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良知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致良知》心得體會范文(精選19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致良知》心得體會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1
我是一個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經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會鉆牛角尖,會為一點小事吃不下睡不著。讀了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對我有很大的觸動。王陽明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講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王陽明心學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么區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
如果王陽明在世的話,他一定會說: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這些私欲就會被控制,而你自己也會活的更加自在。良知的學業是一步步跟進的,不可一蹴而就。在良知的路程中,我們應該學會聽從第一感覺,這第一感覺往往便是良知發出的聲音,它會指導你走向正確的道路。
王陽明先生還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尋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個人的本心;應該好好地去發現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事實上,一個人真正的要優秀,不管怎么學,怎么做,根本的還是內心。而且,良知還有一個擴大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內心現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實踐能力愈強。后世的大人物們,無不是自我修煉和不斷擴大境界的典范。
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往往會不知不覺被功名利祿所困擾,很少能靜下心來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與圣人之道漸行漸遠。因此,我們要培養一種擺脫世事紛擾、潛心做學問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煩囂,濾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誘惑,保持一顆淡定之心,聚精會神做有意義的事情。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2
閑暇之余繼續拜讀《致良知》,越發感覺到溫暖的、積極的、健康的、樂觀的、催人向上的情感,這是正能量的意識折射。尤其適宜領導者修身養性,以感染團隊,凝心聚力。
凡舉大事,必須其情而使之,因其勢而導之,乘其機而動之,及其時而興之;是以為之但見其易,而成之不見其難,此天下之民所以陰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正如《道德經》所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也就是說,最好的領導者,下面的人們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領導者,人們親近、贊美他;再次一等的領導者,人們畏懼他;最差的領導者,人們輕視、侮辱他。孔子將是否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看成是否能成為君子的重要標準之一,這在公司經營和團隊建設中,也可以成為衡量職業管理者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
管理者對自己的部下不只擁有管理權,更對他們負有責任感。要管理好團隊,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時時處處身先士卒做好表率,這就是“修己以敬”。我們不難想象,一個管理者自己素質低下,辦事不認真,怎么可能讓部下素質提高,辦事認真。一個原本素質較高的部下,一旦長期處于素質低下的管理者手下,很可能也會變成素質低下,因為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往往很難,而要想墮落,卻是很快、很容易的。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領導尊重員工,員工才有可能尊重領導,領導的威信是自己樹立的,不是別人贈予的,也就是要“修己以安部下”。
遠通集團的經營理念提倡以服務求信譽,以信譽求發展,以人為本,建設學習型團隊,規范化管理,系列化服務,不斷改善,讓客戶更滿意。我們每每提出要求提高客戶滿意度,首先要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使其自然而然的成為企業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發揮最大的潛能,激發其干事創業的激情,從而創造應有的價值。
尚客優集團總裁馬英堯先生說過:在一個平庸的'管理體系里,總經理好比是發動機,中層干部和員工幾乎都是齒輪,都屬于被動運轉,消耗掉大量的功率。如何打造一個偉大的公司,為更多的員工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為員工提供更公平的薪酬做制度,讓每位員工都能成為主角,主動參與經營,讓每一個成員的才華都能得到施展,從而煥發工作激情,使得各層的骨干員工都能成為發動機,而不是齒輪,從而實現全員經營。
或許一個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遠。團隊的力量是偉大的,而領導的態度和行為,就是團隊前進的風向標。因此,領導要主動放棄特權,杜絕“特例”,自覺執行規章,帶頭遵守制度,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大家都被一種溫暖、快樂、積極的情緒包圍著,都有著一種陽光心態,這個組織一定能夠最大限度地釋放出正能量,也一定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勝出。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3
