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初中歷史說課稿

        時間:2021-04-27 13:15:43 初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初中歷史說課稿集合七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歷史說課稿集合七篇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1

          歷史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其思想內涵廣泛滲透到其他各門課程中。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初中歷史說課稿川教版,希望能幫到你!

          大一統的漢朝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ㄒ唬┙滩姆治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與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么根據教材內容與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并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借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ㄈ┙虒W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范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于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于如何突出重點與突破難點,我會在后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ㄒ唬⿲W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與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ǘ┙谭ㄅc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與講解法,對于重點內容將采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 (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后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么,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并且帶著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后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與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并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復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于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后,我會讓學生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么?——漢武帝年輕有為,善于用人。

          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于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后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后,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后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后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么,對于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與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采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么這么選擇。

          然后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松地進行理解學習。

          最后,我依舊會用語言過渡到第三子目的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使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漢逐漸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漢朝,定都在洛陽,歷史上稱為東漢。

          3. 東漢的統治(7分鐘)

          這一子目內容在教材中可以作為自主學習部分,所以我會將其進行簡單處理。學生在閱讀全文后,讓一名學生試著對“光武中興”進行簡單定義,還有一名學生簡單向大家講述東漢的滅亡。這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

         。ㄈ╈柟炭偨Y 3分鐘

          做好課堂總結有助于學生理清本課的歷史發展線索,也有助于老師重新強調重點與難點。這里我將結合板書引導學生整理本節課的基本線索。

         。ㄋ模┱n后作業

          寫一寫:

          俗話說,功過自有后人評,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在位時,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漢朝經歷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樣看待這兩位皇帝?

          這一環節的設置是為了對應課標要求“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與漢武帝的歷史作用”,因為課時的限制,我將其靈活處理,作為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第六單元第20課《社會生活的變化》。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本套教材的編排充分體現了現代化史觀、整體史觀和文明史觀的特點。本課主要講述的是從戰爭到民國時期,隨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國由傳統社會 逐漸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社會生活領域發生變化的一些情況。這種敘述體現了整體史觀和文明史觀。本課內容又與新中國成立后人們的社會生活的變化緊密相 關。所以本課占有承上啟下的總結性地位。

          二、說目標

          在反復閱讀教材、認真鉆研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簡稱“課標”)和《宜賓市初中畢業會考與高中招生考試說明》的基礎上,我將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1、知識目標:

         。1)知道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的史實。

          (2)以《申報》、商務印書館等為例,了解大眾傳媒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

         。3)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2、能力目標:

          通過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與古代社會生活的比較,使學生學會運用發展的觀點和歷史縱向比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西方社會工業文明的傳入使中國的社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這些變化客觀上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但這些變化是以我們中華民族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災難深淵為代價的,進一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發展觀和社會進步觀。

          三、說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在社會的轉型期,交通和通訊工具的改變是社會進步特別是物質文明進步的標志性產物,影響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社會發展的前瞻性,有力的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而大眾傳播媒體的變化主要是精神文明進步的產物,與物質文明相輔相成,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所以本課的重點確定為:新式交通和通訊工具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社會習俗的變化。

          2、教學難點:

          從文明史觀來分析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原因和評價,需要對政治史的基本知識較準確的掌握,對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要求較高,所以本課的難點確定為:近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特點、原因、評價。

          四、說教法、學法

          采用多媒體演示法,給學生以直觀的歷史感受;情境教學法,創設新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合作探究法,通過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其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其發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所以,本課采用的學法有:比較法、討論法、歸納法。

          五、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呼喚的教學過程是 “依賴主體的不斷活動”而構建認知的過程,整個過程強調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努力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有效的、科學的課堂活動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為了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將本課設計為“為拍攝電影做準備工作”的活動課,對教學過程進行了以下的設計:

          1、導入新課:(約2分鐘)

          為了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上,我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電影”為話題導入新課。導語為:“同學們喜歡看電影嗎?”在得到學生肯定的回答之后,我進一步提問:“你知道為了拍出一部高質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嗎?”問題提出后,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可能會想到導演、演員、編劇、監制、燈光師、化妝師、劇務、制片人等等。這樣學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課堂上。

          2、講授新課:(約15分鐘)

          在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之后,我緊接著提出本節課的設想:“我們班準備拍攝一部反映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電影。今天,就由同學們來擔當導演和劇組人員。全班分成4組,分別從交通、通訊、文化生活、社會習俗等四個方面來為本片的拍攝作一些準備工作!

