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范文通用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范文通用,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范文通用1
一、說教材
。薄⒔滩膬热菀c:
第一,浮力;
第二,物體浮沉;
第三,浮力產生原因。
2、教材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這一節是本章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方向,理解浮力產生原因,理解物體浮沉條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教育。
4、教學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建立是本節課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原因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探索研究問題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初中生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薄⑿抡n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病⒅v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發現和物理理論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方法來建立浮力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觀念,最突出是"重物體下沉,輕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木頭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平衡狀態,物體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
揭示浮力產生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液體壓強與深度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分析,把突破難點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向上和向下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正確方法目。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一種力,它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體積有關,與液體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三種測量浮力大小方法。
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
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區別。
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決定式。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范文通用2
尊敬的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選自蘇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8年級物理下冊第十章第四節《浮力》。
一、教材分析
通過研讀教材,對浮力這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這一常識的基礎上,綜合的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等知識而展開的。學習完本節內容后,學生能夠知道什么是浮力,如何測浮力的大小及阿基米德原理。為接下來物體的浮與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的內容及其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我將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
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2、學習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大小
3、理解阿基米得原理
4、理解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實驗探究,定性認識浮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2、學習使用探究學習常用的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關觀:
通過觀察思考,實驗探究,收集資料。交流討論等活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以上的教學目標并聯系學生的實際狀況,我認為本節教學的重難點如下:
1、重點:
1)浮力的.概念,經歷探究過程,了解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難點:
1)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根據教材的特點,依據課程標準“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這一理念及初中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我采用:以科學探究為主,講授法為輔的方法。即在學生感興趣的實驗基礎上,輔助以觀察、歸納、總結等方法,使學生的思維從感性的具體到抽象的規定,真正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測量,明確浮力的大小,然后通過簡單的生活現象的分析使學生的思維從抽象的規定到思維的具體,培養學生實驗探究的能力,爭取使教學達到最優化。
五、教學過程
1、浮力的概念:
浮力的概念采用教師引導學生看圖后歸納得出,生生交流后,學生匯報,教師點評。
1)浸在液體內部和浮在液體表面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2)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受到浮力;
3)浮力的施力物體是液體或氣體;
4)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浮力的感受,準備2個小實驗,一個是釋放氫氣球,一個是往水里壓空礦泉水瓶。
在這一環節,也許有各種問題出現,特別是概念的建構與生活經驗的沖突,比如正在下沉的物體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另一個生活經驗去反駁,比如在水里提物,比在岸上提物輕松。從而形成矛盾,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2、浮力的測量:
明確了浮力的概念之后,在手壓礦泉水瓶的實驗中,提問學生有沒辦法測得浮力的大小。給出器材,小組討論,得出方案。
器材:彈簧測力計,石塊,燒杯,細繩
實驗步驟:在空氣中稱出石塊的重力,將石塊浸沒在水里稱出此時的視重。
根據現象能說明下沉的物體受到浮力。
除此,在剛才的實驗中,同學們會發現兩次彈簧測力計示數之差,正好等于浮力的大小。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
關于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器材:彈簧測力計、圓柱體、盛有純水和濃鹽水的容器各一個。實驗步驟可以參考書上P92。學生按照步驟記錄數據,并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這個實驗比較簡單,計劃讓同學們自行完成,有問題的舉手示意,完成后一起交流。
關于探究浮力的大小,在已經知道可以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可能與排開液體的體積(質量、重力)有關。
小組討論分析實驗步驟,明確實驗原理而后再進行實驗。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范文通用3
說教材: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沉和浮的現象之后,指導學生學習有關水的浮力的知識。課文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指導學生認識什么是水的浮力;第二部分指導學生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第三部分指導學生了解水的浮力的應用。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2)認識“在水中沉著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第一個實驗,讓學生感知水的浮力。
(2)通過第二個實驗讓學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3)聯系實際了解水的浮力的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2)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和熱愛科學的精神。
說教學重點:
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說教學難點:
理解“在水中沉著的物體也受到身上的浮力”。
說課堂設計理念:
1、科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科學知識。
2、通過實驗探究引導策略幫助學生獲取知識,讓學生在實驗中學會合作、交流,并讓學生親歷水的浮力的科學探究過程。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
說學法:
1、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2、通過親身探索主動尋求真知,自主獲取知識。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
。1)我們曾經學過“浮和沉”一課,誰能舉出三種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三種浮在水面的物體。
。2)這是一塊包裝用的泡沫塑料,把它放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學生回答后,演示一下。)
2、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關于物體在水中浮和沉的問題。
二、實驗探究
1、實驗探究在水中浮著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1)講述:每組的實驗桌上都有一塊泡沫塑料,把泡沫塑料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泡沫塑料,再抬一抬手,反復幾次,手有什么感覺?每個同學都試一試。
。2)學生分組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
。4)講述:再用氣球做同樣的實驗,手有什么感覺?
