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高考1977》觀后感(通用12篇)
這是電影《高考1977》帶給我們的最初感受,影片一開始展現了那個時代最典型的場景:露天電影院,農墾三分場的上海知青在寒冷的黑夜中感受著銀幕帶給他們的希望:鄧小平復出了。下面是關于觀《高考1977》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
觀《高考1977》觀后感 篇1
黑白,永恒的顏色,是時光的倒影,是歲月的痕跡,是記憶的停頓,是視覺的恍惚;黑白屏蔽了二十一世紀的一切輝煌,隔絕了正在沖擊全世界的金融危機,拽住了匆匆的、迷失了方向的腳步;黑白,如一道屏障將我們與現實隔離,瞬間將我們的時光倒流,回到那個黑白時代和一提起就能感覺寒風驟起的:1977年的北大荒。
影片通過幾個典型人物分別代表了56萬戰斗在黑龍江農墾的知青。那個時代,每個知青最初都相信在農村的廣闊天里大有作為,然而當年的熱情經過11年的貧苦環境中為了生存而掙扎最終演變成痛苦和絕望時,回城、考大學、病退成為每個知青最大的夢想。
根寶,在北大荒已熬了整整5個年頭,為了爭取回城的名額,在這個風依舊刺骨的夜晚,被三百斤重的麻袋將他回城的最后一點希望壓在了底線前,在倒下的那一刻,根寶失聲痛哭,如穿透墻壁的寒風刺痛著每個同樣絕望的心,北大荒,無頭無盡的日子,使根寶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在冰冷的宿舍里,他抬起頭看著將送他離去的繩子,絕望地發出與世告別的哀傷:“那年是72年,后來是73年,再后來是74年,為什么日子這么快,而一天天有這么慢……”
根寶這一次沒能走,他的室友張國強在最后一刻將他從死神那里拉了回來,根寶活了,可他的心死了。他代表了千百萬知青中最虛弱那類人,虛弱的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最終根寶永遠地留在了北大荒,只有呼嘯的寒風會記得那絕望的哭聲。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根寶走之前,一定不知道有個叫北島的用他的詩向死亡挑戰。
潘志友,知青中意志最堅強的代表,影片賦予了他雙重性格,堅定、勇敢,憑著實干成為三分場場長助理,同時,他與陳瓊的愛情又顯示出他執著、人性的一面,微風吹佛的灘,白雪皚皚的樹林中、溫暖的火炕都有著他們深情的凝視和愛的印跡,那個年代,愛情可以不轟轟烈烈,但卻宛如松柏常青,身為反革命女兒陳瓊,寧愿聽天由命也要守在他的身邊:
“遠遠地看著你,當你孤單的時候,我還在,還在這里陪著你……”
魯迅說過:“偷書不算偷”
張國強和皮奉山,一個突擊隊,一個農機連,北大荒的狂野練就他們一副男人錚錚鐵骨,他們打架、決斗,隨時都可因沖突而宛如兩頭憤怒的雄獅,然而,他們的拳頭最終在北大荒的冰天雪地里為了共同的命運而握在一起。
三分場場長,一個可愛、可笑,暴戾而善良的復員軍人,孫海英賦予這個人物最真實的表演,他的口頭禪:“小兔崽子們、小王八羔子們”,表現了他對知情的愛護勝過父母,同時,他深信腰間橫跨的公章,是他對知青的生殺大權,他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農墾復員軍人,他們獨斷專橫,但卻仁愛;他們無知,但卻無私;他們將生命獻給了北大荒,也希望知青能從一而終。
他最經典一句話:“法律也得看我的公章才算數啊!”可愛的場長,令人無奈的場長。
影片從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傳到三分場才真正展開。每個知青都因此點燃了對未來的希望。他們相互奔走相告,唯有三分場場長持反對態度,他舍不得這些在他眼里還是孩子的知青,為了阻止知青報考,他要求先通過場部的測試才能報考,并由此引發張國強等的絕食抗議。
影片還有一個真實的人物,陳瓊的父親,作為上海向陽中學的反革命分子,人格上的虐待他可以忍受,但因此帶給女兒的傷害是他最大的傷痛。當他打開圖書館為準備女兒高考用書連夜趕赴北大荒時,他臉上的迫切、恐懼、內疚和不顧一切的匆匆腳步,我們看到了一個最慈祥的父親、一個被時代拋棄而踉蹌地快要站不住的父親、一個渴望用知識挽救中國的父親,他的那句:“知識乃人之該有,人不可離開知識;若無知識,人和畜生還有什么兩樣?”宛如那個年代整個民族發出的一聲怒吼。
為給女兒一個歷史反革命平反的證明,他私刻公章;為了讓知青順利報名,他冒充縣招生辦的工作人員找三分場場長談判,被識破后,他唯一不能面對的是自己的女兒,怕她誤會,怕再次失去她,他那不知所措的眼神烘托出一個父親真摯的愛,這眼神感動了所有的人,也感動了三分場場長。
他一個人坐在點燃油燈的小桌旁,想給女兒寫封告別信,可是,他不知從哪里開始,看著妻子和女兒的照片,他默默地流著眼淚,無數次地寫著:瓊兒、瓊兒、瓊兒,最后變成:陳瓊同學。
因為反革命,女兒不理解他,哄他走,只留下蒸汽機車汽笛的長嘯,撞擊著父女離別的心。
影片有很強的時代特征:
大喇叭:在空曠的田野中,每當三分場場長那略帶沙啞的聲音響起,那是新的一天的開始,那聲音,驅逐了日復一日的寂寥;那沙啞,感覺有親人就在身邊;
蒸汽機車:當車輪慢慢滾動而來,帶來了陳瓊的父親,還來了知識;當車輪漸漸遠行,激發了陳瓊目送父親而流下的眼淚;蒸汽機車,它將這些知青帶到連父母都不知何方的荒野,最終,又將他們送往天南地北,遙遠天邊。
拖拉機:那個時代最實用的工具,開著拖拉機,北大荒不再無邊無際;開著拖拉機,腳下的黑土地不再松軟,沒有拖拉機,他們就趕不到考場,沒有拖拉機,就沒有知青和三分場場長的一路高歌。
考試的日子到了,每個都人躊躇滿志,因為只有一個理念:沒有準備好也要準備好,潘志友感慨地說:“25年了,我第一次有這樣的感覺,我很幸運!
