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單親兒童心理問題
現在社會離婚率很高,離婚影響的不僅的夫妻雙方,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單親孩子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以下是“單親兒童心理問題”,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單親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親子關系的失調
單親家庭中親子關系失調在離異單親家庭中表現得最為明顯,這種異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家庭的缺損意味著從此有一方要從家庭中退出,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心理上則會產生被雙親中的一方拋棄的擔心。很多離異家庭子女的監護者限制前配偶探望自己的子女,希望以此來懲罰他們,為了懲罰對方,不讓對方接觸孩子,謊稱對方“死了”,“出國了”,對孩子隱瞞情況,造成孩子缺乏自信,產生自卑心理。
第二,家庭的缺損容易導致他們的監護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而無暇給孩子以溫暖和愛護,從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親子關系冷淡,而作為孩子,當他們看到父(母)情緒不好時,他們也不敢貿然地與父母交流,這勢必會影響親子交往的數量和融洽程度。更為極端的是,有的監護者根本就把孩子當作“累贅”、“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來生活的絆腳石。在這樣的觀念下,他們輕則對孩子冷眼相對,重則對孩子拳腳相加。
第三,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來應付家庭困擾帶來的緊張,他們的心理調適受到家庭人際沖突的影響。另外,離異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在孩子面前講配偶的壞話,相互低毀,把孩子作為傳遞仇恨的工具。因此,在離異家庭中,孩子在與家人的相處中得到的多是反面經驗,他們看到的是父母之間的討價還價和相互敵視,這種現象容易使孩子產生不良的社會學習,他們也變得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不信任會擴展為對整個社會的不信任,伴隨著這種心理而長大的兒童,極有可能會產生一些反社會行為。
(二)監護者教養方式的失當
單親家庭中孩子父母的離散,它給人們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帶來痛苦和無奈。在這種負面情緒的影響下,在較大的生活、心理和經濟的壓力之下,單親子女的撫養者容易在撫養方式上走向偏頗。這種教養方式的偏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孩子要求很高,嚴教過度。有的家長總怕孩子因為伴侶的死亡或自己的離婚而開始不學好,而對孩子提出過高要求,他們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理,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對孩子賦予了極大的期望,相當多的離異單親家庭的家長與孩子相依為命,對孩子的期望值比雙親家庭還高,有的把全部心思撲在孩子身上,自己節衣縮食,忍辱負重,寄希望于孩子的明天,他們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前進,對孩子的教育過度關注,一旦孩子的行為表現與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便會引起嚴教過度,出現責備、嘮叨甚至體罰等不良教育行為。另外,單身父(母)親長期的育兒疲勞無人分擔,就會使他們感到孤立無助,從而出現過度嚴教。這種過度的嚴教剝奪了兒童的尊嚴,容易使孩子對自己產生否定感,“我不能干”、“我很笨”,從而出現自卑、自責等問題。
第二,單身母(父)親忙于生計或缺乏責任感,對孩子監管不力。單親家庭父(母)親在各方面的壓力都很大,沒有時間、精力和物質條件撫養孩子,他們往往把孩子交給隔代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有的家長沉酒于自己的傷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對孩子的關愛。有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包袱和拖累,把孩子當作皮球那樣踢來踢去,把自己的煩惱發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成為父母繼離婚大戰之后綿延冷戰中的犧牲品,甚至有的家長對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態度,把孩子遺棄。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許多企業倒閉或處于半癱瘓狀態,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崗,缺乏穩定的經濟來源,生活窘迫,不得不外出謀生,對于他們來說,能夠承擔起孩子的教育費用就已經不錯,至于對孩子的照顧與監管,他們實在是缺乏心力。還有一部分家長缺乏責任感,或沉迷于,或各自重組家庭,忽視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冷落孩子,因為害怕孩子影響自己新家的和諧,甚至有家長冷酷地把孩子推到門外,給學生的心靈帶來極大的傷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視,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體會不到自己的成長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情緒,不求上進,更為重要的是,孩子易在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下變得焦慮、抑郁,最終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及扭曲的心理。
第三,監護者心懷內疚,對孩子過度溺愛。離異單親家庭中有的家長離婚后,對孩子常有一種負罪感,將一切問題都歸結在自己身上,無原則地一味滿足孩子、遷就孩子,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對孩子進行補償,傾向于溺愛型的撫養方式。伴侶先逝單親家庭中有的父母為了博得孩子的歡心,“收買”孩子,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在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極易出現自我控制能力差、沖動等問題。