。5)學生分組實驗。
。6)匯報實驗結果。
。7)討論:
①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氣球,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谝陨蠈嶒炚f明什么?
。8)教師小結:以上實驗說明,在水中浮著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教師板書課題)
2、實驗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
。1)討論:
、僭谒邢鲁恋奈矬w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樣想的?
、谠鯓幼C明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
。2)講解:要想知道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我們先來做一個與這個問題有關的實驗。(以下內容教師邊講解邊演示)
首先用皮筋提起一個鉤碼,我們會看到皮筋被拉長,用直尺量一量皮筋的長度;然后用手將鉤碼向上托一托,觀察、測量皮筋的長度有什么變化?
。3)學生分組實驗,適時記錄實驗結果。
。4)匯報實驗結果。(用手將鉤碼向上托時,會看到皮筋的長度變短。)
。5)講解:我們通過皮筋的長短變化,可以看出鉤碼受到了一種向上托的力,猜猜看,如果我把鉤碼放入水中,假如皮筋的長度也發生了變化,那它說明了什么?如果皮筋的長度沒有發生變化,那它又說明什么?
。6)猜想結論。
(7)實驗探究。(分小組進行,邊做實驗邊記錄數據,通過數據得出結論)
通過具體的數據變化說明問題,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8)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9)討論交流:實驗結果說明什么?
沉入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水的向上的浮力。
。10)總結概括:各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師板書)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合作與交流,進行成果共享,在爭論之中啟發靈感,在辨析之中提升自己,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不斷得到發展。
三、學以致用
1、談話:水的浮力與我們有什么關系?
2、看課文中的插圖。
3、觀察、討論:
。1)圖中是什么物體?
。2)它們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
。3)在生產和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水的浮力?
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4、教師小結:水的浮力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很廣,如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載人的體重,各種船只利用水的浮力承載人和貨物的重量,此外,渡河用的浮橋,海上采油的鉆井臺,浮在水上的航標燈等,也都應用了水的浮力。
四、總結交流
1、教師簡單概括本課教學內容。
2、鞏固練習:
、偈裁词撬母×?水的浮力是向著哪個方向的?
、跒槭裁丛谒心馨岩粋人托起來,而在岸上卻托不起來?
3、談話激趣:
科學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只要我們善于觀察、認真思考,身邊的科學一定能為我們所利用,一定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我們服務。
通過談話,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五、思維拓展
既然各種物體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為什么有的物體會沉下去,而有的則浮在水面上?
