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匯編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是_________版_____年級物理_____(上或下)冊第_____章第_____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內容。
首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識基礎上引入一節_______________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學生學習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續知識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后重要作用。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__________知識,了解研究物理問題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變量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_____知識解決_____問題方法,培養學生__________能力。
2.教學目標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ㄟ@部分目標一般為本節課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ㄟ@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ㄟ@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對科學家生平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于探索真理精神,激發學習積極性;或者是通過學習什么知識,培養學生什么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并結合學生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節課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對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限于學生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合理引導,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為本節課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學生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學習動機對于學生學習可以發揮明顯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本課采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由學生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最后再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創造性。
教法二:為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采取啟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落腳點。因此這節課采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信息能力。
三、教學程序及設想
1.復習舊知、導入新課(2分鐘)
為了順利得出本節_____________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學生掌握研究物理問題基本方法,采用類比法設計復習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壓強、功率引入要類比速度)
為更好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問題,導入本節新課時,采取故事導入(或生活現象導入或演示實驗導入)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問題意識,使學生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學生閱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學案上自主預習題。為最大限度培養學生最基本自學能力、提取信息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目標,本節課設計預習題如下:
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ㄈ纾骸陡×Α芬还濐A習題可設計為:1、浸在液體中物體,當它所受浮力大于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浮力小于所受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浮力與所受重力相等時,物體_______在液體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2、一個 50g雞蛋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受到浮力是_______N.(g=10N/kg)3、采用_______辦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現代化得輪船,也保持著這種古老辦法。4、排水量是1000t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所裝貨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浮力是_______N.船從河水中駛入海水中,它受到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浮力_______,它排開水體積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5、潛水艇靠改變_______實現上浮和下沉?6、氣球和飛艇能漂浮在空中,氣球和飛艇里充是_______。)
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后,教師采取投影學生學案、學生補充完善學案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后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為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后本小組講解,其余小組聆聽并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合作探究題和處理方法為:
。ㄒ浴陡×Α芬还潪槔
問題(一):把體積相等、質量不等三個小球a、b、c放入同種液體中,靜止后位置如圖所示,它們所受浮力分別為Fa、Fb、Fc,則這三個力大小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密度最大。
問題(二):將同一鐵塊分別放入水和水銀中,比較鐵塊受到浮力大小,下列說法中正確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銀中受到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浮力大
C.在兩種液體中受到浮力一樣大 D.不知道鐵塊形狀,無法確定
問題(一):學生自學時,能夠判斷出三個球受到浮力大小關系,而在解決三個球密度問題時,找不到問題切入點。
教師點撥:根據前面學過質量、體積和密度關系,在這里三個球密度沒法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們都在同一種液體中,只是處于不同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試著與液體密度相聯系,找出問題解決辦法,即物體重力和液體浮力關系入手,進而找到密度關系。
問題(二):學生在分析物體在液體中最終所處狀態時,根據生活中木塊、鐵塊、水關系,進而去理解其他物體,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規律。
教師點撥:在這個問題中,從力和運動關系入手,當物體受到力是平衡力時,這時物體就處于靜止狀態,如果物體受到力不平衡時,物體將處于運動狀態,向力大那個方向運動。在這里我們只要比較物體受到浮力和物體重力大小關系(或實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大小關系),就可以判斷出物體將處于狀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課目標,讓學生敘述這節課收獲,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收獲,然后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思想。構建體系時以屏幕投影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升華(1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學案上檢測題后,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方式解決。
6.學后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本節課板書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的知識對學習壓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又是學習壓強、功的基礎!爸亓Α笔恰傲W”中的基礎,在力學學習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本節課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來”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材處理
在授課中本人認為把“重力的由來”由最后學習內容調整為首先進行學習再學習重力的概念比較符合知識的認知邏輯順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學生對重力的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的認識基礎。農場孩子,純樸上進,通過半年的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缺乏一定的探索問題的能力。
根據20xx版物理課程標準對重力學習要求,學生的情況以及教學內容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萬有引力而產生的。
2、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會由質量計算重力大小。
3、認識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1、了解牛頓關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論思想,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認識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過“重錘實驗”“找重心實驗”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與作用點---重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認識“質量”與“重力”關系。
2、通過對重力產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頓的貢獻,激發學生向科學家學習的意識,樹立探索太空奧秘的理想和信念。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進行重力大小的計算。
難點: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義。 為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讀書自學和講解法等,多種方法配合使用,運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上教師講解,將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學用具及設備選取得當有利于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系。還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為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設備:
2、教具:下落物體視頻、多媒體課件、鐵架臺、彈簧測力計、重錘線、鉤碼、三角板、坐標紙、鉛筆、細線、橡皮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教學
1、導學內容:
播放視頻: 石往山下滾,水往低處流,雨從空中下落,月球圍繞地球轉,拋物下落。演示系繩橡皮圓周運動,撒手后運動情況。
問題:以上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萬有引力?誰發現萬有引
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體只要在什么附近就會受到重力?
