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集合8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液體的熱脹冷縮》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單元底三課的內容,這節課銜接了前一節課《給冷水加熱》的內容,對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進行研究,同時本課結論的得出又為后面《空氣的熱脹冷縮》做好鋪墊,因此本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使同學不只獲得了液體的熱脹冷縮這樣的認識,而且使他們通過觀察水的熱脹冷縮現象,體驗到不段改進實驗方法和觀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課教學的對象是五年級同學,從同學的知識和能力體系上看,同學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已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從同學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來看,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局面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欲,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盁崦浝淇s”雖然同學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會去研究,更不會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
基于教材和同學特點,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科學概念: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許多液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過程與方法:改進實驗以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制作一個簡易的觀察水的體積變化的裝置;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學習科學知識,要運用到日常的生產和生活。
我將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定位如下
教學重點:探究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難點:能設計改進實驗裝置,使之能提供明顯可見的實驗現象。
為了完成探究活動,我需要如下資料準備: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溫度計、紅墨水、滴管,膠帶,放大鏡
下面我來談一談具體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一瓶礦泉水,提出問題:“這瓶水都沒有裝滿,這是什么原因呢?”這里我從一種生活現象引入,創設問題情景,激起同學的學習興趣!袄錈釙䦟σ后w有影響嗎?你們想知道嗎?那我們下面就通過實驗來找出答案。我們先從大家最熟悉的液體——水開始研究!蓖ㄟ^這樣的方式就很自然的過渡到自主探究階段—觀察水的體積變化
二 、自主探究
探究“探究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我將準備以同學自主探主線:“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以下的資料(一一出示):平底燒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熱水,紅墨水、滴管,膠帶,放大鏡,你們能用這些資料來設計一個實驗,看看水受熱會發生變化嗎?等會請小組討論一下,并考慮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放大鏡,膠帶,有什么作用?同學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然后我再出示一套組裝好的儀器,讓同學觀察儀器討論組裝儀器的注意點(1.玻璃管內的水不能漏出來,所以瓶口要用膠帶封好,2.為了方便觀察水體積變化,要在吸管原來的液面做記號3.液面變化不明顯時,可用放大鏡觀察,4滴加紅墨水,可以讓實驗現象更明顯) 。只有讓同學有目的去實驗,才干讓他們既動手有動腦,提高實驗的效率,并使實驗后的交流更有效。
接下來是水的熱脹實驗,我先提出實驗要求,“做實驗之前,先和大家提幾個要求①小組要分工合作。②仔細觀察水柱有什么變化?想想是什么引起水柱的變化?③做好記錄。記錄紙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④注意平安,小心熱水!蓖瑢W實驗,我巡視、指導。實驗結束小組匯報實驗情況,匯報結束,教師因勢利導:“剛才匯報的小組觀察到的一起現象是什么?”師生一起研討總結:水受熱,體積膨脹。(板書:水受熱,體積膨脹。)
接下來是水冷縮的探究,我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了水受熱,體積發生了變化,會膨脹。那假如水受冷會怎樣阿?這次實驗應該怎樣做呢?實驗時我們觀察什么?”同學匯報,根據前面水熱脹的方法做水的冷縮實驗。小組匯報實驗情況,,教師因勢利導:“這次的實驗現象和剛才的一樣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不一樣。”同學回答,師生一起研討總結水受冷,體積縮小。 (板書:水受冷,體積縮小。)
有了水熱脹實驗的基礎,這里可以放手讓同學自身設計實驗,匯報時,引導同學對比受熱和受冷的實驗,分析得出:水受冷,體積縮小。在探究過程中,讓同學體驗勝利的樂趣。
最后師生一起總結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我提問:“通過剛才的兩個實驗,誰能說說水受熱的時候體積有什么變化?受冷的時候體積又有什么變化?能不能用四個字來概括水這種的性質?”同學匯報:熱脹冷縮
。ò鍟簾崦浝淇s)
在已經了解水探究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其他液體有沒有這種性質呢,我出示紅茶、果汁、牛奶,要求每小組選擇最感興趣的一種來實驗,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同學選擇液體來實驗。小組匯報實驗情況
實驗完畢,教師因勢利導:“你們組是用什么液體來實驗?實驗看到什么現象說明這種液體有什么性質?”師生一起研討總結,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ò鍟阂后w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探究小結
總結,首位呼應,“現在誰來和大家說說瓶裝的液體為什么都沒有裝呢?”讓同學學以致用,解決上課開始提出的問題“瓶裝的液體為什么不裝滿?”加深同學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為了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并將科學知識學習致用,我還安排了延伸探究任務:“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制作運用了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同學科學素養,通過此節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對液體的熱脹冷縮有了深度的了解。
板書 水受熱,體積膨脹
水受冷,體積縮小
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級物理_____(上或下)冊第_____章第_____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內容。
