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1
學生分析:
五年級(2)班共有學生62人,該班大部分學生基本上能在新授課時注意聽講,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能獨立思考,不懂的問題能主動提出來尋求幫助。同時,能在學習過程中把自己學習的成果或發現及時的表達清楚,班級中開始出現求異思維的氣氛。
其次,在四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了解一些因數和積的概念。學習本單元的前三個課時后,學生能基本因數、倍數、奇數和偶數的概念。這些為學生能順利學習和掌握本課時的學習內容作好前期準備。
教材分析:
首先,“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本課教材設計以“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做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始,在學生理解問題“用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哪幾種拼法?”的前提下開始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已經掌握的基本經驗展開的。
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注意指導學生的小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中把自己的操作過程和思考的過程表達清楚。交流的重點是學生思考的過程,體會用“想乘法算式”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體會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最后,在設計找因數的練習題時,可以讓學生獨立嘗試,反饋時注意學生能否有序思考。
教學目標:
1、教學中幫助學生從已經據有的經驗出發,在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學習如何歸納學習數學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能力、教學重點: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做拼圖的游戲嗎?
請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在你們的小組里用你們準備的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哪幾種拼法?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拼擺或涂畫的方式獨立操作,邊擺邊做好記錄、
然后,把你拼擺的過程和你的伙伴說說。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學生:用12個小正方形自由拼(畫)長方形
(教師巡視,指導個別有問題的學生,搜集學生中出現的問題、)
師:剛才老師在觀察同學們學習時,發現了很多同學都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下面,把我們學習的成果在小組里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學的學習成果,總結一下能拼出幾種長方形?
參與小組活動,指導學生總結學法、
師:你是怎樣拼的,說說好嗎?
學生代表一邊匯報,一邊將所拼的圖在黑板上進行演示
注意讓學生指圖說明。
2、思考:請同學們在合作交流中總結出找一個數的因數的基本方法全班交流
師:我發現同學們真的很聰明,誰愿意把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
(每個小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匯報思考的過程,再次體會“想乘法算式”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同學們用12個小正方形擺出了各種各樣的長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共擺了多少個嗎?
學生回答,老師同時板演
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師:看得出來,同學們很用心思考,現在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黑板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嗎?這6個算式最少能用幾種算式表示出來?
(3種,算式一樣的可選擇其中的一種說出來。)
及時板書: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師: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見,12的因數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導思考:找一個數的因數怎樣做到即不重復又不遺漏呢?
(通過以上的拼、畫、小組交流,學生已經有所發現。)
學生可能的答案
(1)我發現積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們的因數都是12的因數。
(2)我發現可以利用乘法口訣一對對的找12的因數。
師:誰能按順序說出來?
(1、2、3、4、6、12)
3、小結:找一個數的因數,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對一對的找。這樣有順序的給一個倍數找因數,好處就是不重復、不漏找。
(本環節自我注意:這里不應該是單一的巡視。教師要參與學生的活動。在活動中了解情況。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積累生成的素材。在課堂中要力求精彩。這個精彩源于教學中的生成問題。而生成的問題就在你參與學生活動中尋找。教師要學會延遲評價,不要急于主觀解決問題。記得,學生能解決的教師務必不要代替。你給學生多大的空間,學生可能就會有多大的收獲。而且調控難度與學生解決問題過程,很可能就會有精彩的過程出現。)
三、鞏固練習
1、獨立完成第8頁“試一試”,注意關注學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9的因數:1、3、9 15的因數:1、3、5、15)
2、師:同學們已經掌握了找因數的方法,現在看看誰找得快,請同學們做課本第9頁的練一練的第1、2題。
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交流。
(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第2小題小競賽:看誰找的快
3、師:同學們已經學會了拼長方形找因數,現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畫出長方形找因數呢?請做第9頁的第3題。
(1×16=16 2×8=16 4×4=16)
(16=1×16=2×8=4×4)
(16的因數:1、2、4、16)
4、下面的數,各有幾個因數
1 19 4 32 11
5、板書:48名學生排隊,要求每行的人數相同,可以排成幾行?
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一下。
師:誰能介紹不同的排隊情況
a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
b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
c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
d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
e還有一種,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1×48=48 2×24=48 3×16=48 4×12=48 6×8=48 12×4=48 16×3=48 24×2=48 48×1=48 48=1×48=2×24=3×16=4×12=6×8
師:還有沒有其他的排法呢?
指導學生用表格說明問題,鞏固有序思考的習慣。
每排人數(人) 1 2 3 4 6 8 12 16 24 48
需站幾排(排) 48 24 16 12 8 6 2 3 2 1
師:同學們想一想,一共有幾種排法呢?這種排隊法有什么竅門?
一共10種排法。
a每種不同排法的數都是48的因數。
b每種排隊的方法和拼長方形一樣,都是利用了找因數的方法。
c有順序的表示一個數的因數……
總結: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利用找因數的方法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四、總結與評價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呢?用學到的方法我們都可以做些什么?
(拼圖形的方法找因數;用找因數的方法設計圖形;用找因數的方法解決問題!)
