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九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雨霖鈴》是婉約詞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別離詞,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分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后,層層深入,離情別緒,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這首詞,具有較高的鑒賞價值。有助于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作為高一年級的學生,對宋詞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鑒賞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三、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凄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朗讀、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銳的審美情趣。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感受詞人在詞中流露出的濃濃離別之愁;領會全詞情景交融的寫法。(為了突破學習重難點,我將通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實現,從而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五、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僬b讀討論法 ②提問點撥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課文,營造氛圍。
播放《送別》歌曲,將學生帶到一種悲涼的氛圍之中。我設計的導入語: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又是怎樣寫“傷離別”的?
(二)讀聽結合,整體感知
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然后聽配樂示范朗誦,再讓學生嘗試配樂朗讀。在讀和聽的過程當中,我會給學生設置如下問題:找出所描寫的景物及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去聽)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誦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層層深入地誦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帶著問題讀和聽,強化讀和聽的目的性。
(三)具體賞析,揣摩名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試分析這些景物(意象)所抒發的感情,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詞中所彌漫的濃濃的離愁,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2)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歷來為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這兩句詞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義?詞人借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設計意圖:情景交融這一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賞析名句,讓學生理解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體會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體悟到宋詞婉約之美,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并教給學生以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并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并使自己的賞析活動更活躍更豐富,更能體現出學生作為鑒賞主體的獨特個性。
(四)背誦(在完成課文分析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五)課堂練習,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并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為強化學生對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設置一道課堂練習題。讓學生讀李華的《春行即興》賞析這首詩的情景交融)
七、說板書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上闕:冷清秋之景 離情別緒 歸期渺茫
下闕:傷離別之情 前途黯淡 命運難測
八、課后作業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布置課外作業:請任選一角度,對《雨霖鈴》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200字左右。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屬于古代散文,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而《陳情表》又是一篇字詞較多,以情動人的文言文。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 背誦全文。
2 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
3 品味作者在敘述中蘊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義。
4 鑒賞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詞得體的寫作技法。
教學的重點仍然是實詞虛詞
教學難點是體味真情,體會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
三、說教法
為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落實字詞教學,體會以情動人的特點,結合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覺性查,預習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學方法是:指導誦讀和講解為主,加以點播點撥啟發、討論領悟。反復誦讀中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蘇軾曾經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因為《出師表》學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動人這個重要特點。