2、學生活動:
學生觀看視頻,引發思考;閱讀教材,p9導讀與p12重力由來,回答問題。
3、設計意圖:
從生活情境中尋求規律,形成理論,樹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發向科學家學習意識,讓學生自然進入課題。
(二)實驗探究,尋求規律
1、導學內容:
托起不同的鉤碼,感受它對手的壓力,提出問題,猜想質量與重力之間有何聯系?分組實驗,用測力計和鉤碼探究質量與重力之間遵循什么規律,總結結論。設計,填寫表格。
以m為橫軸,G為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描點繪圖像,計算G/m,小結g=9.8N/kg.總結重力公式。
2、學生活動:
學生感受后回答,質量大的鉤碼對手的壓力越大,說明重力越大。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測力計測量相應鉤碼重力,利用直尺鉛筆描點、作圖,分析規律;填入表格并計算比值,總結G = mg 。(一次函數類型)
3、設計意圖:
通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學會正確的探究規律、方法、步驟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理論來源于實踐,規律就在身邊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ㄈ┓治鰵w納,理解應用
1、導學內容:
P11,先閱讀后例題解析,分析小結整理過程;重力的方向;解決用什么工具確定豎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國與美國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嗎?有何規律?p12,重心,質量分布均勻,形狀規則物體重心在哪里?
2、學生活動:
學生即時解答例題,板書解析;學生閱讀重力方向與重心部分內容,回答問題,學生小組討論重力的方向應用及規律。學生尋找規則物體重心。
3、設計意圖:
熟悉公式,規范解題步驟;理解力與重力關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學生閱讀學習能力,體驗物理來源于生活,從物理走向社會。
。ㄋ模┱n堂訓練 鞏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確的?
A.物體被拋出后總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B.籃球拍到地板上有彈起,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很遠后,可認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關于物體重心,下述正確的是?
A.物體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體的重心上
B.一個均勻鐵環,它沒有重心
C.籃球打足氣后,它的重心也在球心處
D.向一個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會越來越高。
3、某同學用彈簧秤稱一盒牛奶,示數如圖,則這盒牛奶
的質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學的“體重”(質量)為50kg,則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頓?當他乘坐飛船,離地球較遠時,質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設計意圖: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ㄎ澹┱n堂小結 感悟新知
關于重力
(一)重力產生的原因——萬有引力
。ǘ┲亓Υ笮=mg,g=10N/kg
。ㄈ┲亓Φ姆较蚝妥饔命c: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是重心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獲,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n下作業 鞏固升華:
p14,動手動腦學物理 1----5.
設計意圖:1-3題考查重力公式的應用,訓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注意公式、運算過程和結果的規范與準確。4、5題考查學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呈現本節課重點內容,便于學生系統掌握本節知識。
初中物理溫度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第1節的內容《溫度》。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的內容有溫度的物理意義、溫度計的原理、結構、攝氏溫度的規定、溫度的寫法和讀法、自然界的一些溫度以及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等。本節內容是本章知識結構的核心,本節的教學首先是圍繞“溫度”和“溫度計”進行的,它不僅是本章的預備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物態變化是圍繞“溫度是否變化”進行的。特別在后面的實驗探究以及人們的生活、生產、氣象測量中,溫度計的使用也將是其中重要的角色。本節課是從物理學的角度使學生認識溫度的有關知識。本節內容知識面寬,但難度不大。因此教學方法易靈活多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2.學情分析
學生對溫度這個詞是非常熟悉的,但對它的含義的理解卻不準確。通過教材的開篇的感受溫水的感覺以及“想想做做”內容,指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對溫度的感覺是靠不住的,引導學生關注溫度的科學內涵,在此基礎上,通過討論交流自制溫度計的過程,讓學生領會溫度計的測溫原理,從而順利進入溫度計的教學過程。
3.教學目標(三維目標)
“有效的學習始于準確的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所以準確、易懂、可行、可測的目標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和任務,從而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學習。我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同時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
了解并記住一些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
會用溫度計測量溫度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溫度計的結構及工作原理
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難點放在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以及正確讀出溫度計上的示數,因為平時學生很少接觸溫度計,有些東西還停留在感性認識上,所以,要把它轉換為理性認識,我將主要用小實驗的方法來突破這個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和結構
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溫度計的特點及使用方法
5.教學準備
只有準備了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證教學以及演示實驗的順利進行,而且實驗又是中學物理教學的基礎。實驗能為學生提供符合認識規律的環境,同時能激發學習的興趣,還是發展學生能力和使學生獲得科學方法的重要途徑。因此我選擇了以下教具:
教師:演示溫度計、燒杯(2只,分別裝熱水、冷水)多媒體設備等
學生:實驗用的溫度計、燒杯(3只,分別盛熱水、溫水、冷水)、試管、滴管、燒杯(內盛紅墨水)、帶細長玻璃管的橡皮塞、透明吸管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結合課標的要求,在各個環節中都要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制作和體驗,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培養對生活環境溫度的感知能力,對攝氏溫度的規定只作初步了解,重點鍛煉學生的認讀能力和溫度計的規范使用。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作用。能做的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去做,讓學生用自己的體驗來說,不能用教師的一味說教代勞,采用教法:實驗、觀察、討論、訓練和講解相結合,啟發式綜合教法。
學法: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性格特點等,依據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的自我構建,自我生成的過程。采用學法:小組討論學習、動手實驗、觀察分析歸納等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以炙熱的鋼水和寒冷的霧凇兩幅圖片,引入溫度的概念:是用來描述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以學生熟知的自然現象引入新課,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物理來源于生活,最終又回歸到生活當中。隨后引導學生做課本第47頁圖3.1—1“想想做做”,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感覺冷水,熱水,溫水的感覺,交流論證感覺有時并不可靠。
第二環節: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自制溫度計:初二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部分學生對溫度計有一定的認識,但并不全面。因此,學生通過自制溫度計,然后把自制溫度計先放入熱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最好使用冰水,這樣使得效果很明顯),讓學生觀察溫度計中的液柱的變化情況。讓學生了解溫度計的構造及工作原理。
通過自制溫度計演示,讓學生體會溫度計的測量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 第三環節: 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1.以實驗室常用的溫度計為例(預先將溫度計發放下去),觀察溫度計的基本構造(玻璃外殼,液體,玻璃泡,刻度)。溫度計這一小節的內容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看懂,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的內容。