第四,監護者把孩子放在封閉的家庭中進行撫養,使孩子缺乏社會交往。單親家庭中,很多單身父(母)親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與孩子相依為命,老是把孩子關在家里,以免受他人欺侮;他們按照自己給孩子設計的“理想”的人生航線來對孩子進行培養。在這種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由于缺乏與他人相處、交往的經驗,在與人交往時,必然會產生孤獨與焦慮。
(三)社會評價壓力
在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觀念中,離婚雖然是可以理解,但畢竟是不光彩的。生活在這種文化氛圍中的兒童,必然也會在內心深處習染上這種觀念,加之他們思想意識尚不成熟,不能正確地看待父母的離異,因此,家庭的缺損特別是父母離異這種人為因素的出現,對于自控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差的兒童來說,往往意味著突然的打擊與壓力,許多兒童難以承受,更無力調整和擺脫,這勢必會導致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異常。
單親家庭中孩子在精神上往往會受到他人的歧視,這種壓力對孩子來講是很殘酷的。孩子在同學當中被認為是沒有爸爸(媽媽),有的孩子為躲避這種壓力,遠離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其他孩子在單親家庭子女面前議論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可能會使這些孩子觸景生情,引起感傷,他人無意的談話也會使這些敏感的心靈受到傷害:有的孩子怕別人提爸爸(媽媽),常常躲在角落里偷偷地掉淚。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承受著巨大的心理痛苦。當父母離異后,他們總會產生自己不如別人的感覺,把父母的離婚當作見不得人的事,非常忌諱談到或問到相關的話題,他們總懷疑別人在背后議論自己、嘲笑自己,這種實際存在或臆想的社會評價壓力使他們為了避免傷害而慢慢從人際交往中開始退縮。他們自己給自己筑起一道心理的墻,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殼中,表面冷漠,實際上內心非常虛弱。另外,這種社會評價壓力還會使單親家庭的學生對人產生懷疑,對人缺乏信任,極易導致多疑性格的形成。
(四)子女心理調試能力不強
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父母離異或先逝,家庭破碎這些家庭生活的變故是他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巨大的、從未有過的沖擊與挫折。一個人是否能順利地應對挫折,取決于個體自身的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是指個體面對挫折時,免于行為失常的能力。挫折情境的產生,對于挫折容忍力較強的子女來說,一般尚能順利度過。而對于那些挫折容忍力較差的學生,則會為挫折情境所困擾,如果沒有合理的引導,就很容易導致心理的失衡。同樣面對家庭的缺損,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產生心理問題,因為每個人的抗挫折能力不同。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生活的閱歷還相當貧乏,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自我調節能力還較差,心靈更容易受到傷害。對于單親家庭的孩子來講,意味著失去與父(母)親在一起生活的權利,甚至失去父(母)愛,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被遺棄感、怨恨感。這些消極的情感必將作用于孩子與他人的交往,最終影響到他們的人際交往、同伴關系,造成與人交往能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交往障礙、對人焦慮。
解決方法
讓孩子真實面對父母離婚
戚元麗說:“不少父母為了‘保護’孩子,不想孩子受到傷害而向孩子隱瞞了離婚的事實,或者當孩子詢問時也是遮遮掩掩、敷衍推搪過去,其實這種做法并不妥,當孩子將來知道真實情況后,可能受到的傷害會更大。”戚元麗建議,單親家庭的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性格、年齡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靜、真誠、耐心地向他們解釋自己離異的原因,爭取他們的理解,教會孩子應付來自外界的各種詢問,并讓孩子理解單親家庭也是正常的社會現象。
西方國家離婚夫妻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借鑒,離婚夫妻認為離婚或者再婚的原因一般都和孩子無關。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并明確地把夫婦兩人之間的事和孩子分開,讓孩子知道雙親感情不和或離合與子女的存在無關。這種做法也更加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讓他們從思想上減少依賴。還有更重要的一點,西方國家的父母們會經常這樣告訴他們的孩子:“你必須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學會自己保護自己!”他們認為保護孩子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多傾聽孩子心聲
經歷婚姻失敗的家長自己首先要堅強,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太軟弱,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哭,孩子會覺得天都要塌下了,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恐懼。在父母離婚的最初的一段時間里,孩子肯定都非常不適應,這時候,家長不僅自己要多和孩子進行交流溝通,還要注意幫助孩子充實生活。由于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單親家庭的生活比較單調,孩子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虛與寂寞。為此父母每天再忙,也應抽時間多陪陪孩子,聊聊天,傾聽孩子的心聲。
此外,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了父親或母親,相對于其他的孩子,單親家庭的孩子接觸社會的機會也相對減少,社會知識也不夠豐富,所以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擴大社交圈,多認識一些朋友,多讀書,使他們的身心能夠健康成長。
單親家庭孩子的七個心理問題
