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初中歷史說課稿

        時間:2021-05-06 10:49:43 初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初中歷史說課稿范文錦集9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歷史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歷史說課稿范文錦集9篇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們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么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并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借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們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范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于學生們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于學生們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們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于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后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們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們,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們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們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二)教法和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于重點內容將采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們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 (3分鐘)

          因為學生們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們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們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后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么,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們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并且帶著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們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后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們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們回憶前面所學內容并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們復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于學生們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后,我會讓學生們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們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們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么?——漢武帝年輕有為,善于用人。

          然后讓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于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后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們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后,我會給出我的答案。然后對學生們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老師在學生們小組討論后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們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們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么,對于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們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們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們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采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們要說明為什么這么選擇。

          然后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們較輕松地進行理解學習。

          最后,我依舊會用語言過渡到第三子目的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使西漢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是,百余年后,西漢逐漸走向了衰亡。重新建立的漢朝,定都在洛陽,歷史上稱為東漢。

          3. 東漢的統治(7分鐘)

          這一子目內容在教材中可以作為自主學習部分,所以我會將其進行簡單處理。學生們在閱讀全文后,讓一名學生們試著對“光武中興”進行簡單定義,還有一名學生們簡單向大家講述東漢的滅亡。這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三)鞏固總結 3分鐘

          做好課堂總結有助于學生們理清本課的歷史發展線索,也有助于老師重新強調重點和難點。這里我將結合板書引導學生們整理本節課的基本線索。

          (四)課后作業

          寫一寫:

          俗話說,功過自有后人評,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在位時,采取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但是秦二世而亡,而漢朝經歷了百余年后才走向衰亡,你怎樣看待這兩位皇帝?

          這一環節的設置是為了對應課標要求“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因為課時的限制,我將其靈活處理,作為學生們課后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ㄒ唬┙滩姆治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的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的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么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ǘ┙虒W目標

          1、 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并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借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ㄈ┙虒W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范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初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初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于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于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后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ǘ┙谭ê蛯W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于重點內容將采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ㄒ唬⿲胄抡n (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后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么,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并且帶著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后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的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并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復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于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后,我會讓學生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的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的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么?――漢武帝年輕有為,善于用人。

          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于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后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后,我會給出我的答案初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教學反思。然后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后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

          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么,對于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采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么這么選擇。

          然后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松地進行理解學習。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3

          一、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的第13課《秦帝國的興亡》。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掃六合”2、陳勝吳廣起義3、秦漢戰爭(自學內容)。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朝代。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它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對后世影響深遠。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秦王掃六合”作為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秦朝的短暫的存亡的探討,以史為鑒,談對當今的啟示教訓。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熏陶,為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國家興亡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2)認識陳勝吳廣起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交流,培養學生樂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培養學生通過認識秦朝的文物古跡來分析秦朝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同時總結秦朝在統治國家中有哪些經驗教訓。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本課重點:

          由于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讓學生認識秦兼并六國的意義和對后世的影響。

          五、本課難點:

          秦為什么能統一中國。在各個諸侯國中,最初秦國并不是最強的,但它后來為什么能統一中國,這是學生較難理解的。

          六、教學方法設計:(展示課件首頁)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這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課堂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通過網絡平臺,學生自學、搜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七、說學法:

          在本課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第一是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教材的課內思考題來實現:第二是通過識圖繪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八、教學目標的實現:(結合課件)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說明一下是如何實現教學目標的。(展示課件)

          1、復習導入:通過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并要求在事先準備好的戰國形勢圖上填出七國的名字,然后指出是秦統一了六國,引入新課。

          2、“秦王掃六合”,此目內容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這里主要從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完成統一過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對中國發展的作用四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由學生回顧第二單元的內容,在討論的基礎上,我可以適時的進行引導。主要原因包括統一成為大勢所趨,商鞅變法增強秦國國力以及長平之戰后六國無力抵抗強秦的進攻等。

          完成統一的過程,這個子內容比較簡單,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一目了然。涉及到成語“紙上談兵”,可以由學生進行講述或扮演,可以提高興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范圍,我不僅僅是通過老師的演示,而是要求幾個同學到黑板上大概繪制,然后展示評比,可以彌補初一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增強動手能力。

          秦朝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么作用?安排學生分組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是人民的要求。戰爭對生產力的破壞是極大的,統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產,生活也相對安定。

          3、陳勝吳廣起義。

          首先通過對學生收集的圖片“兵馬俑”、“萬里長城”、“阿房宮”等名勝古跡,從另一個角度反映秦朝的賦稅沉重徭役繁多,從而最終爆發了歷史上第一場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其次起義過程,簡單介紹一下“大澤鄉起義”以及起義軍的路線和最后的失敗。涉及成語“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最后總結一下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戰爭的意義,應著重強調其首創精神。

          4、楚漢戰爭。

          楚漢戰爭在教材中屬小字內容,只需引導學生了解戰爭雙方以及結果即可。在講述巨鹿之戰和楚漢戰爭時,簡介“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語典故的來源。

          5、練習鞏固: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

          A、夏朝B、西周 C、商朝D、秦朝

          想一想:秦為什么能統一中國?秦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么作用?

