕駛郵車返回甘孜,遭遇歹徒持刀搶劫,身中17刀,肋骨被打斷四根,頭蓋骨被掀掉一塊。出院后,左手因為肌腱斷裂一直無法合攏,他不得不暫別崗位。接連遭遇精神和身體的重創,其美多吉并沒有向磨難低頭。為了重返郵路,他四處求醫,通過痛苦的治療使左手康復。一年后,不顧同事和家人的勸阻,他再次開上了郵車。

          其美多吉知道,他們的工作關乎個人生命安全,關乎客戶郵件安全,關乎國家秘密和財產,絕不能有半點閃失。“做好檢查,才能安全行駛”。從車輛檢查、維修,到熟悉郵路上的每一個轉彎、每一處暗冰,其美多吉和他的同事們把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匠心”融入郵運駕駛的每一個環節。

          如今,其美多吉所在的駕押組,年齡最大的56歲,最小的27歲。他們和其美多吉一樣年復一年奔波在雪線郵路上。2018年,其美多吉帶領班組安全行駛62.49萬公里,向西藏運送郵件41萬件,運送省內郵件37萬件,連續30年機要工作質量全紅。

          三、樂于助人,團結友善,做藏區傳遞幸福的使者

          雀兒山隧道未通車前,在海拔6168米的雀兒山上,其美多吉經常給雀兒山上第五道班的工人莫尚偉、黎興玉夫婦送去新鮮的蔬菜。他們說,在這荒涼的生命禁區,郵車送來的報紙和家書,是精神世界的唯一安慰。而過去20多年里,他們托其美多吉送出去的家書和工資,沒有一次丟失過。

          雪線郵路上的30年,其美多吉見證著祖國對藏區的巨大扶持,看到了家鄉日新月異的巨變。2017年9月26日,雀兒山隧道正式通車。其美多吉開著郵車,第一個通過了雀兒山隧道。過去需要過老虎嘴、鬼門關等危險重重2個多小時的路程,現在只要12分鐘就可以通過。

          從前,郵車總是運進來的東西多,運出去的東西少。近年來,隨著電商的發展,送到高原上的包裹越來越多!拔铱吹嚼习傩詹鸢臉幼樱睦锞透吲d!逼涿蓝嗉f。現在,德格印經院的精美藏經、南派藏醫的藏藥、高原上的土特產,都是通過郵車運遞出去。在黨和國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階段,其美多吉和他的同事們一直耕耘在藏區“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最后一公里,默默守護著藏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郵路沿途的藏民,對郵車有著很深的感情,稱其美多吉和他的同事是“傳遞幸福的使者”。

          30年來,其美多吉沒有在運郵途中吃過一頓正餐,幾乎沒在家里吃過年夜飯。其美多吉駕駛技術好、路況熟,川藏線上無人不知,很多人勸他換個更輕松更掙錢的工作,他卻說:“每一個郵件、包裹都飽含著父母對兒女的牽掛、兒女對父母的孝心,不及時送達感覺對不起那一份份心意。我就喜歡開郵車!逼涿蓝嗉獩]有豪言壯語,但每一句都擲地有聲。

          其美多吉說:“我是一個地道的康巴人,懂得感恩。每當老百姓看到郵車和我,就知道黨和國家時時刻刻關心著這里。我們每一顆螺絲釘都是在為藏區安定團結作貢獻,我熱愛我的工作。”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9

          1983年,21歲的肖文儒從山西省雁北地區煤礦學校畢業,被分配到原大同礦務局礦山救護大隊工作。那時候,煤礦井下生產條件艱苦,大小事故時有發生。肖文儒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大同地區上千個煤礦,幾乎每一天都有事故。當時老隊員常說,什么叫救護隊?就是‘身背呼吸器,手拿斧和鋸,井下著了火,只有打密閉’,這四句話充分反映了當時我們國家礦山應急救援的整體水平和處置能力!

          戴上呼吸器,就要與外界隔絕,耳朵里全是自己呼氣和吸氣的聲音。披著澆透了涼水的草袋子,到接近人體極限的高溫火區打密閉,忍受常人難忍的高溫與高濕的“折磨”。肖文儒說,這讓他感到,這份“水深火熱”的救援工作不僅與青年人的美好憧憬有著很大的差距,而且隨時可能面對極端情況和生死考驗,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動,讓他慢慢消除了心理上的落差和壓力。肖文儒說:“如果我們能拯救一個人的生命,那么背后就有幾個家庭和許多人能減少痛苦,所以這就更加堅定了我繼續從事應急救援工作,也就是堅定了我‘擇一事、終一生’的.決心!睆幕鶎拥V山救護隊到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多年來雖然工作崗位在變化,但肖文儒有一個習慣從未改變,只要參與救援就會實地下井勘察情況,因為只有下井掌握第一手資料,救援方案才更有針對性,救援行動才更有效。

          今年1月10日,山東煙臺棲霞市笏山金礦發生井下爆炸事故,擁有豐富礦山救援經驗的肖文儒再度出征。

          救援過程中,在打通從地面至被困人員的鉆孔后,被困人員從600多米深的地下深處,通過直徑10厘米的鉆孔傳遞上來2張紙條,上面寫著:“望救援不停,我們就有希望”“麻煩再送一部電話作為備用,聯系不到你們,我們就找不到黨了”。當這兩張紙條從井下傳遞上來時,肖文儒在為幸存礦工感到欣喜的同時也感到了從業以來從未有過的責任與壓力。肖文儒說:“這兩張紙條,就說明人還活著。那已經是發生事故的七天七夜了,這些活著的人必須要救出來,感覺責任更加重大。鉆孔只是維持著他們生命,但是還要有個逃生通道,也就是救援通道,我們就主要圍繞著清理井筒。當時井筒也塌落堵塞得很嚴重,說實話壓力也很大,但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你把握住這個怎么做都不過。我們就要想盡一切辦法,窮盡一切手段,千方百計把被困人員救出來!

          14個日夜,肖文儒帶領專家團隊和救援隊伍,吃住在一線,反復研究救援方案,多種技術路線同時推進并創新應用世界領先的鉆機救援技術,為救援爭取了寶貴時間,成功救出11名被困礦工。這次救援在業界引起巨大反響,堪稱教科書式的典型案例。肖文儒說:“能把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我們的一切付出都值了,所以這是非常光榮的職業!

          肖文儒曾說,“睡覺時做夢,夢見最多的是在井下搶險救援的場景”。2010年山西王家嶺煤礦特別重大透水事故,2013年吉林通化八寶煤礦特別重大瓦斯爆炸事故,2017年遼寧阜新萬達煤礦透水事故,2019年四川宜賓杉木樹煤礦透水事故……參加工作38年,肖文儒參與、指揮和指導事故災難救援700多起,記錄救援事故的本子有40多本,年均出差100余天,最多的時候一年200多天。肖文儒說,他所做的工作,只是在盡一個應急人的天職,只要黨和人民需要,他就無怨無悔,沖鋒在前!拔覐氖铝30多年的應急救援,最讓我難以忘記的就是事故現場險象環生、驚心動魄的場面,同時讓我難以忘記的還有每當我們付出艱辛,最后把被困人員成功救出之后那種幸福和喜悅,所以這個工作讓我覺得值!什么叫黨和人民的‘守夜人’?‘守夜人’就是我們要站好崗、值好班,守護百姓的安全!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10

          毛相林,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從1997年起,毛相林帶領鄉親們以“愚公移山”的決心和毅力,歷時7年,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8公里長的“絕壁天路”。路修通后,他又帶領村民們向貧窮宣戰,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產業,發展鄉村旅游,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蹚出了一條致富路。2020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3785元,是修路前的43倍。毛相林數十年不改初心,苦干實干,用一條“天路”開辟了下莊村的新天地,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睒s譽稱號。

          絕壁上鑿通出山路

          過去,被困谷底的下莊人,唯一通往外界的“路”是陡峭的山體和108道“之字拐”,去趟縣城,走小道要手腳并用,危險不說,一來一回得3天。

          難道要一直困在大山里窮下去嗎?1997年,毛相林動了修路的念頭。召集村民商議時,卻受到了很多質疑。毛相林沒有氣餒,和村民們磨嘴皮、算細賬:“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我們修不完還有兒子,總有能修完的一天”……終于說服了村民。

          在絕壁上開山修路,艱辛危險超出想象。毛相林帶著村民,用最原始的方法,寸土寸石向前掘進。腰系長繩吊在空中鉆炮眼,用簡單的工具農具開鑿巖石……

          艱苦并沒有動搖毛相林的決心,但意外的出現卻讓他因內疚而產生了猶豫。兩個月內,接連有兩位村民在修路過程中不幸遇難。還要不要繼續?就在這時,一位遇難村民的父親毅然站出來表態:“繼續修!我兒子死得光榮,咱只要下定決心一定能擺脫貧困!”

          毛相林帶著大家擦干眼淚,繼續走向山上的工地。歷時七載,下莊人用雙手,硬是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8公里長的路。

          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當初2米寬的石子路,如今已變成了標準的山區公路。從下莊到巫山縣城,車程只要一個半小時左右。

          山洼里種下致富果

          路通之后,不少村民去了外地務工,收入有所增長,可是村里的產業發展緩慢,“窮根”還是沒拔掉。

          “我的父母都是黨員,母親以前經常教育我,有事莫往后躲,要往前沖!村里的事,我必須要站出來。”毛相林說。

          下莊村土地不少,但傳統種植的就是玉米、洋芋和紅苕,尋找合適的產業項目,成了毛相林花費力氣最多的事情。

          先是種漆樹,辛辛苦苦把樹苗栽下,沒成想氣候不適合,第二年樹苗全枯死了。后來又養過山羊、桑蠶,都不順。

          毛相林憋著一股不認輸的勁兒,外出考察,請教專家,與村兩委共同商量種植臍橙。為了打消村民顧慮,毛相林先在村民大會上作檢討,然后承諾自己先種幾畝,大家看看效果。

          這次毛相林一點兒不敢大意,他帶著兒子去學習,試種成功后免費為村民提供技術服務。這幾年,下莊的臍橙年年豐收,每年能給村民們帶來200萬元左右的收入。

          目前下莊村水果種植面積近千畝。水果種成了,毛相林又帶著大家發展鄉村旅游。

          培育“三色”經濟,發展鄉村旅游

          細數村民的增收門路,毛相林將其概括為“三色”經濟:藍色(勞務輸出)、綠色(西瓜)、橙色(紐荷爾)。正是在“三色”經濟的催化下,村民的腰包鼓了,村莊的面貌變美了。

          如今毛相林又帶領村民吃上旅游飯,下莊村正依托當地獨特的自然優勢發展鄉村旅游。

          發展鄉村旅游,推進移風易俗,提振信心志氣,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讓鄉親們改變了貧困落后面貌,過上了富裕文明生活。

          毛相林打通絕壁、誓拔窮根的事跡傳遍了全國各地,贏得了人們廣泛贊譽,他也陸續獲得“時代楷!薄白蠲缞^斗者”“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等榮譽稱號。

          不敢忘了身上的責任

          2004年通路以后,全村有130多人外出上中學,30多人考上了大學。毛相林也有新期盼:“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回來,用學到的知識改變家鄉的面貌。”

          “留在村里吧,下莊村需要你們年輕人。”毛相林上門勸說準備外出打工的毛連長。親眼見到家鄉的.變化,毛連長放棄了外出的計劃,決定留在村里發展民宿,搞直播帶貨!200多名外出務工村民,已有一半選擇回來了!泵嗔指嬖V記者。

          “絕壁上的路修好了,致富的路還得繼續往前蹚!”

          來自重慶的退休干部孫先明帶著家人來參觀!拔覀兏惺艿揭环N不甘貧窮、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很受感動!彼f。

          “不等不靠,幸福要自己造”

          如今走進下莊村,“不等不靠,幸福要自己造”的標語赫然入目。這樣的精神,改變了下莊村,也激勵感召著越來越多人投入到當地的鄉村建設之中,在“天坑”深處續寫一個個奮斗的故事。

          涓涓不塞,將為江河;源源不斷,是為奮斗。毛相林,是無數在廣袤田野里辛勤耕耘、嘔心瀝血的奮進者的縮影。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用科技把荒山禿嶺拋進歷史的李保國,用36年的奮斗開鑿出“生命渠”、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誓言的黃大發,把“扶貧路”當作“長征路”、譜寫新時代青春之歌的黃文秀……正是有這樣一群迎難而上、堅韌不拔、傾力奉獻的人,把心血和汗水灑遍千山萬水、千家萬戶,我們才能共同實現山鄉巨變、山河錦繡。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11

          湖南省炎陵縣,地處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羅霄山片區、井岡山西麓。2011年6月,黃詩燕擔任炎陵縣委書記。隨后8年多里,他用始終如一的堅守、敢啃“硬骨頭”的擔當、獻身“紅土地”的真情,和全縣干部群眾共同奮斗,促成這個革命老區成功脫貧。

          2019年11月29日,完成又一次脫貧攻堅部署后,回到宿舍的他突發心臟病不幸離世,時年56歲。

          驚聞噩耗,當地干部群眾悲痛萬分;時光流逝,“大黃抓小黃,抓出金黃黃”“最美扶貧書記”等贊許在民間一直廣為流傳。好口碑印證了黃詩燕生前念茲在茲的一句話:你對群眾有多好,群眾和你就有多親。

          一個“實”字譜春秋

          黃詩燕擔任縣委書記之初,炎陵縣頂著深度貧困縣、經濟薄弱縣、產業滯后縣等一堆“落后帽子”。全縣貧困發生率達19.5%,農民人均收入2970元,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

          炎陵縣委辦副主任劉明華介紹,上任伊始,黃詩燕抱定“山高不如腳背高,路長沒有腳板長”的信念搞“大走訪”——自帶食材進村入戶,與群眾一起生火做飯,同桌吃飯,同干農活,傾聽群眾掏心窩子的話;跑無電村,鉆土坯房,進“杉皮屋”,訪貧問苦……黃詩燕調查后痛感,炎陵縣交通閉塞是痛點,資源匱乏是難題,貧困落后是大敵。

          “共產黨是為無產階級飯吃衣穿屋住的黨”,這是1929年紅軍在炎陵縣留下的標語!拔覀児伯a黨人干革命,就是為了讓老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我們要弘揚紅軍作風,讓農村一天比一天美,讓農民一天比一天富!”黃詩燕一席話,讓全縣黨員干部深受觸動。

          他提出,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態工業、文化旅游三大產業。他給自己立“軍令狀”,梳理群眾最難最憂最盼的事,解決一項銷一個號。

          一個“拼”字擔日月

          今年8月,記者走進炎陵縣深山采訪。盤山公路兩旁,不時出現購銷兩旺的黃桃交易集市;崇山峻嶺間,碩果累累的桃林一望無邊。

          “炎陵人都知道‘大黃(書記)抓小黃(桃),抓出金黃黃’!敝写瀣幾遴l鑫山村村支書朱景華告訴記者,這個村40多戶貧困戶靠種植黃桃脫貧,“我們村靠62824棵‘搖錢樹’,幾乎家家蓋新房、買新車。”

          炎陵縣黃桃辦主任鄧紀平告訴記者,當地山區種植水稻“三年兩不收”,但約40年前從外地引進的黃桃,卻特別適應這方水土,“炎陵黃桃”果肉細膩緊致、口感清甜爽滑。

          “天無絕人之路!2012年初,在霞陽鎮果農陳遠高家,黃詩燕見到一棵每年能結果400多斤、收入近7000元的'“桃王”。學農出身的他喜出望外:“我們要把黃桃從小打小鬧的‘珍品’,變成助力脫貧攻堅的商品!

          憑著一股子拼勁,黃詩燕主導制定黃桃發展規劃和獎補政策,推廣先進栽培技術,琢磨出廣告語“炎陵黃桃,桃醉天下”,還參與包裝設計,支持電商銷售,推動獲評“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鼓勵精深加工、組織清除不良品種、限制盲目擴種……

          “全縣今年黃桃種植面積有8.9萬畝,總產量5.18萬噸,產業鏈綜合產值20.6億元,這些都是2011年的十幾倍!毖琢昕h黃桃協會秘書長譚忠誠說,“今年3.42萬名桃農人均增收2976元,有3145戶貧困戶戶均種桃增收6200元!

          黃詩燕主政炎陵縣期間力推的各類綠色農業,帶動了全縣約九成貧困人口顯著增收。

          一個“情”字踐初心

          黃詩燕有兩本泛黃的《馬克思傳》,是炎陵縣95歲老黨員張朝秀臨終前送給他的。黃詩燕將其視為前輩對他的期許,始終將書擺在書柜最醒目處。

          2014年,炎陵縣尚有1.49萬戶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隱患。全部解決需投入6億元,而炎陵當年財政收入僅7億元。

          “不能安居,怎么脫貧?”黃詩燕發“狠話”拍板:“砸鍋賣鐵,也要讓老百姓住上新房。每戶還要給一塊菜地,造個小雜屋。以后生活好了,房子還會加層,要按兩層樓打地基,留樓梯!

          除了多方籌資,他還大力節省開支:老舊的縣委大院不裝修,紅磚裸露的辦公樓不改建,掉漆的辦公桌不更換……闖過道道難關后,全縣1250戶易地扶貧搬遷戶住進新房,2543戶農村貧困戶實現安居,1.1萬戶農村危舊土坯房得到改造。

          在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檔立卡戶張連軍說:“我2017年從山里搬來,黃書記來我家19次,給我一家3口推薦了工作。他真的比親人還親!”

