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教師自我心理保健知識與方法

        時間:2022-11-19 04:43:40 心理資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教師自我心理保健知識與方法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教師自我心理保健知識與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師自我心理保健知識與方法

          過去人們總習慣于把老師比作“紅燭”,這個意象的確很美,但是也很悲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墒,和平年代的正常時期,我們是否有必要這么悲壯?!

          “照亮別人”是我們做老師的職責,但是,是否只有“燃燒自己”我們才能照亮別人?

          如果我們真的可以照亮別人的生活,我們為什么不先把自己照顧好,我們為什么不選擇一種可以持續照耀學生的方式?

          我想,我們做老師的,首先要有觀念上的轉變,那就是:我們要持續照亮學生,因此,我們就要首先照顧好自己。不僅僅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也照顧好自己的心理。

          有時候,心理健康甚至比軀體健康更重要。因為有軀體健康的人未必總有好心情,并且久而久之,還有可能出現軀體疾病。但是,有心理健康的人,即使不幸有較嚴重的軀體疾病,他仍然有可能有好心情,并最終把疾病的損害降到最低。

          為了幫助大家掌握方法,學以致用,請各位最好與一位親友共同讀這篇文章,本文中穿插了一些可以舉一反三的小練習,有些練習如有兩人參與效果會更好。

          各位老師,請大家抽出時間做些練習,心理健康的方法不是僅僅讀文章就可以具備的,它是需要實踐并養成習慣的。

          請設想一下自己10年后、20年后直到晚年時要達到的人生目標。再想一下,為了你要達到的人生目標,今天你應該做些什么?)

          當前年齡 …… 10年后目標…… 20年后目標 …… 你預期能活的年齡

          一、心理健康是一個人可以依賴的最重要的內在資源

          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資源,包括內在的與外在的。外在資源小到親友、熟人、陌生人等,大到時間與空間。內在資源則包括諸如身體狀況、外在長相、心智水平、各種身心調節機能以及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況等。

          一般說來,人的內在資源大于外在資源。而在所有的內在資源中, 心理健康又是一個人可以依賴的最重要的內在資源。

          心理健康是個人內在資源的核心,有心理健康做基石,人的其它內在資源才有可能獲得最高效的利用和提升。

          一個人實現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很多,如具備自我保健意識,讀點自助手冊,觀察心理健康的人,當然,還可以直接到心理醫生那咨詢、求教。

          講到心理咨詢的重要性,這里有一個需要澄清的誤區,那就是:“只有有問題才需要做心理咨詢和治療”。其實不然,心理咨詢和治療不僅僅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心理問題,更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并實現自身的潛能,使我們獲得成長并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所以,并非有了問題才需要做心理咨詢和治療。

          二、心理健康與不健康是一個連續譜

          談到軀體的自我保健,大家都知道首先得有有關軀體健康與不健康的基本常識和鑒別力,其次才談得上軀體的自我保健。如感冒時有哪些癥狀,我們自己可以做哪些處理,而發高燒時我們就要慎重,就要考慮去醫院。心理上的自我保健也一樣,我們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不健康。對心理不健康有基本的常識和鑒別力,才談得上自我心理保健。

          1.什么叫心理不健康?

          和軀體健康一樣,心理問題也是分程度的,它們由輕到重依次表現為:一般心理問題,心理障礙,重癥精神病。

         。1)一般心理問題

          指由一般的適應問題所引起的持續較長的負性情緒,如痛苦、憂傷、焦慮、憤怒或敵意等。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負性情緒”指的是會讓人產生不良感受的情緒。但是請注意,負性情緒雖然會讓人感覺不舒服,但它卻是人適應生存的重要資源之一,因為它有助于人的自我保護和生存。

          但是, 負性情緒在時間和程度上與一個人所受的挫折不匹配,遠遠超出了他所遇到的問題,比如,失戀后一年都緩不過來,或對與同事間的一個工作分歧長期耿耿于懷等,那就是過度了,就有可能導致一般心理問題了。

          有可能導致一般心理問題的適應問題包括:

          人際適應問題,如工作關系、學習關系、家庭關系、友情關系及熟人關系的適應等; 工作關系中,需要適應的包括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以及與合作單位的同行的關系等,有些人一上班就心情不好,工作也常常出差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作中的人際關系出了問題; 學習關系包括同學關系、師生關系,此外住校的大、中學生,還有一個舍友關系。

          家庭關系包括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手足關系以及各種親戚關系等,這一大塊關系處理不好,人的生活質量會受到重大影響,心情自然就會受到負性情緒的腐蝕;

          友情對人的重要性人所共知,友情是人的社會資源之一,友情關系出了問題,人就會感覺苦惱、不安、擔心等,時間久了,就有可能成為一般心理問題;

          熟人關系包括同學、同事、同屋以及鄰里關系等,熟人關系看起來是一個人人際關系中最松散、也最不重要的一部分,但事實上,卻往往是最容易困擾人們情緒的一種人際關系,因為這種關系的發生頻率最高,而你既不可能象與上級一樣保持距離,也不可能象與親友一樣親密無間。因此不僅免不了摩擦,往往不經意間就有可能造成誤解,加之缺乏類似親友間的溝通渠道和方法,因而,常常給人造成壞心情。

          環境適應問題,指物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的適應。

          老人離、退休,年輕人參加工作,各級新生入學,新兵入伍,職位提升或下降,下崗,再上崗,結婚、生子,孩子長大離家,搬遷,親友喪失等等,所有這些變化,都向人的環境適應力提出挑戰,善于適應的人,很快就能在新環境中有新發展,而不善于適應的人,則有可能在新環境中產生大量的負性情緒而無法自拔。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以為職位升遷、大學生入學、搬進大房子、結婚生子等這樣的好事不存在適應問題。其實不然,所有環境變遷,都存在適應問題。以婚姻為例,通常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因為不僅要適應彼此,更要適應彼此的家庭習俗等,一些新婚夫婦不了解這點,在出現適應問題后就失去耐心,輕易做出彼此不適應的結論。還有些新婚夫婦因為不了解這點,在彼此關系尚未調節好時就要孩子,結果為日后的適應埋下隱患。

