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很多人都在不斷學習,保持進步,不過,學習也是講究方法的,那么,應該怎樣學習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
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睏钫駥幰嗾f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么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采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于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溫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里,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系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溫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溫故知新”走向“溫新知故”,從后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溫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皽匦轮省本褪遣痪杏谂f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絡系統,顯現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系,從而成為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
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復習時的指導方針,應側重從這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2
為了獲取成功,你必須努力學習。筆者認為歷史復習至少六遍:第一遍,是高二下學期為歷史會考而準備的。這一次的復習與以前差不多,就是逐字逐句看,一個個知識點的背。記得當時背中國近現代史,看一個小節就得花上一兩個小時,對史料不熟,由此可見一斑了。第二遍,是在高三開始。這一遍的復習比起第一次無太多變化,只是看的速度快了一些,有時先把一個整章快速瀏覽一遍,有個整體印象,再細背下去。第三遍,是在高三第一學期末,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接觸了一些高難度的問題,因而決心要將知識整理成體系。第四遍,是從第二學期開始,主要也是著眼于線索的整理記憶即縱向整理,理清各圍歷史發展脈胳,各個事件之前因后果。又整理不同歷史階段,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進入壟斷后各國情況之比較,找出各自的特點及產生原因,又如一戰前后民族解放運動之異同等等,這是橫向整理。這樣厚厚的幾本歷史書就被穿連成了一個有經有緯的網絡。
在整理中,為節省時間,并不寫下全部內容,只寫出主要框架、思路、要點。復習時就將沿著框架進行,從而打破了歷史書原有的編輯體系,在整理中,還可鍛煉幾種能力:概括歸納能力——高考時間有限,為爭取最多的分數,答題要答出要點、提煉出觀點,而不是不加分析的原始史料羅列;分析判斷能力——事件之前因后果,任何事物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背景;多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從各個方面分析兩種事物的異同,等等。第五遍,是在第二學期中期,這次又回到課本上,加深課本在頭腦中的印象,主要過程是:按塊復習,有時包括幾章的內容。先背標題,從章列節到黑體字,再往每個標題下填補內容,背完之后合上書,在腦子里回憶一下,看是否能記清標題,看是否能記住標題下的要點和大致內容。最后一遍,是臨高考前,主要將課本逐字逐句看了一遍,旨在查闕補漏,是屬于收尾工作了。這樣在一年時間里,平均兩個月,將歷史徹底復習一遍,每一遍復習結束就著手計劃下次的復劃。而在兩個月內,由于要與遺忘作斗爭,往往是背了的東西隔幾天再溫習一遍。這樣的歷史復習就是經歷從點到塊到面,然后又刪其旁枝,留下一個主干分明的網絡。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3
一、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準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了然。
二、抄材料
材料型試題提供的材料,一定是有“用”的,尤其是“根據材料總結……內容/措施/特點”之類的試題,答案往往隱藏在材料中。如果試題提供的材料足夠豐富,很多時候,考生只需把材料中的“關鍵詞”或“關鍵句”找出來,然后根據需要進行“再加工”(抽象、概括、歸納)即可作答,我們不妨稱其為“抄襲”藝術。
當然,“抄襲”的時候要掌握技巧,一般不要“原文照抄”!俺u”的類型很多,或抄襲大意,或抽象概括,或同義詞(反義詞)替換,或文言文轉換為白話文,或把歐式語言轉換得符合中國語言習慣,或把口語轉換為專業術語,或長短句互換等?傊纫畲笙薅鹊孬@取有效信息,又要對有效信息能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
三、背課文