          在黃詩燕帶領下,炎陵縣干部群眾眾志成城抓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累計脫貧7224戶24056人,貧困發生率從19.5%下降到0.45%,成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

          在霞陽鎮石子壩村,陳遠高告訴記者,黃詩燕去世前幾個月,“桃王”也枯死了!袄蠘潆m然不在了,但黃書記支持村里修的路、改的電網都還在,桃林面積也從百十來畝發展到近2000畝!标愡h高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會一直念黃書記的好!”

          2019年11月,時任湖南炎陵縣縣委書記黃詩燕,倒在了脫貧攻堅一線。一年來,羅霄山脈深處,他的故事仍時時被人們念起。有挽聯寫道:一夜驚憐絲吐盡,三鄉切盼燕歸來。

          什么樣的力量,能讓一名縣委書記帶領20萬老區人民,將山溝溝里的貧困發生率從19.5%降至0.45%?又是什么樣的力量,能讓一名共產黨員在離世一年后,仍被無數百姓深切懷念?

          這種力量,是脫貧功成,務必有我的決心。炎陵縣是一方浸著革命烈士鮮血的紅色熱土。黃詩燕曾說,炎陵縣脫貧摘帽,是共產黨人向老區人民許下的莊嚴承諾。他從一顆黃桃入手打開產業造血扶貧的突破口,拼搏到生命最后一刻。這是新時代的共產黨人在紅色熱土續寫的動人故事:對人民敢承諾、能踐諾,鞠躬盡瘁,不怕犧牲。

          這種力量,是山高不如腳背高,路長沒有腳板長的恒心。八年如一日,黃詩燕的足跡走過了炎陵縣的每一個村莊,翻過了羅霄山脈的無數山頭,須臾未曾懈怠。爬坡過坎,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韌品質,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黃詩燕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守,證明了“用實干創實績,以實績換民心”的樸素道理,也正是這個道理,支撐著一批批和他一樣的黨員干部,像釘子一樣牢牢釘在決戰貧困的戰場上。

          這種力量,是一心只為千萬家的真心。“老百姓的小事就是我們的大事”“為老百姓脫貧站臺,我怕什么?”……出身農家、求學農校、心系農民的黃詩燕,捧出一顆真心待人民,人民自然視他如至親,這才有了久久回蕩在炎陵山水間的深切思念。

          羅霄山下,燕子飛離;紅土地上,初心不變。只要以決心、恒心、真心為人民謀幸福,縱使時光荏苒,山河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12

          余元君,生于洞庭湖畔,感受著水旱災害無情,從小就立志為家鄉做些貢獻。進入湖南省水利系統25年,走遍洞庭湖每一條水系、每一處堤防,全心守護這一江碧水,并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獻給所鐘愛的事業。8月9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余元君的先進事跡,正式追授他“時代楷!睒s譽稱號。紅網時刻即日起推出“時代楷模余元君”系列報道,細數他在平凡崗位和工作中的不平凡事跡。

          “他嚴謹務實、勇于創新,科學統籌生態保護與治理開發,始終保持創業激情和奮進狀態;他干凈辦事、清白為人,經手大量資金項目,從來不謀私利不徇私情……”8月9日晚上9點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出的《時代楷模發布廳》節目中,對余元君的生平事跡予以高度評價。

          節目現場,余元君家人飽含淚水的雙眼看得讓人心痛。余元君的二哥余后銀接受采訪時說:“過去余元君總是忙于工作,對待親人近乎苛刻,親人們對他也不太理解。只有在他走后,才發現他的境界是最高的。”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1972年9月,余元君出生在常德臨澧縣的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家中兄弟姊妹9人,余元君排行第7。家里有幾畝水田,但經常遭遇水旱災害侵襲。為了供成績優異的余元君繼續讀書,兄弟姐妹們都早早輟學,或務農或務工,以補貼家用。

          在老師和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余元君放棄讀中專早日捧“金飯碗”的機會,勤奮苦讀,最終考取天津大學。在填報專業的時候,余元君選擇了更切合家鄉需要的水工專業,大學畢業后,更是第一時間回到湖南,投入到他鐘愛的水利事業。

          從窮苦人家走出來,不少親人和老鄉當初都伸出過援手,本以為有了權力的余元君會“知恩圖報”,給親人、朋友們承攬一些工程,或推薦工作。可當他們找到余元君后,都得到了統一的答案:“扯這個事,免談!”

          余元君的侄兒余淼,也效仿他學習水利專業,但在一家水利施工企業工作5年后,仍然還是臨時工,本來余元君一句話就能解決的事,他硬是沒開口。

          省洞工局工作人員李三友一次送余元君回老家,因道路不熟,正要向路邊一位砍柴人問路時,卻發現砍柴人正是余元君的二哥余后銀。

          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進入水利系統25年來,余元君經手的項目有上千個,項目資金達到數百億元,但他始終保持著高度清醒,沒有動用手中的職權為家人和朋友行任何“方便”,為支持余元君上學而輟學的兄弟姐妹,至今仍在農村務農,或在外省工廠務工。

          清白做人,干凈做事的風格,一度讓家人認為老七變得決絕無情。但聽說家里晚輩上學費用有困難,余元君二話不說,幫忙資助學費、生活費;家鄉要修一條水泥路,余元君也立馬從工資卡中取出2萬元錢,當了解到修路資金缺口比較大后,他再次取出3萬元現金,交給村干部。

          到底什么是親情,什么是鄉情,余元君其實分得一清二楚!

          對待上門送卡送禮品,請求在水利工程項目上通融一下的承包商,余元君向來都是嗤之以鼻;對待上門求教施工技術難題的施工人員,余元君卻是不厭其煩地詳細講解,甚至將自己辛苦收集整理的'珍貴資料無償相授。在某些時候,余元君近似無情,但更多的時候,他其實是最有情的那個人——只有將洞庭湖治理好,湖區的一千余萬百姓才能真正收獲幸福。

          余元君走后,更多的人開始了解這個平凡之人的非凡之處。全國水利系統干部職工掀起向他學習的高潮;余元君的兒子將許久未回家的爸爸視為偶像,立志將來成為爸爸那樣的科技工作者;余淼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獲得同事們的一致認可,已經從臨時工成長為優秀的項目管理員,他的兒子也取名為余夢澤,以洞庭湖為名,意為傳承好守護洞庭湖一江碧水的精神。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13

          在嚴玲小的時候,父母就常常給她講述鞍鋼歷史和孟泰精神,1994年走出大學校門的她,放棄了干凈舒適的工作環境,而是選擇深入生產一線,從一名軋鋼車間的技術員做起。無論春夏秋冬,每天穿著厚重的工作服、大頭鞋,在軋鋼線上與三班倒的工人師傅們朝夕相處、虛心求教,在大學的書本理論與生產實踐相融合當中不斷地提升自己,這也磨礪了她肯于吃苦、不畏艱難的性格。

          她的工作與造船這個以“苦、臟、累”聞名的行業打交道,在開發耐蝕鋼的時候,由于產品被國外壟斷封鎖,沒有任何資料和經驗可以借鑒,她和團隊完全依靠自主研發。從實驗室、現場再到檢驗室三點一線的埋頭攻關,歷經了十余個輪次、近兩千噸的工業化試驗,完成上千件試驗樣品的檢驗、分析、評價,終于在國內首次開發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在耐蝕鋼服役勘驗時,她多次只身前往南方偏遠的修船小島,順著不足一尺寬的豎梯上上下下,到甲板以下20多米深的油艙中逐一測量、取樣、分析?指吆痛瘫堑挠蜌馕兜雷屗_下發麻、胸口陣陣翻騰,雙腿常常累得發抖。而當獲取了我國實船用耐蝕鋼的第一手資料時,分析結果非?上玻且豢趟械钠诙蓟髁诵牢。2021年9月,采用耐蝕鋼建造的.超大型油船竣工并試航成功,標志著我國全面掌握了這一高端產品的生產和應用技術,鞍鋼耐蝕鋼助推“國船國造”成功突圍,成績的背后承載著她和團隊多年的辛勤付出。

          2013年,我國最大的海工企業中集來福士在設計“藍鯨一號”平臺時,準備在最關鍵的部位選用F級超高強鋼,這種設計在國際上還是頭一次。當時中集公司面臨著國外壟斷和技術封鎖,心急如焚的他們找到了鞍鋼,“不服輸”的嚴玲承擔了這個項目的研發重任。由于技術指標嚴苛、工藝窗口窄,生產難度極大,經歷了很多次失敗,憑著要為國家爭口氣的決心,嚴玲和她的團隊堅持不懈,全力攻克技術瓶頸,終于實現了這一高端材料的國產化,鞍鋼也成為亞洲唯一具備F級海工鋼供貨資質的鋼鐵企業。2018年5月,被稱為“國之重器”的“藍鯨一號”平臺在我國南海超深水域首次成功開采可燃冰,彰顯了鞍鋼作為“共和國鋼鐵工業長子”的實力與擔當。

          堅守鋼鐵材料研發生產一線28年,作為鞍鋼船舶用鋼領軍計劃的首席專家,嚴玲先后承擔了國家級、省部級和鞍鋼集團重大科技攻關項目30余項。她主持研發的九大系列、124個船舶海工用鋼新品種,形成了24項關鍵獨有技術,53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她帶領團隊在國內率先開發出油船貨油艙用耐腐蝕鋼、船體耐低溫鋼、集裝箱船用高止裂鋼等多個制約我國海工裝備技術進步的“卡脖子”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創造國內多項第一。她先后榮獲冶金科技進步一等獎、第十屆世界發明展覽會金獎等16項和“全國五一巾幗獎章”“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遼寧省三八紅旗手”“鞍鋼集團勞動模范”等稱號。

          拼搏創造奇跡,奮斗成就夢想。嚴玲砥礪奮進的故事仍在續寫,她帶領身邊的同事潛心科研、攻堅克難。她的事跡激勵著每一名鋼城人,在新時代鞍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新征程中重燃激情、不懈奮斗,重鑄屬于這座城市的榮光與輝煌。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14

          拉齊尼·巴依卡(1979年4月10日—2021年1月4日),男,塔吉克族,中共黨員,生前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提孜那甫村村委會委員、護邊員。

          2001年,參軍入伍。2003年,從部隊復員后,成為紅其拉甫邊防部隊的義務巡邏向導。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2021年1月4日,為解救落入冰窟的兒童,不幸英勇犧牲,年僅41歲;2月23日,被授予第六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3月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拉齊尼·巴依卡“時代楷模”稱號;11月5日,獲得全國見義勇為模范。

          為國守邊疆

          駐守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紅其拉甫邊防連,有一條全軍最長的陸地巡邏線。由于地勢險要,只能借助牦牛巡邏,不能乘車。拉齊尼·巴依卡十幾歲便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他牢記父親的囑托,立志成為一名優秀護邊員。2004年,當了38年義務巡邏向導的`父親身體狀況大不如從前。為將父輩愛國守邊精神傳承下去,父親拉著拉齊尼的手說:“邊防官兵日夜巡邏邊境線,使祖國的邊關得以安寧,牧民得以安居樂業。我給他們帶路只是做了塔吉克族邊民應該做的事,F在我走不動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續下去!眲倧牟筷犕宋榈睦R尼·巴依卡繼承父輩使命,成為一名不穿軍裝的邊防軍人。

          勇救戰友

          2011年11月,拉齊尼·巴依卡帶著巡邏的官兵們奔波在山高路險的吾甫浪溝。天氣驟變,積雪厚度幾乎可以將牦牛埋沒。走在最前面的戰士皮濤突然從牦牛背上摔下來掉進了雪洞。周圍冰雪還在垮塌,拉齊尼·巴依卡高喊著“大家都不要動”,自己爬到雪洞旁邊脫下衣服、打成結、做成繩子,花了兩個小時將皮濤從死亡線上救了出來。皮濤得救了,他卻被凍得不省人事,急救3個小時才挽回性命。痊愈后不久,他又騎著牦牛給巡邏的官兵們帶路去了。2012年9月1日,在海拔4639米高的一處懸崖邊,1名戰士騎的牦牛突然四處亂竄,拉齊尼幫助戰士們將牦牛穩住,他自己因為牦牛鞍子肚帶斷裂,摔倒在冰河里,被河水沖出十幾米遠。

          英勇犧牲

          “來人啊!救救孩子!”2021年1月4日13時56分許,正在喀什大學進行培訓的拉齊尼·巴依卡與舍友木沙江·努爾墩正準備去餐廳吃飯,突然聽見一陣帶有哭腔的叫喊。循著聲音,他急奔過去,發現一個孩子跌入人工湖的冰窟,無助的母親正在湖邊哭喊求助。

          來不及細想,拉齊尼·巴依卡踏上冰面,直奔孩童。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時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齊尼·巴依卡落入水中。拉齊尼·巴依卡奮力舉起雙手,拼盡全身力氣把孩子托出水面。此時,一同趕往湖邊救人的木沙江·努爾墩也跳進冰冷的湖水中,聞訊趕來的人們也紛紛參與救援。10多分鐘后,當孩童被成功救起時,托舉生命和希望的拉齊尼·巴依卡卻再也沒有從水中露身,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1歲。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15

          彭士祿(1925.11.18—2021.3.22),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之子,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1951年因成績優異被選派到蘇聯留學,1956年在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畢業后,因國家發展需要改行學習核動力專業。1958年學成歸國后畢生從事核動力事業。曾先后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為國防科技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榮譽狀、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等獎項。2021年5月26日,被追授為“時代楷!。2022年3月3日,被評為“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歷經磨難,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傾聽,于花甲年重啟。兩代人為理想澎湃,一輩子為國家深潛。你,如同你的作品,無聲無息,但蘊含巨大的威力。”這是《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彭士祿的頒獎詞,也是彭士祿一生的寫照。

          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屬姓“百家姓”

          1925年11月18日,彭士祿出生于廣東省海豐縣,父親彭湃和母親蔡素屏都是中國革命事業的奮斗者,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披肝瀝膽、殞身不恤。1928年,在國民黨的迫害下,彭士祿的母親蔡素屏在海豐英勇就義,次年父親彭湃也因叛徒出賣被捕,在上海壯烈犧牲,年僅4歲的彭士祿成為一名孤兒。感恩于彭士祿父親燒毀田契,還地于民的恩情,廣東潮州的眾多貧苦老百姓為了保護這位革命烈士的后代,冒著殺頭的風險凝心聚力,舍命相救,護佑小士祿的生命安全。

          1940年,幾經輾轉,彭士祿和其他一些烈士子女在周恩來的安排下,一同前往延安生活學習,在延安受到了黨的精心培養。1941年,彭士祿到延安青年干部學院學習,后就讀于延安中學。在延安中學,彭士祿勤學好問,發憤圖強,因其學習、勞動上表現出色,被評為模范生。1944年,彭士祿在延安大學自然科學院化工系就讀。1945年,因其學習和勞動等方面的優異表現,破例免去預備期,一入黨便成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彭士祿童年兩次被捕入獄,雖顛沛流離、困苦艱難,但黨和人民養育培養、無私佑護的.經歷,在彭士祿年幼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這些經歷成為鑄就彭士祿一生摯愛祖國、拳拳為民的初心之源。彭士祿曾經說:“坎坷的童年經歷,磨煉了我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幾十位‘母親’給我的愛撫,感染了我熱愛百姓的本能。父母親把家產無私分配給了農民,直至不惜生命,給了我要為人民、為祖國奉獻一切的熱血。延安圣地培育了我自力更生、艱苦拼搏、直率坦誠的習性。總之,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屬姓‘百家姓’!