首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同學們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_______________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同學們學習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同學們掌握__________知識,了解研究物理問題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變量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_____知識解決_____問題的方法,培養同學們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同學們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ㄟ@部分目標一般為本節課的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同學們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同學們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對科學家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或者是通過學習什么知識,培養同學們的什么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并結合同學們的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同學們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對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限于同學們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同學們的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于同學們的學習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的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的。本課采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同學們的學習主動性;由同學們的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最后再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同學們的創造性。
教法二:為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采取啟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同學們學習的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課采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同學們的主體地位,培養同學們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程序及設想:
1.復習舊知、導入新課(2分鐘)
為了順利得出本節_____________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同學們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采用類比法設計復習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壓強、功率的引入要類比速度)
為更好的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導入本節新課時,采取故事導入(或生活現象導入或演示實驗導入)的方式,讓同學們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同學們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同學們閱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的學案上的自主預習題。為最大限度的培養同學們最基本的自學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的目標,本節課設計的預習題如下:
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節的預習題可設計為: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當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與所受的重力相等時,物體_______在液體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2、一個 50g的雞蛋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采用_______的辦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現代化得輪船,也保持著這種古老的辦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所裝的貨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從河水中駛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開水的體積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5、潛水艇靠改變_______實現上浮和下沉的?6、氣球和飛艇能漂浮在空中,氣球和飛艇里充的是_______.)
同學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后,教師采取投影同學們學案、同學們補充完善學案的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的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后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為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后本小組講解,其余小組聆聽并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的合作探究題和處理的方法為:
。ㄒ浴陡×Α芬还潪槔
問題(一):把體積相等、質量不等的三個小球a、b、c放入同種液體中,靜止后的位置如圖所示,它們所受的浮力分別為Fa、Fb、Fc,則這三個力大小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問題(二):將同一鐵塊分別放入水和水銀中,比較鐵塊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銀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兩種液體中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D.不知道鐵塊形狀,無法確定
問題(一):同學們自學時,能夠判斷出三個球受到浮力大小關系,而在解決三個球的密度問題時,找不到問題的切入點。
教師點撥:根據前面學過的質量、體積和密度的關系,在這里三個球的密度沒法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們都在同一種液體中,只是處于不同的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試著與液體的密度相聯系,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即物體的重力和液體的浮力的關系入手,進而找到密度的關系。
問題(二):同學們的在分析物體在液體中最終所處的狀態時,根據生活中的木塊、鐵塊、水的關系,進而去理解其他的物體,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的規律。
教師點撥:在這個問題中,從力和運動的關系入手,當物體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時,這時物體就處于靜止的狀態,如果物體受到的力不平衡時,物體將處于運動的狀態,向力大的那個方向運動。在這里我們只要比較物體受到的浮力和物體重力的大小關系(或實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大小關系),就可以判斷出物體將處于的狀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課的目標,讓同學們敘述這節課的收獲,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獲,然后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使同學們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的思想。構建體系時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升華(10分鐘)