2.通過看桌上的溫度計,看書和觀看播放的課件,學生互相總結溫度計的基本構造、量程、分度值、攝氏溫度的讀法、如何規定零度和100攝氏度等知識。并通過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形式加以深化。
3.介紹一些常見的溫度。書上給學生準備了常見的一些溫度計的資料,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4.分組實驗測量冷水和熱水的溫度,教師巡回指導,注意引導學生先用手估
測一個溫度,再實際用溫度計測量一下,并比較估測的與實際測量的溫度的不同。學生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體會使用溫度計的正確方法(四個會:會認、會放、會讀、會看)。老師相應地設計一些問題以補充知識點。在此環節,我首先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了解在使用溫度計前要注意的問題,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實驗,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的方法。再配以多媒體,把常見的錯誤集中展現,讓學生印象深刻。
第四環節:深化理解,延展新知
學生對體溫計的使用應該不陌生。為了講清楚溫度計和體溫計的區別,可以設計場景,讓學生分別用體溫計和常用溫度計來測量人的體溫。讓學生自己發現溫度計和體溫計的不同,并從中分析出體溫計的結構特點。
第五環節: 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采取口頭小結的方式總結這節課的內容,強調學生要掌握溫度數值的讀寫及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第六環節: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為了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加深學生對本節知識點的記憶,我設計了有針對性的練習題。通過練習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第七環節: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第1節 溫度
1.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
單位:攝氏度(℃)
2.攝氏溫度?在一個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攝氏度 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攝氏度
構造:
會認:量程、分度值、零刻度??3.溫度計??會放: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
液體中,不要接觸容器的底或壁?使用方法?
會讀:示數穩定,不能離開液體???會看:視線與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工作原理:液體熱脹冷縮符號t
?構造特點:縮口4.體溫計? ?使用方法: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四、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使用了指導——探索式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層層創設情境來不斷引導學生學習,是教學模式從傳統的重結論轉變為重過程,教學目標從傳統的傳授知識轉變為發展學生的觀察實驗、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教師只
起創設情境、主持,激勵和歸納總結的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說課的內容到此結束,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師多批評,多指正,謝謝大家!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時是初中物理第一冊第六章《光的折射》第一節,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系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是為以后幾節課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2、 教學目標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及折射光線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能夠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2)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通過實驗研究問題的習慣。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4)德育目標:
通過對日常光現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熱愛科學,進行唯物主義教育。
3、 難點和重點
根據新修訂的教學大綱的要求,及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確定:
。1)重點:光的折射規律;光路可逆。
。2)難點: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系;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象。
(3)關鍵:對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確定。
好學教育 - 專業,權威,高效,分享 - 打造國內領先的終身教育平臺!
好學教育: 二、選用的教具及設備 1、 選擇教具依據
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并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地。
4、 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儀;碗;適量的水;筷子;多媒體課件;錄像剪輯。
三、教材處理
對日常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以現象引入新課,學生學習目標明確,興趣濃厚。光的折射規律的認識,宜先提出問題及研究方法,通過學生猜想,對照演示實驗的觀察,輔以多媒體模擬演示,學生思維清晰、準確,有利于規律的總結歸納,并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重視知識的應用,讓學生遵循認識的規律: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四、教法、學法
1、 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的上下承接關系,學生剛學完光的反射,對光的現象已有一些簡單的認識,對光學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線等。針對素質教育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本節采用觀察分析、啟發式教學法。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啟發對比、總結歸納得出規律。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和計算機的模擬實驗的觀察,使學生在頭腦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體生動的感性認識為基礎掌握知識,而不是生硬地死記硬背,同時在觀察中培養能力,開展思維訓練重視知識的應用,理論緊密聯系實際。
2、 學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征,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并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興趣、動機等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系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本節采用觀察、對比、分析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通過思考討論,總結歸納出光的折射規律,應用折射規律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了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 )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學難點重點
、匐y點:
②重點:
3.教學目標
、僦R與技能:
②過程與方法:
、矍楦、態度與價直觀:
4.教具與學具
電教器材:
教師演示用:
學生每組器材:
二.說學情
八年級上冊
初三學生正處于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八年級下冊
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三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于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為復雜的因果關系,在學習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后也期望繼續研究并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后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級上冊
初四學生是初中的畢業年級,心智較為成熟,通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
但是初四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初三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初四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于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了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九年級下冊