師:這節課我們學會了找因數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數的方法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如排隊、植樹、排桌子、分小組等等。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很多數學奧秘,就看我們能不能發現,并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
五、作業
在課余時間同學們多觀察,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自我問答:找因數的方法有幾種?同學再次交流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這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第四冊"1000以內數的認識",根據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要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數數的方法,會數1000以內的數,體驗數的產生和作用;知道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認識計數單位:"百""千" 初步體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
2、過程與方法:在具體情景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和估計意識;經歷觀察、猜想、操作及與同伴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過程,使學生初步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3、情感與態度:進一步體驗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活動中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確數1000以內的數,體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據此,本節課主要采用活動教學法。
1、將教學內容活動化,讓學生在做中學。
首先是猜一猜鳥巢體育館人數的活動;接下來是小組合作數小棒的活動,給學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測的基礎上,將"到底有多少根小棒"這一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數小棒的操作活動中自己去體驗、感悟,從而發現數數的方法,體會十進關系。然后是議一議的活動,讓學生交流:關于數數,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最后是練一練的活動,包括接一接、數一數、說一說、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了新知的應用與拓展。
2、采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往互動中學。
本節課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小組合作數小棒,共同決策,集體解決問題,學生在小組中可以自由學習、充分交往,小組中的每個同學都有操作、發言的機會。
3、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本節課創設了奧運福娃帶來的挑戰,讓他們在挑戰中學得輕松愉快又積極主動。
三、說學法。
從學法來說,本節課主要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首先是小組合作數小棒的活動,我先讓小組成員獨立思考,然后組內討論交流,達成共識,最后小組成員一齊動手操作。然后是小組議一議的活動,老師先引導學生:關于數數,你有什么新發現?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討論交流,各抒己見,共同促進。組與組之間也有交流。學生合作過程中,教師不作過多的啟發、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學程序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主要由以下幾個活動組成:
活動一:猜一猜
課件出示鳥巢體育館圖片,引導學生:猜猜看,這兒可坐多少人?意在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估計意識和能力。并由此導入課題:1000以內數的認識。
活動二:數一數
活動前,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了挑戰情境:小朋友,福娃帶來了一些題目,小朋友每答對一道題,就可以得到一個福娃,全部完成,將得到一組福娃!你們敢接受挑戰嗎?接下來學生滿懷信心地進入數小棒的活動。
。1)數老師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數,明確"10個一是十";
。2)數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數,明確"10個十是一百"; 復習已有舊知
。3)小組合作數更多的小棒。
晶晶帶來挑戰:怎樣數更大的數?
數之前,先讓學生猜一猜:每盤大約多少根?
學生自由猜測后,老師問:怎樣能準確地知道小棒的根數?學生將自發地要求數。老師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給各組,請小組合作數一數,并提出數的要求:
(一)數的速度要快;
(二)數的數量要準;
。ㄈ⿺党龅男“粢υ,讓別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后,不是馬上讓他們數,而讓他們先獨立思考:該怎樣數?再組內討論:我們組怎樣數?統一意見,達成共識。然后組內一起動手數小棒。
數完后,分小組匯報:你們組有多少根?怎樣數的?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這時,將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數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扎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兩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比較:這么多的數法中,你最喜歡哪種,說說你的理由。并說一說里面有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這樣從感知入手,注意了數和形的結合學生很自然地得出:10個一百是一千。 這部分是重點知識。
學生在緊張有趣的數小棒活動中,經歷概念形成的過程,經歷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將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整個活動中,教師不作過多的啟發、引導,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活動三:指千在計數器上的位置。
這樣,在已有體驗的基礎上,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相鄰數位間的十進制關系,讓生指具體位置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再讓生用手寫一下如何寫一千。
活動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頁紙的厚度,()并用手勢演示一下;根據100頁紙的厚度估計200頁,400頁紙的厚度,同桌、小組同學進行驗證;估計1000頁紙的厚度,師出示1000頁紙,比一比誰估計的準確;
接著對學生進行節約用紙教育。
活動五、出示卡片199,它后面的數字是誰?師詳細講解,為何是200,接著問生209后面是?
你能接著數嗎?
89-- 189-- 379-- 699-- 509-- 999--
接近整十、整百拐彎處數的數法是學生數數中的難點,這一活動是為突破難點而設計的。
活動六、1、(1)填一填。
10個1是 10里面有 個1
10個10是 100里面有 個10
10個百是 1000里面有 個100
。2)、 數一數。
從198數到206
從985數到1000
這里,讓學生找同伴互數,再個別展示,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
2、 填一填: ----、---、800、--、--
這是一個開放性練習,學生可以一個一個地數,也可以十個十個或百個百個地數……可以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數,也可以反過來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數,只要學生說得有道理,都給予充分肯定,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的意識。)
3、 出示圖片:讓學生感受1000以內數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悟數學的價值,并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最后進入總結的環節:通過大家的齊心協力,我們順利完成挑戰,同學也得到福娃(課件出示福娃圖片)恭喜你們!以此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不斷進步。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早上好,根據評委老師的要求,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真分數和假分數》。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真分數和假分數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認識分數》中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概括了分數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包括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以及初步探索并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拓展對分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分3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第1課時即教材第38頁例2、例3,39頁練一練。
學生在前一階段所認識的分數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而且這些分數表示的都是一個數量中一部分與這個數量的關系。例2利用學生對分數意義和分數單位的已有認識,通過在圖形里涂色,先后引出對4/4和5/4的認識。例3讓學生通過在圖形里涂色進一步豐富對假分數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材引導學生對上面例題中的分數進行分類,結合學生分類后的交流,明確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含義!熬氁痪殹卑才帕藘傻李},第1題是讓學生用分數表示每組中的涂色部分,鞏固對假分數的認識,第2題是讓學生讀分數,并說出題中的分數哪些是真分數,哪些是假分數。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具體情況以及高年級學生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把握“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能正確判定真分數和假分數,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二)過程與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實踐、創新、語言表達等能力。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把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說教學重難點
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能正確判斷真分數和假分數。
四、說教法學法
布魯納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 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這種內在力量顯示出來,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對數學產生深刻的興趣。本課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涂一途、說一說、分一分、比一比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操作中學習,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學習,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
五、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全新地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學習作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學習方式愈來愈受到重視。所以在設計“真分數和假分數”這一課時,我力圖把研究帶入學習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學到知識、發展能力。
分數教學有兩個最基本的概念,一個是分數的意義,一個是分數的單位.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了這兩個概念,學習分數就可以舉一反三,因此在教學真分數和假分數時,我首先幫助學生從分數意義上理解和掌握新課的內容。通過讓學生敘述分數的意義,回答分數的分數單位及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等內容,為學生學習真分數和假分數奠定基礎。例2通過讓學生涂色的操作,使學生經歷假分數的產生過程。教學時,讓學生根據制定的分數涂色,思考:分別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了幾份?要表示這樣的幾份?每個分數中各有幾個1/4?從而使學生由“1/4里有1個1/4,3/4里有3個1/4”順利類推出4/4里有4個1/4?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表示5個1/4要用兩個圓,先在第一個圓中涂出4份,再在另一個圓中涂出同樣的一份,把這兩個圓中涂色部分合在一起就能表示5個1/4。同時還要明確:5個1/4應該寫成5/4.
