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重陽食糕的手抄報資料
九月食糕的習俗起源很早,“糕”之名,雖然起于六朝之末,但糕類食品在漢朝時即已出現,當時稱為“餌”。餌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與黍米粉兩種,黍米有粘性,二者和合,“合蒸曰餌”。黍為五谷之長,黍在古代是待客與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們以黍米為應時的嘗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陽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嘗新食品。這也就是後世民間在重陽節,以重陽糕薦神祭祖的秋祭習俗淵源。
六朝時期登高古俗得到光大,重陽節俗形成,糕類自然成為節令食品。如童謠所謂:“七月劉禾傷早,九月吃糕正好!(《隋書.五行志上》)唐宋時重陽食糕俗流行,唐稱麻葛糕,宋人已習稱“重陽糕”。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述九月九日,“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訂,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陽糕”’。由於糕面有多種裝飾,重陽糕在明清以後又多稱為“花糕”。重陽花糕成為都市、鄉村的應節食品。1936年《山陰縣志》記重陽節俗有:重陽登高,蒸米為五色糕,剪彩旗供小兒娛戲;ǜ庵饕小安诨ǜ狻薄ⅰ凹毣ǜ狻焙汀敖疱X花糕”!安诨ǜ狻闭承┫悴巳~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 “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糕在漢語中諧音“高”,糕是生長、向上、進步、高升的象徵。宋代民俗,在九月九日天亮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愿兒百事俱高。作三聲”(呂原明《歲時雜記》)。糕不僅諧音“高”,而且重陽糕上的諸種飾物也都有著各自的寓意。如糕上置小鹿,稱為食祿糕。糕上的棗、栗、獅子之類飾品,都是中國傳統的祈子象徵物,它們明白地表示著人們在秋收時節祈求子嗣的愿望。重陽還是出嫁的女兒回家的日子,接出嫁女兒回家吃重陽糕,是重陽的另一節俗,俗諺有“九月九,搬回閨女息息手。”所以重陽如端午一樣,被稱為“女兒節”。
【重陽食糕的手抄報資料】相關文章:
重陽節手抄報資料06-13
重陽節的手抄報資料06-21
重陽節手抄報的資料06-23
精選重陽節手抄報資料06-20
重陽節之重陽糕介紹06-09
春節手抄報資料:春節的食俗07-04
重陽糕的制作方法06-05
重陽節食糕的習俗06-08
小學重陽節手抄報資料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