在人生的不惑之年,我能夠得遇《致良知》是我的幸運,我甚至感覺自己的人生是從這時開始,這首先要感謝我的同事鐘萬書老師的介紹和重慶涌泉學院朱云秀校長的召集,讓我有機會接觸《致良知》的學習并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良知友伴砥礪前行,收獲光明溫暖的生活。
陽明先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但他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客,所以當他初入仕途,遭遇混跡政壇的壞人劉瑾后,因為自己的仗義執言而受到攻擊,身陷牢獄,最終又被貶貴州。貴州地處偏遠,生活艱難,瘟疫肆虐,從中原流放到這里的人,有的死在半道,有的死在流放地。艱難困苦中,陽明先生用內心的意志抵抗物質的貧瘠,用平靜溫厚之心對待兇險,沉湎在儒佛道思想,最終龍場悟道。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華。陽明先生的這段人生經歷給了我莫大的啟示和收獲。幸福之于人,就像尾巴之于狗,怎么轉圈都咬不到,但是只要你向前走,它就會乖乖地跟在后面;苦惱之于人,像運動員握在手里的鉛球,除非盡力拋出去,否則就是沉甸甸的負擔。倘若一直把那些不幸或者痛苦的經歷捧在手里,勢必身心俱疲。而如果不把苦楚和悲痛放入心間,生命也自然會綻放芳華。
經歷了8年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我心力交瘁,一身傷痛,短短三年的休整后,我于這學期又被任命為班主任,而且身兼教研組長、讀書引導等數職,工作千頭萬緒,每天晨光熹微中出門,萬家燈火后回家,還要給在市里上高中的兒子陪讀,一路的.風塵奔波之苦對我本已千瘡百孔的身體更是雪上加霜,我也曾經想要放棄,可是最終我還是在堅持我能夠堅持的,放下可以放下的,因為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和理解支持我的家長們給了我巨大的溫暖和加持,所以我立下大志,要用書籍灼照良知,讓讀書引領成長,在應試的寒涼中堅守語文的快樂和詩意,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我要學會轉變觀念,打造屬于自己的教育天堂。
感謝《致良知》,我今生最美的遇見!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4
作為一名一中人,只知道王陽明,但卻沒有真正了解王陽明的陽明心學,我深感慚愧,后來,在縣委的要求下,大家都參與了《致良知》的學習,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并知道陽明心學的幾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無物”。
但是真正認真不間段的'修習這些“心法”,還是始于幼兒園的集體學習。這段時間接受的教育,感慨頗多,需要感謝的人也很多,讓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偉大而神奇的能量。
陽明心學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學就是在紅塵生活中,在企業經營中,一門“事上磨、心上覺、為善去惡”的內求修心之實學,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達致良知。
經過幾天持續地學習,這幾天感受頗深。
首先感受最深的是————立志。陽明先生在37歲貴州龍場悟道后,在28。3《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談到學習的四個次第:立志、勤學、改過、責善。陽明先生開示學生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與志者。故立志而圣則圣,立志而賢則賢。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終無所成。學不勤者皆因志不篤;叵胱哌^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堅、不高,導致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時,如果不是因為此次學習致良知,終日為利為名所奔波勞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卻,或者說懶得提及此一說。當陽明先生告誡學生,如不立必為圣賢之志,人生終無所成,才領悟到志不立,則無志可奪,也就放棄自己、隨波逐流,妄想冥行。立圣賢志者,就是堅定明確人生前進的方向,達致良知,按照圣賢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對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
其次,去傲,在107。31《書正憲扇》一文中,陽明先生談到: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叵胱哌^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為謙虛而受益,驕傲而落敗,而哪傲滿之心可謂如魅隨行,潛藏至深、不易覺察;畹嚼,學到老,為學處世,傲念在心則滿,只要心頭“傲”字不除,學習斷然難進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謙虛、越是無知的人越傲慢。傲滿之人要么一事無成,要么就是事業停滯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納百川千流成其大。
再者,至誠,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誠通靈,至誠即道,一誠抵百術。陽明心學致良知、大學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門宗教,“至誠”都是入門修習的唯一鑰匙,無誠則不得入。誠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實現任何一門實學至理的知行合一。