          為國改換專業,延遲歸國路

          1951年彭士祿因成績優異獲取留學蘇聯的機會,在蘇聯學習期間,他飽含著對養育他的黨和人民的熱愛和感激,懷揣著學成歸國報國的信念,廢寢忘食,最終以全優的成績在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獲得了“優秀化工機械工程師”的證書。

          1956年,即將以全優成績畢業回國的彭士祿,受到了彼時正在蘇聯訪問的陳賡大將的接見。在大使館,陳賡大將問他說:中央已決定選一批優秀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愿意改行嗎?憑借心中竭誠報國的信念,彭士祿毅然決然地服從國家發展核動力事業之需,斬釘截鐵地回答: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從此,彭士祿便在莫斯科動力學院開始孜孜不怠地學習核動力專業。為了不辜負黨和國家的辛勤栽培和殷切期望,在蘇聯學習期間,彭士祿和其他留學生勤勉刻苦,奮勇拼搏,每天爭分奪秒地汲取知識。彭士祿曾經感慨良深道:留蘇期間,我們從未在晚上12點以前就寢過,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一頭扎進去,就像是沙漠中的行人看見了湖泊那樣。當時,那種奮進不息,為祖國奪取知識制高點的心情是難以用語言描述的。

          熱忱報效祖國,核潛艇從無到有

          1958年,彭士祿終于學成回到了魂牽夢繞,深深愛戀的祖國,從此與祖國的核動力事業緊緊相依。1965年核潛艇研制項目重啟后,彭士祿來到茅封草長、冷僻荒涼的四川大山深處。面對新中國一片空白的核潛艇事業,他日以繼夜地躬耕,在無人問津的山坳里耕耘不輟,帶領團隊闖過了核潛艇事業中遇到的一個又一個暗礁險灘,完成了一項又一項試驗設計工作。1970年,在核潛艇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的滿功率試驗中,面對試驗最后攻堅階段中暴露的問題,彭士祿在千鈞一發之際挺身而出,憑借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對項目主要參數、數據的精準把握,他提出了增加功率的大膽想法,最終帶領團隊成功化解了困境,取得了滿功率試驗的圓滿成功。在核潛艇研制過程中,因為彭士祿一次次大膽的拍板,他被美譽為“彭大膽”“彭拍板”!按竽憽钡谋澈笳宫F的是一個共產黨員敢為人先的責任擔當,“拍板”的背后折射的是中國科學家的科學精神。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成功下水,彭士祿帶領科研人員實現了新中國核潛艇事業從無到有的突破,創造了中國核潛艇事業從1965年重新上馬到1970年首航誕生的奇跡,實現了毛澤東“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宏偉誓言。奇跡的背后依靠的是什么?彭士祿曾感慨道:靠的是什么?除了中央的決心和領導的支持外,靠的是共產主義的愛國之心、群體的智慧和合力、一股犟勁精神。

          欣然掛帥再出征,嘔心瀝血為核電

          20世紀80年代,國家決定在廣東發展核電。1983年,當時已經58歲的彭士祿被國務院任命為廣東大亞灣核電站總指揮。面對當時大亞灣核電建設資金、技術人才的匱乏,彭士祿欣然受命,帶領團隊在艱苦的條件下日夜奮戰。而面對同事對其身體的擔憂,讓其多注意休息的關切之語,彭士祿則會爽朗一笑道:這辛苦算什么?如果核電站早日建成,那就太值了!最終,彭士祿帶領團隊高效率地完成了選址、招標、技術談判等核電站籌建前期的煩瑣工作,對大亞灣核電站建設工作的快速開展起到了關鍵的奠基作用。

          1986年,彭士祿被調離廣東核電,被委任為核電秦山二期聯營公司董事長,負責秦山二期的籌建工作。盡管籌建之路舉步維艱,但是,彭士祿終不負祖國和人民的期許,在2004年5月3日,中國首座自主設計建設的大型商用核電站——秦山核電二期工程在錢塘江邊拔地而起,成為彰顯中國核電技術威力的重要見證。

          彭士祿由于長年累月地高負荷工作,49歲時因突發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術后不久便馬不停蹄地投身于祖國的核動力事業。晚年的彭士祿基本喪失了胃功能,即使重病纏身,但他念念不忘的還是祖國的核動力事業。他曾經在自述中寫道:現如今,老朽已木訥,但有三個心愿:一是盼望祖國早日擁有更加強大的核潛艇力量;二是盼望祖國早日成為核電強國;三是盼望祖國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早日圓了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的中國夢!

          他將一生的熱血融入祖國的核動力事業,“只要祖國需要,我愿意貢獻一切”的忠貞諾言,點燃了祖國核潛艇和核電事業之光,成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

          2021年3月22日,彭士祿走完了他96年厚重輝煌的人生,他的骨灰撒進了祖國的大海,澎湃不息、波瀾壯闊的大海見證了他一生的輾轉沉浮,見證了他勇擔重任、為國奉獻的赤子忠誠,見證了他熱愛祖國、竭誠報國的赤子丹心。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16

          孫麗美1977年5月出生,2010年7月入黨,2004年任古縣村計生管理員,2018年任村黨支部書記。8月31日,中宣部追授孫麗美“時代楷!狈Q號。此前,全國婦聯追授孫麗美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中共福建省委追授孫麗美“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追授孫麗美“八閩楷!狈Q號。

          干群眼中的“米粉書記”

          古縣村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村子,村民們白天下地勞作,孫麗美只能利用午飯和晚上時間入戶與群眾拉家常,推動工作。忙于工作顧不上吃飯時,她就到村委樓樓下的店鋪簡單地吃一碗米粉。每有干部群眾一同工作錯過飯點,她自掏腰包請大家吃一碗米粉,“米粉書記”的綽號就這樣在干部群眾間叫開了。

          扎根農村17年,一碗碗米粉陪伴著忙碌的孫麗美,也見證著她“為村里群眾做點事”的樸素心聲?吹酱迕褶k事不便,為一件小事城里農村兩頭跑,孫麗美爭取霞浦縣人社局補助資金8萬多元,在村委樓二層建設村人力資源與勞動保障中心,設立便民服務窗口,解決村民辦事難、效率低的問題,而她也從三樓的“書記主任室”,搬到窗口的第一個位置辦公。孫麗美說:“這里好,離群眾更近一點,他們有什么事都可以找我!

          她幾乎把村委樓當成了自己家,群眾辦事“隨到隨辦”;誰家有困難,她“隨叫隨到”。

          曾在古縣村掛職的霞浦縣衛生監督所所長陳迎霞回憶,孫麗美殉職后,她回村里看望孫麗美的母親,在路上遇到一位老伯,老伯對她說,以前村民只要有事,隨時到村委樓,麗美都在,村委樓也時時刻刻都有人值班。但現在麗美走了,大家都很痛心。

          村民眼中的“暖心阿美”

          “村里的一棵大樹周圍這兩年改造成村民休閑場所,很多村民喜歡在那里聊天。阿美每天上班前都會去那里逛逛,聽聽村民們有什么意見,誰家又遇到了什么事,她就知道要怎么做工作了!标愑紥炻殨r就和孫麗美共事,她說,阿美一直是個很熱心、很暖心的人,責任心強,敢說敢干。

          在村民雷健亮眼中,孫麗美是幫他渡過難關的“擺渡人”。2010年,雷健亮干重活時舊傷復發,做完手術在家休息,家里又遇到種種變故!澳菚r候,爺爺去世了,媽媽摔了腳,我又生病躺在家,真不知如何是好。當時,阿美耐心幫我填材料、辦貸款,還悄悄遞給我2000元!崩捉×琳f,轉眼十多年過去,這件事他一直銘記在心。

          2016年,村民彭則安患上血管瘤,手術掏空了家里的錢。同年,女兒考上了大學,家里卻拿不出報名費。聽說這件事的孫麗美找上了彭則安!爱敃r她對我說,你再苦再累,也不能讓孩子沒書讀!迸韯t安說,孫麗美還聯系上已經在霞浦縣城打工一個多月的女兒,勸她一定不能簽長期合同,一定要繼續讀書。最終,孫麗美向上級申請到5000元助學補助金,讓孩子報上名。如今,彭則安的女兒在廈門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

          2018年,陳迎霞帶著團隊到村里進行“兩癌”篩查,村民雷秀金被診斷為子宮癌。陳迎霞第一時間告訴了孫麗美。“她當時一聽結果就和我說,雷秀金要是真得病那就不得了了,她丈夫車禍去世了,家中只有年邁的公公和兩個還在讀書的女兒。”陳迎霞回憶,后來,孫麗美帶著雷秀金去衛生院做檢查、聯系福建省腫瘤醫院動手術,多方爭取5萬多元幫扶資金,雷秀金自己幾乎就不用花錢了。雷秀金康復后,孫麗美還為她介紹工作,讓她自食其力。

          “如果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的我。多好的一個人,知冷知熱,真是舍不得。”雷秀金眼泛淚光。

          兒子眼中的“滿分媽媽”

          “最遺憾的'是,我還有很多話沒和她講。”孫麗美的丈夫楊亮順說,作為妻子,她是顧家的;作為母親,她很疼愛孩子;作為村支書,她正直有擔當。

          楊亮順說,孫麗美本來計劃今年“五一”假期一家人去武夷山玩,但家里沒有車出行不便,加上正值農忙,想著以后再找時間去,就取消了。

          這次沒有成行的全家出游也成為了孫麗美兒子楊鑫的遺憾。在楊鑫眼中,孫麗美是個來去匆匆的母親!拔业哪赣H和其他人不一樣,平時很少見到她,吃飯時也是匆匆忙忙,有時我會不理解,還抱怨她……”在孫麗美同志遺體告別儀式上,楊鑫哭泣道:“現在我才明白,人之所以偉大,不一定非要做出轟轟烈烈的事,只要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雖平凡卻偉大。我為平凡卻偉大的母親感到自豪,她留下的良好家風和優秀品德是我最寶貴的財富!”

          孫麗美離開后,楊鑫每晚都會翻看媽媽的照片,他說自己很想很想媽媽,雖然沒有太多的陪伴,但她是個“滿分媽媽”。有人問他,現在最想對天上的媽媽說什么。少年瞬間紅了眼眶,他沉默了一會兒,輕聲說道:“對自己好點”。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17

          李桓英,一位98歲的老人,在麻風病防治的道路上,還在繼續前行。

          1958年,李桓英拒絕世衛組織續簽5年的合同,瞞著定居美國的父母,毅然回到國內!拔沂侵袊,我在北京出生,我不能忘本,我要把最好的年華奉獻給祖國!

          1978年,李桓英調到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此,57歲的她將全部精力奉獻給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用一個“拼”字來形容她,恰如其分。

          麻風病是人類古老的疾病,曾經是深受歧視的“不治之癥”,不但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還給社會帶來莫大的恐懼。但是,李桓英不怕。她不信邪,要和這種錯誤觀念斗爭——病人家的水她仰頭就喝,飯捧起就吃;為病人診治,從不把自己嚴實地包裹起來。

          1980年,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李桓英,被派到世衛組織做訪問學者。她了解到,世衛組織正在研究一種聯合化療的新方法:由一種藥物的治療改為多種藥物聯合化療。藥物的配方已經完成,但是缺乏臨床實驗。為了爭取到世衛組織免費的藥物支持和試驗項目,李桓英開始在全國進行走訪調查。

          當時,世界治療麻風病基本都采用終身服藥的辦法,醫學界普遍認為,一旦停藥就會復發。為了縮短療程,使有限的藥物能夠治療更多的.患者,1983年,李桓英帶著聯合化療藥物在云南省的一個村子開展試點,將麻風病的服藥時間縮短至兩年,這種短程聯合療法為麻風病治療開辟了新天地。后來,原衛生部將其在全國進行了推廣,全國麻風病人數量迅速下降,由1987年的7萬和每年發現4000余名病人,分別降至1999年的7000和近2000例。經過10年監測,復發率僅為0.03%,遠低于世衛組織規定的1%的標準。這一經驗得到了世衛組織的高度評價,1994年開始向全世界推廣這一做法。

          正是由于對我國麻風病防治工作的肯定,第15屆國際麻風會議1998年在北京召開。在這次具有紀念現代麻風防治100周年特別意義的大會期間,李桓英被推選擔任大會的輪值執行主席。

          多年來,李桓英不斷優化治療方案,消除社會對麻風病的歧視。她解決了該領域的重大策略和技術上的關鍵問題,為我國政府制定控制和消滅麻風病的整體規劃,為全球實現消滅麻風病目標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據。她在麻風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贏得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6次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2001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2016年9月,第19屆國際麻風大會授予她“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

          2016年,95歲高齡的李桓英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她這樣寫道:“我雖已進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黨員的身份為麻風防治事業奮斗終身!”當年12月,李桓英莊嚴宣誓,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

          作為李桓英的入黨介紹人之一,北京友誼醫院黨委書記辛有清說,從李桓英身上,看到了她對黨的忠誠,對祖國的熱愛,對科學的執著,對事業的追求!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18

          劉永坦,男,漢族,1936年生,江蘇南京人,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我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和技術奠基人。他幼年目睹山河破碎,在家國蒙難中萌生愛國心、強國志,在黨的培養下成長成才。他一生致力于我國雷達事業發展,帶領團隊成功建成了我國首部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功能的對海新體制雷達,培育凝聚了一支掌握海防科技主動權的戰略創新力量,鑄就了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海防重器,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海洋強國作出了突出貢獻。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9年被評為“最美奮斗者”,2021年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入選“3個100杰出人物”。

          雷達被稱為現代戰爭中的“千里眼”,對戰爭的進程和勝負起著關鍵性作用。2018年當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先生站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時,劉永坦——這個名字才廣為人知,新體制雷達這項研究才揭開了面紗。

          劉永坦,1936年12月生于江蘇南京,著名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與技術奠基人和引領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0年8月,劉永坦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用于國家電子信息領域人才培養!爸灰獓矣行枨螅业那靶芯蜎]有終點!85歲的劉永坦說。

          新體制雷達有多重要?

          “雷達相當于人的眼睛,你能看多遠才能說保護你的海岸線和海域有多遠!眲⒂捞菇榻B,我國海洋國土面積世界排名第九,有300多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但當時能有效監測的范圍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轄不到,別人進入我們的海域,比如到島礁捕魚、勘探石油、建立鉆井平臺等,或者敵方目標進來,我們都不知道!

          作為新體制雷達的杰出代表,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HFSWR)利用高頻電磁波沿海面繞射傳播的特性,可實現對數百公里之外的海面艦船目標和超低空飛行目標進行超視距探測。具有“看得遠、捕得快、跟得牢”的特點。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中國已開始研發超視距雷達,與蘇聯和美國幾乎同時。蘇聯和美國在冷戰結束前已經建成首批可實際運行的雷達樣機,但中國項目因技術基礎薄弱、國外技術封鎖等原因未能取得成功。

          1981年從海外留學進修歸來后,45歲的劉永坦開始向中國的科研“無人區”進軍。

          “沒有電腦,一頁稿紙300字,報告手寫了700多頁,寫廢的紙摞一起就有半米高!眻F隊首批骨干成員之一、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張寧回憶說,劉永坦帶著他們沒日沒夜地寫了幾個月,一直寫到手指發麻、手腕酸痛,連雞蛋都捏不住。

          2011年,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研制成功并投入實際應用,攻克了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核心技術。讓我國海域可監控預警范圍從不足20%達到全覆蓋。

          而隨著中國遠距離海上防御力量的部署,建設海上機動超視距雷達,是保障偵測遠離中國海岸目標的重中之重。

          伯樂的“夢之隊”

          在諸多的身份稱謂里,劉永坦更喜歡“老師”這個身份,而他從教生涯也長達60年。在一直致力的電子工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中,他先后講授過專業數學、電工基礎等10多門課程。

          從最初的6人發展到30多人,劉永坦在自己的母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建起了一支“雷達鐵軍”,帶出了新體制雷達領域老中青三代人才的“夢之隊”。

          “堅持你的理念,努力實踐,克服途中的困難才能達到成功的境界。”劉永坦培養研究生更看重學生本身的學習愿望、做科研的熱情和獨立自主的創新意識。

          對于團隊成員和學生,他從來不“許愿”,卻總是盡己所能地去觀察、去愛護、去培養。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機制,不僅使8人破格晉升教授,同時還使團隊中出色的青年教師被評為“航天十佳青年”和“做出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

          “必須志存高遠,大膽創新,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攻占世界前沿高地,打敗那些科研實踐中遇到的‘攔路虎’;必須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不畏艱險沿著陡峭山路攀登,一步一步達到光輝的頂點!眲⒂捞钩Uf,創新跟學風聯系最密切,不能模棱兩可做事情,必須嚴格。只有做到“規格嚴格,功夫到家”,學懂了、弄透了,才能法無定法,不拘一格去創新。

          迄今為止,他已培養研究生80多名,其中獲博士學位者40多人,其中不乏兩院院士、大學校長和國家級專家等為代表的一批高層次人才,他的很多學生已成為我國空間遙感、雷達技術、電子對抗等領域的領軍人物。

          2020年8月,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工大,助力學校培養人才。今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本科“永坦班”迎來第一批“00后”新生。

          大俠與慈父

          在同事和學生們眼中,劉永坦是個子高大,能點燃每個人“內核”的大俠“坦院士”,而“燃著一把火”的大俠背后,是家人默默的支撐。

          走進劉永坦的家中,看不到豪華家具,最多的就是各類書籍和科研資料。書房里,一塊閃閃發光、刻有“金婚之喜”的銀盤,赫然與那些獎章并列擺放著。那是2010年11月,學校送給劉永坦與馮秉瑞這對哈工大“科學伉儷”相伴50周年的禮物。

          1953年,劉永坦、馮秉瑞二人共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求學,隨后留校任教;楹,劉永坦長期在野外實驗,妻子一人撐著整個家。本可以站在講臺上,劉永坦卻到偏僻落后的海邊一年又一年,送走了青春,如今已是皓首老者,“我們那代知識分子都是這樣,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需要,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個人的追求!眲⒂捞褂肋h記得父親說的那句話,不管將來學什么專業,都要多為國家干點事。

          兒子劉興釗在父親劉永坦的影響下,也從事了雷達研究。一生多數時光給了雷達研究的劉永坦,教給了兒子最重要的一課,對學術的追求不是簡單地“為發表而寫論文”“為評職稱汲汲努力”,而是要做出真正有用的研究,怎樣對國家有利,就怎樣去做。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19

          “加入公安隊伍,就要準備好站著進來、躺著出去。什么是躺著出去?就是時刻準備著,為黨為人民犧牲一切!边@是時代楷模、福建省公安廳黨委原委員、福州市原副市長、公安局原局長潘東升始終奉為圭臬的一句話。

          9月25日,潘東升因長期超負荷工作,積勞成疾,在重要會議安保維穩工作崗位上突發疾病,經全力搶救無效,不幸因公犧牲,年僅57歲。

          以警心踐行初心,以生命詮釋使命。37年來,潘東升忠誠履職、甘于奉獻,先后榮立個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榮獲全國掃黑除惡斗爭先進工作者,將畢生精力和全部心血都獻給了崇高的人民公安事業。

          永葆對黨忠誠是他一生的信念

          “永葆對黨的無限忠誠!边@是2019年8月22日,潘東升在位于閩侯縣荊溪鎮桃田村的龍山會議紀念館參加支部主題黨日活動時,在留言簿上寫下的一句話。

          這句話,既是潘東升對福州公安隊伍的深情寄語,也是他一生的堅定信念和動力源泉。

          潘東升出生于平潭島漁村,自幼就樹立了好好學習、回報社會的遠大志向。畢業后,專業成績全班第一的他放棄下海經商、出國深造的`機會,毅然決然選擇了人民公安事業。他說:“是黨培養了我,人民警察是為群眾做事、保護一方平安的崇高職業,我想加入這支光榮的隊伍。”

          家庭的熏陶、學校的教育、警隊的熔鑄,塑造了潘東升對黨忠誠、不辱使命的意志品質。他十分珍惜共產黨員這一身份,在他的辦公室抽屜中,已經泛黃的黨費登記本格外醒目。每次交納黨費后,他都要請黨小組長在上面蓋上印戳。這些珍藏的登記本,是他對黨忠誠的深刻詮釋。

          對黨忠誠、一諾無悔,他不僅嚴格要求自己,也十分重視公安干部隊伍政治建設。不少民警清楚記得,2016年潘東升到任福州市公安局局長的第二天給大家上了一堂黨課。這堂黨課上,潘東升圍繞“忠誠、干凈、擔當”主題,脫稿講了兩個多小時,語言質樸、言辭懇切,與會民警深受觸動。

          生活中的潘東升很簡單,最大的興趣愛好是觀看革命題材電視劇。講述共產黨員堅守信仰的電視劇《風箏》,他反復看了6遍,直到犧牲前一周還在看,而且邊看邊感慨:“共產黨人就是這樣,默默無聞。正是有信仰才能一路披荊斬棘,戰勝一切困難!