          九、板書設計:

          一、“秦王掃六合”

          a) 秦統一的歷史背景

          b) 秦統一的經過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二、陳勝吳廣起義:

         。1)起義的原因

         。2)簡單的經過(公元前209年)

         。3)項羽劉邦領導:A、巨鹿之戰 B、秦朝的滅亡

          三、楚漢戰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質:爭奪帝位

         。2)結果: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最后,我再說明一下我的課件的設計思想。(結合課件簡單說明)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分析和安排,請各位老師指教。謝謝!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斗睒s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再者,貞觀之治上承文景之治、開皇之治,下接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學好本課,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掌握封建社會盛世這個專題知識,為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借鑒。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

         、偻ㄟ^學習,了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谡莆"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過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采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系。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說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于初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說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還要采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練習法等。

          ▲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培養他們自主獲取信息能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因為初一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還未形成正確史觀,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約3分鐘)

          采用故事引入法導課。選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征未寫完的奏章" 的故事導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導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附故事: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征未寫完的奏章。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壞事。人,有好人壞人,任用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往往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卻只能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唐太宗看了這段話以后,非常感動,他對大臣們說:"今后,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征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錯時,隨時給我提出來,幫助我改正。"然后通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么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1、通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2、讓學生發問,師解疑釋難。

         。ǘ、"貞觀之治"(重點)

          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現――探析成因"這樣的脈絡予以教學該目內容。

          先用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過程,前車之鑒,勵精圖治,成為一代明君,形成"貞觀之治"的局面。然后聯系借助教材第九頁第一段的內容,指導學生理解"貞觀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現。

          而在探析"貞觀之治"的原因時,我擬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師的引領下,概括出5點原因,并板書出來。此后,教師可以以史為鑒,聯系時政(點到為止)繼這個環節結束后,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讓學生認識到治世局面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讓學生知道,這也是"貞觀之治"得以形成除開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5

          一、說重難點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重點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國古代歷法和詩人屈原。了解我國先秦文字的演變,天文、歷史、醫學和音樂的成就。

          本課的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這三點在中國歷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而且影響至今。學生應重點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是本課難點。首先,古代科技史、文學史和文學方面的知識教師掌握也不全面和系統;其次學生這方面的知識也不充分,這就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設計直觀,通俗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說教法

          1、利用有關“文字起源”的課前提示引入新科。

          2、“文字的演變”,內容比較堅深、抽象,盡量用一些具體形象的材料,盡可能通俗的講解。指導學生讀課后“自由閱讀卡”,幫助學生理解甲骨文的價值。

          3、“天文、歷法和醫學成就”,目的是本課的難點。學習遠古祖先觀察、記錄日、月等天文現象的內容,將大小字內容結合起來,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用事先剪裁好的圓月模型演示全食、偏食現象,學生直觀了解天文現象。

          在學習歷法時,拿出農歷本,讓全班學生觀看,知道一年是多少月、多少天,知道陰陽合歷。讓學生寫出24個節氣中的一部分,最后,教師用事先寫好的24個節氣的全稱由學生朗讀一遍。

          在學習醫學時,在學生理解了我國古代醫生診斷病情是用“望、聞、問、切”的含義后,由師生扮演醫生和病人,對四種診斷進行表演。使學生直觀、形象了解四種病情診斷的含義。

          4、“屈原和鐘古之樂”。一、粗略介紹一下屈原生平;二、師生共同歸納出《離騷》的文體、內容和寫作特點。

          三、說學法

          1、注意梳理知識。本課內容涉及面廣,時間跨度大,指導學生在課后根據三個子目按類別表格歸納學習內容,也可讓學生打亂書上結構,按朝代時期總結這一階段的文化成果。通過按類和順應兩次梳理、加工知識,提高駕馭知識的能力。

          2、試作探索和研究的嘗試。學習本課后,引導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見漢字的構造方法,探索中國古代樂器的演進過程。總之,通過對一個問題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四、說教學程序

          1、利用“文字起源”的課前提示引入新課。

          2、對“文字的演變”,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古代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演示出來,學生猜是什么字,然后寫成現代字。

          3、“動腦筋”:觀察上面的三個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樣表達意思的?

          4、“天文、歷法和醫學成就”,用象形、直觀的模型,二十四節氣和師生編演歷史小劇,使學生了解這些成就。

          5、“屈原和鐘鼓之樂”一目,介紹屈原生平和《離騷》的文體、內容和寫作特點。對編鐘作簡要介紹。

          6、完成練一練,活動與探究。

          五、說教學效果

          通過對本課學習,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變趨勢,做課后“活動與探究”練習,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思維能力。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6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新的大一統》。這節課選自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漢唐盛世》的第一課時。

          【課標要求】

          4—2 列舉古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說出它(他)們在不同區域和特定時期的突出作用。

          6—1 了解中國歷史上的疆域變化與政權更替概況,認識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教材分析】