最后,通過學習,我想修好自我,發揮出達致良知的偉大力量,經營好家庭。我的內心開始安靜下來,變得更有力量,不再輕易受物所奴,開始懂得拒絕與區分不靠譜的人與事。通過這段《致良知》的共同修習,我感覺到一個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遠,這是能量場的力量,有圣賢者指引,我們會走得更遠。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5
局里組織學習陽明先生的致良知,經過近半年的認真學習,通過每周寫心得、匯總學習感悟、集中學習分享等方式,使我對陽明先生的致良知有了較為系統、深刻的認識,感悟頗深。通過學習反思自己,才發現已經好長時間沒有認真的閱讀學習了,心態長時間都處在比較浮躁的狀態,現在通過學習致良知感覺真的需要讓自己的心靜一靜,認真思考下自己對生活和工作的態度,做事的方式方法。通過學習使我親身感受到自己內心的變化與能量的提升,非常感謝單位和領導給了我這次學習提升的機會,F將學習《答聶文蔚書(其一)》一文的學習感悟和大家進行分享。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毕壬谥械摹傲贾笔侵覆灰蕾囉诃h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和情感,也是至善本體在是非知覺上的當即呈現,也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既是每個人的“本心”;良知之心人人具有,圣人與常人無異,圣賢之所以成就偉大,是因為他們依良知而行。而我們多數人為什么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是因為有些人的良知在工作或生活中被各種私欲或其他消極的東西蒙蔽了,才會有人逆著良知做事,對自己、對別人甚至對企業都沒有好處。
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腳亂、越忙越亂,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困頓不已、狼狽不堪。為什么會這樣?陽明先生一語道破天機——那只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反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于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掘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一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做到“存天理,去人欲”,只有事上磨、時時磨、心上學、心上覺,摒除一切私欲,提升心性、磨煉靈魂,才能修得一顆至誠之心。第二個要將“良知”貫徹到生活工作實踐中,就是“知行合一”。
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工作有戰勝欲望、磨煉精神、塑造人性的效果,你在工作中表現如何,良知輕而易舉的就能知道。在工作中自然而然的按照良知要求去做事,不欺良知這才是提升心性、磨煉靈魂的真"修行"。所以,知行合一、腳踏實地的認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云:“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如果有閑工夫抱怨不滿,還不如努力前進、提高。每日檢查自己的行動和心里狀態,是否只考慮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待人接物有不妥之處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養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心懷感恩的心性,真誠待人、樂于奉獻、勇于擔當的努力工作。不要總是忿忿不平、杞人憂天、自尋煩惱。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的內心開始安靜下來,我將懷著一顆真誠、質樸、敬畏、感恩的心,沿著既定的目標努力工作,提升服務水平,為焦作分行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6
1,不以聰明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從來不喜歡被別人夸自己聰明,原因是覺得強調了父母遺傳的天賦而被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但卻未深入思考,被夸聰明,可能是因為表現出了小聰明,而非真的勤奮好學。
2,立志為里,勤學為表。
立志在人,感愿在事。立志在內心,勤學在表現。勤學不止是勤奮,勤學更是思考到底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需要學習什么,怎樣學習。不只是學習知識,妝點門面,更是要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不斷自我提升。
3,人格的力量與真理的力量。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就是人格的力量。學習的`知識,方法,技能,工具,技巧,就是真理的力量。兩者需要相互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7
“心即理”!爸泻弦弧币浴靶募蠢怼睘榍疤,簡言之,還是自古以來人為什么而活著的老問題。知行之外,另有一個真正的底層動因。那就是主體,也可稱自我。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價值。所以古哲人把認識自己作為哲學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爸泻弦弧,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爸保饕溉说牡赖乱庾R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尋大道的基礎上,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礎上,而不是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借口。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很高的境界。自古以來境界不高的人,貪婪算計的沒有一個能成大事的。追求知行合一,境界高,寬闊的胸懷可以廣納賢才,收獲人心,成就偉業。在追求高境界過程中,才能更有動力不斷學習,完善自己。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8