          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并請其將新舊事物進行對比,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接著,每組派兩名學生,其中一人介紹近代之前的社會生活某個方面的情形,另一人則介紹近代以來該方面出現的新變化,其他人可以及時進行補充或者糾正,教師則用多媒體課件適時地加以演示。這樣,學生的身心都融入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高漲。通過師生互動、討論,我們已將我國近代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變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馬車、木船、轎子等。

          近代有:火車、輪船、汽車、電車、飛機。

          在此,我請所有學生思考新式交通工具與中國傳統交通工具在動力方面的區別是什么。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可以得出結論: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機或內燃機、電力為動力,而中國傳統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風力、人力等自然力。這樣,學生就明白為何西方文明剛傳入中國時,中國人 “無不充滿好奇”了。

          第二組:通訊工具

          ——近代之前:喇叭、擊鼓傳聲、烽火臺、驛站、信號旗、信鴿、燈塔等。

          近代有:電報、電話、郵政。

          在此,教師請學生舉例說明新式通訊方式有何優點,使學生明白這樣的變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是歷史的進步,以培養其社會進步觀。

          第三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畫像、舞臺劇、皮影戲等。

          近代有:照相、電影、近代報刊、書籍出版業。

          在此處,我以《申報》不同版面的內容為例,請學生評價近代報刊起到的作用,以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為了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其感受到歷史其實就在自己身邊,在介紹近代書籍出版業時,我展示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的圖片,因為這是學生必備的工具書。

          第四組:社會習俗

          ——由于該方面的變化主要發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故將社會習俗進行對比的時間界限劃為“辛亥革命”前后,與前三組有所不同。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辮子、長袍馬褂、跪拜禮、女子纏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辮、易服、改稱呼、變禮儀等。

          在第四小組的學生介紹社會習俗的變化之后,教師展示一些眾所周知的明星(如張國立、王剛、陸毅等)在影視作品中的相關照片。我又介紹了中山裝的內涵、“三寸金蓮”的來歷。明星、故事這兩大元素將所有學生的情緒都調動起來,也將本節課推向高潮。

          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我設計了“火眼金睛”環節,請學生為劇本糾錯,劇本如下:“1921年的元旦,我在電影院看電影,電影的聲音很大。突然有人進來說,從南京來電報了,中華民國成立了,我們快把辮子剪掉吧,于是,我很快去做了,還照了一張照片做留戀,然后我坐火車去了南京,見到了孫中山,他說:“你見到了本總統還不下跪?”

          最后我鼓勵大家:“相信我們一定能拍出高質量的電影”。以此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培養其實踐能力。

          3、合作探究:(約10分鐘)

          (1)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變化有什么特點?

          我采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歸納出變化的特點!巴瑢W們,你有沒有注意到馬車、燈塔、信號旗、舞臺劇等一些近代之前的事物到近代乃至現在依然存在?這說明了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什么特點?”“中山裝的來歷又說明了什么特點呢?”在學生們討論回答之后,我總結其特點為:中西并存、土洋結合。

         。2)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采用講解法突破此教學難點,火車、輪船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有線電報、電話、照相和電影等則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這些變化都是隨著列強對中國的不斷侵略而出現的;而社會習俗的變化主要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出現的。

          變化的原因為:①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兩次工業革命的科技發明)②辛亥革命的沖擊。

          (3)如何評價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

          學生通過對中國近代之前和近代社會生活進行比較,可以總結出這些變化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方向,這是其進步性。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局限性,我節選了老舍先生《茶館》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國好幾年了,怎么還請安?你們不會鞠躬嗎?

          崔久峰:“做過國會議員,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過自誤誤人而已!”