教學例3時,可以先讓學生按要求在每組圖形里涂色,再要求說說涂色時的思考過程。要讓學生說清楚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以及每個分數中各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以使學生進一步豐富對假分數的感知。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作用.用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學生比較例2、例3中每個分數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提出“你能根據分子和分母的大小關系給這些數分分類嗎?”然后依據學生的分類,引導學生在已經掌握的分數概念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從特殊到一般,理解并掌握真分數、假分數的概念,自己得出應用的判斷和結論。通常人們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做真分數;把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叫做假分數。(板書)。
練一練1,通過涂色,讓學生從圖形中感受真分數和假分數,教師在這時要進一步追問“你能說說這些分數的分數意義以及分數單位嗎?”第一個圖形還可以問“誰能把沒涂色的部分用分數表示?”讓學生初步感受3/5和2/5合在一起就是“1”,為六年級學習相關應用題做鋪墊。在練一練第2題中,還可以進行搶答,下列句子表述的對不對,“分子比分母小的都是真分數”“分子比分母大的都是都是假分數”“假分數的分子和分母一樣大”,這些搶答可以讓學生思維活躍并且鞏固學生對真分數和假分數的理解。
六、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夠將教師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用精要的書面語言展示給學生,將教師的教學思路以直觀、清晰的形式教給學生,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板書時要做到了書之有用,本節課板書把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區分以圖示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清晰明了。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4
1.教材說明
教材將加法的初步認識和5以內的加法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把兩個數“合起來”是多少用加法計算,并會用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同時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
教材分為四個板塊:第一塊為加法的初步認識,主題圖是一個變化過程,讓學生在此變化中理解加法的含義,就是表示“合起來”,在教材中的主題圖里滲透了三個具體問題的含義,都可以用1+2=3這個算式來表示,滲透了不同的含義的事情可用一個抽象的算式來表達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初步感受、體會數學抽象的作用及數學的簡潔美。接著,教材安排了一個變化的情境圖,小丑合氣球,來進一步直觀形象地表達、說明加法的含義,讓學生通過看圖、理解圖意,明確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計算,說出加法算式,從而來幫助學生對加法的含義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第二塊“做一做”是一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擺學具的活動,如擺一個圓片,再擺一個,一共是幾個?擺兩個圓片,再擺兩個,一共是幾個?讓學生在操作中鞏固對加法含義的理解,并能說出加法算式;第三塊為1—5的加法,在學生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及各數的組成,并初步知道加法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塊根據兒童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初步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通過三個小朋友計算4+1=?的思考過程,鼓勵學生說出自己計算的過程,尊重學生的想法,同時,引導學生使其初步認識到應用前面所學的數的組成的知識來計算比較簡便;第四塊教材安排了“做一做”練習。通過學生自己看圖計算3+2=5和2+3=5,3+1=4和1+3=4兩組算式,來進一步鞏固算理和初步感知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道理。
2.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對加法含義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由于在進行加法教學前,學生已掌握了5以內數的順序和各數的組成,能夠自覺的運用加法進行計算,但不知道為什么要用加法進行計算以及我們是如何用加法進行計算的。因此,再進行加法的教學時,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的含義,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計算的同時感知用數的組成計算的簡便。將他們對加法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
其次,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因此,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也著重培養學生發展其動手操作、語言表達的能力和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讓學生感受到與同伴交流的樂趣,也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3.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演示,使學生知道加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使學生經歷與同伴交流5以內加法的算法過程,會用適合自己的算法正確計算5以內的加法;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有許多問題要用加法來解決。
(2)通過學生操作、表述,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并感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3)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傾聽他人想法的習慣。
。4)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4.教學重點
。1)知道加法的含義
。2)激勵學生說出自己計算4+1=5的過程
5.教學難點
。1)知道加法的含義
(2)使學生會用數的組成知識來計算5以內的加法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5
一、教學理念
教師的教學方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之上,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更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說教材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材第四單元中“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這一內容既是前面知識的延伸,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以后學習小數四則運算打好基礎。
三、說教學目標
遵循以上教學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課時教學目標時注意聯系生活,盡量聯系學生身邊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資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自身全面和諧發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標:
1、通過教具演示和聯系實際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小數的'基礎上知道小數的產生,理解小數的意義。
2、使學生知道小數是在實際生活中產生的,并有著廣泛的應用,認識小數與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系、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3、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四、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系、小數的計數單位,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
教學難點是小數的意義的探究過程。
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使學生深刻理解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數來表示,這些分數的計數單位分別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寫作小說分別是0.1、0.01、0.001……通過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中解決0.1里面有幾個0.01;0.01里面有幾個0.001,讓學生深刻體會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都是10。
這節內容選擇的教學方法為嘗試法、講授法、練習法等,選擇的依據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的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
五、說教學流程: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我的教學設計包含有四個環節的內容:
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通過讓學生先估測再測量2米長的紅絲帶和60厘米長的綠絲帶、量數學課本的長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當教師讓學生用米作單位說出它們的長度時,學生心理產生了矛盾,因為有些測量結果不夠1米,無法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教師引出不夠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單位,需要用其它數來表示,由此引出“小數”。學生通過測量親自體驗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從而喜歡上小數,對什么是小數產生了神秘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個環節探究小數的意義。
小數的意義是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學生理解起來比較難。新課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學應改變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方式,防止重結論,輕過程的做法,積極組織有效的數學活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與研究實現師生互動、共同研究探討的方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去體驗、去思考,構建數學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力求引導學生在測量、觀察等操作的基礎上,從直觀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讓學生用米為單位分別用整數、分數、小數來表示,從而過渡到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意義的形成。學生始終參與到概念的探究過程中,通過比較、歸納、分析和綜合最后抽象出小數的意義。
第三個環節是鞏固練習、拓展提升。
當學生成功解決一個問題后趁熱打鐵,將它拓展變化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比如:給生活中的小數分類。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小數的計數單位是什么;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而是通過闖智慧關的游戲方式讓學生從解決問題中發現、歸納出來。我認為這樣能促使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探索,以練習的形式探索出小數的計數單位、以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創新意識。
第四個環節是師生進行全課小結。
教師問:“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獲?”來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加以梳理總結,最后教師出示大發明家愛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靈感+99/100的勤奮,讓學生用小數把等式中的分數表示出來,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