今天的課主要說了知行合一和中國文化,我的理解就是想和做不光是簡單的統一,從最初的認識錯知錯行和正知正行到天理合一(此處最終的高度的用詞沒記住不夠準確,大意就是大眾公認的認可的一個好的行為準則)是一個逐步攀登的過程,劉老師的解釋知和行原本就是統一的,我這樣想就這樣做了沒有對錯之分,后來想想也會有這樣的情況,比如去有些事不會想那么多,也就是常說的“不過腦子”看見產生的結果了才知道“哦!原來這樣。
我的理解是想和做是兩種行為,我們需要通過參照”過來人或是公認“的標準來修正他們統一的一個過程。中國文化講的不多,對于傳統文化我個人除了書法其他不是很喜歡,我的認知里人類文明的演變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蛻變過程,所有不合時宜、不符合人性、落后不能滿足需求的東西都會慢慢被淘汰,如果能實現穿越我想絕大數人是不愿再退回去的',這也說明潛意識里大家已公認現在或是未來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狀態。
金一南教授的《心勝》視頻我看了好幾遍,每一次看完都熱血澎湃。尤其聽到楊靖宇那句,“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朱德在南昌起義南下隊伍全軍覆沒后,依靠心勝,保留住中國革命的火種,激勵僅存的八百多人繼續前進。最后百萬雄獅渡江去,解放全中國。心勝不是唯心主義,心勝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是我們由內而外煥發的生命力。
1、戰勝對手有兩次,一次在自己心中。
2、多數人因看見而相信,少數人因相信而看見。
3、歷史因少數人的堅持而改變,正是因為他們沒有隨波逐流,而成為中流砥柱。
4、中國革命的歷史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有光明,就能驅走黑暗。就能從困苦中走向勝利。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9
一、幸福家庭
幸福是需要每個人去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十分耕耘十分收獲,每個人都想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和生活,我們都要彼此付出真心,去建設我們的心靈品質,去除心中那些“小我”。其實人心就像一面“鏡子”,如果鏡子本身是污濁的,那么任憑你怎么打扮鏡子里的自己都是模糊的;如果鏡子本身是明亮的,那么鏡子里的自己肯定是光亮的,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從“鏡子”的本體上去修煉,把鏡子上的灰塵去除,而不能去抱怨鏡子不夠明亮。學了致良知后我明白了任何事情只有向內求,多分析一下自己的問題,那么很多煩憂就不破而解,我們的幸福就隨之而來,迎接一個幸福圓滿的人生。
二、反省
從北京學習回來后我的'反省總是斷斷續續的,這次反省的能量場確實很大,一開始我就淚流滿面,在反省中我發現了自己身上很多的“小我”,比如:自卑,多愁傷感,有自閉癥,做事不夠堅持。以前總是感覺自己做了很多事都得不到別人的認可,自暴自棄,這次反省我明白了是自己的心不夠純,自己的內心被烏云遮蔽了,每次在工作的過程中自己的心沒有全力以赴甚至有時帶著情緒做事。常常有人問我反省有效果嗎?學致良知能讓我賺錢嗎?能解決我的生活問題嗎?反省肯定是有效果的,只是你反省的深入與帶給你的能量成正比。學致良知確實不能解決每個人的生活問題,但是每天我們做深刻的反省,反省后我們會活得更加輕松自在,更好的心態面對你的生活問題。有時身邊的人總笑:“你立志成圣人你就能成為圣人嗎?”。我想那些人理解錯了,我們學的是圣賢文化,學的是圣人做人做事的那顆心,先生說圣人之所以被稱為圣,只因他們心中純粹都是天理,沒有絲毫人欲夾雜其中,就像純金一樣,金只要足色才叫純,金子的份量有輕有重,但是他們的成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經常反省,學習圣人把內心的私欲去掉,在陳九川和陽明先生的聊天中就說到這樣一句話,九川說功夫很難,先生說?旎罹褪枪Ψ,我們把反省的功夫練好,那么我們就會走向康莊大道。
三、孝順
我們現在每個人都覺得很孝順,對自己的父母很不錯,對父母的孝順停留在物質層面,回家給父母拿點錢,偶爾打個電話回去關心一下,逢年過節嘴上說是陪他們,其實回到家基本上不是在牌桌上就是和別人在酒桌上,父母想和我們吃頓飯都沒有機會,也許這就是我們現實版的“孝順”。這次學習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孝順要從心開始,養父母之心,去深入了解父母內心深處想要的東西和想法,我們要滿足他們內心的想法,讓他們的晚年能夠快樂幸福的度過,我們要用父母小時候養育我們的那顆父母心來對待我們日漸年老的父母。
四、感恩
感恩師傅讓我們牽手圣賢,接觸并學習致良知來建設我們自己的心靈品質,師傅給我們提供的一次次學習機會讓我在學習和反省過程中發現自己身上那么多的“小我”,只有把“小我”去除,那個“大我”才會從陰暗的角落里走出來,重見光明。
感恩中快平臺,讓我們在青春歲月里留下奮斗的足跡,是這個平臺讓我們成長成熟,是平臺給了我們點石成金的手,感恩平臺像父母一樣一直包容我們的過錯,每次當我們在工作中出現失誤的時候是平臺在背后給我們支撐,給我們改過的機會。
感恩祖國,正是祖國的強大才給了我們一片祥和安寧的環境,讓我們在和平安全的環境里能夠安心地去實現我們的自身價值和抱負。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10
近期公司組織致良知學習,我們卡車服務站在孟站長的帶領下也認真學習了致良知里面的內容,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感覺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觸。