。病⒔忸} 主要讓學生明白陳情表這三個字的含義就行,尤其是應該讓學生理解“表”這種文體,明白為什么要些表,寫給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書上有注釋,沒有必要展開講,但要提示學生要和瓦崗的李密分清。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動人的特點,背景要簡單介紹一下。
。、范讀正音
為何要在范讀正音之前給學生輕聲讀課文,勾畫注釋的時間呢?因為就目前來說,我們的學生預習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讀,會有相當多的學生會忙著聽音注音,而忽視節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況我檢查發現學生預習不理想時會給學生幾分鐘讓學生把注釋的音移到課文中,這樣范讀時才能提出聽讀要求:聽準字音,聽清節奏,聽出感情。
由于課本注釋比較詳盡,也為了培養學生重視課本注釋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正音時我主要提示了幾個多音字的讀音,課本很清楚的沒有指出,也不知道這樣處理是否合適,還希望多聽各位前輩的意見。
。怠⒗首x指導
本來在正音之后,安排有個別學生分別朗讀,然后就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字音、節奏、感情處理問題進行討論、評價、指導,因為沒有學生,這個環節也沒有進行。
。丁W習第一段
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個任務,重點是和學生討論字詞,梳理結構簡單賞析,在此基礎上指導背誦,并進行分組朗誦比賽,一般時間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況下我會示范背誦,爭取學生能夠當堂背。
。贰⒄n堂小結,要能夠承上啟下就行,顯得課堂的完滿。
。浮⒆鳂I布置:這個講課時一緊張忘了,其實作業有兩個,一是背誦全文,二是識記字詞,下節課提問檢查。
五、說板書設計
我向來認為語文板書以簡潔為要,實用為主,平時我的板書主要分三塊,一是講課當中舉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關鍵詞,比如說今天提到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了使學生記得準確而不是只記個耳熟,我會板寫在右邊。重點字詞我板寫在左邊,中間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書安排好,上去太緊張,把字音寫在左邊,其實應該寫在副板的位置上。
沒有一節課是一無是處的,也沒有一節課是完美無缺的,每節課上完我都會認真反思,是設計上的不足,還是運行中的失誤。一個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視自己的不足,才會不斷進步,同樣,一個人更要虛心和真誠聽取大家的意見,才會進步的更快。我真誠的希望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多提意見,給我成長的機會。
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是高中語文小說單元的一篇重點課文,是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不論是從思想性還是從藝術性看,都具有極高的欣賞性,堪稱千古佳作!俄楁湣芬云渚傻臉嬎迹錾男睦砻鑼、意味十足的結尾被廣泛傳誦。學習本文,可以讓我們進一步體味作為短篇小說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學習本文,可以為學習《陳奐生上城》打下基礎;學習本文,還可以讓我們領略到外國小說的無窮魅力。學習本文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還可以從思想上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確定教學目標
1、確定依據
1)那么鑒賞小說可以從小說的人物形象、小說的語言、小說的主題、小說的結構及小說的描寫技巧等方面著手。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對小說的主題、小說的結構及小說的描寫技巧進行鑒賞。
2)本文的特色:本文構思特別精巧,作者為主人公設計了一個由逆境到順境,然后再墜入了逆境的曲折經歷,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節。這些出人意料的情節,一次又一次的擺布著瑪蒂爾德的命運,開著瑪蒂爾德的人生玩笑;演繹著瑪蒂爾德的命運悲劇,數贍柕碌男睦,瑪蒂爾德的性格,瑪蒂爾德的命運均在這曲折的情節中實現。
鑒于上述原因,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A、知識目標:
1、分析小說的情節, 體會小說精心的構思和巧妙的布局。
2、分析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評價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而發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3、整體閱讀小說,客觀、全面地評價瑪蒂爾德的形象。
B、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抓住線索,快速梳理小說情節的能力。
2、培養學生多角度審視小說人物的能力。
3、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展開思維的翅膀,培養學生仿照原文風格寫作的能力。
C、德育目標:體味人在物質與精神世界中的執迷和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在現實的限制下的無奈、荒誕與虛幻。以及由此產生的人的本性的堅持和女扭曲。從瑪蒂爾德身上吸取和發揚人性中善的力量。培養學生的同情心、責任感,讓他們明白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將與自己有關,要學會關心、尊重他人,不斷提升自己的心靈,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瑪蒂爾德的解讀,傳統的理解,人們常常從單純的階級論出發,忽略了從人性的角度去詮釋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導學生鑒賞和評價瑪蒂爾德這樣既有虛榮心又有誠實、堅強、善良品質德復雜人物,是本課重點;探求隱藏于悲劇后面的根源是本文的難點。
四、教學過程
。家唬尽胄抡n
教師介紹對莫泊桑作品的情節的相關評價。
<二>、品讀本文情節和心理描寫
導入新課后,要求學生抓住項鏈這一線索,在項鏈前分別添加6個不同的字來概括本文情節,再由學生找出情節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處處出人意料,處處又合乎情理”的情節特點的。賞讀情節后,要求學生按照情節找出描寫瑪蒂爾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據此指導學生初步探討瑪蒂爾德的性格。
