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實習生實習報告范文
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能提前了解社會、認知自我、準確定位,樹立正確的立業觀和擇業觀,在就業過程中適應就業市場的要求,在短時間內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邁出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小編為大家搜集了一篇“優秀實習生實習報告”,歡迎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那四個月所遇所感如此清晰地浮現在腦海里,是因為7月27日《中國青年報》的那篇《永不抵達的列車》。
“23日晚上,22時左右,朱平家的電話鈴聲曾經響起。朱媽媽連忙從廚房跑去接電話,來電顯示是朱平的手機。“你到了?”母親興奮地問。
電話里沒有聽到女兒的回答,聽筒里只傳來一點極其輕微的聲響。這個以為馬上就能見到女兒的母親以為,那只是手機信號出了問題。
似乎不會再有別的可能了——那是在那輛永不能抵達的列車上,重傷的朱平用盡力氣留給等待她的母親的最后一點訊息。“——《永不抵達的列車》(《中國青年報》2011.7.27)
7.23列車事故時候,中青的這篇文章以一種細膩而舒緩的方式刺入人們心中,刺到最深處、最痛處。
這就是中青報,這正是它應有的風采和力量。雖然莊重嚴肅,卻從不吝嗇真情的流露和思想的表達,每每總是從細微和平常之處發掘真相、扶持正義。
讀完這篇文章,和中青在一起的日子,也變得開始歷歷在目、越發清晰起來。
因為高中時期對它的偏愛,在實習志愿表上,我毫不猶豫地填上了它的名字。
報社和我想象中不大一樣,我以為記者是年輕人的事業,報社中應當有很多年輕人在這里激揚文字、慷慨而談,甚至還有點憤世嫉俗。然而這里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安靜,說冷清也毫不為過。從二樓到四樓的記者辦公室里,三三兩兩的人,靜靜地做著自己的事情。后來才知道記者平常是不坐班的,不是在外面跑,就是在家中寫稿。而正是在這種安靜的環境中,我開始慢慢了解到一個在課堂上無法觸碰到的最真實的新聞世界。
一,新聞不是“幫幫看”
很幸運,我被分到了中青法治與社會版面,這個版面,注定不會寧靜。
法治版的實習生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接待上訪者和接聽熱線電話,從上訪者口中找到值得成稿的新聞線索。于是,每天我都有在與弱勢群體打交道;于是,我聽到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故事。讓剛剛從校園的象牙塔里出來的我,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的辛酸無助。
年輕的農村小伙兒和他年邁的父親被同村人用土槍打傷致殘,因為最初的重傷證明被改成輕傷而無法申請立案。他們倆父子拄著拐杖來報社,但是證據不足,沒有重傷證明,我們幫不了他們;
監獄里的親人“觸電死”,還沒有看到尸體監獄就給火化了,只去捧回一個骨灰盒,但是這件事已經過了十年了,時隔境遷,證據不足,想要個說法也難;
因為強拆去上訪的青年被抓去勞教兩年,抓去后又不給探望,青年和家中沒了聯系。他的母親哭著打來電話,求求我們幫幫她,但是上訪被非法勞教的人太多了,新聞價值已經不剩多少;
五六個村民來報社揭發村支書賣了他們的地,他們很氣憤、很無奈,他們蹲著和我訴苦,用無助的眼神期待著我能夠幫他們?墒沁@樣霸道蠻橫的村支書恐怕不在少數,他們的材料又太單一了,只有照片,沒有任何公示和合同,成不了新聞;