“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計較個人得失,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顆寬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對,與其做無所謂的掙扎,還不如放下心來,坦然的心態去面對,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克服所謂的困難,用自己的努力體驗前人經歷過的境界,只要打通心靈的一些關節,做什么事情都能適應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時候,問下自己“要是圣人處于這種環境下,他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讓自己做事情達到一種新的境界。首先要培養自己接受現實的心態,放棄一些負面情緒,以一種積極、冷靜、樂觀的態度去應對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這樣,我的內心才會發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氣和的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對于企業的“良知”就是對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作為一名員工,做任何事情要從公司利益出發,公司的利益就是我們自己的利益;我們要正確地面對問題,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了,我們也就進步了!企業也就發展了!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11
王陽明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那是因為他有一門很厲害的學問。這門學問,如果我們能學會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這就是致良知的大學問。
何為致良知?
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實踐磨礪。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之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呢?
這在王陽明身上體現的最充分。當時寧王造反,王陽明原本有其他任務在身,但他毫不猶豫前往平叛。此時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勢波詭云譎,很難說誰成誰敗。朝廷官員不愿開罪寧王,也都選擇明哲保身,只有王陽明知難而上。他也不是沒有擔心,他甚至讓家人在自己家門外環布柴草,說一旦事敗,絕不肯被俘,全家舉火自焚。說明當時形勢何其嚴迫。
但是王陽明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為"致良知",聽從內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行為準則、行動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現了,這就是致良知的表現。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樂人生的法寶。
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在王陽明看來,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欲之昏蔽;減盡人欲,便回復良知之本體了。
《道德經》里也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適可而止。
王陽明曾給學生舉例,古代的張良、董仲舒、諸葛亮、韓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無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為他們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專注在事業上,最終才取得了過人的成就。
只有通過節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減少心中的雜念,才能讓心靈真正意義上沉靜下來,讓自己在欲海中脫身,做些有價值的事情。
大道至簡,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道,就在于把心放平,在自己的真知上,抓緊用功,去私欲,提高境界,實現真正明了,獲得圓滿人生。致良知四合院將和更多人一起傳播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感受致良知的力量。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12
1、知行合一,其實每個人每天都在做,但這個“知行本一”不一定就是好的、正確的。每個人都會對自己好,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內心想的是另一種念頭,那行為表現出來的一定是自己心里想的`,而不是那個應該知道的道理。比如沉迷游戲、吸煙等等,一定是心里覺得這樣讓自己更好,才會一直去做。
所以,正確的“知行合一”,是要在正知正行上下功夫。正知才會正行,正行即正知。
2、中華文化,不僅僅是外在的藝術表現、技藝技術,其實是內在精神、心里的感受的呈現。
3、中庸是中華智慧,是不偏不倚、不前不后,是頂天立地。
4、中華文化是真正的利他,我們要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
5、影響他人從提升自己開始,身教重于言教。
6、善意的謊言是缺乏智慧的處理方式,一個連善意的謊言都沒有的人,是一個真正值得信任的人。
7、如何讓心平靜,在紛雜事務中還能靜心學習?還是需要通過學習,有了正知正念,就會有清晰的評判標準,就能高效快速做出抉擇。團隊共同的學習,共同的進步,就能提升整體的素質,就能解決學習與事務之間時間調配的問題。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13
1、心勝,首先是在內心中戰勝對手,心勝并非勝利的全部,卻是邁向勝利的第一步。如果自己心里都認為自己不行,那肯定是要敗的。很多時候在做某一些決定的時候,我的內心是膽怯的,起心動念的那一刻是拒絕的,不敢正視自己的內心,總是膽膽怯怯的。通過今天的學習,以后的我無論是在做某一個決定或是下定決心要做某件事的時候,我會戰勝自己的內心,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即使最終的結果是錯的也無怨無悔。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成長了,我收獲了,我邁出了勇敢的第一步,這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認可!