          繼秦大一統的局面之后,漢朝又創造了一個大一統的局面。特別是在西漢的漢武帝時期,這樣一個大一統的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西漢王朝通過削弱諸侯國勢力、加強監察制度、推行儒學教育、與匈奴和親等措施,加強對整個國家的控制。與一統有關的出使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修建道路等活動,不僅加強了西漢王朝與周邊各少數民族的聯系,還大大開拓了西漢疆土,出現了當時大一統的局面。

          2.能力目標

          通過思考和探究“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內容由于時間跨度大,涉及的史實多,那么我就側重講“漢武帝的大一統”。為什么漢武帝在位時能夠形成我國第一個鼎盛時代?主要是因為漢初的統治者實施的與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漢武帝運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長處與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所以這個內容便是本課的重點。

          難點: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一個觀點。

          【 教學方法分析】

          (一)教法策略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并且達到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創設情景,引導探究,采用談話法、講解法、討論法等力圖達到學、思、練的有機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結合有關資料進行思考的能力。并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建和諧的課堂氣氛,將本屬于學生的課堂交還到他們手中。

         。ǘ⿲W法指導及教學手段

          通過情境創設,以劇本研討會的形式展開課堂討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結合史實促進學生自主思考歷史現象出現的原因及意義。

          利用投影儀展示與本課有關圖片內容,用直觀的畫面吸引學生的眼球。

          〔說明〕這樣的教學手段可以創設一個趣味性、自主性的課堂學習環境。學生和老師充分互動并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思考。培養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的個性化發展。

          【教學過程】

          (一)這節課設計的理論依據:

          1.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關注每一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創建課堂生態平衡,優化課堂和諧、共存與發展的狀態,促使課堂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發揮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生命活力。

          3.將“教教材”的觀念轉化為“用教材教”。將教材作為一個學生學習的輔助性工具去對待,打破將教材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原始理念,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結合生活對教材進行聯想和補充,拓寬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ǘ┙虒W實施過程

          1、導入(2分鐘)

          情景創設: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大家都很喜歡吧,今天這節課他要來跟同學們開個電影研討會。(展示張藝謀導演圖片并配文:聽說我們同學對西漢的歷史非常熟悉,所以特邀我們同學參加《擊胡》劇組擔任歷史顧問,希望能為我們劇本創作提供寶貴建議。今天這個研討會的重要議程就是研究漢朝是怎樣擊敗強大的匈奴并成為大一統的大帝國。)請同學們2分鐘快速瀏覽歷史材料(課本P83—87; 圖冊P29)。過后,我們將對劇本進行研討。

          〔說明〕本課的導入使用的是情境導入法。這樣導入使學生能很快的進入本課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從心理上對本課形成一種期待,從而以飽滿的精神進入對本課的學習。

          2、新課(35分鐘)

          劇本研討開始,《擊胡》第一幕:初戰匈奴,請同學們談一談:

          漢朝初戰匈奴的結果怎么樣?(生答:失利了。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大軍圍困,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圍。)

          初戰失利的原因探究?(生答: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是一片荒涼景象。)

          為什么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呢?(生答:剛剛經歷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長期的戰爭使農業荒廢經濟衰退。)

          戰事失利后對匈奴的政策?效果如何?(生答:和親政策,北部邊疆暫時安寧。)

          《擊胡》第二幕:勵精圖治,假如你是漢初的大臣,會向漢帝推薦哪些治國之良策?(課文中,或你認為可行的方法)

         。▽W生根據教師投影圖片和教材文字介紹,指出漢初的休養生息制度及文帝景帝的措施)

          文帝、景帝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出現了太平盛世的景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帶來的經濟繁榮,為漢武帝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出示劇情:公元前140年,16歲的漢武帝劉徹登基大漢帝國寶座,雄心勃勃,準備一展雄才大略 。一天,漢武帝從河間王劉德處返回,他的心情如何?會擔心什么問題會威脅到他的統治?(生答:心情不好,擔心諸侯王的勢力會威脅到他的統治。)

          大臣主父偃會如何向漢武帝出謀劃策? (生答:頒布“推恩令”)

          圖示王國問題由來及推恩令示意。

          〔說明〕學生直接從教材字面中理解“推恩令”比較抽象,不易懂,教師用圖示法適當解釋,讓學生更加清楚明了。

          除推恩令削分封外,政治上還有什么措施來加強皇帝的權威?(生答:加強監察制度,對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進行監督。)

          出示劇情:

          漢武帝:最近比較煩,學派太多,思想太雜亂,唧唧歪歪的,吵得我心神不寧。

          董仲舒:把那些家伙都趕走就清凈了。

          諸子百家思想參考:民為貴君為輕、孝敬父母、忠君愛國、君權神授、淡薄名利、平等博愛、反對戰爭。

          董仲舒會向武帝推薦哪幾項思想?

          后人對這一措施頗有爭議,課本84頁中的兩個觀點你會贊同哪個?

          〔說明〕這一劇情安排意在讓學生認識董仲舒為什么要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及這一思想在當時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對中國歷史的長遠影響。

          《擊胡》第三幕:再戰匈奴,漢立七十年后,大漢帝國完成了政權、思想上大一統,而七十年的發展,積蓄了巨大的經濟與軍事實力,對匈奴反戈一擊的時機已經成熟。一場對匈奴暴風驟雨、雷霆萬鈞的打擊即將揭開序幕。劉徹收到重要線報:西域大月氏與匈奴有仇,想招聘西域之旅大漢使節前往大月氏游說共同夾擊匈奴。

          請問西域在哪里?是誰作為使節前往西域?最終的結果如何?你是后世的史官,該如何記載張騫通西域的功勞?