。既、重點難點的突破:
1、仿寫:
兩個話題中選擇一個,要求突現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沒有那份請柬。
B、“!假的”
2、結合課后題對瑪蒂爾德定位,并要求從原文找出依據,同組討論后,選派代表發言。
3、形象對比分析:將瑪蒂爾德與簡愛對比分析。引導學生發現瑪蒂爾德追求的不合理性。
4、引導學生對瑪蒂爾德德的肯定評價?梢詮囊韵聝蓚方面著手:
A、俗語說:“人無完人,金無赤足”;
B、多面人。
。妓模、作業
續寫該文,注意盡量模仿原著的寫作風格。
五、板書設計:
情節————心理————形象
羨項鏈——痛苦不堪 愛慕
借項鏈——忐忑不安 虛榮 瑪
失項鏈——驚慌失措 堅強 蒂
賠項鏈——悲苦不堪 誠實 爾
還項鏈——輕松欣慰 善良 德
識項鏈——當頭一棒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囚綠記》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本單元所選三篇課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單元教學要求是通過欣賞精美的寫景、品味優美的語言,來賞析文章深刻的意蘊。 《囚綠記》是一篇詠物抒情散文,將自然界的“綠”與作家內心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描繪了綠的狀態也寫出了作者自身的處境,頌揚忠貞不屈的氣節,抒發了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與自由的向往之情 。
通過學習本文,學生要學會散文鑒賞的方法,閱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鑒賞的規律之門。
二說學情和教學目標
我們的學生經過前兩篇課文的學習與熏陶,可以說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已有所領會。本文篇幅不長,且文字不深,學生基本能讀懂,但由于我們的學生認識問題還比較表面化,他們的閱讀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對文章的象征意義和含蓄而內斂的情感認知,還難以理解。所以,抓住關鍵語句來理解文章就顯得更為重要了。雖然學生上高一以來,老師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但他們還沒有養成圈點批注的習慣,圈點時往往捕捉不到重點詞句,批注時也缺少個性表現,語言表述也難以做到準確、完整。還需要老師的點撥和引導。
依據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課標要求,制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11.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2)指導學生篩選出關鍵語句,學會運用圈點批注的讀文方法
來把握語句的重要信息,體會象征意義和作者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朗讀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復述作者囚綠的經過,達到
把握全文整體脈絡的目的。
(2)運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逐步深入課文,使學生能夠自
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系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教學重點 學會圈點批注,理解語句含義,理解“綠”的象征意義,達到思想上的升華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頌中華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潔魄,寄托了他對祖國自由、光明、復興的熱切期盼。
三 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所以我在課堂上對教材的處理做了大膽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課文那樣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標題和文中的幾個重點語句引導學生通過批注來研讀,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側重對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力求利用四十五鐘時間讓學生學到一點對自己的發展有用的東西。所以,我將學法及教法確定為:
(1)誦讀法———反復朗讀,把握語言特色;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圈點批注法———抓詞語含義,理解句子意思;
(4)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5)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并在實施教學中運用這些方法。
四教學過程
1.學案檢查
在課前就設置互動學案,疏通字詞,解決閱讀障礙,了解作者的經歷,為課堂的分析打下基礎,并在課堂上互相交流補充。
2.導入
教師給出一組綠色的圖片,指出當一抹綠色出現在沙漠中時,我們感覺到生命的希望;當綠芽沖破險阻綻放綠意時,我們意識到生命的頑強;當無邊的綠色撲面而來時,我們仿佛聽到生命的樂章。綠在視覺上給人以色彩美,在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也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由此,引出今天將接觸這樣一位非常喜歡綠色的人,只是他鐘情到了極致,以至于將綠色囚禁起來,引出陸蠡的這篇文章《囚綠記》。
這種導入,能營造出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鮮明的畫面給學生以全方位的視覺沖擊和強烈的心靈震撼,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刺激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3.講解
首先由標題入手,先列舉幾篇已經學過的課文標題,如《荷塘月色》,分析其對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讓學生探討本文為什么要以“囚綠記”為題目,讓學生明白題目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由題入文是很有用的讀書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對題目理解得更深刻,還要回到文章中,結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綜合分析而過渡到下一環節。
我圍繞題目,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回到文本篩選出語句做圈點批注,分小組討論、交流批注內容,具體問題如下:“綠”具體指的是什么?為什么作者要囚“綠”?“綠”是怎樣被“囚的”?“囚綠”的結果怎樣?在“囚綠”的日子里,綠藤所表現出的哪種精神震撼了作者?本文的主旨又是什么?