同學們獨立完成學案上的檢測題后,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的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的方式解決。
6.學后反思(3分鐘)
同學們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的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的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本節課的板書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給同學們展示用的,所以教師的板書內容不宜過多,基本包括標題和簡單的知識樹即可,并告訴評委這樣設計的道理:以生為本,凸顯同學們學的地位等等)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20xx中考物理考綱中列出了初中階段的14個基本實驗中電學實驗7個:連接串聯和并聯電路、電路中電流和電壓的測量、歐姆定律、“伏安法”測電阻、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電動機的原理、如何產生感應電流。要求:能說明其實驗原理、所需要的主要實驗器材;均在實驗室動手做過;能規范使用基本的實驗儀器;理解基本的實驗步驟,以及如何得出正確的結論等。
而現狀是:九年級學生對電學實驗比較“怵”。所以有必要安排一節專題復習課。
一、本專題考查特點
根據對近幾年來的中考物理試題分析,實驗探究題始終是中考中必考的一個題型,這也正體現了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習物理過程中實驗探究能力的掌握要求。實驗題考查題不僅突出了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考查,同時還注重過程與方法的考查,對學生分析思維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這幾年來我市中考實驗探究題的分值都在20分左右,本專題主要考查以下四種類型:
1.基本實驗的考查
通過例題來體現電流表、電壓表的使用,及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2. 電路故障的分析與排除
如電壓表沒示數:電壓表以外發生斷路或電壓表以內發生短路;電流表沒示數:電流表以外發生斷路或電流表被短路。
3. 根據實驗現象及數據總結規律
重點培養學生物理研究方法及分析論證的能力。
4. 根據要求設計實驗
重點對測量性與探究性兩類實驗進行復習。包括源于課本和課外內容的探究實驗。
近年來中考實驗探究命題改變了過去重結論輕過程的考查狀況,已把重點轉移到了對探究實驗過程的考查上,把考查觀察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設的能力、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評估的能力等作為考查的主要內容,有一定的難度。
二、學生在本專題上的現狀及對策
在所有的考查題型當中,基本測量工具的使用、源于課本的測量性、觀察性和探究性實驗,大多數學生會做,不容易丟分;但課本實驗的變形題、創新類的探究題,相對考查難度較大,這也是考生最易失分,失分最多的題型。
針對學生以上現狀,采取的對策有:
搜集考查內容,全面復習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對比復習,找出異同;理論復習與剛結束的實驗操作相結合
1、搜集考查內容,全面復習
深入研究今年中考物理說明中12個主題考點要求,找出源于課本的實驗探究的考查內容,全面歸納所考查的探究性和測量性實驗的主要步驟,全面溫故所考查實驗探究的七大環節。今年本專題考查內容圍繞7個考綱規定的基本實驗,補充了2個實驗。
2.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對經?嫉碾娮韬碗姽β实臏y量重點復習,對探究性實驗的七個環節,特別是研究方法及分析論證等環節,力爭突破難點。
3、對比復習,找出異同
教材的很多實驗的知識點是互相聯系的,往往被融合到一起考查到。比如 “伏安法測電阻”、“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兩實驗設計,實驗電路圖等大致相同,但兩個實驗的原理不一樣,實驗中的操作環節與要求是有所不同的,要區別對待。
4、理論復習與結束的實驗操作相結合
將物理中考的實驗探究內容,與實驗操作考試相結合進行復習,可以加深學生對各個實驗探究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節約時間,提高復習效率。
三、教學方法:討論交流、講授。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復習計劃
1.時間安排
1課時
2.復習方法
在第一輪全面復習課本物理知識,包括實驗內容后,進行第二輪專題復習,在實驗與探究專題復習方面:
重點針對近幾年安徽中考的實驗與探究題精選擇8個實驗探究題,圍繞考綱,進行逐個分析,讓學生領會這類題的特點,并掌握解答這類題的方法.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內容要點: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
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场⒎答伜挽柟蹋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础鍟O計 :
第一節: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篎。綠
(3)懸。篎浮=G
(4)漂。篎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布置作業:1、2、3、4、5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春寒料峭,卻阻擋不住我們業務學習的熱情.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十二章第一節《杠桿》。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科模式、教學設計、板書設計、課堂評價、課程資源開發七大方面,說一下我對這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講的是新人教版初二物理課本第十二章內容,教材第七章
第八章分別介紹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識,本節從新的角度,在不同層次上研究了這個問題,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后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杠桿平衡條件是貫穿于全章的主線,起到統領全章的作用。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繼續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于生活,經過觀察、實驗等手段建構物理模型,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上,還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認識杠桿及有關杠桿的幾個概念,能從常見工具和簡單機械中識別出杠桿,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和杠桿的一些應用。
經歷繪制杠桿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觀察和操作杠桿,體會杠桿的作用,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學習分析實驗現象、尋找數據間規律,從中歸納出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本節內容編者意圖是體現課程目標,以學生發展為本,突出
體現學生科學探究活動,有探究實驗杠桿的平衡條件,圖文并茂,目的是培養學生興趣,培養他們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學生使用過杠桿類工具,例如剪刀、筷子、釣魚竿等等,對平衡已有一定的認識,能正確熟練使用實驗所需測量工具,但對杠桿這種簡單機械缺乏較為系統的科學認識,對杠桿的作用更是模糊不清。這就希望教師創設便于他們進行觀察的物理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讓他們獲得施展自己創造才能的機會。
教學重點、難點及突破
杠桿平衡的條件是本節課的核心內容,是本章其他幾節所述物理規律的理論依據,應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杠桿及動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和畫法應是本節課的難點。