這里,我為學生提出了一個新穎的問題,雖然學生很難在課堂上解答出來,但它能夠評價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它不是學生在課堂上背得滾瓜爛熟的知識,而是一個需要凝思,需要創造性地完成的任務。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一樣,途徑也不盡相同,這正是我們所說的表現性評價。
說教學反思
1、由于學生在前面一課中已經認識了沉和浮的現象,因此,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泡沫感知水的浮力這部分內容所花時間較少,而且很容易就理解了浮力的概念,為后面的教學爭取了更多的時間。
2、在教學“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時,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為學生主動提供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空間,然后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得出結論。
3、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了實驗探究引導策略,不僅幫助學生獲取了科學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4、美中不足的是,有個別學生學習之后對“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理解還不是很透徹。難以理解“既然各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為什么有的物體會沉下去而有的會浮在水面上?”這個問題。由此可見,教師在上課時還沒有把知識真正落到實處,還必須兼顧個別差生。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范文通用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為九年級第十三章《壓強和浮力》的五、六二節,本章知識是以前力學的延伸擴展,是初中力學部分的一個重點!陡×Α穭t主要講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是對密度、力、力的平衡、壓強等知識的深化。與過去的教學大綱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實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課程理念。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了解浮力的現象,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分析,了解浮力的產生。通過收集、交流關于浮力應用的資料,了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養成協作、探究問題的意識,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難點:浮力的應用和物體的浮沉條件。
4、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彈簧秤、細線、水、大燒杯、食鹽、雞蛋、金屬塊等。
二、說教法
通過設置情景,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把各知識點涉及的內容、問題展示給學生,以學生討論、分析解決問題為主,通過學生活動,把浮力知識有機地進行歸納,串聯起來。得出解決浮力問題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對知識系統整理歸納和提煉的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采用多媒體和實驗相結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及突破教學難點,同時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本節課通過學生參與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上臺演示實驗,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讓學生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說教學程序設計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學法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景,激趣引入(5分鐘)
利用多媒體創設“死海不死”的故事情節,激發學生興趣,誘發探索欲望,引入復習課。采用多媒體,生動活潑,交互性好,能調動學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興趣。
2、實驗質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浮力現象,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教師出示問題1:如何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增強學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得出結論,并由多媒體展現實驗過程,得到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方法。
這樣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動手實驗過程中,復習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點。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體簡單回顧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師出示問題2:小東的爸爸買了一個玉制實心工藝品,小東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個彈簧秤、一根細線和一盤清水,請你幫他完成實驗方案。此題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來測密度,通過學生分組設計實驗,體現學生探究意識,有利于開拓學生思維,既復習了實驗,又突破了難點。
(3)探究浮沉的條件
教師出示問題3:雞蛋放在清水中會怎樣?怎樣使雞蛋上?設置懸念,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有趣,學生會主動參與,從而分析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解決這一問題要運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識,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4)浮力的應用
教師出示問題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鋼鐵的密度比水大,為什么鋼鐵制造的輪船會漂浮在水面上呢?設置這一問題,體現從物理走向生活,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邊分析邊利用多媒體展示: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密度計。這部分教學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對于潛水艇及飛艇的技術問題不必糾纏。
(5)浮力知識小結
學習了浮力知識后,你有哪些收獲?請把你的收獲與同學交流分享。通過回顧交流來復習浮力主要知識點,可以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相互補充,把課堂的主陣地還給了學生。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浮力知識點,讓學生對浮力的內容形成知識體系。
3、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為了加深學生對浮力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上設計了三個典型習題,一道計算題,幫助學生學會利用浮力進行簡單的計算,理清解題思路,一道有關吹泡泡的問題,體現物理與生活的聯系,一道將彈簧秤改裝成測浮力裝置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采用內容式板書,使學生對本節知識一目了然,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
六、說教學效果評估