是的,1977年,那年有很多幸運的人,去追趕被無知所耽誤的時間
陳瓊:北京大學數學系
張國強: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
皮奉山:上海機械學院機械制造系
劉斌:內蒙古師范大學政教系
李偉祥:復旦大學中文系
……
“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定有很多人從四面八方走來,走進考場,沉睡了11年的民族醒了,那是一個老人,一個智者叫醒了我們,他說:“孩子們,走,我們讀書去!”
沒有77年的恢復高考,今天會是怎樣?
中國現代史應該這樣改寫:1949年10月1日,建國日;1977年12月10日,國慶日。
觀《高考1977》觀后感 篇2
今天看了《高考1977》,看完一種想抒發的沖動,雖然知道寫不出什么。1977年,我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上,但我們這代人對1977這個年份卻并不陌生,我想我們也是受益于這次偉大的恢復高考,我們的父輩都親歷過那個年代,那也是一個對當代中國意義深遠的年代。
我們總是從各種途徑,或多或少地了解那個年代,那是一段悲愴而又富有激情的年代,在不平的歷史背景下與時代、與歷史、與命運抗搏著。
在我們都爭取表達我們80后生活的這個年代的種種境況時,看看我們的前輩,看看那個時代,想想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喜與悲,或許我們的心就會多些坦然的平常心了。
導演江海洋是這次歷史變革的親歷者,1978年,他和陳凱歌、張藝謀等人一同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由這樣的導演執導,我想更能還世人一個真實的歷史感受。
電影后半部,我看著都激動得都淚濕眼眶,這里就展示幾個我印象最深的畫面吧。
一、夕陽西下,鐵鍬鋤把扛回家
這個場景,給我印象很深的,還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記得小時候,還經?吹竭@種場景,一種純樸的氣息和一個時代的寫照。而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那些知識青年,卻扛上了原本屬于農民的`鋤把,在忍受與希望中日復一日。我想,這個場景,更能引起上一代人的感想。
二、燎原之火,照亮中國
這覺得這個場景太激動人心,導演是有生活有經歷的,然而,他把這種真實的生活經歷加上歷史事件中帶給人的情緒與深遠意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也讓觀眾的情緒,()很自然的從內心深處,隨著影片燃起熊熊之火,令人激動不已,讓不同年齡的人為那個時代的那個時刻而振奮!