教師:“這是大發明家愛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嗎?”從而讓學生明白:人必須勤奮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學們都能成為天才!人才!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6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P43--44及練習題。
教材簡介:《比的意義》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節教學內容,這節課的知識點很多,有比的意義、讀寫以及各部分名稱;有比值的概念及其求法;還有比與除法、分數的區別與聯系等等。本節是用一種新的觀點、方法來認識數量關系的,不少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比的概念可以直接導出比的基本性質和求比值的方法,比與除法、分數之間也存在著相互轉化關系,因此本節內容是這一章的教學重點。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義的學習時,分為三個階段:比的意義、比的各部分名稱、比與分數及除法的關系。比的意義教材是選取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的有關內容作為引入比的載體的,通過對具體例子的討論,明確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義基礎之上的,揭示了比與除法之間的本質聯系,是一種以“倍比”為基礎的比較關系。
教材在介紹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提出了比值的意義,它既是一個知識點,又有助于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是本節課的又一教學要點,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對后繼學習特別是綜合應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理解比的后項不能為0的認知基礎。所以,要使學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讓比的意義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之中。
設計意圖:
本課的設計意圖體現新課程理念中數學價值觀的轉變,即由原來的以知識獲取為目標轉變為關注學生的發展為主要目標。著重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另外,教學設計在遵循教材編寫原理的基礎上,對教學題材進行了微調,提供現實背景,改變呈現方式,讓學生在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表達、學會交流、學會應用。
1.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學。本課在設計時引用飛船的有關內容引出比的載體,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比的意義和作用。再通過題組訓練,以及問題判斷等,讓學生在認知沖突的對立中走向統一,從而對比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進而全面、系統的構建起新知識的模型。最后通過生活中的比的應用,幫助學生拓展延伸比的認識,深化比的意義,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原型,發展和提升學生的思維空間。
2.在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數學中蘊涵著美,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情境的創設增強學生的數學鑒賞和審美體驗,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內驅力。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課程資源優勢,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并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發展。
3. 學習過程從封閉預設走向開放、生成。通過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把“什么是比?為什么學習比,比有什么作用?”作為核心問題隱藏在整節課的教學思路之中,使學習始終處于觀察、探究、交流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之中,有效地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和知識生成,凸現學生學習主人地位,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軸對稱圖形》這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材在編排上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指導學生感知圖形的軸對稱現象,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對稱是一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包括軸對稱、中心對稱、平移對稱、旋轉對稱和鏡面對稱等多種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很多,學生對于對稱現象并不陌生。例如,許多藝術作品、建筑設計中都體現了對稱的風格。對稱的物體給人一種勻稱、均衡的美感。
教材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進而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為學生今后進一步探索簡單圖形的軸對稱特性,把握簡單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系,以及利用軸對稱方法對圖形進行變換或設計圖案打好基礎。教材是按照知識引入——概念教學——知識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的,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材先通過天安門、飛機、獎杯的實物圖讓學生觀察、分析他們的共同特點,引出“對稱”的概念。接下來教材將這幾樣物品抽象為平面圖形,引導學生通過對折發現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描述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教材還在圖中出現了“對稱軸”這一名詞,但沒有給“對稱軸”下定義或作出描述,只是讓學生有所認識。
第二道例題則讓學生利用剛掌握的軸對稱圖形的初步知識,“做”出軸對稱圖形。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豐富對軸對稱圖形的體驗,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想想做做”中,通過一系列的習題,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其中第3題在方格紙上提供一個軸對稱圖形的一半,要求畫出它的另一半,使學生有機會再一次在操作中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在“想想做做”后面,還安排了“你知道嗎”,介紹自然界中一些對稱現象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對稱的建筑,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體會“對稱”的科學與美學價值。
學情分析
軸對稱現象是學生新接觸的一個知識點,這種現象廣泛蘊涵在大自然中,學習這部分的知識,要求學生具備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感知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軸對稱現象。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自主探求軸對稱圖形的特征,理解對稱軸的含義,感受數學的美。
2.能力目標: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回到具體的思維方法。培養觀察、操作、表達、思維能力與探索意識,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審美觀點,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鼓勵他們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感悟數學知識的魅力,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欲望。
教學重點: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掌握辨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二.說教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偲饋碚f,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在數學教學中,從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物體出發,強有力的吸引住了學生,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同時根據教材的編排和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這節課準備采用觀察發現,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發現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就必須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也就是在創造數學中學習數學。本課從具體的學生感興趣的物體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來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通過有層次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我先從孩子們感興趣的玩導入,在教師與學生共同玩的過程中拉近我和學生的距離,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這節課的一開始,我先通過剪出一個“愛心”圖,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且也能比較自然地揭示這節課的課題。
接下來,出示例題中的圖片,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并且自己動手折一折,來發現這些物體是對稱的,揭示出“完全重合”這樣一個概念,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平面圖形的對稱性,隨后,讓學生繼續動手折紙,進一步揭示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以及讓學生初步了解對稱軸。
然后給出一些學生知道的幾何圖形和其他圖形,即課本中的“試一試”,同樣采用小組合作,共同探討的學習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發揮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時一定難度的圖形判斷,讓學生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實,激發學生愛動腦筋,勇于探索。
學生學習完了“試一試”,此時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已經有了不少的認識,這時,就需要一些習題和游戲來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我安排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個環節,“找一找”就是課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題、第五題和第六題,主要是讓學生來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這兩道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的鞏固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能準確地判斷出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白鲆蛔觥本褪钦n本中的例題2,讓學生自己動手來制作出軸對稱圖形,給了學生自我表現、自我創造的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數學的親切感,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安乱徊隆
是在給出軸對稱圖形的一半的基礎上,讓學生猜出這個圖形的形狀。在這一題上是由簡到難,層層遞進。這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以及對稱軸的認識。