          學習與工作適應問題,前面提到的學習關系與工作關系是指對人的適應,而此處的學習與工作適應則是指對事的適應。

          包括能否很快了解和勝任學習與工作,能否在工作或學習中充分體現自己的能力并從中體驗到樂趣。這主要是一個能力適應問題。

          自我適應的問題,自我適應包括:

          對自己身心發育的適應,如從小到老;

          對自己社會角色的適應,如從子女到配偶到父母再到祖父母,從學生到工作人員到上下級再到離退休等;

          在不斷的自我發現后的適應,如對自己局限性和優勢潛能的新發現;

          對自己不斷增長的愿望的適應等。

          每一個重大的人生發展階段,同時都是人自我適應的關鍵期,如青春期和中年期。在這些關鍵的人生發展階段,很多困擾都是由于人的自我適應沒有調節好而引發的。而很多環境適應問題,其根源都在于此。一個未曾適應自己的人是很難與環境和平共處的。

          由各種適應問題引起的負性情緒,相當于軀體疾病中一般的著涼感冒或熱傷風等,你可以自己處理,如讀一兩本比較好的心理自助手冊等;也可以通過心理咨詢的熱線電話或面對面的心理咨詢,通常就能有效地解決這類問題。除此之外,如果不屬于隱私,還可以直接求助于我們的親友,尤其是父輩、老師、兄長這樣的長輩,以他們的人生經驗,處理非隱私的一般心理問題,通常都是游刃有余的,他們是我們的重要社會資源,對我們又有特殊的了解,因而我們沒必要舍近求遠。當然,如果涉及隱私,最好還是向專業咨詢電話或專業人員咨詢,否則以后有可能影響你和親友之間的關系。這里的問題不在于別人,而在于我們自己,親友幫你把事情處理壞了就不用說了,處理好了也一樣會有問題,因為關系到隱私,事情處理完了以后一段時間,自己有可能就會擔心面子問題、親友是否會說給別人聽等問題,因為自己心存疑慮,就會象“疑人偷斧”一樣對親友起疑心,久而久之,就會損害你們之間的關系。

          (2)心理障礙心理障礙包括:人格障礙、神經癥性障礙。

          人格障礙由一些根深蒂固的、持久的偏常行為模式構成。

          人格障礙患者與自己所在文化背景中一般人的感覺、知覺、思維、情感,尤其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上有極明顯的偏離,因而常常表現出極端偏離常態的行為異常。又由于這些極端偏離常態的行為模式較穩定,因而對人格障礙患者的人際關系、家庭生活及其工作等造成許多不良影響。

          人格障礙有很多種,如偏執型、反社會型、強迫型、焦慮型、表演型等等, 人格障礙患者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盡管他周圍的人常常被他的極端偏離常態的行為和拒絕改變的態度所困擾,但他自己卻很少為自己的行為異常所苦惱,因為他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所以,面對一個人格障礙患者,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盡快了解他的行為模式,以降低他可能給我們造成的無心之過。如果我們自己或我們的親友中有因固定的行為模式而反復出差錯的情況,則應考慮去看心理醫生。

          神經癥性障礙患者有基本正常的社會功能,也就是外表看來挺正常,能工作能與人交往也能有家庭生活,但是他們的內心卻有比常人多許多的情緒困擾, 主要癥狀為持續的焦慮、抑郁、緊張、擔心、害怕、不安等。

          神經癥性障礙包括:神經衰弱癥、恐怖癥、抑郁癥、疑病癥以及強迫癥等。神經衰弱癥較常見,就是那種長期的失眠癥患者。恐怖癥有許多種,最常見的有社交恐怖、考試恐怖、當眾發言恐怖、小動物恐怖、廣場恐怖等。神經癥性抑郁癥患者心情總是十分低落,與人相處較多疑。疑病癥常出現在中、老年婦女身上,總是惶惶不可終日,總是四處求醫問藥。強迫癥包括自己無法控制的強迫行為與強迫觀念,比如控制不住地總洗手或控制不住地總想一些自己認為完全沒必要想的觀念等等。

          與人格障礙患者不同,神經癥患者有清楚的自知力,也就是他知道自己心理上出了問題, 知道自己的心理不太正常,并且主觀上急切地想要盡早擺脫這種狀況。

          人格障礙和神經癥性障礙的診斷和治療只能求助于心理醫生。心理障礙類似于軀體疾患中一些會妨礙人生活質量的慢性病,如胃病、風濕病等。要消除心理障礙,通常需要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3)重癥精神病

          重癥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精神障礙、反應性精神病等等。重癥精神病類似于較嚴重的軀體慢性病,它的治療必須以藥物為主,心理治療為輔。由于重癥精神病患者缺乏自知力,也就是他不承認自己心理上出了大問題,他不認為自己有病,相反,他常常認為自己周圍的人都不正常。因而重癥精神病人只能由家屬帶其去醫院,有時甚至需要一些強制。有關重癥精神病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這里有必要特別說明一下:

          誤區一:“人得了重癥精神病就廢了”。其實,重癥精神病治療及時,是可以達到臨床痊愈,使患者恢復社會功能的。換言之,使患者重返社會。

          誤區二:“重癥精神病只能靠藥物控制”。事實是:重癥精神病的治療必須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藥物治療的目的在于盡快控制住癥狀,但是當癥狀被控制住以后,就要盡快跟上心理治療,這樣才可能幫助患者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小的代價恢復社會功能,使其重返社會。

          誤區三:“病好了就可以自己停藥”。這是最容易導致精神病復發的主要原因。重癥精神病的藥物治療一定要嚴格遵從醫囑,不能擅自停藥或者減藥。重癥精神病藥物治療的一般規則是:當陽性癥狀控制住以后,大夫會逐漸減少藥量,當減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讓患者長期服用維持量,很多患者及其家屬往往會在這時擅自停藥或減藥,結果往往導致復發。