三、追趕火車,也是在與命運抗搏
最讓人揪心,提心吊膽的,莫非就是趕考的情景了,與古代趕考一樣,都是人生中的大事,而1977的高考更賦予了時代的意義,牽動著那些知識青年的命運,也牽系著歷史的命運。
在追跑、跌撞、攙扶中,更是這些青年命運的寫照。
四、爭分奪秒,萬人心愿的寄托
那些不喜歡農場生活,苦苦期待改命運的年輕人,一直與組織管理者有著種種的矛盾或者說是思維的差異,但經歷了點點滴滴生活細節后,所有的都在“人性”中消融。老遲開拖拉機趕來送考生的時候,高興的不僅是劇中的年輕的,興奮的還有作為觀眾的我們。
《高考1977》用影像見證了歷史的拐點,我覺得它是一部史詩性的影片。
觀《高考1977》觀后感 篇3
年的夏秋之間,在東北某農場三分場。
革委會老遲在床上輾轉反側,睡的極其不踏實。農場的路要翻修,定誰做隊長是個很重要的事情。老遲立刻想到潘志友,潘志友是個北京知青,是老遲的愛將,人聰明又肯干,最重要覺悟很高。
不過最近,讓老遲最省心的潘志友,偏偏做了最不省心的事情——公然和右派之女陳瓊談起戀愛來。潘志友和陳瓊卿卿我我的在樹叢間,突然被跳出來的巡邏隊員抓住,給揪了起來。潘志友喊著:“主任……”老遲一下子醒了,他從床上坐起來,突然眼睛一亮。為什么不給陳瓊個機會,讓她走的遠遠的!對,就這么辦,老遲心里踏實了,笑瞇瞇的又睡了。
第二天晚上,老遲正在為轄區內的沼澤地大雁洼未來的良田計劃運籌帷幄,他手下的一堆知青卻在百無聊賴地守候在操場上的流動電影放映機前,看著新聞紀錄片——北京一場似乎與他們毫無關聯的足球賽。當大家驚訝地看到鄧小平出現在電影屏幕上時,頓生一些異常的興奮,并且敏感地意識到這一幕很可能和未來有著一定的關聯。
這些知情多半來自大城市,看似習慣了這種戰天斗地的生活。然而實際上,改變命運的想法一直在強子(張國強)、小根寶等人看似麻木的外表下暗潮涌動。一個最關鍵的機會,就是獲得農場的推薦去讀大學——這一點恰恰使得老遲宣布的修路先遣隊計劃成為知青們垂涎的要點。立功、受推薦、讀大學告別知青生涯,強子他們在沉默中勾畫著自己的夢想,但讓大家萬萬沒想到的是,老遲最終將先遣隊隊長的。職務給了不起眼的女知青陳瓊。
強子等人很不服氣,陳瓊卻是受寵若驚。潘志友也顯得非常吃驚。陳瓊算是老遲最不待見的人之一了,這樣重要的任務落在她的身上,大家一時間摸不清老遲葫蘆里賣的什么藥。陳瓊出身“歷史反革命”家庭,雖然父母離婚但對她的影響依舊是不可避免的,為此她安于知青的生涯。即使和三分場直屬連連長,北京知青潘志友戀愛,她很想好好的跟潘志友過日子,但是實際上,她是極其自卑,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配不上潘志友。
不過,老遲他想到的妙招,就是讓陳瓊靠先遣隊建功,自己順理成章將其報送大學,讓這對階級成份差異巨大的年輕戀人勞燕分飛。潘志友珍惜與陳瓊的感情,但是他更明白大學對于改變戀人命運的意義。而屢受打擊,急切需要“向組織靠攏”的陳瓊幾乎習慣了別人操縱她的人生,在逆來順受中等待著自己未來的走向,哪怕老遲要另外給她介紹對象,她竟也一口答應。
雖然陳瓊獲得了先機,但是為了得到讀大學的推薦,其他知青們還在做著競爭。他們決定用扛大包的比賽方式來一決勝負,看看誰能拿到推薦表。
最后,還是他們中最弱小的小根寶贏了,因為他獲得了潘志友、強子等人的強力支持,一直很自卑的小根寶也第一次收獲了自信和希望。
陳瓊雖然獲得了一直夢想的榮譽,但是她心里依然像塊石頭一樣壓著難受。只要一想到父親陳甫德的樣子,她就生不如死,是父親把她帶到如此絕境。
而被打成歷史反革命的陳甫德,為了讓女兒參加高考,不顧一切禁錮,逃出生天的來到農場附近,既想立刻開始給女兒復習,又怕女兒不接受。巧的是,他遇到了強子。于是,強子成為了率先獲得考試復習機會的知青。
然而就在這時,一個不脛而走的消息讓大家苦苦支撐的“死水”局面震動出漣漪——高考制度將于當年恢復,推薦上大學從制度上就此成為了歷史。
傳言、遲疑、猜測、激動……機遇的大門不再是一張薄而沉重的推薦表,而是向每個急于改變命運的知青打開了。8年積聚的清苦生涯,憤怒和痛苦,如積累的火山開始滾動起他們的巖漿。就連無心高考的潘志友和陳瓊也開始不安和騷動,因為他們隱約感受到,一場社會的變革即將到來。