盡管當前的高考很少會有直接背誦教材就得分的試題,但很多時候,試題的設問還是與教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忌ㄗx材料和設問之后,如果無法從材料中尋找到答案,也不必緊張。此時,可嘗試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所學教材相對照,以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一章、哪一節相關聯,將材料與教材關聯在一起,以便于找準答題的方向。當然,這種聯系可能是凌亂的,可能涉及到教材的許多章節。這就需要考生喚醒記憶力,把與試題有關的教材知識“調動”起來,根據需要有選擇地進行知識“大挪移”。此類方法多適用于原因、影響、評價類試題。
四、讀――解答的前提
“讀”即閱讀材料,具體應掌握以下原則:
。1)先讀設問,再結合設問閱讀材料。
帶著問題閱讀材料,不但思路清晰明確,而且便于從材料中找尋有效信息。
。2)重視兩頭。
材料的首尾兩頭多為段落的中心語句,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等重要信息。
。3)看出處。
材料的出處常被同學們忽視,但是這些文字往往會給我們提供某種暗示或引導,有利于我們利用熟悉的課本知識去解讀陌生的材料。
。4)劃層次。
五、找――解答的關鍵
“找”即找有效信息、找答案。
(1)根據標點符號判斷段落結構,確定信息源!、”和“;”表示多個同類信息的并列。“。”表示一個完整信息的敘述完畢!啊痹诓牧现卸啾硎九c解題無關文字的省略,也就是說“……”的前后有可能會隱藏著有效信息。根據材料所包含的不同信息,用斜線劃出相應的層次。
。2)根據設問要求找信息,確定答案來源。
在設問中,常有如“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等類似文字。解題時,須對這些限定詞語予以關注。
、佟案鶕牧稀保哼@種設問多表示答案主要通過材料來解答,甚至有可能就出現在材料中。
②“結合所學知識……”:這種設問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拋磚引玉,真正的答案還得求助課本知識。
、邸案鶕牧喜⒔Y合所學知識……”:這種設問表示僅僅依靠材料還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需要通過課本知識來補充完整。
六、答――解答的體現
“答”即答題,這一點往往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最后一步。
。1)一題多問時,應對所答內容進行區分,先寫出題目的中心語再進行答題。
。2)注意設問分值。學會根據分值確定答案的多寡。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4
(1)堅持正確的立場。人民的立場、進步的立場、愛國的立場、全球利益的立場等等,就是正確的立場。
(2)堅持歷史評價而非道德評價。這條原則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評價。對歷史人物,應根據他們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在客觀上所起作用來進行評價,不能用道德來衡量一個歷史人物。
(3)評價歷史應堅持階級分析方法。一般而言,歷史人物生活在階級社會,客觀上都代表一定階級的利益。因此,只有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動的本質。運用階級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歷史人物的歷史活動時,應給歷史人物以階級定位,注意確定階級屬性的標準不是觀其出身而是觀其言行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如康有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飽讀四書五經,一生從未當過資本家,但其思想主張和行為卻符合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代表人物。其次,對一定歷史人物或社會集團,應該用其階級屬性來解釋其言行。如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從主觀原因來講,是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另外,在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時,注意不要簡單化、一刀切,如認為只要是地主階級就一定反動、腐朽,只要是農民階級就當然肯定。
(4)評價歷史事物應堅持效果第一,動機第二。歷史是復雜和矛盾的。在歷史文明的進程中,主觀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惡的動機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處處交織著這種善與惡的二律背反。在評價歷史時,應將效果與動機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不可偏廢,同時應將對效果的評價放在首位,因為對歷史起作用較大的是結果而不是動機,同時動機對效果的實現又有一定的關系,所以也要兼顧動機。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5
1、有些時候,你只需要看幾次重要事件的年表,自然記住。除了已知的重大事件之外,只需了解其大致的歷史或事件的順序,就這樣做吧。
2、地點是北,南,東,西,北。你只需要知道每個地方的一般位置或相對位置。最好的辦法是與地理科合并,以確定當今各國的政治地圖,特別是歐洲、中國和日本的邊界。主要城市。此外,還應銘記若干條約規定的領土變動。
