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抑郁癥還是人格改變
第一醫院呼吸科病房內,男醫生鄧某手持利刃將當晚值班女醫生夏某殘忍殺害。接下來是YJBYS小編整理的心理學資訊,供大家閱讀。
據相關媒體報道,鄧某在接受訊問時就作案動機稱,自己深受抑郁癥折磨,才產生了報復社會,要殺人的想法。由此,抑郁癥再次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鄧某砍殺同科女醫生,真的是抑郁癥所致么?
我讀大學時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是事發醫院的醫生。他昨晚告訴我,現在醫院里人人自危,還流言說鄧某早在大學時便被診斷出抑郁癥。不少醫護人員還質疑為何要把鄧某招進醫院工作。
聽到此處,我深感有必要對此事進行一個相對深入的分析,讓更多的公眾了解行兇者鄧某真正的行兇原因,從而避免一味地將悲劇歸因到抑郁癥身上,令更多的人尤其是醫護人員對抑郁癥產生恐懼和歧視。
反社會性人格改變是行兇關鍵原因
從現有的媒體報道和我大學同學提供的信息來看,行兇者鄧某的確患有抑郁癥。不過,問題的關鍵在于,他不是單純的抑郁癥患者,而是抑郁癥共病反社會性人格改變或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其中共病反社會性人格改變的可能性更大。
換句話說,鄧某開始可能只是一個抑郁癥患者,但由于具有反社會性人格的特點,患上抑郁癥后,他的反社會性人格逐漸被強化,轉變成反社會性人格改變,最后做出了殺害女同事的行為。
一般來說,大多反社會性人格改變或是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患者,往往都會濫殺一些和自己不認識的陌生人。如廈門BRT爆炸案行兇者陳水總等,他們本身不想活了,便先去傷害些無辜的路人。
但鄧某為何會殺害自己的同事呢?
就已有信息來看,鄧某和被其殺害的女同事夏某同年進醫院,但兩個人的發展軌跡卻有很大差異。夏某工作順利,結婚生子,家庭幸福,職稱評定順利,而鄧某卻經歷了感情挫折、家人得癌癥、職稱評定不順利等各種變故,加上自身患抑郁癥,不得不暫停工作一年。
如此一來,鄧某或許對夏某產生了較強的嫉妒,甚至是仇恨的心理,這極有可能是其負性情緒的重要來源。鄧某還有可能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自我反省能力的培養,加上缺乏引導,從而形成了反社會性人格改變或是反社會性人格障礙。
總的來說,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是導致鄧某行兇的重要原因,也導致其人際關系相對僵化,事業發展不順。最終導致患上抑郁癥,并加重其反社會性人格改變或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形成惡性循環,社會功能受損。
正如鄧某自己所言,由于得了抑郁癥,治也治不好,產生了自殺的念頭。而自殺前因為對女同事有強烈的嫉妒乃至仇恨心理,便想先把女同事殺掉,再去自殺。于是,從未有察覺到鄧某的心理變化和人格特質的夏某,便成了一個無辜的'墊背。
人格障礙的診斷治療亟待加強重視
這里也暴露出另一個問題:很多專業精神病院或精神科在對患者進行診斷時,通常只關注幾個精神狀態,比如是否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等等,往往忽視了人格的診斷。
目前世界上最新、最權威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強調的是三軸診斷,其中第二軸就是人格的診斷。鄧某的案例,恰恰提醒我們應該加強和重視人格診斷。
具體到治療方面,目前對于抑郁癥和人格障礙的治療,主流精神病院和專業的精神機構多采用藥物治療。藥物治療雖然對部分抑郁癥患者有明顯療效,但對于部分抑郁癥患者卻見效不大。對于伴有人格改變或人格障礙患者,藥物治療幾乎是無效的。
從這個角度來講,更好地治療抑郁癥,應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專業的深度心理干預。
這里說的心理干預,并非指精神分析或者簡單地認知行為治療,而是深度的催眠治療或是深度放松狀態下的心理干預。
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家庭治療,為患者構建社會支持系統。如果在治療過程中發現患者有人格改變或人格障礙,則可通過專業治療使患者的人格改變得以恢復正常,或使其人格障礙問題得以改善。鄧某的這個案例,應引起更多的專業的精神機構,加強對人格障礙的研究和治療。
總而言之,我希望公眾能對類似的行兇事件有一個清醒的判斷,切莫再污名化抑郁癥患者。
【是抑郁癥還是人格改變】相關文章:
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12-17
人格面具理論下的抑郁癥09-24
什么是偏執性人格10-19
是“喝茶”還是“吃茶”11-11
什么是冬季抑郁癥10-23
什么是焦慮抑郁癥10-21
什么是產后抑郁癥10-18
什么是反應性抑郁癥10-22
抑郁癥是怎么產生的10-20
抑郁癥是怎么造成的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