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孕婦被認定成揭發領導腐敗的檢舉人,揭發又以誹謗定罪,拘留、盤問、恐嚇……因受驚嚇胎兒在腹中死亡,孕婦自殺未遂。后來幾萬塊讓案子不了了之,但孩子再也回不來;
開始的時候,我帶著那一份份求助和希望將線索一個一個報告給老師,老師否定了其中的新聞價值,原因大多都是因為此類事件發生得太多,缺失了新鮮性和顯著性,比如強拆、勞教、黑監獄……除非他們的事情有所特殊和重要性。這個時候我總會心有不甘地補上一句,“他們很慘啊”。老師說,不是慘就能報。
接待的上訪者越來越多,我也漸漸明白了。確實,不是慘就可以報,新聞價值畢竟不是以“慘”來評定的。悲慘之事數不清,可憐之人幫不完,甚至,在一遍遍報道哪兒又強拆了,誰又成了慘烈的釘子戶,大眾反而變得麻木,悲劇反而被視為常態。
帶我的王老師常常反問我的那句話:“報道了能說明什么問題呢?”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為讀者單一呈現簡單的事件,像計算器一樣列出一個又一個相同的悲劇,而是應該找出最能反映問題和矛盾的事件,做出細致的采訪和深入的分析,力爭一篇文章能解決一點問題。
不報道,不是因為他們不夠慘,慘得不夠徹底,而是因為他們雖然很慘,但是他們的證據不足、反映面不充分,他們的遭遇被報道對推動法治進程和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作用太小太小。時間、空間、版面和政策的限制,讓我們只能有所篩選,找到最能戳中矛盾中心的事件去報道,用以推動法制的完善,從而減少悲劇的發生。
二,“被拒絕”和“有耐心”的博弈
新聞就是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和人打交道難免被拒絕,可是采訪任務沒完成,被拒絕多少次也要硬著頭皮繼續。
曾經為了各地公布一把手電話,我要打電話看看那些被公布的一把手領導手機號碼是否打得通,一整天的時間,我就和電話為伴了。
副主編跟我說要多打幾個地方、多打一些領導的電話,問問一把手號碼公開后的效果如何。于是,光是在各地政府的網上查公開的電話就耗時不少。我列出了五個地方,每個地方二十個領導電話,一共是100個電話。一一打過去,并記下哪些號碼撥通、哪些號碼是空號、哪些無人接聽、哪些被中途掛斷……
雖然準備工作做得不錯,但是打電話的過程卻并不順利。一般一個地方的領導電話最多只有半數能夠打通,打通之后因為開會、出差等沒時間接受采訪的又不在少數,甚至還有一聽我是記者就掛斷的,我只好本著能順利采訪一個算一個的原則,
一天下來,100個電話打完了,我甚至有了電話恐懼癥。不過一天的耐心是有所回報的,之后成稿的《公布一把手電話,是不是個好制度》成為我實習以來字數最多的一片稿子,占了半個版面。
同樣,在做政府預算公開這則新聞的時候,遇到的阻力更大。在采訪南陽市物價局、藥監局、臥龍區財政局等關于他們公布的12套2010年預算報表的時候,我終于明白的“滾皮球”的威力。給這個部門打電話,或者說要找另外的部門,或者說當時管事的人已經調走,或者直接說不了解。
費了大半天功夫,卻沒采訪出個什么結果,我只好去請教老師。王老師出了主意,先要認真分析已經拿到的財政報表,分析出結果,有了證據再有目的的去問當時做報表的人,為什么表上有些條目沒有數據、為什么報表如此簡單粗糙、當時又是如何制作出來的……果然效果不同,終于有統計局的工作人員做出了回答。
這幾次或柳暗花明或不盡人意的經歷告訴我,碰壁是在所難免的,被拒絕是常態,一篇報道成功與否,與記者的耐心基本成正比。
三,無助的孩子,心中的遺憾
