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00字觀后感
看完電影辛亥革命之后,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既不像電影,又不像紀錄片,這是電影界的一種異類影種,既可以說是一種大膽的創新,也可以說是導演基本技能的缺乏。
我認為,所謂電影,必然需要電影的娛樂性,缺乏娛樂性的電影,就像甘蔗缺乏了水分,嚼之無味,沒有養分可言,也沒有嚼的必要了。電影選擇了讓成龍來飾演黃興一角,勢必看重了成龍的市場和其無可替代的電影娛樂性,即所謂的成龍式的動作表演。我不知道成龍對于歷史影片的市場效應到底如何,但至少全影看下來,成龍的動作表演,或者說他能夠賦予電影其個性化的特征沒有展現出來。簡單來說,我們沒有看到成龍的'精彩動作場面。或許有人要問,這是一部記錄史實的電影,沒必要那么精彩的動作,主要還是要忠于歷史的事實。那么我想說,既然不需要那么精彩的動作,既然要忠于歷史的事實,那么還要成龍演作何?電影的靈魂娛樂性如果沒有展現出來的話,那么還不如制作一部枯燥無味的紀錄片意義重大。再者,成龍日趨消瘦的身材怎么看也不會象有點肥態的黃興,如果形象不相像,我看連對于歷史的真實性的追求也未必滿足得到。
其實,電影本應該有足夠的娛樂性的。電影既然啟用了成龍,我認為可以在幾大起義中獨立穿插若干個動作場面來展現成龍的動作和電影的娛樂,當然在不影響整個故事框架的前提之下。一來,讓大家感受到當時辛亥革命的氣勢磅礴,革命烈士的群情激昂。二來,讓大家也可以感受到電影本應該給觀眾的一種娛樂享受。比如,成龍的手指受傷,我原本以為,后面的戰爭會描述成龍怎么在手指受傷的情況下,去英勇殺敵,叩響革命的槍聲。但后來證實,這只是個小的插曲,稍縱即逝,根本沒有后面的情節呼應,恕我實在無法揣摩導演設置這個情節的意義何在。既然已經開始著手一些細節的故事性描述,卻沒能夠發揮出其本應該具有的故事性情節。既然已經邀請了詼諧動作片泰斗成龍參演,卻只是讓他演了一部以文藝形象為主的革命形象。我只能斗膽認為,導演的電影娛樂性的把握相當不夠。
那些略顯單調的戰爭場面,大致基本雷同,缺乏電影娛樂性的因素,比如說蕩氣回腸的殺敵場面,比如說精彩的動作,槍擊畫面,我覺得所有的一切完全可以用歷史音像資料替代,反而讓人更加有對還原歷史的激動和對歷史戰役,革命情懷的共鳴。而電影花了大量筆墨去描述戰爭的場面,一來,沒讓觀眾覺得打得有多精彩,二來,也沒讓觀眾覺得這些戰爭場面有多么真實,震撼。
我覺得整部電影最成功的就是對朝廷的描述。里面有娛樂性的成分,也絲毫不影響歷史的真實性。舉一例,太后最后的一句吶喊,“退位”。我覺得娛樂性很足,退位是靠吶喊的么?退位難道吶喊一下就可以退位了么?當時的清朝太后難道也喜歡咆哮么?顯然這些屬于電影本身的娛樂效果,但絲毫沒有影響到整個電影的歷史真實性,清朝的喪鐘的確已經敲響,清朝皇室的無奈和落魄在這一刻顯現的淋漓盡致,這才是電影和紀錄片的最大區別。
辛亥革命舉世非凡。而電影尚未成功,導演還需努力。
【辛亥革命1000字觀后感】相關文章:
辛亥革命觀后感14篇01-19
辛亥革命觀后感7篇01-18
辛亥革命電視劇觀后感10-24
小學生辛亥革命觀后感10-24
辛亥革命電影900字觀后感10-24
辛亥革命電影2000字觀后感10-24
觀《辛亥革命》有感(13篇)01-23
觀《辛亥革命》有感13篇01-23
觀《辛亥革命》有感(11篇)01-21
觀《辛亥革命》有感11篇01-21