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被心理學綁架了
對于心理學,大家有多少的了解呢?你是否又被心理學綁架了呢?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請不要被心理學綁架了,希望能帶給大家幫助。
當“科學的心理學”成了我們綁架自己的新標簽
在2015年我寫過這樣一篇文章,標題叫做“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么你的擇偶標準都是錯的”,這篇文章的反響出奇意料的好,大家都很認同里面的心理學理論和依據,當時的我也覺得洋洋得意,感到自己是幫助了大家,讓大家學會更好的選擇親密關系中的伴侶。
但是我錯了。
今年當我重新又把這篇文章作為推送發表了一次的時候,發送成功之后我自己又讀了一遍,然后我就被自己嚇到了:我寫到了依戀類型,寫到不安全依戀類型中的焦慮型和回避型,然后告訴大家說,幸福的婚姻當中通常是需要我們有安全依戀的,所以如果你是不安全的依戀類型,最好是通過咨詢或者參加一些成長小組的方式重新去建立安全的依戀類型。
當我看到這些話時,我真的驚呆了,我的內心獨白是:Joy,你怎么可以這么寫?
可惜當時的我真的就這么寫了,因為自己的局限,當時的我的確就是這么認為的。于是依戀類型就成了大家評判自己的新標簽。
我記得當時不知道有多少讀者在公眾微信里給我留言,焦慮的詢問我:Joy,我覺得自己是焦慮(或者回避)的依戀類型,你說我該怎么辦呢?
于是我開始意識到我好像真的需要寫這樣一篇文章對自己過去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做一個反思:我們要學習心理學的理論到底是為了什么?
心理學里好像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名詞:抑郁癥,躁狂癥,拖延癥,不安全依戀,神經質人格,死亡焦慮,社交焦慮,邊緣型人格障礙,強迫癥,自閉癥,低自尊......如果你學心理學,你就會發現美國心理協會編寫的所謂的“心理疾病”診斷手冊(DSM)越來越厚,甚至一度同性戀也作為一種“心理疾病”被納入其中?墒钱斘覀冮_始用這些名詞給自己或者周圍的人貼上標簽時,當我們讓這個標簽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時,我們是否要需要反思,我們是不是已經被心理學“綁架”了?
當一個人因為看了一些不負責任的心理學文章(比如我自己之前寫的這篇),對里面的結論深以為然并且對號入座,覺得自己就是比如神經質人格或者回避型依戀的時候,這些標簽本身會不會成為他/她行動的枷鎖?
“因為我是回避型依戀,所以在親密關系中我的冷漠就很正常,嗯,我就應該是這樣冷漠的。”,你可能會這樣想。但是你忘了看到,那天你很溫暖的去給男朋友送咖啡,你們吵架的那次你主動道歉,你還親手給他織了圍巾,雖然因為你自己覺得織得太丑又拆掉了。這些你都看不到,因為你覺得自己是“回避型依戀”。
你的存在,遠比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理論復雜
所以這就是我想捫心自問的問題:我為什么要學心理學?
我學習心理學,到底是為了更好的理解人,還是為了用我的理論去改變和操縱別人,或者說是為了讓自己有種“權威”的感覺而凌駕于別人之上?
我想這是我們學習所有知識的時候,需要問自己的一個問題。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墒俏椰F在在想,這個“不怕”是一個什么含義?我們為什么要怕?知識是為了讓我們“不怕”,因為我們終于站在了權力制高點上,讓其他人都“聽話”的位置上了嗎?還是說知識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讓我們去理解之前我們無法理解的東西?
我想心理學跟任何科學一樣,都有著自身的局限,并且舊的理論也不停在被新的理論推翻。但心理學跟其他科學不同的人,它還有著極高的道德風險:因為它的研究對象是人,所以它的結論往往會對人們對自己的認知產生很大的影響。
舉個簡單的例子。前幾天跟幾位學心理的朋友在群里討論人的很多東西(比如性格)到底是由基因決定的更多,還是后天的環境和培養決定的更多。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nature V.S. nurture,但是你會發現這個背后的結論會對人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做在不同家庭環境長大的雙胞胎實驗的一位心理學家在上個世界得出結論說人的大部分東西都是由基因決定的,他最終寫文章為自己的結論道歉,談到其實人是很復雜的,所以基因并不能決定一切。
我們知道再“完美”的一個心理學實驗,樣本的數量和多樣性都是十分十分有限的,如果我們依據自己有限的樣本和非常局限的實驗設計,得出了某一個我們覺得可以適用于每個人的“公式”,并且深以為然,那么我們就真的太不自量力了。當我們的實驗結論讓人們覺得自己的命運基本都有基因決定時,我們可能會陷入一種絕望:既然都是天注定,那我還有必要努力嗎?而事實上我們也的確不能做出這樣的結論,很多人類史上的巨人,并沒有那么好的“基因”,梵高不是生下來就會畫畫,愛因斯坦也不是剛會說話就想出了相對論。
人類真的復雜到無法想象。我現在唯一能確定的,就是對于人性的所謂普遍性規律,我基本什么都不懂。很多心理學的結論在群體里可能適用,但是到了每個個體身上,它就僅僅成為了一種可能性而已。
就像我可以告訴你依戀類型有3種,但最后你發現其實有的時候你是安全型,有的時候你又很焦慮,還有些時候你是回避型,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在你不同的人生階段,這些東西一直在變化著,而你根本不可能用一個標簽就把自己綁架了!