本節課內容多,概念性強,學生復習時,有一定的難度。復習中,既要注重知識的復習鞏固,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設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入,學生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積極參與探究,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學習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邊。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條重要規律,雖然實驗簡單,但對初中生的思維難度較大,復習演示,對提高潛能生、優秀生都有很大幫助。在教學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對“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詞的認識模糊,對物理狀態不知道就急于下結論,我通過習題澄清認識,釋疑解惑。課堂上是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以新課程理念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讓學生熱愛生活,讓課堂充滿活力。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范文通用5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浮力》。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教材分析】
1、地位與作用:
《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沉和浮》第五課的內容,屬于“物質世界”領域→“運動與力”范疇→“常見的力”部分。
浮力是力在水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曾在上學期“運動和力”單元學習過重力、拉力等,認識了力是有方向的、有大小的,并且對重力和拉力進行了測量。
學生本單元在前4課的學習中,了解了物體的材料、重量、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
本課通過研究物體沉浮的秘密,知道了上浮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時結論的得出又為后續學習下沉的物體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影響及其原因,改變液體的濃度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以及初中進一步學習浮力的計算奠定基礎?梢姳菊n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本課內容對學生今后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2、教材分析:
本課一節典型的實驗探究課,通過“感受浮力”,使學生認識到當一個物體放入水中時,它就受到了水對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通過“研究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引導學生用實驗探究浮在水面的物體、上浮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測量方法。又通過“測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從浮力和重力的關系,分析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解釋物體沉浮的原因。經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有關,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學情分析】
對本課要開展的探究活動來說,學生具有一定的能力。在五年級上冊“運動和力”單元學習的基礎上,對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他們往往認為,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重力等于0。不知道該如何測量浮力的大小。學生已有的經驗不能解釋為什么物體在水里會上浮。
但是五年級的學生經過兩年多的科學學習,他們對于探究過程有初步的了解,喜歡用探究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因而我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和基礎進一步指導他們完成進行探究活動,在活動中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訓練以及探究方法的培養,讓他們從事物表面興趣發展為對科學探究持久的興趣,讓他們體驗到探究中思考與發現的樂趣。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理解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找到浮力與重力的關系,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浮力是可以測量的,向上的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2、學會用科學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解決科學問題。
【教學重點】
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教學難點】
學會用彈簧測力計科學測量物體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通過測量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與排開水量的關系,得出: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材料準備】
教學具:一個水槽、一個彈簧測力計、三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一個塑料量杯、一個小滑輪、一個吸盤式粘鉤、漁線、記錄單、水。
需要說明的是,教材中測量泡沫塑料塊“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時排開的水量、浮力,我發現學生難以把握其浸入水中的體積,因此課前在泡沫塑料塊上做好標記,改為“測量同一個泡沫塑料塊三分之一浸入水中、三分之二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三種狀況時排開的水量、浮力”,提高了實驗的目的性和準確性。
【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感受浮力。(認識什么叫浮力,感受浮力,總結浮力的概念)
1、感受浮力
。1)上課伊始,我提出問題:“學習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誰能說一說什么樣的東西容易浮?什么樣的東西沉?”(輕、體積大)
讓學生復習以前的沉浮知識,以此來引出新問題。
(2)然后我出示一塊泡沫塑料塊,問學生“根據以往經驗,這個泡沫塑料塊,會沉還是會?”(預測)
“它會浮,為什么?”(很輕)
同學說它輕,我接著問“輕,有沒有重量?”
“它在空氣中如果下落會受到什么力?”(重力)
“放到水中,除了受到重力,還受到什么力?”(浮力)〖引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
(3)引導學生親手感受。“用手壓一壓,感受一下這個力。說說手有什么感覺?”〖力看不到,必須感受。你能看到浮力嗎?有什么辦法感受到它的存在?
這樣設計是為了……〖設計意圖:讓學生親自感受浮力,并且描述體驗的感覺。使學生認識到物體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浮力。通過親自動手,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
2、通過幾個問題,總結浮力的概念
。1)當學生感受了浮力之后,請學生說說“這個力的方向是?這個力與平常的力有什么不同?”(垂直向上)
(2)把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景鍟n題:浮力】
(3)接著讓學生把感受的浮力在圖中標出來。“此時的泡沫塑料塊一共受到幾個力的作用?能不能把它們畫下來嗎?”〖讓學生的隱性思維顯現出來,充分暴露他們的思維。
師生共同對學生的畫圖進行評價。(表示力的箭頭從物體的重心出發,重心是物體對角線的交叉點)
。4)分析浮力與重力的關系。
提出問題“浮力與重力有什么不同?”(方向相反)
“浮力與重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上時,重力并沒有消失,而是與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時,浮力=重力!
【板書】
接著聯系生活,“生活中有這樣的現象?在體育活動中?”
〖設計意圖:對于浮力與重力的關系,我通過親自感受浮力、用圖示的方法畫出浮力與重力的關系,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由于學生沒有學習過力的三要素,因此對于靜止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浮力與重力大小相等有一定的認知困難,我通過打比方,把泡沫塑料塊的這種狀態比喻成拔河中的僵持狀態,雙方的力量均等。引導學生用具體形象的認識,理解浮力、重力的關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11-04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精選5篇)11-12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5篇)11-12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5篇11-11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集合5篇12-28
初中物理浮力教學反思11-21
初中物理浮力教學反思(精選13篇)11-22
初中物理浮力教學反思精選9篇01-24
初中物理浮力教學反思(精選9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