          誤區四:“抗精神病藥物會使人變傻”。其實,抗精神病藥物不會影響人的智力。病人服藥后表情呆板、動作及語言反應變慢只是藥物的副作用,在大夫給病人減藥或停藥一段時間后,這種表情、動作就會消退。因此,病人家屬一定要相信科學,相信大夫, 絕不能擅自給病人減藥或停藥。

          2. 什么叫心理健康

          在了解了什么是心理不健康后,我們再來看什么是心理健康。有關心理健康的定義有許多種,我從便于操作的角度入手,將其歸結為以下幾方面:

          自我認識與認識他人,自我悅納與悅納他人,自我成長以及與他人共同成長。

         。1)自我認識與認識他人知道自己是誰, 知道自己從哪里來

          一個人不了解自己是誰,端盤子都端不好!所有的事,從生活到學習到工作,全都存在一個首要問題,那就是:“知道自己是誰, 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舉例說,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新單位適應不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只知道自己是大學生,不知道自己同時還是這個新單位的外來人,作為一個外來人,他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并遵守這個新單位的游戲規則,先談生存,然后才談得上發展。其它如找工作、找配偶、甚至買房子這樣的事都牽涉到自我了解的問題。

          順便說一下,早在1983年,提出智能多元觀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就把“自我認識的智能”列為人的七種智能之一,其它六種智能則是: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等。

          對他人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有客觀了解

          了解自己周圍的他人,包括了解他人的社會角色、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行事方式等,此外,還要清楚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親人?朋友?熟人?上級?下級?同級?不同的關系具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我們不能象對親人一樣親密并且隨意地對熟人,那會把別人嚇著;同樣,我們也不能要求熟人象朋友一樣理解我們,那樣對熟人不公平。

          中國人信“緣”,但緣與緣是不同的,有緣相識不等于有緣相交。了解這點,就不會對所有相識的人都抱有過高期望,就可以避免在人際交往中受挫。

         。2)自我悅納與悅納他人有悅納自己和關愛自己的能力

          悅納自己指的是能夠喜悅地接受自己。心理健康者的重大特點之一就是能夠坦然接納自己的優、缺點。有人誤以為悅納自己是放任自己的缺點,其實不然,因為喜悅地接納自己和要不斷地提高自己是不矛盾的,一個人只有喜歡自己才會關愛自己,也才會不斷地調節、提升自己,以使自己更加完善。有的人總感覺不快樂,其根源往往在于不能悅納自己,不接納自己的長相、出身、性格、知識水平等,他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全用在拒絕自己、否認自己上,其結果是既無法快樂也無法成長。

          情緒基本樂觀,無持久的內心沖突

          心理健康的人在遇到不順心甚至不幸的事件的時候,會產生內心沖突,感覺不快樂、憂傷、痛苦、憤怒甚至敵意,但事情處理完了以后又會重新恢復樂觀、積極的心。

          但如果一個人遇到事后總也緩不過來,或者甚至明明沒有遇到什么事件,他仍處于持久的內心沖突中,如成語中的“無病呻吟”,那就是有問題了。

          具有幸福感

          個人的主觀幸福感是衡量生活質量的心理指標,它首先是一種良好的感覺,如感覺和諧、滿意、喜悅、振奮、樂觀、自信等;幸福感還指處于一種良好的存在狀態,如能有效施展自己的才能并解除生活壓力,能富有成果地、滿意地工作和生活,并能對社會做出貢獻。

          幸福感是比快樂更高層次的良好感覺和狀態?鞓肥蔷o張解除后的滿足與欣快感,比如極度干渴的時候得到一杯水,那種極渴時的緊張解除,會給人帶去極大的快樂。幸福感則是人內在創造性的產物,比如解決了一個難題,建立了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等,所有這一切都會使人產生混合著喜悅、力量和成就體驗的幸福感。使人充分體驗生活的美好。不僅如此,幸福感還能提高人的心理功能,帶給人日益增長的活力和健康。

          能悅納他人并具備關愛他人的能力指能友好地接納他人并具備與他人建立各類良好關系的能力。

          凡是能悅納自己的人往往都能悅納他人。因為他喜歡自己,所以他有精力和能力去喜歡別人。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見到這樣的人,他總覺得別人看不起他,因而總和別人處不來。事實上,問題不在于別人,而在于他自己。他看不起自己,卻以為是別人看不起他(心理學上的術語叫:投射),一個自認為總被別人看不起的人還怎么可能喜悅地接納他人?此外,能否接納他人也取決于我們是否懂得尊重并且珍惜他人。 能否具備關愛他人的能力,則更多取決于我們是否愿意學習。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能見到,有些人挺善良,但其人際關系總理不順,那不是由于他們缺乏愛的愿望,而是由于他們缺乏愛的能力。生活中只有很少的人天生具備較強的愛的能力,而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愛的能力是需要通過學習才能具備的, 愛家人、愛友人、愛周圍的人,這往往都是需要努力學習才能具備的能力。

          (3)自我成長以及與他人共同成長

          了解并確認自己的人生目標

          心理健康的人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他知道自己將往何處去,知道為實現目標該做哪些努力和準備。

          人天生就有對目的的需要,凡是能有意識地用健康的方式滿足自己這一需要的人,就會經常體驗快樂與滿足感。有些人不快樂,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該用什么樣的人生目標去滿足自己的目的需要;也有的人雖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在強大的社會影響下,他不敢堅持自己的主見,跟著潮流走,雖然也得到了一些東西,但因為那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因而得到了不僅體驗不到快樂,反而更感覺失落。

          有建設性的人生目標

          此處的建設性指的是既符合社會需要,又符合個人主客觀條件的目標。這樣的目標不論大小都能保證人的持續發展,使人保持心理健康。以事業目標為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你所選擇的目標是符合你個人主客觀條件并且又不違背社會利益的,那么,不論你選擇做什么,你都會有所作為,成為你所在行業的專家。