2、人的一生縱然漫長,你可能活到八十歲,一百歲,但回顧人生,真正決定命運的只有關鍵時刻的幾次關鍵性選擇。
多數人因看見而相信,少數人因相信而看見;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都是多數人,只看到眼前的一切才會相信,這件事確實是真實的,這個人確實也是他所說的那樣,而我們在沒有看到這件事,這個人的時候,我們是不相信的,這就是常人的.眼見為實。只有看見才相信。當我們看不見的時候,就認為它不是一個事實。即使事物會發展成事實,但因我們看不見而不相信。這說明很多人沒有長遠的眼光,而少數人只因為他們有遠大的理想抱負,有遠大的見解,所以他們才會比多數人看得遠,走得遠!?
3、內心有一點光明,哪怕外面是暗夜,也是一片陽光;內心沒有光明,哪怕外面艷陽高照,也會是一片黑暗。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當我們的內心覺得不好的時候,無論干什么事都覺得特別的不順,就連呼吸的空氣都和你作對,是因為我們看待事情沒有一個樂觀的態度,內心是黑暗的,所以覺得身邊的一切都是黑暗的。但當我們樂觀的態度去對待一切的時候,就覺得一切都是好的,覺得自己好幸運,干什么都特別的順利。所以光明來自內心,動力也是來自內心。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14
陽明先生“巖中花樹”的經典故事耐人尋味、歷久彌新。
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段對話寓意很深。簡單地講,如同法國藝術家羅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理,工作中處處有花樹,只是缺少發現花樹的心靈。
價值觀就是用來衡量人生和事業價值的標準。
由于價值觀不同,也就是價值衡量標準不同,同樣一份工作,對不同的人,就呈現出不同的價值。這就是陽明先生所闡述的.“心即理”——你有怎樣的心,就能感知到怎樣的真理和價值。
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在單位中承擔著瑣碎的事務性工作。如果以有形價值為衡量標準,他就會覺得百無聊賴。但如果他志存高遠,那么,掃地打水這些瑣事都成為了磨煉自己的一個機會。
因此,“價值觀”決定一個人對工作的“價值感”。
當你喜歡草,草就有了價值;當你喜歡花,花就有了價值。一個人喜歡清閑,“錢多事少離家近”就是價值。一個人立志厚德載物自強不息,“996”就是價值。
心靈品質越高,格局境界就越高,在工作中發現的價值就越大。
對于士人,秉持腳踏實地忠于職責的價值觀,感知人心就是工作的價值所在。
對于能人,秉持德才兼備志存高遠的價值觀,鏈接人心就是價值。
對于君子,秉持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價值觀,利益人心就是價值。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15
通過學習王陽明的《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后,我的膚淺體會是:思考是一項高級的人類獨有的意識活動。王陽明先生當年“謫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余”,他“日夜端居澄默,沉思圣人處此,更何有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對“道”進行了思考,探究出了人類本質,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思考著的靈魂會開出美麗的花朵。王陽明先生動心忍性之余,不忘對人生的思考,最終參透出人生的真理,思考的力量蘊藏于我們頭腦中,積累于我們日常生活實踐。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向王陽明先生學習,思考屬于每個人,無論身處何種境地,時刻保持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勤于思考,勤于積累,達到致良知的人生境界。
思考是一種意識活動,具有強烈指向性。思考的力量在于方向。作為教師思考的指向性在于日常教育教學,對教學方法的考察,教學內容的考量,教學結果反思等,需要教師予以思考。每一次思考都會產生一份力量,教師在把握思考的方向的同時,還要堅持好的思考價值取向,思考指向不同,得到的價值結果不同。因此,作為教師要定位好思考的.價值取向。
思考的力量在于信心。信心是指個體對行為成功及其相應事物的發展演化猶如預盼的信任程度,力量的迸發是一個持續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有迷茫,彷徨,失落,對此,教師們要對自己有信心,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像當年王陽明先生那樣,不經歷一次人生的顛沛流離,疾痛慘怛,“龍場悟道”的歷史典故可能就不會出現在歷史舞臺中。要相信每一段經歷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每一次的“動心忍性”都是命運的嘉獎。