經過之前三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四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掌握了一定學習物理的方法。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歸納、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的過程之后,學生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我面對的是農村初中生,相對來說知識面窄,知識信息不豐富,要多給他們提供一些高科技、較前沿的東西,激發其求知欲。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 通過實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騰現象及規律”。通過媒體展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效果。
2.學法指導
以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著力開發學生的三個空間
1.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展。
2.學生的思維空間。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思維碰撞,培養思維能力。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通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教法
教法突出以學為本,因學論教。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
教學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需要引出測量的實質創設教學情境,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盡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為材料探究長度測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
運用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
五.說教學過程(程序)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第四環節: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六.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為了使學生對 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七.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xx”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
你們好,我是南三德威中學物理教師:**,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物理第一冊(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節 浮力(P176~P178),下面,我將從教材、學生分析、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程序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薄⒔滩膬热菀c: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標
。ǎ保┲R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ǎ玻┠芰δ繕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
。ǎ常┣楦心繕
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工具
1、學生器材:
對于每個實驗小組,準備了相同的實驗器材:一個燒杯、一個彈簧稱、一塊石頭、一根細線、適量水,物理教案《《浮力》說課稿 —— 初中物理第二冊教案》。
2、演示器材:
一個小鐵釘、一個木塊、一個乒乓球、一個空心金屬球
五、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薄⑿抡n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板書設計:
第一節:浮力
1、 什么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1)下沉:F。糋
(2)上。篎。綠
(3)懸。篎浮=G
(4)漂。篎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布置作業:P178 1、2、3、4、5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本節課研究磁現象。在同學們認識磁場后,下一步自然應使學生了解磁場的性質及對磁場獲得感性認識,而教材在介紹完磁場后接著從定量的角度介紹磁感應強度,為此將教材第三節的內容提上來先行介紹。通過演示實驗、巧設問題、歸納總結,使同學們掌握磁場的圖示方法和右手定則。
因本版教材的設計原因,教學過程中要對概念做出明確的定義。
根據如上分析,可確定出本節教學的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磁性。
2、知道磁磁場的來源。
3、知道磁場是有方向的,會用磁感線描述磁場。
4、知道常見的典型磁場的磁感線分布情況,會用右手定則。
過程與方法:
1、觀察磁鐵吸引不同材質的硬幣,演示奧斯特實驗,回顧指南針,使同學們對磁性有感性認識,進而了解磁場的來源。
2、介紹奧斯特,使同學們認識到實驗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
3、觀察小磁針在不同位置時N極指向,展示磁傳感器示數的正負使同學們認識到磁場具有方向性。
4、磁場對電流、電流對電流的作用等演示實驗。
5、觀察常見的典型磁場的磁感線分布情況,歸納總結其規律,并且體會引入磁感線這一形象化工具的作用,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對磁場來源的了解,使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多樣性,養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 介紹斯特金的成就及橡樹嶺國家實驗室1.5萬噸白銀所制電磁鐵,使同學們了解人類可以利用所學知識改造自然。
3、 回顧磁場性質的研究過程,體會科學家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
4、 介紹哥倫布比沈括晚400多年發現并利用地球周圍的磁場,介紹阿爾法磁譜儀中由中科院制造的永磁體,激發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常見磁場的磁感線分布情況。
2.難點:安培定則涉及的空間思維是本節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
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于學生的學習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本節課采用演示實驗和協作實驗,巧設物理情景、適當時機巧妙設問引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邀請部分學生協助老師做演示實驗,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再通過隨堂檢測,進行鞏固。
學法:
這節課采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說教學程序及設想
、 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3分鐘)
請同學們回答以下問題:
1、電荷間的作用力是不是需要相互接觸?
2、電荷間是如何產生作用力的?
3、電場的基本性質及如何形象地表示電場?
4、電場線的具有什么樣的特征?
、 新課教學
1、什么是磁性:(3分鐘)
演示實驗1:磁鐵吸引硬幣。(展示磁鐵不同位置吸引硬幣時硬幣奔向磁鐵的快慢)
演示實驗2:磁鐵能使小磁針轉動。(展示不同位置處小磁針轉動的方向和快慢)
。ㄡ槍σ韵聦嶒灛F象提問)
利用PPT文件展示問題。
【問題】磁鐵為什么能吸引五角硬幣而不能吸引壹角硬幣?
【學生答】 五角硬幣是鐵質的壹角硬幣不是鐵質的。
【問題】磁鐵吸引鐵質硬幣是不是需要與硬幣直接接觸?磁鐵使小磁針轉動時需要不需要與小磁針直接接觸?
【學生答】 不需要直接接觸。
【問題】根據實驗現象,不同位置處小磁針(硬幣)受力是否相同?什么地方大?
【學生答】不同,在磁鐵一端時大。
【問題】磁鐵與直接接觸的硬幣(小磁針)之間是通過什么發生相互作用的?
【學生答】 磁場。
【實驗現象】
1、能夠吸引鐵質的五角硬幣而不能吸引鋁質的壹角硬幣,對鐵質硬幣,在磁鐵的不
同位置處硬幣奔向磁鐵的速度不同。
2、磁鐵隨小磁針轉動,磁鐵放置方式不同,小磁針轉動方向不同,快慢不同。
定義:能夠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的性質稱為磁性。磁性最強的地方稱為磁極。
2、磁場的定義:(4分鐘)
電荷的周圍存在電場,電荷間通過電場產生相互作用,那么,磁體和電流的周圍是不是也存在磁場呢?磁體間、電流和磁體間則通過磁場產生相互作用。奧斯特的電流磁效應實驗說明電和磁是相互聯系的。既然電流的周圍存在磁場,對磁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那么磁體對電流會產生力的作用嗎?電流與電流之間有沒有力的作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演示實驗3:通電導線與磁體通過磁場發生相互作用。(提醒同學們注意通電導線的放置方式) 演示實驗4:電流與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提醒同學們注意電流的方向)
。ㄡ槍σ韵聦嶒灛F象提問)
利用PPT展示問題
【問題】通過上述實驗表明,除磁體與磁體之間,磁體與電流之間,電流與電流之間是不是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電流之間如何作用?異向電流之間又如何作用?
【學生答】 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電流之間相吸引,異向電流之間相排斥。
【問題】電場的基本性質是什么?你能不能類比出磁場的基本性質?