          具備學習與問題解決的能力

          時代的發展要求人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不僅如此,也要求人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此處的學習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它不僅僅指書本知識的學習,也指各種能力和技術的學習。問題解決能力指一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的應對、處理和完滿解決問題并從中獲得提高的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密切的關系。善于解決問題的人與不善于解決問題的人相比,前者的生活質量顯然要高于后者。

          能在生活與工作中體現自己的能力并體驗樂趣

          僅僅能夠在生活與工作中體現自身能力還不夠,還要能從中體驗樂趣,換言之,就是能享受工作。有些人很負責,也有些人是工作狂,他們無論做什么,都能體現自己的能力,他們也能因此而有成就感和對自己的滿意感,但他們卻無法從中體驗樂趣,這樣的能力體現久了,就有可能使人處于“衰竭”—一種己經出現一般心理問題的征兆。

          有挫折耐受力和在壓力環境下迅速振作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知道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懂得以忍耐的態度正視并接受挫折的存在。與此同時,他們面對挫折時又能很快振作起來并迅速作出有效反應,使危機盡快成為轉機。

          有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

          所謂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指的是個人在自己的社會關糸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一個完備的個人社會支持系統從構成上看與人的社會關系網絡是相重合的,包括了親人、朋友、熟人(同學、同事、鄰里等)、上下級(老師、領導、下級等)、陌生人(各種社會服務機構等)。其中每個部分都承擔著不同的功能:親人通常承擔著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朋友較多承擔情感支持,熟人、上下級以及各種社會服務機構在必要時承擔一些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

          能與他人合作并共享生活與工作

          在生活與工作中,能否與他人合作并共享,這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人是社會的人,不具備與他人合作并共享的意識和能力,不懂得維護雙贏的局面,從消極面看會很難生存,從積極面看,則難以實現個體的可持續發展。大家在了解了有關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的基本知識后,想必注意到了這樣幾個事實,那就是:

          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因為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以及心理疾病之間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連續譜,則是: (1)基本健康 (2)一般心理問題 (3)心理障礙(4)重癥 精神病

          如果我們不注意自我心理保健,那么狀態(1)有可能會變成狀態(2)或狀態(3)或狀態(4), 如果我們注意自我心理保健,那么,一是有可能避免變成狀態(2)或狀態(3)或狀態(4),二是既使已處于不良狀態,也可以重新獲得基本健康狀態,如:使狀態(2)或狀態(3)重新回到狀態(1),或使狀態(4)回到狀態(2)甚至狀態(1)等。

          在生命中85%的時間內,我們能具有一種基本良好的生活適應狀態,那我們就是正常而且健康的。如果我們要求自己在100%的時間內都保持良好的生活適應狀態,這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因為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挫折或者事件,這時出現短期的反應性情緒波動,如悲痛欲絕、抑郁消沉甚至憤怒狂暴等,都很自然,只要這些負性情緒不是延續太久,都可以算作正常范圍。

          這里有一個常識,那就是:對心理障礙和重癥精神病的診斷,不僅涉及到癥狀而且要考慮時間,在一定的時間內,僅有癥狀是不能做疾病診斷的,但一個癥狀超出一定的時間后,就要考慮做疾病診斷了,當然,這只能是醫生的工作了。

          三、自我心理保健從哪入手?

          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具備了軀體自我保健的常識,這對預防軀體疾病,促進身體健康,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如果我們同時也能具備基本的心理保健常識,那不僅有助于我們避免心理疾病,有助于我們與他人共享生活,而且能使我們的生命潛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心理保健可以從哪些地方入手呢?

          1.具備一些基本的健康理念

          確立大健康意識

          所謂大健康,一是指身心健康二者缺一不可,二是指健康不僅僅意味著沒有疾病,還意味著一種更為積極的身心幸福感。按照我們以往的習慣,只要提到“健康”這個概念,我們想到的就只有軀體健康,這是一個誤區,其實健康是一個大概念,它不僅包含軀體健康而且包含心理健康,二者相輔相成, 缺一不可。說到第二點,沒有疾病只能是我們追求大健康的初級目標,具備積極的身心幸福感才應是我們大健康追求中的更高目標。有必要提一下,有時候心理健康比軀體健康更為重要,例如: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既使沒有疾病也很難有身心幸福感。相反,一個身患重病但心理健康的人,卻總是能有幸福的體驗。

          因此,能具備身心大健康當然很好,但如果不幸身患疾病也不要灰心,一是積極就醫,使自己盡快康復,二是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心理保健,健康的心態不僅會對軀體康復起積極的作用,尤為重要的是,它能使人在逆境中保持樂觀與斗志,并能極大地調動人的生命潛能。

          要有對自己健康負責任的意識

          多少年來,人們習慣了把自己的健康問題交給大夫負責,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健康負有責任,因為很多危害大健康的因素是我們個人完全可以控制的,如保持良好與平和的心態,改變不良行為和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與工作習慣等等。不僅如此,得病以后,能否積極、主動尋找并配合醫生也反映了一個人能否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凡是能負責的人,其康復一定比不能對自己負責的人要快許多,當然,這是假定兩個有同樣醫療條件的得同樣病的人。

          1970年代以來應用心理學中興起了一門分支學科:《健康心理學》,其核心理念便是:在身心健康問題上,人應該對自己負起責任!