實習期間,所發過的大大小小的報道里,竟然還是不能挑出一篇最滿意的作品出來,很是遺憾。因為我最看好和期待的那篇新聞沒能最終發出來,成為了最大的遺憾。
這正是8月份所熱議的北京市打工子弟學校被取締拆除的事情。據京華時報消息,近日,大興在舊宮火災后將實施更為嚴厲的措施,擬取締數百家“黑園”,31家打工子弟幼兒園收到關停通知,要求在9月1日之前關停,否則將面臨強制執行。
我走進的大興區育紅學校,在當地的打工子弟學校中條件算得上很好了。兩排的雙層教學樓,32個教室,較寬敞的操場,建筑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每個教室都按規定標準為54平方米,而且每個教室中有兩臺空調和一臺飲水機。
雖然沒有鋪上地面磚,粉刷得也不夠精細,但是教室干凈整潔,黑板上有彩色的板報,教室的小喇叭也會定時播報。簡單卻不簡陋的這里就是800多個學生獲得知識的殿堂。
而一學期700塊的學費,對于這些打工家庭來說,相比單單進公立學校就要收的3萬塊的贊助費,已經很合理了。
張鹿洲今年14歲,是大興區西紅門鎮育紅學校六年級的學生,老家在河北,從小父母離異,后跟隨打工的父親來到北京這座大都市?涩F在爸爸又去了外地打工,他獨自一人被留在了北京,留在了育紅這所打工子弟學校。
校長說,鹿洲的爸爸每三四個月會固定寄過來40塊錢,這些錢就成為了鹿洲的學費、生活費。“學;臼敲赓M收留他,讓他和單身教師一起住在學校的宿舍里”,李校長說。而像這樣被減免費用,基本免費的學生占到了學校人數的25%左右。
高迪上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老家河南,爸爸媽媽來北京種地,一家人常年住在菜地邊搭建的棚子里,學校就在離菜地幾十米的地方,伙伴們的家都在菜地邊上,他們住在一起、學在一起。現在學校要拆了,她不知道以后該去哪兒上學,她也不想回老家上學,因為她從出生到現在還從未回過那個所謂的老家。
可是大興區的4所學校一旦拆除,三千多名學生的去向便成了一個問題。當記者問到“以后去哪兒上學”這個問題,只聽到家長和學生回答的那一句句“不知道”、“沒辦法”。
當時時間緊迫,政府下令6月25號校舍就必須搬走,我們接到線索的時候就已經到了20號了,我們幾個記者和田律師為了這個事情天天擔心著,關心著學校和政府之間的博弈情況。
事情在媒體的介入之下有所好轉,直到6月底也沒敢真的去鏟平學校,一直拖著打持久戰,不拆可也不準再辦。可實習的時間到了,直到我離開報社的那一天也沒能等到一個具體結果,非常遺憾。
好在后來有那么多媒體關注了,哭泣的孩子們有了一點希望,看報道說北京市海淀、朝陽、大興三區24所被關停的打工子弟學校1.4萬名分流學生中,絕大部分已進入公辦;蛎褶k校,我心里才踏實了?偹愫⒆觽冇辛藲w宿,北京沒有無情地驅趕他們。
四,從學新聞到做新聞
習慣了美麗幽靜的武大校園,習慣了宿舍教室食堂三點一線的簡單生活,習慣了在課堂上邊聽老師講述專業知識,也習慣了對未來的記者生涯的憧憬與盼望。
然而,當這種憧憬變成了現實,我真的走進了報社,我的文章真的可以上報,我的名字真的可以白紙黑字地寫在長久以來喜歡和敬佩的報紙上,我感到了壓力,來自現實的壓力。
第一篇稿子是寫一篇會議新聞,當時我去了一個關于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標準的研討會,會后王老師讓我先獨立寫稿,再交給她修改。
可是我以為會議新聞就是記錄一下會議程序,由誰發言,講了什么,就像記流水賬一樣。果然,老師不滿意。她給了一篇她曾經寫的會議新聞,大大改變了我對會議新聞的看法。
從一個女孩的故事,觸發一個思考,于是引出原文。文章開頭有鮮活的人物、有人物語言、有沖突和矛盾,然后牽出一個矛盾中心,而要寫的會議正是討論的這個問題。
