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祝福短信
黨領導的祖國萬壽無疆,黨領導的人民安居樂業,共同營造嶄新的一年!
衷心地祝愿你在新的一年里,所有的期待都能出現,所有的夢想都能實現,所有的希望都能如愿,所有的付出都能兌現!
星星落下要三秒,月亮升起要一天,地球公轉要一年,想一個人要二十四小時,愛一個人要一輩子,但一句貼心祝福只要一秒:新年快樂!
短信賀歲:歲歲平安,安居樂業。業和邦興,興旺發達。大吉大利,力爭上游。游刃有余,青春永駐。祝你快樂!
繼往開來迎新歲,舉金杯春滿萬戶,與時俱進賀豐年,傳笑語喜盈千家。
偶然中相遇,有緣不容易。也許天注定,錯過多可惜。明知相思苦,寸心難言盡。春節又將至,何時見到你?祝你春節快樂。你想我嗎?我好想你!
祝股民朋友新年喜氣洋洋,銀鈿多多,新年股市火得不得了。
閉上眼睛,我小小的心愿會在新年晚鐘里飛臨你的窗前,和你新世紀所希冀的夢幻輕輕的重疊……
春暖花開,春回燕來。我寄清風入君懷:和平無價,愛心永在。千帆競發展風采。小康在望,龍騰四海。宏偉藍圖寫豪邁。
春曉,春曉,處處綠楊芳草。山山水水,歡歡笑笑,共祝六合同春,步步登高。
祝您(吸氣)一帆風順二龍騰飛三羊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吉祥萬事如意!祝新年吉祥如意!
如果你在夢中也會高興地笑起來,那是我吩咐過月亮,某年某月的某一夜,給你捎去我的祝福:新年快樂,我的朋友!
元旦的起源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歷的一月一日。從殷代定農歷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復復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歷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直到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歷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并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同時為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前后,因此改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南朝梁人蘭子云的《介雅》詩也云:“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還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在民國以后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歷初一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么歡慶活動。解放后將1月1日歲首改稱為“元旦”節后,政府仍按照幾千年來使用的農歷歷法按農時節令,在立春前后冬閑時期的“春節”放假三天,民間辦“廟會”等歡慶,傳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