因此,作為教師要對自己有信心,要相信思考的力量一定會在持續性積累的過程里得到迸發,從而達到思考的彼岸。有思考的人是豐富的,會思考的人更是幸福的,作為教師,“致良知”精神應成為工作的指導,更應成為個體人生發展的一筆寶貴財富,以思考之力量開啟“致良知”之精神大門。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16
通過學習王陽明的《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后,我的膚淺體會是;王陽明先生在遠謫貴州之時,“諸生相從于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标柮飨壬鷮χT生提出四點要求,即樹立志向、勤于學習、善于改過和勸勉從善。陽明先生對諸生的教導里,將“立志”放在首位,他認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睂τ谀切⿻鐝U學業,墮落懶散,貪玩而荒費時光的`學生都緣于其沒有樹立好志向。因此,志向對于教育的實施和學生的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前一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學習積極性不高及學習紀律性不強等問題,按照陽明先生的觀點,應該是讀書前的“立志”環節出了問題。對此,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要實際。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會有不同的理想信念。從性質上,理想可分為科學理想和非科學理想;從理想的內容上,理想可以分為社會理想、生活理想、職業理想、素質理想;從理想的奮斗時間的長短上,理想可以分為長遠理想和近期理想。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符合實際的理想信念,既符合社會發展的實際,又符合自身情況的實際。既要高屋建瓴,有方向性,又要貼地氣,有操作性。
因此,在教書育人上陽明先生已給我們樹立了典范,當今時代更是呼喚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時代,作為一名教師要時刻銘記“立志”的重要性,幫助學生“立志”,立大志,立長志,常立志。使學生在立志于不斷實現志向的過程中,達到自我的提升,實現知行的合一。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17
人生的重大秘密,到底是什么?
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告訴我們,生命并非一張白紙!每個人與生俱來擁有不同的“生命底色”。
生命底色不同,因而人們就呈現出千差萬別的不同——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是“孩子王”,有的人天生就喜歡讀書學習,有的人生來就很勇敢,有的人從小就很膽小,有的人從小就很自私……有的人“命”好,生于豪門且天生麗質;有人的“命”不夠好,出身寒門且資質平平。
每個人生而不同,我們要正視人生起點的`天差地別。然而,這并非人生真相,也不是人生本質。
根據圣賢的教誨,如今我們明白,在這一人生表象背后,有一個驚天的秘密。那就是,一切民眾,生而平等,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的寶藏!
我們生命中所呈現出來的生命底色的差別,只是冰山一角,或者說是大海上的幾個氣泡。但相對于大海而言,這些差別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大海般的寶藏,才是我們的生命本質。
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的寶藏。這是人生重大的秘密,鮮有人知,少有人得,明白且體證這一人生秘密的,更是寥寥無幾!
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之后指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边@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建設心靈品質從而開發心靈寶藏主宰行為作用,因而在今天成就的基礎上,將格局境界提升百倍、千倍乃至于萬倍。
如果能夠開發更多的心靈寶藏,每個人的人生成就都可以若干若干倍地增長!
