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改掉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
如何改掉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
要知道,注意的發生是受大腦控制的。
大腦皮層有個規律,當大腦皮層的一定區域受到外界刺激形成興奮區域時,周圍的區域或多或少地受到抑制而處于相對不興奮的狀態。
這樣,如果你由于外界環境中聲、色、味等感覺傳來的刺激在大腦皮層形成一個興奮區域,興奮不會均勻地沿著整個皮層擴散開來,而只是局限在這個區域之內。
而且,如果這個興奮區域的興奮作用越強,其他區域由于多少處于被抑制的狀態,與這些區域相關的刺激物,就不能引起平時所能引起的反應,從而處在不被注意的狀態。
但是,這個興奮中心不會長時間地保持在大腦皮層的一個部位,而是不斷地從一個區域轉移到另一個區域,于是原來處于優勢的區域過一段時間便轉為處于抑制狀態,而原來處于抑制狀態的區域則進入興奮狀態,從而出現了新的優勢興奮中心。大腦皮層這種優勢興奮中心的轉換,體現在外界,則是注意的轉移。
在課堂上出現的“走神”便是由于注意的轉移而導致的。
學生走神是由于受到其他刺激如課堂外的談笑聲、比較有趣的畫冊等外部事物,或者是由于口渴、饑餓、疼痛等內部刺激造成大腦皮層興奮中心由課堂內容向其他事物的轉移,減弱或抑制了原來注意教師講課內容的興奮中心,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師授課以外更能引起自己好奇心和興趣的地方,因而造成“人在曹營心在漢”,即所謂“走神”。
要保證注意力的集中,避免走神,應該樹立起對讀書的嚴謹態度。
有些人老是埋怨自己不能集中精神去讀書,一不注意就分心走神,因而讀書總是花費相當多的時間,而又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有些人甚至還想著找些靈丹妙藥來醫治自己的不良習慣。
其實走神或注意力不能集中并不是一種生理疾病,而只是一種心理品質的缺陷,是一種心理缺乏定性和意志的表現,因而要想改掉不能全神貫注讀書的習慣,必須注意去培養自己的意志力和耐心,這樣就可以逐漸改掉注意力不能集中的讀書習慣。
對此問題,有三點建議。
一、排除干擾刺激
同一時間內只做一件事,這樣可免于牽東掛西不能專心。如有事要做,應從簡易者做起,而后再做較難者,最后再做容易的。這樣能夠維持工作動機,不致因時間而影響工作效率。
在實際進行時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簡化隨身攜帶的東西,除必需物之外,不帶其他東西。
2.在家讀書時,使房間簡潔,少擺桌面陳設,使自己的眼睛注意不到書本之外的東西。
3.改變讀書環境,不與干擾刺激接觸。
二、多重感官并用
并用多重感官能加強心智活動。讀書時眼、心、手三到應該并重,只用眼、心容易使人疲勞,加上手有助于心智思考。
手到有兩種方法,一是要記筆記,二是要點劃線。因為手到的兩種方法均需重組讀者的意見,因而需要你主動思考,避免被動接受。
三、善用心向作用的原理
由于心向能加深你的注意,所以,在讀書前和讀書時要善于運用。
運用心向作角的方法有二種,一種是古人所說的“于不疑處有疑”的方法,二是讀書之前先有目的方法,因為你按預定的目的在查找資料,自然比較容易保持注意。
你經常會看到有些人讀書動機很強,很想把書讀好,可卻不得要領,不懂方法,徒勞無益,而且很可能會使原有的讀書動機受到挫折。
有些人雖然極想用功讀書,可卻擺脫不了自己的不良讀書習慣,結果卻顯得力不從心。
要知道,讀書的首要條件是:愛書接近書,不怕書且不逃避書。否則,任何讀書理論、讀書方法也只能是空談。
可是,現在卻有許多人不但不愛讀書,而且還臨書恐懼、望書生畏。
只要有臨書恐懼的心理存在,人與書之間就永遠不可能形成親密的關系。
為什么會有臨書恐懼現象?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本來人不會對書有恐懼反應,因為書屬于中性刺激,不會傷害人。
但是,那些讀書無功而又屢受懲罰而受到羞辱的人感到痛苦后,痛苦反應就與書的刺激發生了聯結作用。
例如:讀書這種中性刺激并不可怕,但是卻與另一種厭惡刺激(懲罰)同時出現,才引起了恐懼的反應現象,心理學稱之為制約學習。
例如:幼兒在兩三歲時就喜歡看書,這是因為書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又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動機。
由于好奇心,小孩子不但喜愛翻書,而且從幼兒園開始直到小學,幼兒對認字、繪畫、手工、唱歌等與讀書有關的活動,均樂此不疲,就是因為他們可以從讀書活動中滿足好奇心。
但是,人們從小學高年級至中學階段,讀書的心理改變了。為什么會改變?