          要有使自己保持良好心情的意識

          也許很多人會說,誰都愿意有一個好心情,可是生活中讓人煩心的事太多,怎么可能總是保持好心情?生活中的的確確存在許多事件,但想來大家都注意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兩個面臨完全同樣煩心事的人,如下崗,一個泰然處之,另一個卻驚慌失措,再看同樣被領導批評的人等等,我們都會發現類似情況。對此現象,心理治療家有專門的表述:不是己發生的事件決定了人們的情緒,而是人們對事件的看法或評價(心理學上稱之為“信念”)決定了人們的情緒或行為反應。所以,關鍵不在于有沒有發生事件,而在于我們是如何去看待、評價并解釋我們所面臨的事件的。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具備積極地看待并解決問題的方式。但是,在此之前,我們先得具備一種信念,那就是:無論發生什么,都要使自己保持或迅速恢復良好的心情。因為情緒先行。所謂“當事者迷”,就是因為情緒讓他迷亂并且困惑,所以,他只有先調節好情緒,才能解決好問題。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具備使自己保持良好心情的意向,不僅可以降低其不良情緒的發生率,而且在面對問題時,也能較快恢復理性和有效處理問題的能力2. 掌握一定的心理自我保健方法認識自己,知道“我是誰?” 宏觀上看, 自我認識是一輩子的事,因為人在不斷地成長與發展,所以就會有對自己的不斷的認識與發現。此處所提的自我認識更多是從微觀上談,是指對自己的一些最基本的情況的基本了解,包括了解自己的:身體特點如外貌、軀體健康狀況;自己的心理特點如智力水平、性格、興趣、愛好、能力、志向、抱負等;

          自己的身份特點如家庭背景、自己的學歷、社會角色、性別角色、人際關系角色等;還有就是自己具有哪些可以依賴的外在資源等。有關自我認識的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不解決,人生中的許多問題都會受到負面影響。舉例說,一個高考生不了解自己有什么能力,他就難以為自己確立合適的專業方向;一個退休的人不了解他的新的社會角色,他就很難適應他的退休生活。

          自我認識的方式有許多種:自己反思、讀書、讀傳記、與別人討論、在行動中認識等等,關鍵是要有自我認識的意識。以下介紹一個小活動,大家了解后還可以舉一反三,加以 擴展:(練習二:請在一張白紙上寫下四類四十個以上的“我……?”

          類一:有關體貌和軀體健康狀況的(例:“我身高××米,……”。)

          類二:有關心理及其健康狀況的 ( 例:“我性格……”。)

          類三:有關自己的身份特點的 ( 例:“我出身在……”。)

          類四:有關自己外在資源的 ( 例:“我有……個朋友”。)

          仔細看看自己所寫下的有關自己的種種情況,看看有什么新的自我發現,這類新發現對你有什么啟發?和同伴互換并交換感受)。

          確立目標,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

         。ň毩暼赫堅谝粡埣埳习粗匾潭冗f次寫下自己最想實現的三個目標,然后從笫一個目標開始,逐個問自己:“這真是我自己想要的目標嗎?如果沒有外界的壓力或影響,如果不是為了虛榮或面子,我還會要這個目標嗎?”。自問以后,把不是你自己真想的目標刪去,然后認真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把它寫下來,最后和你的伙伴分享并且討論這樣做后的感受。)

          對人生目標作分解,又可以分作職業規劃和生活規劃。做規劃時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要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到底想往何處去?

          就老師而言,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些什么,是做教書匠還是做教育者?是僅僅教書還是不僅教書而且育人?當然,現在的社會風氣很浮躁,能夠抵御環境誘惑,做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也同樣要付代價,比如:被親友誤解、被環境誘惑等等。不論做自己還是隨波逐流都是要付代價的,只是兩種選擇間的差異在于:后者關系到你眼前的狀況,而前者關系到你日后長遠的發展與快樂。

          要清楚自己能夠要什么?這涉及到對自己主客觀條件的了解,如果我們是色盲,但卻一定要做美術老師,其結果可想而知。人有無限發展的潛能,但潛能分布是不均衡的,只要有可能,我們就要盡可能去發掘自己的優勢潛能,要盡可能揚長避短。而色盲去做美術老師,顯然就是揚短避長了。

          要清楚自己想要的,與社會利益有沒有本質上的沖突?與社會利益有本質上的沖突,早晚會被罰出局。此外,人類在文明發展的進程中,良知系統已發育得較為成熟,選擇損害社會利益的目標,除了要準備會被繩之以法外,還要準備付出種種心理上的代價,如:不安、緊張、擔驚受怕、自責等等。

          所以,選擇與社會根本利益一致的目標,或最低限度遵守道德底線(決不做傷害他人的事,

          決不以不正當的手段達到目地),對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義。談到這點,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擴展的有關“健康”這一概念應能給我們以啟發:“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四個方面。也許有人會提出“人是否有必要訂目標、做規劃?”有些人的生活看起來就是沒有什么目標和規劃。對他們而言沒有目標就是目標。這樣的人可以分作兩大類:一類人沒有自己的目標,又不肯遵守社會的規則,這類人不到中年就會面臨許多問題。 另一類人雖然沒有自己的目標和規劃,但他至少知道隨著社會的潮流走,這樣的人晚年到是可以衣食無憂,但由于他忽略了自己內心的需要,他沒能滿足自己的目的本能,因而他的晚年往往會被虛度感所困擾。

          目標有大有小,如 “一生平安”、“家庭幸!薄ⅰ笆聵I有成”、“建功立業”等等都是人生目標,都能滿足人對目的的需要。另外,規劃有長有短,如三年、五年、十年等,一時無法做得太長遠也沒什么,但至少要有個三年或五年規劃,那種方向性會使我們感覺充實,并且也有助于積累成就感。

          當然,人對自己的認識是逐漸深入的,也許在現有目標上工作一段后,對自己的潛能又有了新發現,那就有必要為自己設計新的更高的人生規劃。

          能建設性地滿足自己的需要

          每個人都有各種需要,包括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兩大類。它們是與生俱來的,不存在好壞之分,但是滿足需要的方式卻有優劣之別。有的人以破壞性方式滿足自己的需要,結果使自己陷入困境,比如以作弊的方式去滿足自己對好成績的需要,或以打架斗毆的方式去解決人際沖突等。能建設性地滿足自己的需要則是指:用那種能使自己進入良性循環的方式去滿足自己,比如通過努力學習滿足自己對好成績的需要, 通過努力工作滿足自己對金錢的需要,通過溝通去解決人際沖突等。