          通過簡短的兩句話及課本內容,學生很快就歸納出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局限性——變化是有限的,很多變化只是出現在大城市中,廣大農村變化沒有這么大。傳統的習慣勢力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的。

          最后,教師指出對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評價為:①變化有限,且以中華民族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災難深淵為代價,②這些變化卻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方向。

          本探究題目可以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地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4、課堂總結:(約5分鐘)

          結合板書與學生一起回顧本課所學的知識,再次指出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板書設計為結構式,目的在于力求思路清晰,使板書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有效工具。

          5、課堂練習(8分鐘)

          六、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我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討論探究的教學方法,將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結合起來!敖處煘橹鲗,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最后,讓我們一起走進初中歷史新課程,一起有效地實施歷史新課程!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3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們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么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并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借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們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范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于學生們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于學生們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們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于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后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們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們,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們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們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于重點內容將采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們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 (3分鐘)

          因為學生們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們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們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后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么,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們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并且帶著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們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后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們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們回憶前面所學內容并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們復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于學生們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后,我會讓學生們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們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們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么?——漢武帝年輕有為,善于用人。

          然后讓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于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后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們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后,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后對學生們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老師在學生們小組討論后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們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們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么,對于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們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們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們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采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們要說明為什么這么選擇。

          然后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們較輕松地進行理解學習。

          最后,我依舊會用語言過渡到第三子目的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使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漢逐漸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漢朝,定都在洛陽,歷史上稱為東漢。

          3. 東漢的統治(7分鐘)

          這一子目內容在教材中可以作為自主學習部分,所以我會將其進行簡單處理。學生們在閱讀全文后,讓一名學生們試著對“光武中興”進行簡單定義,還有一名學生們簡單向大家講述東漢的滅亡。這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鞏固總結 3分鐘

          做好課堂總結有助于學生們理清本課的歷史發展線索,也有助于老師重新強調重點和難點。這里我將結合板書引導學生們整理本節課的基本線索。

          (四)課后作業

          寫一寫:

          俗話說,功過自有后人評,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在位時,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漢朝經歷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樣看待這兩位皇帝?

          這一環節的設置是為了對應課標要求“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因為課時的限制,我將其靈活處理,作為學生們課后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思想和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戰國的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的時期。本課上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下啟《第8—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和《第10課 秦王掃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教材已經在第6課介紹了春秋戰國的時期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變動,但是,經濟是基礎,只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才是最根本的變革,也才會導致春秋戰國的時期中華文化出現生機勃勃的繽紛局面,也為秦國最后統一六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包括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產力的發展使大量荒地被開墾為私田,私田主人改變了剝削方式,封建剝削方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他們為爭取政治、經濟利益,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特別是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變法運動使各國封建制度得到確立。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春秋戰國的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分析戰國的時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故事講解、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為鞏固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改革,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和整理相關歷史圖片、視頻,或者指導學生制作簡單的flash動畫、課件的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鐵器的廣泛應用的意義);通過“立木為信”、“舌戰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最后自己卻被秦國以‘謀反罪’車裂而死,他為變法獻身值不值?”進行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資料的查找、篩選、歸類和分析、討論、比較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說明我國古代經濟、技術都處于世界先進行列,也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有著高度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從而也加深對當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認識。

          通過對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學習,倡導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強調只要利用得當,就可以化害為利,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等環保意識。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于實踐,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難。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愿望。這樣便于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通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獲。而且,廈門市區的中學生普遍能夠熟練使用網絡來搜集和整理資料,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這樣便于老師提前布置課前預習。

          2、不利因素:

          七年級學生經過只有一個月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但同時又存在著看問題重表象、輕本質等特點。

          三、教學設計思想: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應該“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

          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通過指導學生回憶上一節課春秋戰國的時期諸侯爭霸及兼并戰爭的基本情況(出示戰國時代幾次主要戰爭發生地的示意圖),請學生簡單講述三次戰爭(特別是長平之戰)的交戰雙方及結果。然后設疑:為什么秦國由西部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卻能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乃至打敗東方六國,最后統一全國?

          秦國能夠抓住時代跳動的脈搏,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中注重發展社會生產力,并進行政治變革,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我導入了新課:

          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板書】

          2、講授新課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板書】

          首先,通過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使學生感受生產力發展的兩個具體表現。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需要使用圖片展示、分析、比較、數據說明等形式來說明鐵器相對木器、石器、骨器、青銅器等來說進步許多,而牛耕相對與人力來說學生容易理解的多,通過課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氣這個故事來說明那時候人類已經可以支配牛為自己服務了。