【學生答】電場的基本性質是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磁場的基本性質是對放入其中的磁體或電流產生力的作用。
【實驗現象】
1、通電導線也能使小磁針轉動。
2、同向電流相吸,異向電流相斥
結論:磁體與磁體間、電流與磁體間、電流與電流間均有相互作用,都是通過磁場來傳遞的,所以電流具有磁效應。
請同學們類比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進一步得出結論:
所有的與磁現象有關的相互作用,都是通過磁場發生的,
定義:磁體或電流周圍存在一種特殊物質,能夠傳遞在磁體與磁體之間,磁體與電流之間,電流與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特殊的物質叫磁場。
磁場的基本性質:對放入其中的磁極或電流產生力的作用。
3、磁場的(3分鐘)
通過演示實驗1與演示實驗3與指南針請同學們總結磁場的
利用PPT展示問題
【問題】磁場的來源有哪些?
磁鐵并不是磁場的唯一來源,電流也能產生磁場,地球周圍也存在磁場。
介紹:斯特金、阿爾法磁譜儀、1.5萬噸白銀磁鐵。
4、磁場的方向(4分鐘)
演示實驗5:小磁針在不同位置時小磁針北極的指向(請同學們注意小磁針兩極的顏色) 演示實驗6:磁傳感器在磁場中不同位置的示數(請同學們注意磁傳感器示數的正負) (針對以下實驗現象提問)
利用PPT展示問題
【問題】 小磁針在磁場內不同位置時N極指向是否相同?
【學生答】不相同
【問題】磁傳感器的示數有正有負,正負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學生答】正負表示方向
【問題】請同學們類比電場方向的規定,試給磁場的方向做出規定。
【學生答】將小磁針的北極指向定為當前位置處磁場的方向。
實驗現象:
①小磁針在磁場中不同位置靜止時北極(N極)所指的方向不同。
、诖艂鞲衅髟诖艌龅牟煌恢檬緮涤姓胸。
請同學們根據實驗現象類比電場方向的確定
結論:
1、磁場有方向。
2、通常將小磁針在磁場中北極(N極)受力的方向作為該點磁場的方向。
5、圖示磁場(20分鐘)
邀請同學們協助完成以下展示實驗,并提醒同學們注意空間結構
演示實驗7:條形磁鐵周圍小磁針的分布情況
演示實驗8:U形磁鐵周圍小磁針的分布情況
下面兩個演示實驗特別提醒同學們注意電流方向,并注意觀察通電螺線管的內部
演示實驗9:通電直導線周圍小磁針的分布情況
演示實驗10:單匝線圈周圍小磁針分布情況
演示實驗11:通電螺線管周圍小磁針的分布情況
演示12:展示地球周圍的磁場分布情況(介紹哥倫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利用地磁場) 針對實驗現象提問
通過PPT展示問題:
【問題】 通過以上幾種磁場周圍的小磁針分布情況,你認為磁場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還是雜亂無章?
【問題】小磁針在什么地方分布比較密集?什么地方比較稀疏?
【問題】我們實際在處理磁場問題時,不能總是靠小磁針來表述磁場,請同學們想出一個辦法來形象化地表述磁場,該用什么辦法呢?
【問題】既然同學們想到了用磁感線來表示磁場,那么,磁場較強的地方和較弱的地方,磁感線應具備什么特征呢?
【問題】既然小磁針的N極指向有一定規律,那么同學們所畫的磁感線是否也應該表述出來這個規律呢?應如何表述呢?
【問題】既然同學們提到畫有方向的曲線,那方向應該如何表示磁場的方向呢?
【問題】請同學們觀察小磁針形成的曲線是否有相交的地方?是否中斷?
【問題】請同學們觀察磁感線在磁鐵外部始于何處止于何處,內部呢?
【問題】請同學們根據通電導線周圍的磁場分布規律,能不能想出一個辦法來幫助你掌握通電導線周圍磁場的分布規律。
【問題】如何用右手定則判定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呢?
【問題】請同學們根據通電直導線磁場的判斷方法,歸納出一種判斷通電螺線管周圍磁場的判斷方法。
實驗現象:
小磁針均按一定規律分布呈現線狀。
請同學們回憶電場線的表述,并類比電場線設計如何表述磁場。
磁感線:磁感線是在磁場中畫一些有方向的曲線,曲線上每一點的切線方向表示該點的磁場方向。
磁感線的特點:
磁感線的密疏表示磁場的強弱,磁感線較密的地方磁場較強,磁感線較疏的地方較弱。 磁感線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斷。
磁場中的任何一條磁感線都是閉合曲線,在磁體外部由N極到S極,磁體內部由S極到N極。
磁感線是為了形象地研究磁場而人為假想的曲線,并不是客觀存在于磁場中的真實曲線 電流的方向和磁感線方向之間的關系可用右手定則來判定。
四、課堂小結(3分鐘)
本節課通過演示實驗及同學們的歸納總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磁性是指能夠吸引鐵、鈷、鎳等物體的性質。
2、磁鐵和電流均能產生磁場,地球周圍也存在磁場。
3、磁場具有方向性,規定小磁針N極受力方向為該位置處的磁場方向。
4、可以用磁感線來形象的表示磁場,磁感線是閉合的曲線,在磁鐵外部始于N極止于S極,內部始于S極止于N極。
5、常見磁場的磁感線分布圖。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7
大家好!我是來自謝河鎮廟山中心學校的趙國輝,我今天的說課的題目是《功》,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節。
一、對本節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我計劃用一課時進行新課教學。本節內容主要分成兩部分,對功的理解,功的計算。在學習第七章《力》之后學生已經具備一些力的知識,本節課是對“力”與”功和能“知識的一個銜接和升華。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課程標準》的科學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通過本章的學習,為學生了解“能量”做鋪墊,而本節內容又是學習本章知識的基礎,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我設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定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
2、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量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聯系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欲,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2、通過討論,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教學重點
知道力學中“功”的含義;記住功的計算公式,會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知道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特點,盡量使用身邊常見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和實例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日常生活的關系。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觀察、講授、討論和實例演示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并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征,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并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同時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通過手勢、眼神、表情等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系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ㄒ唬┡d趣導入:
通過手指頂籃球的這樣一個表演,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能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并引出本章的知識點《功和機械能》。緊接著問學生成語“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么意思?把學生引入到本節課的知識《功》的教學中。
(二)新課教學
1、物理學中的功
。1)用多媒體播放叉車托起物體的過程,介紹力學中的功,并直接給出力學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體投影一組做功的實例讓學生加深對力做功的認識,并讓學生舉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對功的理解。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緊接著給出課本中兩幅做功的圖片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3、不做功的情況分析
通過多媒體圖片,讓學生結合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討論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種情況,并總結出來加深學生的印象。然后再用一個隨堂練習采用搶答的方法讓學生理解。
4、功的計算