學科模式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新知探索課模式是以“實驗探究”為引領,“小組合作”為基礎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該模式包括:課前延伸、課內探究、課后提升三部分
教學設計
、眲撛O情景,引入問題(2)
教師通過讓學生捏粉筆頭的比賽,提出疑問,引出要研究的問題——杠桿。并由阿基米德的豪言壯語和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物理問題:杠桿是什么?由簡單到復雜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個過程,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⒉研究發現,展示新知(5)
結合教材中的幾種杠桿示意圖,黑板上畫出撬棒撬石頭、蹺蹺板的杠桿示意圖,引導學生抽象出它們的共同特點,引導學生歸納出杠桿的概念。這種發現學習法有助于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于保護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
在學生掌握了杠桿的概念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熟悉的杠桿。通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杠桿的理解,并鍛煉了學生認知食物的能力。
要進一步了解杠桿,提出要掌握杠桿的幾個概念,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有關杠桿的幾個概念:支點、動力、阻力、動力作用線、阻力作用線、動力臂及阻力臂。對于動力臂及阻力臂作圖,學生比較難于理解,需要反復地講解和強調,因為在初中教學中已經學了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那么從這里入手,講解作圖過程,在過渡到力臂的畫法中來,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程骄炕顒 增強體驗(25)
杠桿的平衡條件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探究活動中,教師首先要保護好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次要認真引導學生分析設計方案的
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試驗中,可能出現的情況:F 與 的乘積和F 與 的乘積相等、相差很小、相差較大,教師引導學生對數據進行處理,根據所處理的數據討論、總結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F × =F × 。
、赐卣狗治 發散思維(實驗結論推出部分 5歷時)
從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看出,影響杠桿平衡的不只是力,也不只是力臂,而是力和力臂的乘積。力再大,力臂若為零,則對杠桿的平衡不起任何影響。
最后讓學生通過畫出杠桿的示意圖,明白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和等臂杠桿的優缺點,了解他們在生活中的應用,并能應用它們解決簡單問題,增強解題能力。
5.深化概念,拓展思維(小結部分 歷時3)
讓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要點進行回顧,加以總結,訓練學生歸納物理知識的能力。
6.夯實基礎,鞏固提升(5)
課堂同步,找出幾個針對性習題,重在檢查學生對不同杠桿的分類和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更好的鞏固掌握本節課內容,為下節課深入認識大好基礎。
板書設計:
杠 桿
一、杠桿及有關杠桿的幾個概念
、敝c: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一般用O表示。
、矂恿Γ菏歉軛U轉動的力,一般用字母F 表示。
、匙枇Γ鹤璧K杠桿轉動的里,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⒋動力作用線:過動力作用點沿動力方向所畫的一條直線。 ⒌阻力作用線:過阻力作用點沿阻力方向所畫的一條直線。 ⒍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一般用字母 表示。 ⒎阻力臂:從紙雕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一般用字母 表示。
二、杠桿的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 =F
三、杠桿的應用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四、課堂評價
評價應反映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評價表格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我從合作意識,參與積極性,
實驗技能,觀察描述能力,處理實驗結果能力,基礎達標和拓展提升六方面通過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三種形式對學生本節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同時作出評語給出等級,激勵學生再接再勵。評價關注了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念、學習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和變化。既關注過程,又關注結果,使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
五、課程資源的開發
參照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想想做做”、“科學世界”等欄目來開辟一些新欄目,例如:本節課后我會讓學生做一個身邊的生活用品—杠桿的統計,并分別對杠桿進行分類,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開闊學生的眼界,達到鞏固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興趣的目的。課外資源方面充分利用學校實驗室,重視利用網絡資源和其他媒體信息,例如我會讓學生們上網查詢在生產生活的杠桿有哪些應用等。還有開發優秀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利用生活中的常見用品和廢棄物制成簡易的實驗儀器,進行課外小實驗。指導學生通過各種資源學習物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讓學生的學習材料更富有真實性和可操作性,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
最后送一句警言與大家共勉:一千個愿望,一千個計劃,一千個決心,不如一個行動!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還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6
我是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第三中學的一名物理老師,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八年級物理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3節摩擦力。
這是我說課的流程,共六部分,分別是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和設計思路。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審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節與以往教材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入手感知物理知識,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觀的有關摩擦力的彩色插圖,更多的從生活中理解摩擦力。這是本節的知識體系,包括認識摩擦力、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學習了彈力、重力后的又一種重要而常見的力,是力學的基礎。