          講述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個時代變革的決定因素以后,再重點講述秦國發展強大的兩個關鍵因素:經濟上興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書】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類水利過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還在造福人類。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它的構造原理,可以通過錄像展播或者圖片展示等形式直觀而形象的進行輔助教學,以此來說明都江堰的修建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后盾。同時,通過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跡和后人對他們的敬仰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三、商鞅變法【板書】

          在講述“商鞅變法”這個內容的時候,我通過“生產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私田出現――出現封建剝削方式――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封建地主和封建農民產生”這樣的過程講解,來說明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了變法運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為顯著。商鞅變法的三個主要內容需要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分析講解等方式來說明這次變法使秦國實現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封建制度,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鞏固小結

          東周(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的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先進生產工具(鐵器、耕牛)的廣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現,各國爭相變法以實現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誰的變法最徹底,誰就可以成為最強的國家。

          秦國通過較為徹底的商鞅變法,發展生產,加強軍隊戰斗力和中央集權,迅速進入封建社會并強大起來,為后世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思維拓展

          讓學生思考“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可是,他后來死與自己親自制訂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啟發?”教師從“對國家”和“對個人”兩個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啟發和誘導,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犧牲或者挫折有時候很難避免。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變革是曲折的,充滿阻力的,但歷史要向前發展就必須變革。青年一代必須從小就樹立勇于變革、積極實踐的精神,才能與時俱進,順應這個變革的時代,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五、教學設計反思:

          1、設計中要注意前后聯系,指導學生把“春秋戰國的時期”和“大變革的時代”聯系起來進行分析,認識到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引導學生對李冰、商鞅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時候,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來評價他們的功與過。特別是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內容和變法作用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進步的需要,甚至有時候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5

          一、學情分析

          1、九年級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部分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理清知識脈絡,由淺入深,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并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1、主體線索和分期:資本主義發展史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確立及進一步發展完善的歷史,對于這段歷史的學習可抓住兩條線索,一是資本主義的發生史,二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資本主義的發生史是資本主義的童年時代,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資本主義的興起;二是資產階級的革命時代。

          資本主義的發展史是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并進一步發展走向成熟的時代,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二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三是兩次世界大戰;四是二戰后至今。

          2、教材重難點

          重點:構建知識體系,理清知識點,使學生全面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

          難點:使學生理解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亮兵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構建知識體系,理清知識點,全面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歸納所學知識的規律,弄清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前后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2、過程與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并能用來解決實際問題;能把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不足的原因,使自己獲得提升;正視自己,樹立信心,確立目標,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四、教學方法:

          1、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同時,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本課共分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最終確立。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并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說服力的史實加以佐證,使學生的認識得到升華和提高。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教師明確資本主義的發展線索,直入教學主題。

          2、教師講授新課,理清資本主義發展的知識脈絡,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資本主義的發展。學生自讀教材,完成《世界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簡表》,鞏固基礎知識。

          4、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學生回顧工業革命的知識點,并自己歸納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革命革命和改革的知識點。

          5、活動與探究。教師提問并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和探究問題,每組派代表回答。

          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6、課堂總結。

          7、課后作業。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么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并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借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范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于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于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后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于重點內容將采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后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么,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并且帶著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后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并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復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于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后,我會讓學生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么?——漢武帝年輕有為,善于用人。

          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于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后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后,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后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后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么,對于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采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么這么選擇。

          然后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松地進行理解學習。

          最后,我依舊會用語言過渡到第三子目的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使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漢逐漸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漢朝,定都在洛陽,歷史上稱為東漢。

          3.東漢的統治(7分鐘)

          這一子目內容在教材中可以作為自主學習部分,所以我會將其進行簡單處理。學生在閱讀全文后,讓一名學生試著對“光武中興”進行簡單定義,還有一名學生簡單向大家講述東漢的滅亡。這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鞏固總結(3分鐘)

          做好課堂總結有助于學生理清本課的歷史發展線索,也有助于老師重新強調重點和難點。這里我將結合板書引導學生整理本節課的基本線索。

          (四)課后作業

          寫一寫:

          俗話說,功過自有后人評,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在位時,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漢朝經歷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樣看待這兩位皇帝?