3、人物是構成歷史事件的主角。不過,香港中學會考的要求并不太高。為了應付考試,我們必須記住重要的歷史人物。如自強活動的曾、左、李。恭親王、慈禧太后是必需熟記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馮桂芬則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則同等不記。不同歷史人物的生存時間和事跡也應該知道。
4、所示。事件由三個元素。了解時間、地點和人物,可以知道這兩個的重要性。相關歷史事件年代明確的分析:一階后主題;時間閱讀主題重要的東西,其他主要情節記得事件,如洋務運動分為三個階段,辛亥革命重振中國社會和兩個時期的結合。至于麻煩,像考試。
5、事件的原因和后果可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他方面。對這個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五個公式在任何歷史事件中,都可以事半功倍。
6、因果關系應以歷史事實和邏輯為基礎。因為果實先來,果實晚些,所以兩者必須合情合理。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應該孤立歷史事件,因此,如果我們用時間作為經度,事件作為緯度,引用一件事物,另一方面,事件的因果關系將像我們的手一樣清晰,學習將是事半功倍的結果。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6
1、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睏钫駥幰嗾f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2、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么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采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于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3、“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溫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里,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系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溫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溫故知新”走向“溫新知故”,從后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溫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皽匦轮省本褪遣痪杏谂f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絡系統,顯現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系,從而成為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4、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5、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6、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如以“北美獨立戰爭”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發生的事件串成一條歷史線索。也可以歷史事件的性質為中心點,把同類性質的事件聯在一起比較、記憶:如美國獨立戰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等。
7、牢記歷史教學的目標是"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復習時的指導方針,應側重從這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應試性的歷史復習,應注意把握模式與事例的結合,即把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為答題的框架、結構,把各個重大歷史事件的事例充當這種模式的基本內容,即使用歷史概念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此種方法的應用是進行各種形式邏輯的練習,以加強自己的應試技巧性。
在復習歷史教材時,不僅按歷史的具體面貌進行,還顧及抽象理論要前后一貫的原則。比較和分類,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應手的方法、橫向的,縱向的,比較始終是訓練邏輯思維的有效方法。選擇、例舉、材料、問答是歷史的基本題型,它們的題目和答案中都含有歸納和演繹的萬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別是答問答題時很注意前后的關聯性、條理性和系統性。我總結的歷史發散性思維和收縮性思維的并用,思路要開放,要全面,但觀點要統一,要準確。即思想要受觀點的約束。同時答題時應先有條理的列出答題要點,即觀點,然后再根據觀點來擴充歷史事件,以事實來證論觀點,圖表始終是解答歷史題的一種有效途徑。
