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精選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么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1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1
20xx年x月x日——17日,在衢州工程學校(技師部),我很榮幸參加了市教育局組織的“中職數學教師專業化發展48學時培訓”,聽取了專家、名師們的專題講座,感受很深。專家們熱愛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以及那謙虛謹慎、友善寬容的態度給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使我更深一層領悟到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也使我感受到了作為一位一線數學教師身上的責任。通過學習,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數學知識的生活化
衢州中專付欽志老師的闡述為我們準確把握數學生活化,把握新教材指出了方向和并且給出了建議。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來源于生活實際的,它在人類社會中,是無處不在的,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孤立于書本之上的,它是與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數學應該是來源于生活,并且能夠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因此,在新教材的編寫中更多的采用了生活化與情景化的場景,例如有兒童喜歡的游戲、活動和童話故事,教材中充滿著鮮艷的圖畫,使兒童興趣高漲,并能投入其中。
二、教學更要注重人的發展
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李世杰老師的講座,闡述了課堂教學創新設計和變式教學的理論與發展,突出了教材設計的重要性。教材的設計應更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我們知道每一個學生因為生活環境,智力發展,性格特點等多咱原因會造成,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有差異,表現出學習的效果不盡相同。這種現象是切實存在的,而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這種差異,對每個學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個學生都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因此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牢牢謹記人的重要性。以人為本,注重人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才是我們教育之根本。
三、教學形式和內容的多元化
聽了天津市機電學院李廣全教授關于新教材的講座,了解了更多新課程理念,知道了新教材更注重多樣性。過去教學可以說也重多樣化,但這種多樣化目標單一,往往是殊途同歸,而且過分強調掌握多種方法。相反,新教材更重研究探討的過程,承認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學生有一個較大的發揮的空間,學生可以想出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并且結果不是唯一的,學生更多的結合生活實際解題,使學習呈現一種多元化的形式。這也是尊重學生和個性的一個表現,記得中國一位科學院院士曾表示,不給學生留有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去想象,就談不上發展和創新,就很難實現未來的科技發展,科技強國。
四、向專家學習經驗的思索
幾位專家教授的精彩案例講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明白什么是教學?什么是用心教學?善于思考總結,勤于專研琢磨,以及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成就了幾位優秀教師的精彩課堂的教學。每位的數學教學經驗各有千秋,十分精彩。我邊聽邊與自己進行對比,沉思中找差距,希望能借助他山之玉使我的數學教學工作再上新臺階。相比而言我們不是沒有發現問題,不是沒有好的想法,更多是沒有及時總結研究,沒有付諸實施,缺乏自我總結教學經驗的方法,更缺乏一種敬業精神,很是慚愧。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教學的改革已勢在必行。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就要求教師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讓他們通過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的學習,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方法。