          有必要指出的是:“需要”不是“愿望”。很多人感覺痛苦,并不是他的需要受挫,而是他的愿望受挫。比如:一個人的中餐只需要半斤主食,外加三菜一湯就足夠滿足他對食物的需要了,但他一定要頓頓都吃“滿漢全席”。如果這個人因為他的這個愿望不能被滿足而不快樂甚至痛苦,他去看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首先要做的是幫助他認識到自己的愿望不合理,然后就是幫助他調節自己的愿望。

          能與自己友好相處

          對自己友好就是不要苛求自己,就是要學會以喜悅、欣賞的態度接納自己,并在此前提下以揚長避短或取長補短的方式發展自己。以下介紹一些簡便易行的方法,我們可以稱之為:心理保健操。a.每天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出至少三件能讓自己微笑的事;b.每天在自己做的事中找出三件值得自己夸自己的事。(有一種說法,一個新行為傾向可以在21天中形成,并在90天中固定下來。心理保健和軀體保健一樣,是需要行動的。象上述致力于培養人自愛和自信的心理保健操也一樣,是需要我們堅持一段時間才能有效的。)c.每天主動做至少兩件能使自己快樂的事,既使小到為自己買個小零食都可以。(按照心理學上的交互作用原理,兩極情緒不可能同時存在,也就是說人不可能同時既痛苦又快樂。所以,經常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會有效抑制負性情緒的發生。)d.如果自己確實做錯了事,只允許自己難受一天,然后就要振作起來去做該做的事。

          能與他人友好相處

          指不苛求他人,能容忍別人的弱點,能發掘他人的長處,能和他人友好合作,共享生活,這不僅可以滿足我們與人交往的社會需求,使自己多一份好心情,還有助于我們建立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 (練習四:a.每天為自己所不喜歡的某個人找出至少一個優點,連續一月。b.向一個與你有小過節而你又希望與之和好的人請求一個小小的幫助,如借一支鋼筆,請教一個簡單的電腦知識等?傊莿e人力所能及的事,這會有效改善你們的關系。)有必要指出的是,一個對自己友好的人通常都會很自然地與他人友好相處。而凡是不能接納自己的人通常也無法與他人友好相處,因為他不喜歡自己,他就認為別人也不喜歡他 ,很自然地,他也就不可能去喜歡別人。所以,要想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我們先要學會與自己友好相處才是。

          能保持開放的心態

          指能敞開心扉面對世界,讓欣賞和選擇多于批判和拒絕,這能使我們與世界保持良好的接觸與交流,這有助于保持心情舒暢。此外,也指應具備終身學習的理念,如果不具備這種理念,不要說成長與發展,連生存都會出問題。(練習五: a.請在一張紙上列出你平時不感興趣的事,仔細看一看,對它們中哪一部分的忽略限制了你的視野?影響了你對社會的適應?影響了你的生活質量?b.請以月為單位,試著一項項去培養自己對這些會影響生活質量的事物的興趣)。

          注意軀體健康

          身體健康的人精力飽滿,這不僅有助于其處理與應付工作與生活中的問題,而且也是一個人得以享受生活與工作的前提。一個總被軀體疾病折磨的人,既使他很堅強,他的生活質量也會大受影響。所以, 軀體健康對人的心理健康是有重要意義的。要保持軀體健康,就要從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入手。一個人可以通過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而實現身心健康。我想,這次sars對中國尤其是北京的襲擊,一定使大家對軀體健康以及健康生活習慣的重要性有了極其深刻的認識。

          善于享受工作和生活

          工作樂趣是人生三大樂趣之一(其它兩項是生活與感情),工作同對又對我們享受后兩種樂趣提供了物質條件。要能享受工作,從操作上看,就是要盡可能去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如果我們暫時做不到,那就要努力學習去喜歡自己現有的工作。有些人暫時沒條件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又不肯去學習喜歡自己現有的教師工作,結果使工作、生活和情緒都受到很大影響。其實,不論是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去喜歡自己現有的工作,都是對我們能力的撿驗,我們完全可以將其視作一種智力游戲,去鍛煉并表現自己的能力。要能享受生活,首先需要盡可能學會區分生活與工作這兩種角色,并處理好其間的關系。要知道,地球缺了誰都依然會轉動,但我們自己和我們的親友缺了我們,生活質量就會下降許多!

          要建立一個社會支持系統

          前面談到建立社會支持系統的重要性。從操作上看,首先,我們要具備社會支持理念,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需要彼此支持共同發展的。我們還要了解:人有助人的需要,在人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助人是會使助人者也感覺快樂并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親密程度。其次,要懂得區分社會支持系統中不同關系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有時候人們求助失敗,不是因為他沒有社會支持系統,而是因為他不懂得區分遠近親疏。再者,對別人的支持,我們要有感恩的心,要懂得感激和回報。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自己不能享受助人的快樂,如果我們只是為了回報而助人,我們就要慎重考慮是否選擇助人。在這點上,我們中國文化早有約束助人者和被助者,使雙方避免壞心情的說法:施恩不圖報,受恩不忘報還有,盡管人離不開社會支持,但是在遇到困難時,我們還是要盡可能依靠自己或只要有可能依賴社會服務機構的就不要求助于個人。這樣不僅能有效解決自己的困難,而且也是對親友的體諒,F代生活節奏十分快,人人都很忙,并且你并不是別人所認識的唯一一個人,因此,能不給人添麻煩就不添。最后,作為別人社會支持系統的一部分,我們既要具備利他與助人的精神,又要學會量力而行。每個人的能力都有限,實在幫不上忙的事我們就要及時、明確地告訴別人,以免耽誤別人的事。最忌當時滿口答應,結果卻食言,那是最容易損害社會支持系統的行為。