或許你已經功成名就,你的心中仍然有萬畝良田有待開墾;蛟S你的事業還不盡如意,同樣你的心中也有萬畝良田值得開墾。
圣賢為我們揭示的這個人生秘密,讓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如此充滿希望!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18
什么是小我?
不愛祖國是小我。講善意謊言是小我,表現自己是小我,好為人師是小我,膽小懦弱是小我,聞譽而喜是小我,聞毀而怒是小我,傲慢自大是小我,讓人看不起的品質是小我等等。
問問自己,以下這些“小我”,自己真的'沒有嗎?
不信圣賢、不孝父母、指責抱怨、投機取巧……
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襲下之能……
厭惡、嫉妒、攀援、說謊、貪污、賄賂……
傲慢、恭維、懈怠、狡詐偷刻、憂患、郁悶、苦悶……
“雖昔為寇盜,今日不害為君子矣”,真正明白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的寶藏,就要從當下開始,下明心凈心之功,克除小我。
《致良知》心得體會 篇19
通過學習王陽明的《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后,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有了一點膚淺的體會,教育價值是教育的效用,價值是客體滿足人的屬性,即個體對教育滿足其需要的屬性的評價。王陽明認為教育就是致良知,改造舊人和創造新人。
據說王陽明曾用“脫衣”方式,感化了一個強盜頭目,王陽明早年在貴州龍場任驛丞時,曾捕獲了當地一個罪大惡極的強盜頭目。王陽明沒有直接審案,而是說“今天真熱!咱倆把外衣脫了,再來審案!”,強盜正被捆得難受,當即便脫了外套,然后,王陽明又要他把內衣也脫了,最后,要求把內褲也脫了,強盜頭目一個勁地搖頭:“這可使不得!萬萬使不得!”此時,陽明先生因勢利導,教導強盜頭目,其內心羞恥感證明還有道德良知的存在,成功的感化了強盜頭目,乖乖地認罪伏法。
為此,教育正是將人從“知善知惡是良知”擺渡到“為善去惡是格物”的致良知上。作為一名教師,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不妨會出現對現代教育價值的困惑。現代社會培養一名大學生要耗費普通家庭近三分之二的積蓄,對于農村家庭來說甚至傾其所有。而當今一名大學生的工資卻抵不過一名普通農民工,在大學校園里甚至流傳著“畢業即失業”的話。有同學和學生家長看到這樣的現狀,干脆打消了積蓄讀書的念頭,甚至有些人都產生讀書無用的想法。這些社會現象值得我們教師深思。
教育的價值在哪里?學習了王陽明“致良知”思想認為“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币虼,教育是立足當下,著眼未來的系統工程,是針對于受教育者一生的發展,是授人以魚,而非授人以漁的內在邏輯。
對此,教師要重新審視當前教育教學的價值取向。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知識呈現爆炸式發展,社會將呈扁平化發展趨勢,即在未來的社會中個體將逐步以“平等”的形式,出現在各個社會崗位中,這是社會發展的結果,也是人類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變革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從“無善無惡心之體”出發,引導學生“知善知惡”,幫助學生“為善去惡”。具體說來,在教育過程中,教育力由教師方向學生方的`轉變,實現由“他教”向“自教”轉變和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在教育價值取向上,要由提高學生“分數”向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轉變,真正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在教育結果上,要由“升學率決定績效工資”向“畢業生、家長對教師和學校的綜合評價”轉變。
因此,陽明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們工作生活中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致良知”思想對教育價值的探討給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路。將陽明思想同我們的工作實踐相結合,為我們的工作提供指導,是陽明思想時代價值的體現,將陽明先生的思想精華發揚光大。這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致良知》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學習《致良知》心得體會06-12
《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范文(通用11篇)08-28
論“致良知”的儒家詮釋學思想意義03-05
員工軍訓良知心得體會09-08
關于良知的優美句子04-28
做人要有良知的說說11-15
關于良心良知的名言警句集錦08-10
海德格爾的良知之思03-19
《致教師》心得體會12-26
讀致加西亞的信心得體會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