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在談起福建方言時曾經寫道:“如果說贛語像刀,客家話像圈子,那么閩語就像是石頭,而且是活化石。閩語的形態是很古老的,老得有時候你會覺得福建人說話簡直就是在說古漢語: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走叫行,臉叫面,黑叫烏,鍋叫鼎,繩叫索,翅膀叫翼,圖章叫印,房子叫厝,棉襖叫裘。當兩個福建人相互詢問‘食糜未’(喝過粥沒有)或‘有佇無’(在不在家)時,你會不會覺得自己進了時間隧道?”
閩南語:福建方言極具代表性的精髓
的確,以福建方言中極具代表性的閩南語為例,它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精髓,尤其是唐宋時期的語音、詞匯,而且它曾經還是唐朝通用的官方語言,這是國內外語言學者普遍認同的觀點。
閩南語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匯和發音卻是不爭的事實。據學者考證,唐朝“安史之亂”時期,部分中原人為了避難,逃到閩南一帶定居,唐朝官話在當地推廣開來。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原地區的語言產生了翻天覆地的異變,而閩南地帶一直保持著相對封閉的狀態,當地普遍使用的唐朝官話并沒有發生太多變化,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現在的閩南語。而福建其他地區方言的情況也與此類似,大都是因為交通阻隔,受到外界影響較小,保留了自古傳承下來的特色發音。例如古漢語中的“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消亡,現在只有在方言中才能聽到。
“研究閩南語及其他福建方言,對保護中國傳統語言、研究古代社會的人文歷史有著積極的作用。”閩江學院的唐若時教授說,“方言,不僅是一種語言,它還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福建省內的多種方言背后,蘊含著多種文化的精粹。一旦方言失傳,以其為載體的各種藝術、技藝也將會隨之消失,其中包括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閩劇、福州評話、莆仙戲、福建南音……
近年來,年輕人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多用普通話進行交流,方言越來越少被使用,能說會聽方言的人也越來越少。受眾群體縮小,一些極具地域特色的藝術也漸漸失去了其原有的影響力。知名編劇林瑞武曾聯合相關專家對福州、廈門、莆田和龍巖4地各200名中小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掌握方言且經常使用方言的學生,福州23.65%,廈門36.68%,莆田38.97%,龍巖僅17.53%。
方言VS普通話:不一定是你進我退
全國九大方言區,除了福建以外,沒有一個方言區的次方言是不能通話的,只有福建是個例外。而且,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很多地方會出現‘一村一調’的現象,想到鄰村串門聊天都難。”
也許正是由于福建省內方言差異過大的原因,經常可以看見福建人之間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因為互相交流不便,他們需要找一個共同的東西、借助共同的平臺去溝通交流。也正因為如此,普通話在福建的推廣很好,而這恰恰又影響了方言傳承。
難道普通話與方言之間只能是你進我退、不能共存嗎?
盡管對女兒未來的普通話發音有些擔憂,但福州人楊女士依然堅持同時教女兒說普通話和福州話。“方言是一定要學的,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母語。”她認為,普通話說得標不標準,與會不會說方言其實關系不大。“語言環境更重要吧。即使不會說方言,也會受到周圍大環境的影響。我的很多朋友不會講福州話,但一樣有很重的‘福州腔’。福建人要說好普通話,只能靠自己有意識地進行訓練,糾正發音。”
“共存有一個主導和輔助的關系,在保證通用語(即普通話)使用于公共領域的主導地位下,可以提倡在私人領域說方言。”唐若時說,方言與普通話都有其各自存在的價值,我們可以選擇在不同場合下,根據不同的情感表達需求來使用不同的語言。“因此,普通話和方言完全可以共存互補、和諧相處。”
友們,你會說家鄉話嗎,你會教會自己的下一代說方言嗎?歡迎在評論中八一八對方言和普通話之間尷尬關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