8、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但僅僅死記硬背史實是遠遠不夠的,應注重考查我們分析史實、理解的能力。因而歷史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后果,在今后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非常重要。同時,我們還應將歷史與馬列主義的方法論緊密相連,用方法論作指導,去正確的評價每一歷史事件。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7
一、內容濃縮法:就是根據材料主干,將其內容的精華和核心進行高度壓縮或分解,用最簡單、最本質、最概括的文字表達出來。如復習中國古代史的井田制,可將其內容濃縮為:“國王所有,諸侯享有,奴隸耕作,形似井字”;蛘哌M一步濃縮為:“王有、侯有、奴耕、井形”。這樣記憶的好處是在需要回憶這段內容時,只要酌情在每段話上“添枝加葉”就可以了。內容濃縮法需要積極的思維和辛勤的篩選,只有這樣,才能把精華提煉出來。在濃縮的過程中刪繁就簡、擇精選萃,使知識在數量上大大減少,在質量上成倍增加,顯著地提高記憶效率。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其內容如下:(1)頒布均田令;(2)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實行漢化政策。(3)遷都洛陽,采用漢族的統治政策。可濃縮為:“一均、二化、三遷治”。這樣讀起來順口,記起來便當。
二、字頭濃縮:就是將每句話、短語或詞的字頭提出并按順序串聯起來進行記憶。字頭濃縮法在記憶中形成知識結構的整體縮影,特別在記憶較多的人名、地名時能發揮良好的效果。如記憶絲綢之路中的幾個地名,可將長安、河西走廊、安息、西亞、大秦等濃縮為:“長河新,安西大”。再如,中華民族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建立,其主要領導人----興中會的孫中山,華興會的黃興,光復會的蔡元培,日知會的劉靜庵,可濃縮為:“興華光日,孫黃蔡劉”。
三、口訣濃縮法:就是以整齊壓韻的句式概括出所要記憶的內容,形式上近于順口溜,內容上極其概括,然后實行強化記憶。應用時根據口訣進行聯想展開,達到準確全面記憶的目的。如紅軍四次會師編成口訣:“56-四懋,510---陜吳:66---二四甘,610---三會字(每句5個字分別代表年份、月份、部隊番號和會師地點)”?谠E濃縮法簡單有趣,但是在開始時需要動一番腦筋,把識記材料編成生動有趣甚至有韻味的口訣,這是要下點工夫的,不過,一旦編好,便終身難忘。
濃縮記憶法形式多樣,實效性強,希望廣大同學們,在各科的學習中都能加以利用,最好是有發揮、有創新,并相互交流,讓經驗、體會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讓每個同學都能成為學習的主人。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8
有的同學自認為書讀得已經很熟,但一做選擇題就錯誤多多,這除了沒有真正掌握好知識的原因外,還有不認真審題,不會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對號甄別判斷的因素。要做好選擇題首先要在閱讀題干的過程中,全面弄清問題中每句話、每一個關鍵詞語的要求,再在選項中逐一對號判斷即可順利找出正確答案。
更多的同學是害怕做非選擇題。現行高考題的非選擇題型中最主要的就是材料解析題,其次是簡答題。做材料題過程中建議同學們先從讀高考題入手,以高考題答案做典范,學習高考題答案的簡明扼要特點,然后再獨立做材料題。為節省做題時間,最好采取以下步驟:第一,先瀏覽材料梗概,確定問題的中心和主題,以求盡快集中注意力于問題中心。第二,仔細審閱問題,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明確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是什么,還有什么知識需要到教材中尋找和借用;第三步是組織答案,這也是同學在答題中出錯最普遍的,讀完題就依據材料和教材知識匆忙下筆,這時因下筆匆忙而思路不清,便會出現丟三拉四的毛病。所以在第三步千萬要記住,先整理一下思路,先答什么,后答什么,怎樣使答案語言更簡明。俗語說:想得清的人才能說得清,而做題中想得清的人才能寫得清。想清楚之后再做答案,正所謂下筆如有神。簡答題答題過程與材料題相似,此不贅言。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9
一、線索與整合,每一個專題都有一個或幾個大的線索,這需要我們的觀察與思考。
二、進行大整合。打破政治史、經濟史、思想文化史的限制,打破必修與選修的界限,要搞總體史教學。
1.時間與效率
有的同學說已經投入了相當長的`時間,但沒有取得相應的成績。首先同學們應該認識到,高考與中考考查的方式與能力要求的不同,我們即將應對的不是中考了,而是高考。高考歷史考什么?高考歷史學科不僅明確要求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如何安排時間,歷史學科有大量的接受性知識點,掌握它們是學好歷史的前提,必須要有時間保證。如何有效果,我覺得應該堅持每天都拿出一定的時間,記憶一定量的歷史知識要點。具體地說,每天用于記憶歷史知識要點的時間以當天學習到的那部分知識為基本標準,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提高。
2.記憶與遺忘
進入高三以后,同學們學習歷史抱怨最多的就是看的越多,遺忘的就越多,甚至在丟掉課本后頭腦中出現空白。首先應該讓學生知道一點生理學知識,一定的遺忘是很正常,任何人都是如此。其次明確的告訴學生,很多知識你并沒有遺忘,而是儲存在你記憶的倉庫里,在你需要用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就能夠很快調動這些知識。