(在學生圈點批注的同時,老師適當地引導圈點時要注意語句之間的關聯,批注時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條理性。)
這些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既包含了文章的基本結構,又在篩選語句的圈點批注中理解了文章的主旨,結合學生學案及教師圖片展示,歸納主旨,即借贊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于祖國的情懷,并借“有一天”重見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這種圈點討論交流的方法體現了對話教學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了學生的個體閱讀,尊重了學生交流發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要求。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又是一個指導者。
4.小結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狈椒ㄊ墙鉀Q問題的鑰匙,適當的方法,歸納與強化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師生共同合作,按照“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原則,總結出圈點批注時要抓住重點語句,這些重點語句對我們理解文章的
思想內容、作者的情感態度,把握文章的藝術特點都很有幫助。
5.學生遷移練習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包辦代替是不行的。而對于學生來說,重要的不是會學,而是會用,將學與用聯系起來,要給學生自主實踐的過程,所以,接下來讓學生對精短美文《遍地黃金》做圈點批注。老師把學生共同批注的地方進行展示,讓他們通過比較、討論,進一步掌握圈點批注的要領,以此抓住主旨,強化知識和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6.布置作業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展他們健康的個性,使他們形成健全人格是我們教育的目標,在布置作業時,要給學生布置一道開放性的作業:結合《囚綠記》重點語句的圈點批注,展開聯想,以作者的口吻寫一段200 字左右的心理描寫,感悟作者此時此景此境的內心感受,深入理解作品主旨。
7.結語
悲歡離合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們卻永恒地演繹著生命的故事。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我們也通過圈點批注的方法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靈魂”。讓我們用此法去閱讀一篇篇優秀的作品,去感受一位位作家黃金一般的心靈!
8.說課小結
本課的基本流程為:情境導入—解題—遞進問題解析—小組討論質疑—方法歸納總結—遷移能力提升—作業應用反饋,借此來實現本課的三維目標。
最后,遵循簡潔美觀、揭示內容的原則,
我設計了以下板書:
囚綠記
陸蠡
象征 生命希望
綠色 向陽 向往光明自由
固執 詠物抒情 堅貞不屈的抗爭精神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勸學》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先秦諸子散文,其篇目的順序安排也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定,前面兩篇分別是孔子的《論語》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而《勸學》則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講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為什么要選擇這篇呢?首先,荀子是繼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勸學》是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所以放在這個位置,對于已經熟悉高中學習方式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高中語文教材大綱要求我們:繼續熟悉常見的文言實詞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閱讀課文,從文體上講,又是一篇典型的總——分式議論文,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既要擔負起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任務,又要把在精讀課中學到的知識延伸,能力遷移,形成基本技能的雙重任務。基于此,我確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匯。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德育目標:了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難點:
1。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系。
二、說教法:
學生通過前一單元的文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級中有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在教師地點撥下較準確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種特殊現象,比如詞類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所以擬定采用以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主要的教學設想是:
1、抓住學生好新好奇的特點,利用幻燈片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發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以思維訓練為中心,通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餓授課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文字障礙,并掌握文言知識,特別是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脈絡為基礎,在自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導學生得出比喻的含義和他們的內在關系,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輕松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結構。
4、在授課的同時注意提醒學生背誦課文的技巧。
三、說學法:
由于初高中對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這對于部分學生特別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聽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會更加嚴重,這時候,學生只有從教師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的年齡層決定了他們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的特點,所以,在學生的學法上我設定:
1、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學生發表見解,并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
2、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將遇到一些知識障礙,如“雖有槁暴,無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詞比較多,又是判斷句式,學生比較難于理解,所以教師更做好點撥工作,首先讓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嘗試翻譯重點句子,從而教給他們處理這類問題的能力。
3、學會辨析詞義,并對重點字詞的意思進行歸納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布置預習:預習《勸學》,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義和它們的內在聯系。
第一課時:
1、導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為能力有限自然美無限就停止審美,停止審美意味著死亡的結論,使他們更深刻的.明白,學習不能因為沒有止境就停止學習。自然導出新課
2、解題。包括:
(1)、“勸”的意思為鼓勵,并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中的句子(國人皆勸),起到統領全文的作用。
。2)、荀子簡介,復習孔子和孟子的相關知識。
3、聽磁帶并對照注釋,正字正音。主要有:、槁暴、輿、跬步、騏驥、鍥
根據預習,學生對不理解的字詞進行質疑,其他同學答疑,教師進行點撥。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個比喻句,并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系。
