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筆算乘法》說課稿范文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63頁教材例1編排的主要意圖是讓學生在筆算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基礎上,初步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筆算兩位數一位數和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基礎上,初步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
2、能正確、熟練地進行筆算。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掌握筆算方法并正確計算。
2、難點:解決乘的順序和第二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問題。
四、說教法
根據計算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采用練習法和討論法讓學生對自己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小結,使他們能及時肯定自己的成績,培養學生的自信能力。
2、采用嘗試教學法,運用知識遷移規律滲透比較、分析、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方法,開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3、利用改錯搶答等形式,激發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他們敢于發言,敢于質疑,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效。
4、使學生學會比較推理的方法概括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
5、通過板演、討論、動腦、動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6、通過筆算,使學生養成計算認真、仔細、格式規范的良好習慣。
五、說教學程序
(一)、激趣定標
1、筆算下面各題
24×3 78×8 57×7 63×5
提問:用一位數乘兩位數,我們該怎樣計算?
小結:在計算一位數乘兩位數時,用這個一位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個位、十位,滿幾十就向前進幾。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提問:兩位數乘整十數你是怎樣口算的?
(二)導入新課:
剛才我們復習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那么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怎樣筆算呢?下邊我們一起來學習。
板書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
(三)出示目標讓學生齊讀一遍
(四)導學達標:
1、出示主題圖和例1
(1)分析:讓學生觀察圖和例題說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要求媽媽一共要付多少錢?該怎樣列式?板書:24×12
提問:為什么用乘法計算?(因為它求12個2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計算)
師說明:24乘2我們已會算,24乘12我們還沒有學過,這是兩位數的乘法,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
提問:誰能把24乘以12轉化成我們這過的知識呢?4人為一小組討論。
。2)匯報:一種可以把12本分成10本和2本,我們可求出10本書多少錢,再求出2本書多少錢,然后把這兩部分的錢加起來就是媽媽要付的錢。
板書:口算
口算:12=2+10
24×2=48元
24×10=240元
48+240=288元
另一種筆算
教師:剛才我們我們求媽媽買12本書用288元,計算時一共用了3個豎式,大家想一想,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豎式給合并起來寫成一個豎式呢?
(3)講解24乘12豎式
剛才筆算時,我們是先算什么?怎樣算?(筆算時,把相同數位對齊,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2去乘24得48,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數上的1去乘24得24,第二步積的末位4要和十位對齊,因為1個十乘4得4個十,個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寫,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板書:
24
×12
——
48 ……… .24×2 的積
240 ……… 24×10的積
——
288
說明:在把兩個積加起來的時候,個位上是計算8加0,0只起到占位作用,為了方便,這個0可以省略不寫,邊說邊把0擦去。
請一位同學復述計算的過程。
。4)在總結過程中提問:
①兩位數乘兩位數一種是口算方法,一種是筆算方法,你認為那種方法好。
、诠P算中乘了幾步,為什么?乘得的結果怎樣?(乘了兩步,因為第二個因數是兩位數,2和24乘完后,1和24還要乘,把兩步乘得的結果加起來)。
③十位上的1和24乘完后4為什么和十位對齊?(因為十位上的1和4相乘乘得的結果是4個十,所以要和十位對齊,個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寫)。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而且不需要進位的,那么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總結出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是:相同數位對齊,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得出一個數,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得出一個數,第二步要積的末位要和第一個因數的十位對齊個位數上的0省略不寫,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北京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筆算乘法》說課稿范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乘法》說課稿08-14
《乘法估算》小學數學說課稿12-02
小學數學《7的乘法口訣》說課稿08-31
三年級數學《口算乘法》說課稿11-28
初中數學《單項式的乘法》說課稿范文02-03
北師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1-13
初中數學說課稿范文:單項式的乘法12-10
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分數乘法11-21
小學數學二年級乘法口訣說課稿08-20
初中數學《單項式的乘法》優秀說課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