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元旦
大約在公元5萬年前,古埃及人的生活方式已由游牧變成農耕,定居在尼羅河的兩岸,他們的農業能否收成與尼羅河發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的泛濫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每次都把這個時間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一年的開始定為這一天。這便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元旦在我國漢語中是一個合成詞,元是開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我國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有旦的象形字了。
每年公歷的1月1日,人們稱它為“元旦”,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漢語里,“元”是開始,也就是第一;“旦”是一天或早晨的意思,兩字合稱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了。但這從一開始就并不是固定的。
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在民國以后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歷初一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么歡慶活動。解放后將1月1日歲首改稱為“元旦”節后,政府仍按照幾千年來使用的農歷歷法按農時節令,在立春前后冬閑時期的“春節”放假三天,民間辦“廟會”等歡慶,傳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的《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云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后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
《新年贊美詩》
當新年的鐘聲又一次敲響
我相信今晚的諸神
都將聚集在十二殿堂
素不和諧的奧里匹斯山
將共鳴在同一首樂章
那排排的豎琴弦上
必有贊美詩在流淌
就算驕傲的阿芙羅狄忒
也愿意傾情地為繆斯激賞
而波塞冬將離開他的海洋
使最辛勤的漁民們
也歇一歇帆槳
所有的商都忘卻利潤
跟隨赫耳墨斯的翅膀
在無邪國度里自由飛翔
雅典娜將卸去她的鎧甲
還一個嬌柔的女兒模樣
銀色的清泉里
阿耳忒彌斯也會擱下弓箭
盡情沐浴
寬容著 阿克特翁的心馳神往
于是寧靜 在鐘聲里悠長
跋涉的奧德修斯
望著星空 于甲板上安詳
于是戰火 將黯然地消亡
那特羅伊的木馬
孤獨地 被遺忘在斷瓦殘墻
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
將忘卻 殊死的決斗
肩并肩地 倚在一起
為詩神曼妙之歌擊節鼓掌
阿波羅 賜予所有人光芒
連荷馬 也能逃脫黑暗
去享受那片刻美麗的星光
在新年的鐘聲里
得默忒耳 可千萬不能睡著
請聽一聽 豐裕外的哀傷
讓這個世界 再無饑荒
在新年的鐘聲里
少不了狄俄尼索斯的佳釀
讓赫拉克勒斯 慷慨一醉
然后去 趕回革律翁的牛羊
當今晚的星星消弭在海上
我相信明天的奧林匹斯山
會露出微笑的曙光
埃厄忒斯的金羊毛
定會引導伊阿宋勇往直上
而帶著鐵環的普羅米修斯
也定會得到最徹底解放
我還相信
金蘋果最終為帶來好運
而海倫
決不會是最倒霉的新娘
讓贊美詩為所有人唱
傾聽吧這新年的鐘聲
神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