“青,取之與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木為輪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得到提高和發展,并且能夠改變原來的狀態。
5、約五分鐘時間給學生按照論證過程嘗試背誦。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嘗試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內在聯系
7、歸納:本文的設喻有什么特點: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
設喻方式多樣(類比、對比、正面、反面)
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8、總結:《勸學》以“勸”字統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說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五、教學設計依據:
通過學生的討論、質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循序漸進,能發散重難點,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學生從大出入手,品味細微知識,并形成好的閱讀習慣,逐漸形成一個學習系統。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讀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我首先想到這樣一段話。誠如林先生所言,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學”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這篇詩論中所給的結論是: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為一種“潛在的力量”,詩人“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成為令人玩味無窮的“精妙”的詩歌語言。在吟詠之間,那些“潛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讀者,感染啟發著讀者,讓人情思靈動,視通萬里。就比如文中所說的“木葉”,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就是“樹葉”。然而,“木”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起了葉子”,這樣,也就有了“落葉”的暗示,還有顏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詩句便“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讀著它,甚至“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之于“樹葉”一字千里的差異。 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作與鑒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秘的面紗。我們將會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詩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
1、小組討論研究。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過詩歌鑒賞實踐,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三、教學設計
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文的教學目的是:1、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3、培養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教學重難點為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蓖瑢W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后)那杜甫為什么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別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林庚的《說“木葉”》來解開這個迷吧。
二、整體感知 把握全文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來理解全文)
1、 四人一組討論尋找你認為能表現文章行文脈絡的疑問句,并加以整理。
2、 以小組為單位追尋上述問題的答案。 問題設計 (1)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鑒賞詩歌,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的滋味。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
探究學習: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 (2)課文說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結合起來,就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文中說到的“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有怎樣不同的意味?
探究學習:“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葉”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于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澳救~”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3)第4、5段是課文的中心段,文中闡釋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藝術特征?
探究學習:“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其一,“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
(4)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而標題卻擬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探究學習: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恐怕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標題擬為“說‘木葉”’,文章選取古詩中的“木葉”意象作為論題,在結構安排上由引古詩到探意蘊,先排除古詩人考慮文字洗煉的因素,再從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尋其含有落葉等因素,最后才觸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問題并加以闡釋。這樣,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并逐層深入,探幽發微,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說‘木葉”’的擬題應該是本文的一個亮點。
(5)課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諳詩歌妙道的學者,也是一位暢游詩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詩人關于“木葉”的詩句,揣摩一下這對于闡發道理起了怎樣的作用。
探究學習:一是作引子,引出議論話題;二是作為例證,使得析理有憑有據;三是調節文氣,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3、 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 探究閱讀 融會貫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人們的感傷情懷。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
作業;可以以古詩歌中常用的物象為例,如:月、松、梅、蘭、竹、菊、等進行有目的的詩歌鑒賞,仔細體味詩歌的精妙。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鑒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廊硕际牵颐'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焙笕耸芮澳救~”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閱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鑒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詩歌中寫 “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試辨析并交流.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第二單元第一篇文章 《炮獸》。