對此,有一個人是難以接受的,那就是老遲。這么多年的農場生涯,投入了他的青春和理想,也收獲了成績,當然,同時也收獲了一種固定難移的思維模式。當那些永不安份的知青們暴露出一點點動搖他權威的苗頭,他都會全力予以禁錮和制止,更何況這一次是來自外部世界的引誘和動搖,他豈能接受自己權威受到這樣的挑戰。
老遲依然使用一貫方式,迫使知青們了解“現狀”——農場當家人還是他一個,要考試的,必須獲得推薦。他當然下意識地排斥著,堅決認定那是謠言,更加嚴厲地管轄起自己的部下,更加主動地安排著所有人的每一道人生軌跡,更試圖用全力推動大雁洼的計劃和憧憬,讓一切恢復到“正軌”。
但是,他很快就感到自己越來越力不從心:首先,他發現以強子為首越來越多的心思萌動的知青開始自發復習迎考,由此吸引大量精力;其次,他的權威不可避免的動搖了;最終,連他的愛將潘志友和他眼里最容易拿捏的弱者陳瓊也擺脫了他的“緊箍咒”,老遲居然目睹他們雙雙睡到了一張床上。
軍人出身的老遲豈肯束手就擒,盡管他最終不得不接受高考制度變革的事實,但是他掌握的公章并沒有過時,憑此他足以設立決定每個人命運走向的關隘!而對另一件令他操心的愛將生活問題,他則利用陳瓊的“反革命”父親陳甫德貿然趕來的秘密,對陳瓊施加著壓力,陳瓊違心出賣父親的表現也讓老遲覺得大局在握。
然而,堵住火山的噴發可不是容易的。當目睹機遇如此接近,而老遲人為制造的困難又如此現實時,強子他們憤怒了,他們絕食抗議。
老遲曾經無比堅持的立場最終動搖了,潘志友適當的勸誡,陳甫德對女兒無私的愛,最終喚醒了他的人性。在矛盾中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小根寶因為意外事故而死亡,也深深地觸動了他,畢竟,在鐵的紀律外衣下他還是一個善良的長者。在大雁洼關鍵的燒荒戰役中,他感慨過去的一切如同烈火舔燒的野草那樣永不回頭了。
最終,他通過潘志友悄然打開了缺口,也在趕考的知青最需要幫助的時刻成為他們堅強的后盾,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支柱。
觀《高考1977》觀后感 篇4
《高考1977》這部電影拍的很出色,在此影片中前部分笑點很多,后部分十分感人。
此片中每個人性格鮮明,知青形象很吻合當時情形。老遲作為場長沒有多少文化知識,一枚官印整日別在身上。先開始大家都認為他不近人情、霸道,但后來事實證明他是十分仁慈的。老遲年紀大了,又無兒無女,無其他親人,只有這幫孩子,他害怕孤獨,所以把這群孩子留在身邊。但是后來在緊要時刻,老遲發掘了他“父親”的角色。
在高考恢復的第一年,這群年親知青渴望回到校園,回到家鄉,為了獲得報名表,他們開始了與老遲的“斗爭”。通過絕食,還將陳瓊的父親牽扯進來,老遲在這里又一次體現了他的柔情,他讓陳瓊的父親回去了。強子回去報名,才得知要考當地工作地報名,且要介紹信,在他萬念俱灰時,老遲發了電報讓他速回,已給他報了名。老遲又一次體現了他“父親”的形象。
這部電影中,唯一的愛情便是陳瓊和潘志友。兩個人的愛情是單純的,令人感動的。因為沒有摻雜了現今的金錢利益權勢,他倆的愛情是純粹的,因為當是的特殊,陳瓊與潘志友被老遲阻止在一起,陳瓊竟愿意遠遠地看著潘志友,陪襯他,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幼稚的行為,但反而體現了愛情的偉大!他倆彼此深愛,彼此都為對方犧牲。潘志友為了讓陳瓊安心回到考場,不惜與老遲鬧翻,獲得高考申請表。而在將陳瓊送至考場后自己又出來了。他是一個講信用的男人,他答應了陪伴老遲,他并沒有食言。雖然他曾經是個高材生。
陳瓊高考結果非常好,但由于她父親的原因,差點與北大無緣。這時老遲撒了謊,為了他其中的一個孩子。
在結尾中,大家為了高考奔跑追趕火車的場景好感人。這是他們改變命運的重要機會,他們在為了命運奔跑,很可惜,并沒有趕上。在他們痛苦至極時,老遲—他們的“父親”出現了!