同時指出,在投入時間的時候,要避免一種想法,那就是別希望通過一次性投入后,把一個知識點記得滾瓜爛熟,甚至能一直保持到高考。也許對于容量少、難度低的初中學習和高一、高二的階段性學習還能勉強應付,對于高三歷史學習來說,一定要避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堅持每天記憶的同時,每隔三天左右復習一遍,每隔一周左右再梳理一遍,越往后面間隔的時間可以逐漸延長,每次投入的時間可以逐漸減少。
3.掌握與應用
有的同學課本知識很熟悉甚至整個章節的知識都能夠背誦,課堂老師授課也能夠接受,單元知識考查的時候也能夠考出很不錯的成績,但是一旦大考時卻分數不理想。這種情況在高三學生尤其是平時很是用功的同學中較為常見。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0
一、知識筆記法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善于記筆記,對老師講課的思路進行整理,同時結合自己對教材的認識,把學過的內容整理出來。筆記整理好了,復習的時候就更方便了,可以隨時拿出來進行復習,復習的效率也能夠得到提高。筆記在整理的時候要注意思路清晰、問題明確、字跡工整,這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否則不利于以后進行復習。筆記不能只整理,整理好之后要進行記憶,對于不完整的內容還要進行適當的補充,讓筆記更加完整。筆記法進行學習,要能夠長期堅持,注重不斷積累,以后在考試的時候就有了第一手復習資料,有助于更好復習教材知識點。
二、思維導圖法
教材知識點都有一定的邏輯關系,我們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要學會制作或利用好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可以自己制作,在自己的本子上,依據教材的核心關鍵詞,把教材的內容進行整理出來。制作思維導圖要注意仔細閱讀課本,善于總結教材內容,把課本的主要知識點都能夠整理到思維導圖上,這樣就有助于形象記憶教材內容,也可以對教材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解。思維導圖也可以利用別人制作的,可以選擇資料上的、老師上課的板書、同學寫的思維導圖,只要思維導圖比較好,都可以借鑒和使用。
三、同學互助法
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有時候可以進行合作學習,通過同學之間的互助,發揮各自的優勢,提高學習的效率。比如,我們在做數學題的時候,可以和同學做同一道題,然后分別講解自己的審題過程和解題的方法,每個人的方法盡量能夠不同,看誰的方法更好。通過相互討論,發現各自答題的優點,相互借鑒,就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答題能力。合作學習,也是我們平時上課經常使用的,老師講課的時候經常讓我們去討論問題,合作去探究問題的答案,這樣就能夠集思廣益,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相互啟發,從而共同提高。學習不能光靠一個人進行獨來獨往,要學會與同學合作交流,善于借鑒別人有益的答題思路,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和進步。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1
首先,先看書,后背書。
看是全面的看,背是重點的背。這理由很簡單,它符合人自身大腦的記憶規律。所有的東西你都背下來是不可能的,而看書,是緣由于“熟悉”對于事物記憶的幫助。很多事情,你沒有特意去背,但你卻記住了,而且,終生不忘,就在于,它是你所熟悉的。
其次,看書后,不劃重點的去做題。
重點不是不需要劃,而是,要看是誰來劃,如果是老師,是其他同學給你劃,那你便是一個被動的去接受的地位,你永遠不知道為什么。而如果你去直接做題,遇到看書時沒注意的問題了,再去書中找出來,劃上好學校,長此以往,這便是你自己的重點。你會發現,無形中,你已經對那些要背的重點了如指掌了,何須再背。
第三,熟練記憶采分點詞匯。
做過考試練習的同學都知道,考試是按點得分的。一道大題的標準答案通常只有幾個要點,答出要點就有分,答不出哪怕寫再多也沒分。而要點通常都是很簡潔、干凈,課本上的一大段內容可能只需要一個詞或一句話就能概括,一個詞一句話就是要點。很多同學不放心,大段大段地背課文,而且還要求自己背的與課本內容一字不差。這么做,既難以記住又占用大腦空間。
第四,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詮釋要點。
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你記憶。只有你知道怎么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書里的話了,你才能夠真正的記住它的內涵?荚嚂r,你才能夠想起書里的采分點。有的同學是不知道怎么組織語言,怎么展開來寫,就把死記硬背的課本內容套進去,其實可能是他對課本內容還不夠熟悉。這時候不妨多看看書。這里更加體現了看書的重要性,平時看書看熟了,在回答大題尤其是主觀題時,自然而然會用學科語言展開答題,也不用擔心會出現寫完要點不知如何展開的情況。
第五,勤練習,保持“手感”。