自閉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橫禍”,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因而他們遭受的打擊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們還不具備自我調整心理的能力,一時還難以面對家庭破損的嚴酷現實,因而會感到無所適從、悶悶不樂。孩子也懂得比較,他們會拿自己的現在與過去比,感到自己處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與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別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變得膽怯,缺乏自信,缺乏進取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而且因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遠而產生抑郁,不愿與人接觸,對周圍的人常有戒備、厭煩的心理表現出神經過敏的癥狀。他們總懷疑別人會在背后議論自己家庭的缺損和父母的離異,認為別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閉,不愿外出活動,不愿與人打交道,表現出孤獨、內向的性格特征。
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對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無法接受眼前的現實,無法適應無父或無母的環境。孩子的心理沒有成熟,他無法去體會父母們的生活,無法理解父母們的苦衷,幼小的心靈脆弱、敏感,沒有自我調適的能力,一旦受到沖擊,就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特別是看到同伴們與父母親親熱熱、幸福美滿地玩耍、嬉戲的時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過去的生活。而現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傷、失落使得他們產生憂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們找不到自己的快樂,看不到自己的快樂在那里,于是拒絕快樂,沉浸在憂慮、悲傷中。
同時孩子這時最敏感,面對同伴們和社會的關懷,他們會過于在意,甚至發生誤解,長而久之,他們將從人群之中脫離出來,進入自我封閉和孤獨的空間,從而導致性格交流的極大障礙,長此以往,他們就會產生心理疾病。
自責
自責表現為對個人能力和品質作出偏低的評價,從而自我責備、自我鄙視、自我輕蔑,將一切的不如意歸因于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單親家庭的子女有較為強烈的自卑感,他們感到自己不如別人,悲觀失望。
由于對自己的評價偏低,因此他們把工作和學習的失敗歸因于自己的無能,產生不安、內疚、失望等消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導致自己的整個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許多單親家庭子女受到批評后,總認為是自己不好,在別人笑自己的時候,總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什么事。
焦慮
對人焦慮是調查與他人接觸時,對困難和失敗的預感程度的指標。單親家庭子女在他們父母親離婚的過程中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攻擊,學習到的是討價還價、相互敵視,因此,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信心,他們的監護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緒失調,極易把這種情緒帶到與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膽中,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應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關系,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感到焦慮,缺乏安全感。
所以,他們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結交伙伴時總怕別人說自己的壞話,被人說了什么總是不開心,在對人關系上具有退縮、焦慮的特點。
抑郁
因為父母的分裂,必然帶來家庭的硝煙或冷戰,孩子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空間,時時為父母的關系而擔憂,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氣、泄憤的出氣筒,孩子成天處在恐懼和擔憂中,沒有安全感,時刻擔心、害怕家庭戰爭的爆發,會使自己體無完膚。這樣長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和敵對情緒,對同伴永遠保持距離,自我保護意識過強,敵對情緒很大,單親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壓抑、郁悶、煩躁,心理困擾無處排解。
由于壓抑太久,一旦爆發出來,能量也就越大,極易產生極端行為。這種傾向在女孩身上表現為想痛哭或離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則表現為攻擊行為。
妒忌
單親家庭的孩子,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所能獲得的享受,一般來說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這些正足每個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們的心理就容易從最初的羨慕演變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們會表現出對父母一方特別依戀,希望能從父母一方獲得雙倍的回報,在物質享受上,如果他們不能正確對待這種差距,認為別人能得到的,自己也應該能夠擁有,就容易導致偷竊等犯罪行為的發生。
逆反
由于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為別的孩子奚落和欺負的對象。然而他們也渴望車嚴,渴望被人欣賞,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現出與眾不同,有時甚至喜歡“頂牛角,對著干”,以顯示自身的存在價值。
【單親兒童心理問題】相關文章:
單親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11-27
兒童心理問題專家12-05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處理11-12
兒童心理問題增多的原因12-12
單親孩子有哪些心理問題呢11-25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有哪些12-12
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淺析01-13
單親孩子可能會出現的心理問題?11-27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4大表現04-08
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有哪些原因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