老遲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父母形象,不善言辭,表面嚴肅不近人情,實際上卻是鐵漢柔情,體貼關懷。
這部影片中感人的地方太多太多,扣人心弦。
觀《高考1977》觀后感 篇5
1977年是大革命剛剛結束的一年,孩子的學習被整整耽誤了11年。大學生都是千里挑一,不,萬里挑一。這還不包括無法參加考試的孩子。有些孩子,學問不少,一肚子墨水,卻因為出身問題而無法考試,這些孩子的命運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圖章上,這圖章好比皇上賜的尚方寶劍,蓋與不蓋都關系著一條生命的發展和前途。
為了考試,學生們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淚水,有時還有血。電影開頭的呢個場面令我們大多數同學都難忘。呢個被大家稱為“小根寶”的小孩。一副小小的身板,卻參加了呢個啥玩意兒的“背重高考”,一人為了參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到后來實在堅持不住,在終點前半米處倒下了。大伙都被他感動了,臨時決定改變規則,將終點線搬起,向后移了一米,讓他參加了高考。他還因為不能考試而悶悶不樂上吊自殺。
知足吧,起碼我們不會因為出身而不能參加考試,想想1977年的同胞們,我們有什么資格說累。更沒有資格說什么書本枯燥乏味。在那個年代看書是一種福氣,上課跟是夢中的事。
沒有人給他們布置作業,也沒有人逼他們學習,是他們自己選擇了學習,選擇了高考。當我們毫無意義的咒罵中考時,1977年的學生卻在努力的學習,以學為樂是我們當代學生難以做到的一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觀《高考1977》觀后感 篇6
從未想過,自己竟會哭得這般這般稀里嘩啦,看來從內心深處我還是老媽說的感性動物,見不得感人的東西,高考1977觀后感。不過,在看這場電影的時候,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個時代,我看過很多回顧那段時光的影片,更從父母口中多少聽出了斷斷續續,或感人或滑稽的故事。但不知怎的,這一次卻難擋我奔流的淚水,呵呵,好沒有男子漢氣概的話。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群60年代,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當時間一晃11年,家鄉成為了回憶,自己的遠大抱負變成了腳下一片一片的黑土地,現實和理想的強烈反差,被每日麻木的生活所掩蓋。但當恢復高考這一消息不脛而走時,故事的主人翁們如同見到了陰霾中突現的陽光吧,通過各種手段,排除萬難終于參加了高考。
與同類作品相比,似乎難免俗套,但故事中最讓我感動的,卻是其中主人翁們對于上大學幾近瘋狂的向往、父親與女兒之間親情、男主人翁與女主人翁之間的愛情以及朋友之間的友情在那個時代的表現。
在其中,我感到了,父親心中對女兒深深的愛,那是一種可以犧牲所有去挽留的愛,也看到了,那個時代,父親的無奈和悲涼,特別是看到父親和女兒在門里門外的對話時,已難忍眼中的淚水。在那個淡化人性的年代里,人和人之間最原始的感情,都無法滿足,再談什么理想和信仰,就都沒了底氣。作為一個男人,讓自己需要保護的人,忍受苦難,對于一個男人來說,是最大的痛苦。
11年的等待,是不愿再等一分鐘的渴望,我感受到了那份渴望,所以熱淚盈眶。
觀《高考1977》觀后感 篇7
前幾天我去電影院看了《高考1977》這個電影。看了之后,感動頗多。
那個年代,想讀書是多么的困難,不讀書就只能永遠留在農村種地,無法發揮自己的光和熱,無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識分子,落魄到那個地步,真的很可憐,這也是十年內亂帶來的惡果之一。幸好鄧小平同志積極提出恢復高考,那些想讀書的青年人才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劇中最令我感動的地方就是當他們得知可以參加高考之后那種激動,那種對知識的渴望。我們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卻沒有那種對知識的渴望,上學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談到高考更是怨聲載道。但我想,如果你看了這部電影,你也許會喜歡高考。雖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點,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適合我們國家的選拔制度。試想一下,如果現在還是當年那種的推薦制度,上大學要靠政治背景,我們現在多少人還能上得了大學了?所以,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要珍惜現在的機會,好好利用大學里面的資源,盡可能的去多學習科學知識,為我們的祖國,為我們自己的未來奠定好基礎。
電影里面的愛情也讓我思考了很多。陳瓊愿意等,但是現實很殘酷,每個人都要面對,他們面對的就是那個時代的保守觀點。現實社會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起就在一起,想分就分,想要找到電影中那個年代純真的愛情,真的太難了。
最后要說的就是導演和演員的出場。孫海英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演員,很成熟,很有魅力。他的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感動了很久很久。周顯欣,很漂亮,對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這種新演員,希望可以走的更遠啊。
希望以后這種組織看立志電影的活動可以更多,更好,讓我們大學生活可以豐富些,讓我們思想可以更加深入,不能再那么膚淺了。
觀《高考1977》觀后感 篇8
很早就知道這部電泡茶水影了,下載了也很長時泡茶水間了。一直放在電腦里泡茶水沒看。今天終于有機會泡茶水在話,這是一部優秀的泡茶水話,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也是一部非常大膽的電影,因為涉及政治,涉及敏感時期,涉及動蕩年代。但是無論怎么說,難掩她的優秀,深刻,真實,感人。