          守護一方平安是他一生的使命

          從警37年,不管在什么崗位、擔任什么職務,潘東升始終敢打敢拼、毫不退縮,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以實際行動展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高尚品質。

          潘東升剛到福州時,福州每年的“兩搶”發案數是1400余起,且案件破案率不高。這些犯罪嫌疑人流動性大、抓捕難,群眾對此反映強烈。潘東升果斷出擊,從理順體制機制入手,籌劃成立合成偵查中心。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福州市公安局建成了一體化運行、集約化管理、24小時實戰化研判的合成偵查中心、合成情報中心,投入運行后成效明顯。去年,福州市“兩搶”案件發案數降至70余起,且全部告破;福州治安狀況群眾滿意度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

          2017年,不少群眾報警稱遭遇套路貸陷阱。其中,一對夫妻因資金缺口借了套路貸,結果深陷泥潭,最終賣了房才還清債務。潘東升聽到此事義憤填膺,他第一時間部署、第一時間推動。經過半年的調查,福州市公安局成功打掉了這個套路貸犯罪團伙,涉案金額近10億元。

          在掃黑除惡中,潘東升帶領福州公安機關打掉組織35個、惡勢力犯罪集團(團伙)169個,福州市公安局當選全國掃黑除惡先進集體,受到表彰。

          清白做人踏實做事是他一生的原則

          走進潘東升的辦公室,警號“100001”的警服靜靜掛在衣柜里,辦公桌上六摞文件整齊擺放著,在書柜不起眼的角落放著“福州市公安局局長”的桌牌,臺歷停留在9月24日……

          “潘局長勤儉樸素的作風常讓我們自愧不如!迸c潘東升共事多年的民警郝炬,對他隨身攜帶的公文包印象深刻。這個公文包是潘東升2008年參加晉監培訓時學校配發的。從福建省公安廳到三明市公安局再到福州市公安局,這個包他用了13年。

          公文包的表面已經破損,提手也脫皮了。妻子勸他換個新的,但他舍不得。同事實在看不過去,偷偷幫他換了一個新提手,事后他堅決結算了費用。潘東升回到家,高興地對妻子說:“你看,跟新的一樣,還能繼續用!

          無論生活還是為人處事,潘東升最重要的準則是干凈!八Uf,為人干凈,就是做人的底氣、干事的硬氣、從警的正氣!备V菔泄簿终尾恐魅闻苏榉f說,潘東升經常教育民警要算好經濟賬、感情賬、親情賬,叮囑大家要對職業懷有敬畏之心。

          今年3月26日,全市公安機關隊伍教育整頓政治輪訓班黨課上,潘東升結合案例警示全市公安民警嚴于律己、潔身自好!八钔春掎咚轿璞!备V菔泄簿置窬瘡堅普f,潘東升將高度自律、清正廉潔的為政品德納入家風建設,諄諄教誨公安民警,遇到家人、親戚有任何托情辦事,一律回絕。

          在潘東升的帶領下,近年來,福州市公安局建立派出所教導員改任黨支部書記和向基層派出所派駐紀檢專職干部等制度,福州公安隊伍面貌煥然一新。而這一切,人民群眾感受最深。

          潘東升犧牲后,廣大公安民警、干部群眾自發通過前往殯儀館、網絡悼念等方式寄托哀思。他們眼含熱淚、手捧白花喊著:“潘局,一路走好!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20

          “啪”的一聲,燈亮了。不用回頭,錢海軍就知道,身后一定是開心的笑臉。

          這幾乎是錢海軍每天經歷的場景。作為國網浙江慈溪市供電有限公司客戶服務中心社區客戶經理,他拎著一只工具箱義務為居民提供電力維修服務,一修就是23年。

          起點:“每個人都有老的一天”

          “腦垂體瘤的情況有些棘手,得轉去上海。家里還有其他人嗎?”醫生問話的時候,孤寡老人應久昌腦子里第一個想到的名字就是錢海軍:“他就是家人!10多年前,錢海軍為古塘街道困難老人免費改造室內照明線路時認識了應久昌。這之后,錢海軍有事沒事就來轉轉,換感應燈、裝安全扶手、粉刷屋子。久而久之,就像老人的家人一樣。

          第二天一早,錢海軍就火急火燎地趕來:“轉院手續辦好了,我們出發。”為了緩解應久昌的緊張情緒,錢海軍讓妻子開車,自己一路陪著老人說話。護送到上海后,夫婦倆又餓著肚子往回趕。

          “那是2017年6月25日!卞X海軍說之所以記得這么牢,因為那也是給女兒填報高考志愿的日子,他們差點耽誤了。

          眼前的錢海軍笑起來讓人很溫暖。除了工作服,不管什么季節,他最常穿的就是短袖。熟悉他的人說,因為他有一顆持續了23年的.火熱的心。

          1999年冬天,錢海軍去一位老先生家里修日光燈。正要拿出工具來測時,老人開口了:“不用那么麻煩,把啟輝器拿掉就行!

          碰到一個懂行的。錢海軍站到凳子上按照老人說的拿掉啟輝器,日光燈跳了起來。

          “退休前我是八級電工,多復雜的電路都難不倒我。”

          “原來是老師傅啊!那您以后有空可得教教我!

          老人卻搖搖頭:“現在老了,沒用了,連個燈泡都換不了嘍!

          這句話扎痛了錢海軍。無論年輕時如何風光,老了就是這么艱難。“每個人都有老的一天啊!彼央娫捥柫袅讼聛怼;丶液,他手寫出500張名片,只有一個電話號碼和“電力義工錢海軍”7個字。

          這些名片被老人們放在枕頭下,揣在衣兜里,貼在冰箱上,成了護身符般的存在。而錢海軍從此成了數百名孤寡老人的“兒子”。

          堅持:“老百姓的事不分‘表前表后’”

          2008年的一天,一對老夫妻走進慈溪市供電公司時任黨支部書記張志民的辦公室:“有個叫錢海軍的師傅,下班時間來家幫忙修電路,材料全是他自己貼錢買的。你們動員他收下錢!”

          夫妻倆也走進了慈溪日報的門。公開見報后,不少大爺大媽都來講述錢師傅和自己的故事,說到激動處直掉眼淚。感謝信、錦旗更是不斷地飛到供電公司。大家才回過神來:“作為公司客服中心的普通員工,錢海軍在‘表后’竟無私奉獻長達10年之久!”

          “表前表后”是電力系統的行話。以電表為分界點,從供電網絡進入電表中的線路,歸供電公司管,為表前;從電表出來接到用戶家里的線路,則是用戶個人資產,為表后。

          不為人知的10年里,錢海軍在工作之余為社區提供業務代辦、糾紛調解等12種便民服務;手機全天候開機,一天最多接過21個求助電話;每周上門服務20余次,服務中不拿群眾一分錢、不抽群眾一根煙。

          “老百姓的事兒不分‘表前表后’,更何況我做的都是很普通的事!卞X海軍說。然而,為了這些普通事,他走出職責范圍內的9個社區,為全寧波的孤寡空巢老人提供服務;為了這些普通事,他多個年頭沒和家人吃過年夜飯;為了這些普通事,他從電工變成了“活雷鋒”。

          通過整合所有志愿服務項目,慈溪供電公司專心打造錢海軍服務品牌。2012年5月,錢海軍共產黨員服務隊成立。2015年3月,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注冊,成為國家電網第一家在民政部門完成注冊的社會公益組織。

          傳播:“我想叫它‘寧波燈’”

          2017年7月,西藏日喀則,海拔4500米的仁布縣普松鄉果措村。

          村民多吉次仁早早地在等候。他身后的家由泥巴、木頭和石塊砌成,屋內光線黯淡。當地村民大多住著這樣的房子。錢海軍此行,就是為了照亮這些泥巴房。

          顧不上嚴重的高反,錢海軍一下車便查看線路情況!拔堇锶锹憔,老化得厲害,全得換!薄拔萃庋b上漏電保護器和空氣開關,確保安全!薄袄蟽煽60多歲了,在床頭裝上開關,方便!3個小時后,屋子亮堂堂。多吉次仁笑出了滿臉褶子:“扎西德勒!”

          2019年2月,吉林延邊,冰寒未消。錢海軍一行人來到敦化市城山子村,走進劉暢、劉響姐妹倆的家。家人去世、母親出走,空蕩蕩的家連一盞臺燈也沒看見。

          “正是長身體的年紀,燈光不好視力會越來越差。”錢海軍搭起炕桌,安上節能臺燈。姐妹倆在暖光中攤開作業本,眉眼彎彎:“這盞‘寧波燈’真亮。”

          “寧波燈”照亮了雪域高原,照亮了黑土地,也照亮了黔西南和大涼山。2015年,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發起“千戶萬燈”殘疾人貧困戶室內照明線路改造公益項目,項目曾兩度獲得中央財政立項支持。7年來,錢海軍走到浙江、西藏、貴州、四川、吉林等地,行程20余萬公里,為7000余戶家庭送去了光明。

          火種:“人人都是錢海軍”

          原先在電力小草志愿服務隊時,唐潔就時常聽說錢海軍。2012年,唐潔被調往錢海軍團隊,如愿以償地和“偶像”共起事來。如今,志愿服務中心在冊志愿者達1200余名,累計開展服務超3萬余次,服務時長超21.3萬工時,從一個錢海軍到“人人都是錢海軍”。

          周豐權,義務捐血10多年,累計獻血量60000毫升,相當于12個普通成年人的全身血量;王軍浩,總是第一時間認領任務,就連孩子高考期間都能隨叫隨到……

          隨著規模擴大,錢海軍主持制定了標準化管理手冊和服務手冊,對團隊組織建設、服務內容、服務流程、管理程序和考核評比等進行細化、量化和標準化,提高公益慈善內部治理水平。志愿服務中心除了“千戶萬燈”,還推出了“星星點燈”未成年人社會體驗、關愛空巢老人“暖心行動”“燈亮萬家”表后線維修服務等6個志愿服務項目。

          “我服務過的一位新四軍老戰士曾說,當年他是扛著槍沖在前面打鬼子!卞X海軍說,“現在我是拎著工具箱沖在前面為人民服務!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21

          張桂梅是黨的十七大代表,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大女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興滇人才獎等40多個榮譽稱號的獲得者,百名孩子口中的媽媽,山區女孩子的一線曙光,她以忘我的精神在華坪教育戰線上辛勤奉獻22年,用心血和汗水為華坪教育譜寫著新篇章。她就是張桂梅。

          一、全新辦學模式創辦免費的女子高中

          2008年9月1日,在張桂梅老師的倡導下,在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會各界捐助下,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開學了。女子高中是全國第一家全免費的高中,是踐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隊。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免除一切費用,同時也在黨和老百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開學那天,一些家長放聲哭起來,激動地喊出了:“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感謝全社會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10年中,張桂梅老師先后失去了三位親人,但每一次,都沒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還是會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來追咬。小腦萎縮的她本來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過惡狗。一番撕咬后,看著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著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聲大哭。還有一次,在人群中募捐,被以為是騙子,被人在大庭廣眾之下把口水吐到臉上。張桂梅為了心中那份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默默承受著。

          二、不忘教育初心用生命辦學

          辦校10年來,3650個日夜身患重癥、滿身藥味、滿臉浮腫的張桂梅住在女子高中學生宿舍,與學生同吃、同住,陪伴學生學習。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托著疲憊的身軀咬牙堅持到晚上12點30分才睡,周而復始,常年如此。

          辦校10年來,張桂梅每年春節一直堅持家訪,親自走訪了1527名學生的家庭,沒有在賬上報過一分錢。學生來自麗江市四個縣的.各大山頭,家訪行程十萬多公里。不管山路多么艱險,她從未退縮。車子到不了,便步行;步行走不穩,爬也要爬到。每次家訪回來,她都要重病一次。張桂梅用柔弱的身軀扛過了病痛帶來的巨大的痛苦,用共產黨人的信念,支撐著走進每個孩子的家。

          10年來,張桂梅老師為了女子高中,一直孜孜不倦的前行。用生命陪伴著女高的孩子,忘記了失去親人的悲痛,忘記了別人諸多不解、非議和委屈,忘記了頭頂上的一長串殊榮,忘記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記了年齡和生死,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黨的教育事業的`實現中。她堅信就是要讓最底層的百姓看到希望;要讓他們的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樣,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到黨和政府的陽光與溫暖;學校就是要培養能回報社會、真正具有共產主義理想、能把自己從社會上得到的'幫助再傳遞下去的學生。她曾經這樣說過:“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三、打破常規改革創新以信仰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

          女子高中靠什么走到了今天,剛開始的女子高中沒有宿舍,沒有食堂、廁所,沒有圍墻。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住在教室里,食堂、廁所和鄰近的學校共用。困難可想而知,經常老師和學生哭成一片,教師辭職、學生不讀是常有的事。這時,在張桂梅那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的影響下黨支部率先打破傳常規,以黨建統領校建,開創了“五個一”黨性常規活動,“五個一”即“全體黨員一律佩戴黨徽上班”、“每周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周唱一支革命經典歌曲”、“黨員每周一次理論學習”、“組織黨員每周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并寫觀后感交流”。

          張桂梅之所以為黨的教育事業、為人民的教育事業鍥而不舍、堅定不移、無私奉獻,就是因為她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雖病魔纏身,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卻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上,把黨的教育事業放在心上。她把所有捐給她治病的錢和獎金、工資,共70多萬元全部捐獻出來修建鄉村校舍,2015年,她把十七大黨代表證、五一勞動獎章、奧運火炬和畢生獲得的所有榮譽證書,毫無保留的全部交給了組織,全部保留在了縣檔案館里。她說:“是黨為她指引了一條光明的人生路,是黨為她鋪滿了鮮花盛開的路,她所做的算不了什么,她就是要以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為黨和人民奉獻自己的全部。”

          目前,以張桂梅老師為首的女子高中,從2008年以來走過了十個春秋,女子高中這個貧困山區女孩實現夢想的大家庭容納了1527名成員,高考成績始終保持全市第一名。從女子高中畢業的八屆學生沒有一個辜負家鄉父老的期望,沒有辜負學校老師孜孜不倦的教誨。全部進入大學的殿堂,實現了走出大山,飛越大山的夢想。張桂梅曾說過“人要有一種不倒的精神,一種忘我的精神、一種自信的精神,雨水沖不倒,大風刮不倒,只有我們堅持著,覺得自己能行,就不會倒,什么樣的奇跡都會創造”。如今張桂梅讓人熟知的不再僅僅是兒童之家的“張媽媽”了,更多的,她是山里女孩的“老師媽媽”,她創辦的女子高中,免費為山里女孩提供教育,如今學校已真正成為山里女孩的“夢工場”、最貼心的“家”和黨委政府聯系群眾的一做愛心之橋。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22

          張桂梅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放棄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攻堅克難,執著奮斗,為當地教育發展和脫貧攻堅作出重要貢獻。她矢志不渝,克服種種困難,努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建成針對貧困山區家庭困難女孩的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圓夢大學,托舉起貧困家庭脫貧發展的希望與信心。

          去年10月24日,剛從醫院出院的張桂梅回到華坪女子高中。拖著疲憊的身體巡查完教室后,她接到了在麗江讀書的“兒子”王龍朗的電話。王龍朗委屈地向張桂梅傾訴在異地求學遇到的困難,張桂梅安撫好“兒子”后,便給福利院的工作人員李雅蘭打電話,請她幫協調解決,并叮囑李雅蘭一定要多關心“弟弟”王龍朗的生活,不能讓他在外受委屈。