(2)這不僅是二力平衡的應用,而且為后面的功和簡單機械的學習,甚至高中學習做好鋪墊,在力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學生學習到摩擦力的有關知識,而且是學生對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升華,同時也逐漸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探究和重視知識應用的好習慣。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雖具備了初步的歸納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異,知識應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過程中樂學、會學,提高能力是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
(2)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具體問題。
2、過程與方法:
感受體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定義結論、鞏固應用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加強團隊合作、培養創新精神。
重點:
。1)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釋生活中摩擦現象。
難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突破的措施:激趣誘導,以多種方式指導教學,把時間教給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通過游戲引入、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形成新知;設疑啟發,引導探究;辯論比賽,鞏固新知,對學生進行適時正確的引導。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利用對教材的預習,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終形成物理知識、技能和方法。
五、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分六個環節,分別是游戲引入、感受體驗、科學探究、知識應用、回顧反思、作業布置。
1、游戲引入:
初二學生活潑好動,對知識的渴求欲強,在新課開始我采用游戲引入,男生用一個涂油的碗,女生用一個干凈的碗,在學生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比賽抓碗游戲,而力氣小的女生卻出乎意料的贏了。創設情境教學,引人入勝,引出新課,為這節課順利的進行打下基礎。
2、感受新知:
問題是知識的產生點,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體驗,教師用擬人的口吻,類比拔河,提出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便于學生接受,使師生間的距離拉近。
生生合作,說出摩擦力的定義,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然后采用搶答的方式說出作用點和方向,不僅鞏固新知,還活躍了課堂氣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個難點,學生對運動方向和相對運動方向混為一談,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使學生總認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人走路,同時解決了上面兩個問題。而采用舉手指的形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我設計了摩擦力大搜索這一環節,把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舉例比賽,在這種交流中學生的表現欲被調動,使兩個知識點順利銜接,為突破難點做好鋪墊。
3、科學探究:
根據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只有讓學生動手操作,甚至是教別人或馬上應用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在本環節學生說出自己想探究的問題,從生活經驗進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學習思路,小組自行合作設計實驗方案,特別是如何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通過生生交流學會,通過我設計的火眼金睛環節等多種方式,真正學會控制變量法這一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嘗試成功的喜悅之后,信心更足了,而教師此時及時肯定他們的猜想,,鼓勵他們合理分工后動手去驗證,引導他們進行數據分析,而對于學生其他猜想,也廣泛討論實驗,本實驗根據學生的猜想變量太多,小組合作分兩個階段有秩序的進行實驗,使課堂活而不亂,得出規范的結論,最后交流與評估。教師不僅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而且還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即使是失敗了,反思后再實踐驗證,這也是一種收獲。本環節,我采用小組實驗比賽的方式,選出幾個優勝小組來。
目的一是學會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習信心;二是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三是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為了讓學生多角度、多方法解決問題,開拓學生的思維,我設計了通過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簡單且可操作性強,有利于學生對影響摩擦力的這兩個因素的進一步理解。
4、知識應用:
根據學生學習注意力不持久的現象,在此掀起課堂的高潮,我設計了辯論賽這一環節,主要有四個目的,一是在課堂中引用競爭機制,以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二是增強學生的應用物理知識能力;三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四是順利的進行知識點間的過渡。
再薄的一張紙也有它的兩面性,通過上面的辯論我們知道了生活中摩擦力的兩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通過實例說出了具體的方法,從系鞋帶到磁懸浮列車,加上老師展示一些圖片,使學生大開眼界。這樣不僅教會學生辯證的看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了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科學的熱情。通過聰明屋的這一環節,,等到知識的升華。
5、回顧反思
達標測試環節,檢驗學生在本節課學習效果。
小結部分,先讓學生主動總結,學生交流,看誰的收獲多,查漏補缺,讓學生學會知識的梳理,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六、作業布置:
作業題設計注重知識的應用和創新,簡單而新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這時我的板書設計,一目了然。
七、設計思路
我們學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課堂”教學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在這節課中,教師激趣誘導,情景教學;學生探索發現,合作探究,同時加強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課堂。
以上是我對這一節課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專家、同仁們的指點、幫助,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聲的利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物理﹙上﹚第一章聲現象的第五節.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 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在聲現象的教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可以進一步增加學生對科學的熱愛,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學好這節內容為學好以后的物理知識打下牢固的基礎.
