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上冊《風箏》說課稿
一、說教材:
《風箏》一文是魯迅寫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
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對于文章的主題,可以從多角度去審視: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從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從親情角度去理解,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注重從課文整體的角度進行教學;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要突出詞句理解、文意把握、內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學”。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會認6個字會寫13個字正確讀寫精心希望依然垂頭喪氣等詞語。
3、讀懂課文內容,找出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秋天里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4、引導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教學重點:訓練閱讀能力,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心情起伏變化,并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心情起伏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
本文意蘊豐富,選編此文,無非是因為此文為我們提出了如何進行兒童教育的問題,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些恰恰都具有廣泛地指導性,學習此文,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由于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
二、說教法:
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闭Z文課程中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由于讀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文章,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現代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那么教師也要從文本中走出,以人為本。
閱讀《風箏》一文,我不由被魯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文章有豐富的意蘊,更能引發人進一步地探究興趣。因此在教學此文時,擬在反復閱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教師可利用閱讀期待、反思、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效率。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閱讀的對話者之一。
1、在教學前,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2、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
3、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以利于體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第二課時反復閱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說學法: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盡管《風箏》一文屬早期白話文,某些字詞、句子的表達方式會生澀難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這一切都可以在反復地閱讀中,在用心地體悟中,在教師適時點拔中,迎刃而解,而激發學生閱讀、探究興趣是扣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我們的課堂無非是為學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在這片天地里,是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交流,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在閱讀中,學生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
1、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3、課前可以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拓展思路,激發獨特的感受,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5、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四、說程序:
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創設情境,有感情朗讀課文。
。ǘ┒嘟嵌壤斫庹n文:
1、為什么作者看見風箏會“驚異和悲哀”?
2、文中回憶了一件什么事,這一幕后來作者稱之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對當年的行為有了新的認識,有了什么論文,這種改變說明了什么?
4、“我”對于自己的過錯,想到補過辦法了嗎?是什么?弟弟是何態度?我心情釋然了嗎?
。ㄈ⿲W生質疑。
(四)思維拓展訓練:
1、當年的魯迅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別人,這是一種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邊、生活中有沒有類似例子,試舉例說明。
2、虐殺者的行為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長了這些人的壞習性,在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嗎?正確的做法該如何?試舉例說明
五、說流程
教學板塊教學活動過程設計意圖
情境導入(5分鐘)
1、配兒歌展示兒童嬉戲圖片或視頻,感受幸福童年。
2、導入新課:我們的童年是幸福、快樂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這樣的幸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4課《風箏》,了解在舊中國,封建教育觀和家長制下的兒童生活吧。
3、我們欣賞欣賞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是在和文學大師進行意味深長的對話。欣賞的過程,應該成為對話的過程。如何開展閱讀對話呢?我們可以嘗試從這三條途徑入手: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生活對話。出示圖片,形象直觀的創設情景,導入文本研讀。
對話文本(20分鐘)
1、過渡、那么我們首先就來與文本對話吧。
2、昨天的預習,我們了解了本文是一篇回憶體、記敘性散文。文章1、2自然段寫眼前北京的冬季放風箏情景。這令作者想起了對一件往事,那是一件什么事?哪些段講述了這件事?
3、這件事過去了二十多年后,作者心里不能釋懷,他有什么愿望?是什么使他有了這樣的想法?作者得到弟弟的原諒了嗎,為什么?哪些段寫了他思想轉變,想補過卻不能,內心很沉重?
4、所以,時至今日,作者意見者風箏飛滿天的情景,心里還充滿了無可把握的悲哀。
5、文章就這樣分成了哪幾部分?梳理文章層次,初步了解各層次之間的關系。
1、過渡:同學們,理清層次之后,你有什么疑惑嗎?老師心里有一個疑惑:一件過去了二十多年的往事,為什么還如此耿耿于懷?(虐殺殘酷,十分后悔,補過不得。)
2、品味“虐殺殘酷”:
1弟弟對風箏的癡迷體現在那些詞句中,找到相關內容,勾畫重點詞加以體會,說明。
2我怎樣虐殺了弟弟的風箏夢?找出相關句子加以說明。
3文章中的小弟是如此可憐,“我”是多么冷酷狠心的毀掉了他的風箏。是什么使作者對弟弟采取這樣的行動?作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我們來朗讀第3、4兩段,把小兄弟的可憐,“我”的殘忍讀出來。
3、理解“補過不得”:
1“我”想補過的心意誠嗎,表現在哪些方面?
2弟弟竟然“完全的忘卻”說明了什么?作者為什么至此仍舊不能釋懷,心只得沉重著,甚至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3請朗讀課文第10——12段,感受坐著內心的無盡的、難以言說的悲哀。以一個中心問題引導品味語言,感悟主旨
對話作者(5分鐘)1、小結:讀完此文,我們發現了什么?
1作者心中那份深深的遺憾和愧疚。
2“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3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的倫理道德對兒童精神的束縛和虐殺很嚴重,這個“風箏事件”是那個時代和封建家長制與封建倫理道德的罪惡。
2、請用一、兩句話安慰作者。理解主旨,歸納中心。
對話生活(3分鐘)1、人們常常自以為是,總喜歡對人指手畫腳,往往還認為是好心。于是,我們家長、老師等手里有權的人還會采用強制的,甚至是粗暴的手段干涉我們,你有這樣的經歷嗎?你想對他們說點什么?
2、我們的同學中也有做哥哥、姐姐的吧?我們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弟弟妹妹的游戲童年呢?感受生活,提高情感。
欣賞小結(5分鐘)1、過渡:現在,我們一起總結文學作品欣賞的一般途徑和方式:1與文本對話:了解內容。2與作者對話:領會情感。3與生活對話:拓寬視野,加深體驗。
2、對于教育,這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需要我們時刻注意,時刻反思。魯迅的《風箏》一文,讓我們掩卷沉思,心潮難平啊!3、請拿起筆,給我們的老師、家長寫一封信,和他們來一次誠意的懇談吧!
【小學三年級上冊《風箏》說課稿】相關文章:
《風箏》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說課稿08-04
小學語文《風箏》說課稿12-15
小學語文《風箏》說課稿 8篇12-15
小學語文《風箏》說課稿 (8篇)12-15
小學三年級上冊美術說課稿10-11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說課稿01-29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02-16
小學三年級上冊體育說課稿07-19
小學三年級上冊美術說課稿07-25
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風箏》教學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