我們每個人都復雜到需要自己用一生的時間去慢慢認識,而且正是我們生命中那些還沒有開花結果的“潛質”,讓我們的生命有著不可預測的焦慮和美好。沒有任何的心理學理論可以完全解釋你,也沒有任何的心理學理論應該成為限制你自我成長和探索的枷鎖。所有的理論,都只是我們想要去更加理解這個世界和自己的一種可能性,而你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所有理論的總和。
請你不要被心理學“綁架”
我想再一次的為自己曾經寫過的很多“結論性”的文章道歉。那個時候我的認知就是局限一個框框里,正如同我現在也還是有自己的局限,盡管我的框框可能變大了。
也請你開始學會尊重自己的復雜性和流動性。你不是一成不變的,你的生命歷程是不斷的`流動變化著的。假設你跟我一樣29歲,那么你不再是5歲,15歲,25歲的自己,此刻的你也不會是35歲,45歲,55歲,65歲,75歲等等的自己。
我發現我所有的來訪者們最大的共同困擾,就是他們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有種“卡住”的感覺,這種感覺可能是一段無法割舍的親密關系,可能是一個未完成的事件,可能是對原生家庭的怨恨,可能是對過往創傷事件的無法釋懷,可能是一直如影隨形的自卑等等。他們十分認同自己的自我評價(比如我就是一個很低自尊的人),深深的被它們綁架卻沒有看到自己其實有很多時候并不符合那些自我評價。而我的作用,很多時候就是幫助他們更好的看到一個更真實,更完整的自己,看到原來那些我們困在自己身上的繩索,其實只是因為我們自己不愿意解開。
現在我想嘗試著回答我為什么要學心理學這個問題。
學心理學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對自己和其他人好奇。我深深的對人感到好奇,深深的想去了解每個人背后的故事,深深的想去幫助這個人看到他自己可能都沒有看到的意義和潛力,想撥開那些在她頭頂的疑云,看到最真實的他和她自己都沒有看到的可能。
所以我學心理學,真的是為了更好的了解和理解自己,也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別人。所以直到現在我才漸漸明白,既然我自己都復雜到需要我用一輩子去慢慢解讀,慢慢了解,那么我怎么可能用任何的理論去“分析”別人,去給別人貼上某個我自作聰明的標簽?
就像我說的,心理學的所有理論都只是一種可能性,而我們遠比這些理論復雜。當我們愿意嘗試著去真正的接納和聆聽自己,去真正的接納和聆聽別人時,理論也許會在我們都很困惑時給到我們很大的啟發,但別忘了,它永遠都只是一種可能性,而且即使現在的你完全符合這個理論,也不代表明天的你還會符合。
昨天晚上我帶團體咨詢,當聽到小組里有位姑娘的議題是:“我覺得自己是不安全的依戀類型,我該怎么辦呢?”時,我很想扇自己一巴掌:看看,Joy,你都干了什么好事!
結果在咨詢結束之前姑娘淡定的說:“我覺得今天的團體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不必為什么依戀類型擔憂,因為我真的不是永遠都局限在一種可能里,也不是只有安全依戀類型的人才能找到幸福。” 說真的,我當時真的很想給她鼓掌(當然因為我的角色,我還是沒有),我甚至要熱淚盈眶,因為我發現,原來短短的2個小時里,我們就可以掙脫之前給自己的枷鎖,就可以給自己自由!
【請不要被心理學綁架了】相關文章:
散打繃帶怎么綁09-07
不要被情緒左右12-10
時髦低馬尾怎么綁10-08
2017年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是否要被取消11-15
心理學與偽心理學11-09
三方協議綁錯了銀行卡怎么辦03-08
色彩心理學書籍:《繪畫心理學》07-14
心理學書籍之《教育心理學》06-10
心理學書籍之《心理學精要》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