學生分析
物理是八年級新開設的課程,學生對它充滿了好奇、有新鮮感.聲的利用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 但缺乏一定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也缺乏對聲現象的尖端應用技術的了解.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競賽、分組討論、觀看動畫等獲得社會生活中聲的利用方面的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和創新了解聲可傳遞能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加對科學的熱愛; 通過聲可傳遞能量的實驗探究和創新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通過聲的利用和危害培養學生“一分為二”的辯證思想.
教學思路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注重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改變了學科本位的觀念。將課堂進行了活動化、實踐化
教學重點
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應用.
教學難點
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
實驗目標
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
教法
﹙一﹚擂臺賽式游戲活動
考慮到我校八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擂臺賽式的游戲活動方式.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實踐的愿望.
﹙二﹚自主探究和創新
在聲可傳遞能量的實驗中,采用學生自主探究法,并且要求學生對實驗進行創新,開展創新活動“我是小小發明家”,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
﹙三﹚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大大優化教學環境,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
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競賽搶答法、分組討論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創新法、總結反思法。
教學程序分析
引入新課
。ǎ撤昼姡
采用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由學生與老師一起欣賞動畫《蝙蝠與聲吶系統》,自然將課題導向“聲的利用”【提問】物理知識從實際中來,又要應用到實際中去,你對聲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課教學
。ǎ常捣昼姡
﹙一﹚擂臺賽式游戲活動“聲的利用”(20分鐘)
新課教學中注重了課堂的活動化、實踐化.學生自由組成四個大組,比賽內容是“聲的利用”.分必答題和搶答題.用"正"在黑板上累計得分,獲獎組獎勵小紅旗.
、疟卮痤} 在規定的時間內每組說出一個聲的利用的事例,允許討論,不準重復,其他組參與評判.舉出一個正確事例得100分,錯誤不得分,超過時間(30秒)不得分.教師對學生所舉事例作出中肯的評價.最后要求學生歸類.
、.搶答題 ①教師演示演示水波能傳遞能量的實驗:用木棍劃水面,看到水中花瓣上下起伏,并用實物投影儀投影.
、趯W生根據桌面上提供的實驗器材自主設計實驗.可進行小組討論,正確完成的加200分.③學生進行實驗的創新,換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其他實驗器材驗證聲可傳遞能量.說出創新實驗的每組加200分.
﹙二﹚播放《聲的利用》課件(10分鐘)
在課件中補充一些利用聲的科技成果.豐富學生的視野.指出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噪聲一向為人們所厭惡,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也利用噪聲造福人類.超聲波和次聲波對人類有利用的一面,但也有危害的一面.
﹙三﹚創新活動“我是小小發明家” (5分鐘)
要求學生利用聲的知識進行發明創造,提出有實用價值的發明的小組加上300分
利用雄蚊的聲音來驅趕咬人的雌蚊
利用貓的叫聲來趕走老鼠
歸納小結與評估(3分鐘)
師: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并對本節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鞏固反饋(4分鐘)
1.課本P30,動手動腦學物理1,2,3
2.選用課時優化設計,對學生進行分層訓練,既可以使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板書設計
五、聲的利用
1.聲能傳遞信息
2.聲能傳遞能量
自我評價
一.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對聲可傳遞能量的實驗創新,聲的利用小發明,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補充了一些聲的利用在科技中的新成果,進一步增加了學生對科學的熱愛.通過增加對噪聲的應用,超聲波和次聲波危害的教學,培養了學生“一分為二”的辯證思想.
二.教學策略的選用
㈠運用擂臺賽式游戲活動
通過游戲活動,既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通過游戲活動,不知不覺進行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收集資料,上臺發言,甚至只是聽同學的辯論,也可以領略到物理知識的“神奇”,體會到物理知識與社會的聯系,更加熱愛物理.并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通過把學生分組進行擂臺賽,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激發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娼M織學生探究并進行實驗創新
在聲可傳遞能量的實驗中,學生根據桌面上提供的實驗器材自主設計實驗.并且要求學生對實驗進行創新,采用其它的器材來完成.開展創新活動“我是小小發明家”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既可以使學生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還可以當一回"科學家",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認識到科學探索并不神秘,激發其科學探索的興趣和終身學習的樂趣.