          要懂得勞逸結合

          要學會富有創造性地休息。比如:盡可能多接觸能使自己快樂的事,具備廣泛的生活樂趣,有一些與專業無關的興趣愛好, 做些多年來想做卻總抽不出時間來做的事,如旅游,和全家人出去玩等等。還要為自己留出能使自己更新、成長、補充能量的時間,如通過各種方式給自己充電,做一些能讓自己放松并且快樂的事,讀一些與工作無關但能幫助我們成長的書。3.培養應對問題的技能(練習六:請在一張紙上列出你當前所遇到的問題并遞次排列,將前三個逐個寫在另一張紙上,并寫下你能想出來的各種方法)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總會碰到不順心的事情,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心理學上有一種觀點:很多時候人們的情緒受到困擾,甚至積郁成結,實際上只是由于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因此,要想避免心理問題,做好自我心理保健,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問題解決能力。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具備處理問題的責任意識

          當一個人突然遇到挫折之時,他心理上的防御機制往往會下意識地把責任推給各種環境因素,這樣可以暫時緩解自己心理上的焦慮感,減輕自己的內疚與自責。但從長遠看,卻會妨礙問題的根本解決,有時還會使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因此,問題當前,我們首先要學會對問題采取負責任的態度。學會客觀地看待問題 能否客觀知覺現實,是一個人能否有效應付現實的前提。同樣是與領導鬧矛盾,甲實事求是地評價為:我與領導在這個問題上意見不合;而乙知覺為:領導根本看不起我。兩種知覺,兩種處理結果,甲可能會想辦法說服領導,乙卻可能一蹶不振甚或自暴自棄。所以,我們除了要求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力求客觀外,還有必要學會設身處地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這樣不僅有利于自身情緒的穩定,也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學會恰當地表達情緒

          當我們因為某事而痛苦、悲傷、憤怒或者抑郁時,要能夠尋找一種表達自身情緒的方法,因為一個人只有首先妥善處理好了自己的情緒,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去處理問題。情緒可以向親友、向自己、向專業人員或者干脆向肇事者表達,但表達是有原則的:第一,對事不對人。例如,可以說“這件事讓我很傷心(生氣、心煩……)”,而不說“你這個人讓我傷心、生氣……”;第二,對自己情緒的描述一定要準確,不要夸大其辭,比如把“生氣”說成“憤怒”。如果真的感覺憤怒,那也可以表達。懂得尋求社會支持 必要時勇于向他人,包括社會上各種服務性機構求助。懂得求助也包括善于主動尋求并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忠告,借助于他人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使自己擺脫困境,有人將這稱之為“利用外腦”。但求助時要能夠體諒他人,不要強人所難。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想解決問題,先應了解:

          a.生活永遠是變化的,因此,掌握問題解決的技巧并不意味著從此可以駕馭生活中的一切,而僅僅意味著增加了一些適應生活的能力;

          b.一題往往有多解,因此,面臨問題時,要盡可能多地想象各種可能的解決辦法,要盡一切可能一題多解 ,心理學上將之稱作“頭腦風暴” 。 c.要知道,無論什么事都會有得有失,不可能只得不失,因此,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權衡與取舍的過程亦即選擇的過程。選擇一旦做出,就要同時準備承受其雙重結果:好的與不那么好的。很多人遇事時優柔寡斷,其原因就在于他只想得不想失?墒聦嵤牵菏澜缟喜淮嬖诳梢灾坏貌皇У氖。心理醫生所采用的問題解決模式很多,以下是最便于我們自己操作的一種:

          某問題問題解決方對策利弊。

          當我們權衡時,我們可以遵循的原則是:在遵循底線倫理的前題下,盡可能選擇利多弊少的解決辦法。換言之,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大。

          認知再評價

          有些事件發生后就很難改變,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對事件的評價從而緩解內心的沖突。如失戀了,我們可以說“長痛不如短痛,總比結婚后再發生要好”。 此外,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利有弊,即使最糟糕的事也一樣,最低限度它可以成為我們的經驗和教訓之一。因此,事件發生后,與其讓悲觀的評價腐蝕我們的情緒,不如尋找一個能使自己盡快恢復心理平衡的樂觀解釋,因為很多時候,是我們的觀念而非事實本身使我們產生困擾。

          學會忍受現實

          生活中還有這樣一類事件,它的發生是不可逆的,并且它帶給當事人的痛苦是永久性的,如親人喪失等等,面對這類事件,我們能為自己做的最具建設性的事就是:正視現實,學會忍受痛苦,把自己的能量用到有意義的、能使自己擺脫痛苦并且有助于個人成長的事上。將痛苦轉化為激勵自己成長的資源,我們的痛苦就沒有白受。

          4.產生心理上的困擾時懂得尋求幫助尤其是專業幫助

          前面大多談的是自助和向親友尋求幫助。但是,當這些都不能幫助我們解除困擾時,我們一定要去尋求專業幫助,換言之,要去向心理醫生求助(如果家屬病到了缺乏自知力的地步,我們就要帶他去看精神科醫生)。

          很多人對此有顧慮,總覺得看心理醫生是很丟面子的事,總怕因此而被人說成“有病”或“不正!薄N覀兦懊嬉颜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100%正常的人,就是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也一樣。更何況,出現心理問題常常是一個人面臨著成長的轉折點,因此只要有效處理問題,心理危機就會成為心理轉機。所以,我們不必有顧慮,如果總走不出困惑,就要盡快去向專業人員求助,那會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有必要指出,心理醫生和軀體醫生一樣,沒有萬用靈丹妙藥,所以我們不能指望去醫生那幾次,就解決一切問題。心理醫生能為我們做的是:幫助我們調動我們機體自身的自愈潛能,使我們學會借助自身力量恢復健康。此外, 心理醫生也各有專長,如果你在某個醫生那看了一段時間后仍一點兒不見改善,你就要考慮換個醫生。其實,這和看軀體疾病一樣,如果醫生沒看好你的病,你需要質疑的只應是這個醫生,而不應是醫學。