          〔說明〕這些問題安排意在讓學生認識張騫通西域的目的以及最終起到的作用。能對張騫的歷史功績進行概括總結,并體會出優秀人物的人格品質。

          漢武帝再戰匈奴的戰況如何?(生答: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

          漢武帝以后,漢朝對匈奴的政策怎樣?起到什么作用?(生答:和親、互市,中原先進技術傳到游牧地區,草原的牛馬大量輸入中原,促進了中原地區交通運輸和農耕的發展。)

          漢匈恩仇錄的后事如何?昭君出塞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生答:后來匈奴分裂,其中一部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昭君出塞反映了漢與匈奴合為一家。)

          3、總結(3分鐘)

          研討總結:漢朝是怎樣擊敗強大的匈奴并成為大一統的大帝國

          〔說明〕新課內容學完,學生還應從整體上認識并歸納出漢朝新的大一統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師提示學生從經濟、政治、思想、軍事方面歸納分析。

          大漢帝國的治國策略可以對當今國家、社會方面能起到哪些借鑒?(比如,為什么我國當前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

          當時的歷史人物有哪些優秀品質對我們個人學習生活方面有指導榜樣的作用?(比如,漢武帝、王昭君、張騫等人物)

          〔說明〕學習歷史的現實意義就是借鑒經驗教訓以及從歷史優秀人物中吸取優秀的品質。這兩個問題的提出就是對本節課所學歷史知識的進一步深化認識,以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專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說《法國大革命》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說課。

          一、教材分析

         。ㄒ唬┙滩牡匚

          《法國大革命》一課是課標川教版九年級上冊《世界近代史》第一學習主題“歐美國家的巨變與殖民擴張”的第4課。法國大革命是繼英、美資產階級革命后一次比較徹 底的革命,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它不僅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動搖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為以后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在世界歷史中有重要 意義。

         。ǘ┱n標要求及教材內容安排

          課標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如下。其中前三項目標將在本節課完成。

          依據課標,本課教材安排了攻占巴士底獄、《人權宣言》和共和國的誕生、拿破侖和拿破侖帝國三個子目的內容。這樣的安排既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發展的時序性,又體現了史實之間的邏輯聯系。

          科學的教學目標具有良好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擬定了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ㄈ┙虒W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知道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了解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講述拿破侖的主要活動。

          通過理解《人權宣言》的內容,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通過合作學習,講述拿破侖的主要活動,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綜合歸納能力。通過對拿破侖主要活動的評價,培養學生能夠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在感知、理解法國大革命的基本史實的過程中,掌握對歷史現象進行比較、歸納的方法;在解讀《人權宣言》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賞析教材插圖的過程中,學習以圖證史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程中人民參與和推動革命的史實,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唯物史觀;

          通過對拿破侖對外戰爭史實的分析,認識到侵略戰爭最終必然失敗,樹立“熱愛和平、反對非正義戰爭”的思想。

          在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的指引下,結合學生知識儲備,我擬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ㄋ模┙虒W重難點及依據

          重點:《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及影響;拿破侖主要活動及其評價。

          依據: 《人權宣言》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階段性成果和綱領性文件,也是引導法國走向近代社會的指針,具有世界性的反封建意義。拿破侖一生的主要活動是評價拿破侖 的重要載體,正確把握有利于主題活動的開展,拿破侖的內外政策深刻影響著法國和歐洲歷史的發展,并對世界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因此,將“《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及影響;拿破侖主要活動及其評價”作為本課教學重點。

          難點:拿破侖主要活動及評價。

          依據:拿破侖的內外政策具有雙重性,拿破侖稱帝、實行軍事獨裁等活動容易導致學生對其進行全面否定,需要引導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對拿破侖的活動進行正確分析和評價。

          因此將此既作為教學重點,又作為教學難點。

          二、教法學法

         。ㄒ唬⿲W情分析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九年級的學生仍然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感性思維較強、理性思維正在逐步形成;且學生已經學過英、美資產階級革命,對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有一定的認識,也具備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為學習本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ǘ┙谭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特點和學生學情,我在本課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注重情境創設,實踐探索、歸納總結、情感升華,以啟發式教學法為主,輔之討論法、比較法、閱讀指導法、觀察法等

         。ㄈ⿲W法

          我在學法指導上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習歷史探究方法,提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ㄒ唬┱n前準備

          為了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我習慣于在備課前做好學情調查。這課的調查讓我明確了學生的興趣點和存在的疑惑。根據調查結果,我將自己定位為學生的“導”師:引導學生明確重點、指導歷史探究方法、培養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ǘ┬抡n教學(38分鐘)

          導入

          我抓住學生興趣點,播放電影《博物館奇妙夜Ⅱ》中關于拿破侖和三大惡魔的搞笑對話片斷,激發學生興趣,在開心、輕松的氛圍中提問:“歷史上的拿破侖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 設置懸念,導入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