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2
自從我踏入小學數學課堂,便有幸投入新課程改革的熱潮。在這四年中,通過不斷的學習、實踐,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我也在不斷的成長。以下就結合這次教師培訓,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師教學觀念的轉化。
新課改對老師最大的沖擊是教育觀念發生了轉變。新世紀的到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我們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拓寬數學課堂,樹立整體的學生意識,引導學生走可持續發展的學習之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作準備。也就是說,作為教師必須從單純的數學知識傳授的教學中解放出來,把目光投向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
二、教師定位的轉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是“教教材”的“教書匠”,而《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并發展健康的性情與品格。
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1、在情境中學習。
無論翻開新教材的哪一冊,你都會看到很多精美的插圖,一個個生動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躍然紙上,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不再是枯燥的計算,它就在我們的身邊。情境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體驗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于學生體驗到在生活中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在自主探究中學習。
傳統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以被動的、機械式的接受學習為主,而新課程倡導學生應在活動中學習,在操作中探究。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除法的初步認識)時,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除法,教材編排用了4課時讓學生操作,“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小組實踐活動(分小棒)、數學游戲(分豆子),學生在經歷了獨立分、同桌合作分、小組合作分等大量的實踐操作中,建立了|“平均分”的初步模型,到第5課時,才真正學習除法算式,這時學生對除法的含義已印象深刻,學起來自然就水到渠成。
3、在合作交流中學習。
合作學習也是現代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學《可能性》這一內容,學生正是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在拋硬幣、摸球等一系列活動中,理解了“一定、可能、不可能”。
四、課改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惑。
1、與舊教材比較,許多內容、知識點呈現的時間向前移了,是否符合學生接受程度?例如,第二冊,“厘米和米的認識”;第六冊“面積”……
2、第二冊第七單元“20以內的進退位加減法”課時量偏少。
3、第三冊P66中“你的心跳1分大約是幾下?”,在學習這一內容前,我已教學生正確測量方法,并讓學生回家在父母幫助下正確了解脈搏跳動的位置。但在第二天課堂上,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測量的數據明顯就不在正常范圍內,相差很大,達不到實驗結果。
4、第三冊P68《作息時間表》,這一內容是本冊中學生學習的難點,特別是每次測試中,測試題的難度又超出了教材中的難度,大多數學生都有困難。
5、第五冊P80中“滴水”這個小實驗,很難完成,因為用大頭針扎的孔太小,剛開始滴時很快,但滴到杯中水到一定量時,它就停止滴了,杯中的水無法全部滴完。
4、第六冊《總復習》P85第五題,這一題必須要經過五、六步以上才能算出結果。學生之前接觸的最多是兩步應用題,這一題跨度太大,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解答此題時有困難。
四年的課改讓我們感受到了許多,有欣慰、有艱辛、也有不安。但我們感受更多的是希望、是成長的喜悅。走進新課程,讓我們與學生一起共享生命成長的快樂。
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3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對生物的基因部分特別感興趣。還未畢業,基因的“螺旋結構”圖時常浮現在腦海。
在一次全員培訓會讓我有了新的思緒。也許比較膚淺,但是,凌亂的思緒畢竟有一個組織和思考的過程。
一、“螺旋結構”蘊含著:在比較中拓展知識面