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在多媒體上展示出來,讓學生感受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并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與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關系:在力學中,功等于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從而得出功的公式、單位。用一道課本上的例題加深對公式、單位的理解和掌握。
。ㄈ┱n堂小結:通過小結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ㄋ模┱n堂練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導學案的實施效果,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五)課后作業:課本64頁1、2、3題。
五、說教學反思:
這一節課,心里有很多感受,雖做了一番準備,但上完后感覺并不是很滿意,我總結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重難點的把握還不是太好,總覺得重點不突出、難點不深入。
2、物理新課程標準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就要多啟發提問,多讓學生思考,但是總體下來自己說的還是太多,過分的剝奪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雖然有那么點的小緊張,但還是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今后,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教學:
1.基礎知識講解透徹、分析細膩;準確把握重點、難點,避免課堂教學中,重點知識不突出,誤將“難點”當“重點”講的現象,避免重點、難點錯位、失衡導致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
2.重學法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歸納法、轉換法等。加強學生對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學生加深
對物理知識的領會,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學習物理的能力。
3.重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多與日常生活和現代社會問題相聯系。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以后還得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用心備好每一節課,用心上好每一節課。在此,我誠心的希望各位領導和專家對我的課給予批評指正,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我能更快的成長,謝謝大家!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連接師生之間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串聯和并聯》選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級全一冊第十五章第3節的內容。本節課主要敘述了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特征,是在學習了電路和電路圖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學習。又為之后電學內容,歐姆定律的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要上好一堂課,不僅要掌握好教材,還要充分了解所面對的學生。
我所面對的是九年級學生,他們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之前也已經學習了電流和電路的構成,會畫簡單的電路圖,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他們對電的認識僅限于電器的使用,缺乏對電路的分析,因此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會給更多機會請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連接和研究電路,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把握和對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知道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特點,學會連接簡單電路。
2.過程與方法:通過串、并聯電路實驗的探究,培養學生分析,觀察和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體會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串,并聯電路的特點。
【難點】:串,并聯電路的連接與識別。
五、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的體現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本節課采取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實驗法,自主探究法和練習法。
六、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理解。教學的一切活動必須以強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理念,我將本節課分為新課導入,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和小結作業等四個環節。
1.新課導入
我將采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生活情景進行導入,展示夜晚的都市,美麗的街景和閃耀的霓虹燈,請學生觀察說出其中都包含了哪些電路結構和用電器,同時帶領學生一起回顧上節課所學的`電流和電路的構成,電路圖等知識。進而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思考這復雜多樣的用電器是如何連接到一起,能否畫出電路圖!币l學生思考交流,順勢引入本節新課串聯和并聯。
通過圖像生動介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調動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課堂教學充滿新奇感。
2.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我將分為串、并聯電路的認識,串、并聯的特點和家庭電路三部分展開。
首先,我會讓學生自己動手連接電路來向學生介紹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實驗器材自行連接電路來使兩個小燈泡同時發光,之后我會把連接成功的電路拿到獎臺上進行展示,并對其進行分類,這時學生會發現所有電路被分為兩個類型,進而向學生講解串、并聯電路定義。即兩個小燈泡依次相連,然后接到電路中為串聯電路。而兩個小燈泡的兩端分別連在一起,再接到電路中為并聯電路。同時并介紹在并聯電路中兩個電路共用的部分叫電路,單獨使用的那部分叫支路。
接著請學生根據實物圖,利用上節課學習過的電路的構成,把串、并聯電路的電路圖畫到黑板上,其余學生拿著草稿紙上進行。
之后我會根據學生所畫的電路圖,再一次對串并聯進行介紹。順勢過渡到串、并聯電路特點的探究。我將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首先讓學生按照黑板上的串聯電路。圖連接實驗器材,這時我會向學生說明在電路連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先斷開開關,再連接電路。之后,我會讓學生觀察并記錄在串聯電路中,開關對用電器的作用改變開關位置時,開關對用電器的控制是否改變。在等整個過程中,我會不斷巡視小組實驗,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實驗,進而得出結論:在串聯電路中,開關可以控制所有用電器,而改變位置,并不影響它對用電器的控制作用。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同樣的方式對并聯電路進行探究,最終自主得出結論:在并聯電路中,干路開關可以控制所有用電器,支路開關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用電器。
最后,在生活中的電路講解,我會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電路和用電器的連接方式,來向學生講解生活中的電路,并請學生也舉出一些自己熟知的例子。以此來開闊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物理。
3.鞏固提高
在應用新知環節,我會展示具體例題,如:利用多媒體出示各種不同的電路圖,請學生判斷電路是屬于串聯還是并聯。經過學生思考作答,把知識運動到具體題目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4.小結作業
對于小結我會采用問答的方式,請學生結合板書談談本節課的收獲。這樣既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回顧和記憶,又鍛煉了他們總結和概括的能力。
之后我會設置不同困難的作業,在完成課后練習題的基礎上,找一找生活中存在串、并聯電路的例子,并試著畫出電路圖。這樣以便照顧到不同的學生,同時也結合生活,發現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學以致用。
以上便是我整堂課的教學過程。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9
一、 教材分析