          結合教材結構清晰的特點,為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我把本課設計成“法國大革命展”,將各子目教學內容融入每個展廳。我就是學生參觀的導游。

          第一展廳:攻占巴士底獄

          ——情境再現,夯實基礎(6分鐘)

          首先進入在第一展廳里。通過觀看視頻,我帶領學生一起感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的排山倒海的沖擊。并在播放結束后回答問題,達到夯實基礎的目的。

          再針對兩個問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一 是“大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通過視頻,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共同探討得出: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在此 基礎上,讓學生回顧英、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比較得出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共同原因。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加深學生對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認 識。

          二 是“攻占巴士底獄”。我指導學生觀察插圖,設問:“巴黎人民為什么攻占巴士底獄?”,讓學生帶著疑問自主學習相關內容。從而得出攻占巴士底獄的原因是:巴 士底獄是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征。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說明人民在革命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 唯物史觀。

          攻占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革命的序幕,然后我將帶領學生進入第二展廳,親身體驗更加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

          第二展廳:《人權宣言》和共和國的誕生

          ——分析史料,突出重點。(12分鐘)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個不好的教師奉獻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這就要求讓學生自主學習,授之以漁。

          因此,這一展廳我設計了“我是小小史學家”和“圖說歷史”兩個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人權宣言》的內容、影響,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相關史實。

          第 一板塊:“我是小小史學家”。我精選《人權宣言》中的核心內容作為材料,并就此提出三個研究問題:學生結合問題,以自主學習的方式分析教材內容,再進行合 作探究,并開展“比比看,誰的研究成果最優秀”的活動,讓學生成為“小小史學家”。掌握《人權宣言》是資產階級的綱領性文件,具有反封建的積極作用,它所 倡導的“自由、平等”主要保障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具有階級局限性。在這個過程中,以設問的`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以合作學習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氛 圍,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激發出思想的火花。

          再與學生一起總結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

          第 二板塊:“圖說歷史”。文化史學家布克哈特把圖像稱作“人類精神過去各個發展階段的見證”,認為通過圖像可以加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 特色——插圖和輔欄,設計“圖說歷史”環節。讓學生圖文結合的講述共和國誕生等基礎知識,理解法國革命在不斷深入發展,得出法國大革命是一次比較徹底的資 產階級革命。

          最后,教師設問:“雅各賓派政權被顛覆,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落下了帷幕,法國形勢急劇動蕩,歷史將給誰機會?”我帶領學生進入第三展廳,體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興起和衰亡。

          第三展廳:拿破侖和拿破侖帝國

          ——合作探究,突破難點(12分鐘)

          “拿破侖和拿破侖帝國”改變了法國歷史,震蕩了歐洲,引 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針對這個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合作探究拿破侖主要活動的“三步曲”的學習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學生的互幫互學為 平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等方式獲取相關知識,發展各種能力。實現新課標倡導的學生主動學習,并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 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

          具體展開教學模式如下:

          第一步,序曲: 梳理知識,把握基礎,知道拿破侖的主要活動。

          為了完成基礎知識的教學,我采用了“知識馬賽克”的圖表教學法。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填充內容,知道拿破侖的主要活動的具體內容,為第二、三步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第二步,主旋律:解析知識,分組探究,分析拿破侖的主要活動。

          為了讓學生對拿破侖主要活動的作用作出正確的分析,我提供了三個中心議題,學生用不同方式展開分析研究:

          霧月政變:學生通過短劇表演的形式展現當時法國的內憂外患,揭示拿破侖上臺的必然性。

          拿破侖的對內措施、對外戰爭:將全班學生分成兩個大組,合作探究拿破侖的對內措施、對外戰爭的作用,展開討論,我深入兩個組適時的進行正確引導,并最終推選發言人從政治、經濟、軍事的角度闡述小組觀點,老師根據發言情況做及時補充。從而明確拿破侖的對內措施和對外戰爭都具有兩面性。

          第三步,高潮:教師點撥,突破難點,評價拿破侖的主要活動。

          通 過第二步的合作探究,學生對拿破侖的主要活動的有了正確的認識,突破“評價拿破侖的主要活動”這個難點就水到渠成了。我針對初中學生認知水平,提示學生評 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方法:不能脫離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讓學生自由發言,展開評價。教師總結提煉,強調拿破侖 戰爭的兩個階段和后期侵略戰爭與第一帝國滅亡的關系。并引導學生樹立“熱愛和平,反對非正義戰爭”的思想。如果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出現對拿破侖個人評價的辯 論,我將及時引導學生課后在更詳實的資料搜集基礎上將辯論熱情釋放在教材后面的“主題活動”課中去。

          留言廳——暢所欲言,心得疑問

          “ 心得與疑問”是課標川教版教材極富特色欄目,它有利于學生及時抒發自己學習感想,記錄自己學習的疑問,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 及時的反思。在本課教學中我將“心得與疑問”設計為“留言廳”,讓學生在《英雄交響曲》的背景音樂中先寫下自己的學習本課的心得和還存在的疑惑,然后讓學 生暢所欲言,相互交流,教師加以引導、點撥和評價,以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知識小結