考試四門考試中,文綜是最能拉分的一門。畢竟文綜三科不像語、數、英是從高一就練起,它是等到高三才開始三合一大綜合,大家適應這門考試的時間都不長,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在這方面奪分的可能性也最大。有的同學平時單獨做三科中的某一科像歷史、地理什么的都挺強的,但一到三合一練習就不行了。這種情況,我也有過。說到底,就是還不適應。要適應的話,有個既笨又土但很有實效的方法:加大練習。成績是其次的,關鍵是練手,熟悉這門科目的考試感覺。做得多了,有些規律也就摸索出來。像大家都挺頭疼的文綜大綜合題,其實題目里都會隱藏著線索,做題的時候先要找出這條線索,才能把握答題的方向。比如線索是農業,那就調出史、地、政三科有關農業的知識再做題。再如做題順序、做題時間,這些都是在平時的考試、練習中琢磨出來的。不要考試到最后,一看沒時間了,看到大綜合題就亂了陣腳。如果平時就找到適合自己的做題順序,給自己定出做選擇題、單科大題、最后一題等各用多少時間的話,高考時就可以保證所有的題目都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2
有史必有時間,歷史時間是串連歷史知識的網絡。掌握歷史時間是學習歷史的一大難題,茲就高中生掌握歷史時間應注意的一些問題,作一簡述。
一。中國古代史教材敘述歷史時間的階段特殊性
。1)凡是原始社會階段的時間,都使用“距今××萬年”、“距今××千年”的提法,而未采取“公元前多少年”的提法。(2)從夏朝建立到“國人一”這一階段,教材一律使用“公元前××世紀”的提法,而不再用“距今”的提法,更不可能有“公元前××年”的說法,因這時的中國歷史尚無確切紀年。(3)從“周召共和”到西漢末年,教材一般采用“公元前××年”的說法。因從“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歷史有了確切紀年。書寫這一時期的歷史時間,務必在年代數據前冠以“公元前”三字,切忌省去不用。(4)教材從“公元8年王莽稱帝”開始,以后的歷史時間不再冠以“距今”、“公元前”等字樣,而是直書年代數據。如唐朝建立于618年。王莽稱帝雖非公元前后的分水嶺,但“公元8年”是教材上出現的第一個公元后的時間。(5)西漢是中國古代史上,惟一的一個跨越公元前后的朝代。
二。記憶歷史時間的策略性
首先,應把歷史時間放到教材上的具體語言環境中去記憶,時間與史實相即。最好不要拋開教材的章節內容,而孤立地機械背誦書后所附的《歷史大事年表》。因背大事年表更枯燥難記,所記的知識又孤立零散,易于忘卻。其次,歷史時間應在學習過程中分散記憶,隨時記憶,循序漸進,而不宜堆壘于后集中背誦。此外,還需探求方法、訣竅。
三。歷史時間的計算與對換
。1)如果同是公元前或公元后的歷史時間,計算時間差直接用“減法”。如果有月份差,一般是月差在半年及其以上者,就在年差上增加一年。如:太平天國運動(1851.1—1864.7)年差13年,月差6個月,故謂“堅持戰斗14年”。如果月差小于半年,則舍去不提。如“一”(1966.5—1976.10)月差不足半年,故舍去月份而稱“十年內亂”。(2)如果計算公元前后的時間差,則以公元前與公元后的時間直接相加,所得之和再減去一年。因公元前1年過后就是公元后1年,中間無“公元0年”的時界。(3)民國紀元與公元紀年的時間對換。若將民國年對換為公元年,則是“1911年+民國年”;若將公元年對換為民國年,則為“公元年-1911年”。切忌以1912年相加減,因1912年已經是民國元年了。(4)切莫將距今約4000多年的黃帝與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建立誤解為相距近20xx年。因公元前后相加,夏朝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了。
四。世紀、年代及階段的劃分
(1)世紀。一般是100年為一個世紀,只有公元前1世紀和公元后1世紀分別為99年。因無“公元0年”,因此,從公元1年到99年為1世紀,而公元100年則為2世紀的開始。(2)年代。一般是10年為一個年代。如:1870—1879年為19世紀70年代。但每個世紀的最初20年,不稱“××年代”而稱“××世紀初”,如1905年同盟會建立,可說“建立于20世紀初”,不能說“建立于20世紀10年代”。(3)一個世紀內的階段劃分。一種是二分法,即把一個世紀分為前半期和后半期兩個階段(亦稱上半期和下半期)。另一種是三分法,即把一個世紀分為早、中、晚三期。以19世紀為例;1800—1829年為早期;1830—1869年為中期;1870—1899年為晚期。(4)兩個世紀之交的特殊稱謂。一般把上一世紀的最后20年到下個世紀的最初20年稱為“××世紀末××世紀初”。由于中國和世界近現代史教材上,很多大事集中于19世紀的最后10年和20世紀的最初10年,故習慣上把1890—1909年稱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
五。中國歷史教材涉及的幾種紀年法
。1)公元紀年。教材上的歷史時間,多采用公元紀年,但中國歷史上正式采用公元紀年是從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開始的。(2)干支紀年。教材上多有“甲子”、“戊戌”、“辛亥”等提法。但需注意,可以說1898年是戊戌年,不能說戊戌年是1898年。因干支紀年每隔60年又是戊戌年。(3)以皇帝年號紀年。如貞觀元年、康熙年間等。中國以年號紀年開始于漢武帝時期,但中學歷史教材上出現的第一個用年號紀年的時間是“漢靈帝中平元年,即184年”。(4)民國紀元。1912年孫中山宣布“以中華民國紀元”。(5)以黃帝紀元。1911年湖北軍政府成立時,宣布“廢除宣統年號,改為黃帝紀元”。1911年是黃帝紀元4609年。
上述各條,都是高中生掌握歷史時間應注意的問題或遵循的原理。要真正把握好歷史時間,還需科學地使用《歷史大事年表》,還需探究記憶的方法,更需投入相應的時間和精力。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這,祝愿同學們用辛勤的汗水去收獲美好的未來吧!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3
歷史地圖是幫助同學們學好歷史知識的重要輔助材料。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充分利用歷史地圖來學好歷史知識呢?