最后,我安排了一個“欣賞圖片,情感體驗”的環節,用課件展示出一系列美麗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充分地享受這些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帶來的視覺上的沖擊,感受美、欣賞美。在這節課的最后,我用一個軸對稱的漢字——“美”來進行總結,并將課題補充完整,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全課設計,力求做到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始終處于好奇、好學的學習情緒中,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8
一、說教材
、僬J知目標:利用生活現實引導學生,理解小數的產生和意義,知道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分別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
、谀芰δ繕耍和ㄟ^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的能力,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矍楦心繕耍鹤寣W生在探究活動中,自我體驗,感受成功,激發學習熱情。
(6)說本節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小數的意義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本節課的難點,因此在重、難點的突破和分解上,主要是加強直觀,抓住分數與小數的聯系。充分利用遷移、類比進行教學。
(7)說教學準備:實物(如米尺、錢幣等)、相關圖片等
二、說教法、學法
1、教學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重視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嘗試采取多種手段啟發引導每一個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1、讓“興趣”引領課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想學生所想,及學生所及;讓他們對自已感興趣的加以探索,使他感到探索的快樂;
2、說教法
理念支配行為,在上述理念的引領下,設計了如下教學方法,本節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主要采用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親歷知識的觀察、發現、遷移、應用的過程,使整個教學遵循了由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由于小數的意義是小學階段較為難理解的概念。因此,我又運用了講授法、自學法、遷移法、練習法對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必要的補充,揚長避短,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重視教師的主體作用,力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9
各位專家領導,早上好!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
我將要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等六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 》是版小學數學新課標教材( )年級冊第()單元()的第()課時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而本節內容又是學習( )的基礎,因此,在()(本單元或數與計算等內容)的學習中,占據()的地位。
二、 教學目標
基于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及生活經驗,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3情感目標:
三、 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精神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突出重點
難點:通過突破難點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根據新課標精神的要求,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認為學生應采用這樣的學法:
1、積極投入到活動中,仔細觀察,更要多動手操作;
2、和其他同學一起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3、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學以致用。
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是服務于“學”的,與這些學法對應,教師該做的是:
1、準備大量的實物和模型,為學生的觀察、操作活動提供材料;
2、營造好學習氛圍,組織好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主動探究;
3、適當指導,幫助學生提高。
四、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達成本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老師需要做如下的教學準備:
1、《 》多媒體課件;
2、教具:
3、學具:
五、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重點談一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置了()個教學環節,一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二是探索新知,解決問題;三是聯系生活,學以致用。四是小結評價,這里我著重講一下前三個環節。
在導入新課時,我采用( )導入,這樣導入的目的是:
第二個環節是探索新知,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是達成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為了分散重難點,便于學生掌握,我分成了()個層次進行教學,逐步遞進;首先是( )學生活動,目的是:
其次是()學生活動,目的是:
再次是()學生活動,這樣做的好處是:
通過這( )個層次的學習,分散了重難點,增加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經歷了探索的過程,使學生獲得了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從而有利于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是第二個教學環節
第三個教學環節是:聯系生活,學以致用。安排這一環節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感受( )數學知識的使用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尤其是()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同時,為了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置了三個梯度的練習內容,一是判斷題,是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再現,需要所有學生都要掌握的;二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是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需要中等以上學生掌握;三是拓展運用,這有一定的難度,便于學有余力的同學進行研究,同時也為下節課或()知識作鋪墊和準備。
總之,本節課總體上是本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力求做到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從而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專家給予批評指正!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10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執教的《找因數》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倍數與因數”中第四課時內容。
本課的知識是在學生經過前三課的學習,理解了因數與倍數關系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新的知識。通過拼圖、畫圖并結合乘法算式“1×12﹦12 “2×6﹦12”“3×4﹦12”或者除法算式“12÷1﹦12”“ 12÷2﹦6”“12÷3﹦4”一對一對找出,這種思路其實就是找一個數的因數的基本方法,熟練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有關質數、合數的知識,為學習公因數和公因數的知識做鋪墊,同時為將來學習約分的方法打好基礎和做好準備,可見本節課的知識有著承上起下的作用。
教學目標: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并能有序寫出一個數(1~100的自然數)的全部因數。
2、經歷探索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活動過程,培養學生有條理進行思考問題的能力,發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在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認識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正確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快速找出一個數的全部因數。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引入課題。
舉例回顧什么是因數,從舊知探究新知,平時而有效地數學方法。
二、切入主題,探究新知。本環節包含個三個活動。
活動一:用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嗎?有哪幾種拼法?在方格紙上畫一畫。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動,促進學生幾何直觀地形成,有利于學生形象地理解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
活動二:借助乘法算式或是除法算式找12的全部因數。在思考“有哪幾種拼法”時,大部分學生會用乘法思路思考,也有少部分同學會用除法思路思考,根據這些乘法或除法算式找出12的全部因數,并總結找一個數的全部因數的方法是:借助乘法算式或是除法算式有序地思考。
活動三:找18的全部因數。根據總結出來的找一個數的全部因數的方法,來找18的全部因數,并在此基礎上發現一些技巧,即利用乘法算式找時,兩個乘數重復了就不再往下找了;或是利用除法算式找時,除數和商重復時就找全了一個數的因數。
三、反饋練習,鞏固提升。
通過3道基本找因數的題目和一道利用找因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題目,來進行檢測所學知識能否靈活運用。
四、總結評價,延伸拓展。
通過回顧本節課所進行的數學活動和收獲,使學生體會到找因數的必要性。并預留數學活動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練一練5,來促進并發現數學奧秘,從中體會不同的樂趣和益處。
從上面的這節課的學習中,經歷借助圖形思考問題的過程,初步理解了幾何直觀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從形到數的抽象與跳躍思維對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本節課為學生創設了思考、操作的空間,提供了經歷、體會、積累直接經驗的機會,同時也為學生下一步的相關學習奠定了基礎。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商不變的規律》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七冊中的內容,在課本上的第84頁上,共有三個例題,是一節新的授課。
“商不變的規律”是一個新概念,被除數和除數必須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才能不變,這是一種函數思想,學生在以前沒有接觸過。這個規律不但是被除數、除數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簡便運算的根據。也是以后學習小數除法的依據,也有助于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同事還可以向學生初步參透函數思想。
二、說教學過程
1.“變”中求“不變”,導入新課。
教學伊始,先出現一道除法算數“8÷4=2”,然后變化被除數和除數,使之成為:
16÷4=4
24÷8=3
40÷2=20
使學生看到猶豫被除數和除數的變化,商也發生了變化,緊接著出現“80÷40=2”,讓學生看到被除數和除數都變了,商卻不變,從而引出課題。
“商的變化”是學生經常見到一般的現象,“商不變”則是一種特殊現象。教學中,打破老框框,引導學生從變中發現不變,從而導入新課的學習,是符合教學規律的。“變”與“不變”本身就是一個辯證的關系,從中可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學,這樣引入,手法新穎,有利于促進學生大腦興奮,產生探求“商不變的規律”的強烈愿望,有助于新知識的學習。
2.突破重點,掌握新知
新教材中商不變的規律是用表格形式出現的,如下表:
被除數
24
120
240
2400
4800
除數
4
20
43
400
800
商
觀察:
1.第2、3、4、5組與第1組比較。被除數和除數各有什么變化?商有什么變化?