一、說教材
《炮獸》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第二單元第一篇文章,屬于小說!毒湃辍肥怯旯詈笠徊块L篇小說,是他晚年爐火純青之作,也是人道主義思想的巔峰之作。主要人物有朗德納克、郭文和西穆爾登。朗德納克為解救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軍隊手中;郭文不惜把自己送上斷頭臺,放走朗特納克;西穆爾登在痛苦中開槍自殺!杜讷F》的故事發生在小說的開頭。描寫叛軍頭目朗德納克侯爵帶領艦隊從英國偷渡到法國旺岱地區,企圖勾結當地反動武裝發動xx叛亂。叛軍出師不利,還沒到法國登陸就瀕臨險境,遇到了極大挫折。然而,他以賞罰分明,指揮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軍暫時度過了難關。小說中那個被稱為“鄉下人”的老頭,就是從英國去法國組織叛亂的叛軍最高統帥朗德納克侯爵。由于肩負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長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筆,設置懸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秘感。本文就是為烘托朗德納克侯爵的“出場”而設置的。他將人物置身于一個混亂的危急時刻,考驗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現他們的精神和性格。在《炮獸》一文里,作者通過對特定場景的描寫,巧妙地烘托出朗德納克侯爵的剛毅性格,塑造了一個鐵腕叛軍統帥的形象。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本單元教學目標在于了解和認識場景描寫在小說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由三大場景組成,場景中又有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所以,本文的教學目標是探究場景描寫與人物性格的關系以及場景描寫的作用,這也是小說的教學重點,而體悟作者人道主義思想在作品中的滲透是本文教學難點。
三、說教學方法
響應課改號召,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帆船模型,采用了自主探究學習法、朗讀法、討論法、比較法和歸納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自主探究學習法,旨在激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探究和合作意識,培養他們的協作能力!敖虒W千法,朗讀為本!崩首x法旨在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朗讀便于集中注意力,進而深入文本恰當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討論法,旨在激發學生思想潛能,培養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比較法和歸納法,旨在訓練學生對信息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便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的了解和把握。四、說教學過程本節課,我設置了朗讀導入、溫故知新、教學目標、人物賞析、課內檢測和課外探究六大教學步驟,將內容集中于8張幻燈片中。
(一)朗讀導入選取文中主要人物的語言作為朗讀內容進行導入,既創設了情境,便于引領學生進入文章意境氛圍,又突出了人物剛毅果斷的性格特點。同時,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滲透。
(二)溫故知新對上節課內容做一簡單回顧,既鞏固了知識點,也便于深入本文的學習,起到了一個紐帶的作用。(三)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目標這一環節,省時不費力、一筆帶過,但起到了綱領性的作用,便于教學重點的把握。
(四)人物賞析人物賞析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便于學生對人物性格了解和把握,也便于運用人物之間的對照關系進一步了解雨果“對照原則”在文本中的體現;也便于巧妙運用人物與場景之間的聯系,突出場景描寫的作用。
(五)課內檢測既強調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又借助“朗讀”,對雨果的浪漫主義手法有了更深的感受。
(六)課外探究針對學生的差異性,我進行了分層訓練,由淺入深設置了三個問題。既鍛煉和考察了學生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也考察了他們的應用能力。還將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進行探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七)課堂小結簡明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以把課上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也培養了學生善始善終的性情。各位領導、同仁,以上就是我對《炮獸》一文的教學設想?紤]不周之處,懇請各位的指導和幫助。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冊第六單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則是唐文——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則重在情感和理趣。但無論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3、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4、教學原則: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二、說教法:
1、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搜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2、教學課時: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解題: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二、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三、第二環節: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第四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板書: 游 景 樂 (以景動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問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環節: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發言——討論——總結的形式,教師適時的引導。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
五、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六、結語: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七、布置作業:
。1)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9
一、教學目的
1.認識閱讀古代小說的意義,掌握閱讀方法;初步了解《紅樓夢》和曹雪芹。
2.了解課文中怎樣描寫賈府這一典型環境,理解環境描寫的特點。
3.從分析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的不同性格,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二、教學設想
1.本課,首先介紹《紅樓夢》及其作者,使學生對這部古曲名著及曹雪芹這位文學巨匠有初步了解,引發他們讀全書愿望。其次根據課文特點,重點學習環境描寫和人物刻畫,難點則在于準確地把握黛玉和寶玉的性格特點。
2.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的性格特點以及小說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主要方法。
3.本文圍繞中心事件運用多種方法介紹人物的寫法。
4.古典小說中常用的古今義不同的一些詞語的含義。
5.安排四課時。
三、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單元閱讀導言。
2、介紹《紅樓夢》和曹雪芹。
(一)導言。
介紹《紅樓夢》和曹雪芹。