          李雅蘭和王龍朗一樣,都是華坪縣兒童福利院的孩子。李雅蘭告訴記者,2001年,從她來到福利院的第一天起,“媽媽”張桂梅就傾盡全力照顧她和弟弟妹妹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和健康的生活習慣。19年過去了,她和弟弟妹妹們長大了,媽媽卻老了,但媽媽對他們的照顧和愛護卻越來越多了。

          今年63歲的.張桂梅出生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972年跟著姐姐來到云南參與“三線建設”。20世紀80年代后期,她認識了自己的愛人,從中甸到大理追隨他當了老師,伉儷雙飛令人羨慕。不料1995年,丈夫查出患了胃癌晚期,她花光所有積蓄,依然沒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為了緩解悲痛,張桂梅決定離開傷心地,申請調動工作,最終選擇了從未去過的華坪縣任教。

          到華坪后,張桂梅拼命用上課來化解心理創傷。學校里,有的孩子只打飯、不吃菜,有的為了省錢兩三個月都不回一次家,有的床上墊的是包裝箱的硬紙殼……眼前的情景深深刺痛著張桂梅,她開始縮減伙食費,省下錢來接濟孩子。

          由于工作出色,對孩子充滿愛心,2001年,華坪縣兒童福利院找到張桂梅,希望她能擔任福利院的負責人。張桂梅想都沒想就一口答應了下來,成為了54個孩子的`媽媽。

          “每個孩子背后都有一個不幸的故事,每個孩子心里都揣著一塊冰!闭f起兒童福利院孩子們的身世,張桂梅一臉難過,“所以我要加倍對這些孩子好,讓他們找到光明、溫暖和希望”。

          有一年中秋節,華坪縣法院的`工作人員找到張桂梅,告訴她“兒童之家”的幾個小男孩把法院圍墻的鐵柵欄偷了。張桂梅回到福利院,嚴厲地批評了孩子。在她的追問下,孩子們委屈地說把偷了的鐵柵欄拿去賣了買月餅了。張桂梅含淚對孩子們說:“媽媽最近工作太忙,忘了到中秋節要給你們買月餅,這是媽媽不對,可你們亂拿別人的東西是違法的,以后再也不能這樣做了!碑斖,福利院食堂桌上擺滿了月餅和水果。

          “我直到現在還記得那個中秋節的場景!备@汉⒆訌埢萑A說,院長對我們兄弟姐妹一直都很嚴厲,但從那天起,我們就把院長當成了自己的媽媽。

          在張桂梅的關愛和悉心教導下,張惠華成了兒童福利院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孩子,還考上了華坪縣石龍壩鎮的公務員,在基層一線擔任扶貧工作隊員,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像張桂梅一樣為貧困山區做貢獻。

          “媽媽收養的孩子已經有136個,像我這樣從華坪兒童福利院出來的,有50多個走上了工作崗位!睆埢萑A說,每逢過年過節我們都會回來看望無家無子的媽媽,因為我們心里明白,是媽媽用無私的愛改變了我們的人生,教會我們怎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23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教育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對一個國家來說教育是一件大事,對一個家庭來講更是一件大事。由于家庭因素及其他原因,一部分適齡兒童無法正常入學,對上學的渴望也只能是一種奢望,但張桂梅,一個62歲的老太太,瘦弱多病、無家無子,卻用行動讓1645名貧困女孩邁向了大學之路,實現了華麗轉身,她就是人間的“天使”。

          做好一件事情并不難,難得是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對張桂梅來說,她這一輩子都在為貧困孩子的教育操心和操勞,為建立一所免費女子高中,面對旁人的不解、質疑甚至是謾罵,她都不予理會,牢記自己的初心,勇挑教育的重擔,為改變貧困山區教育落后面貌,尤其是女孩受教育程度低的現實情況,她四處奔走,拉贊助,搞募捐,最終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免費女子高中成立了,這不僅僅是一所學校,而是無數貧困女孩改變命運的希望之門,在她的`辛勤付出之下,女子學校取得了可喜成就。

          張桂梅,由一名普通的中學老師,義務當政府新建的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再到云南省華坪縣女子高中黨總支書記、校長,這一個個身份的轉變和疊加,對她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稱謂的改變,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身患疾病的她,面對當地組織的關心和照顧,都化作了她為當地教育事業做努力貢獻的動力,她不為名利,不圖回報,只為讓每一位貧困的孩子能夠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她用一雙勤勞的雙手撐起了貧困孩子未來的天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張桂梅用自己的教育初心,通過19年的努力實踐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教育奇跡,她知行合一,身體力行,用行動向我們廣大黨員干部上了一堂生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課,是用行動讓貧困女孩華麗轉身的“天使”。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先進模范事跡,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

          她沒有生兒育女,卻是女子高中近500名學生和華坪兒童福利院50多名她是黨的十七大代表,集“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十大女杰”等榮譽于一身,多次受中央、省、市、縣表彰,但是她沒有驕傲自滿,始終視自己為一個平凡的人,把崇高的人生價值追求銘刻在了平凡的工作崗位和繁瑣的工作中。孤兒的“校園媽媽”、她30年如一日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平凡事業中,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堅守三尺講臺。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盡職盡責的精神,鉆研學校教學和管理,身體力行,教學成績突出。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事跡平凡而偉大,思想樸實而閃光,在她身上集中體現了偉大的時代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展現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和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

          張桂梅同志的精神充分體現了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體現了一名普通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具體落實到了自己的事業和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和執著追求。她不是英雄,但是她用樸實、真實、感人的事跡贏得了人們對她的敬重。她在以下幾個方面所彰顯的精神內涵,深刻地感動了我。

          用她的話說就是“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她熱愛黨,熱愛人民,更熱愛貧困山區的人民,為了辦好女子高中,她鍥而不舍,歷盡艱辛,但始終堅信,依靠共產黨就能辦成事,就能成就她的夢,辦一所女子高中的夢,讓無數個貧窮的女孩子圓大學的夢,她要通過培養女大學生來促進我們貧困山區脫貧,促進現代文明建設,讓孩子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改變人生。

          她不僅是一個優秀的黨員干部,她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黨,奉獻給了人民,奉獻給了她熱愛的教育工作和學生。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懷著心系群眾、服務人民的公仆情懷,發揚銳意改革、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端正扎根基層、勤奮敬業的務實作風,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24

          盧灣一中心小學的學生常常受到同齡人羨慕,除了他們有一位“云朵媽媽”,還因為他們有一套自主研發的“云課堂”。

          比如,手持一支智能云筆,一個學生在課業練習時停頓時間的數據會被反饋給授課老師,老師可以更精準地了解學生的上課狀態,從而作出相應的教學方式調整,設計更有效的針對性訓練。

          為了把老師從煩瑣的教學事務中解放出來,投入更多精力去因材施教,吳蓉瑾提出課堂教學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帶著她的“云團隊”,一步步構建夢想中的“云課堂”:可自動調節明暗的教室燈光系統,可自動監測、觸發凈化設備的空氣凈化系統等“云系列”,讓學習變得更“智慧”,老師變得更“全能”。

          “小學是一個孩子需要全面教育和定型的階段。我們的老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應該掌握孩子們生活的狀態,找準、找全他們成長的‘穴位’!睘榱税褔页珜У乃刭|教育落到實處,吳蓉瑾想盡辦法引入更豐富的課外教育,盡可能開拓孩子們的眼界和興趣。

          可是,這些課程從哪里來?社會機構和企業開出的費用又怎么支付?吳蓉瑾冥思苦想,直到一個大膽的想法冒出來。

          “您好,我是盧灣一中心小學的校長吳蓉瑾,您能給我們的.孩子送一些課程嗎?”當年,吳蓉瑾登門“求”課的場景,上海市商貿旅游學校原校長李小華依然歷歷在目。

          花了點時間確認吳蓉瑾的真實身份后,李小華耐心聽完了她長達半個小時的懇請,由衷說了一句:“你是真的愛學生。”

          文物鑒賞、西點制作……兩周后,由職校老師送教上門的13門職業體驗課陸續在盧灣一中心小學開起來了,兩校的合作也延續至今,成為上海市教育改革創新的一道亮麗風景。

          孩子們的課表豐富了,校長的日程更滿了。

          每天早上7點半前到校,晚上10點半后離開,周末兩天概不例外。學校教師們都知道,吳蓉瑾同時處理好幾件事是家常便飯,忙起來有時一天只睡兩個小時。

          “別人看我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其實很多時候我是在給自己‘找工作’,看到其他地方有好的課程,我就想能不能引進來,讓我們的孩子足不出校就能體驗,慢慢找到相伴一生的興趣!眳侨罔f。

          她是如此不惜時間——不論畢業了多少年,更不論是不是她的學生;不論是上海的老師,還是偏遠山區結對幫扶學校的老師,只要找到她,她就從來沒說過一個“不”字。

          她又是如此珍惜時間——去外地授課,她總是請求對方把上課時間安排在下午。這樣她就能在講完課后直奔機場,連夜返回,第二天一早又能站在校門口迎接孩子——微笑、俯身、摸一摸頭,師生互道一聲“早上好”。

          今年47歲的吳蓉瑾,選了一幅很萌的圖畫作微信頭像——一個女孩駕著一片云,寓意放飛青春的夢想。

          27年過去,夢想指引,初心未改。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25

          二十余年逐夢“鋼鐵強國”不停歇,扎根科研一線不動搖,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海工用鋼研究所船用鋼研究室主任嚴玲,以實際行動和出色業績詮釋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執著,是我市基層科技人員的杰出代表,是引領時代的學習楷模。

          心中有信仰,行動有力量。咬定目標不放松,勇攀鋼鐵科研的高峰,源自于堅定理想信念,源自于心系“國之大者”的使命擔當。面對科研道路上的一個個困難和挑戰,嚴玲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奮力攻堅。承擔鞍鋼集團到國家各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主持研發船板海工品種,填補國內關鍵品種空白,建設“鋼鐵強國”的夢想,始終是她不斷前行的目標方向。

          強國有我,振興有我。鞍鋼是一塊英模輩出的熱土,鞍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孟泰、雷鋒、王崇倫、郭明義等,這些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鞍山人,也在嚴玲的科研事業中得到充分體現。她以舍我其誰的勇氣和魄力,挑戰自我、挑戰極限,打破了一個個國外“卡脖子”技術壁壘,解決了我國海洋工程建設和建造各種超大型船舶急需的特種高端鋼材,有力保障了我國海洋工程項目建設的經濟性和安全性,為打造海洋強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成功不會一蹴而就,凡事貴在堅持。嚴玲常年奮斗在科研一線,根植時代沃土,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己任,聚焦鋼鐵科技的最前沿,潛心鉆研、大膽實踐,這種鍛造鋼筋鐵骨、矢志為國奉獻的精神,集中體現了全市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底氣、志氣和骨氣。她不僅自己嚴謹認真,堅定執著,還把這種作風滲透到身邊同事,帶出了一支政治過硬、技術過硬、善打硬仗的科研團隊,并榮獲“鞍山市優秀創新團隊”稱號。

          實現鞍鋼海工鋼從跟跑到領跑,巨大跨越的背后,無疑是巨大付出。嚴玲帶領她的.團隊,從一次次跌倒中爬起,從一次次失敗中汲取教訓,憑著嚴謹科學的態度、敢闖敢試的勇氣、拼搏進取的精神,啃下一塊塊硬骨頭,交出了一份份完美答卷。

          “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時刻激勵我們要像嚴玲那樣,立足生產實際,服務國家戰略,挺起中國制造的鋼鐵脊梁,闖關奪隘、攻堅克難,以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數字鞍山、智造強市建設。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26

          嚴玲,女,1971年出生,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任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海工用鋼研究所船用鋼研究室主任,“海洋裝備用金屬材料及其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科帶頭人,中國船級社材料與焊接技術委員會專家,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舶材料學術委員會委員。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巾幗獎章、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遼寧最美女性、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所在的鞍鋼造船用鋼團隊榮獲“鞍山市優秀創新團隊”稱號。

          嚴玲同志從事科研工作25年來,先后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和鞍鋼集團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40多項,主持研發九大系列200多個船板海工品種,形成20項獨有關鍵技術,53個關鍵品種填補國內空白,國內和全球首發產品6項,累計創效4.6億多元。多項科研成果打破國外“卡脖子”技術壁壘,不僅有力解決了我國海洋工程建設和建造各種超大型船舶急需的特種高端鋼材,而且大幅度降低建造成本,保障了我國海洋工程項目建設的經濟性和安全性,增強了我國造船行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為我國海工鋼制造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作出了突出貢獻。

          嚴玲同志是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勇擔“鋼鐵強國”使命的優秀基層科研工作者,是新時代心系“國之大者”、勇擔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重任的巾幗尖兵,是敢于挑戰自我、挑戰極限、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創新典范,是嚴謹認真、堅定執著、善帶團隊、把工作當事業的'奉獻楷模。

          為發揮先進典型引領示范作用,中共鞍山市委宣傳部決定授予嚴玲同志鞍山“時代楷!狈Q號,號召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以先進為榜樣,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在新時代鞍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進程中勤于創造、勇于奮斗,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27

          盧永根,男,漢族,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作物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前校長。盧永根同志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從教60多年來,始終將愛國奮斗精神貫穿教學科研和立德樹人全過程,用一生至誠至真的執著行動和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忠實履行了人民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為我國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曾榮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201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和全國“最美奮斗者”等榮譽稱號。2019年8月12日,盧永根同志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9歲。2019年11月15日,中央宣傳部追授盧永根同志“時代楷!狈Q號,202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授予盧永根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盧永根同志愛黨愛教、為國家事業矢志奮斗,入黨70年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入黨日子作為自己另一個生日,罹患重病住院期間,仍堅持與師生共同參加支部學習,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從教愈甲子,將畢生獻給所鐘愛的教育和科研事業。

          盧永根同志潛心鉆研、為造福人民勇于攀登,始終心懷人民群眾飽暖,半個多世紀來奮戰在高等農業教育最前沿,致力于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帶領學科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在他堅守下,學校現擁有上萬份水稻種質資源,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為國家農業發展和農業教育作出卓越貢獻。

          盧永根同志立德樹人、為培育英才鞠躬盡瘁,堅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將種稻育種和傳道育人相結合,以身作則,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循循善誘,在思想上學業上生活上給予充分關注和關心,促進師生成長發展,培養大批高水平現代農業專家。

          盧永根同志艱苦樸素、為助教勵學無私奉獻,始終堅持共產黨員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求真務實、勤儉質樸,是一位情操高尚的師德模范,被譽為“布衣院士”。他對自己近乎苛刻地節儉,卻將積蓄880多萬元無私捐贈學校,設立教育基金;將祖傳廣州市花都區的兩家商鋪贈與當地羅洞小學作為永久校產;他逝世后,家屬遵其遺愿,將他遺體捐獻給醫學研究和醫療教育事業。盧永根同志至信至誠為教育事業傾獻畢生心力,充分展現了一名新時代人民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崇高品格和價值追求。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28

          張玉滾,男,漢族,1980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他自師范院校畢業后,扎根深山17年,先后教了500多名孩子,培養出16名大學生。他任教的小學曾因交通困難,學生每學期的課本都由他用一根扁擔挑進大山,一挑就是5年。多年的鄉村教學工作,練就了他過硬的技能:手執教鞭能上課,拿起勺子能做飯,握起剪刀能裁縫,打開藥箱能治病。他用自己的全心付出,照亮了山區農村孩子們的求學之路,也照亮了孩子們的心靈之路。他用高尚的品格詮釋了師德的內涵,展現了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張玉滾同志曾榮獲“時代楷!薄叭珖鴯徫粚W雷鋒標兵”“全國師德標兵”“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都走了,山里孩子怎么辦”

          從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出發,往西北方向走過蜿蜒近30公里的盤山路,村口一座廟宇旁,黑虎廟小學就坐落在這里。

          “墻上掛著一幅我喜歡的油畫,畫面景色迷人,充滿了春天的勃勃生機……”春日的校園里時不時傳來孩子們的朗讀聲,年久斑駁的墻上是孩子們的學雷鋒專欄,稚嫩的筆觸畫出了孩子們平日生活中做好事的點點滴滴?諘绲男@里,教學樓下懸掛的一口銹跡斑斑的手動上課鈴格外醒目,一張乒乓球臺便是這個學校唯一的體育教學設施。

          黑虎廟村是鎮平縣的深度貧困村,位于伏牛山深處,這里位置偏僻,直到2017年冬天才通了不定時的公共汽車。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基礎差,生存條件艱苦,許多老師都不愿到這里任教。

          2001年,張玉滾從南陽第二師范學校畢業,作為一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優秀人才,父母希望他能到城市去發展。“外面的老師進不來,咱自己培養的學生留不下,都走了,山里的孩子怎么辦……”老校長吳龍奇的一番話讓張玉滾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于是,他說服了父母,留在了黑虎廟小學。

          剛開始代課,張玉滾一個月的工資不過幾十塊錢。有時還發不及時,身邊的親人都勸他趁年輕早點走出大山,他一遍又一遍地解釋,始終沒出邁開走出大山的.腳步。

          “我是山里人,知道山里的苦,看著自己教的學生一個個能走出大山,我就覺得值!17年來,這里的老師換了一茬又一茬,只有張玉滾一直堅守在這偏遠的山區。他教的學生有許多考上了大學,還有的念了研究生。家長們提到他,總會激動地說:“玉滾在,我們的孩子就有希望!