          這一環節的設置是為了對應課標要求“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因為課時的限制,我將其靈活處理,作為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本節課的出處和作用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的最后一課,也是世界古代歷史部分的最后一課。本課從“杰出的科學家”、“文學與戲劇”和“著名建筑”等方面的幾個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體現了世界古代文明的發展和繁榮昌盛,也是對人類古代文明的總結。

          科技和文化是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豐富多彩的古代科學與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反映了古代東西方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還為近代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學習本課將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辯證關系的認識。

          2、教學重點難點

          ①根據古代文明的發展這一主題,我認為教學的重點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貢獻、《荷馬史詩》、《天方夜譚》、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們作為本課的重點,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了解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體驗古代文明的輝煌,充分感知古代人們的智慧與創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樣性和不斷“發展”這一主題。這也符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關于“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樹立正確的國際意識”,“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開放態度”的要求。

          ②本課教學難點是:古代世界東西方建筑出現不同特點的主要原因,和對建筑藝術的發展反映不同時代人們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的變化的理解。

          建筑藝術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多元化的具體體現,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和社會變化的見證物。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學習“著名建筑”一目時,由于初中階段思維能力的限制,學生只能通過課本上的圖片對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偉、莊嚴的特點有比較直觀的了解,難以挖掘教材隱含的信息,即東西方建筑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就需要進行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升華才能準確把握本課主題。

          二、學生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的歷史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由于年齡的和思維發展水平的限制,現階段,他們對抽象的、理論化的歷史知識難以認知,而對形象、生動、具體的、有趣味性的和貼近他們學習和生活的歷史知識易于且樂于接受。在本課的學習中,初三學生對古代科學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學與戲劇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學習興趣。

          但初中學生畢竟還沒有完全具備歷史思維的能力,他們的思維往往存在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機地進行前后知識的聯系以及中外歷史的比較。在學習“著名建筑”一目時,探尋東西方建筑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學生有限的知識和思維能力范疇,需要教師化繁為簡用更加直觀的方法幫助他們獲得新知。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內容,規劃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杰出的科學家阿基米德;古希臘的《荷馬史詩》、悲劇《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著名建筑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礎知識。

          通過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鑒賞世界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的能力,領略古代科技、文學、戲劇與建筑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通過探究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加深對政治經濟和文化辯證關系的認識。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精神,以及欣賞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力和審美情趣,進一步樹立為發展祖國的科技事業、繁榮祖國的文學藝術做出積極貢獻的遠大理想。

          3、過程與方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相統一的過程。在教師教授古代文明的發展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學習。

          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對阿基米德取得杰出成就的學習,啟迪學生向他學習優秀品質;通過對阿基米德名言的理解,深刻認識科學能產生巨大的力量。

          情緒渲染法:通過教師生動而富有激情地講述《伊里亞特》中阿喀琉斯的故事,讓學生充分感受古希臘社會對英雄主義的崇尚和人類與自然不屈不撓作斗爭的精神。教師與學生一起懷著對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集體朗讀教材引用《伊利亞特》中的一段詩歌,體驗英雄史詩的雄壯美。

          析圖法:通過讀教材中大量有價值的圖片,使學生學會從歷史圖片中獲取有效信息和挖掘隱含信息。如通過觀察中外古建筑圖片,認識這些建筑的特點并挖掘東西方建筑風格差異的原因。

          中外聯系法和列表比較分析法:通過比較中外古建筑圖片,列表比較古代東西方建筑的特點。

          合作探究法: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共同探究東西方建筑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實際,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導入新課

          教師:有人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是誰如此大膽,出此狂言?

          學生回答:阿基米德。

          由此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首先,(板書)杰出的科學家:古希臘阿基米德

          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阿基米德有哪些主要貢獻?他的哪些品質值得大家學習?

          學生有目的地閱讀課文內容,提取有關阿基米德成就的有效信息:發現浮力定律、杠桿定律,發明螺旋式水車等。并通過故事認識他的貢獻與他善于觀察思考,熱愛科學和忠于祖國的品質密切相關,通過他的事跡,促進學生從小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并滲透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結合《動腦筋》,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回答:你如何理解他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這句話體現了科學家什么樣的情懷?

        【初中歷史說課稿集合七篇】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說課稿集錦七篇05-31

        初中歷史說課稿合集七篇05-24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集合8篇06-21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集合6篇06-01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集合9篇05-29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集合7篇05-27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集合五篇05-24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匯編七篇05-22

        初中歷史說課稿范文集合九篇07-06

        初中歷史說課稿范文集合五篇07-05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