指定一名同學讀課文[預習提示]第一段,要求全班同學標出:《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趨勢!比缓笱a充介紹如下: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品。它產生于清代所謂:“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當時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的因素也有了增長。這股新的力量與嚴重束縛它的封建主義體系不可避免地產生沖突。這種沖突反映在上層建筑領域便是處于萌芽狀態卻蓬勃而有朝氣的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與腐朽的趨向最后崩潰的但又居于統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傳統制度之間的矛盾斗爭。在這樣的時代,《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趨勢。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約1715—1763)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漢人,但很早就入了滿洲旗籍。從他曾祖曹璽開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親曹頫三代世襲江寧織造的官職。他的曾祖母做過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皇帝的待讀,兩個女兒入選王妃?滴趸实哿窝材暇陀兴拇我越瓕幙椩焓馂樾袑m。由此可見曹家的顯赫以及與皇室的密切關系。
曹家還是一個具有文學教養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學能文,寫過不少詩詞戲曲,也是有名有藏書家。的《全唐詩》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這種家庭環境無疑地對曹雪芹的文學素養有直接的影響。
曹雪芹在少年時代經歷過一段“棉衣紈褲”“飫甘饜肥”的貴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開了一場殘酷的清除政敵的斗爭。在皇室內部爭奪權力斗爭的牽連下,他的父親曹頫因事獲罪免職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從此衰落,到他著書時已過著“蓬牖茅椽,繩床瓦灶”(見《紅樓夢》第一回),“舉家食粥酒常賒”(敦誠:《贈曹芹圃》)的貧困生活。他寫《紅樓夢》,“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見《紅樓夢》第一回),因貧病交困,加之愛子夭折悲傷過度,全書未盡即凄慘地與世長辭。
曹雪芹一生經歷了曹家由盛而衰的過程,他也由貴公子跌落為“寒士”。這種天壤之別的生活變化不能不引起他對過去經歷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憶,從而產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時代貴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對本階級懷有溫情的眷念,思想上帶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會的腐敗,統治階級的丑惡,使他對本階級的面目有了認識,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這些都為他寫出《紅樓夢》這部偉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紅樓夢》的后四十回為清人高鶚所續。研究者一般認為高鶚在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上以悲劇結束,還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寫賈府的結局為“蘭桂齊芳”,家道復初,卻違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如導言所述,我們閱讀小說首先應了解背景和作者有關情況。這可以自己動手查閱資料。上述材料就是根據《中國文學史》及《紅樓夢》第一回有關文字整理的。
附錄:《紅樓夢》前五回的內容和在小說中的作用。(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級中學語文第四冊(必修)教學參考書》1991年5月版。課前印發給學生參閱。)
《林黛玉進賈府》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是全書序幕的一個組成部分!都t樓夢》的序幕由前五回構成,分別從各個不同角度,為全書情節的開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各有側重。因此,為了學習《林黛玉進賈府》,就有必要對前五回的內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開篇。先用“女媧補天”、“木石前盟”兩個神話故事作楔子,為塑造賈寶玉的性格和描寫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染上一層浪漫主義色彩。
在“女禍補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寫了一塊“無材補天,幻形入世”的頑石。這便是隨賈寶玉一起降生,又為賈寶玉隨身佩戴的“通靈寶玉”。它對賈寶玉的叛逆性格有隱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無“補天”之材,是個不符合封建社會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與封建主義相對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從天而降的頑石一樣的“頑劣”性,難以為世俗所改變。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這塊“無材補天”的頑石與絳珠仙草的關系。說明這頑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變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絳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歲月,后來遂脫去草木之態,幻化人形,修成女體。在這頑石下世之時,她為酬報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這絳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為有這段姻緣,在林黛玉初見寶玉時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見過一般”的感覺;賈寶玉也覺得“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看著面善,心里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至于“還淚”之說,正與節選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后總不許見哭聲”相照應。
第2回是交代賈府人物。通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簡要地介紹了賈府中的人物關系,為讀者閱讀全書開列了一個簡明“人物表”。賈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關系,大致可列表圖示如下:
(注:框中人物,冷子興演說時已不在世,括號內的人物,是上一個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紹小說的典型環境,通過林黛玉的耳聞目睹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寫。林黛玉進府的行蹤是這一回中介紹賈府人物,描寫賈府環境的線索。
第四回是展現小說更廣闊的社會背景。通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介紹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關系,把賈府置于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來描寫,使之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帶出薛寶釵進賈府的情節。
第五回是全書的總鋼。通過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利用畫冊、判詞及歌曲的形式,隱喻含蓄地將《紅樓夢》眾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發展和結局交
代出來!都t樓夢》只流傳下八十回,續寫部分對于《紅樓夢》中人物的命運,基本上是依據這些隱喻揣摩出來的。
至此,全書的主要人物、環境背景、發展脈絡、人物命運基本上交代出來,小說的情節發展便在此基礎上展開了。
課題“林黛玉進賈府”是編者根據節選內容擬的。林黛玉因何進賈府?原來賈府的老祖宗賈母有兩個兒子名賈赦、賈政,一個女兒名賈敏。賈敏嫁林如海,只有一個獨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親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無人照顧便派人把黛玉接進賈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書的序幕部分,顯然是借黛玉進賈府來描寫小說的典型環境,讓賈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場亮相,并為主人公林黛玉和賈寶玉第一次見面作了安排。因此,認真閱讀課文對我們了解《紅樓夢》很有意義。
(二)思考并準備回答問題:
“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边@次來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與別家有哪些不同?