          “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

          “同學們,你們看我手里拿的就是大理巖和花崗巖,你們自己也找找看!睆堄駶L正帶著五年級的學生在野外上科學課,這節課的主題是《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在小溪邊、山坡上找不同類型的巖石,拿在手里認真比對。

          由于學校條件艱苦,師資力量不足,張玉滾不得不把自己磨練成“全能型”教師。學,F有75名學生,已是校長的張玉滾,同時還擔任著數學、英語、品德與社會、科學四門學科的教學工作。

          2017年,在當地政府的資助下,學校新蓋了宿舍樓,有40多名學生在校住宿,張玉滾又當起了生活老師,照看學生的飲食起居。他每天凌晨五點半起床,晚上等孩子們入睡后,他還要在燈下備課,直到凌晨十二點以后。

          “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边@是張玉滾給自己定下的鐵紀律。數學課上,他運用直觀教學法,和孩子們一起制作教具;語文課上,優化教學環節,力爭把每節課講的時間控制在15分鐘內,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和練習;英語課上,他不斷地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消除他們對英語的恐懼;科學課上,他帶領孩子們去野外上課或是自己動手做實驗,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多年來,張玉滾所教年級學生的成績,在全鎮名列前茅。

          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他利還用課余時間進修了大專,現在正在進修本科,學習初等教育專業。

          做一輪照亮山村孩子的明月

          黑虎廟小學輻射半徑達周邊20多公里,大多數孩子中午都在學校自己做飯吃。當張玉滾看到有些年齡小的學生做的飯半生不熟,就又主動承擔起孩子們的后勤保障工作。不僅如此,他還動員在外打工的妻子回來幫他給學生們做飯。

          山里的孩子,父母大多在外打工。誰家孩子在哪兒居住,誰家孩子爺爺奶奶多大年紀,誰家孩子上學需要接送……他都一一記在心上。

          2014年6月的一個晚上,學生張朋的家長打電話說孩子還沒到家。正在改作業的張玉滾掛掉家長電話,立刻和妻子一起打著手電筒進山去找,最后發現張朋在回家的路上靠在大石頭旁熟睡了。張玉滾二話不說,背起張朋就走,經過一個多小時才把張朋安全送到家。后來,接送學生也逐漸成了張玉滾的家常便飯。

          多年來,黑虎廟小學沒有一個學生因為貧困輟學,張玉滾和學生們同吃同住,和妻子一起料理學生的日常生活,并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資助了300余名學生,繼續他們的求學之路。

          受張玉滾的影響和感召,黑虎廟小學4名退休教師決定返回山里繼續教書,張玉滾曾經的學生張磊在外上學畢業后也回到黑虎廟小學任教。

          問及將來的打算,張玉滾的回答簡單而詩意:“我愿意做一輪明月,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大山里的孩子們。”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29

          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荊州鄉是位于皖浙交界處的小鄉鎮,被崇山峻嶺環抱,進山的路蜿蜒崎嶇,李夏已不知走了多少個來回,早已習慣。2019年8月10日,在抗擊臺風“利奇馬”中,時任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縣監委派出荊州鄉監察專員的李夏突遇山體塌方,英勇犧牲,年僅33歲。他把初心和使命鐫刻在了山路上,把青春和熱血燃燒在了大山里,用生命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和擔當。

          唯其平凡,更顯非凡

          “平凡”是腳踏實地的沉淀,是長年累月的堅持。

          2011年9月,李夏通過公務員招錄來到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長安鎮。從此,大山的晨曦里,總是映著一個奔忙的身影。李夏在長安鎮、荊州鄉先后承擔社保員、安全員、政府文書等多個崗位的工作。他用日積月累的堅守,在一個個平凡的工作崗位勾勒出不凡的印記。

          2016年3月,李夏任長安鎮紀委副書記。其間,因為表現突出,多個縣直部門想選調李夏。但他選擇繼續扎根在長安鎮,一干就是兩年多。大家不解:“無論從工作條件,還是照顧家庭來說,回城工作都更好,怎么就放棄了呢?”李夏笑笑:“我就是喜歡跟老百姓打交道,在基層,心里踏實!”2018年底,組織調他去最偏遠的荊州鄉任紀委書記。荊州鄉距離績溪縣城70余公里。從此他成了全縣最年輕的鄉鎮紀委書記,工作在全縣最偏遠的鄉鎮。

          1986年7月出生的李夏,成長在一個革命家庭,爺爺奶奶都是抗美援朝老兵,老一輩的風骨,深深地影響著他的成長。

          “李夏一直都在做他最想做的事!被貞浧鹪浀暮脩鹩眩瑫r任績溪縣長安鎮黨委書記高道飛不禁想起李夏被批準成為正式黨員時說的一番肺腑之言,“作為一名正式黨員,我要牢記黨的教育培養,吃苦在前,享樂在后,遇到困難挺身而出,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

          李夏始終兌現著自己的諾言,他把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忠誠,落在工作日常,見于細節點滴。

          2011年9月,李夏這個“城市娃”剛到農村時,連鴨和鵝都分不清,也聽不懂口音濃重的績溪方言,初來乍到如同“啞巴”和“聾子”。為了能和群眾融在一起,他學會了績溪方言;為了隨時讓群眾找到自己,他把手機號碼貼在群眾的家里。

          “他們家里都貼著李夏的電話號碼,就是有事找李夏。”李夏的妻子宛云萍時常會接到績溪老鄉們的電話,“他以前常和我說,老百姓的事就是他的事,為他們多做點就感覺內心充實點!

          他言有物、行有格,對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每回到縣里開會,他都盡量當日返回,趕不上食堂的晚飯,就讓同事幫他在食堂里帶一份,等回到宿舍再用電磁爐熱一熱。在被抽調到縣紀委掛職期間,李夏也只選擇每天48元的小旅社,連個獨立衛生間都沒有。在李夏看來,公家的錢,能省一點就省一點。

          奮斗中見精神,細微處見操守。李夏犧牲后,家人來收拾遺物。幾件洗得泛白的`衣服、從原單位帶來的水壺臉盆、幾盒沒有吃完的胃藥,幾乎是他留下的所有生活用品。

          他是“時代楷!,也是普通的基層黨員。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紀檢監察干部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

          唯其較真,更顯忠誠

          在鄉鎮,黨員干部就那么多,人與人之間難免沾親帶故,做到公私分明是第一層,做到秉公執紀執法是第二層,讓被懲罰者記住你念著你,是更高一層。

          “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真查?”“是的,真查!2017年,長安鎮紀委收到時任鎮頭村黨總支書記陳承兵在2014年村“兩委”換屆中存在問題的反映。陳承兵是李夏多年的老熟人,得知李夏負責調查時,陳承兵認為自己又沒犯大錯,作為老朋友,肯定不會讓他太難堪。“拉票多大點事,還較真個啥?”李夏認真翻查當年的材料記錄,一個一個把相關人員找來談話,收集相關證據,深入研究農村換屆選舉紀法規定,最終查實了陳承兵在選舉時曾默許其朋友幫其“宣傳宣傳”的事實。之后他拿著換屆紀律等材料,直接找上陳承兵,“你是個老黨員,我是新黨員,我們一起學學,增強紀律觀念!鼻昂髿v經10多次“交鋒”,終于打開了老陳的“心門”。陳承兵因違反組織紀律受到黨紀處分并被免職。

          李夏去世后,陳承兵這位被免職的老支書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反復責備自己,不應該讓李夏前前后后10多次登門做工作。

          “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痹谖⑿爬锪粝碌倪@句簽名,反映了李夏用生命詮釋的真諦。李夏把對黨、對人民和對紀檢監察事業的絕對忠誠,融入一件件線索處置、一起起案件查辦、一次次核查談話,甚至一處處文書細節……初心與使命,早已深深地烙進了李夏的腦海,融入他的血脈。

          從事紀檢監察工作以來,李夏主辦或參辦問題線索77條,立案審查32起,給予黨紀處分31人次,組織上從未收到過對他的任何不良反映。

          “紀檢工作就沒有小事”“紀檢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這是李夏生前常掛在嘴邊的話。跟著李夏在鄉鎮干紀檢監察工作的年輕同志稱,李夏是引導他們真正進入紀檢監察工作角色的人。2019年8月8日,李夏犧牲前兩天,他帶著新來的“90后”紀檢監察干部,冒著烈日去村里核實一件上級轉辦的信訪件。雖然事情不大,但李夏仍詳細列出了談話方案。他對紀檢監察文書的要求非常高,為了高質量完成信訪件核查工作,他帶著年輕同志一字一句進行推敲。經常是自己坐在電腦前敲字,年輕同志站在旁邊觀摩,文檔打印好后兩人再逐字校對,因為“干紀委的工作連一個頁碼都不能有錯”。

          他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也是普通黨員。他是一座橋梁,讓全面從嚴治黨的“最后一公里”得以在皖南的山坳里精準抵達。黨的干部在哪里都有人管,百姓的權益在哪里都有人護。是他的勇于任事、認真較真,讓基層的黨員干部感受到被監督的威懾,讓人民群眾感受到被保護的力量。

          唯其耐苦,方能馳驅

          千仞之樹成于根,根深才會枝葉茂。“極耐得苦,故能艱難馳驅”,這是李夏寫在工作筆記扉頁的座右銘,彰顯了他的青春選擇。

          深耕是什么?在績溪縣長安鎮和荊州鄉的村民看來,深耕是播種插秧之前,通過犁田把田地深層的土壤翻上來,淺層的土壤覆下去。對于李夏來說,深耕意味著與時間為伍,不計回報付出,思索解決深層次問題?恐珜W、深思、善用的良好工作習慣,李夏一步一步深耕、成長、蝶變。

          基層黨建工作如何發揮一呼百應的號召力,如何提振信心、鼓舞干勁,這是李夏一直思考的問題,為此他勇于試水、堅持實踐。2016年3月,李夏擔任長安鎮紀委副書記后又挑起了高楊村黨建指導員的擔子。當時,高楊村黨總支比較渙散,就連開黨員大會,遲到、會上接打電話的現象也不稀奇,甚至還有人喝醉酒大聲喧嘩。時任村黨總支書記王慶華心里打了個問號:“我都管不了,他這么年輕,能行?”

          李夏嘗試從梳理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入手,通過建章立制,完善基層黨員行為規范。在一年時間里,李夏帶著大伙把過去長安鎮最偏僻、交通最落后、移民多心不齊的薄弱村,變成了班子團結和諧、產業發展興旺的先進村。從最初的“學著走”“推著走”,到后來的“主動走”“帶頭走”,高楊村黨建工作的不斷完善,為脫貧攻堅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到績溪縣荊州鄉不到1個月時間,李夏就跑遍了聯系包保村下胡家村的36戶貧困戶,摸清了情況,制定了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他忙碌在各個村莊和農戶家庭,用農民聽得懂的話將上級的大政方針說清楚說透徹,還堅持把貧困戶“扶上馬送一程”,先后聯系包保的兩個村59戶貧困戶均實現穩定脫貧。

          李夏是“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也是普通黨員。在績溪縣工作的近8年里,李夏一次次放棄回城機會,將青春奉獻給基層;在鄉村的夜晚,他一次次挨家挨戶走訪調研,只因不忍耽誤百姓白天勞作。在風雨中,他一次次沖出家門,把雙腳踩進泥土。

          在生命與初心之間,李夏不止一次作出選擇。與李夏在長安鎮共事過3年的杜悅回憶,早在長安鎮大谷村附近山場突發林火時,李夏就曾奮不顧身沖向火場,令在場群眾感動不已。最終,他與這方土地融為一體,化作蘊藏在基層農村的恒久生命力。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30

          “你退后,讓我來!”這是南部戰區陸軍某掃雷大隊四隊作業組長、中士杜富國面對死神威脅時的一句“口頭禪”。

          時隔1個多月,杜富國的這句話依然在戰士艾巖耳邊回響。面對筆者,艾巖的眼眶紅了,哽咽著說:“是他救了我的命!”

          云南省麻栗坡縣老山西側壩子雷場,山高坡陡,灌木叢生,本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卻處處游蕩著死亡的幽靈。10月11日,杜富國在掃雷行動中發現一枚加重手榴彈,他立即讓同組戰友艾巖退后,獨自上前查明情況。突然,一聲巨響,手榴彈爆炸了,杜富國下意識地向艾巖方向一側身,擋住了爆炸后的沖擊波和彈片。艾巖得救了,自己卻失去了雙手、雙眼。

          11月20日,南部戰區陸軍某掃雷大隊在杜富國的病房內,舉行了一場莊嚴的`儀式:掃雷大隊領導宣讀了南部戰區陸軍為掃雷英雄杜富國記一等功的通令。

          杜富國1991年11月出生于貴州省遵義市,2010年12月入伍,2016年11月入黨。3年來,他1000余次蹚過雷場,拆除2400余枚爆炸物,處置各類險情20多起,先后獲得嘉獎兩次,被表彰為“優秀士兵”“優秀士官”各一次,榮立一等功一次。

          杜富國所在的云南邊境雷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區,作業區最高坡度達到80度,即使世界上最先進的掃雷設備也派不上用場,只能人工用探雷器掃、用手排。

          在馬嘿雷場,戰士唐世杰探到10多枚引信朝下、高度危險的火箭彈。杜富國讓戰友退到安全地域觀察,獨自上前處理。在八里河東山某雷場,班長劉貴濤探到1枚罕見而危險的拋撒雷。沒等劉貴濤命令杜富國撤下時,他就搶先道:“班長,我來吧!

          “他就是這樣,不管與上級還是下級同組作業,都‘強詞奪理’爭著上!倍鸥粐搨,劉貴濤回憶起這些細節,抹著淚說:“他其實是不想讓別人冒險,這早已成了他的習慣!

          探雷器是掃雷兵的“手中槍”,為了早日奔赴掃雷場,杜富國將各種金屬物埋了排、排了埋,把訓練場的土地翻了個遍。他還和戰友“背靠背”對抗,請別人隨意埋設鐵釘、硬幣、彈片,通過斜放、深埋、混合、纏繞增加難度,以此訓練“聽聲辨物”本領。經年累月,他熟練掌握了10多種地雷的排除法,將探雷器練成了“第三只手”。

          老山地區,地雷、炮彈等爆炸物種類繁多、交織混埋、辨識難度大!皰呃妆_一滑,甚至一塊石頭滾過,都可能引爆地雷!睊呃状箨犝芪拇赫f,官兵們在這樣的雷場作業,每天走的是“陰陽道”,過的是“鬼門關”,拔的是“虎口牙”,使的是“繡花針”。

          2015年,杜富國申請到邊境掃雷,父母一直很擔心。3年多來,杜富國從不和家里多講掃雷的事。杜富國負傷后,他的父親杜俊來到兒子作業雷場,當他聽了麻栗坡縣猛硐鄉鄉親們含淚的講述,這位老黨員愈加明白了兒子這些年經歷了什么,又為何不愿退伍。

          杜富國負了重傷,猛硐鄉鄉長盤院華幾度哽咽:猛硐全鄉共2萬畝茶園,有8000畝在雷區,群眾不敢進去耕種,只能撂荒。部隊進駐當地掃雷后,已將三分之二以上的雷區土地安全地移交給村民耕種,目前已產生經濟效益。他說:“我們與全國人民一道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有希望了。”

          11月18日傍晚,由南部戰區陸軍與麻栗坡縣縣委、縣政府共同舉辦的“讓我來——勇掃雷障為人民”主題文藝晚會在縣禮堂隆重舉行。麻栗坡駐地官兵趕來了,當地群眾趕來了,能容納近千人的禮堂座無虛席。杜富國的父母、妻子應邀出席。

          每當舞臺背景上出現兒子的身影,杜俊都會含著淚拿起手機拍個不停,也許他是想讓曾經健全的兒子定格在心中。

          杜富國妻子王靜說:“我們結婚一年多,兩地分居,離多聚少,他說我是他的‘小公主’,以后我就是他的眼!贝藭r,舞臺背景上閃現出一個鏡頭:在醫院陪護丈夫時,她拉著杜富國的胳膊,一只手從他袖口里伸了進去,當她摸到那光禿禿的胳膊那一刻,淚水奪眶而出。

          杜富國是掃雷兵的驕傲,也是掃雷兵的代表。這群與死神較量的90后掃雷兵,始終把遺憾、愧疚和思念壓在心底,把人民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31

          他,是中國的工程院院士;他,是直播間里賣力賣土豆的農民;他曾解決世界性的稻瘟難題;他也曾為農民的生計問題而四處奔波。他將自己的一生書寫在了土地上,壓彎了自己的脊梁,卻讓無數家庭得以擺脫貧困;他將自己畢生所學全部揮灑在了貧瘠的鄉村,卻讓無數百姓的臉上掛滿了笑容。他就是被譽為“農民院士”,時代楷模朱有勇先生。

          土地的孩子

          從小生活在云南農村的朱有勇先生也和那代人一樣,幼年光著腳無憂地在田壟上奔跑,少年一邊讀書一邊為家里分擔家務。在云南,土壤肥力不足,糧食產量不夠。倘若不進行科學地,有計劃地施肥,反而會讓糧食的產量大幅度下滑。而這很有可能一家在這一年當中都得要挨餓了。

          作為1977年高考恢復后的第一屆大學生,朱有勇憑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了云南農業大學。正式開啟了他與徒弟相伴的一生。在悉尼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的學習讓他受益良多。但作為云南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又怎么會忍心拋棄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