像依樣畫葫蘆似的,我也這樣嘗試著做。于是有了我上報的第一篇文章——《集體土地成了“天價地”,應讓農民受益》。我將當時會議上參加的當事人的故事作為引子。將當事人的經歷穿插在會議討論中,果然有了事例之后,會議不再枯燥,文章靈活多了。
學新聞和做新聞確實有很大差距,上學的時候,學習的大多都是新聞理論,連新聞采訪也只是去改寫一篇新聞稿,很少有真的去采訪后寫新聞。而實習卻是“真刀實槍、上陣打仗”。
這就要求著,每一次新聞線索選好后,就要思考著采訪提綱,有那些人需要采訪、該問什么問題、問題如何循序漸進……而每一次寫稿的時候,都要想如何寫得有事實也有感情,如何做到追求真相、力爭平衡又有所落腳點。
在之前寫高考查卷的稿子時就碰到了一個問題,家長為孩子上訪兩年,對制度的不滿已經讓她失去了理智,只剩下抱怨和憤怒。而我們的稿子雖然以他們的遭遇為主,但也對高考查卷這一制度報以理解。采訪的幾個專家也一致認為,雖然考生應該擁有考后查卷的權利,然而一旦開放高考查卷,其操作性不強,問題也會變得更加復雜,反而有很多有錢有權之人會鉆空子。
但報道之后家長并不理解,指責我們是偏袒教務部,是邏輯混亂,為什么開始還在說她的可憐遭遇,后來又為制度說話。忙活一場卻得不到理解,心里總是有些不太舒服。
漸漸的,我也明白了,記者總是站在事實那一邊,報道力爭平衡,卻不一定會理解。可是,制度的完善不僅僅是否定與批判,我們揭露出問題是一方面,但另一反面,我們又要考慮周全,要想想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才更好,而不是一味地打倒或盲目地宣揚。
這就是做新聞的難處,忙碌著、思考著、追求著真相和正義,但同時又要接受質疑和誤解。不過這也是做新聞的魅力所在,因為我們的工作,是在扶持正義、追求真相,是在為社會制度的完善,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五,夢想,從未離開
或許是日子充實,也就流逝得不知不覺,四個月很快過去了。
四個月來,我在辦公室渾渾噩噩混過日子,但更多的時間是在接待上訪者、采訪、開會、寫稿和改稿中度過;
我在電腦前苦悶茫然地不知稿子該如何下手,但因為最后看到報紙上有自己的那篇文字倍感欣慰而忘掉了所有的辛苦;
我佯裝已經工作了的記者在大街上、工地上、菜田中、學校里采訪和記錄,也曾在身負采訪重任的時候卻在偌大的奧林匹克公園中像小孩子一樣迷了路;
我耐心地接待每一上訪者,認真地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但后來卻發現,我能給予的安慰和鼓勵遠遠多于我能給予的幫助;
我帶著新聞理想想去曝光真相,卻同時因為各種阻力被堵在了路上……
在中青實習的四個月,一個曾經只是空有新聞理想的學子成功變身為一個在理想和現實的夾縫中尋求新聞真相的準記者。這是作為新聞系學生,在求學階段最珍貴和難忘的經歷。
實習在中國青年報,充實和茫然并存,激情和失落同在。
充實,因為每天都有各種新鮮事可挖掘其中價值;
茫然,因為很可能幫助不了弱者而茫然失措;
激情,因為當向往的職業開始融入生活,沒理由不拼一拼;
失落,是當真正觸碰到新聞行業,體會到作為記者的一份無奈,面對真相的一分心痛……
【實習生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實習生實習報告06-17
實習生實習報告09-17
實習生的實習報告03-02
實習生實習報告12-06
實習生實習報告[精選]09-04
實習生實習報告02-22
實用的實習生實習報告07-21
實習生實習報告范文08-31
車工實習生的實習報告09-01
公司實習生實習報告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