在本次培訓活動中,學習了數學教學論文的相關知識。教學中,一次次的論文實踐活動,在應用中才了解一二。認識事物總要有一個從整體到部分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從教材的改動中,先讓學生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然后才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這樣的編排,是適應了學生的發展特點的。
在自己還是個學生的時候,知道論文所應具有的基本的題目、署名、正文等。培訓活動對寫論文的相關知識又有所了解,如對于如何擬定題目,如何更好的撰寫正文,參考文獻的不同形式等等。也許,這個層次沒有達到質的變化,但事實上,就如“螺旋結構”圖所表現的,我們的學習又讓我們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每年的培訓活動,每一次培訓的目的都希望老師們有所收獲。在每次的培訓活動中,我所留下的文字記錄,都是自己成長的記錄。教師的成長,與先前的在校學習有關,與師生之間的磨合有關,與每一次的培訓活動有關……這一切,如同螺旋結構圖所體現的,循序漸進,不可逾越。
二、“螺旋結構”蘊含著:在日常積累中尋找話題
張老師在培訓中提到“選題要創新,切忌陳舊雷同!边x題要創新,靠大腦迸發出突發奇想是不行的。關鍵的矛盾點在于,你需要迸發靈感的時候,靈感卻遲遲不來。生活需要積累,哪怕是在日常的教學中,把極小的與眾不同之處記錄下來,當一定的條件形成,就會將以往的話題不由自主地聯系起來。
人是不可能突然間達到質的飛躍的,我們需要在別人的觀點中,汲取思想的精華,然后在經過再次思考,進行實踐,從而獲得經驗。譬如:一位老師“建立錯題本”的方法,讓我覺得有種志同道合的感覺。建立錯題本的作用在于:教師可以針對重難點出現的錯誤進行指導;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困惑點抓住;家長可以明確孩子需要幫助的所在。我建立“錯題本”的要求是這樣定的:將題目要求、原題抄寫下來后改錯,然后再在試卷上改錯。
凡是愿意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改寫的,他們進步很快。經過幾次小測試,這些學生最先體會到成功地樂趣,于是一次比一次認真。循環往復,效果很明顯。“螺旋結構”理論的思想,也由此體現。
在培訓中,有一條“定期歸類整理”讓我思緒頗多。也許,我所建立的“錯題本”,思想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我引導學生對“錯題”進行積累,過渡到“歸類整理”這個環節。我感受到了這個環節與我日常積累的聯系,我相信,實踐“定期歸類整理”的過程將為期不遠。
三、“螺旋結構”蘊含著:在量變到質變的思想中感悟實踐活動
馬克思主義理論所體現的事物由量變轉為質變的思想,是一個比較抽象的過程,起初,我難以理解。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科學家威爾金斯等對DNA結構潛心研究了3年,意識到DNA是一種螺旋結構,從科學的角度反映出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后來的DNA螺旋結構模型,又進一步使抽象的思想變得直觀。
螺旋結構模型的直觀,不斷的沖擊著我的思想。如:我曾在測試的時候,將每個學生的錯誤點進行記錄,并將他們當作自己的“錯題檔案材料”積累下來。教一年級的時候,是對學生錯題現象的記錄。其實,當時我的反思能力有限,雖然記錄了,卻缺少分析和改進的方法,所以學生的總體學習水平沒有明顯提高。而且,我只關注學生的相關積累,如學生的團結合作思想,傾聽能力,參與意識……再次看到“事事洞察皆學問”,聯想起張老師第一次到我校給老師的課做點評時,自己也不會深入思考。二年級的時候,一面對一年級的錯題原因再次予以分析,一面對二年級的錯題現象繼續記錄和分析。從中找出一、二年級知識難點的相通點。在復習的時候,把錯誤的題出成試題,將錯題的學生分類進行小組輔導,終于,在二年級下學期,學生的成績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當我再次進行一年級的數學教學,積累的第一手資料,又派上了用場。自己慨嘆勤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節省了時間。兩年的時間,經歷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于是,就越發的喜歡“螺旋結構”,就越發的喜歡積累和思考,就越發的喜歡探究的感覺。
四、“螺旋結構”蘊含在多種知識領域中
在培訓的當晚,看了一本國學大師季羨林的《談讀書治學》。書中談到了蘇軾的詩、詞、畫的造詣,這種在多種知識領域研究的深入,讓我有所思考:學習,不僅僅是教育領域的,積累的多了,很多看似陌生的知識,也會建立某種聯系。積累的資料多了,總沒有什么壞處的。
“教師要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薄吧厢t醫未病。”這是教師角色和醫生角色的反映。“肝病傳及腎,心病傳及肝!庇峙c教育中遷移的作用有了絲絲聯系。第一次教一年級,說話多,喝水少;第二次教一年級,課堂上賦予幾個特別的手勢,效果明顯。因為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視覺在學生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在學生數數的同時,配合著音樂的節拍,學生掌握的快,注意力更集中。因為這樣的實踐活動,我理解了贊科夫的一句話“高速度,要從減少重復中加快速度!