          1982年,朱有勇先生云南農業大學本科畢業。除了在中國農業大學和悉尼大學學習的時間以外,他一直在云南,從事科研或者扶貧工作。在時代楷模的頒獎典禮上,有這么一句話來描述朱有勇先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那么朱有勇先生究竟在祖國大地上寫了什么論文呢?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布上百篇論文,出版了數本著作,主持了973項目當中的一項,省部級數十項。列舉這些朱有勇院士的成就并不會讓大家有印象。可以這么說,沒有朱有勇院士的成果,就不會有現在的云南的高原特色農業。全國人民就不會品嘗到來自云南的葡萄酒,馬鈴薯,檸檬等。

          朱有勇院士的論文和其他科研工作者的論文相比,有著非常明顯的側重點——實用性非常的強。當別人在研究如何提高產量,減少病蟲害的時候,朱有勇院士立足云南現狀,針對云南土壤肥力低下,海拔高等特點,因地制宜研究作物的培育方法。而這為推動云南省的脫貧攻堅事業注入了全新的力量。

          院士扶貧

          云南地處云貴高原,多溶蝕地貌。土層薄,肥力低一直是脫貧工作當中的'巨大困難。尤其是瀾滄縣,風景秀麗,山清水秀,但是百姓卻過著貧苦的生活。當地的百姓主要是拉祜族,對于直播,電商,物流等一無所知。而這,就是朱有勇院士來到瀾滄縣時,當地的真實寫照。

          農民出身的朱有勇院士明白農民脫貧還得靠農業,但是在形式上必須要發生變化。為此,一個小小的扶貧站就這么建立起來的,站長正是朱有勇院士。脫貧并不只是讓這一代人脫貧,而是要讓子子孫孫永遠脫貧,永不返貧。這可給朱有勇院士下了一個難題。

          身為農業專家的朱有勇院士很快發現了當地的一個無可比擬的優勢:地處高原,緯度較低,作物上市的時間可以恰好和其他地方生產的同類作物錯開上市。這讓當地作物擁有了廣大的市場。另外,緯度低,海拔高,使得當地作物生長較慢。因此,和東北大米一樣,營養物質豐富,口感好。

          朱有勇院士在考察完當地的情況之后,決定將自己的林下種植三七的專利技術無償贈送給當地的農民。在保護林木,保持水土的同時。另外,他還教授村民在冬季利用閑置的土地種植土豆。最大程度幫助瀾滄縣的農民獲得經濟效益。

          第二年,當地如愿迎來了大豐收?墒牵趺磳⑦@些優質的農產品售賣出去,成為擺在朱有勇院士面前的又一個問題。

          直播“大腕”

          一說起大米,那一定是東北的好,一說起蘋果,那一定是山東的紅富士好。但是說起土豆,瀾滄土豆雖然好,但是卻沒多少人知道。這是品牌建立上的是一個巨大疏漏。為此,朱有勇院士在向外推銷瀾滄縣的土豆的時候,沒少做品牌建設。怎么做品牌建設呢?帶貨直播。

          依靠傳統的經銷商來進行批量收購勢必會損害農民的一部分利益。為此,朱有勇院士四處奔走,利用自己的身份,幫助瀾滄縣的土豆售賣出去。于是在2018年的全國人大上,身為云南省人大代表的朱有勇院士,拿著來自瀾滄縣的土豆,對著鏡頭在全國人民面前推銷起了瀾滄土豆。

          在全國人大的時間趁機推銷售賣瀾滄縣的土豆成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朱有勇院士意識到,通過網絡帶貨直播和電商將是帶領全縣擺脫貧困的重要途徑,既可以繞過經銷商,讓當地農民獲得更多的利益,又可以提高知名度,擴大銷路。

          在直播期間,一身農民打扮的朱有勇院士還親自下廚,為大家現場展示了一道簡單的土豆絲是如何制作的。而在直播間另一端的網友們都紛紛留言“看餓了”。最終的直播成果是相當喜人的,而在短短的一個小時內,為直播預備的25噸土豆都被搶購一空。那些購買了瀾滄土豆的網友一拿到土豆就開始嘗試“院士版土豆絲”,大量的好評隨之涌入拼多多。

          在朱有勇院士的支持之下,許多從這里走出去的農民大學生紛紛回到了這片土地,加入到了電商物流,直播脫貧的道路上來。在過去的五年當中,擁有十六萬農民的瀾滄縣成功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現在,在瀾滄縣有許許多多的網店。這些都是朱有勇院士的扶貧成果。

          當地的村民將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拿著和臉一樣大的土豆,在全國人大的鏡頭前,直播介紹瀾滄土豆的“農民院士”。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32

          張玉滾,男,漢族,1980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他自師范院校畢業后,扎根深山17年,先后教了500多名孩子,培養出16名大學生。他任教的小學曾因交通困難,學生每學期的課本都由他用一根扁擔挑進大山,一挑就是5年。多年的鄉村教學工作,練就了他過硬的技能:手執教鞭能上課,拿起勺子能做飯,握起剪刀能裁縫,打開藥箱能治病。他用自己的全心付出,照亮了山區農村孩子們的求學之路,也照亮了孩子們的心靈之路。他用高尚的品格詮釋了師德的內涵,展現了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張玉滾同志曾榮獲“時代楷模”“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師德標兵”“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2001年中師畢業后,他就扎根深山,奉獻教育;17年來,他不忘初心,堅守著自己的精神家園與夢想,為鄉村教育無怨無悔地付出青春和血汗。他,就是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教師張玉滾。

          情灑山鄉無怨悔

          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村位于伏牛大山深處,群山環繞,有鎮平的“西藏”之稱,山高路陡,至今還沒有通往縣城的客車,黑虎廟小學輻射半徑達20多公里,許多教師不愿到這里任教。張玉滾中師畢業后,毅然選擇了黑虎廟小學。他拿著微薄的工資,默默無聞地支撐著貧困山村教育事業,一干就是十多年。

          堅守著這份淳樸與清貧,張玉滾用無私的愛澆灌鄉村的教育之花。盡管嘗盡了山村教學的酸甜苦辣,但學生的`成績和進步讓他覺得一切都值得。家長們常說:“有了玉滾,我們的孩子就有希望了!甭犅劥搜,張玉滾立志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堅守放飛孩子們的夢想。

          “不耽誤一節課,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是張玉滾給自己定下的鐵的紀律!由于學校條件艱苦,師資條件不足,僅有6名教師,4人都面臨退休。張玉滾不得不把自己磨練成“萬金油”、“全能型”教師,勝任各個學科的教學。數學課上,運用直觀教學法,和孩子們一起制作鐘表表盤、正方體等教具;語文教學中,認真鉆研課標,優化教學環節,力爭把每節課的講授時間控制在15分鐘內;美術課上,帶領孩子們到校外寫生,畫山畫水畫動物。他說:“三尺講臺,給了我詮釋為人師表的小舞臺,也給了我傳授知識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孩子們讓我懂得了做個教師的偉大,也讓我的人生豐富多彩!

          崎嶇艱險的山路,阻擋不住那一顆獻身山區教育的青春之心。學生每年的書本都是張玉滾用摩托車帶回來的,少則幾十斤,多則百余斤,幾年來他騎壞了3輛摩托車,輪胎更換次數數不清。2009年的一天早上,天還沒亮,張玉滾騎摩托車去高丘鎮中心校開會,半路上起了大霧,走到二道嘴上邊拐彎時,突然剎車失靈,他被重重地摔在路邊。幸好路邊有一塊石頭,不然他會連人帶車掉進懸崖!

          無私奉獻不圖報

          大山深處的小學基本都是半寄宿制,學生中午要在學校吃飯。學校辦不起集體食堂,50多個寄宿生都是自己做飯,年齡小的學生往往會做出夾生飯。張玉滾見狀,說服在外打工的妻子回來和他一起給學生做飯。妻子在一次軋面條時,中指、無名指被軋面機壓碎,造成了終身殘疾。但妻子一直毫無怨言,直到現在還在為學生忙碌著。

          在偏遠深山區,人口居住分散,再加上近年來山區林子較大,時常面臨野獸、洪水、山體滑坡的威脅。家長接送不及時,還有的孩子根本無人接送。2012年的一天,學前班有位留守兒童張朋,晚上10點多了還沒到家。正在改作業的張玉滾掛掉家長的電話,立刻和妻子—起打著手電筒去找。最后發現張朋在回家的路上靠在大石頭旁睡著了,臉上還爬著許多小螞蟻。他們連忙蹲下身子,抖掉孩子身上的螞蟻,背起張朋就走,經過一個多小時才把張朋送到家。張朋的爺爺感激地說:“多虧你們了,要不是你們把張朋送回來,我孫子就讓野獸給吃了,我可怎么向他爸媽交代啊!"

          人間大愛換真情

          人的精力有限,對工作的投入過多必然會對家庭投入太少。2009年,張玉滾的母親患腦血管畸形壓迫神經、帕金森綜合征,術后一直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哥哥在外打工,姐姐早逝,照料母親的重擔再次壓在張玉滾的肩上。學校領導提出給張玉滾放假,可他母親卻說:“媽媽沒事,工作要緊,幾十個孩子等著你呢。只要你教好書,我的病就好了!睆堄駶L只好含著淚回到了講臺堅持上課,沒有耽誤學生—節課。

          張玉滾用辛勤的汗水和不倦的探索換來的是孩子們的優異成績,所教學科的成績在全鎮一直名列前茅,榮譽也紛至沓來——他多次獲得縣鎮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2013年8月,榮獲“河南省師德標兵”、“省五一勞動獎章”;2014年5月,被評為“南陽市第三屆道德模范”;2014年9月,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15年8月,榮獲“全國師德標兵”稱號;2018年3月,被評為“第四屆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今年8月,又被推選為“全國教書育人楷!焙蜻x人。

          17年的艱苦磨練,練就了張玉滾過硬的技能:手執教鞭能上課,拿起勺子能做飯,握起剪刀能裁縫,打開藥箱能治病。他用17年如一日的堅守,照亮了山區農村孩子的求學之路,也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心靈之路。他用高尚的品格詮釋了新時期師德的內涵,展現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他就像一輪明月,靜靜地守望著大山深處的孩子!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33

          楊雪峰同志,男,漢族,重慶渝北人,1976年6月出生,1997年7月入警,199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二級警督警銜,生前是重慶市公安局渝北區分局交巡警支隊石船公巡大隊副大隊長。楊雪峰同志從警21年、入黨19年,他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扎根基層、奮戰一線,不怕工作辛苦,不嫌崗位偏遠,堅決服從組織安排;他認真履職盡責,苦練業務本領,開展專項治理工作,執行急難險重任務,總是以身作則、沖鋒在前;他堅持執法為民,忠誠維護法律尊嚴,模范保障交通安全,做了很多暖民心、解民憂、護民安的好事實事,受到干部群眾廣泛稱贊。他先后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榮獲個人嘉獎7次、獲評“優秀公務員”5次。中央文明辦追授“中國好人”,公安部追授“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重慶市追授“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重慶市人民滿意的公務員”“感動重慶十大人物特別獎”等榮譽,追記個人一等功,評定為烈士。8月27日,中央宣傳部追授楊雪峰同志“時代楷!狈Q號,號召全社會向他學習。

          楊雪峰同志是優秀共產黨員,是新時代公安民警的杰出代表,是當代公務員的先鋒模范。為深入學習宣傳楊雪峰同志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激勵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進取、擔當作為,全力營造良好政治生態、推動重慶各項事業發展,重慶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全市黨員干部中深入開展向楊雪峰同志學習活動。

          楊漢軍,男,漢族,湖北仙桃人,1962年10月出生,198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7月參加工作,生前擔任湖北省武漢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歷任湖北省委組織部綜合干部處處長,省委組織部秘書長,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老干部局局長等職務。2017年8月9日在辦公室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因公犧牲,年僅55歲。

          楊漢軍同志從事組織工作30余年,始終對黨忠誠、無私奉獻,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他信念堅定、政治過硬,秉持“聽黨的話、做黨的人、為黨做事”的座右銘,把為黨工作作為畢生追求。他公道正派、敢于擔當,堅持以公心識人用人,為踏實肯干的“老實人”撐腰,為敢闖善為的“干將”搭臺,是干部群眾打心眼里信服的組織部長。他拼搏進取、充滿激情,牽頭負責的基層黨建“紅色引擎工程”、“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等工作贏得社會各界廣泛好評。他心系群眾、作風扎實,經常走訪黨員干部人才,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引進的人才遇到困難第一個想到的是他,結對幫扶的老大娘視他為“親兒子”。他嚴于律己、清正廉潔,常以“針尖大的'窟窿能透過斗大的風”自警,以“公事到辦公室談,家門是敲不開的”自律,從不為親戚朋友打招呼,從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從不向組織提個人要求。

          楊漢軍同志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奮進。他是“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是新時代組工干部的優秀代表。為弘揚楊漢軍同志的先進事跡和崇高品格,持續建設“講政治、重公道、業務精、作風好”的模范部門,打造忠誠干凈擔當的組工干部隊伍,中共中央組織部決定,追授楊漢軍同志“全國優秀組織工作干部”稱號,在組織系統開展向楊漢軍同志學習活動。

          中央組織部號召廣大黨員干部積極開展向楊漢軍同志學習活動。學習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公道正派、堅持原則的職業操守,拼搏奉獻、夙夜在公的過硬作風,自覺自律、清正廉潔的高尚情操,持續建設模范部門,打造過硬隊伍。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34

          王傳喜,男,漢族,1968年9月生,中共黨員,山東省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山東省委黨校本科學歷、黨的十九大代表。

          任職20多年來,王傳喜堅守農村廣闊舞臺,認真履行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職責,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帶領黨員群眾,攻堅克難,埋頭苦干,把代村這樣一個貧困落后村,打造成為鄉村振興樣板村,率先實現全面小康。近年來,王傳喜堅持“先富帶后富,同走富裕路”的理念,他帶領代村幫扶了200多個貧困村,10000多個貧困戶,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成為名副其實的“鄉村振興領頭雁”。

          20多年前,代村是遠近聞名的落后村,“民心散、村風亂”。王傳喜上任后,立志要拔掉窮根,摘掉窮帽。面對近400萬元村集體負債、126張法院傳票和村中的諸多矛盾,他迎難而上,抓治安、整村容、還債務、發展集體經濟,壯大現代農業、鄉村旅游、商貿物流、建筑裝飾、教育醫療、節會展覽等主導產業。最終,靠著一股子拼勁和黨員群眾的支持,硬是把一個既貧困又渙散的村,發展成為村集體經濟強大,村民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樣板村。

          “吃水不忘挖井人”,王傳喜覺得代村富起來,是源于黨的堅強領導,是各級黨組織的支持幫助,是黨員群眾同甘共苦的結果。他決心回報黨的培養,用發展成果、發展經驗帶領更多人致富。

          他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戰,建設“幫扶農戶科技致富養殖小區”、代村商城,無償給紅十字會建扶貧物資倉庫、為愛心超市提供場所,幫扶14個村莊規劃開發建設種植和養殖基地,幫扶貧困戶建生態科技型冬暖溫室,建設印象代村,為周邊6個村莊提供資金提升辦公條件,與時代楷模黃大發所在村播州區團結村結成友好互助村。

          他選派年輕有為的村干部到黨組織軟弱渙散的村擔任第一書記,為其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王傳喜始終認為,要讓群眾不斷增強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扶貧工作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

          王傳喜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中共中央、國務院,2010年5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中共中央,2016年7月)、時代楷模(中央宣傳部,2018年6月)、最美奮斗者(中央宣傳部等9部委,2019年9月)、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2020年10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21年2月)等榮譽稱號,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2021年5月,被評為第八屆山東省道德模范。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35

          張黎明,男,漢族,1969年8月出生,2001年5月入黨。國家電網天津市電力公司濱海供電分公司運維檢修部第四黨支部副書記、配電搶修一班班長。天津市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2018年5月28日,中宣部在天津市向全社會發布張黎明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狈Q號。

          他注重發揮黨支部的組織引導功能,創造“六化”工作法把做職工思想工作與日常管理相融合。他把社會責任扛在肩上,成立共產黨員志愿服務隊,用愛與真誠搭起與百姓、客戶的“連心橋”。他以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事業的堅定執著、對百姓的綿厚深情書寫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時代價值。2016年初,天津市委將他作為天津重大典型進行宣傳。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天津市道德模范、“為民務實清廉先進典型”等榮譽。

          搶修一線的尖兵

          “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燒起來!”這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

          提起電力搶修,映入人們腦海里的往往是在藍天下、原野里、轟鳴中,搶修人員登高作業的形象。其實,電力搶修遠非那般詩情畫意,而是一件辛苦、枯燥,甚至危險的工作。

          2012年7月26日,天津地區遭遇6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那段時間,父親病危,張黎明白天正常上班,晚上陪床守護,人們并不知曉,他淡定笑容的背后,內心承受著壓力和痛苦。“這么大的雨,一定有災情,你就不要陪在這里了!崩细赣H的敏銳讓張黎明沉默不語。話音剛落,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響了起來……“好,我就來!睊炝穗娫,張黎明欲言又止。“我明白,快去吧,我沒事,注意安全!”父親的目光和張黎明一樣堅定。

          報修單就是出擊的命令。那一晚,張黎明帶領大伙跋涉在風雨中,車陷下去,就用手推,路面坑洼,就蹚水走;那一晚,張黎明帶領大伙在暴雨中苦干近8個小時,共完成報修工作81件,顧不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飯。