一、看圖例。在圖的右下角出現的火把、箭頭、橢圓等即為圖例內容。弄清圖例是學好地圖的前提條件。只有弄清了圖例,才能有針對性地去看圖、識圖、析圖。如上圖,只有找出了太平軍從金田到南京的進軍路線,才能清楚太平軍進軍南京時主要經過了哪些地區,才能對太平軍北上經過的千難萬險有一個較為直觀的了解;另外,通過找出圖上出現的幾條不同的路線,你才會清晰地看到定都南京后,太平軍又開展了北伐、西征等重大軍事行動,從而對太平天國形成軍事上的全盛局面有了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通過圖上顯示的兩種不同的活動地區,你就會直接感受到農民起義者從拜上帝教直接活動的狹小范圍,發展到鼎盛時期控制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發展形勢迅猛由此可見一斑。
二、聯教材。我們看歷史地圖是帶有一定的目的的,即讀圖是為了輔助對教材正文內容的學習,所以聯系教材是讀圖中很關鍵的一步。只有聯系教材內容,我們在讀圖時,才能知道圖上的哪些地點、線路是需要掌握的重點,也就是需要側重記憶的內容。如上圖中出現的金田、永安、安慶、湖口、天京、揚州,是教材中的重點內容,所以也應該成為我們學習地圖時關注的重點內容,它們的位置,我們一定要搞清、記準。
三、挖隱性。隱性知識,即隱藏在圖中,而沒有在教材中直接表述出來的內容。通過讀上圖可知:太平軍西征的起點是天京,最西到達長沙;太平軍北伐的起點不是天京,而是揚州,最北到達過天津附近,最終失敗地點是馮官屯;在1855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時,黃河曾有過一次改道,由原來的在黃海入海變為在渤海入海。
四、析緣由。有人問,為什么在1862年清政府“借師助剿”,英法侵略軍會幫助清政府而進攻太平天國呢?回答這個問題,如能結合以上地圖及教材內容即可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我們知道,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又被迫開放了11個通商口岸,英法的侵略權益進一步擴大了;從圖上可知其中的漢口、九江、南京、鎮江四地則處于太平天國主要活動地區;而太平天國的外交政策是主張同外國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來,但不準外國干涉中國內政。綜合以上三點內容可知:在太平天國控制的地區,英法侵略者是得不到不平等條約規定的侵略權益的,所以,為了保護已有的和為了獲得更多的侵略權益,英法對太平天國的作戰是不可避免的。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4
1、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
有些學生沒有學好歷史是因為我對歷史不感興趣,錯誤地認為學習歷史需要死記硬背,你得記住很多時間、性格、地方、事件等。事實上,這個是誤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地方、當然是時間,但這要看你怎么背了,有些人能理解地背誦,有些人死記硬背,背部的效果正好相反。對學習歷史感興趣的人會主動背歷史,理解背誦,我們能抓住它歷史學十一的要求。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談論的許多事情往往與歷史有關,可能是古代的,也許吧是現代史還是現代史,只要我們注意把它和書結合起來,有興趣學習歷史嗎。
2、學會把握歷史課的主要內容。
學習史是常規,每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都有它的位置、時間、性格、情節與功能。掌握了這些基本點,就可以掌握一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內容,這是事件的背景。
3、建立歷史知識網絡體系。
學生學習歷史是地理課,經常學習是一些獨立的歷史事件,完成一個單元或一本課本之后,只是是非常完整的歷史,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進行總結和整理,形成歷史知識網絡體系,才能逐步實現歷史知識的整合,加強記憶不只是重要的,加強了解是這很重要。
4、學習歷史的分析方法。
我們學習歷史,目的不僅僅是是掌握歷史知識、開闊視野,我們應該學習歷史分析方法,這樣,我們就可以系統地從歷史事件出發,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錯綜復雜的歷史變遷中,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發展的規律,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5、知識應該經常使用
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我們已經在21世紀之初,歷史不會重演,但是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還會有許多類似的事件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總是聽到這樣或那樣的關于社會發展的信息。我們應該利用現有的歷史知識進行分析、評價這些新的歷史時期,學以致用,這樣不僅可以加強他們的基礎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會不斷提高我學習歷史的興趣。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5
一、學習興趣
無論任何一門學科,學習興趣是關鍵,如果連興趣都沒有,及時再努力,也只能停留在中等水平。
二、學習主動性