1、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
升華和凝華是八年級第四章物態變化第四節的內容,屬于物質這個一級主題下的第一個二級主題,為九年級的關于物質的結構和屬性的學習作好準備。本節課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續,由此讓學生完整的知道物質形態的六種變化,并達到課標要求能用水的三態變化解釋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環現象和培養節約用水的意識。
2、內容結構和教材特點
本課內容線索依然稟承了現象→分析→現象(實踐)的過程。由于升華和凝華過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據觀察到的結果進行分析、推斷。本節要從生活實例入手,尤其注意區別凝華與凝固、凝華與液化的現象。
3、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知道升華和凝華現象。
知道升華需要吸熱和凝華需要放熱。
能簡單解釋常見的升華吸熱的現象。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碘的升華過程,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課題解決的思維程序步驟,即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應用結論解決實際問題。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過程以及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形成愿意與他人合作學習的意識。
培養學生的創造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面對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質。
4、說重點與難點
重點:認識升華、凝華現象,系統整理本章知識
難點:分析升華、凝華現象
二、說教具
教師:多媒體
三、說學生
學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態變化知識,初步知道科學探究過程,因此,教師應在本節課注重強化學生物態變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幫助學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態變化。
四、說學法
實驗探究式
五、說教法
為了實現“以物理教學目標為中心,目標導學為核心,反饋矯正為手段,自主能力發展為主旨,先學后教為方法”的教育指導思想,根據本節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狀況,本節課采用“綱要導學,自主建構”的教學模式,著力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提高教與學雙方的實效性。其結構為:
新課導入→確定目標→課內導學→嘗試診測→課內探究→達標測評
六、教學過程
具體步驟
1、引入新課
先回顧前面學習的物態變化,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2、進行新課
。1)、展示學習目標
。2)、展示自學向導,學生自學
。3)、小測驗,學生自學反饋
(4)、新課講解
A、認識概念
第一步:探究實驗—--碘的升華和凝華
第二步:學生得出結論,從而認識升華和凝華及其條件。
B、學會分析
第一步:展示燒黑的燈泡,讓學生思考原因。
第二步: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物態分析。
第三步:得出原因。
C、幾種常見的升華和凝華現象----區別升華與汽化,凝華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現象,學生分析
第二步:教師點評,介紹人工降雨(干冰的利用是一個常見的知識考點,所以特別在此提出來)。
D、歸納小結
第一步:學生完成93頁想想議議
第二步:展示物態變化關系圖,理清關系。
。5)、達標訓練----體現理論聯系實際
對本課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升華吸熱和凝華放熱,將在練習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
3、布置作業
(1)、動手動腦學物理1、2題
第一條作業是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解決剛開始未解答的問題。符合“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要求,貼近學生的生活,聯系生產實際,增加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動手動腦學物理3題
第二條作業是為了促進學生從單一、被動的學習轉變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使學生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七、結束語
總之,本節課以認識和分析升華與凝華現象為重點,也是難點。以此為中心,再結合學生易錯處給予有意識的突擊強化,促使目標得以實現。
這就是我對這堂課的構想,敬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謝謝!
板書設計:
升華和凝華
1、概念
升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吸熱
凝華: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放熱
2、現象
初態——————→末態 物態變化
A
B
C
D
3、六種物態變化
附:達標訓練
1. 說說下列各現象中物質狀態的變化并說明吸放熱情況。
A. 碘變成紫色的氣體B. 衛生球變小了C. 霜的形成D. 霧、露的形成E.水結冰
F.夏天衣服被曬干G.冰化成水H.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氣I.冬天玻璃窗內表面結一層冰花
2.仔細觀察下列圖形并做出解釋
固態的二氧化碳(干冰),它是將二氧化碳氣體進行壓縮、冷卻而成的,溫度可達78.5℃,如果將它放在空氣中,會長出如圖的冰狀胡須。
3.思考題:
俗話說“霜前冷,雪后寒”,試用所學的有關知識加以解釋。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0
【教材分析】
一、該節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變阻器》是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電學部分的重要內容,是上節電阻知識的實際應用,又是后面“歐姆定律”的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在電學實驗占重要地位,學好變阻器,即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電阻的概念,又為今后的學習特別是做電學實驗必要的準備。根據三維教學目標及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結合當前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現有的知識水平,通過課本的學習來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偈煜こS玫幕瑒幼儎悠鞯慕Y構,能正確使用滑動變阻器。
、跁没瑒幼冏杵鱽砜刂齐娐分袩襞莸牧炼取
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對比、探究等方法,學習利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流、電壓。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樂趣,使學生樂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學情分析:由于變阻器的部件比較多,接線柱多,而且在使用過程中又是動態變化的,而課本一下子就提到一個叫滑動變阻器的裝置,對初二學生來說,在變阻原理的理解上感到起點較高,學生難于接受。根據學生以上特點確定以下重、難點。
重點、難點:滑動變阻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和原理。
【教材教法】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們提出“提出問題──實驗探究──交流評價”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它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對身邊物理現象的已有觀察、對生產技術的已有感性認識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和猜想,進而自行設計實驗、驗證假設、交流評價最后歸納出物理概念和規律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把科學知識的獲得與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主動獲得對科學的理解,達到獲取物理知識、培養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探究性教學模式。
【教學程序】
一、新課引入:(約4分鐘)
采用演示實驗引入新課。應用演示實驗,把要研究的物理現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興趣,從而順利引入新課。具體做法是:教師出示調光臺燈實物,并當堂演示調光臺燈亮度的變化,并引導學生觀察的同時讓學生提出問題:(投影)
、龠@種臺燈與其它的臺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調節旋鈕,臺燈的亮度有什么變化?