一個動亂的時期,一個荒唐的年代,人人自危,生怕哪句話不小心就成了政治犯。即使這個年代已經畫上了句號,但是僅隔一年,不論中央還是地方,恐懼的慣性仍然驅使著人們按照以前的方式生活,根深蒂固的思想仍然凌駕在人性之上。任何人都不能否認,毛澤東的造神運動很成功,甚至隔了幾十年,到了現在,仍有人深深的擁護者毛主席的一切。但是,但是,僅隔一年,鄧小平敢于提出恢復高考制度,我不得不說,鄧小平是一個偉人,睿智,大膽,敢作敢當,敢于向權威挑戰,不知道小平同志當年承受了多大的壓力。但是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回報的,不知道他的這一舉動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當然是向好的方向轉變,就像當初的上山下鄉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一樣。
一個動亂的時期,一個荒唐的年代。人性的泯滅與光輝并存,思想的脆弱與激情交織。政治壓力的強大--強大到泯滅父女親情,強大到摧毀男女愛情,這兩種人世間最偉大最真誠的情感--是無法估量的。但是人心未死,最起碼代表著未來的年輕人的人心未死。也許死過,但是他們就像冬天的草籽一樣,一遇到春風照樣生根發芽然后沐浴著陽光雨露瘋長。不錯,人心未死,只是冬眠。只有少數的頑固派仍然固守著那個已經過去的錯誤的成規自以為是的指導著自己的和別人的方向。當然最后,頑固派也蘇醒了。不是屈服,是真正的蘇醒。也就是說,只要是正確的。人們總會去相信。但是錯誤的。再強大也會被歷史揭開。毋庸置疑。
當人心被壓抑久了,他們在相當長的時期看不到希望,以為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的時候,給他們哪怕一點點的希望,就像緊閉的大門突然打開了一條細細的小縫,透出了一絲光亮。那他們也會毫不猶豫的抓住這一丁點機會。就像救命稻草一樣死死的抓住,因為壓抑的心靈需要解放,生活需要改變,命運需要爭取。這時候,對于歷史來說,進步便產生了。而且,在沒有其他的選擇和誘惑娛樂干擾的時候,不論這個機會是否適合他們,他們都會為了這個理想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因為這是改變的唯一方法。
但是現在,當選擇很多的時候,人們迷惑了,迷茫了,不知所措了。并且開始攀比了,這山望著那山高了,痛苦了。其實,何必呢?做一個傻子,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不一定不會成功,但是肯定不會痛苦。就像許三多和阿甘一樣生活,有何不好?
觀《高考1977》觀后感 篇9
好久沒流淚了!這是我看完這部電影以后的感慨。是的!我們好久都沒流淚了。
這是一片浩瀚的荒原,這是一片熾熱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無數的知識分子揮灑了他們最美好的青春,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耕耘。他們來自天南地北,大江東西。唯一共有的是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命運的不屈。這是一個動蕩的年代,這是一個高呼勞動人民萬歲,勞動最光榮的年代。可是只有勞動改變不了中國的貧窮,只有勞動是滿足不了中國一代青年的夢想的。
當要恢復高考的消息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不脛而走時,有一股小小的火苗開始蔓延,他在每個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讀書,我要考大學,這個呼吁在那個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這么的突兀,這么的刺耳,可能嗎?開始時是沒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這句話,在那個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與魄力?墒牵切侵鹂梢粤窃,空穴可以來風,當阿三抱著收音機出現在眾人面前,當宣布恢復高考的聲音從萬里之外傳來,這片火終于迎風而起,燃燒了著萬畝北國的廣土,這個冬天注定不平凡,這個977注定改變這一群知識青年的命運,注定改變中國的命運。當這片火迎著北國的風熊熊燃起的時候,熱血在這一刻霎時奔涌……
是的,他們要考試,他們要改變命運。沒人能阻擋他們的腳步:十一年的時間,不能;場長的反對,不能;惡劣的環境,不能;路途的輾轉,不能。是的,任何東西都不能。當場長舍不得他們拋下辛苦耕耘的農場而想法刁難的時候,他們一理抗爭,不成,便絕食抵抗。他們是寧愿死去,也不愿與夢想隔絕的。當拖拉機壞掉,當時間急迫,他們毅然決然的選擇用腳步丈量這抵達夢想之路。他們在雪中奔跑,在林間穿梭,一個跌倒,另一個拽起;一個倒下,一伙人把他托起……他們就這樣狂奔,從黑夜奔向黎明,從現實奔向夢想……
這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強生想要讀書,便去書庫去偷,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偷書不成,反遭懲罰,然而,一句:這是你的包嗎?讓他沒有白費力氣,是的,這是一個這樣的年代,警察偷偷的在他的包里留了幾本書。是的,知識本就有著這種力量。
帶著“歷史反革命”的高帽的陳老師不遠萬里從上海趕到東北,冒著畏罪潛逃的風險,為的就是送一套高考復習資料給自己的女兒陳瓊,可是卻無法得到女兒的諒解,面對向他索要證明材料的憤怒的女兒,他顯得那樣的無奈與心痛,這是時代的罪過。為了幫助想要考試的孩子,他又應求冒充招生辦的主任,最后又為了自己的女兒偽造了一張證明。這是一個父親的力量——不顧一切。
這是一個怎樣的年代?頑固的場長老遲最終被這群孩子所感化,最終被這種渴求所感染。是的,當渴望改變命運的雄火燃起,當渴望夢想的靈魂翻山越嶺,這便無所不及,無所不動。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呢?被困了十一年的靈魂終于破繭而出,我們要高考!