          在完成參觀后,用課堂問答的方式總結全課知識,以提綱形式展示,便于學生掌握。

          (三)作業布置:(2分鐘)

          根據本節課教學情況和學生掌握的實際,進行作業布置。

          課堂完成“學習測評”的選擇題,及時鞏固基礎知識。

          “學習測評”第二題,有一定綜合性,考察了學生的遷移能力和比較歸納能力,課堂完成時間不夠,留到課后合作完成。

          四、板書設計

          本課我通過PPT設計提綱式板書,利用黑板書寫副板書,伴隨教學進度呈現。這樣既使知識結構比較清晰,又有利于學生學習歸納總結知識的方法。

          以 上就是我對《法國大革命》的說課設計。在認真閱讀理解教材和深刻領會課標要求的基礎上,我結合川教版教材靈活、內容豐富的特點,把握學生興趣所在,充分發 揮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功能,把學生活動和教材知識融為一體,力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讓這一課的教學成為以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探究學習為主的一課,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當然,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在講述過程中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8

          我說課的內容是《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第二次工業革命”,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談談我對本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從歷史發展階段來看:從教材的整體布局來看:

          本課是源頭。是19世紀7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大發展的起點,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開始,它促使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上了新臺階,還由于列強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它上承第三章第一次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下啟第四章其余四節,形成緊密的內在聯系,在本冊書中具出突出地位,是歷年高考的重點

          2、三維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根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加上對教材和對我校校情、生情、學情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僬莆栈A史實,把握歷史概念,如“壟斷組織”“帝國主義”②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如從歷史條件、主要內容、進程、影響等方面來比較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異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分組討論與探究,使每位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能力、參與意識和探究意識①通過對壟斷現象的分析,理解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和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的含義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激發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③聯系晉江實際,懂得“博覽會”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3、重點難點:

          (1)兩次工業革命的內在聯系和異同點

         。2)壟斷組織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學生在初中階段學過,而兩次工業革命的對比和壟斷組織這兩個問題,理論性較強,都要求學生具備相當的歷史思維能力,因此作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來處理。

          二、教法、學法的選擇及依據

          1、教法與學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的教學總體構想是“教師搭臺,學生唱戲”倡導學生主動學習,樂于探究,改變傳統學習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學習的現狀。“教師搭臺”是指我制作網絡課件,為學生提供知識脈胳,精心設置由淺入深,由易而難5個問題和配套練習;“學生唱戲”是指讓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派代表上臺發言和提交作業,并相互評價。在這堂課中,我創設了活動情境,起到的是組織者和引路者的作用,學生才是課堂活動的主角。

          采用的教學方法:網絡環境下階梯設疑法,啟發引導式教學法

          學生學習方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學習法

          2、主要依據

         。1)學情分析:

          A、現有知識基礎:有關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學生在初中學過,對主要人物及重大發明和事件起因、影響有所了解。課前,我要求學生充分預習,細讀課文,完成學案配套練習,編寫教材提綱,掌握知識體系,總之,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此外,我校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較為突出。

          B、學生心理特征:我校學生思想活躍,敢于表現自我,獨立性強,具備一定的團結協作的能力,能與學習伙伴合作討論。但在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上還需改進。

          (2)理論依據: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能由他人代替。

         。3)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性和互動性的優勢

          資源性:從我組《春秋風》網站“高中歷史資源庫”欄目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采用網頁與幻燈片相結合的方式,設計制作了大量的圖片,展示給學生。

          互動性:借助網絡發布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分小組自主探究,積極參與討論。利用網絡教學優勢,縱橫對比,引導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在講練結合、師生交互、生生交互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完成教學目標。

         。4)我校歷史組的網絡課件制作技術相當成熟,為本課提供了技術保障,我有多次網絡教學的經歷,也積累了一些經驗

          三、學習程序

          1、學習準備

         。1)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對照比較,檢測預習”和“任務驅動,學生探究”兩個環節,第二課時完成第3環節“一試身手,鞏固知識”。

          (2)課件準備:教師制作網絡課件,由導學提綱、知識體系、重點分析、基礎訓練、視野拓展五部分構成。

         。3)學生分組:選十位同學擔任組長,并由組長自己按照5到6人的比例,自行招兵買馬,對班上同學進行分組(依據知識水平、表達能力、電腦水平)

          2、學習過程

          首先,介紹課件的結構,點明本課教學的三大環節

         。1)對照比較,檢測預習

          學生自行瀏覽課件中的“導學提綱”和“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回歸教材,歸納重大史實,理解重要概念。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基礎知識,看看自己的知識體系編寫是否完整。

          (2)任務驅動,學生探究

          “重點分析”設置適合學生知識和智力水平的五個問題,把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逐個拋出,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上臺發言。當回答出現困難或不完整時,我適時進行啟發和鼓勵;當回答準確無誤時,我會給予表揚,同學也報以熱烈的掌聲,發言者及小組成員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從背景模塊(政權條件、資本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科技條件)切入,把握第三章和第四章(兩次工業革命)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

          (下面問題的背景文

          字、圖片材料參見教學課件,在此不一一羅列)

          2、如果你是1902年美國博覽會的策劃者,你要設立幾個展區,展出哪些產品,這些產品各有什么特點?