2.第4、3、2、1與第5組比較,被除數和除數各有什么變化?商有什么變化?
教學時引導學生先從左到右觀察,并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讓學生由觀察除法中的被除數、除數和商的變化入手,從具體到抽象,逐步從觀察、比較、分析中得出結論。這一環節老師起主導作用,使學生有目的,學有方向。接著提出新要求,改變觀察方向,按照上面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比較、分析,展開討論,從而得出又一新規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注重學法指導,優化教學過程
例1是運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口算:
。ɡ1:口算3600÷6004800÷400 )
這個例題的教學采取學生自學的方法。在講完例10的練習中,最后出現一道這樣的判斷題:
(150÷10)÷(30÷10)=5()
學生判斷后,請與150÷30進行比較,這兩題的結果都是5,150÷30和15÷3哪題容易計算?學生回答:15÷3容易計算。這樣很自然地過渡到例11的學習中去,這時教師列出下面幾個自學提綱:
、龠@兩道題是什么類型的口算題?
、谡n本上是怎樣做這兩題的?
、蹫槭裁纯梢赃@樣做?
例2是一道應用商不變的規律,筆算除法的簡算題:
。ɡ2:8760÷120)
除數是兩,三位數的除法,筆算方法學生已經掌握,這道題只需應用商不變的規律,把被除數,除數同時縮小10倍,即可達到簡單的目的。又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在學習了筆算除法的簡便運算后,學生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是把被除數和除數末尾的0全劃掉,而忽視了縮小相同的倍數。針對這一情況,我在這里安排了這樣一組練習題:想一想,下面各題中的哪些零可以劃去?
230√920 450√9900600√90600 400√5060
這樣做既突出了新知識的難點,加深了對商不變規律的理解,也節省了教學時間,為學生正確進行簡算掃清了障礙。
在第2題中,我編排了一道發散思維的訓練題:
90÷18=(900○□)÷(180○□),這道題要求學生充分應用商不變規律,使等號兩邊的式子相等,同時提醒學生“0”不能作除數。第3題的難度又有所提高,要求學生自己去思考要使商不變,被除數和除數應該怎樣變化。最后一道1200÷25=( )÷100,除數由25變成100,讓學生根據商不變規律的理解,并能正確應用規律進行口算和簡算。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我們只能更新觀念,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我在這堂課中既注重基礎的掌握,又注重了能力的培養,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同時,也既重視學會,更重視會學,我相信,這些舉措對學生素質的提高肯定會有幫助。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周長的計算》是小學數學青島版教材第五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圖形的周長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和實際觀察,,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對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則安排在“試一試”中讓學生獨立探究、計算,再通過交流發現規律、掌握方法。
“教”立足于學生的“學”。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展示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的內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實際水平、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作如下的預設:
1、基礎知識目標
能根據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條理地表達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
2、能力訓練目標
能正確測量其他一些簡單圖形的周長,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
在學習活動中,善于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靈活選擇自己欣賞的方法,通過自主探索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4、個性品質目標
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有興趣和熱情,在與同學的合作中,會根據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識,獲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成功的體驗。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著課程標準,在盡量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理解并掌握長方形及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難點:使學生認識不同的圖形要采取不同的周長計算方法
關鍵: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算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一談。
四、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么,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選擇的平臺。教學時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算出它的周長,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試試,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考進行計算。接著,讓他們匯報各自的算法,引導學生去體會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間的相互聯系。再讓學生比一比,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種算法,為什么。
2、引導學生在認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發現、解決問題。
3、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交流的優勢,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舞臺。
最后,我再來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創設情境、感知周長
1、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圖形,你們認識嗎?(逐一出示)
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圖形或物品(估計選五角星的最多。)
2、直接導出課題: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平面圖形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接著問:誰知道周長是什么意思?(生可能說:周長就是一周的長度。)再問:你是怎么想到的?(讓學生說一說,加深對周長的感知)
3、讓學生具體指一指自己所喜歡的圖形的周長是指什么樣的長度。(讓小組內互相指,再派代表指給全班同學看)
4、描一描平面圖形的周長
這一環節我采用學生身邊的、熟悉的或感興趣的材料作為研究素材,豐富學生的感性體驗。通過說一說、描一描,指一指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長,使周長的外延更寬泛。
二:研究求周長的策略
1、談話:大家已經知道了周長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歡圖形的周長到底有多長,你能想出辦法來嗎?讓學生獨立思考。
按所選的物品或圖形組織反饋。
最后可歸結為以下幾種情況:鐘面、樹葉、圓形、半圓形可用繩子圍,然后再測量繩子的長度。三角形、四邊形、梯形、五角星先測量邊的長度,再把所有的邊加起來。
把周長拓展到不規則平面圖形中,使學生對周長的認識更加深刻。并能根據圖形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測量方法,從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三:探究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談話: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怎么求呢?
