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孤獨也會影響健康
心理學與生活:孤獨也會影響健康之調查:
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孤獨感與大量異常免疫反應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這意味著孤獨感會對人的整體健康狀況造成潛在傷害。研究者發現,與社交活躍的人相比,孤獨感強烈的人潛伏皰疹病毒再激活的風險提高,而且還會在急性應激反應中產生更多的促炎蛋白。
我們知道,潛伏皰疹病毒的再激活通常與壓力有關,而孤獨感作為一種長期的壓力來源,會誘發免疫反應失控。而促炎蛋白標志著炎癥的存在,慢性炎癥與很多病癥之間存在關聯,如冠心病、Ⅱ型糖尿病、關節炎和阿茨海默癥以及衰老所導致的體虛和機能減退等。
俄亥俄州立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Behavioral Medicine Research)的博士后研究員麗莎·雅雷姆卡(Lisa Jaremka)是此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當地時間1月19日,雅雷姆卡將會在新奧爾良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協會(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年會上介紹此項研究。
“從先前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較低質量的人際關系與很多健康問題之間存在聯系,包括早夭和其他各種非常嚴重的疾病。而那些孤獨的人顯然會覺得自己的人際交往比較差勁。”她說道,“此類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孤獨和人際關系會對健康產生何種影響。我們了解得越深,才越有可能去干預這些負面影響。”
這項研究關注了兩類人群,一類是體重超重的中年人,另一類是乳腺癌幸存者。研究者使用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孤獨感量表來測量參與者的孤獨感,該量表是一個用來評估社交孤立和孤獨感的問卷。
心理學與生活:孤獨也會影響健康之分析:
當皰疹病毒被重新激活以后,人體血液中就會產生抗體。研究者要測定參與者血液中的抗體水平,以獲得對與孤獨感相關的免疫系統行為的總體印象。參與研究的200位乳腺癌幸存者皆處于癌癥治療結束之后的2個月至3年時間段里,平均年齡為51歲。研究者對她們的血液進行了分析,以確定皰疹EB病毒和巨細胞病毒的抗體是否存在。
上述兩種病毒都是已經感染了大多數美國人的皰疹病毒。約有一半的感染者不會發病,不過,一旦受到了感染,病毒就會在人體內潛伏下來,而且隨時可以被激活,進而導致抗體水平(滴度)的增高——這通常不會引起任何病癥,但卻表明細胞免疫系統的調控出了問題。
與孤獨感較低的參與者相比,那些更為孤獨的參與者有更高的巨細胞病毒抗體水平,這通常與更多的痛苦、沮喪和疲勞癥狀有關。但EB病毒抗體水平未隨孤獨感的`高低出現差異,這可能是由于EB病毒的再激活與年齡有關,且大部分研究參與者的年齡都較大,難以被檢測出來。
先前的研究已經發現,壓力既可以促進這些病毒的再激活,也會導致抗體滴度增高。雅雷姆卡說:“從很多方面來看,孤獨感就相當于長期壓力源——一種可以持續較長時間的社交痛苦狀態。”
在另外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探討了孤獨感如何影響促炎癥蛋白的產生。這些研究的參與者是來自于同一群乳腺癌幸存者的144位女性,以及另外134位體重超重但不存在嚴重健康問題的中年及老年人。
研究人員先抽取了所有參與者的基線血樣,然后使其處于壓力狀態——即要求他們發表一段五分鐘的即興演講,并在攝像機和三位專家面前執行一項心算任務。最后,研究者再利用脂多糖來刺激受試者的免疫系統,脂多糖是一種存在于細菌細胞壁中的化合物,能夠觸發免疫反應。
在兩個實驗組中,與社交活躍的參與者相比,那些更為孤獨的參與者體內促炎蛋白(白細胞介素-6)的水平顯著提高了。雖然在孤獨人群中,另一種促炎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的水平也急劇增加,但統計分析發現,只有健康組的結果具有顯著性。在針對乳腺癌幸存者的研究中,研究者們也檢測了白細胞介素1-β的水平,結果表明,孤獨感較強的參與者體內這種促炎蛋白的水平也比較高。當研究者們對睡眠質量、年齡和總體健康狀況等因素水平進行控制之后,結果依然不變。
“我們看到了某種意義上的一致性,即在兩項研究中,較為孤獨者的炎癥水平都高于社交活躍者,”雅雷姆卡說,“我們還可以由此得出,人際交往活躍的人通常也會有更為積極的健康狀態。”
【心理學與生活:孤獨也會影響健康】相關文章:
噪音也影響心理健康06-30
生活細節影響孕婦生理健康06-30
心理學與生活定律10-27
心理學與生活:焦慮障礙11-02
心理學與生活的距離11-02
心理學與生活之佯笑11-02
心理學與生活之害羞11-02
心理學與生活之知覺10-30
心理學與生活感悟論文04-28
心理學與生活:心理效應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