          ———從主要發明模塊切入,通過角色體驗,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走進歷史,體驗歷史,也使學生對現實社會更加關注(結合xxxx上海世博會、晉江各類博覽會)。

          3、壟斷組織產生的原因?有什么作用?如何評價?

          ———從影響模塊切入,全方位把握“壟斷組織”這一重要概念。

          4、兩次工業革命比較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

          背景

          起止時間

          顯著標志

          主要工業部門

          特點

          影響

          ———細化課本知識。

          5、想一想,兩次工業革命分別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提示:從破壞性和建設性雙重作用入手

          ———引導學生進行中外聯系,把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納入世界大背景中考察。(3)一試身手,鞏固知識

          A、學生完成“基礎訓練”中的七道選擇題,利用網上在線測試,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實時檢測,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效果。

          B、學生分組完成“視野拓展”中的材料問答題,要求學生在留言版上做答(文字錄入),并提交答案。通過BBs學生可查看其他小組的答案,上臺對其他小組的答案進行點評。最后,我對課堂練習、學生的點評進行簡要分析和小結。

          四、教學反思

          反思之一: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這種課對他們沒有什么大的困難,反而比較喜歡。他們喜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給他們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第二,學習起來更輕松有趣。

          反思之二:從課堂上學生的合作情況來看,他們能夠積極參與討論,實現互動。而且,這種討論的反映很激烈,一些知識掌握較好的同學發言后,常伴有同學們發自內心的“真棒”的感嘆。說明學生之間已經有了共鳴,產生了“欣賞”,在互動中將他人的智慧“據為已有”。在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概括出歷史特征、總結出歷史認識時,大多數同學會邊記邊點頭。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已有的知識被激活,同時又發現了自己在知識掌握和運用中的不足,這會激勵他們“查漏補缺”,增強學習成功的信心。

          反思之三:從教學手段上看,充分利用網絡教學互動性特點,教師設置問題,分小組完成,先采取生生互評,學生為了本小組的“榮譽”,積極參與,爭先恐后,在爭鳴中分辨是非,掌握知識,最后是師生互評,在互動中促進教師對教、學生對學的反思和改進。

          反思之四:聽課教師在聽課后充分肯定了這堂課,認為我這節課融入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創意新穎,是一堂并不多見的好課,有許多亮點值得學習和推廣。他們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探討①多設置亮問題諸如“如果你是1902年美國博覽會的策劃者,你要設立幾個展區,展出哪些產品,這些產品各有什么特點?”②探究需要較多時間,不可能將所學的知識都用探究方式來獲得,如何掌握知識講授法與問題探究法的“黃金比例”,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優化。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結構:本課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在夏商西周時期,最高統治者維護自己和本階級統治的手段以及當時的社會階級狀況,是學生了解夏商西周時期社會與國家概貌的極其重要的一課, 對以后歷史知識的學習與理解也有很大幫助。

          本課內容共分為三個子目:“西周的分封制”、“貴族、平民與奴隸”、“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這三目的不同側重點和內在聯系,才能有助于學生了解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的概貌,并能對西周的社會網絡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2、教學目標

         、僦R與能力:

          通過學習“西周的分封制”,能夠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大致了解周王是如何通過分封制加強自己的統治。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了解夏商西周統治階級是以通過軍隊、刑法的暴力鎮壓與思想上的禮儀教化等雙重手法來統治人民的。

          通過“西周分封形勢圖”,增強一定的識圖能力,并能注意古今地名的對照。

         、谶^程與方法:

          通過模擬西周分封情景,增強學生合理的歷史想像能力;

          通過參與設計“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的教學活動,學習采用多種方式表達觀點的方法,增強表達能力;

          通過識讀“西周分封形勢”圖,增強識圖能力和根據圖表捕獲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

         、矍楦小B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對“分封制”、“禮儀教化”等內容的學習,了解到它們的實行既有利于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又是中國古代“尊祖敬宗的孝親觀念”這一優良傳統形成的淵源。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俦菊n的重點是說出分封制的主要內容。為什么它是本課的重點呢?這是因為它是本課的主干,牽涉到整課知識的教學,對以后的歷史知識的學習也有很大的關聯,所以它是本課的重點。

         、诒菊n的難點有三個:理解分封制的內容和作用;認識禮儀教化對于維護奴隸制統治秩序的重要意義;以及在學習的基礎上設計出西周的社會網絡圖。為什么它們是本課難點呢?這是因為分封制及禮儀教化對初中學生來講是一個比較枯燥、抽象的概念,較難理解;而設計西周社會網絡圖涉及到學生動手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也是較困難的一個教學環節,因此這三者都是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法

          1、本課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述法、談話法、閱讀指導法、情景設置法、圖表法等五種方法。