③它能夠改變亮度的原理是怎樣的?
。ā皩搿敝袆撛O了物理情景,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二、變阻器原理的學習:(約16分鐘)
提出問題 教師引導:燈泡亮度的變化是由通過的電流引起的,而電流的變化則是由電阻的變化引起的。啟發學生猜想:調光臺燈的電阻變化是由改變導體電阻的什么因素引起的?
實驗探究 學生會根據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三個因素(導體的材料、橫截面積和長度)去猜想,其中不排除有其它的想法。教師將持有不同意見的學生分成不同的探究實驗小組,啟發學生設計出以下3種類型的實驗方案:
方案一(改變導體的材料):如圖所示,在A、B間分別接入不同材料的導體電阻,如銅絲和鉛筆芯,觀察小燈泡的亮度變化,觀察并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并加以比較。
方案二(改變橫截面積):如圖所示,在A、B間改變導線橫截面積(分別接入1根筆芯與2根筆芯),觀察小燈泡的亮度變化,觀察并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并加以比較。
方案三(改變長度):如圖所示,在A、B間(有鄂魚夾)夾入一段鉛筆芯,使一端在鉛筆芯上自由滑動,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鉛筆芯的長度來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觀察并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并加以比較。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基礎,是提出問題獲得證據或數據的。在觀察到現象后及時作出記錄,這是科學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交流評價 讓完成以上3種不同類型的小組相互交流,并歸納篩選出這樣一個結果:改變導體的長度能較方便地改變小燈泡的亮度。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調光臺燈,實質上是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的長度,來改變電阻,從而改變臺燈的亮度的。要想弄清其原理,我們先來學習一種能改變電阻的器件──變阻器。其實,實驗室所用的變阻器也是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器件。
6.4 變阻器(板書)
原理:變阻器就是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器件。(板書)
三、正確使用變阻器的學習(約20分鐘)
、僮冏杵鹘Y構的學習(約3分鐘)
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實驗桌上滑動變阻器的實物認識變阻器的主要構造,并重點強調觀察4個接線柱和表面涂有絕緣漆的合金線所繞成的線圈,猜想這種結構的設計有什么理由。然后打出投影:
電阻絲什么位置的絕緣漆被刮去了?為什么要刮去?
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是不變的?
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很小,幾乎是零?
教師結合投影片介紹其構造,理解銘牌上數據的物理意義;并要求學生學會畫滑動變阻器的結構簡圖和電路符號。(板書)
結構:瓷筒、電阻線、金屬棒、金屬滑片、接線柱
符號:
。ㄔ摬糠謨热莺唵,讓學生觀察,師生共同解決,教學中主要采用問題法和講授法。)
、谡_使用滑動變阻器
該部分是本節的重點與難點,為了化解難點突出重點,我們在此設計了一個學生實驗,讓學生動手去探究滑動變阻器的正確使用。
提出問題 (投影)
要使燈泡和變阻器中的電流大小相同,變阻器應該與燈泡串聯還是并聯?
要能控制電流的大小,應該使用變阻器上的哪兩個接線柱?
要使燈泡由暗變亮,接通電路前應將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移動滑片時,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隨著改變?向哪個方向移動時電阻變大?
滑動變阻器上有4個接線柱,怎樣把這些接線柱接入電路?共有幾種接法?
實驗探究 學生相互討論,首先,設計出實驗電路如圖所示,接著根據各自制定的計劃進行操作,嘗試控制燈燈泡的亮度。同時,教師巡視,并指導各實驗小組將變阻器的實物連接、電路圖連接、及電路符號連接進行對照,研究電阻變化的原理和規律。
交流評價 各小組分別結合各自的實驗結果相互討論,共同歸納出:(并板書)
使用:①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4種(“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2種,其中“同下”電阻總是很大,而“同上”
電阻總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線柱,接入電路的電阻越小。
。ū经h節中重組了教材內容,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實驗探究──交流評估”這一個性化的過程,去主動突!白冏杵鳌边@一教學重難點,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
【板書】
板書將教學內容系統化、條理化,使學生易于掌握知識的重點、分散教學難點,加深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認識,便于學生筆記和復習,易于在學生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6.3 變阻器
1.原理:利用改變連入電路中電阻線長度來改變電阻。
2.結構:瓷筒、電阻線、金屬棒、金屬滑片、接線柱。
3.符號:
4.使用:
①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4種(“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2種,其中“同下”電阻總是很大,而“同上”的
電阻總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線柱,接入電路的電阻越小。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匯編10篇】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匯編五篇05-25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集合八篇07-02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集錦五篇05-27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優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說課稿范文07-28
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匯編7篇06-20
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物體的顏色》12-02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匯總六篇07-06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06-02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匯總5篇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