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socialism)一詞源于拉丁文。是一種經濟社會學思想,主張或提倡整個社會作為整體,由社會擁有和控制產品、資本、土地、資產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眾利益。19世紀30至40年代,“社會主義”一詞在西歐廣為流傳。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會主義”一詞,并作了科學解釋,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過渡,而且社會主義需要有發達的資本主義作基礎才能實現。關于社會主義的起源存在以下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通常是從早期現代的各種觀念運動來探討社會主義論題;第二種說法主要認為社會主義思想起源于法國大革命時期。
關于“社會主義”一詞的最早使用,通常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最早使用的是德國神學家、天主教本篤派教士安塞爾姆·德辛在1753年與人論戰時把遵循自然規律的人稱為社會主義者;第二種說法認為,“社會主義”一詞,最先使用的是意大利傳教士,表示一種上帝安排的傳說制度。后來與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相聯系而獲得了政治意義;第三種說法也是最為普遍的一種說法認為,“社會主義”一詞最初出現于19世紀20至30年代歐文主義的刊物《合作》雜志和圣西門主義的刊物《環球》雜志上?障肷鐣髁x者用這個詞來表達他們不滿資本主義社會中盛行的個人主義而期望實現的集體主義理想。
起初,這個詞含有為提高勞動群眾的福利和保障社會和平而改造社會制度的意思,容許財產不平等存在。而當時的“共產主義”一詞,則一般是指通過生產資料(有時也包括生活資料)公有的辦法來建立社會平等,主張取消財產不平等。所以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對于科學社會主義以前的空想社會主義和空想共產主義理論,有時統稱為“社會主義”,有時則加以區別。無產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斗爭以后,資產階級經常利用“社會主義”來反對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恩格斯曾指出:“在1847年,社會主義是資產階級的運動,而共產主義則是工人階級的運動。”
馬克思在1842年10月15日寫的《共產主義和奧格斯堡〈總匯報〉》一文中,恩格斯在1843年寫的《大陸上社會改革運動的進展》一文中,分別首次使用了“社會主義”一詞,并賦予了科學的含義。不過在當時,馬克思、恩格斯是把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同義語來使用的。
從此以后,作為思潮的名稱,“社會主義”通常是指科學社會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即關于消滅一切階級實現共產主義的一般規律的科學。
但是,“社會主義”仍有各種各樣的含義和用法。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把除了科學社會主義以外的19世紀中葉在歐洲流行的社會主義思潮歸納為反動的社會主義(包括封建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真正”社會主義、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
19世紀70年代,西學東漸,“社會主義”一詞才開始在日本、中國書刊中出現。日本學者加藤弘之于1870年在《真政大意》中用日文片假名音譯西方“社會主義”一詞,西周于1871年在《百學連環》中意譯為“會社之說”,福地源一郎于1878年6月《東京每日新聞》上第一次用漢字意譯為“社會主義”。中國的《西洋雜志》于1878年音譯為“索昔阿利司”,《萬國公報》于1899年意譯為“安民新學”、“養民學”,康有為、梁啟超從1901年至1902年意譯為“人群之說”、“人群主義”。梁啟超從1902年9月25日出版的《新民叢報》第18期開始,把當時日本人通用的“社會主義”一詞移植過來。從此,“社會主義”一詞在中國書刊中逐步得到使用。 梁啟超是最先把社會主義學說介紹到中國來的人,李大釗是第一位在中國傳播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