          為什么要采用這五種教學方法呢?這是因為七年級學生大都是14、15歲的年齡,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興趣點也較容易轉移,對感性直觀的知識較易接受;對理性的知識就不易理解。再加上本課概念性的知識偏多,內容較為枯燥和抽象,因此,針對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使用這幾種教學方法,既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究、自主性學習能力,完成各項教學目標;又能使整堂始終保持輕松活躍的學習氣氛,在教學上做到松緊有度、順暢自然。

          2、本課采用的教具有:地圖冊、插圖、多媒體輔助教學。

          地圖冊是采用北師大版歷史地圖冊七年級(上)的《西周分封形勢》圖。

          插圖是課文中插圖:《大盂銅鼎》、《商朝墓葬中的無頭骨架》、商朝文字;圖表是《西周分封示意圖》(2幅)、《西周社會網絡圖》(2幅)。

          練習題、史料引文及插圖、圖表、地圖均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

          采用這些教具輔助教學,可以節省時間,加大課堂容量,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三、說學法

          依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掌握多種學習方法,使學生的各項能力都能得到鍛煉和提高。如通過啟發引導,使學生學會如何深入觀察和思考問題;通過識讀《西周分封形勢圖》及有關插圖,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識圖方法,以及如何有效提取信息;通過設計《西周社會網絡示意圖》,使學生學會用多種方式表達觀點,以及如何對已學知識進行分析歸納;通過“模擬西周分封時的情景”的歷史劇表演,使學生學會如何運用合理的歷史想像力,以及如何與他人合作;通過對課文有關內容的閱讀指導,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通過做課堂練習,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提高實踐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新課導入(擬用3分鐘):

          首先,采用談話法復習上一課知識,了解夏商西周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更迭的情況。

          然后提問:“國家產生之后,面臨著一個嚴峻的現實,那就是如何管理廣大地區,統治人民,鞏固政權。你知道夏商西周是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嗎?”由此導入新課。寫出小目標題。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實行分封制的原因:為了鞏固對周邊的統治 (本目擬用4分鐘)

          首先指導學生閱讀小字部分,讓學生了解夏商是通過本部族對周邊部族建立臣屬關系,號令天下。

          然后問:“西周又是通過什么手段號令天下呢?”學生答:“分封制”,教師又問:“西周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呢?”學生開始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從中提取有用信息。這樣上課一開始就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性探究學習能力。

          接著,又提問:“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從而過渡到下一目的教學。

          2、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本目擬用13分鐘)

          分封制的主要內容是本堂課的重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能夠知道和說出,因此一定要讓學生說出來。

          對于內容的第一部分,即“周王對諸侯授民授土”這一點,學生容易說出,而學生要說出“受封者的義務”這一點就比較困難了。這時,就要指導學生注意課文上“分封制規定了”這幾個字,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同時也可就此觀察學生的反應能力,以利于對學生做出比較客觀準確的評價。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部分,然后觀賞學生歷史短劇表演,從中感悟歷史。

          學生劇表演:采用“學生模擬表演西周分封時的情景”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和說出“西周分封制”的內容。課前,先找六位同學進行演出培訓。這六位同學分別扮演周王、嫡長子、周王的兒子、侄子(代表同姓)、功臣以及夏、商等前代貴族的后裔。要向這六位同學交代演出的內容,如周王如何授民授土,受封者如何接受分封并對周王表示效忠。臺詞包括為什么要對受封者進行分封,分封給他們的東西(土、民、禮器等)以及周王對他們的希望(如治理好封地、效忠王室、保衛周王,還要朝覲、納貢、服役等);受封者的臺詞包括對周王的感激以及對周王表示忠心。演出時,社、白茅等都要用一些物品表現出來;裝束上可簡單一些,只需別上一塊號牌表明身份即可。演出前,教師將要學生思考的問題展示出來:“周王對哪些人進行分封?”,“分封制的內容有哪些?”讓學生邊看演出邊思考,演出后讓學生回答這兩個問題。然后教師繼續提問:“周王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為什么還要分封功臣和夏商等前代貴族的后裔?”(答:可以團結很多部族,對穩定全國起到重要作用。)

          指導學生看地圖冊中的《西周分封形勢圖》(用多媒體播出),結合地圖向學生介紹周初的主要封國,并提醒學生注意這些封國主要集中在哪條河流附近,最北、最南、最東的封國各是哪個?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古今地名的對照,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接著,教師繼續提問:“諸侯以及諸侯以下,又是如何在自己封地內進行統治呢?”通過這一問題的解答,讓學生對分封制有較全面的認識,為下面的教學打下伏筆。然后展示教師設計的《西周分封示意圖》,進一步揭示其內在關系,以便說明周王通過分封制還建立了嚴格的等級從屬關系。如圖(用多媒體播出)。

        【初中歷史說課稿范文錦集9篇】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說課稿范文錦集八篇06-21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范文錦集六篇07-06

        初中歷史說課稿錦集5篇06-10

        初中歷史說課稿錦集7篇05-24

        初中歷史說課稿錦集8篇05-21

        初中歷史說課稿錦集9篇05-21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錦集7篇06-13

        初中歷史說課稿錦集十篇06-05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錦集十篇07-06

        初中歷史說課稿(通用6篇)07-29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