當然,我只舉了教育和醫學之間的聯系,相信讀書的領域越多,這樣的“螺旋結構”所體現的知識之間的聯系就越明顯。
五、“螺旋結構”滲透在培訓中,從無知得到啟發
曾經不善于從別人的話語中傾聽,現在感覺是自己的視野太窄。從培訓活動中,同事們安靜的傾聽,我感受到了一種思想!拔抑涝蹅兝蠋熍嘤栆埠芾邸甭牭竭@樣的話語,感受著這樣的認可,體會著這樣的關心,我們有哪個老師會不尊重自己呢?是啊,最好的辛苦是別人承認自己的付出。
培訓活動,讓我感受到了培訓的重要性,也進一步體會了“螺旋結構”所體現的思想。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應該會不斷的得到補充和改進。
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4
三天的培訓很短暫,但李老師獨特的授課方法和授課理念將永遠影響著我們。
一、李老師代數幾何熔一爐的思想
一直以為線性代數只是純代數運算性的數學,和幾何沒有任何的關系,在我講授這門課時也沒有意識到還可以結合幾何思想,這次培訓可謂是大開眼界。比如線性相關和線性無關被認為是老師最難講、學生最難懂的一部分內容,然而李老師借助于2階行列式是平面圖形的面積,3階行列式是平行六面體的體積,那么n階行列式就是“n維體積”,若有2行相等就相當于兩條邊或兩條棱相等,維數就下降,“n維體積”為零,行列式為零,維數下降,所以線性相關。巧妙地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空間為體,矩陣為用”,通過具體的幾何說明讓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最終達到理解和使用矩陣解決問題的目的,始終強調幾何與代數的相互滲透。
二、“平民化”的教學風格
李老師強調不能板起面孔講數學。表面好像是說要使用生動活潑的語言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愛,事實并不僅僅如此,這是需要高尚的人格和淵博的知識為前提的?纯蠢罾蠋熤v課時的投入和激情,以及豐富而和藹可親的表情,你就會感覺到他對教書的熱愛、對學生的負責和尊重。
首先,李老師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需要什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并不那么晦澀難懂,盡量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有趣、有用和美感,并一直在研究相應的教學教法,這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其次,想使用生動活潑的語言也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需要廣博的知識作為鋪墊,李老師在教學中巧妙地穿插一些武俠小說故事、生活常識等,引經據典,妙趣橫生,有多少老師會有如此豐富的知識面和生活經驗的積累呢?即便有,又有幾個人能夠將這些東西都聯系在一起呢?聯系不是胡吹亂侃。只有真正愛學生、愛教師這個職業才能用“心”始終如一地去做。所以我說這是一種高尚人格的體現,這才是真正的大師。
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理念
不從定義而從問題出發展開課程內容,提供具有啟發性的實例以及擴展性知識,為解決各種問題提供范例,這是李老師編寫教材,進行教學的重要理念。從問題出發而不是從定義出發引入內容,學生就會覺得問題的引出自然而不突兀,當然也就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然后再提供一些實例使學生明白所學的內容并不是空洞、孤立、無用的,而是和實際應用密切相關,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如果始終采用這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我想論壇里有些老師關于“數學有什么用”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還用向學生解釋嗎?
也許我總結的略顯粗淺,但這些都是我真實的體會和感悟。作為作業,應該可以及格吧!
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5
本周四周五我有幸參加了街道組織的課堂觀摩活動,這次我們去參加的`是南通市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專題研討會,課堂觀摩會是在海門市海南小學召開的,周四下午一點鐘,我們準時到達海門市海南小學,初進校園,就感受到了濃濃的校園文化氣息,學校充分利用空間在走道長廊,有校訓、校風,有新教育實驗的每月一事,有小朋友喜愛的十萬個為什么,還有學校的十佳登攀兒童的優秀事跡等等。每一個面墻壁都展現了自己的風采,走過,看過,感覺自己不僅學到了知識,還陶冶了情操。這樣的校園人文環境,真的讓人賞心悅目。
感受了校園環境之后更想感受一下這里的課堂,下午聽了兩節課,周五上午又聽了三節課,五節課中充分感受到了學校的教學模式“學程導航”。教師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進行課堂教學,感覺每一節課都有那么多地方值得去學習,同時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總結一下感受如下:
一、 有趣的課前游戲