          常年奮戰在搶修一線,張黎明懷里揣著時間表,永遠走在時間前面:八小時工作,二十四小時待命,無論三更半夜還是刮風下雨,只要接到報修單,立馬奔赴現場。張黎明,如同點亮萬家燈火的光明使者,無論黎明還是夜晚,無論酷暑還是嚴寒,哪里有電力故障,哪里就有他,哪里有風霜雨雪,哪里就有他。

          “巡線是個良心活,想要投機取巧的話,并非不可能!睆埨杳魈统鲂”咀,上面錯綜復雜的線路圖“剪不斷,理還亂”,這來源于他在工作之余的愛好——“溜達”。張黎明喜歡沿著電力線路“溜達”,記錄下線路沿途的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回去再把線路圖精確地繪制下來。慢慢地,他對線路的參數指標、安全狀況、沿線環境等了然于胸。他閉上眼睛,就能說出線路沿途有多少個高壓塔、多少根電線桿,它們的位置在哪兒、有哪些地形特點,同事們都稱他為“活地圖”。

          看似平凡,實則偉大,和張黎明一樣,千千萬萬辛勤奉獻的電力工人,如同蠟燭,燃燒了自己,點亮了萬家燈火。

          新時代的藍領發明家

          好的思路好比一顆火種,一顆火種會點燃另一顆火種。

          檀慶憲是張黎明的老領導,那天他回公司辦事,看見張黎明正在用紙盒做模型!袄杳,又在搗鼓啥呢?”“老領導,這玩意兒叫‘三防涼帽’,專門用來防飛鳥侵襲電力線路,您給提提意見。”如今,“三防涼帽”已經推廣到許多線路上,既減少了維護費用,又提高了安全性,還能讓鳥類和線路和諧共存。“有時候,師傅望著一個東西愣神,甚至目不轉睛地端詳上一個小時,很多發明創造就是在這種愣神中碰撞出火花的!睆埨杳鞯耐降艿允佬壅f。

          “靠技術吃飯,永遠不落伍”,這就是當代工人的智慧與力量。

          談起“可摘取式低壓刀閘”,人人都豎起大拇指。居民區用電超負荷或遭遇暴雨雷電天氣時,線路變壓器容易發生保險片短路燒毀故障,一個變壓器出故障,起碼影響150戶居民正常用電。以前,作業人員要爬上電線桿帶電更換保險片,既辛苦又費時!澳懿荒芨淖円幌虏僮鞣绞剑寭屝薰げ辉倜爸胰招量嗟菞U作業呢?”經過反復試驗,張黎明巧妙地將刀閘設計成可摘取式,搶修員無需登桿作業,在地面就能摘取更換,搶修時間從45分鐘縮短至8分鐘。這項發明獲得了國家專利,每年可減少因停電帶來的損失300多萬元。

          走進張黎明創新工作室,一個不尋常的“工具箱”映入眼簾。打開箱子,里面是一頁頁的“書頁”,人稱“急修專用BOOK箱”!霸,我們急修班出現場,工具、備品零散在袋子里,手忙腳亂,經常找不到。張黎明設計的這個箱子,將工具和常用備件分門別類地放置在適當‘頁面’上。任務來了,像空姐一樣,拉起箱子就走,干活方便多了!迸潆姄屝薨鄮煾禇顐トA對“急修專用BOOK箱”贊不絕口。自問世以來,“急修專用BOOK箱”在天津電力系統得到廣泛推廣應用,成為搶修一線員工的“隨身寶”。

          “創新要不怕小,只要能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創新還要不怕大,要敢想敢干,不怕失敗。這才是新時代產業工人應該有的樣子!边@些年來,張黎明從一名普通藍領工人,成長為響當當的創新先鋒,堪稱新時代的藍領發明家。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秉h的十九大吹響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強勁號角。2017年5月,張黎明當選十九大代表,從北京回來后,一有時間他就給單位的年輕人宣講十九大精神。

          “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優秀的團隊”,在他看來,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2011年,以張黎明名字命名的“張黎明創新工作室”應運而生,創新孵化基地、創新工作室和班組創新工作坊的“三級聯動”機制應運而生,國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先后孵化出“志鵬”“蒲公英”“金種子”等班組創新工作坊,開展技術革新400余項,獲國家專利140多項……

          他就像一顆種子,將創新的思維與活力播撒到每個人的心田。

          一顆滾燙的心

          說起黑龍江哈爾濱電業局“李慶長共產黨員服務隊”和陜西寶雞供電局“二保緊修服務隊”,在國家電網公司無人不曉。這是兩個先進典型,以共產黨員的信念和責任,贏得了百姓的支持和信賴。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國網天津濱海供電公司決心組建一支共產黨員服務隊,目光聚焦到一個人身上:張黎明。

          “張黎明就是濱海公司的李慶長和趙二寶。他們身上有著共同的特點:都是一線勞動者,都是共產黨員,都是工人技師,都在群眾中享有威望,他們的思想境界和所作所為都是那么相像!”領導們越討論,越興奮,但也有擔憂,“有個問題,張黎明現在是管理崗,但服務隊長其實就是急修班長,工人崗,他能樂意嗎?”

          “只要組織需要,管理崗和工人崗對我來說都不是問題。我喜歡搶修工作,愿意再到一線去!”沒想到,征求意見時,張黎明二話不說就答應了。2007年,一支集常規檢修和志愿服務于一體的“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正式成立了。11年間,“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始終把服務百姓作為己任,與11個社區150余戶老弱孤殘住戶建立幫扶關系,開展志愿服務近萬次,惠及居民10萬余戶,百姓們親切地稱他們為“電保姆”。

          2016年11月20日,天津大雪。當晚,一個小區忽然停電了,居民立刻給張黎明打電話。風雪中,20多戶居民翹首以盼,不到半小時,搶修車就趕到小區。一會兒工夫,張黎明就找到了解決辦法:只要爬到電線桿上將刀閘斷開隔離,小區就能恢復供電?墒,大雪給作業出了難題,電線桿在風雪中結冰,摩擦力太小,腳扣固定不牢,難以攀爬!安恍幸驳蒙!”只見張黎明帶領2名搶修隊員砸開冰層,裝上腳扣,用疊羅漢的方式搭起了一座“人梯”……

          張黎明的手機號出現最多的地方,是在社區敬老助殘服務卡上、街道市民服務手冊上、便民愛心卡上,他接到的電話中,很多甚至與用電無關。2015年3月的一天,張黎明接到丹東里社區70多歲的.陳雨蘭大娘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的她說話喘不上氣,“黎明,我心臟病犯了,子女一時聯系不上!薄按竽,我馬上趕到!”帶著隊員,張黎明火速趕到家中?墒牵茸o車至少要20分鐘才能到。時間就是生命,看著大娘痛苦的表情,張黎明斬釘截鐵地做了決定:“咱送大娘去醫院!出了事,我擔著!”他將大娘從三樓背下去,5分鐘不到就送到了附近醫院,幫大娘墊付完醫藥費后焦急地等待著……事后,陳大娘的家人帶著錦旗來到服務隊,向張黎明和隊員們深深地鞠躬,“有你們在,真是太好了!”

          捧著一顆滾燙的心,“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詮釋著“黎明出發,點亮萬家”的宗旨。如今,他們的名字在濱海新區,乃至天津市家喻戶曉,“你用電,我用心”,他們用實際行動搭建起國家電網與服務民生的“連心橋”。

          薪火相傳的事業

          印象中,童年是漂泊的,作為中建六局職工的孩子,張黎明跟隨父輩四海為家。從內蒙古海勃灣,到湖北十堰,再轉戰天津漢沽。1984年,一家人從漢沽搬到了塘沽,這才算“落聽”。

          在張黎明的記憶里,父親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親手參與了海勃灣礦區、十堰第二汽車制造廠、丹江口水庫、引灤入津、大港發電廠等一大批國家和地方重點工程建設。那時候,大人們在工地忙得整日不能回家,孩子們成群結隊到海邊玩,撿貝殼、抓螃蟹、看日出;有時候,大人們哼上幾嗓子:“大吊車,真厲害,成噸的鋼鐵,它輕輕地一抓就起來……”孩子們也跟著收音機呢喃起流行歌:“小松樹,快長大,綠樹葉,新枝芽……”

          受父親熏陶,初中畢業,張黎明報考了天津電力技工學校。和別的孩子一樣,少年張黎明也喜歡玩,喜歡看影視劇,喜歡看金庸武俠小說。少年張黎明幻想著有一天,像父親當年那樣,像武功大俠那樣,四海為家,仗劍天涯。

          1987年9月,張黎明正式從事電力行業。工作第一天,父親把他叫到跟前囑咐:“黎明,咱們是工人,靠勞動吃飯。要記住,人來到這個世上,誰也不欠我們的,干工作要與人為善,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备赣H的話,張黎明一直銘記在心,一干就是31年。

          “小時候,我并不理解‘黎明’的真正含義。參加工作后,我愈發感受到這個名字的響亮。記不清有多少次,我們伴著黎明出發,走向搶修現場,走向施工工地,走向居民社區。每當我看到旭日從渤海邊噴薄迸發、冉冉升起,心中便油然生出作為電力工人的光榮感和自豪感。”那年夏天,塘沽連降暴雨,張黎明跟著師傅們,頂風冒雨苦干了十幾個小時,查找了一個又一個故障,消除了一個又一個隱患。當搶修完最后一處故障后,張黎明累得近乎虛脫,一抬頭,望見東方已露出魚肚白,此時此刻,沒有車聲,沒有人聲,只有黎明時分大海的風浪聲!拔铱吹搅死杳鞯某筷兀鞘且黄鸺t色的寧靜,連遠處的沙灘也是金紅色的,細細碎碎的沙粒是那般渺小。那一刻,我理解了‘黎明’的含義!

          “‘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能走到今天,正是傳承了老一代電力工人的光榮傳統。在那個年代,師傅們都是這樣做的,他們的技術過硬,他們的精神永存!泵慨斕岬嚼锨拜,張黎明眼中總是充滿敬意。在一個深秋,一場雷雨后,一條22萬伏高壓線的絕緣子遭遇雷擊!俺霭l!”張黎明跟隨幾位師傅立刻趕到事發地點,迎面卻是一片蘆葦水塘,鐵塔在水中央,怎么過?沒有路,只能架橋,搭木梯不穩,人容易掉進水里,沾上水星兒就無法作業,怎么辦?秒針每嘀嗒一次,情況越危急一分。緊要關頭,二位師傅不由分說跳進水塘,拿肩扛著梯子,架起了一座“人橋”,讓作業師傅從上面過去……

          “最欣慰的事,莫過于看到萬家燈火亮起來,這是一代代電力工人的初心,也是我的初心!崩弦淮娏と说膬灹紓鹘y哺育了張黎明,使他擁有了一顆金子般發光的心。

          “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如今,年近“知天命”的張黎明看著“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里的年輕人,滿眼都是自己二十多歲時的樣子:他們選擇了奉獻,用青春書寫著奮斗的華章。

          快評因為熱愛 所以堅守

          勞動最光榮,奮斗最幸福。

          對張黎明來說,能在平凡崗位31年堅守如初,勞動帶來的光榮感和幸福感尤為重要,“一想到能通過我的雙手,為千家萬戶送上光明、送上歡樂,我的心就像蘸了蜜一樣甜,無論之前受了多少苦、挨了多少累,心里都只有一個字:值!”張黎明認為,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沒有優劣好壞之別,無論多么普通的工作,只要是熱愛的,就是最好的。

          正因為熱愛,他黎明出發,點亮萬家;正因為熱愛,他開拓創新,匠心獨運;正因為熱愛,他勇立潮頭,服務百姓;正因為熱愛,他初心不改,傳承薪火。雖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電力工人,但無論黎明黑夜,無論風霜雨雪,他都堅守在搶修一線,捧著一顆滾燙的心,點亮萬家燈火。

          每個時代的勞模,都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先進生產力和健康向上的力量,感染和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毫無疑問,張黎明就是新時代的勞模,他的信念、行動、精神感染和激勵著每一個人。

          邁開奮斗的腳步,懷揣美麗的夢想,張黎明用行動踐行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當黎明的鐘聲敲響,他迎著朝陽、向著夢想,用雙手寫下壯麗的人生篇章。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36

          郝井文,1975年9月生,男,漢族,空軍特級飛行員。2011年奪得“金頭盔”飛行技能競賽獎。任空軍某空防基地副司令員。

          2018年12月29日,中宣部授予郝井文“時代楷!狈Q號。2019年9月,榮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全國敬業奉獻模范”。

          現任空軍參謀部訓練局局長。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2013年初春,東海某海域上空,一次驗證性飛行訓練。

          一架戰機從數千米高空俯沖而下,繞過起伏的島嶼山頭,向海上目標奔襲。緊接著,一個鷂子翻身猛然拉起,反扣機身,尋找目標……

          駕駛戰機的是空軍特級飛行員、南空航空兵某團團長郝井文。此時,機翼下大海碧波萬頃。機艙里,郝井文緊緊盯著面前的'儀表,操控戰機不斷下滑。隨著高度不斷降低,翻滾的浪濤向頭頂涌來,仿佛要吞噬戰機。

          戰機改平!那一瞬間,浪尖幾乎貼著機翼,發動機灼熱的氣浪在海面噴出一道白色的浪痕。

          時間流逝,郝井文手心沁出汗水,浸濕了手套。

          “發現目標!”“穩定截獲!”在長距離超低空機動后,郝井文將海上移動目標牢牢捕獲。

          “發射!”郝井文猛然拉起戰機,迅速發射導彈!

          此次,郝井文首次在陌生?镇炞C了某型戰機隱蔽突擊海上移動目標戰術,創下了該型戰機海上超低空高度最低、時間最長、距離最遠新紀錄。

          “海上超低空飛行,風險性極大!弊呦聭饳C的郝井文告訴記者,由于海天一色,長時間飛行容易出現錯覺,加上氣流不穩、高度極低,回旋余地極小,不容有絲毫失誤。

          這樣驚心動魄的演練,對于郝井文已是家常便飯。在一次紅藍對抗演練中,郝井文與飛行員李德兵配合,曾一個回合就“擊落”對手戰機。

          那次,紅方戰機編隊剛飛至空戰區域,巡邏待戰的藍方戰機就從萬米高空俯沖而下,飛掠至紅方戰機編隊尾后,猛然轉身,實施咬尾攻擊,窮追不放。

          郝井文把發動機推力加到最大狀態,拉桿急速躍升,沒了蹤影。正當藍方戰機在云上徘徊搜尋時,郝井文駕機出人意料地從太陽方向俯沖下來,機翼下的導彈猛地撲向藍方戰機……

          郝井文當團長以來,先后帶領飛行員們攻克了復雜電磁環境空戰對抗、低空、超低空突防等高難課目。面對未來戰場,他說:“一聲令下,我們就能隨時出征!”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 37

          王逸平生前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他不忘初心、胸懷大愛,始終把解除人民群眾病痛作為人生追求,研發現代中藥丹參多酚酸鹽,造福2000多萬患者;他追求卓越、銳意創新,先后完成50多項新藥藥效學評價,構建了完整的心血管藥物研發平臺和體系;他堅韌執著、奮發忘我,以頑強的毅力和樂觀的精神,25年與病魔不懈抗爭,默默無聞投身科研,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中藥現代化奮進者之歌。2018年4月11日,王逸平因病在辦公室離世,年僅55歲。

          早在1993年,剛剛30歲的王逸平被確診患有Crohn’s(克羅恩)病。同年手術,切除了1米多小腸。學醫的他,非常清楚克羅恩病目前無法治愈,只能靠藥物控制,自己的健康只會越來越惡化。

          為了節約時間,與時間賽跑,王逸平總是自己記錄病情、給自己打針。他辦公室的冰箱里,常備著許多針劑藥品。他手寫的'《Crohn’s病程記錄》中,清晰記載了自己病情反復發作的過程。隨著時間推移,病情在不斷加重,他多次出現貧血、大量便血、疼痛、昏迷等情況,體重常年只有100斤左右。

          但在同事們眼里,王逸平卻是那樣風趣幽默、開朗樂觀。如果不出差,他每天7點多出現在單位,晚上八到九點下班,甚至經常工作到深夜,周末也經常來單位加班。

          由于多喝水容易腹瀉,王逸平平時喝水很少,因此得了腎結石。有一次開會,他的腎結石發作,疼得只能橫躺在會議室的凳子上。他和同事們到德國漢堡出差時,疾病發作,造成血尿、腹痛。疼痛難耐時,他就將自己泡在賓館浴缸的熱水中緩解。

          病魔每天都在折磨著王逸平,但卻從未動搖他對生命價值的追求。他經常提及“3萬天理論”:“多數人的生命最多只有3萬天,除了吃飯睡覺,真正能用來工作的有效時間只有1萬天。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做些有意義的事!

          從30歲到55歲,長達25年時間里,王逸平以抱病之軀,先后承擔起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部專項、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中科院重大專項等眾多研究任務。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相關文章: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最新02-22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材料04-23

        時代楷模錢海軍個人事跡04-28

        時代楷模事跡材料11-27

        時代楷模黃文秀個人先進事跡06-25

        時代楷模人物事跡袁隆平12-30

        時代楷模個人事跡材料(精選9篇)08-10

        時代楷模先進事跡材料10-30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11-16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