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然后匯報。
2、根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長方形只要量兩次就可以了,量一個長再乘2,量一個寬再乘2就行。也可以(長+寬)×2;正方形只要量一條邊長,乘4就可以了。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結合對周長的理解從一般圖形周長的測量入手,得出測量周長的一般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針對不同的圖形需采取不同的測量方法:一類:線段圍成的可直接用直尺測量,如三角形、梯形、五角星)等;另一類由曲線圍成的要用卷尺或是借助繩子才能測量,樹葉、圓形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探究特殊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測量方法,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體現測量周長策略的多樣化。將重點放在特殊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測量上,為以后更好地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服務。
四:操作練習
(1)用四個邊長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正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2)用四個邊長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3)用四個邊長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任意圖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數學活動不是一個一般的活動,而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教師應該注重提高數學思考的含量,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策略。在練習設計中我要求學生用四個正方形來拼出我們學過的正方形和長方形或者其它圖形,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即能使全體學生參與,獲得成功,同時通過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讓學生初步建立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選選做做”是根據學生選擇的圖形,獨立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由淺入深,鞏固周長的計算方法,既學會了解決實際問題,又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里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以上的教學環節,以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精心組織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努力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盡可能的培養學生獲取新知的能力,凡是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教師絕不要包辦代替。本節課我努力使傳授過程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逐步從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長的概念和周長的計算公式。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13
教材分析:
《花園》一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是學生在認識平均分與除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倍是一個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沒有給它下定義,而是結合花園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等實踐操作活動,體會倍的意義。對倍的意義的理解,教材要求學生既學會畫圖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識地滲透形數結合的數學思想。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2、會用圖示或除法求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
3、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 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教學教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根據這個教學理念,這節課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 動手操作法。由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倍的意義。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以激起學生強烈的研究興趣,從而主動探究。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交流等學習活動,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學會運用倍的含義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倍數問題。把學習主權交給學生,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知識智慧共享的園地。
教學學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自主合作、發現以及探索學習機制,實現學習方法的多樣化,著眼于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根據這一要求,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生生互動作為學生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擺學具、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經歷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數學活動中,獲得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魅力。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創設情景
(放音樂)一陣雷雨過后,天氣晴朗了,森林里許多小動物都高興出來玩耍!它們是誰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ǔ鍪径嗝襟w圖畫)誰來介紹一下?有那些小動物?它們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構建倍的概念
1、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小猴子和小鴨子的只數關系。比較兩個數除了求和、比多少的關系,還有另外一種關系叫做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倍的認識
2、構建倍的概念
體會倍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設計3個教學層次,層層遞進幫助學生體會倍意,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第一層教學:初步體會倍含義
同學們!剛才通過數一數,我們知道猴子有幾只?鴨子有幾只?如果我們用圓片代替猴子數和鴨子數,猴子擺幾個圓片,鴨子呢?學生回答,老師在黑板上擺。(分2行,第一行擺猴子,第二行擺鴨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師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圓片畫一圈),鴨子的只數有這樣的幾份呢?(先讓學生說一說,再讓個別學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著要求全體學生用圓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鴨子擺一擺、分一分、想一想,說一說。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體會,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鴨的只數有這樣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師引導學生說: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我給學生設疑:鴨子數是小猴子數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這樣的幾份?目的讓學生明確如果用倍來描述兩個數量間的關系,首先要知道以誰為標準,也就是說把誰看作一份,再看與它比較的量有多少個這樣的一份。
第二層教學:加深對倍的認識
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擺一擺、分一分發現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小雞數是松鼠數的幾倍呢?(老師把問題板書在黑板)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并說出理由。
先要求學生畫小圓圈表示小雞數和松鼠數,圈一圈、填一填,數形結合體會小雞數是小松鼠數的幾倍,然后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層教學:放手讓學生尋找倍數關系的問題
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倍有了初步的認識,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下面請同學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說一說
(3)請你再提出一個可以用除法解決的問題,并嘗試解答。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體會應用倍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升解決問題的靈活性,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三、運用倍的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根據課本的練習編排,我設計了闖三關練習,讓學生帶著興趣,玩中學,學生在輕松而又帶有竟爭性中解決有關倍的數學問題。
1、第一關比速度
2、第二關比高矮
3、第三關比記憶
同學們每天都看天氣預報嗎?還記得最近的天氣嗎?看圖理解,尋求要解決的問題。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會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數據的過程,所以本環節試圖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
四、全課總結
說一說你這節課有哪些收獲。老師歸納: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交流后,學生自己試著歸納來完成的,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回憶了這節課的學習歷程和研究的成果,這樣做更體現了過程。
整堂課的設計,由生活情境導入,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倍,再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倍,解決有關倍的知識,最后到生活中尋找倍,層層遞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研究性學習,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五、教學效果預測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課時中,倍這個概念,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顯得比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這個教學上的重點呢?在教學時,在具體的情況中擺一擺、圈一圈的操作活動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動中突破難點時,我設計了3個層次。
(一)幫助學生理解倍含義。在這個環節上,首先由學生在情境圖中收集數學信息,并根據收集的信息用小圓片代表小鴨、猴子來擺一擺。這些環節學生們都是可順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義時,就需要老師來幫一幫。這時我就通過和學生一同擺一擺、圈一圈來到確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個小圓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鴨的6個小圓片就可以看成這樣2份,從而推導出小鴨數是猴子的2倍。