我不禁想到了我的高考,想到了我們的高考。我們或許曾經抱怨,高考這座大山壓制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東西,可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高考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是的,977的高考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今天的高考依舊會改變我們的命運。我感謝高考,他讓我走出了狹隘的農村,他讓我擁有過那么多的激情與夢想,他讓我曾度過了三年繁忙充實的歲月。曾經,我也曾抱怨,高考,掠奪了我最美好最失意的歲月,但今天,回過頭觀望,才發現,那時有著太多的美麗,太多的憧憬。
觀《高考1977》觀后感 篇10
看完《高考1977》這部電影時,我的大腦有短時間的空白。
相當感動。深刻體會到劇本里所蘊藏的各種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氣韻,尤其放在1977那樣一個局勢動蕩、人性復蘇的年代,實在不得不叫人嘆為觀止。這部電影太好了。
199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給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趕考。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那種條件下,沒有任何的復習資料,但是人們的復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高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
從結構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緊實。它的節奏感很好,讓人看來,只想一口氣看下去,舍不得中斷。劇中人物個個鮮活,凸現那個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環境等特性,人物關系也充滿了可看性,人與人之間的依托、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輝映,猶如平靜湖面下不斷涌動的熔巖熱泉,動靜、冷熱之間彰顯著人性在那個年代里最本真的東西,實在扣人心弦、耐人尋味。
我想,《高考1977》這部電影,大概是想通過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消息在東北某農場發放前后,眾知青、農場場長以及與這些知青相關的親人們的思想、生活隨之而發生的各種改變,以及在那個年代特殊的大環境下他們之間所產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復”這一歷史事件在我國近代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義,說明這個改革對于我國近代人才、文化、知識、科技乃至經濟等各個方面的重生、崛起與迅速發展的偉大作用,讓我們再次充分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離開人才、知識、科學與文化的根本思想。一個人,不能沒有文化,沒有知識。一個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識、需要科學。
而這樣好的一個劇本中,自始自終只有一個女主角——“陳瓊”。
陳瓊是一個濃具年代、歷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載了大量1977那個年代、恢復高考這個事件之下含合著歷史遺跡、政治利害關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著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極端因素,是一個典型中國近代社會的因政治、立場、出身、界限等觀念而導致情感、思想陷入極端的悲婉、壓抑的女知青形象。
陳瓊,既純真又憂郁、既可愛又壓抑、既秀美又滄桑、既善良又可悲、既溫柔又古板、既聰慧又自卑、既堅定又彷徨、既樸實又可憐……總之,她是那么的真實、矛盾、壓郁而又厚重。
這樣的好電影,這樣的好角色,再加上這樣好的創作主體——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幾乎可以吸引每一個觀眾的眼球。
在影片中,當人們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參加高考的人,必須要有推薦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爭取著推薦表。雖然,在這過程中小根寶不幸的死了,但是,老遲最終被他們所感動,支持所有的人去參加高考,而且在他們有困難的時侯,還幫助他們。雖然求學的過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終的結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現在高考已經持續了30幾年,有許多人通過高考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F在的我們復習時,環境是多么的好,復習的資料又是那么的齊全,然而,現在有的人復習的熱情卻不像以前。我們是否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讀了這么多年的書是為了什么?是為了將來考上理想大學,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們現在整天的無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績下來時,我們就會后悔莫及了。所以,我們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樣,不畏任何的艱險和困難,為著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
觀《高考1977》觀后感 篇11
晚上看了一直在電腦里頭卻一直沒機會看的電影《高考1977》。當考試的種類越來越多的時候,當國家的力量越來越強盛的時候,當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參加過這樣或者那樣的考試的時候,當考試已經成為了一種選拔手段而越來越離開不了的時候,甚至是到了考試似乎開始為人詬病的時候,突然發現,考試似乎融入了自己的那份感情和對自己理想的憧憬。
看到國強那么誓死捍衛考試的權利,看到那么冷的天氣部分白天黑夜地奮戰精神,看到白雪皚皚天寒地凍的日子里他們無助地追趕火車,那些末了的幸福理應屬于他們。想到自己的高考,自己的考研,突然覺得很不真實。
第二年考研,結果依舊。在等待調劑的日子里,想到之前的種種,不禁淚流滿面。他們問我,為什么會執著地放棄優厚的工作而繼續孤身考研,為什么在一次又一次地絕望中繼續,似乎只有信念能夠解答。當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考研前拿不到準考證的時候,我同樣經歷了國強的煎熬。輾轉于幾個郵局之間,最終只換來推卸的責任和杳無音信的掛號準考證。不知道老天是否是捉弄我。人們說平淡的日子里多些調味品,多些挫折,才會愈加成熟。而自怨自艾似乎總是我的風格。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不肯醒來,在失去的時光里尋找安慰。怎么看怎么覺得是在逃避。
今天碰到幾個考上的同學,他們所奮斗的生活是我羨慕而期待的。對他們來說,那是充實的美好,對我來說,那是一切未知的期待。當一切從理想成為現實的時候,他們的生活在我的生命力留下的只有憧憬。生活,工作,夢想,現實,這些瑣碎的事情交織到一起,突然發現自己還是無力承擔。試圖讓自己沉下來看會書,試圖在音樂里尋找安慰,試圖不那么脆弱,試圖在黑夜里尋找到自己敏銳的未來。
講講人,這是奇妙的動物。寧愿回到毛主席那個物質不太豐富的年代,至少人的心靈是純凈的。羨慕那個晚上睡覺不用關門的時代,F在呢,處處得安防盜網,處處都是監控攝像頭,哪里去找尋那份原本的信任?哪里去放松地傾吐內心?心理垃圾越來越多,于是疾病也越來越深重。望向太空,看了《后天》《2012》,把自己渺小了看,其實什么都不算了,其實什么都不重要了,一切都似乎會灰飛煙滅,一切還不如自己享受享受——在物質還不是那么匱乏的時候。
放松心靈,自我安慰,找尋自己。在考試中考察自我,在微笑里考慮人生。
觀《高考1977》觀后感 篇12
我是專程到電影院,花70元一張的票去看此片的人,真不知道這樣的觀眾多不多。因為看的是個下午場,整個放映廳不多于10人,我無法判斷喜歡看此片的人多不多。在武漢的院線是多多少人喜歡?在全國是多少人喜歡看?不喜歡看?