、缍嗝襟w技術輔助教學
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大大優化教學環境,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改變了以往課堂上學生只能看黑板、聽老師講的單調的模式,效果非常好.多媒體技術可以提供豐富多彩的聲、光、電等各種信息,使得課堂變得絢麗多彩,大大優化了教學氛圍,使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環境變得豐富而生動,學生置身于這樣一個合諧的教學情境,學習興趣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8
一、教學背景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了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聲現象)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聲現象是學生剛接觸物理并逐步參與系統學習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護好學生這一寶貴的好奇心和嚴謹認真的求學態度尤為重要。而這又主要來源于對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激發!堵曇舻奶匦浴肥堑诙潱诹私饬寺曇舻漠a生、傳播道理之后,對身邊出奇的聲音現象感到驚異的同時,適時提出聲音的特性以幫助學生建立概念至關重要。這是聲現象中的重點小節,也是難點一節。這對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聲音,認識噪聲、聽不見的聲音從而把握聲現象,培養起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也有重要意義,并可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產生物理學習的持久動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方面:
知道響度、音調、音色是聲音的三個特征;了解響度與振幅(距離聲源遠近)有關,音調與頻率有關,音色與發聲體發聲情況不同有關。
2、過程和方法層面:
通過演示、觀察、探究、活動、討論等方法,培養學生親歷親為和比較、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并能從中體驗轉換法與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從各種活動中激發和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參與和體驗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感受科學探究方法的偉大,并能激發起為科學進步而努力奉獻的決心和信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響度、音調、音色是理解日常聲現象中的重點,更是難點。比較三個特性,我們覺得,聲音的響度與音色特點稍許容易接受一點(可能與生活原有的經驗知識基礎有關),可對于音調及其影響因素有一定的困難,可視作一個難點。另外,學生對于聲音的響度(大小)與聲音的音調(高低)概念也易混淆,這也算作一個難點吧,應重點突破的。同時,難點的還有一點就是概念較多:強弱、大小、響度、振幅、高低、音調、快慢、頻率、赫茲等,需要逐步深入。對響度、振幅、音調、頻率應重點強調。
五、教學法選擇及其依據:
本節課準備采用演示實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交流討論等方法,指導學生從活動中總結與聲音有關的現象與本質。因為畢竟聲現象與生活結合的還是比較緊密而易于建立模型的。學生的理解難度也不是很大,鼓勵學生多動手,動腦,動感官,對于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是有幫助的。
從學生層面來理解,剛接觸到的物理現象,都是從學生的生活現象開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學生學習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從生活中總結歸納現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為科學地描述現象,總結規律或是在引導下科學有序地建構模型,從而掌握新興知識還是必要的。本課的設計就是注重了這一點的訓練。
六、教學輔助手段
實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紙屑、鋼尺、梳子、撲克牌、A4紙、橡皮筋等。
多媒體器材:視頻、各種課前錄制的聲音文件、展臺等。
七、教學過程及思路設計:
(一)、課前活動
為了能夠突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活動的目的性和操作熟練程度,為解決重難點服務,設計了三個實驗,其中一個為自選實驗,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選擇探究的主導思想。
實驗1:選擇鋼尺或橡皮筋做這樣一個實驗
伸出長度
撥動方式
振動幅度
聲音強弱(大小)
等長
用力撥動
輕輕撥動
活動2:撕一張紙,比較快撕、慢撕發出聲音高低的不同(注:只要判斷出尖細與低沉即可)
撕的方式
快速撕動
緩慢撕動
聲音高低(尖、沉)
活動3:用硬紙片劃動梳出,比較有何不同(類同活動2)
劃的方式
快劃
慢劃
聲音高低
(二)、課堂實施過程:
1、溫故知新:
用孔子的話“溫故而知新”,引出對前面知識的鞏固,此環節中涉及到聲音的產生、傳播及固、液體傳聲的不同。既是對前面的總結,也是為今天的學習做一個知識性的情景滲透,讓學生的思維集中到聲現象中來。