。ǘ┹o助學生加深對倍的認識。在上一個環節,學生對倍的含義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雞數是松鼠的幾倍時,我就引導學生先獨立用畫小圓圈代表松鼠數和小雞數,然后圈一圈,與同桌說一說,集體反饋時,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列式,算式中各個數字的含義。
。ㄈ┓攀肿寣W生尋找倍數關系的問題。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設計了這樣3個層次的教學,對于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采用層層遞進的方法后,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14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
一、說教材(教材分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 》是 版數學教材第 冊第章第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中,占據 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2. 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ɑ蛄矸殖扇齻層次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 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難點是
下面,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教學策略)
1. 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诒竟澱n的 特點,著重采用 的教學方法。
2.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采用學生參與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采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學習目標,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體的內驅力。
3. 說學法(學情分析)
。1)學生特點分析: 年級的學生認知處于發展階段是,抓住學生特點,積極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 ,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 說教學流程:
。1)由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由實例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3)講解例題。在講例題時,不僅在于怎樣解,更在于為什么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課后練習使學生能鞏固并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布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教學程序:
課堂結構:復習提問,導入講授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布置作業等五部分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15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的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17、18頁例2、例3,小數除以整數。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加減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在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一些小數除法的初步經驗。它是在整數除法意義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同時,它既是整數除法學習的發展,也是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和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學習的基礎。
(二)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難點:學生自己探索獲得“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因為培養學生自己探索的能力,即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一方面是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另一方面是為了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更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教學關鍵:緊緊依托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順應探索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取向,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和討論交流,在不斷地“產生疑問、進行嘗試探索、釋疑、運用”這一循環過程中,自然地發現“商的小數點要和被乘數的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進一步理解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正確、熟練地進行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并能對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釋。
過程與方法目標:使學生經歷嘗試探索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體會小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數學,發現數學的魅力,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積極的學習態度。
三、說教法、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完成上述三維目標呢?新的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基于這一認識的基礎上,設計教案的時候,考慮最多的還是怎么設計教學才能真正的在嘗試中成為課堂的主人,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課像名師上課一樣,行云流水,不知不覺中讓生嘗試探索中學會新知?同時,更想通過嘗試的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的嘗試為核心,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大膽嘗試,勇于創新的縱橫馳騁的天地。所以,我努力的為學生創設開放的問題背景下的探索活動根據教材的特點,學法上,采用以自主探究發現問題、嘗試自學、討論交流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創設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為原型為學生提供較豐富、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嘗試、觀察、討論、探究中獲取知識,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求解簡單小數除以整數時遇到的兩種不同困難的結果,并應用解決實際問題。整個教學按以下四個環節組織進行:①創設情境,激趣導入,②嘗試探究,明理獲知,③ 深化運用,鞏固新知,④回顧小結,質疑問難。主要學習方法:轉化。另外還有遷移、猜測——驗證、歸納。主要教學方法:引領、提升。
四、說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開門見山。(上課一開始就進行基本練習,使學生立即投入緊張的練習中,能安定學生的情趣,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
1.口算。
6.5÷5 7.2÷4 9.6÷8
14×0.5 0.12×3 12.5÷5
2.筆算。
16.8÷12
教師先提問:“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計算時應注意什么?”然后讓學生獨立完成。
(過渡題,從準備題過渡到嘗試題經舊引新,為學習新知鋪路架橋,同時,是學生一開始就明確這堂課學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這一步時間不長,但很重要。只要一、二分鐘,開門見山,立即轉入新課。)
點出課題,板書課題
(二) 嘗試探究,明理獲知
在這個環節中,我一邊出示例題課件,一邊幽默語言導入:上節課我班我們替趙虎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可趙虎又出現了狀況,看!
1、進一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的第一種情況:
解答上面的問題,他每天要跑多少千米?因為有上節課的已有知識,學生很自信的獨立列式,也自信的計算了,
第一次嘗試:
(1)充分放手讓生計算,適時觀察,選對和錯的兩種豎式的同學上黑板板演,同時,做完的學生對照并討論各自的方法的理由,在學生匯報時,有的根據意義計算,有的運用商的變化規律計算,有的用豎式計算……。教師重點關注用豎式計算的方法,發現兩種,爭論的焦點就出現了:商的整數部分該不該商0呢?
(2)引發學生的思考,在交流中,教師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暢談自己的算法與想法,評講討論,嘗試的講算理,在越辯越清晰的狀況下,學生對整數部分是不夠商1時要用0來占位,商的大小才不變,水到渠成的明白了 。
教師充分尊重學生,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創造性地參與到計算的探索過程中來,把各種不同的算法與想法展示給全班學生,讓其產生思維的碰撞與沖突,為其留下思維的空間。
(3)鞏固練習。
完成教科書第17頁的“做一做”的第(1)小題,方式:比賽,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三)再次嘗試,循序漸進
1、進一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的第二種情況:
(1)課件出示例3:
討論確定用哪個條件合適?
生獨立列式,并計算,
第二次嘗試:
(2)當學生計算中發現問題了:做不下去了,師問:“為什么?”
討論:接下來怎么除?自己試一試和同桌商量商量
關注新知,透徹理解。你是怎么想的?展示各種算法。通過發問引發學生的討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計算方法,使學生理解算理。教師適時的給予肯定。
(3)試探練習,錯題剖析(這一步是解決中差生學習新知時的思想誤區,可以說:“進行新課“的延續,又為下一步課堂獨立作業掃除障礙。)
(四)深化運用,鞏固新知
再次比賽:17頁做一做(2)
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已經逐步融入了運用,不僅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層次練習中理解小數除法的意義,體會解決小數除法實際問題的喜悅。
(五)回顧小結,質疑問難
回顧本節課你們解決了那幾個問題?有疑問嗎?
總之,本課力求改變以往計算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少,以計算技能的培養為主,以正確計算為最終目標的教學方法,而是始終關注學生的發展,變”先講后練”為”先練后講”,努力創設發現問題、嘗試辯析問題,到最后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活動。創設各種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運用過程中,通過嘗試學習、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和多向探索,去發現和創造小數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從而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思維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養和發展,使數學思想方法得到滲透。
反思:嘗試學習中同學之間的交流起到了互補的作用,你會一點,我會一點,相互競爭又共同進步,我們教師如點火器,把學生的“發動機“啟動,就像潤滑油,保證發動機的正常運行,同時學生也體會到自我成功的喜悅,增加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優秀說課稿11-05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06-26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08-18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數學廣角》04-30
關于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01-06
小學數學的優秀說課稿模板07-24
優秀小學數學說課稿12-21
優秀的小學數學說課稿12-11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精選范文12-09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范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