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冬季是霧霾天氣的頻發季節,保護藍天,遠離霧霾,從我做起。下面是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遠離霧霾手抄報圖片以及相關資料,希望本文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
遠離霧霾手抄報圖片資料(1)
一、霧霾的形成原因
城市霧霾天氣是自然氣候、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自然氣候是影響城市霾日數的首要原因
大范圍霧霾天氣主要出現在秋冬季節冷空氣較弱和水汽條件較好的大尺度大氣環流形勢下,近地面低空為靜風或微風。因此,山、河谷地區(山西的部分城市、湖南長沙等)、平原河湖地區(如南京、合肥、杭州等)更易形成霧霾天氣,而干燥多風地區則不易形成。如呼和浩特和烏魯木齊2012年霾日數為0。12月份北京霧霾天氣主要是遭遇了罕見的逆溫氣象條件。
(二)“三高”的經濟發展方式是近年來中東部地區霾日數增加的主要原因
2009年我國千美元GDP能耗(2000年美元不變價,下簡稱單位能耗)約0.77噸標準油,是世界平均水平0.31噸的兩倍,同年美、英、日的單位能耗分別為0.19、0.12、0.1噸標準油。尤其是我國第二產業能耗較高。2010年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為10:47:43,但三次產業及其與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費比例為2:71:16:11。比產業能耗結構更突出的問題是能源結構。2010年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其中49.5%用于火力發電)、石油、天然氣、電力(包括水電、核電、其他能發電,不含火電)比例為71.9:20:4.6:3.5(下文同此口徑),同期世界煤炭消費占比不到30%,我國清潔能源使用比例明顯偏低。
(三)大氣污染區域化和生活方式高碳化是一些大城市霾日數增加的重要原因
2011年,北京市單位能耗約為0.32噸標準油,三次產業結構為0.9:24:75.1,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比例為27.1:32.6:14.4:25.9,基本達到世界大城市標準。北京市環保局數據顯示,今年1月影響北京PM2.5污染物(霾天氣的重要成因)的首要原因是北京周邊地區的影響(24.5%),其次是機動車直接和間接排放(約22%)。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部分城市,部分污染物的外來源貢獻率達到40%。
霾日數增加不僅是“天災”,也是大氣污染的“人禍”,在人口、產業密集的大城市更易發生,影響也更大。治本之道在于多管齊下,積極應對大氣污染。
遠離霧霾手抄報圖片資料(2)
二、霧霾對人體有什么危害?
第一、誘發呼吸道疾病。霧霾的組成十分復雜,大小有數百種顆粒物,這些顆粒物通過人體呼吸,進入呼吸道,會引發氣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第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霧霾天氣,空氣含氧量低,會使心臟跳動加速,使人胸悶、氣短。尤其是對老年人危害更大。
第三、引發各種細菌性疾病。因為霧霾天氣陽光照射不到大地,或者陽光微弱。這樣會使地表面的細菌病毒微生物快速繁殖,引起過敏等疾病。
第四、患癌癥的風險增高。眾所周知,吸煙的人患肺癌的幾率比普通人高60%,而霧霾里含有的有害顆粒物更多,所以霧霾比吸煙更易致癌。
第五、使人心情壓抑煩躁。人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天氣影響,霧霾天氣陰沉昏暗,空氣污濁,人的情緒也會變的低落,心情煩躁。做起事來缺乏活力。
第六、易發生交通事故。霧霾天氣會讓可見度降低,嚴重的只能看清幾米的距離。對道路上的行人、車輛都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十分危險。
遠離霧霾手抄報圖片資料(3)
三、霧霾如何治理?
與我國可類比的是,發達國家在20世紀中期也曾集中爆發重大大氣污染事件。在此推動下,發達國家對大氣污染進行了持續防治,取得了較好的治理效果?偨Y美、英、日三國治理大氣污染的經驗,可為我國防治當前日益嚴重的大氣污染問題提供借鑒。
(一)通過立法明確大氣污染防治的主體、標準和措施
1.制定完善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律體系
2.明確各級政府大氣污染防治的權責
3.劃定大氣污染控制區域,實行區域(國家)聯動
4.制定并適時修訂大氣污染物的種類和排放標準
5.多種形式保障大氣污染防治的資金來源
(二)控制工業污染,推動產業轉型和能源轉型
1.強制推行工業和能源領域污染治理,鼓勵產業結構調整和循環經濟模式
2.工業治理思路從排放濃度控制向總量控制轉變
3.推進能源結構轉型,鼓勵新能源應用
(三)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加強城市、交通等領域的排放管理
1.重點治理交通污染
2.重視城市綠地建設和管理
3.鼓勵居民使用節能電器
4.鼓勵低碳建筑和低碳社區建設
(四)通過信息公開和司法程序等鼓勵公眾參與
1.實時公開大氣污染狀況,為居民提供免費的技術指導和生活引導
2.司法訴訟增強了社會對污染事件的關注和民眾參與污染防治的熱情
3.社會團體的研究進一步推動了立法完善
(五)對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經驗借鑒
1.空氣治理需要頂層設計和法制保障,明確各級政府、各方主體責任
2.建立大數據時代公眾參與的空氣治理模式
3.提高能源質量,推進產業轉型,加快與空氣治理有關的技術開發與應用
4.通過城市規劃和管理引導低排放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