2、激趣導入:
世界真的精彩。聲現象便是一例,然后用多媒體播放課前采集的各類聲音:動物叫聲、音樂鈴聲、煙花綻放、車水馬龍等等。讓學生辨聽并體驗不同,接著讓學生交流感受,也給學生一個消化吸收的時間,最后請學生代表課堂公開交流心境。為引出探究這些聲音的特性打下內部需要的心理基礎,這樣課題的揭示便顯得水到渠成而不費力氣。
3、教學新知:
。1)理解響度特征并探究其影響因素:
以教師演示敲鼓行為引導學生思考“響鼓重槌敲”的道理,進而自然引出“響度”概念。深入一步:“響度與振動振幅有關嗎?”同時向學生揭示“振幅”概念。在學生充分討論并得出初步猜想的前提下提問學生“怎樣檢查振幅大?”引導學生探究的方法,不失時宜地加以方法的指導——“轉換法”,同時用學生的演示實驗來結束討論驗證猜想。接下安排了學生的一個活動過程,同時體現課堂的開放性和自主性:“用所提供的器材設計一個實驗,檢驗響度與振幅的關系”,鋼尺、橡皮筋等皆可成為實驗的器材。在此活動中仍然遵循“先說方法,再實驗,后交流”的思路,體現對方法指導和對實驗有效性的調控,在此過程中,也滲透給學生另一種科學方法,即“控制變量法”,如“鋼尺伸出長度一定、橡皮筋伸長長度一定等”。這些物理方法的滲透和指導,對于把握實驗環節,培養科學思維是有幫助的。
在探究影響響度大小的因素這個問題時,這里還補充了與“距離聲源遠近”的關系,同樣是采用學生身邊可信服的理由——“對前排學生說句悄悄話,請后排同學猜”,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接受了聲音響度的特性。
。2)理解音調特征,并探究其影響因素:
音調的特性是本節的難點,因此在這個環節上,教學設計加大了時間分配的額度。首先以匯報劃梳齒實驗引出聲音高低的概念,并指出這就是音調,與剛才的強弱有所不同。
接著引導學生從聲音產生的角度看,“音調與振動快慢有關嗎?”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這個環節預設了一個視頻演示和活動模擬的情節——撕布、撕紙,以幫助學生朝著定向性目標進發,得出音調與振動快慢有關,進而指出頻率的概念。在教學這個概念時,為避免學生腦海中概念混淆,這里并未花費更多時間,而是一筆帶過,聽懂就行,以免強調過多適得其反(因為在以往的實際教學案例中就有過這樣的教訓)。接著以兩個視頻軟件來介紹和表現音調與頻率的關系——不同聲音頻率音調的高低,讓學生辨聽并找出規律。然后又通過演示實驗的方法探究如何改變弦樂器的音調——二胡演奏的應用,既輕松了課堂氛圍,并滲透以民族自豪感教育,讓學生感同身受,更加親切,得出“長短、粗細、松緊”時影響弦樂器音調高低的道理。這里同樣也滲透了“控制變量法”的思想。然后用介紹人體發聲頻率的不一樣指出男女生聲音的不同。這對于學生一般性知識的拓展也是一個途徑。為了鞏固難點突破的成果,讓學生及時對生活中的兩個現象進行了判斷,即男低音唱,女高音伴,女生小麗和爺爺學唱戲的不同,加強了對音調特性的理解。
。3)理解音色特征,探究其影響音因素:
首先讓學生欣賞用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段音樂的方式,表面上是讓學生放松一下,其實是在輕松之余滲透了知識,體現了愉快教學的審美理念。(當然素材是課前老師錄制的)引出了音色的概念,并指出(或由學生討論)由于發聲體結構或材料不同造成,同時從“聲音是一種波”上理解波形與對應音色的關系,播放一段音樂,示波器顯示不同波形,加強對音色特性的感性理解。最后介紹了音色在生活中的應用——音色密碼。這一塊處理較為簡潔,因為學生有“未見其聲便知其人”的生活基礎做鋪墊。
4、全課小結階段:
此環節分兩步走,一是引導學生回憶聲音的三要素(聲音的特性),二是涉及對具體概念,影響因素的討論。為了全盤把握,用媒體先后展示,形成知識結構模型及框架,便于意義記憶。
5、課堂鞏固:
以“學以致用”的觀點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如男女聲音的差別,聲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聽診器如何增大響度等。
為了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吃的更好,本課堂最后設計了一個“延伸學習”環節。即讓學生判斷生活中的聲現象主要由聲音的哪個特性所決定的。(燒開水,向水瓶灌水,自制塑料管笛等)從而真正實現了從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6、板書設計:
二、聲音的特征
1、響度——振幅 (轉換法、控制變量法)
距離聲源的遠近
2、音調——頻率 (粗細、長短、松緊)
3、音色——結構 材料 (波形)
【精選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集合8篇】相關文章: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集合八篇07-02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優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說課稿范文07-28
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物體的顏色》12-02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06-02
初中物理說課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說課稿模板07-28
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匯編五篇05-25
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集錦九篇05-22
精選初中物理說課稿集錦十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