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由自由讀書變為限制讀書
學校和家長只讓孩子們讀某些固定的書,不許讀與學習無關的書。從自由主義讀書變成了功利主義讀書的結果,就使讀書變成了工作,成了負擔。在這種情況下,讀書自然毫無樂趣可言。
第二,在讀書活動中,受到某些人的逼迫威脅
讀書本來是乘興而讀、興盡而止的事。但是,由于教育上總采取競爭的方式,使孩子們讀書時壓力很大,因為有競爭,就有失敗,就有成功。
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卻是成功者少,失敗者多。成功需加倍的努力,但“加倍努力”卻是件非常艱苦的事。而失敗則要受到懲罰,懲罰會使人痛苦。
因此,學校為了使你趨獎避罰而努力讀書,慣用成者獎勵、敗者懲罰的方式。
但是,這種方式很難實現,因為多數人有以下的心理矛盾和沖突:為受獎勵而讀書,得不到獎勵;為避懲罰而讀書,避不開懲罰。結果就在一種不得不讀、不能不讀的情況下讀書,自然會臨書恐懼了。
那么,如何才能去除臨書恐懼的心理瓶頸呢?
臨書恐懼的心理在理論上容易解決,但是,實行起來卻很困難。要知道,臨書恐懼癥是“學習”導致的后果,是讀書活動與痛苦感受相聯系形成的制約學習。
也就是說,痛苦感受雖不是由讀書活動直接引起的,但你體驗到的卻是讀書活動,在制約學習的過程中,讀書活動固然是必要的,但是也可以安排情景,用獎勵代替懲罰,行之既久,即能改變人與書之間的關系。
此法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心理學上稱之為“淡化法”或“行為改變術”。
你在實際應用時可以采用以下步驟:
1.接近書就獎勵(接近書會為你帶來愉快)。
2.讀書就獎勵(讀書會為你帶來愉快)。
3.只要成績稍有進步就獎勵(稍有進步會為你帶來愉快)。
以上做法的目的,就是使你只重視正面行為,即接近避書而不讀書。
只要連續做下去,循序漸進,與讀書活動相伴的是愉快的獎勵,而非痛苦的懲罰。久而久之,你就不會望書生畏了。
但問題是,此種理論在升學壓力如此大的今天,是否具有實用價值?
因為,升學有客觀的“錄取標準”,達不到標準的學子,即使有了進步也得不到獎勵。因此,你對讀書的成績抱著期望。
現在,如果要你改變態度,只獎不罰,你是否能做到呢?你是否會產生預期的感覺呢?
所謂的獎或懲都不能只從施與者去看,而是應從接受者的感受去看。
如果期望此法行之有效,你可從以下三點著手:
第一點,認識并接受自己的現有情況,分析出你為什么怕讀書,什么時候會感到讀書恐懼?讀什么書時會感到恐懼?了解你感到最困難的地方在哪里?
第二點,降低期望的標準,把你的抱負列在能達到的地步。譬如說讀古文時發現每頁大概有20幾個生字,你想在兩星期內減為每頁只有5個生字左右,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如果你想在讀完200頁后把生字減少到10幾個,就比較可行。
第三點,改進讀書習慣和讀書方法,并欣賞自己的進步。如此,持之以恒,在主觀上讀書失敗的痛苦就會減少,并會愉快地感受到成果的增加,臨書恐懼的心理也會逐漸消除。
【如何改掉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相關文章:
如何改掉不良的說話習慣08-07
改掉馬虎習慣學生評語06-09
如何改掉拖延癥06-14
改掉壞習慣的職場勵志語錄07-06
學習時集中注意力的方法04-20
幼兒園《改掉壞習慣》教案08-08
面試時該改掉的壞習慣08-09
要想成功先改掉這些習慣07-27
白領需要改掉的一些小習慣07-06
如何提高注意力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