(1)賈府地處什么地方,她來到賈府門前看到了什么情況?
(2)進入賈府到賈母居處,她看到了什么?
(3)她去拜見二舅舅時又看到了什么?
(4)她在府內所見到的人,概括起來為兩類,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初讀課文,認字解詞;分析情節結構。
(一)認字解詞。
認字解詞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古典小說中的一些古今義不同的詞語、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應當要求學生理解掌握。課文中有些不常用的偏僻字詞,可以不作為教學重點。
字詞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利用工具書查音、注釋,教師檢查訂正;也可以由教師利用卡片、投影片出示一些字詞,學生拼讀講解。
字詞教學要利用課本的注解,還要注意解決課后練習中的有關問題。
字詞舉例:
(1)給字正音。
敕造阜盛綰著內幃盥沐
(chì)(fù)(wǎn)(wéi)(guàn)
兩靨忖度宮絳嗔視
(yè)(cǔn)(tāo)(chēn)
(2)解釋詞語。
小廝:未成年的男仆人。廝,古代剝削階級對服雜役的人輕蔑的稱呼。
廝認:互相認識。廝,互相。
納罕:感到奇怪。
斂聲屏氣:恭敬嚴肅得不敢說話、屏住呼吸。斂,liàn,收攏;屏,bǐng,抑制呼吸。
茗碗:茶碗。茗,míng,泛指各種茶。
憨頑:天真頑皮,憨,hān,樸實天真。
借懂:糊涂,不明事理。懵,měng。
草莽:指野草、雜草!案箖仍瓉聿菝А保馑际钦f賈寶玉腹中只有雜草,沒有當時一般人所說的才學。
潦倒:對自己的舉止行為不加約束檢點。
紈跨:wánkù原指富貴人家子弟的華美衣著,引申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膏粱:指富貴子弟。
勞什子:北方方言,如同說“東西”。
(3)課后練習題四。
偏僻:偏激、不端正。
便宜:方便。
態度:神態。
像這樣的詞語,課文中還有,例如:
不經之談:不合常理。
體格風騷:姿容俏麗。
可憐辜負好韶光:可惜。(《紅樓夢》的“可憐”有時作“可愛”講。)
憊懶人物:誕皮賴臉。
(二)分析情節結構。
教師提問:這篇課文以什么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情節發展,課文可分為幾部分,每部分寫些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課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為線索展開情節,大體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開端,林黛玉來到了榮國府。這部分著重描寫環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節的發展,通過林黛玉初進貴府的所見所聞,介紹貿府的環境和府中的眾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一層,寫材黛玉拜見賈母與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寫林黛玉見王熙風,是第二層。
7~11段寫材黛玉見賈赦、賈政,王夫人介紹賈寶玉。這是第三層。
12~14段寫材黛玉初次見到賈寶玉,是第四層。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結尾,為林黛玉安排住處。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課文以一定的事件為中心,沿著一條線索,一步步開展故事情節,條理層次十分清楚。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九篇】相關文章: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匯編5篇07-16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集錦九篇07-11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集合7篇07-10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五篇06-22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集合9篇06-13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合集五篇07-19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合集八篇07-18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匯編五篇07-17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匯總5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