常見的課堂一般從老師精心設計的情境入手,將學生在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從而進入本節課的教學,但海南小學的老師沒有這樣做的,他們的課堂從猜謎游戲開始,讓學生從猜謎中感受到猜謎中有時候也有數學知識。如張瑜六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一課就是從猜字謎開始的,學生開動腦筋才出“72小時”、“15天”、“100厘米”各打什么字,老師就相機提問剛才猜字謎的過程中用到了什么策略,簡單快速地讓學生感受到轉化策略的運用,也體現了學習策略的必要性,自然地進入新課內容。在聽《2、5的倍數的特征》一課的時候也有這樣巧妙的引入,老師從數學王國中選擇的兩個數,引起了學生學習的好奇,有了學習新課的欲望,自然進入新課的學習。在我們的教學中,有時候為了設計較好的情境絞盡腦汁,有時候還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其實這樣的時候不妨試一試從最簡單的小游戲入手,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預習單貫穿課堂
“學程導航”教學模式要將“教師教”轉化為“學生學”,這樣的轉化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素質,需要學生會學,能主動地學,當然教師的輔導也是至關重要的,聽課中,老師都是通過預習單來進行新課學習的,有課前完成的預習題,也有上課交流的預習題,簡單的知識學生基本上都是在課前預習中就掌握的,課上就省下來一部分時間。有難度的知識又通過預習單上設計好的問題,經過課前獨立思考,課上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各個擊破難點。同時預習單上還設計了相應的練習題和拓展題,讓新知識及時地得到鞏固,也通過拓展題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了提升自己的空間。一張張學習單也反正了學生學習的過程,真的是由“教師教”到“學生學”的教學模式。
三、 分類練習發展能力
聽完了課,感覺每一節課中練習的時間都足夠多,這樣的練習時間既讓學生進行了及時的鞏固練習,也讓學有余力的學生有了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每一節課中,老師都設計了拓展題,記得《倍數和因數》一課中,顧校長在每一個學習目標后都設計了相應的練習鞏固知識,最后課堂作業中又設計了綜合性的練習題讓學生練習,選做題也讓學的快的同學多了練習的機會,很好地讓每一個同學都努力完成練習,這讓我想起我自己的課堂,練習的時候,比較好的學生完成了之后往往會坐在那里沒有事干,行為習慣好一點的學生會考慮其他學生在做題,默默地看書,而行為習慣沒有那么好的學生,很有可能去影響其他人,影響其他人完成作業。要是這個時候給這些學生做一些提高能力的題目,不僅提高了他們自己的能力,也能讓其他同學有一個安靜的練習環境,同時也讓這些能力強的學生成為其他學生的榜樣,在以后的練習中提高自己的做題速度和正確率,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 數學從生活中來
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我們要會用好生活中的資源更好地學習數學,在《圓柱和圓錐的特征》一課中,老師先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圓柱和圓錐,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思考自己生活中哪里見過這些立體圖形,想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判斷生活中見到的是不是圓柱就會用到圓柱的特征,在思考中也就意識到圓柱的這些特征,為后面特征的學習做好鋪墊。學完圓柱的特征時,老師給出了一組立體圖形,讓學生進行判斷,同時也通過生活中的一次性紙杯引出了圓錐,恰到好處地讓學生進入了圓錐特征的學習中。在《圓的認識》一課中,也讓找出了生活中的圓,通過視頻讓學生知道了體育老師畫圓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畫圓的必要性,也讓學生感受到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五、 數學知識有效拓展
“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完美數”、“語文中的關聯詞”、“尋找寶物”等等,在數學課中都出現了,這些都是數學知識的有效拓展,將分數加法與《莊子》進行結合,將于倍數和因數密切關系的完美數作為了課外閱讀材料,將語文中的關聯詞用到數學課堂中,寶物的位置與圓密切聯系。每一個都能讓學生充滿著興趣,也讓學生體會數學與其他知識的多重聯系,感受數學的魅力。
【2021數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精選5篇)】相關文章:
數學教師培訓總結08-15
數學教師培訓學習總結范文(精選5篇)05-14
小學數學教師暑假培訓總結11-03
數學教師外出培訓學習心得體會(通用6篇)12-24
2021教師安全培訓心得體會(精選7篇)11-24
2021數學教師自我評價(精選5篇)11-10
2021雙減培訓心得體會范文(精選8篇)12-16
2021交通安全培訓心得體會(精選9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