電影本身制作沒有大片手法,故事情節注定無法有新的沖突出現,選用演員的形象基本符合角色氣質,結局本身毫無懸念和科技可以運用。影片所能夠運用的就是電影的敘事,把觀眾的思緒拉回那一年、那個時代。30年前的記憶應該是非常清晰地在當代人中再現和傳遞。我不認識導演,但很敬佩他選擇這個電影來拍,猜測他的目的許是讓觀眾在近100分鐘的黑暗中回憶那個年代,感受一次精神的壓抑、釋放的過程。至少,他打動了我,影片讓我的歷史回憶不在空白,我能夠感性地了解了那個時代,那一年高考的意義所在。至于看片中用完一包紙巾,眼淚的宣泄正是我需要感謝此片的,精神上的洗滌和宣泄對于有壓力的現代人顯得多么珍貴。
從一部電影的創作質量上看,《高考1977》也許算不上是一部杰作,但看完這部承載著一代人集體記憶的影片,卻仍免不了讓人唏噓感嘆一番。其實,這部影片可以為人們看待中國這30年的歷史變遷提供了一個特定的視角,它講述的是30年前一群農場知青經由高考獲得自由與解放的故事。
當年,重新開放的高考為無數人生命轉折提供了巨大的歷史契機,將數以十萬計的年輕人從水深火熱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來。而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卻變成了遭人詬病和不滿最多的一種國家制度形式。在這30年里,高考在中國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說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容易在社會不同代際之間形成文化代溝,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齡層次觀眾對這部影片觀影反應的明顯不同。
年前經由高考改變了生活軌跡的那代人,今天說起高考一定不會忘掉“感恩”二字。
對那一代人來說,假如不是當年鄧小平當機立斷決定在三個月后恢復高考,假如不是鄧小平力排眾議,決定把印刷毛選五卷的紙張調撥來用于印刷高考試卷,假如不是鄧小平從報考須知中刪去“組織批準”這四個字,那今天中國千千萬萬個家庭,將面臨一種截然不同的命運。但是,因為這個原因就可以把歷史演進的動因歸結到某個個人身上去嗎?因為某個偉人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起過關鍵作用,就可以用一種夸張的英雄史觀來看待歷史的發展嗎?
固然“感恩”二字可以代表一代人對于他們那個時代的一種認知態度和價值判斷。但這是一種被道德化了的歷史意識,很難作為一種普遍性的歷史哲學得到其他代際人群的共鳴。
從這個意義上說,影片旁白中所流露出的對偉人的感激和膜拜,那種抒情的言說方式,似乎很難被作為晚輩的觀眾所普遍認同。人們面對歷史,任何時候,僅有激情都是不夠的。
歷史的發展也很難用善惡、恩威這些簡單的道德概念來解釋。大多數情況下,看待歷史還是更需要哪怕有點冷漠,卻相對比較中立和穩妥的客觀和理性。
開頭那一幕農場知青在廣場上看露天電影,從銀幕上看到鄧小平復出的橋段,就遠比抒情的旁白更有說服力。它用一種不動聲色,又質樸內斂的影像呈現,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特別是中間忽然停電,知青用腳踏車發電繼續收看《新聞簡報》的段落,應該被看成是本片的一處神來之筆。它把知青內心那種期待變革的饑渴和焦灼,不露痕跡卻又淋漓盡致地宣泄了出來。這才是一種真正的電影敘事。
【觀《高考1977》觀后感】相關文章:
高考1977的觀后感10-27
高考1977觀后感09-09
觀看高考1977觀后感12-18
高考1977觀后感作文10-31
中國勵志電影《高考1977》10-29
觀長征的觀后感11-01
高考成敗觀正能量句子02-08
觀建黨偉業觀后感11-17
觀天宮課堂的觀后感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