          前面提到:一個好的心理醫生不僅僅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更注重幫助我們發現并實現自身的潛能, 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但是,能為我們做到這點的并非只有心理醫生。如果我們能夠自己為自己做到這一切,使自己得以成長和發展,得以充滿幸福感地享受生活,那我們就成了自己的心理醫生,而且一定會是最好的。因為沒有一個心理醫生能比我們更渴望了解我們自己,也沒有一個心理醫生能比我們更急切地想要實現我們自己。更何況我們每個人的心理都如同軀體一樣,存在著極為奇妙而又神奇的自調節功能,只要你有心去尋找去體驗,你就能得到它們的鼎力相助。

          “哪里有愿望,哪里就有道路”,所以, 我們一定能成為自己的最好的心理醫生,只要我們愿意!只要我們有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識和愿望 。ň毩暺撸赫垖ψ约捍舐曊f:我要具備大健康!我很高興自己現在不僅具備了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識,而且知道了自我心理保健的一般常識和方法。

          拓展閱讀

          當教師累,壓力大,負擔重,時刻不輕松。

          但是教師一定要快樂起來,與孩子們在一起是快樂的,教書育人的事業是快樂的。當老師們在教育工作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和社會處境,容易在心理上引起反應甚至導致出現心理不適。這時候,大家不妨試試以下這8招,自我調整緩解心理壓力,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

          1、控制呼吸法

          當你感覺情緒激動、就要大發雷霆時,你能做的一種最簡單、最有效的努力就是控制呼吸,通過控制呼吸來緩解焦慮?梢韵冗M行幾次深呼吸,先用鼻子慢慢地吸足一口氣,大約數4個節拍,然后慢慢吐氣,也用4個節拍,每次連續做4~10分鐘即可。也可以閉上眼睛做,邊做深呼吸邊想像一些美好的情景,效果會更好。

          2、自我剖析法

          為了減輕教學給你造成的緊張感,你可以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和自己交談:“究竟是什么問題在困擾著我?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何在?有哪些可行的方法能幫助我解決這個問題?什么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通過這種簡單而理智的分析,你會更容易也更快地擺脫緊張的情緒。

          3、學習轉移法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它可擺脫煩惱,忘記憂愁。讀書學習不僅僅意味著獲取人類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更重要的是謀求個體發展和心理健康的一種手段。重新學習,我們能從中享受無限樂趣,沖淡工作中的煩惱,緩釋競爭的壓力。深邃的哲語,博大的信息,大千物象和百味人生,帶來的不僅是心靈的快慰和心智模式的變化,更帶來工作和生活的無限生機與魅力。

          4、投身自然法

          大自然是慷慨的,去摸一摸綠草的溫柔,嗅一嗅花的芳香,聞一聞鳥的心語,看一看夕陽的余輝,即便是看一看小小螞蟻的無休止勞作,也可得到無數啟示:生活中的煩惱、工作中的沮喪何足掛齒。投身自然懷抱,便可一舉多得:飽覽無限美景,享受心靈的凈化,啟發創造的靈魂。

          5、心情放假法

          輕松的《藍色的多瑙河》、《匈牙利舞曲》、《紫竹調》等,如一縷清泉注入心田,可給靈魂洗澡。開懷大笑,是清除精神緊張的最好辦法,也是一種愉快的發泄方法。說笑話能減少痛苦、抵消傷感、緩和緊張、松弛情緒、健脾養胃,能增添生活的信心。

          6、沐浴唱歌法

          洗澡時放開你的歌喉,因為大聲唱歌需要不停地深呼吸,這樣可以得到很好的放松,令心情愉快。經驗表明,大腦在緊張狀態下不能解決的難題,在娛樂、聊天和體力勞動中可能豁然得出結論。阿基米德曾經整日苦思冥想無法解決“金冠之謎”,卻在走進浴缸洗浴時頓悟而解。

          7、肌肉放松法

          緊張焦慮會導致二氧化碳和氧氣在血液中比例失調,從而改變血液的酸性,引起鈣在肌肉和神經中的急劇增加,令其敏感提高,使人感到顫抖緊張。放松肌肉的具體做法是:

          1.頭部放松。用力緊皺眉頭保持10秒鐘,然后放松;用力閉緊雙眼,保持10秒鐘,然后放松;皺緊鼻子和臉頰部肌肉,保持10秒鐘,然后放松;用舌抵住上腭,使舌頭前部緊張,保持10秒鐘后放松。

          2.頸部肌肉放松。將頭用力低下,努力使下巴抵住胸部,保持10秒鐘,然后放松。

          3.腹部肌肉放松?嚲o雙腿,并膝伸直上抬,保持10秒鐘,然后放松;將雙腳向前繃緊,體會小腿部的緊張感10秒鐘,然后放松,還有肩部、臀部、胸部等處肌肉的緊張和放松。

          肌肉放松法有利于緩解肌肉緊張,可以在早晨醒來和夜晚睡覺前做一遍。這樣擠出一點時間,挪出一方空間,松弛一下神經,活動一下筋骨,可使歡樂和健康同駐。

          8、擺脫常規法

          經常試用各種不同的新方法,做一些不常做的事,比如蹦跳著上下樓梯;想像一些廣闊、寧靜的、舒緩的畫面和場景,如田園風光、海上日出、輕舟飄蕩等,把思想集中在所想像的事物上,并逐漸沉浸在其中,由此達到精神放松;當然實在氣悶時,也不妨采取適度“感情放射”,甚至可哭笑一番。

        【教師自我心理保健知識與方法】相關文章:

        分娩過程的心理護理及自我調適方法05-05

        心理問題的緩解方法09-05

        “心理”自救小方法11-14

        高考心理調節方法06-02

        心理問題與心理疾病的治療方法10-25

        孕期保健知識03-08

        2016中考臨考前的心理自我調試方法08-07

        教育心理學中心理輔導的方法04-02

        學生考試心理調節方法06-02

        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10-15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