學習是一個自我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當然還有就是要采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于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三、學習思路
俗話說:“思路決定出路”,對于歷史的學習,同樣也如此。高中知識重在梳理,在平時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對舊知識的鞏固復習,歷史知識網絡系統化的學習思路,一定要貫徹其中,從而成為實實在在轉化的能力。
四、學習理解
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五、三多原則
對于文科類的學科,三多學習原則是必不可少的。多聽、多記、多背,這三樣主要是為了更好的幫助你對歷史的事件背景、詳細的知識有個更為系統化的深入了解。堅持不懈的長期積累,自然而然會看到非常不一樣的效果。
六、總結反思
歷史是一個長線的學習積累過程,除了平時全面深入了解學習的同時,還要善于對平時的學習過的內容進行反思總結,找出自己的薄弱之處,對癥下藥,做針對性的調整。
七、目標分解
牢記歷史教學的目標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復習時的指導方針,要一步一個腳印落實到每個細節上,切不可盲目制定,也不能保質保量的完成。
八、整合與拓展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科,所以單純的死記硬背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要多加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的多加靈活運用,多將知識做分類與整合,從各個方面拓展自己的能力,做到全方位的提升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6
1、整理背景
對于歷史來說,高考文綜肯定不會直接考察課本上的知識點,必然從歷史事件的發生背景和思考分析著手,來考察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
想要提高歷史成績,就要先讀懂看透歷史書,按照歷史的時間脈絡,將每個時代的背景梳理清楚;除了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以外,還應該整理出在課本上出現過的重大歷史事件。
比如看到15至18世紀,我們應該馬上在腦海中浮現出:人文主義、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殖民掠奪、物種交流、文化交流、自然科學、啟蒙思想、民主政治和工業革命等等,當然還應該包括每個事件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對于歷史學習而言,對歷史事件的背景認識,決定著我們思考問題的廣度;而把歷史試題和相關背景結合在一起的程度則決定著我們分析問題的深度。因此,不管我們是高一還是高三,我們都應該立即著手,把每個歷史時代的背景整理出來。
然后怎么復習呢?在做題的時候,看到任意一個時代或事件,都應該問問自己,這個時代活時間的背景是什么,前后幾十年都發生過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2、定位方向
政治、地理和歷史,都需要在答題時定位方向。
政治需要首先定位是哪本書,然后確定主體思想和相關理論;地理需要快速定位地點,然后把相關的自然、人文和地理要素全都列出來。
歷史需要快速定位時代,先確定背景,再結合背景去思考題設條件,確定答題思路。題目中可能說的是某時代的人、事物或是事件,不管看到什么,我們都必須像條件反射一樣,想到這個時代的歷史背景,才能在答題時找到頭緒和方向。
3、審清題意
為什么要特意強調把題設材料看懂,審清題意呢?
因為對于歷史題目來說,首先要摳字眼,把題設條件看明白,才能確定答題方向。
a、題設材料上的每句話和每個字詞,都有可能隱藏著命題老師的深意。
b、題設材料中會明示或暗示很多限制條件,你如果看不懂、找不到,在答題時沒有涉及,那就不得分。
c、題設材料會給出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如果我們在答題時沒有把挖掘出的信息全部用到、用完,肯定得不了高分。
歷史最難的是概括題,而且有固定招數和套路。
這個需要在平時做題時總結和思考,比如表示特點的詞語有隨意性、延續性、獨立性、漸進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正面意義可以用穩定性、優越性、擴張性、進步性或是開放性來描述;而政治經濟背景可以用法制化、民主化、現代化、科學化、工業化、集團化或區域化來闡述。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指導03-15
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與技巧10-20
高中歷史最全的學習方法11-30
高中歷史簡單學習方法12-24
學好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01-16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1-11
2014高中歷史最佳的學習方法11-15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12-15
高中歷史提分學習方法12-29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指導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